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屈原的仰望与理解

合集下载

【doc】中国人为什么敬仰和推崇屈原

【doc】中国人为什么敬仰和推崇屈原

中国人为什么敬仰和推崇屈原领导谈资中国为,于么教抑和推崇屈原中国人为什么敬仰和箍崇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不仅作为一个诗人受人推崇.同时.他还作为一个忠臣和爱国主义者而广泛受人尊敬.历两千年而不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是屈原的纪念疆.那么.中国人为何如此敬仰和推崇屈原呢7原因之一:屈原的经历,体现了一个高洁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一片意嗵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伟大诗人,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他创作了不朽的诗篇《离骚》,他的作品在汉代被刘向编辑为《楚辞》.《楚辞》和《诗经》一样,是中国这样一个号称"诗国"的诗歌源头和最高典范.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这个社会剧变的时代.和秦国的励精图治,政治体系开放不同,此时的楚国.庸主当道.重用亲近庸人佞人,嫉贤妒能.而势利之人.趋炎附势,相信权力大者永远正确.官职高者才能超凡.在这样的环境中.屈原自恃才高,生性忠直,却找不到施展才能的机遇,又不能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苟且偷生.在政治失意之际.屈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来抒发他的激愤.希望以此警醒君主,唤醒世人.他试图改变楚国的现状.但是.他最终也没有能力促使君主和佞臣向善;他曾试图出国远游.却又不忍心文/方铭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前的屈原铜像.诗人眉头紧锁,目光深邃,抑郁中带着坚韧离弃楚国;他在流落江湖的时候,又不愿想的道路上,不动摇,不退缩,不畏惧,不放弃兼济天下的激情.最终,他在追求理懈怠,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领导谈资■LINGDAOTANZ屈原的遭遇是千千万万中国先秦至近世正直士人悲剧的一个缩影.同时.屈原的行为本身又与大多数正直的先秦士人的行为表现出极大差异:他敢于肯定自身的价值.敢于不加掩饰地把自己独特的个性呈现出来.积极地寻求施展其才华的机会:对君主,谗佞乃至皇天的丑恶和不公正予以抨击.甚至不惜以死来表明自己的清白和反抗.这种刚烈的个性具有不妥协的执着品格王逸《楚辞章句序》曾说:"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着.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 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肴.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也就是说.慷慨赴义,处世正直,不惧死难危言存国.杀身成仁.也是流芳百世的事情.屈原的经历,体现了一个高洁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一片赤胆忠心屈原高洁的品性和伟大的作品.成为激励后代志士的精神食粮.屈原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这个悲剧既根源于楚国社会的黑暗.也根源于屈原追求善,正义和真理的人生态度. 对善,正义和真理的追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这也是屈原人格魅力的核心.原因之二: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有几大特点所谓爱国主义.实际指的是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依恋和关心的感情而这种依恋和关心.是与追求善,追求正义和真理统一在一起的.屈原生当战国动乱之秋.忧心国家,痴心不改,在遇到挫折之时.仍然不忘自己对楚国的关怀. 不愿远走异乡.最终在极端失望之中. 沉江而死.屈原以其行为.成为后代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典范屈原的爱国主义不是盲目的"爱君主主义".也不是"爱国王主义".他的爱国主义立场是与追求善,追求正义,追求真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他才能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楚国当权者.甚至是楚国的君主屈原的爱国主义也是"爱人民主义".屈原关心楚国实际是关心楚国的人民.担心楚国人民在战国动乱形势中遭受损害.所以,屈原的爱国主义是追求政治的向善,追求美政的理想.他甚至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作实现爱国主义的最重要的尺度屈原的爱国主义不是保守的爱国主义,而是开放的爱国主义.他洞察楚国衰亡的原因,在于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小人当道.想拯救社会.当然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屈原针对楚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这说明他希望楚国通过政治改革,走上复兴之路. 原因之三:屈原是一面激励知识分子气节的旗帜追求善.维护正义和真理.需要正确的判断力.更需要永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毫无疑问,一个人要像屈原那样.能永远保持对祖国的关心和爱护.如果没有对善的持久追求.没有对正义和真理的持久追求,是难以想象的.也正因为如此.屈原才能被当作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旗帜.受到后世志士的敬仰从汉以后.屈原为历代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所不断咏叹和怀念.当国家危亡之时.屈原更是一面激励知识分子气节的旗帜宋代面临内忧外患之时.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成为朱熹等大儒学术追5月lOEl,参加海峡两岸屈原文化与旅游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嘉宾,在湖北省秭归县凤凰山屈原祠举行了屈原祭祀大典求和精神寄托的结合点.而二十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也涌现出了无数屈原及楚辞研究专家屈原不仅影响了中国数千年.也在国际社会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力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中的四大诗人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纪念.今天.世界上仍有不少人在研究屈原.而成千上万的读者吟诵着屈原的作品.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坚定的品格和操守.已经成为中国人养成模范人格的镜子.屈原不仅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r_]。

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以来都深深影响着后人。

那么,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是什么呢?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1. 爱国主义的概念爱国主义是指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祖国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屈原的诗作中,他对祖国的眷恋和对百姓的忧虑无不体现了爱国主义的内涵。

他在《离骚》中写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啼岫岩,风吹草木动兮。

不见君子故,谁谓之心伤?”可见他对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

2. 屈原爱国主义的表现在屈原眼中,爱国主义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实际行动。

他在政治上竭尽忠诚,为国家效命;在文学上倾心鞠躬,抒发忠贞;在情感上倾注深情,忧国忧民。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忠诚、无私和奉献中。

二、屈原爱国主义的启示1. 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价值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不管是古往今来,还是将来,都需要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只有爱国才能让国家强大,民族富强。

2. 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实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提示我们,爱国主义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体现。

无论是从政为国,还是从事平凡的行业,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体现爱国之心。

结语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我们当代人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警示意义。

让我们在弘扬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道路上,秉持真爱国家的情怀,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我国梦不懈奋斗。

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以来都深深影响着后人。

他在其诗作中表现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百姓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楷模。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包括对国家的眷恋和对百姓的忧虑,他在政治上竭尽忠诚,为国家效命;在文学上倾心鞠躬,抒发忠贞;在情感上倾注深情,忧国忧民。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的忠诚、无私和奉献中。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告诉我们,只有爱国才能让国家强大,民族富强。

爱国主义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体现。

关于我眼中的屈原作文1000字

关于我眼中的屈原作文1000字

关于我眼中的屈原作文1000字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被誉为“楚国之魂”。

他的作品《离骚》、《九歌》等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文艺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眼中的屈原,有着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尤其是他对爱国主义和道德修养的宣扬,值得我们深思。

屈原的中心思想是爱国主义。

在《离骚》中,他通过描写自己的流亡生活,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牵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屈原尽管在外困苦流离,但他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感却始终如一,他对祖国的热爱与忧虑都在这些词语之中。

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深刻体会到了国家危难时的痛苦和无奈,他为了挽救祖国,无愧地成为了中国的爱国主义先驱。

以《九歌》为例,屈原把妖怪描述成统治者蛊惑民众的象征,传递了纯洁与正义的信息。

他试图让人们明白,只有真理才能在历史中得以传承,而不是权利或暴力。

屈原在这里构建了两个必须对抗的价值观:权力与正义、魔力与纯洁。

而每个个体,无论怎样理性地思考,都传递着他们所信奉的这些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后果意味着应该十分小心,因为存在的事物并不总是真理,但它们通常可以干扰人们的视野。

屈原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在寻求自己的发展和幸福时忽略国家的现状与命运。

屈原写作及其言论表达均相当流畅。

在《离骚》中,他细致地将自己在流亡旅途中所见所闻,以及他的思想感受,转化为了动人的诗篇,诗中句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九歌》则体现了他散文方面的才华,文笔娴熟优美。

他的句子中,篇章结构清晰,思路连贯,表达极富感召力。

我们不难发现,他以华丽的语言表达,传达个人的情感和人生哲学,这不仅仅是一个诗人的境界,更像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屈原有着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

他在传统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对当时局势的敏锐观察,提出了一些新颖而深刻的思想。

比如他提出了“兼济天下”、“仁爱万物”等道德理念,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文学思想做出了重要思想贡献。

对屈原的认识和评价及经验和教训作文

对屈原的认识和评价及经验和教训作文

对屈原的认识和评价及经验和教训作文《对屈原的认识》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说一说屈原。

屈原呀,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位大诗人。

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心里总是想着怎么能让国家变得更好。

他有很多好主意,可是有些人不理解他,还排挤他。

屈原特别有才华,写了好多好多美丽的诗歌。

就像我们平时喜欢唱歌一样,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

还记得端午节吗?那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传说他跳进了江里,老百姓们怕江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把粽子扔到江里。

《对屈原的认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屈原吗?他可是古代一位很有名的人哟!屈原生活在一个有很多战争的时代。

他一心想为自己的国家做很多很多好事。

他告诉国王好多有用的办法,让国家变得强大、让人们生活得更好。

可是呢,国王没有听他的话,其他的坏人还欺负他。

但是屈原没有害怕,也没有放弃。

他把自己的心情和愿望都写在了诗里面。

他的诗可美啦,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虽然屈原的结局很让人伤心,但我们永远都会记住他,因为他是个勇敢又有爱心的人!《对屈原的评价》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屈原这个人。

屈原真的超级棒!他特别爱国,就像你们爱自己的班级一样。

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一心想着让国家变好。

他还特别聪明,能想出好多好点子。

虽然别人不相信他,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而且呀,他写的诗可有意思啦,读起来就像听好听的故事。

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东西让我们永远怀念。

他是个大大的英雄!《对屈原的评价》小朋友们,屈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他对国家的爱,那叫一个深。

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反对,他都坚定地要为国家做事。

他写的那些诗,是他用心写出来的,每一句都带着他的感情。

所以呀,屈原值得我们记住,值得我们学习!《经验和教训》小朋友们,屈原的故事里有一些经验和教训哦。

屈原很坚持自己的想法,他知道什么是对的,就一直努力去做。

这告诉我们,当我们觉得自己是对的,就要勇敢坚持。

可是呢,他不会和那些不理解他的人好好沟通,自己很伤心。

读屈原故事后感想与心得

读屈原故事后感想与心得

读屈原故事后感想与心得《屈原》是一部描写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文学家屈原一生经历的史诗性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读完《屈原》这部作品,我深深被屈原忠诚于国家、为民请命的豪情壮志所感动,也对他深沉的个人遭遇倍感同情。

在这部作品中,屈原闭关反省、思考人生真理的精神既启发了我对自己的思考,又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和气息有了更深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屈原》故事的感想及心得的总结。

首先,读完《屈原》这部作品,我对屈原忠诚于国家的情怀深感敬佩。

在《屈原》中,屈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爱国者,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他义无反顾地投笔从戎,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尽心尽力。

他多次建言献策,为楚国提供了宝贵的政治和军事建议,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屈原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利益至上的人,他愿意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放弃个人的享乐和权力,这种精神令人感动。

其次,屈原为民请命的豪情壮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屈原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政治家,他深知政治的重要性和对民众的影响力,因此他倾尽全力为民众谋福利。

他坚信“明王在上、百姓在下,莫贵乎百姓”,并反对一切剥削和压迫人民的行为。

他提出了许多改革政策,力求为民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政治环境。

他的理想主义精神和为民请命的壮志令人钦佩。

此外,屈原闭关反省并思考人生真理的精神也给我启示良多。

在《离骚》这部作品中,屈原借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符号,以诗歌表达自己在政治失败之后的内心挣扎和思考。

他反思个人品质和相处之道,认为自己的僭主行为违背了道义,从而使自己失去了政治地位。

他通过追寻人生真理和道德规范,最终达到心灵的安宁和解脱。

屈原的反思和自省精神,令人敬佩并给人以启示:在人生中,只有通过对自己的反思和修正,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最后,通过阅读《屈原》,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和气息有了更深的了解。

《屈原》这部作品流传至今,不仅是因为其精湛的文学艺术,更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品质。

对于屈原精神的心得体会

对于屈原精神的心得体会

对于屈原精神的心得体会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我。

屈原的精神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真理的勇气,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屈原的爱国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他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在他的《离骚》中,他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楚国的繁荣和辉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衰落和人民贫困的愤慨之情。

在他流亡的时候,他继续关注国家大事,努力为国家出谋划策,为国家的复兴而不懈努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深受启发。

其次,屈原的坚定信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屈原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苦,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信仰。

在他的《离骚》中,他透露出对上天的信仰,对道义的追求,以及对真理的追寻。

这种坚定的信仰让他在困境中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找到力量,继续前行。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告诉我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并为之努力。

最后,屈原的勇气和对真理的追求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在《离骚》中,他不仅表达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对国家的忧虑,还以独特的思辨方式,探求人生的真谛。

他提问:"天难欺,谁与争?"这句话让我深入思考,引导我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以及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屈原的思考方式启发了我,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总结来说,屈原的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信仰以及对真理的追求,让我深感敬佩。

像屈原一样,我希望能够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我也希望能够坚定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并为之努力;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像屈原一样,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追求人生的真谛。

屈原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使我成为一个更有责任感、更有勇气和更有追求的人。

对屈原的看法和感悟

对屈原的看法和感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感人的力量,表达了他对楚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

他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思想深度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在我看来,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情感和思想,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他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对人性、道德和政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

通过屈原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他的人生哲学是追求真实、正义和真理,反对虚伪和邪恶。

他的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尽管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痛苦,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屈原的作品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他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追求真实、正义和真理,而不是被金钱、权力和名利所迷惑。

他还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他的地位和成就,而在于他的品格和精神。

总之,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

通过阅读屈原的作品,我们
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人生。

我看屈原

我看屈原

我看屈原
屈原是位忠君爱国的贤臣。

他两次因小人谗言被君主流放,即使这样,但他依旧没有心怀怨恨,仍然为楚国的前途担忧,心系国家兴亡。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离骚》中的这段话表现了屈原对生命与生活的热爱与积极处世的乐观态度,也表现了他希望辅佐君主,在楚国政治改革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望楚国的君主更加贤明,楚国更加强大。

屈原是位作茧自缚的才子。

他有非凡的才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因佞臣所阻,在楚国的仕途坎坷而又波折。

屈原本可以凭着自己的学识到别国大显身手,展示自己,实现自己的抱负与价值,但他又是个爱国爱到极致的人,在爱国与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两种选择下,他像个茧一样把自己困得越来越死。

屈原是位消极处世的迂人。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的话给出了一种随遇而安,与世浮沉的处世态度。

屈原内心也曾想这么做,但是他无法忍受,无法放纵自己眼睁睁看着楚国的衰亡而置之不理,这对他来说是折磨。

于是他选择了投江,结束内心的纠结与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屈原的仰望与理解作者:夏立君《光明日报》(2015年06月19日13版)《屈子行吟画》(国画)傅抱石《橘颂》(国画)程十发满腔忠贞、满腹委屈的屈原,行吟泽畔,行吟于遍生橘树的楚国,走进一个水汽淋漓的节日,走进民族的情感深处。

从长远来看,民众将情感投向哪个人,并非宣传教育的结果。

他来自浪漫的楚风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是屈赋楚辞《湘夫人》开头。

不看注释,不求甚解,仅轻轻吟诵,异样的天籁般的美感便扑面而来——生命如花,神灵如云,草木情深,人神相依。

这与《诗经》给你的人间烟火气太不相同了。

这一切是怎么来的?根源何在?南方文化发育在远古迟于北方,荆楚曾长期遭受中原文明的歧视与征伐。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未采录“楚风”,原因或许就在这里。

至战国末期,楚文化已相当发达,形成与北方并驾齐驱之势,但文化边界却仍是清晰的。

《诗经》记录了黄河流域的文明形态。

在《诗经》里,不论是庙堂颂歌,还是田野风咏,都情感质朴,少想象,与现实密切关联。

那是稷麦气息,那是有时温馨有时呛人的人间烟火。

而这时的楚地却仍是神话沃野,巫风弥漫,人神共处。

屈原带着湿地沼泽气息,从另一个方向来了。

屈子之来,不是为了加入已有的合唱,而是开始了独唱,开始了水汽淋漓、芳香扑鼻、凄美绝艳的独唱。

似乎没有任何征兆,任何铺垫,中国第一位独立诗人、大诗人横空出世,大放悲声,哽咽难抑,草木为之生情,风云为之变色,神灵为之驱遣。

《离骚》《天问》《哀郢》《怀沙》……一章章吟完,便投江自尽。

屈子死了,楚国亡了。

屈子之悲剧,真是一个最彻底的悲剧!屈子投江激起的这轮涟漪,渐洇渐大,化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根最敏感的神经。

先秦诸子之文皆可视为文学作品,但文学是以寄生状态存在。

屈原标志着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屈原带着源自南方沃野的新鲜血液,猛然楔入华夏文明腹地。

中国第一个独唱的诗魂痛哭登场——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八方有灵,四顾茫然,自言自语,绵绵无尽。

他似乎将我们带入一个似真似幻、婉转浩瀚、芳菲迷离、匪夷所思的世界。

而这一切竟是因为他承受着超常的现实重压——君昏国危,党人跳梁,朝政日非,他一再被疏被逐,宫阙日远,无助绝望日甚一日。

他为祖国而生《离骚》作于屈原初被怀王疏远或第一次流放之后,忧心如焚,缠绵悱恻,辞意哀伤而志气宏放,这时的屈原希望未灭,心存幻想,切盼怀王悔悟,让他重回郢都,为国效力。

这数句诗,将屈原的主要人格特征、困境意识表达得很充分。

屈原陷入困境,导源于楚国陷入困境。

正当中国实现大一统前夕。

文化落后的秦国经商鞅变法后迅速崛起,雄踞西北,虎视鹰瞵。

对六国来说,存亡是逼到眼前的现实。

国际关系错综复杂。

有能力抗衡秦国的是齐、楚,楚国比齐国疆域更广更富庶。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天下不归秦,则归楚。

可是,六国从未有过真正成功的合纵,秦国的连横却每每奏效。

已是风声鹤唳的局面。

天下大势,屈原看得分明。

他的焦虑紧张,由来已久。

屈原始终力主联齐抗秦。

可是他的主张与奋斗却一再受挫,楚国逐步陷入为秦摆布状态。

屈原亦渐被疏远,直至被流放。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

一般认为,此时的屈原绝望,遂赋《怀沙》投汨罗江自沉。

春秋战国之诸子百家,早就认可天下必将重新归于一统。

天下重于国家,是诸子的共识。

到战国时,客卿制盛行,纵横家走俏,士子们有空前的活动空间,朝秦暮楚竟无关人的品质评价。

在一个爱国感情相对稀薄的时代,屈原却把自己与祖国紧紧绑在一起。

不断有后人这样发问:凭屈之才能,何国不容?何不弃楚而去?屈原不是不明白,而是做不到。

屈原并非不认可诸子的天下观,但天下即使不是由楚来统一,也至少要长久保存楚国。

作为楚国贵族,世代与国家关联极深,本人一度成为政坛中心人物,他又是一个被楚文化浸润透了的士人。

楚国如为人吞灭,在他是不能接受的。

举目天下,无处能给他安身立命之感。

不是天下不能,是他不能。

若能朝秦暮楚,人间必无此屈原。

这是解读屈赋,理解屈原异乎寻常情感的基础。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刘勰语)没有楚国,亦难见屈原。

楚国,屈原,《离骚》,三者可互印互证。

“楚,大国也。

其亡也,以屈原鸣。

”(韩愈《送盘谷序》)楚国之有屈原,不是偶然的。

各国亡了就亡了,很快便尘埃落定,惟楚国国亡而“魂魄”在。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人在怀王客死之时就喊出这一口号。

六国中为何楚国特别“记仇”?除了战国末天下大势这一主因外,恐怕还应从文化上找原因。

楚国有最鲜明的文化标记。

历史果然应验。

反秦斗争中,楚人最为踊跃,陈涉首事,以“张楚”为号,项梁从民间找到楚怀王孙子重新立为“楚怀王”。

秦最终亡于楚人之手。

新兴汉朝对包括屈原在内的楚人表示了特别的尊重。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离骚》收篇于一场白日梦般的飞升远游。

这类似庄子的《逍遥游》。

可是当屈原从天界一瞥见故乡,在天界的快乐便不复存在,只有故乡,只有魂牵梦萦的故乡。

庄子以《逍遥游》完成想象中对现实的超越,屈原却总是重重地坠落在地。

从天空坠落,是屈赋楚辞中一再出现的意象。

屈原那里有中国最早最沉重的乡愁。

屈原之乡,不是一山一水一村一城,而是苍茫的遍生橘树的楚国。

从《橘颂》到《怀沙》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橘颂》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怀沙》屈子的人生,从明媚《橘颂》欢快出发,至黑暗《怀沙》痛苦而止。

屈赋楚辞,除《橘颂》《国殇》等数章外,大多篇什皆示人以众芳芜秽、日暮途穷的强烈意象,《怀沙》则是无路可走后的绝命词。

屈原对死有长久的预谋,死之意愿贯穿于疏远流放全过程。

“明告君子”中的君子指商代投水自尽的彭咸,在《离骚》等作品中屈原先后七次郑重述及这位古贤。

屈子是作为自觉的牺牲者,走上祭坛的。

《橘颂》被视为屈原最早作品。

正当青春的屈原,受到与他同样年轻的怀王重用。

屈原以遍生楚国凌冬不凋的橘树自喻,扎根祖国,放眼天下,有强烈的使命感自豪感。

《橘颂》表明,屈子是个一赤子。

赤子面临相对单纯局面时会如鱼得水,能按他既有的人格结构勇猛精进。

当局面复杂化,却仍以既有的赤子人格应对,则必会陷入困境、绝境。

屈原此后的人生正是如此。

他把赤子人格坚持到人生终点。

《橘颂》已显露屈原好修求美、自高自贤端倪。

屈原有执着的“美政”理想,希望辅佐楚王成为尧舜般的圣王。

《离骚》开篇即赞美自己的出身和生辰,接着一再申述对美质修能的不懈追求。

他的根本愿望,就是为怀王、为楚国尽力,并能确立个人“修名”。

注重修身、以道自任、自高自贤,中国早期士人已形成此共性。

先秦诸子皆有此气象,只是程度、风貌各不相同。

这正是那个伟大时代足以令千古唏嘘的特征。

屈原正具此气象。

《离骚》开篇,介绍完自己后即豪迈地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为王者师的气度十足。

屈原要救国,但个人并无救国力量。

越是绝望,越是把唯一希望投向君王。

屈原的“恋君情结”是强烈的,君却不恋他。

屈赋中处处交织着对怀王极恋又深怨之情。

忠君如用情的屈原,所向往的君臣关系类似于亲密无间的“情人”关系。

忠君是他永远无法醒来的梦魇。

忠极则恋,恋极则怨,恋与怨正是一体之两面。

人最强烈的感情是爱情,虽未必能持久。

当某种感情达到一定强度时,亦会呈现“疑似爱情”状态。

屈赋中屈原反复开始他上天下地“求女”征程,无不以失望失败告终。

但是,屈原却将自己的“单相思”义无反顾地进行到底。

屈原既把自己想象为美人,也把怀王想象成美人,屈原不但是“弃妇”,也是为美人所弃的“弃夫”,两种想象实无不同。

忧患极深、心事绝大的“失意臣子”屈原,就这样把浩瀚无际的诗意、至微至巨的意象与匪夷所思的“疑似爱情”融会在了一起。

真真难煞了一代又一代“解骚”者。

屈原的“求女”意象每为后代文人效法,以婢妾心态对君王却绝非屈原发明。

只要存在绝对权力,产生婢妾心态就毫不奇怪。

当代有些学者,以现代心理学、病理学解读屈原,时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发明。

但不把屈原放在楚国、放在那个时代,只就屈赋中的一鳞半爪,就得出屈原是恋物癖、同性恋、双性恋、易装癖、精神病患者等结论,实在比《离骚》更具想象力。

屈原长期身处逆境,备受磨难,身心俱疲,丧失健康,时常陷入病痛或神思恍惚状态,是可以肯定的,其文之恣肆、迷狂、瑰异风貌应当与之相关。

但屈子坚贞人格始终未曾分裂崩溃,心智未曾瞀乱失序。

屈赋为证。

《怀沙》表明,屈原投水之前,彻底绝望,同时高度清醒。

他之从容就死,最后就剩下捍卫人格、殉道殉国这种作用了。

屈子之死是屈原经营最久用情最深的一首诗。

葬自己于祖国水土,赤子屈原最终只能做此事了。

屈原人格的彻底性与悲剧的深刻性相一致。

他是一面镜子自汉代始,读骚解屈即就被士林视为高品位精神活动。

可是,解屈常常伴随曲解。

《离骚》就像供给中国士人的一坛烈酒,有人痛饮,有人浅尝,有人不屑,有人干脆将这坛酒一脚踢翻。

汉武帝令淮南王刘安编撰《离骚传》。

“旦受诏,日食时上。

”(《汉书·淮南王传》)可见刘安早就将《离骚》烂熟于心。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用刘安所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司马迁进一步评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刘安、司马迁是最早对屈原作出高度评价的人。

此后,历代文人、非文人围绕屈原,或褒或贬,或爱或恶,对垒分明。

西汉初贾谊、西汉末扬雄皆激赏屈原品格及作品,同时痛惜其遭遇,责其未能离楚,全身远害,致遭蝼蚁之辈欺凌。

东汉的班固,青年时激赏屈原。

中年后奉诏修史,一改从前立场,激烈反对刘安、司马迁观点,对屈原从人格到作品全面否定,在《离骚序》等文中指责屈原“怨主刺上”“非明智之器”,不合儒家“法度”。

可视为屁股决定脑袋的古代版本。

东汉末王逸作《楚辞章句》,对后世影响甚大。

与班固相反,王逸视屈原为标准儒家门徒。

为此,王逸不惜削足适履。

他这样解释《天问》:“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

”“天问”命题方式,在屈赋及诸子中甚为普遍,屈赋中尚有《橘颂》《国殇》等。

重要的是,他的解读有违《天问》主旨。

《天问》正是昊天之下却“日暮途穷”的屈原,对“天”的激烈发难。

班、王观点虽相反,思想却并无本质不同。

班固感到实在很难把屈原当儒家门徒对待,干脆“打倒屈原”。

王逸则煞费苦心“解屈”,务必将屈原修饰成标准儒家门徒。

自唐代始,统治者不断加封屈原,意欲将其打扮成忠君道德神。

南宋理学家朱熹作《楚辞集注》,努力把君臣大义从屈赋里读出来,无视屈赋显露的冲天怨气、如梦似狂的精神状态,将“怨”全解读为“忠”。

元明清诸朝,对屈原或褒或贬,并无超出前代新意。

皇权时代,围绕屈原的论争,少有艺术批评意味,多有政治道德纠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