短文两篇《日》《月》
8.短文两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活动二:月亮·民风民俗】 请写出两种有关月亮的民风民俗活动。 示例:中秋节赏月、中秋夜放天灯、中秋夜舞火龙。 (3)【活动三:月亮·文化宣传】 请为“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至少运用一 种修辞方法) 示例一:月,传悠久文化;月,寄人间真情。示例二:月,你如一位翩 翩仙子,款款走进多少文人墨客的梦中。
语文课件
星
巴金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
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
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
星星……”
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__A__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
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技法三: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 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语文课件
技法四:析背景、线索。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 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 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 内容。
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8.短文两篇
语文课件
◆走近作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 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日、月》

自读测试
1.用‖给文章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2.俗话说”飞蛾投火,自取灭亡”,巴金却赋予飞蛾以新意, 赞美它为追求光和热而英勇就死的精神,一褒一贬发人深 思,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3.你认为文中写飞蛾和夸父的作用是
.
4.找出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加以品味.
合作研讨-《日》
1、作者为什么赞美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夸父、飞蛾内容的叙述都是铺垫,目 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 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 的生命. 这也是作者的追求。
合作研讨-《日》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 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飞蛾、夸父热烈追求光和热的牺牲 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 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是为整个世界的光明和幸福, 所以这 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胜利的期盼、向往, 对黑暗社会的愤恨。
合作研讨-《日》
1、作者为什么赞美飞蛾扑火、夸父逐 日?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 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 一种象征,象征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 自己生命的人。作者在赞美他们。
合作研讨-《日》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 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 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蜡烛———— 灯塔————
翠竹————
试一试
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 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已 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巴金 简短的几句话,把作者内心的精神追求、 心中的理想借飞蛾之喻表现的淋漓尽致,生 活中的你也一定有你的追求,请仿照这个句 子,把你最想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倘使有 要 ,我甘愿做 。 ,
合作研讨-《日》
短文两篇《日》《月》 (9)

内容感知
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 并思考其含义
播放声音
12.rm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 之于旸谷,渴死。 之于旸谷,渴死。” --《山海经》 --《山海经》 山海经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姮娥食之,奔月宫。 姮娥食之,奔月宫。” --《淮南子》 --《淮南子》 淮南子
合作研讨-《月 合作研讨-《月》 -《
3、最后一句,请你发挥想像,猜 、最后一句,请你发挥想像, 看见了什么人的人影? 猜“她”看见了什么人的人影?
Hale Waihona Puke 提示: 提示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
答案并不唯一。
课堂小结
激情洋溢
《日》: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寄托人格理想 对 人生 、对 生活一种希 望的信念
夸父逐日
, 为 动中 2003十大 十大
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 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 感动吧: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 感动吧: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 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 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 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 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 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 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 该为他人牺牲 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 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 植物不得不开花。 植物不得不开花。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 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 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 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 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 的全性格的根底。 的全性格的根底。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能够朗读和复述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创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注和感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生词和短语的掌握。
朗读和复述课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
课文中的一些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文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
3. 课文分析与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四、课堂练习与巩固:1. 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练习题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某个问题或话题。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课后作业与延伸:1. 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作业可以包括写作、翻译或朗读等。
2. 延伸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延伸活动,如查找相关资料、参观自然景点等。
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注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2. 练习题解答:评估学生对练习题的解答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
思考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短文两篇《日》《月》说课稿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
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今天我要说的是2003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一.说教材:1、《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
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
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
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2、据“课标”: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能力目标: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二、说教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
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A. 创设情境法B. 疑读法C. 议读法三、说学法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A.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图画、幻灯片、故事进行感性认识并有所启示,合理联想想象!读文章找答案来进一步读课文。
B.诵读法:C.讨论法: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课时安排:1课时四:说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多媒体显示巴金像(目的: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位老人,引起阅读兴趣)(二)、资料助读(走近作者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其人生经历)(三)、内容研习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巴金《日》《月》修改版

•旸
炀
砀
殇
hé ng hé ng
huá n yuá n
•姮 恒 桓 垣 撮 cuō 皓 hào 羿 yì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文章涉及哪两个故事?作者是什么 感情(用文中词语表示)?
赞美 怀恋
问题思考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 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 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 念”?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 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 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 关吗?
法,结合某一具体事物写一段话。 要求赋予该事物一定象征意义。 人生在世,难免有风霜雨雪。 有时会被动的遭遇暴风骤雨,有时 甚至会主动的进入悬崖峭壁。然而, 人生没有多余的草稿,无论怎样, 都要奋力前行。这样,才无愧,亦 无悔!才能绘画出最美的画卷。
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一棵古老 的树,虽然生命已到了最后一刻,但 它仍然倔强的生长着。在它的身旁, 一棵小树正在抽出嫩嫩的芽。老树的 根枯了,它把生命的汁液输给了小树; 老树的叶黄了,它把绿色的生命注入 了小树。老树历经沧桑,走完了它艰 难的历程。如今,小树刚刚抽枝吐叶, 老树却离开了它……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课堂小结
激情洋溢 《日》: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细腻幽静 嫦娥奔月 追求光和热
寄托人格理想
改变冰冷
《月》:
“月”向来被古人看作托 物抒情的对象,为此写下不 少流传千古的诗篇。你积累 了哪些有关“月”的诗歌? 请说说!
象征手法
为要寻一个明星
徐志摩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巴金的《短文两篇》课文短小,语言凝练,思想意蕴深刻,作者借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自然现象或神话传说,表达作者对光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那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为理想而献身的仁人志士的高度赞美。
我设计本课时,基于本文是散文诗的体裁特点,注重加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深层理解课文内涵,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力求教学过程简洁,易学易懂,方便学生接受理解,既注重课堂积累,又强调课内迁移拓展,以及培养想象能力。
讲授此课导入时,让学生展示自己已收集的关于日月的古诗词和神话传说,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由学生介绍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我只是补充一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次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积累生字词,纠正学生较容易混淆的“夸”“奔”等字。
我通过本文的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
在文章中有一些关键词语,如在《日》中“光”和“热”、“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故事,在《月》中“冷”,“姮娥奔月”的故事,他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故事,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日》文体现了巴金激情洋溢的一面,让男生齐读,女生听读并思考问题。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写“日”,却为何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2)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月》文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让女生齐读,男生听读并思考问题。
并把握以下两个问题:(3)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通过文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联想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能表现这样的意境。
8《短文两篇》(日、月)

8《短文两篇》(日、月)导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进入情境一年前的初秋,一个纯净灵魂告别,整个中国屏住呼吸对他说:“老人啊,一路走好”。
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文坛巨星陨落,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
(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二、初次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
2、交流读后体会。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4、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又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读领会情感1、学生自由谈对朗读的想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引导朗读前要做的准备:如何领会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3、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教师作总结: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
出示知识链接。
(1)巴金其人(2)写作年代(3)生字生词(4)朗读方法(5)表现手法(6)引申想像(1)巴金其人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沛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征的表现手法多体现在一段或一篇 之中,或着眼于全文的构思,要准确地了解 文章的象征义,就必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和当时的思想感情,并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绘 的情景和作者的艺术幻想。
太阳 蜡烛 火山
普照大地的爱
合作研讨-《日》
5、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 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 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 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 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 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 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 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 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kuā hà o hé ng yá ng shù n 夸父 皓月 姮娥 旸谷 瞬间 cuō 撮合,一撮灰 撮 zuŏ 一撮头发,一撮胡子 lò u 露马脚,露怯 露 lù 露台,暴露 nì ng 宁愿,宁可 宁 ní ng 宁静,安宁
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á ng,日出。
合作研讨-《月》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 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联想 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譬如:“我望着 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 子。”“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 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 的。”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 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倘使:假使。
• 1、《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 2、他们的行为、意愿分别是什么?
• 3、他们的共同目标又是什么?
品读 悟读
飞蛾;夸父 (扑火;追日)
人 品 品
(舍弃生命)
悟
我
(愿做飞蛾)
追求光明 而献身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
冰冷
2、作者在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什么? 3、我、嫦娥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我望明月 嫦娥奔月
课堂小结
激情洋溢
《日》: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寄托人格理想 对 人生 、对 生活一种希 望的的信念
夸父逐日
《月》:
细腻幽静 嫦娥奔月
改变冰冷
合作研讨-《月》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 “冷”“死”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 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 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 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合作研讨-《月》
3、姮娥象征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月》 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她象征着那些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 改变现状的人们。引用传说结尾是因为 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改变月亮 的冰冷,为了这个已死了的星球而奔月 的,作者虽用疑问语气,但在姮娥身上, 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 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 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 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 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 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 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 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 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 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 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献的精神 无穷的爆发力
巴
金
巴金,1904年出生,原名李尧棠,字芾 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 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 《家》 《激流三部曲》 《春》 《秋》 长篇小说 《雾》 《爱情三部曲》 《雨》 《电》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 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 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 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 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 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 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品读
期待光明 追求光明
共同目标:
光明
感悟
合作研讨-《日》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 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 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 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 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 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 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