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9例总结

合集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辨治心得

溃疡性结肠炎辨治心得

溃疡性结肠炎辨治心得【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论治;中医疗法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痢疾”等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和炎症介质等因素有关,故治疗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制剂、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为主,但仅能争取病情缓解,疗效欠佳,缺乏特异性,且不良反应较多。

近年,中医治疗本病的效果越来越受到医者的重视和肯定。

笔者结合中医学理论,对本病辨证施治,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本病初起多因外感六淫,湿热邪毒客于肠胃;或饮食不洁,恣食厚味,或饮食自倍,伤于脾胃;或七情内伤,肝失疏泄,横犯脾土,以致酿湿生热,壅滞肠间。

故而病之初起,缘于邪气(湿热为主),客于肠道,与气血相搏结,肠间脂膜血络败伤,化腐可为脓血。

病情如未能及时控制,则进一步发展,湿困伤气,而致脾胃虚弱,湿困则脾阳不振,泻痢日久,则气虚及阳,阴损及阳,出现脾阳不足,中气下陷。

病势缠绵,反复不愈,下及于肾,则出现脾肾两虚,最后导致脾肾阳虚。

2 辨证论治2.1 湿热蕴结型本型是因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水化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或起居不适,外邪乘虚而入,损及脾胃,内外相加,导致湿热蕴结肠道,而见腹痛,腹泻,便下粘冻脓血,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可兼有肛门灼热、身热、腹痛、口苦口臭、小便短赤等症。

肠镜下常见:肠黏膜出血糜烂,溃疡形成,周边红肿,表面有脓苔。

治法:清热解毒、调和气血。

方以白头翁汤加减。

案例1:患者,男,36岁,2003年6月10日就诊。

主因间断腹痛腹泻脓血便2年,加重20 d,在本院做结肠镜检查。

肠镜下见:肠黏膜出血糜烂,溃疡形成,周边红肿,表面有脓苔,提示为溃疡性结肠炎。

患者经多方治疗,曾间断服用柳氮磺吡啶及甲硝唑,效果不佳。

现脉象滑数,舌苔淡黄腻,舌质红。

中医辨证属湿热蕴结型,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

给予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15 g,败酱草20 g,炒黄连10 g,葛根20 g,秦皮10 g,乌梅15 g,白芍15 g,枳实10 g,炒白术10 g,茯苓30 g,炙甘草5 g,肉豆蔻10 g,地榆20 g,木香10 g,金银花12 g。

中医辩证治疗49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体会

中医辩证治疗49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体会

中医辩证治疗49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体会摘要:溃疡性结肠炎(vlcerative cohitis)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粘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

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慢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笔者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以中医辩证治疗49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通过临床观察,本病经治疗4个月后中医辩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疗效优于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腹痛、慢性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消瘦及不规则发热。

结肠镜下见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形态各异呈弥漫分布的多发性溃疡,表面附着脓性分泌物,并合并粘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1.3治疗方法。

1.3.1西医治疗组:柳氮磺吡啶4g/d,分四次口服,病情缓解后给予3-4g/d维持治疗,对于急性发作期及重度患者给予泼尼松40-60mg/d口服,病情缓解后以每1-2周减少5-10mg用量至停药。

1.3.2中医辩证治疗组:治疗前对患者做全身评估,按中医辩证分型为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湿热内蕴型诊治,制定合适患者的中药治疗方案。

①肝郁脾虚型:防风10g、白术15g、黄芩10g、柴胡10g、茯苓15g、白芍15g、陈皮10g、黄芪12g、甘草6g、山药15g、砂仁5g、扁豆15g、枳壳10g。

②脾胃虚弱型: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桔梗6g、甘草6g、茯苓15g、山药15g、扁豆15g、砂红10g、陈皮6g、莲子肉10g、薏苡仁15g、大腹皮10g。

③脾肾阳虚型:肉桂6g、山药10g、肉豆蔻12g、茯苓30g、木香6g、吴茱萸6g、补骨脂15g、五味子10g、制附子6g、炮姜6g、益知仁15g、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5g。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治愈8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2.2%,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该病复发率较高,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同时副作用较大[1]。

本研究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中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并经肠镜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38.7±2.8)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2.6±0.8)年,其中腹泻患者8例,腹痛患者7例,脓血便患者3例;对照组18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9.2±3.1)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病程为(2.9±0.6)年,其中腹泻患者9例,腹痛患者5例,脓血便患者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给予患者口服诺氟沙星0.4g,每日3次,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1g,每日3次;强的松片5mg,每日3次。

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根据中医病机分析,将患者分为湿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气阴两虚型、气滞血瘀型。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分析 关百玲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分析  关百玲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分析关百玲发表时间:2018-04-12T14:23:48.5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2期作者:关百玲[导读]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哈尔滨市阿城区中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6例,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住院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者18例,治愈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患者18例,治愈5例,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8±2.2)d;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5.6±2.5)d;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溃疡结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等症状,该病具有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等特点[1],由于该病的发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尚无特效药物,长期使用西药副作用较大,影响患者健康。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6例,所有患者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过敏患者、肠道器质性疾病患者、不能配合试验患者。

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为(42.6±3.5)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5±0.3)年;其中轻度患者13例,中度患者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为(42.8±3.3)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3±0.6)年;其中轻度患者12例,中度患者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体会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尚未完全明确病因的炎性反应性肠病,病变主要限于直肠、结肠黏膜,表现为炎性反应或溃疡,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但也可向远端扩展,以及遍及整个结肠。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多数病程缓慢,以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症,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在2001-2005年,笔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结肠炎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56例经门诊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19~62岁,平均48岁;病程3个月~6年。

1.2 诊断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1]制定以下标准:①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粘液血便,腹痛,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及关节、眼、口腔、肝、脾等肠外表现;②结肠镜所见黏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或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黏膜血管模糊且脆,易出血,附有脓性分泌物;或见假性息肉,结肠袋变钝或消失;③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变化;④钡剂灌肠所见黏膜粗乱及(或)有细颗粒变化,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1.3 排除标准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克隆氏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病。

1.4 治疗方法基本方为:茯苓10 g,黄芪10 g,木香10 g,苍术10 g,砂仁10 g,白芍15 g,炙甘草5 g。

若里急后重甚者加木香、槟榔;湿热内蕴有脓血便者加秦皮、白头翁、黄柏、丹皮、地榆炭等;便秘腹胀者加枳实、厚朴;完谷不化者加山楂、麦芽;脾虚湿阻者加白术、吴茱萸、茯苓、肉豆蔻等;湿邪偏重者加苡米、扁豆。

便不成形者加柯子、五味子;久病入络者加乳香、没药、三棱、莪术、当归、丹参;脾虚下陷者加白芷、升麻、葛根等。

有出血者加用止血药地榆炭、槐花、云南白药、三七粉等;溃疡者加用补益气血、保护溃疡面的药物白芨、党参、当归等;连服3个月为1疗程,至症状消失,大便正常。

韩捷教授分期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韩捷教授分期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韩捷教授分期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韩婷芬;韩捷【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下利”的范畴,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韩捷教授专攻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十余年,曾先后至德国吕讷堡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韩捷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根据病程可以分为三型,即初发型、慢性间歇性发作型和慢性持续型,分属中医的湿热蕴结大肠期、脾虚湿热期、脾肾亏虚期.治疗时分期辨证,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中药口服、中药灌肠、中药栓剂及俞募配穴法等治疗,抓准病机,确定治则,选择方药,随症加减,疗效甚佳,现总结如下,以飨读者.【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8(016)006【总页数】3页(P93-95)【关键词】韩捷;溃疡性结肠炎;腹泻;下利【作者】韩婷芬;韩捷【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仲景学术传承班,河南郑州45005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一区,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为典型临床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捷教授专攻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十余年,曾先后至德国吕讷堡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导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根据病程可以分为三型,即初发型、慢性间歇性发作型和慢性持续型,分属中医的湿蕴大肠期、脾虚湿热期、脾肾亏虚期。

治疗时分期辨证,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中药口服、中药灌肠、中药栓剂及俞募配穴法等治疗,效如桴鼓。

导师临证时,笔者每每侍诊于侧,深有体会。

现将导师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清热凉血兼以利湿此法适合于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属湿热蕴结大肠者。

初发型指无既往史而首次发作,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等,导致湿热蕴结大肠,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损,化腐成脓,并走大肠而便下脓血。

此时处于急性活动期,正盛邪实,交争剧烈,赤多白少,症状严重。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白术 、茯苓、山药 、薏苡仁 、莲 肉、木香 、陈皮、干姜、黄连 。 1 . 气滞 血瘀 型 _4 3
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4例 ,疗效较为满意 ,现 报道如 下。 2 1资料 与 方法 1 . 1一般资料
4 例患者 中,男2 例 ,女 1l ,年龄2  ̄ 3 。病 程最短 者 5 2 5 71 Y . I 26岁 个
证见 :腹痛 腹泻多 日,呈 现反复现象 ,病症 时轻时重 ,患者 面色 晦暗 ,消瘦无力 ,并伴 有舌质紫暗 、脉涩。针对该型 ,治宜以行气活
月 ,最 长者6 ;轻度2 例 ,中度 1例 ,重度2 ;大肠 湿热型9 , 年 7 3 例 例
肝 郁脾虚型7 ,脾虚湿蕴型 1例 , 例 2 气滞 血瘀 型1例 。 4 I . 2诊断标准
要特 征 ,属于 中医泄泻 、肠湃久痢 等病症范畴 E。笔者通过 中医辨 证 l
症较重 ,可再加入 白芍 、炙甘草 。
1. .3脾虚湿蕴型 3
证见大便溏薄 ,黏液 白多赤少 , 饮食减少 ,肢体倦怠 ,神疲懒言 , 常伴有腹痛隐隐,脘腹胀满,肠鸣 ,苔白而舌微红 ,脉像细弱 ,针对该 类患者 ,治宜健脾益气 ,化湿助运 ,药用组合如下描述 : 党参 、苍术 ,
甘厚 腻 ,酗酒 、抽烟等不 良习惯。 中医治 以化瘀通 络 ,和营止痛 。方 选少 腹逐瘀 汤加减 ,方 中蒲黄 、五灵脂 、当归 、川芎 、元胡 、没药活 血定 痛 ,桂心 、小茴香 、干姜温散肠络瘀血 ,配伍健脾 止泻之 品,如
党参、炒 白术、葛根、茯苓、白扁豆等,则泄泻腹痛可止。若热毒之
1 . 3辨证施治
1. . 1大肠湿 热型 3
疗效 标准参照 中华 医学 会消化病学分 会炎症性肠病协作 组20年 07 “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பைடு நூலகம்规范的共识意见”制定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体会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资料与方法2000年以来收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对照组1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因、肠溃疡钡剂X线和肠镜检查分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观察组:①三七齿苋饮:汉三七粉 1.5g(冲服),马齿苋15g,锻龙骨10g,五味子10g,苦参15g,白及10g,黄芩15g,地榆10g,大蓟15g,乌梅10g,生甘草10g,加水800~1000ml煎至150~250ml,每日1剂服用。

②654-2注射液6~1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

③中药:三七苦参汤,三七粉10g,苦参30g,地榆15g,白芍12g,白头翁15g,锻龙骨10g,加水煎浓缩至100~150ml,每日1~2次交替保留灌肠、卧床休息1小时。

对照组:①服用痢特灵、氟美松及5-ASA。

②辅助对症及心理治疗;③SASP(柳氮磺胺吡啶)2g与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交替保留灌肠,每日1~2次。

睡眠饮食及精神调理:①所有患者均保证每晚睡眠8小时以上,午休0.5~1小时,必要时给适量镇静剂,早餐及晚睡前服粥150~250ml;②服药期间禁食不易消化食物,空腹禁服水果及牛奶;③多参加户外身体锻炼,每日做收扩腹运动3~5次,每次20~50下。

但要视病情轻重适当调整次数和运动量;④随时给心理辅导增强治疗信心。

米粥制作及收扩腹方法:①大米50~100g,小麦面50g炒黄,炒枣仁5g,山药30g(炒黄),大枣10枝,上述备齐后混煎成粥;②每日以腹式深呼吸方法做收腹、扩腹运动。

疗效标准评价:①临床治愈:精神佳,睡眠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肠镜检黏膜病变恢复正常;②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肠镜检查病变程度减轻,溃疡基本愈合或有痂形成;③无效:临床症状减轻,大便常规及肠镜检仍异常。

统计学方法:经SPSS软件分析,数据采用X2检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治疗 方法 2 . 1 治疗组 辨证 施 治 给予 汤 剂 口服联 合 中药灌
直肠 及 乙状结 肠 2 3例 , 降结 肠 7例 , 全结 肠 9例 ; 分
型: 湿 热 内蕴 型 1 8例 , 气滞血瘀型 1 2例 , 脾 胃虚 弱 型 9例 。对 照组 3 9例 中 , 男2 2例 , 女 1 7例 ; 年 龄
第3 0 卷第 7 期

确 南中 缘 忐
V o 1 . 3 0 N o . 7
6 6・
2 0 1 4年 7月
HU N A N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J u l y 2 0 1 4
出现 恶变 , 虽然 临床 可 以切 除 全部 病 变 部位 使 疾 病 痊愈 , 但 需要 患者 终 身 腹 部 回肠 造 口E 1 ] , 生 活 质 量 受到 很 大影 响 。本 观 察 采 用 辨 证 施 治 给 予 汤 剂 口
服联 合 中药灌 肠治 疗 3 9例 , 取 得 较 好 疗效 , 并 与 采 用柳 氮磺 胺 吡啶 口服合 甲 哨唑灌 肠 治 疗 的 3 9例 作
程 2个月 至 1 5年 , 平均 ( 5 . 3±3 . 2 ) 年; 病变部位 :
常规表 现为 菌痢 、 肠 结 核等 其他 疾病 者 ; ( 3 ) 严 重 脏 腑 功能 不全或 严 重 慢 性 疾 病 史 者 ; ( 4 ) 血 液 疾 病 或 精 神疾 病患者 ; ( 5 ) 资料不 全者 。
脾 胃虚 弱型 : 疾 病 迁延 反 复 , 纳差 , 食 后 脘 闷不 舒 ,
稍进 油腻 食 物 大 便 次 数 明显 增 加 , 面色萎黄 , 神 疲 乏力 , 舌淡 , 苔 白, 脉细。 1 . 3 纳入 标 准 ( 1 ) 有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史 或符 合 上
1 临床 资料 1 . 1 一般 资料 选择 2 0 1 1年 1月至 2 0 1 2年 6月
辨 证 治 疗 慢性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3 9例 总 结
曾 劲松
( 湖南省新 化 县人 民医 院 , 湖南
新化 , 4 1 7 6 0 0 )
[ 摘要 ] 恩的 : 观察 中药汤剂 口服联 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 疡性 结肠 炎的 临床 疗效 。方法 : 将慢性溃疡性结肠 炎患者 7 8 例随机 分为两组 , 治疗组辨证施治给予汤剂 口服联 合 中药灌肠治疗 , 对照组给 予柳 氮磺胺吡啶 口服 联合 甲硝 唑灌肠 治疗。治 疗2 8 d ( 2个疗程 ) 后 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 疗效。结果 : 总有效 率、 痊愈 率治疗组 分别为 9 2 . 3 %、 4 6 . 2 %, 对 照组分 别为 7 1 . 8 %、 1 5 . 4 %, 组间比较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 。结论 : 中药汤剂 口服联 合 中药灌肠 治疗慢性 溃疡性结肠 炎疗效好 , 安 全 性高 , 值得 临床推 广使 用。 [ 关键词 ] 溃疡性结肠炎 ; 中医药疗法 ; 辨证施治 ; 灌肠 [ 中图分类号 ] R 2 5 9 . 7 4 6 .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3— 7 7 0 5 ( 2 0 1 4 ) 0 7— 0 0 6 6—0 2
1 9例 , 气 滞 血瘀 型 1 1 例, 脾 胃虚 弱 型 9例 。两组 患
白芍 1 2 g 、 木香 2 g 、 甘草 3 g ) ; ②气滞血瘀 型: 痛泻要
方 加减 ( 白术 1 2 g 、 陈皮 1 2 g 、 车前子 6 g 、 茯苓 1 2 g 、 苍
者性 别 、 年龄 、 病程、 病变部位 、 疾 病 分 型 等 情 况 比 较, 差异无 统计 学 意义 ( P> 0 . 0 5 ) , 具 有可 比性 。 1 . 2 诊 断标 准 ( 1 ) 西 医诊 断 标 准 : 参照《 溃 疡 性
2 0~ 6 4 岁, 平均( 3 6 . 3± 2 . 8 ) 岁; 病 程 3个 月至 1 4 . 5
肠 治疗 。 ( 1 ) 辨 证施 葛根 2 4 g 、 黄连 6 g 、 黄芩 1 8 g 、
年, 平均 ( 5 . 2± 2 . 9 ) 年; 病 变部 位 : 直 肠及 乙状结 肠 2 1例 , 降结肠 8例 , 全结 肠 1 0例 ; 分型: 湿 热 内蕴 型
对照 观察 , 现报 告如 下 。
( 2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参照《 中医内科学》 中的 有关 标准 拟定 。湿热 内蕴 型 : 腹 痛 泄泻 , 泻下急迫 , 或泻 而不 爽 , 粪色黄褐 , 气 味臭秽 , 肛 门灼 热 , 烦 热 口渴 , 小便 短 黄 , 舌红 , 苔黄腻 , 脉数 ; 气滞 血瘀型 : 腹痛 肠 鸣 , 痛 则 欲泻 , 泻后 痛 减 , 泻下 黏液脓血便 , 胁肋 胀痛 , 情绪 激动 时 症状 加 重 , 舌 暗, 苔 白, 脉弦 ;
溃疡 性结 肠炎 是发 生 在 结 、 直肠 黏 膜处 的弥 漫 性炎 症 , 发 病 原 因不 明 , 临床 表 现 以腹 痛 、 腹泻 、 脓
血便 为 主 , 病 程长 、 反 复 发作 等 特 征 给 患 者 带 来 很
大痛 苦 , 由于病 情迁 延 难 愈 , 容 易 出 现并 发 症 , 甚 至
述诊 断标 准者 ; ( 2 ) 经相 关 影 像 学 检 查 可 确定 病 变
部位 者 ; ( 3 ) 患者 均签 署知 情 同意书者 。 1 . 4 排 除标 准 ( 1 ) 消 化 道 恶性 疾 病 者 ; ( 2 ) 大便
就诊 我 院 内科 的 慢 性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患者 7 8例 , 按 就诊 顺序 随机 分为 两组 。治疗 组 3 9例 中 , 男2 1 例, 女1 8例 ; 年龄 2 1— 6 6岁 , 平均 ( 3 8 . 7±3 . 2 ) 岁; 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