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东线战场苏德伤亡数据精细统计介绍(全手动码字)
二战死亡人数统计

二战死亡人数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共有5500万—6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合计死伤1。
9亿人。
以下是主要国家死伤人数:中国二战死亡人数一直说不太清,因为统计不清楚,学者估计有1200万人-1800万人,不过90年代以后,数据渐渐明了:约1800万。
其中士兵死亡人数约148万,其中国军135万,共军(包括游击队)约10万—12万多,其余为平民苏联二战共有2680万人死亡,其中正规军队死亡人数有890万人(一说1400万人),民兵人数大大超过这个数据,其余是平民。
二战苏联士兵死亡人数一直是个争论很大的问题,因为在卫国战争时期,许多平民男子和妇女被临时编入了红军,所以很难说清他们是正规士兵还是平民或民兵,所以有了士兵死亡890万和1400万两种说法,不过西方认同前种说法的多.其中死于苏德战场的士兵有880万左右;死于苏日战场的有1万人不到;死于苏芬战场的有近9万人.美国有38万军人死于二战,其中在西欧和北非有25万余人死亡,在太平洋约有12万人以上死亡英军有40万人死于二战,其中士兵约有近38万;在太平洋死亡约3万;其余在欧洲和北非。
德国二战死亡约800万人,其中士兵约600万,其余平民。
其中死于西线和北非约有50万,其余死于东线苏德战场。
日二战死亡人数近300万,其中士兵死亡约190万(日历史教科书上写185万),其中在中国战场死亡人数约44万(我们现在教科书上写的135万是胡扯);在东南亚被英军、中国入缅远征军(消灭日军1万还多)、游击队杀死约18万;在苏日战场死亡10万余人;在太平洋与美军战斗中死亡约120万;志愿人员、童子军死于战争近40万;平民被美军原子弹、炸弹炸死人数约在55万人以上(日方面统计)意大利死亡约20万,大部分为士兵,主要死于北非战场南斯拉夫死亡人数为170万法国死亡人数为30万左右。
史林探秘——二战东线交战双方损失对比,是不是有点意外

史林探秘——二战东线交战双方损失对比,是不是有点意外现在网上关于二战东线的苏德战争,一说就是德国怎么怎么吊打苏联,尤其是每一战德军损失总会比苏军少很多。
刚好码字的找到了苏德战争双方损失的权威数据,大家就来一起看看东线战场上,苏联与法西斯双方军人的不可逆损失(战死+被俘)具体情况吧。
这里面的死亡数据指的是战死人数,包含阵亡、战伤后伤病死亡,战场失踪后转为死亡等。
纳粹德国军队在二战中的死亡人数数据来源《Deutsche militarische Verluste im Zweiten Weltkrieg》。
纳粹德国军队在各主要战场的战死人数:东线 3817429西欧 495482意大利 150660巴尔干103693北欧30165非洲16066其他245561二战中德国合计战死人数为4859056 人,这么看来只投入了两个装甲师的北非战场,德军在二战中的死亡率可能是最高的。
德国战俘死亡人数(以战俘营管理者为准,含战前和战后):苏联 363343法国 34033美国 22000英国 11000南斯拉夫 11000其他 8066德国战俘合计在战俘营中死亡459475 人,所以包括战俘在内,二战德国军队一共死亡了5318531人。
说点题外话,在苏联战俘营和劳动营的德国战俘死亡率略低于12%,而日本战俘的死亡率略低于10.6%。
由于在1945年前苏联本身十分困难,而此时的德国战俘大多伤病虚弱,所以战俘死亡率很高,基本每两个住院战俘就会死亡一个。
所以,这么算下来,其实1945年以后德国战俘死亡率还比日本战俘要低一些。
苏联军队在二战中的死亡人数克里沃舍夫照片找不到,用朱可夫顶顶资料来源为苏军克里沃舍夫准将(GF Krivosheev)的出版书籍《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苏联军队在20世纪的战斗损失》英文版)。
苏联失踪的人员很大一批是被俘了,失踪人员中后来确定生还的比例还是很高的。
千万级别的东线绞肉机:有据可查的二战苏德双方损失考证

千万级别的东线绞肉机:有据可查的二战苏德双方损失考证苏军方面的请况:注:苏联伤亡解密数据可以查阅克里沃舍夫准将(GF Krivosheev)的出版书籍。
英文版为《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阵亡:因伤死于战场或撤退途中。
伤死:因伤死于后方医院。
病死:死于疾病,事故,处决等非战斗原因。
失踪:被俘,逃亡,打散等各种原因。
受伤:在战斗中遭受的非致命性伤。
疾病:因非战斗原因造成的非致命性减员。
一.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纯减员人数名称阵亡伤死病死失踪合计张鼓峰之战759──106 95960诺门坎之战64721152 5120289703进攻波兰973 102983021475苏芬战争71214──1629239369126875苏德战争517741011003275405804454709 11273026中国东北9780──134091112031合计5266608 1101581558467449741411424070二.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伤病人数及总损失名称受伤疾病合计总损失合计年份张鼓峰之战27525273279 42391938诺门坎之战15251 70115952256551939进攻波兰2002381238338581939苏芬战争18867176237264908 3917831939-1940苏德战争15186030 3133693 18319723295927491941-1945中国东北1956248632442536456 1945合计154142683216402 18630670 300547401938-1945苏德战争和出兵中国东北这两场战争苏联人合称为“伟大卫国战争”,苏联红军纯减员11285057人,伤病18344148人,合计29629205人。
三.苏联红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各阶段的纯减员人数。
统计数字错误 造成损失的简短案例

统计数字错误造成损失的简短案例1943年之后,由于德国开始两线作战,红军一路向西的势头势不可挡,德国国内的战局逐步陷入了混乱,德国国防军的总损失逐渐没了准确的数据。
只能根据一份旧时的统计数据:在1943年,整个东线德国国防军的战斗消耗兵源为1515724人。
其中包括战斗死亡了323940人,东线战场德军失踪了191608人,总共德军受伤损失了100万人。
根据数字分析,德军的死亡人数比战后的最新统计数字竟然少了一半多。
根据战时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自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以来,一直到1943年11月30日,德国国防军陆军力量(还包括第20山地集团军),总共在东线战场上损失达到了340万人。
这份数据统计还详细列出了德国东线各个集团军的损失数据,却在统计表上列出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的阵亡和失踪人员,竟然只有4万人!可根据其他各方统计数据,众所周知的结论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损失了20多万人,大多数人被打死或俘虏。
德国月度统计后期也相当混乱:在1943年7月至11月期间的损失数字为:东线总共伤亡达到了84万人。
1943年12月27日的损失补充统计差别更大,记录东线陆军同期人员消耗为122万人,比月度数字多出了38万人!可见德国统计已经陷入了混乱。
因此,德军在1943年的总损失,只能依据数据推算:
德国的死亡陆军人数如前所述,共计为700653人,加上被苏联俘虏的442623人,总计114万损失人员,加上战场伤病人员,保守
计算估计德军1943年的总消耗量大约是300万人左右。
总结二战苏德战场中各大战役的战损比,最终结果颠覆你的认知

总结二战苏德战场中各大战役的战损比,最终结果颠覆你的认知众所周知,苏德战场作为二战欧洲主战场,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庞大的战场之一。
通常的,很多人会认为苏军最终能够战胜德军,一靠英美等国的援助,二靠所谓的“人海战术”,靠人口堆把德军怼死了。
这种认知真的正确吗?下面就让笔者来盘点一下苏德战场上各大战役的双方战损比,最终结果可能会令你大吃一惊。
1941.6.22~7.9 第一次明斯克战役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闪击苏联,一共投入兵力(不算仆从国,下同)1555900人,火炮15800门,坦克2200辆,飞机1600架;苏军防御兵力为625000人,火炮10000余门,坦克2900辆,飞机1800架。
最后结果,苏军损失近40万人,德军损失不详,大概损失人数在50000~80000人,战损比在1:8~1:5(德军在前,苏军在后,下同)之间1941.7.7~9.26,基辅战役苏军西南方面军损失了约70万兵力,德军损失在10万~13万之间,双方战损比为1:7上下1941.7.10~9.10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苏军损失45~50万人,德军损失15~20万人,双方战损比在1:2~1:3上下1941.9.9-1944.1.27列宁格勒保卫战(二战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苏军前后损失兵力110万人,德军前后损失兵力85万人,双方战损比1:1.3左右1941.9.30~1942.1.7莫斯科保卫战苏军损失70万左右,德军损失也在60万以上,战损比大致在1:1.1~1:1.2上下1942.1.8~1943.3.22 勒热夫战役(苏军第一次尝试主动进攻的大规模战役)苏军前后损失30万人,德军损失5万人左右,双方战损比为1:6左右1942.5.12~5.29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苏军前后损失28万人,德军损失3~4万人,战比1:7左右1942.6.28~1943.2.2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军损失110万人,德军损失在85万(西方学者数据)~150万(苏联学者数据),战损比大致可以认为是1:11943.2.2~3.15哈尔科夫反击战苏军损失在7万左右,德军损失2万左右,战损比1:3~1:41943.7.5~8.27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100万左右,德军损失约40万,战损比1:2~1:31943.8.25~1943.12.23下第聂伯河战役苏军前后损失80~100万人,德军损失50~60万人,战损比为1:1.5~1:2左右1943.6.22~8.3巴格拉季昂行动(白俄罗斯战役)苏军损失20万人左右,德军损失在50万左右,双方战损比2:1~2.5:11944.8.20~8.31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罗马尼亚战役)苏军损失30万,德军损失在40~45万上下,双方战损比1.3:1~1.5:11944.9.14~11.24波罗的海沿岸战役苏军损失25~30万,德军损失了50万兵力,另有20万人被围困在库尔兰半岛,到战争结束仍未突围成功,实质损失兵力70万。
东线战场苏德血战

东线战场苏德血战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白热化阶段,苏联东线战场成为了决定战局的关键之地。
德国纳粹帝国向东推进,企图彻底摧毁苏联,但他们在东线遭遇了顽强的苏联军队和坚定的苏联人民。
在东线战场上,苏德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血战,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激烈、最残酷的战役之一。
1. 开战背景1939年,德国纳粹党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从而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接着,德国向西向南展开进攻,迅速占领了许多欧洲国家。
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攻击苏联,开始了德国对苏联的侵略战争,这一战役被称为巴巴罗萨行动。
2. 各方力量德国纳粹帝国作为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拥有现代化的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军队。
苏联则拥有庞大的兵员数量和坚韧不拔的战斗力,他们准备奋勇抵抗德国的入侵。
3. 战役过程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起了巴巴罗萨行动,对苏联西线发动了全面进攻。
德军在最初的进攻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占领了苏联的大片领土。
然而,苏联军队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红军采取了持久战略,利用广大的国土和人力资源来消耗德军的战斗力。
东线战场的战斗异常残酷,双方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削弱对方。
德国纳粹对占领区域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和掠夺,屠杀无辜平民,焚烧村庄。
苏联人民则进行了游击战,对德军进行袭击和破坏。
同时,苏联政府进行了全民动员,将所有资源都投入到战争中。
4. 转折点和胜利1942年,随着苏军的顽强抵抗和战略反攻,东线战场的态势发生了转折。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击溃了德军对该城的围困,并开始向德军发起反击。
此后,苏联军队在整个东线战场上逐渐取得了优势。
1943年,苏联发起了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在这场战役中遭受了沉重的损失。
这场战役被认为是东线战场的转折点,德军从此开始节节败退。
苏联军队通过一系列战役,逐步将德军赶出苏联领土,并最终解放了莫斯科。
5. 战争的影响东线战场苏德血战的结果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德战争期间,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损失有多少人?

苏德战争期间,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损失有多少人?战时统计希特勒的德国武装部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庞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自1939年6月1日到1945年4月30日,德国武装部队和武装党卫军,一共动员征召了1789万3200人。
而在战争结束前夕的1945年5月1日,德国军队总计只剩下759万人。
苏德战争摧垮了德国武装部队的基干力量。
苏联宣称德国武装部队在二战期间损失了1360万人,其中1000多万是苏军的战果。
德军自己的统计则显示,自1939年战争爆发截至1944年11月30日,德国陆军和党卫军仅死亡和失踪就有325万1868人,其中在俄国战场占241万6784人,相当于总数的74%。
德国陆军总部统计自1941年6月至1944年12月,德国陆军的战斗损失(阵亡、负伤、失踪)达660万人,其中在苏德战场损失了554万人,占84%。
1945年1 - 4月,德国陆军在东线又损失近93万人。
以上不包括5月份的伤亡。
另外仅到1945年初,德国海空军在苏德战场已损失近23万人。
综合上述不完整统计,德国武装部队在苏德战场的作战损失至少也有670万人。
可是,这些战时统计是否准确完整呢?这要从德军构成和伤亡报告方式说起。
德国武装部队以陆军为主体。
而陆军的伤亡统计则以集团军为单位,每十天汇总一次。
这就是所谓“十日伤亡报告”。
根据“十日伤亡报告”,自1941年6月至1944年12月31日,德国陆军在苏德战场的损失为:阵亡906901人、负伤3519879人、失踪1117265人。
此后,德军的伤亡还在不断增加。
1945年初,德军统帅部对二战爆发以来的损失情况做了一次汇总,统计截至1945年1月31日,德国陆军共死亡178万2798人。
其中在东线阵亡110万5987人;在其他战区阵亡19万3397人。
同期,所有战区因伤致死29万5659人;在所有战区非战斗死亡(事故、患病和自杀等原因)有16万237人;死因不明17051人;后备军死亡10467人。
二战东线战场苏德所有主要战役介绍分析(全手动码字)

二战东线战场主要战役一览及简评一、1941.6.22~7.9 第一次明斯克战役德军战略目标:闪击苏联,企图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地域的苏联红军集团双方参战兵力:德军参战兵力为中央集团军群,苏联红军参战兵力为西方方面军师团兵力火炮坦克飞机德军56个师另1个旅1555900 15800 2200 1588苏军44个师625000 10306 2900 1825战损:苏军德军290000名士兵被俘、50000名士兵失踪、-80000名士兵战死、1500门大炮及2500辆坦克被击毁结果评价:德军完胜,苏联西方面军几乎团灭,几乎占领白俄罗斯全境。
整个卫国战争初期战场上还未有过如此之大的损失和如此之高的损失效率。
西方面军在明斯克地区所遭受的打击仅次于之后的基辅大合围。
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上第一个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
二、1941.7.7-1941.9.26基辅战役德军战略目标:消除苏军中央方面军和西南方向部队对其“中央”集团翼侧的威胁,从而可以有利的攻击莫斯科人数火炮坦克飞机苏联85万- - -德国50万- - -战损:苏军德军伤亡70.05万、43个师被消灭伤亡10万以上结果评价:德军大胜,苏联西南方面军团灭,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最著名的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
包围圈中仅有2万余人逃出包围圈。
但基辅战役拖延了德军2个月的时间,这一系列失利均为莫斯科保卫战争取了时间三、1941.7.10~9.10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战略目标:企图以中央集团军群围歼苏联红军斯摩棱斯克集团,夺取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地带,打开通向莫斯科的门户。
人数火炮坦克飞机苏联18个集团军- - -德国60个师- - -战损:苏军德军被俘45万、损失坦克3600辆、火炮4800溃散7个师、重创14个师余门结果评价:德军大胜,缴获大量装备,此役,德军尽管俘虏大量苏军、向东推进约200千米,大开了通往莫斯科的门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东线苏、德军队伤亡数据统计
苏联部分
*数据出处:《РОССИЯИСССРВВОЙНАХ XX ВЕКА》
②按年代统计东线双方损失:
纯减员:俘虏+阵亡+伤死+病死+失踪
损失:纯减员+受伤(人次)
③按总数统计东线双方俘虏的死亡人数
⑤按总数统计东线苏军武装力量的死亡人数(单位:万)
⑥按战役统计东线苏军的损失人数(单位:万)
年4月]
[第一阶段:1941年6月-1942
<2>1941年夏秋苏军在中央方向的战斗:
<4>1941冬-1942年春苏军在西北和北方向的战斗:
<6>1941-42年冬春苏军在西南和南方向的战斗
:
[第二阶段:1942年5月-1943年6月]
<2>1942年夏秋苏军在中央方向的战斗:
<4>1942-1943年冬春苏军在西北和北方向的战斗:
[第三阶段:1943年7月-12月]
<3>1943年下半年苏军在西南和南方向的战斗:
[第四阶段:1944年]
<1>1944年上半年苏军在西北和北方向的战斗:
<4>1944年下半年苏军在西北和北方向的战斗:
[第五阶段:1945年]
<1>1945年苏军在西北和北方向的战斗:
<3>1945年苏军在西南和南方向的战斗:
<4>苏军在亚洲的战斗:
二战东线苏、德军队阵亡数据统计
德国部分(仅包含阵亡数据)
*数据出处:《Deutsche militärische Verluste im Zweiten Weltkri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