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学术英语

合集下载

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

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

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学术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旨在针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的需求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学术英语课程的意义1.课程设置在学术英语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培养学生在学术领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为主要目标,包括学术英语写作、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口语等方面的课程。

还可以在课程中融入一些学术英语的文化背景和国际学术交流实务,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术英语在国际学术界的实际运用情况。

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对于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而言,应该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建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可以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术英语的应用能力。

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课外学术讨论、学术英语写作指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综合能力。

4.教学资源1.强化学术英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学术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除了注重学生学习学术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应该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实践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学术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术英语课程的实施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支撑。

相关院校应该加强学术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师的学术背景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为学术英语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3.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4.建立学术英语课程的评估机制学术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对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指导。

评估机制可以包括考试、论文写作、学术演讲等多种形式,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术英语水平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术英语课程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术发展的要求,合理设置学术英语课程,并加强课程的实施与管理,以培养更多有学术英语能力的优秀人才。

《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是为提升学生英语学术能力而设计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学术领域运用英语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等方面。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学术英语的基本要素,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英文学术文献的能力;2. 培养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进行学术演讲和学术讨论的能力;4. 提高学生学术英语听力和口语的水平;5.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学术阅读:学生将学习如何阅读和理解英文学术文献的基本技巧,包括提取主要观点、分析论证结构、辨识学术词汇等。

2. 学术写作:学生将学习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要素,包括清晰的论点陈述、合理的论证结构、准确的学术用词和规范的引用格式等。

3. 学术口语: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学术演讲等形式,提高自己在学术场合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包括流利的语言表达、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自信的演讲技巧等。

4. 学术听力:学生将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论坛的听力训练,提高听取学术演讲和学术讨论的能力,包括理解主旨观点、获取关键信息和分辨听力材料中的学术词汇等。

5. 跨文化交流:学生将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交流规范和礼仪,提高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适应全球化学术环境的需求。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1. 授课讲解:教师将通过示范和解释的方式介绍学术英语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教师将提供学术文章和案例供学生阅读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和运用学术英语的要素。

3. 小组讨论: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经验,提高学术交流能力。

4. 学术演讲:学生将进行个人或小组学术演讲,锻炼自己在学术场合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5. 视听材料:教师将使用相关的学术讲座录音和视频材料,帮助学生提高学术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后大学英语时代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研究

后大学英语时代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研究

后大学英语时代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研究作者:朱雪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6期内容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里受众面最大、影响面最广的课程。

在强调个性化教学和多元化发展的“后大学英语时代”,如何转变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的角色与地位,使英语教学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当前英语教学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理论背景出发,阐述如何构建适合本校发展的通用学术英语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通用学术英语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改革1.背景与理论依据21世纪的英语教学在我国取得了长足进步。

起始教育前推三至六年,小、初、高毕业生的词汇量分别可达1000、3000和5000(蔡基刚2004)。

再则,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使得具有英语实用能力成为高校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职业素养之一。

基于以上现状,传统的大学英语基础教学显得“重复低效”,必须作出改变。

众多学者认为,学术英语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领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衔接公共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桥梁(韩金龙2007;蔡基刚,廖雷朝2010)。

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8年4月发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就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能理解包括一般性专业话题的语言材料,把握要点及其逻辑关系;能在熟悉的学术或工作交流中参与多种话题的讨论。

可见,作为国家层面的规范学术英语的教学已提上日程。

2.通用学术英语概述通用学术英语培养的是“在英语为外语的环境下培养学习者专业学习所需的学习技能”,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将其视为通用英语和双语教学之间的衔接。

通用学术英语侧重的是各专业通用的技能,即学术听说、学术阅读、学术陈述,学术写作等。

目标是将学术英语能力灵活运用到各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去。

我校学生反映通用学术英语可以帮助他们为之后的双语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从学生的需求和专业发展来看,开设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是必要和有益的。

3.构建完善的通用学术英语教学体系根据学校英语教学实际,新生入学后在全校范围内先进行入学测试,并结合高考成绩,在英语成绩较好的专业班级中率先进行通用学术英语的尝试。

后大学英语时代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研究

后大学英语时代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研究

后大学英语时代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研究后大学英语时代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研究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已经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英语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在研究领域,通用学术英语(skill of academic English)的学习和应用已经不仅是一个选择,而是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技能。

然而,目前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学术英语。

很多学生只是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习英语,但他们并不知道如何使用英语来表达比较复杂的观点和主张,也缺乏对学术语言背后的逻辑思维和语境理解的掌握。

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通过有效的学习和掌握学术英语技巧,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在职业生涯或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学习和掌握学术英语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这些挑战,如何改进教学模型?如何平衡专业文化和语言水平的培养?我认为,下面的几点可以作为教学模型的一些借鉴和探索。

一、专业语言学习与技巧应该相结合许多教育任务侧重于传授基本语言知识和科研技术,但很少很好地有效地将两者相结合。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分离”往往是显着的,花时间学习弱基础的英语,他们没办法建立起来与他们感兴趣的学科的深入理解、对文献资料的满足、甚至是“科研”领域的正确交流。

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需要,及早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再将语言技能在实践中应用。

二、注重实践环节的反复练习学习英语的初学阶段经常把英语看作是一种“词汇学习”和“语法练习”,不重视对语言实际应用和自己语言技能的反复实践。

反复练习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练习可以促进语言技能的形成和“自动化”,自动化后可以为学习者解放更多的心智资源,不必花费精力再去搜寻“合适词汇和短语”,专注于理解学科领域性的实际问题。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阅读和作文等练习的实践环节来鼓励学生反复实践。

三、正反馈的交流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应保证每一个学习的建议和意见都应该是正反馈的,即从学习者自身的提高和发展角度出发,通过积极的肯定和友好的交流,鼓励学员在英语学习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学术英语——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探析

学术英语——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探析

2017年第22期(总第762期)夫放f_学术英语—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探析颜婷(上海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701)摘要:越来越多的大学探索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变传统四学期为3+1模式。

学术英语作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呼声 越来越高。

本文介绍了学术英语的概念,从文件指导、教学实际和学生老师的需求等角度讨论了学术英语作为大学英语后续 课程的优势,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做出了思考。

关键词:学术英语后续课程理论与实践如今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逐年提高,传统的四学期大 学英语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一方面,大多学生在大学第三学 期就完成了四级考试,以参加语言能力测评的教学可以告 一段落,学生期待进人下一阶段的学习。

另一方面,传统大 学英语的学分和课时都有缩减的趋势,各大学的大学英语 课程设置变革势在必行。

许多学校已经开出或者打算开出 更加合理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变传统的四学期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为3+1模式。

至于开设 的后续课程,有三 的方%(1)英语;(!)分科英语;(3)大学英语通识[1]。

笔者所在学校准备在近期推出3+1的课程设置,以三学期的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搭一学期的学术英语教学。

学术英语教学 英语。

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强调语言的工具性 ,与前三学期的 英语的 成 ,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和 开英语教学,英语学生过渡到全英语 课程的 课。

大学英语教学的 《大学英语教学 (指出:“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英语外,各级别课程还英语和 教学 。

”!2]“专途英语课程以英语 为指向,以学生 英语进行 和学术 +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为目的,学术英语(学术英语、学术英语)和 英语两类课程。

英语课程 的学 语言教学 合,教学 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过程中遇到的语言 ,以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为教学 。

英语课程能 大学英语的 。

各高校以分为,根据学校和学生 开设 学校 的英语课程,学生择,可在 英语课程中融人学术英语和英语的 ”[2],并且为 级、提高级、发级别的英语课程提出了教学 。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全球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从传统的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首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用英语注重基础语言技能的训练,如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但传统的通用英语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现代学术英语教学强调学生能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能力的培养。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倾向于采用项目式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环境,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学术英语作为一门特殊的英语语言形式,具有严谨的结构和术语。

对于学术领域的学生来说,掌握学术英语的阅读和写作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倾向于注重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水平。

第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强调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传统的通用英语教学往往侧重于纯粹的语言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策略的培养。

现代的学术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语言规范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最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过去,大学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现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讨论、项目研究、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探诧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探诧
E S P ) 【 _ 1 儿 。E S P可 以 分 为 学 术 英 语 和 职 业 英 语 。
位 不 明确 是直 接影 响英 语 教 学 效 果 的重 要 原 因之


尽 管 学者们 所 建 议 的大 学 英 语后 续 课 程 方 向
有 共性 、 有 交集 , 但 只有 目标 明确 才能 不偏 离航 线 。
[ f g 者简介】 王 李霞( 1 9 6 8 一) , 女, 江苏南通人 , 南 京 邮 电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讲 师 、 硕士。
大学英 语 后 续 课 程 该 如 何 定 位 ? 国 内学 者 众 说 纷 纭 。蔡基 刚 , 秦 秀 白认 为 高校 英语 教学 应定 位 在 专 门用 途英 语 (E n g l i s h f o r S p e c i f i c P u r p o s e s ,
交流 能力 。根 据 内容 , E A P 可分 为一 般 学 术 英 语 和专业 学术 英 语 。前 者 侧 重 各 学科 通 用 的学 术 规
范和 相应 的英语 知识 技 能 ; 后者侧 重 于特 定学科 或 与特定 语 境相关 的技能 和语 言 。 学术 英语 教 学 的概 念 最 早 在 英 国提 出 ,但 是
教 学 目标 既是教 学 活动设 计 的首要 环 节 , 也 是有 效
蔡基 刚, 韩 金龙 认为 学术英 语 ( E n g l i s h f o r Ac a - d e mi c P u r p o s e s ,E AP )将 成 为我 国大 学 英语 教 学 的主 流课 程 , 是衔 接通 用英 语 和双语 教 学 的桥梁 课
语 教 学 能 够 同时 提 高 学 生 的 专 业 知 识 和 语 言 能

学术英语 教学大纲

学术英语  教学大纲

学术英语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2-40课程名称(中/英文):学术英语/Academic English课程类别:全校性选修课(人文社科类)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英语读写译(一)~(三), 英语视听说(一)~(三)适用专业:本科各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1.《学术英语(理工)》,蔡基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2.《学术交流英语》,周红红、Reid E.Thompson,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开设学术英语课程。

本课程面向已达到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要求的本科生开设,采取以项目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旨在指导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各自的专业学习,开展相关研究和今后的工作,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

本课程能引导学生拓展专业领域的研究视野,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促进其研究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是国际高等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学术英语要求学生达到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水平,课程以通用学术英语为载体,将多媒体课堂讲授、语言实践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

本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认真完成团队合作任务和自主学习任务。

学生需能辨识学术英语的基本体裁和结构,学习批判性阅读和文献搜索的技巧,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和方法,通过研究成果的展示和汇报,实现有效的学术交流,进而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学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指语言实践,通过上机等形式实现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学术英语课程的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互为依托,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将根据研究项目组成小组,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就如何选定研究项目内容,如何查阅和筛选本专业领域学术文献,如何开题,如何撰写文献综述和学术论文,并模拟学术会议进行交流等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
——学术英语
马武林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0
摘要:近年来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稳步提升,学生对大学通用英语的认同度越来越低,国内专家对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本文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方向之一——学术英语的课程设置内容进行了探讨。

文章首先界定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专业英语、学科英语、双语课程、全英语课程,对这些概念进行了区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解释了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学术英语;内容设置
H319A1005 -7242(2011)05 - 0015 - 07
业课程的学习f
及双语课程雨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
宾语课程设置
韩金龙(2007)提出,
@@[ 1 ]Dudley,Evans & St. John. 1998.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Cambridge:CUP.
@@[ 2 ]Flowerdew,John. & Matthew Peacock. 2001. Research Perspetives o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M]. Cambridge: CUP.@@[ 3 ]Hutchinson,T. & A. Waters. 1987.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CUP.@@[ 4 ]Jordan,R. R. 1997.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 Cambridge: CUP.@@[ 5 ]Krashen,S. 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 6 ]Krashen,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
@@[ 7 ]Kasper,L. F. 1994a. Improved reading performance for ESL students through academic course pairing[J]. Journal of Reading 37 : 376 - 384.
@@[ 8 ]Kasper,L. F. 1994b. Developing and teaching a content-based reading course for ESL students[J]. Teaching English in the Two-Year College 21:23 - 26.
@@[ 9 ]Kasper,L. F. 1995a. Discipline-oriented ESL reading instruction[J]. Teaching English in the Two-Year College 22:45 - 53.
@@[10]Kasper, L. F. 1995b. Using multimedia integration in a thematic-based ESL reading course[J]. Journal of College Reading (2) : 19 - 29.
@@[11]Kasper,L. F. 1995c.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ontent-based ESL reading instruction[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4 : 223 - 230.
@@[12]Kasper,L. F. 1995/96. Using discipline-based texts to boost college ESL reading instruction[J]. Journal of Adolescent and Adult Literacy 39 : 298 - 306.
@@[13]Kasper,L. F. 1996. Writing to read: Enhancing ESL students' reading proficiency through written response to text[J]. Teaching English in the Two-Year College 23:25 - 33.
@@[14]Kasper,L. F. 1997. The impact of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al programs on the academic progress of ESL student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6(4) :309 - 320.
@@[15]Kasper,L. F. & A. Mountford. 1977. English in Agriculture: English in Focus Series[M]. Oxford: OUP.
@@[16]Kasper,L. F. 1998. Interdisciplinary English [M]. 2n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7]Robinson,P. 1991. ESP Today: A Practitioner Guide [M].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18]Sinha,A. C. & L. C. Sadorra. 1991. A Primer on ESP :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M]. Philippines: De Salle University Press.@@[19]Stevens,P. 1988.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M].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Centre.
@@[20]蔡基刚.2004.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22- 28.
@@[21]蔡基刚.2007.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27 - 32.
@@[22]蔡基刚.2010a.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2):40 - 45.
@@[23]蔡基刚.2010b.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3):3 - 12.
@@[24]蔡基刚.2010c.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4):306 - 308.
@@[25]蔡基刚.20l0d.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精读课程走向研究[J].外语研究(5):57 - 64.
@@[26]蔡基刚.2010e.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6):33 - 40.
@@[27]蔡基刚,廖雷朝.2010.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5):20 - 26.
@@[28]柴改英.2010.以外语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通识教育改革[J].外语电化教学(5):14-19.
@@[29]丁年青.2004.基础桥梁彼岸——试论高校普通英语、专业英语及双语教学的关系[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3-5.@@[30]郝平.2009.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来华留学工作科学发展[EB/OL].[2011 - 01-01].http://WWW.cafsa.org.cn/ index. php? mid=54&tid=5401
@@[31]韩金龙.2007. EAP:大学英语改革与双语教学[J].高教探索(6):24 - 25.
@@[32]雷秀云,杨惠中.2001.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及MD_MF模型与学术英语语体研究[J].当代语言学(2):143 - 151.
@@[33]秦秀白.2003. 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12):79-83.
@@[34]王哲,李军军.2010.大学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5):3 -8.
@@[35]吴鼎民,韩雅君.2010.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5):9 - 13.
@@[36]吴平,王树根等.2010.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现状研究和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7]许国璋.1986.一个可行的模式:“三级英语教学”[J].课程、教学、教法(9):3 -4.
@@[38]姚兰.2000.国外EAP教学讨论课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6):437 - 441.
@@[39]张玲.2007.EAP教学模式及策略探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133- 136.
2011-02-15
马武林,副教授。

研究方向:语言教学技术。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学术英语
作者:马武林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0
刊名:
外语研究
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年,卷(期):2011(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yyj201105004.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