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浅析
拖延行为的心理背后

拖延行为的心理背后拖延行为是指人们在面对任务或责任时,无法按时完成,而选择拖延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无论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家庭主妇,都会遇到拖延的问题。
然而,拖延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些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一、恐惧和焦虑拖延行为往往与恐惧和焦虑有关。
我们可能害怕失败、害怕被评判、害怕面对困难,因此选择拖延来逃避这些不愉快的情绪。
拖延行为给我们一种短暂的安慰,让我们暂时逃离现实的压力和挑战。
然而,这种逃避只是暂时的,随着任务的积累和时间的流逝,我们会感到更加焦虑和压力。
二、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拖延行为可能源于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否定。
我们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任务,或者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这种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会导致我们对任务的拖延,因为我们害怕面对自己的不足和失败。
然而,只有通过行动和挑战自己,我们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三、缺乏动力和目标拖延行为还可能与缺乏动力和目标有关。
当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时,我们往往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
这种状态下,我们容易陷入拖延的循环中,无法找到行动的动力和方向。
因此,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激励自己是克服拖延行为的重要一步。
四、即时满足和自我控制拖延行为还与即时满足和自我控制有关。
我们常常会被各种诱惑所吸引,比如社交媒体、电视剧、游戏等。
这些诱惑给我们带来即时的快乐和满足感,而任务则需要我们付出长时间和精力。
因此,我们往往选择满足即时的欲望,而拖延任务。
然而,长期来看,这种行为只会增加我们的焦虑和压力。
五、缺乏时间管理和计划能力拖延行为还与缺乏时间管理和计划能力有关。
我们可能没有合理地安排时间,没有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这样一来,我们容易被琐事和无关紧要的事情所困扰,无法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任务。
因此,学会时间管理和制定合理的计划是克服拖延行为的关键。
六、缺乏自我约束和纪律拖延行为还与缺乏自我约束和纪律有关。
我们可能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习惯和规律,没有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管理。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拖延症的原因与应对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拖延症的原因与应对方法拖延症,是指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任务、职责或目标时,倾向于推迟或延迟去做,陷入懒散、拖沓的状态。
这种行为常常导致时间管理、学习、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扰和混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拖延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从个体心理、行为习惯、情绪压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拖延症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帮助人们克服这一不良习惯。
一、原因解读1.个体心理因素拖延症的根源之一来自个人内心的心理因素。
人们通常会因为对任务的恐惧或压力感而产生焦虑与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会阻碍他们主动迈出第一步。
研究表明,拖延症患者往往担心自己无法做到完美,害怕面对失败和批评,因此选择推迟去面对任务。
实际上,这种心理因素对于拖延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行为习惯因素人们的行为习惯也是造成拖延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习惯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形成了一系列习惯,这些习惯以潜意识的形式指导我们的行为。
如果个体长期形成了拖延的习惯,那么他们在面对任务时就会无法及时开展行动,而是无意识地选择推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拖延行为会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严重干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3.情绪压力因素情绪压力是导致人们拖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面临琐碎的、乏味的或复杂的任务时,人们往往会感受到无力感、士气低落等负面情绪,这使得人们产生拖延的欲望。
在心理学中,情绪压力与高效工作和学习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情绪压力不断积累时,拖延行为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二、应对方法1.设置目标与规划面对拖延症的困扰,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规划。
清晰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抓住任务的关键,不容易产生迷茫和拖延的情绪。
同时,将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小步骤,并根据时间表逐一完成,有助于减少拖延的现象。
2.养成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对于克服拖延症至关重要。
要明白,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时刻。
心理疏导:拖延症背后的心理秘密

心理疏导:拖延症背后的心理秘密拖延症,这一看似普遍却深藏不露的心理现象,正悄然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与工作。
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学专家,我深知拖延症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
它并非简单的懒惰或缺乏自律,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心理因素所驱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拖延症背后的心理秘密,为你揭示其本质,并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策略,助你重拾生活的掌控权。
一、拖延症的心理根源1. 恐惧与焦虑:拖延症往往源于对失败的恐惧和对成功的焦虑。
面对任务或挑战,个体可能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害怕失败带来的打击和羞辱。
这种恐惧情绪导致他们选择逃避,通过拖延来暂时缓解内心的压力。
2. 完美主义倾向:完美主义者对任务的要求极高,他们追求无可挑剔的结果。
然而,这种对完美的过度追求往往导致他们在开始任务前陷入无尽的准备和纠结中,无法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拖延,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避免不完美结果的一种方式。
3. 缺乏自信与自我价值感:个体如果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或者对自己的价值感持怀疑态度,就容易陷入拖延的泥潭。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无法完成任务,或者即使完成了也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
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阻碍了他们的行动力。
二、心理疏导策略1. 正视恐惧,接纳自我:首先,我们需要正视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认识到它们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通过自我接纳和肯定,我们可以逐渐建立自信,减少拖延的发生。
可以尝试写下自己的恐惧和担忧,然后逐一分析并找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2. 调整完美主义心态:完美主义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追求。
我们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失败,将注意力转移到任务本身而非结果上。
可以尝试设定“足够好”的标准,而不是追求“完美无瑕”。
这样,我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开始任务,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3. 增强自信与自我价值感:自信是克服拖延症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回顾自己的成功经历、设定小目标并逐步实现来增强自信。
同时,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努力和成果,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感。
这样,我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任务和挑战,减少拖延的行为。
拖延症与心理健康:深度剖析隐藏的心理障碍

拖延症与心理健康:深度剖析隐藏的心理障碍引言:拖延,不仅是时间管理的问题拖延症,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问题,实则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它不仅仅是时间管理上的失策,更是深层次心理障碍的反映。
作为行业资深的专业人士,我深知拖延症对个人生活、工作乃至心理健康造成的广泛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拖延症背后的心理障碍,为理解并克服这一挑战提供新的视角。
拖延症的心理根源:多维度解析自我价值的挑战拖延症往往与低自尊和自我怀疑紧密相连。
个体可能因害怕失败或担心自己的表现无法达到预期标准,而选择通过拖延来逃避面对挑战。
这种逃避行为在短期内或许能带来片刻的轻松,但长远来看,却会加剧自我否定的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情绪调节的缺失情绪在拖延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面对压力、焦虑或抑郁等负面情绪时,个体可能会选择拖延作为一种不健康的应对策略。
通过拖延,他们试图暂时逃避这些不愉快的情绪,然而,这种做法只会让情绪问题更加严重,进一步加剧拖延行为。
认知偏差的影响认知偏差,如过度乐观、悲观主义或完美主义,也是导致拖延的重要因素。
过度乐观者可能低估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和努力,而悲观主义者则可能因对未来持消极态度而缺乏行动力。
完美主义者则因追求无瑕的表现而迟迟无法开始,害怕任何微小的错误都会破坏整体的完美。
拖延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从焦虑到抑郁拖延症不仅加剧了原有的心理障碍,还可能引发新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任务的不断累积和截止日期的临近,个体可能会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这些情绪问题又可能进一步削弱个体的行动力,使拖延行为更加严重,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应对策略:从心理干预到行为改变要打破拖延症与心理健康之间的恶性循环,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应对策略。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情绪管理技巧:教授个体如何识别、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对行为的过度影响。
你觉得什么因素会导致人们拖延?

你觉得什么因素会导致人们拖延?一、心理因素人们拖延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心理因素。
具体来说,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因素:1.1 恐惧:许多人会因为担心失败或者不满足期望而拖延做某些事情。
他们害怕失败,害怕面对可能的挫折和困难。
因此,他们选择推迟行动,以避免面对不确定性。
1.2 完美主义:有些人追求完美,他们希望每一件事都尽善尽美。
当他们意识到完成任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时,他们可能会拖延开始。
这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无法达到他们自己设定的标准。
1.3 缺乏动力:缺乏动力是拖延的另一个心理因素。
当一个人缺乏兴趣或者没有明确的目标时,他们可能会拖延开始一个任务。
他们觉得这项任务没有必要或者没有意义,因此没有积极的动力去完成它。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导致人们拖延的原因之一。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环境因素:2.1 外界干扰:当一个人处在一个嘈杂或者分散注意力的环境中时,他们会很难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咖啡厅或者公共场所工作,周围的噪音和活动可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导致他们拖延。
2.2 缺乏资源:如果一个人没有必要的资源,如时间、金钱或者工具,他们可能会拖延开始一项任务。
缺乏资源会给人们带来不确定性和挫折感,使他们不愿意立即行动。
2.3 工作压力:工作压力也是导致人们拖延的一个常见环境因素。
当一个人感到压力过大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推迟工作。
这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无法胜任任务,或者他们需要更多时间来应对压力。
三、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是导致人们拖延的又一个因素。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行为习惯:3.1 拖延习惯:有些人天生倾向于拖延。
他们习惯将任务推迟到最后一刻才开始着手。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压力下才能发挥最佳,或者他们习惯了这种紧迫感。
3.2 前后不一致:人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现出前后不一致的行为。
例如,他们可能会说:“我明天再开始健身计划。
”然后,明天又变成了后天。
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行为会导致人们拖延。
3.3 自我控制不力: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能坚持下去。
对拖延行为的理解

对拖延行为的理解一、引言拖延行为是指在完成某项任务时,意识到该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仍然选择推迟或拖延去完成它。
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面对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时。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拖延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二、原因分析1. 感觉不适应:有些人可能会感到自己不适合做某项任务,或者对于完成该任务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缺乏信心,因此会拖延。
2. 缺乏动力: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一项任务时,就会很容易地陷入拖延状态。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缺乏兴趣、激励或目标感。
3. 完美主义倾向:有些人可能会过分追求完美主义,并认为只有在达到完美状态之后才能开始做某件事情。
这种想法往往会导致无法开始工作或者永远无法完成任务。
4. 压力过大:当一个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工作量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不知道从何处开始,或者感到无法处理所有的任务,因此选择拖延。
三、影响分析1. 健康影响:长时间的拖延可能会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失眠等。
2. 工作影响:拖延会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可能会导致错过重要的截止日期或者错过机会。
3. 社交影响:拖延也可能会对个人社交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如果一个人总是迟到或者无法完成承诺的事情,就可能失去信任和尊重。
四、应对方法1. 制定计划:制定清晰明确的计划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控任务进度。
同时,将大任务分解为小任务可以使整个过程更加容易管理。
2. 找到动力:找到一个能够激励自己的动力源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动力源可以是内在的(比如对于某项工作有强烈的兴趣)或外在的(比如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
3. 克服完美主义倾向:接受自己不完美并且开始行动是克服完美主义倾向的关键。
开始行动并不一定要达到完美的状态,而是要不断地迭代和改进。
4. 处理压力:处理压力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分解任务、学习放松技巧、寻求帮助等。
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缓解压力。
五、结论拖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拖延症的原因分析及克服策略

拖延症的原因分析及克服策略拖延症是许多人都面临的问题,它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还可能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压力和困扰。
本文将从心理和环境两个角度来分析拖延症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克服拖延症的策略。
一、心理原因的分析许多人之所以拖延,与其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原因:1. 害怕失败:有些人害怕面对失败,担心自己无法成功完成任务或取得好的成绩。
由于害怕面对失败带来的打击,他们选择拖延来逃避现实。
2. 完美主义:某些人追求完美,需要每次都做到最好。
然而,在完成任务之前,他们可能会陷入无休止的调整和修改过程中,从而拖延任务的完成。
3. 缺乏动力:有时候,个人对任务的兴趣不高,或者无法看到完成任务后的回报,就会缺乏动力来着手开始工作。
二、环境原因的分析除了心理原因,环境因素也是拖延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环境原因:1. 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会导致人们的工作或学习变得模糊和无序,让他们容易陷入拖延的情绪中。
2. 分心和干扰:在一个嘈杂、分散注意力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分心和受到各种干扰,导致无法专注于任务的完成。
3. 太多选择:当面对太多的任务和选择时,人们常常会陷入选择困难症,无法决定从何处开始,从而导致拖延。
三、克服拖延症的策略了解了拖延症的原因后,接下来我们将提出一些克服拖延症的策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任务:1.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在进行任何工作或学习之前,先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将大的任务分解为小的子任务,并设定明确的时间表,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避免拖延。
2. 克服完美主义:要学会面对失败和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努力就足够好。
设置合理的标准,不要陷入过度的追求完美,以免耗费过多时间。
3. 激发内在动力:寻找完成任务的内在动力。
可以通过设立奖励制度、和朋友约定互相监督等方式来为自己增加动力,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创造有利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创造一个宁静、整洁且符合个人喜好的学习或工作环境。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思考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思考拖延行为的定义拖延行为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处理所接受的任务,而是放任时间流逝,将重要的事情延后或避免去做。
拖延行为既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广泛现象,也是一种十分具有消极影响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出现拖延行为,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拖延行为都会成为问题。
拖延行为的原因心理层面上的原因1.成就预期过高:当个体对完成的任务有过高的预期时,如果实际情况和预期差别很大,会出现情绪不佳,导致拖延行为。
2.情感不愉快:情感状态不好,例如内心充满焦虑、恐惧等压抑的情绪,也会让个体出现拖延行为。
3.自我监管困难:如果个体不能够进行有效地自我监管,也会表现出拖延行为。
环境层面上的原因1.目标不明确:如果个体对任务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就会觉得任务有些虚无缥缈,导致拖延行为。
2.社交压力:社交压力同样也会诱发拖延行为,例如恐惧失败、担心别人的看法等。
拖延行为的危害拖延行为会严重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成就等方面,甚至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影响效率:拖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效率。
2.影响健康:长时间的拖延行为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引发焦虑、抑郁症等。
3.影响人际关系:拖延行为会让别人对自己产生不良的印象,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应对拖延行为的方法1.制定计划:可以制定具体明确的计划,将需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和任务目标。
2.积极心态:在面对拖延行为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对自己有信心,并且对自己的能力和能够完成任务的时间范围有充分的了解。
3.设立奖励机制:设立奖励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完成任务,从而克服拖延行为。
总结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思考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该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对人的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行为给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的不好影响,个体可以从心理和环境两个层面上进行设计、改变思路和制定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霆墓迪剜教育心理Educa t i onal Psychol ogy拖延心理浅析张铭峰(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摘要综合来说,拖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而与时间管理和道德无关。
本文首先介绍拖延的概念及其来源,并探讨人格特征、家庭背景、任务性质、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以及拖延行为的后果,最后针对拖延行为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拖延行为影响因素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M ent al A nal ys i s of Pr ocr as t i nat i onZ H A N G M i ngf eng(G ui zhou N or m al U ni ver s i t y,G ui yang,G ui z hou550001)A bs t r act Pri m a r i l y,Procr a st i na t i on i s not a pr ob l em of T i m e-M anagem en t and of m oral i t y but com pl i cat ed m ent al pheno--m ena.T hi s ar t i cl e t r y t o des c ri be w ha t Procr as t i na t i on is and w he r e does i t c om e fi'om,and di s cuss w ha t caused Proc r ast i na-t i o n and w h at Procr as t i na t i on m ay r es ul t s.I n t he end,w e pr opos e s om e m eas ur es t o de a l w i t h Pr o cr as t i na t i on.K ey W O r ds procr as t i na t i on;i nfl ue nc e f act or s;m eas uresl什么是拖延一般认为,拖延是指这样一种行为倾向:即个体在时间和精力都充沛的情况下,不断延迟执行任务的时间。
M i l gr am等①认为拖延是一种人格特质,具体表现为执行任务或做决定时总是“慢半拍”。
ow el l等②研究发现:自我报告为拖延者的人对时间的敏感性显著较低。
C hu等@区分了两种拖延:被动拖延与主动拖延。
前者指传统意义上的拖延,具有消极性质;后者则指人们通过拖延将自己置于压力情境下,从而激发更高的学习效率。
2拖延的根源2.1拖延的情绪根源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受情绪的引导,且这种引导往往是无意识的。
当个体处于消极的情绪感受中,譬如恐惧、怀疑、焦虑、抑郁时,则往往会利用拖延来逃避这种内心失衡的状态。
此外,一些研究发现,疲惫也是学生列出的三大拖延原因之一。
2.2拖延的认知根源这主要涉及对时间、任务目标与自我概念的认知。
拖延者常以一种“期望式思维”来看待时间,这种态度激发更多的拖延。
同时,若认为任务“没有意义”,就会产生“何必去做”的价值取向。
此外,个体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任务有一个基本评价,而消极的评价则导致拖延。
2.3拖延的生物根源拖延的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
大脑面临消极刺激时会决定回避,而回避行为又会影响到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2.4拖延的人际关系根源这主要是指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地位。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而每一角色都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定位的。
如果个体不能处理好这多种角色之间的冲突,就会导致拖延。
除此之外,对自己在社会角色和文化角色上的忧虑或许也是构成拖延习性的一个因素。
3拖延的成因3.1内部因素(1)人格特质——责任感。
Judi t h.L.Johnson发现,五大人格中的责任感的缺乏最容易导致拖延行为。
St ee l Pi er s也发现,若把责任感从五大人格中剔除,则其他四种特质与拖延均不存在相关。
W a t son等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责任感得分低的小学生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
(2)不合理认知。
这主要涉及对任务成败的过分关注以及自我管理的缺乏。
过分关注任务成败,容易导致害怕失败或完美主义的倾向,这种不合理的认知会导致个体逃避现实,具体表现就是将任务不断延迟。
而糟糕的自我管理不仅会推迟任务的开始,在任务过程中也容易受外界干扰而中断任务,进而影响任务的延续性。
(3)动机。
研究发现,受外部动机驱使的个体更易表现出拖延。
而就内部动机而言,害怕失败动机较高的个体会有更多的拖延行为。
Schouw enbur g和L a y就认为,失败恐惧能够很好地预测拖延。
3.2外部因素(1)父母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发现,父母专制的教育方式会导致拖延。
如Pychyl等研究发现,专断程度越高的家庭,其孩子的拖延程度也越高。
此外,Fer r ar i等研究结果表明,淡漠的家庭也会导致更多的拖延。
(2)他人期望。
G r egor ySchr aw h 和T here sa W a dki ns研究发现,教师期望和学生责任感呈正相关,而责任感是拖延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可见,若个体感受到的他人期望很低,则可能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去完成任务,从而导致拖延。
(3)物理环境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来自外界的干扰会增加个体的拖延行为。
干扰物分散个体的注意力,从而导致拖延行为。
如H a yc oc k研究发现,干扰物是导致学生拖延的主要因素之一。
4拖延的影响4.1消极影响教育心理Educa t i onal Psychol ogy首先,使个体的学习、工作效益大打折扣。
拖延导致时间的浪费,个体最后不得不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以交差,则往往是敷衍了事,成果自然也不理想。
长此以往,个体的学习、工作能力也会下降。
其次,容易产生焦虑、内疚、挫败感等负面情绪。
个体的行为与情绪是互动的,情绪引导行为,而行为又反过来强化情绪,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使个体充满悲观,极不利于身心健康。
最后,拖延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拖延从外在抑制了个体成就的大小,从内在降低个体的自尊水平,长此以往,极易导致个体白暴自弃,最终一事无成。
4.2积极影响C hu等区分了“主动拖延”与“被动拖延”。
他们认为,主动拖延者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时间控制感,并且作业成绩也和非拖延者一样好。
5拖延的应对措施5.1制定具体可行的行动计划一份详细、合理的计划书是个体顺利完成任务、减少拖延的重要保证。
既然拖延的成因之一是糟糕的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那么制定计划来明确目标、分配时间,一方面可以产生内在动力,一方面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从根本上改善自我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制定的目标不宜过高或过低,应处于个体需要通过一定努力而能够达到的水平。
此外,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还能够有效排除外界的干扰,进而减少拖延。
5.2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改善心态包括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多读书,少抽烟喝酒等。
人都有对积极、美好事物的向往,糟糕的生活习惯反馈到大脑中,就会产生糟糕的心态,从而引发糟糕的行为,包括拖延。
所以,应大力激发人们心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出健康的心态,从根本上消除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不仅能减少拖延,更能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5.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都有获得他人积极回应和认同的需要,他人的反馈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行为。
要建立一个积极的反馈机制,其关键就在于塑造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
人们对于一个整日嬉戏玩乐的人是没有期望可言的,相反,对于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人们的期望除了起到积极的反馈作用,还会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驱使个体追求有效率的行动,从而减少拖延。
注释①M i l gr amN,M ey-Tal G,Levi s on Y-Pr ocr as t i nat i on,gener al m ed o r s p e ci f ic i ncol l ege s t u den t s and t h e i rpa re nts.Pe t's I nd i vi d D i f1998.25:297-316.②H ow eH A T,W a t son D C,Po w el l R A.A cad em i c proc ra s ti nat ion.Th e pat t er n andcor rel a t es of behavi or al post pon em ent.Per s I nd i vi dD i f2006.40:1519—1530.③C hu A H,C hoi J N.R et hi nki ng proc r as t ina ti on:po s i ti ve e ff e ct s of”a c ti ve”p r o-c ra s ti nat i o n behavi or on a tt it ude s and perf or m ance.J Soc Psycho l2005.145(3):245.264.(上接第136页)一种条件发射,这种条件反射将会带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这些条件反射一旦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强化,就会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习惯将会持续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都知道短期的训练是不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因此老师对学生的训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老师在训练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把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指正,并且把那些不必要的过程也向学生们及时的指出来。
否则的话,学生们将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就无法达到我们的目的。
2.3榜样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老师在高一新班集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多的树立一些大家都佩服的榜样,让其他的同学纷纷效仿我们的榜样,这样也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进步。
我们应该充分抓住高一新班集体的模仿性非常强的心理特点,促进他们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一个学生如果他的榜样是一个不完整的人,那么他效仿以后,也会成为一个不完整的人。
因此,我们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寻找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这样才能够促进其他同学的进步和发展。
一个综合素质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可以激励其他的学生也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
2.4规范法纪律对于高一新班集体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因此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遵守纪律,让他们懂得自我的约束,这样才能够加强他们的自律性。
加强他们的自律性对于学生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是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的,因此老师应该重视规范学生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