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试卷: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2.docx
沪科版八级年物理全册:“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质量检测练习题

沪科版八级年物理全册:“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质量检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声响无处不在,以下关于声响的描画中正确的选项是( )A.运动会上,同窗们的呼吁声越大,声响的传达速度越快B.音乐会上,观众可以区分美妙的琴声,是依据音调的不同C.教室里,听到末尾考试的铃声,同窗们立刻末尾答卷,说明铃声可以传递能量D.中考时期,为减小噪声对同窗们的影响,中止校园周边工地的施工,是在声源处削弱噪声2.以下事情中不属于声源的是〔〕A. 运转的马达B. 在夜里飞行的蝙蝠C. 挂在胸前的哨子D. 挥舞的手臂3.在百米赛跑中,终点计时员必需是在看到发令枪冒烟时揿表〔末尾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揿表计时.这是由于A. 看枪冒烟揿表较方便B. 听枪声揿表计时不准确,会使运发动的效果偏高C. 看枪冒烟不会遭到场地喧闹声的搅扰D. 听枪声揿表计时不准确,会使运发动的效果偏低4.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物体不振动也可以收回声响B. 增加噪声的独一方法是不让物体收回噪声C. 用超声波去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应用了声波的能量D.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响频率要低一些5.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声响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B. 声响在真空中也能传达C. 声响的传达不需求介质D. 女生的音调都是一样的6.关于声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物体不振动能够也会收回声响B. 声响在空气和水中的传达速度不同C. 增加噪声的独一方法是不让物体收回噪声D.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7.锣发声的时分,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会消逝,这是由于〔〕A.手挡住了锣收回的声响B.手按住锣面,使锣面中止了振动C.手使锣面振动加快D.无法判别8.第十七届科博会在北京召开,中外多款智能机器人齐亮相,如幼教机器人可以和小冤家竞赛背唐诗,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机器人的声响不是由振动发生的B. 机器人的声响可以在真空中传达C. 机器人能区分小冤家的声响是由于他们的音色不同D. 机器人的声响在空气中传达速度是3×108m/s9.端午节时期,我省多地举行了赛龙舟活动,竞赛中队员们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拍地同时用力向前划桨,局面十分繁华。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版,含答案解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探究: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共45分)1. 如图所描述的声音具有的共同点是A. 声音的音调是相同的B. 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C. 都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D. 都是噪音2. 关于听觉的能力,下列说法中正确是A. 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一定是相同的B. 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完全相同,与人的年龄无关C. 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一定是相同,与人的年龄无关D. 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完全相同,与人的年龄有关3. 下列属于固体传播声音的现象是A. 月球上宇航员靠无线电话交谈B. 夜里雷雨交加把人惊醒C. 地壳深处发生地震把声音传到地表D. 听交响音乐会4. 将一石块投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和水面上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鸟,则先听到击水声的是A. 鱼B. 鸟C. 同时听到D. 无法确定5. 在电影院里,为了更好地体现影片的效果,人们往往在剧场的各个方位都装有大大小小的音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A. 使观众听到的声音响一些B. 使电影院里各个座位上的观众都能听到声音C. 使观众听到的声音更清楚些D. 利用双耳效应,让观众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产生立体声的效果6. 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A. 堵住耳朵,把振动音叉的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B. 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C. 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D. 同学听到耳边其他同学的悄悄话7. 笛子发出悦耳的笛声,发声的物质是A. 手指B. 笛管中的空气柱C. 笛管D. 嘴唇8. 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A. 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C. 由于双耳效应,能判定声音传来的方位D. 是一种条件反射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 航天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10. 在相同的温度下,下列情况中,声音传播最快的是A. 在水中B. 在真空中C. 在空气中D. 在玻璃中11. 人耳如果离过响的声源很近时,可能产生的后果是A. 损坏耳廓B. 伤害人的耳道C. 耳蜗受到破坏D. 使鼓膜受到伤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检测: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版,含答案解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探究: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共45分)1. 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 不发声的物体肯定不动C. 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D. 以上说法都不对2. 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A. 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B. 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C. 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D. 以上答案都不正确3. “神六”飞船的成功发射,使人们对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更为关注。
宇航员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原因是A. 太空中噪声太大B. 用通讯设备对话方便C. 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D. 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人对着相距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需经过的时间是B.5. 在电影院里,为了更好地体现影片的效果,人们往往在剧场的各个方位都装有大大小小的音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A. 使观众听到的声音响一些B. 使电影院里各个座位上的观众都能听到声音C. 使观众听到的声音更清楚些D. 利用双耳效应,让观众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产生立体声的效果6. 当你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在你旁边的人却听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A. 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B. 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C. 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酪传导过来的D. 饼干太干了7. 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C.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8. 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A. 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C. 由于双耳效应,能判定声音传来的方位D. 是一种条件反射9. 下列关于声波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利用岩层发生形变的地声异常来测地震等级,是因为固体能够传播声音B. 古人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C. 潜入水底的人一定听不到岸上的各种声音D. 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样直接交谈10. 坐在岸边的小明同学看到河对岸的修桥工地上有工人用手匀速上下挥动铁锤,每隔秒钟敲打钢轨一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2

6.如图2—1所示的实验,如果在月球上进行,挂在左边音叉的那个泡沫塑料球____像图示那样弹起(选填“会”或“不会”).
7.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光速
8.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A.打雷时,总是先发生闪电,后发生雷声
B.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产生,但光传播得比声音快
C.打雷时,闪电发生的地点和雷声发生的地点离人的距离不同
A.玻璃是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B.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来自音越来越小C.闹钟的发条的振幅越来越小
D.听者逐渐适应,感到声音越来越小
11.宇航员在太空中谈话常用一根棒接触,原因是
A.防止两人分开
B.示意谈话内容
C.作传声媒介
D.防止意外事故
12.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里振动的物体是
A.空气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在15℃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____.
2.将一只闹钟放在一玻璃容器中,闹铃敲打时,我们能听到铃声,这是因为____在振动,若将容器密封,并将其中空气抽掉,我们看见小钟锤在不停打击铃时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响声,这说明______.
3.通常人们所说的声音是靠声带的____产生的,依靠____来传播的,著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盖板顶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通过____来“听”钢琴的弹奏.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会吓走,这是靠____传声的.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归纳练习题一、单选题1.以下四个图都是我们物理书上的,与它们对应的相关知识不正确的是()A. B.用牙齿接触振动的音叉可以听到声音声音的音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C. D.这是一个有效减弱噪声的装置声音可以发生反射2.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打开开关,电铃发出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去时,将会发生()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B.只见电铃振动,但听不到声音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D.不见电铃振动,但能听到声音3.“橘州音乐节”在长沙洋湖湿地公园开唱,“情歌王子”张信哲倾情演唱,引发现场数千观众大合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歌手的歌声由声带振动产生,又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张信哲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D.现场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4.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B.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C. 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D.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5.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B. 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C. 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出声音,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D. 振动停止,声音的传播也停止6.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往往电闪雷鸣,我们通常看到的现象是:电光一闪即逝,而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由于()A. 电光的速度大于雷声的传播速度B. 雷一个接一个地打个不停C. 雷声经过云层、地面多次反向造成的多次回声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7.在实验室,小华看见一支音叉上标有“256”字样,她请教老师后得知该字样表示此音叉的频率为256Hz.接着她将这支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 声音产生的原因B. 决定音调的因素C. 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8.某人面对山崖大喊一声,1.2s后听到自己的回声,则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为()A. 204mB. 408mC. 340mD. 170m9.将手机放在已抽空了空气的真空罩中,若用另外一个手机给真空罩内的手机打电话,你认为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正确的表述的是()A. 能看得见真空罩内手机的来电显示,并能听的到手机的铃声B. 能看得见真空罩内手机的来电显示,但听不到手机的铃声C. 看不见真空罩内手机的来电显示,并能听的到手机的铃声D. 看不见真空罩内手机的来电显示,但听不到手机的铃声10.如图所示,在B处有一观察者,他和山崖CD间的A处有一爆破点A.当A处发生爆炸,观察者看到爆炸闪光后经过1.5s听到了第一次爆炸声,又过了2s后听到了第二次爆炸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则()A. BD间距离为850mB. AB间距离为255mC. BD距离为1190mD. AD间距离为680m11.同学们在教室中听不到老师讲话的回声,这是因为()A. 老师讲话声音小,回声太小听不到B. 教室内不能发生声的反射C. 回声和原声传到同学耳朵的时间差小于0.1sD. 老师讲话声音洪亮,掩盖了回声12.“神十”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B. 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C. 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米/秒D. 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13.如图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A. 声音的反射使原声增强B.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C. 声音的音调不同D.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14.一个声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是声的振幅太小B.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C.一定是声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15.在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中,有关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 考场外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 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吉他的两根粗细不同的弦可以改变响度D. 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超声波除去结石,是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二、填空题16.汽车上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________来传递信息的.燃油汽车消耗的汽油属于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1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________ .所以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 而产生的.18.考试钟声敲响后,同学们开始答题.钟声是由钟________产生的,钟声通过________传到同学们的耳朵.19.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唐朝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文档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练习:[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f0d962e28ea81c759f57881.png)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研究:声音的产生与流传]一、选择题1.如图 6- K- 1 所示,在“研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凑近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当它们接触时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
这样做是为了()图 6-K -1A.将音叉的振动时间延缓B.使音叉的振动赶快停下来C.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察看2.《自欺欺人》 (如图 6- K - 2 所示 )的寓言故事能够说是无人不知。
在学习了声音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于故事中反应的相关声音的知识产生了强烈的争论,以下是一些同学的见解,你以为这些见解中正确的选项是链接例1易错警告()图 6-K-2A.正在发声的物体必然在振动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C.振动停止,物体发出的声音也停止流传D.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发声体还在振动3 .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以下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次序是链接例 3方法指导 ()A .铝、海水、空气B .铝、空气、海水C.空气、铝、海水 D .空气、海水、铝4.对于声音的产生和流传,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 )A.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B.流传声音的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够传声C.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流传得慢D.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流传5.当我们在山谷中高声呼叫时,经常会重复听到自己的呼叫声,这是因为() A.山谷中有磁场,能将呼叫声录制再播放B.有好多人在模拟我们呼叫C.呼叫声在山谷中不断反射,经不同样时间回到我们耳中D.山谷中有不同样的介质流传声音,使呼叫声以不同样的速度传到我们耳中6.小钢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芳在另一端击打铁管,小钢先后听到两次响声,由表可知链接例 3方法指导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v/( m· s-1)空气 (15℃ )340海水 (25 ℃) 1 531空气 (25℃ )346铜( 棒)3750软木500大理石3810煤油 (25℃ )1324铝( 棒)5000蒸馏水 (25℃ )1497铁( 棒)5200A.先听到的是由空气传来的响声B.先听到的是由铁管传来的响声C.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铁中流传得快D.一个是原声,另一个回声7.在研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能够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练习题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播》同步练习如图所示,根据声音的波形判断,属于噪声的是 ( )2.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声现象,如:①隔墙有耳、②掩耳盗铃、③低声细语、④悦耳动听、⑤震耳欲聋。
这些成语中描述同一声音特征的是 ( )A.①②B.②⑤C.③④D.③⑤3.如图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 到B 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
一个同学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 到A 逐一敲击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 ( )A.音调B.音色C.响度D.音色和响度4.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是为了研究 (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音的大小5.对于下列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B.广口瓶中的空气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响声越大C.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D.安装“噪声检测仪”可以根治噪声污染6.现代城市里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59.1,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这个数字的单位是 ,当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字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7.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发声的物体在 ,小华同学用手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声响,第一次轻轻地敲,第二次用力敲,第二次使桌子振动的 (选填“振幅”或“频率”)大,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大,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8.甲、乙、丙三图都是为了减弱噪声而采取的措施,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图是在减弱噪声;乙图是在 减弱噪声;丙图是在 减弱噪声。
比如,我们用烧水壶往暖水瓶中灌开水时(如图),就凭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来判断暖水瓶是否灌满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同步精品课堂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卷版+解析)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打击乐器的声音是靠空气柱振动产生的B.月球上的物体可以发声C.物体停止振动后的,声音立即停止D.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A.敲击水瓶琴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C.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D.吹着的哨子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下列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A.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B.我们听到雨滴落到雨伞上的“嗒嗒”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4.在敲响大钟时,停止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钟声的回音B.大钟还在振动,空气也还在振动C.钟的振动停止了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5.如图所示,将一个正在发音的音叉移近悬挂的塑料小球,当两者接触时,观察到小球被音叉反复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C.利用小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6.如图所示,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在鱼缸旁边拍掌,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A.鱼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C.鱼缸→水→鱼D.水→鱼7.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减弱。
则()A.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该实验也能说明真空能传声D.根据这个实验,用理想推理法可以得出真空能传声的结论8.在教室里听不到说话的回声,原因是()A.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B.回声被学生挡住C.教室里没有回声D.声音分散传出去,回声太小听不见9.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注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当乙同学用力敲击一次水管的另一端时,甲同学会听到几次敲击声()A.1次B.2次C.3次D.以上都有可能10.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分析表格的信息,下列判断中是正确的是()介质v/(m•s﹣1)介质v/(m•s﹣1)空气(0℃)331冰3230空气(15℃)340软橡胶(常温)40至50空气(25℃)346软木500海水(25℃)1531铁(棒)5200A.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深度为3062m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传播速度D.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的温度、种类有关二、填空题11.当别人嚼脆饼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嚼同样的脆饼时,你会听到较大的咀嚼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鼎尚图文制作整理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要点点击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快乐自主研学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声音不能
..在其中传播的是()。
A、气体
B、液体
C、固体
D、真空
2、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
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
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
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
3、把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
A、听到闹钟走时声越来越大
B、听到闹钟走时声越来越小
C、听到闹钟走时声不变
D、无法确定
4、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声的回音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C、钟还在振动
D、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二、填空题
5、在校运动会上,同学们为赛场上的运动员敲锣打鼓,呐喊助威。
小明同学发现,在锣鼓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马上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6、“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中的金属珠子撞击产生而发声,而山间小路上的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是通过传入人耳。
7、太空中,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即使靠得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这是因为。
8、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振动,这种振动通过,然后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9、打雷时,某人看到闪电后5 s才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离此人的距离约为 m。
10、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你能找出一个事实来支持你的说法吗?事实是:。
三、分析与思考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学生发现蜜蜂发声并不靠翅膀
2003年8月,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到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聂利响亮的回答。
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贯彻和试验后得出的。
2001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声器官,“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并没有扇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
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
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
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
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声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
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
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
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发出声音。
这项试验她又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
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该篇论文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你从上文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12、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
具体的方法是:将铸铁自来水管中的水放尽,然后在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了两次响声,测得两次相声相隔2.5 s,已知铸铁管长913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声在铸铁中的传播速度。
探索与实践
三、分析与思考
13、给你一个玻璃杯、一枝铅笔、一些水,你是否能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特征?
生活拓展
14、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
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
B、真空不能传声
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5、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有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这是因为。
16、若不小心把气球弄破,它会发出“啪”的响声,这是因为气球的气是使劲吹进去或用打气筒压进去的,即气球里充满了压缩气体,当球破裂时,球内的压缩气体的体积会突然迅速膨胀,从而引起周围空气的急剧振动,所以发出“啪”的声音。
类似的发声现象还有很多,诸如:
例1:;
例2:。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D
2.C
3.B
4.C
5.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6.振动空气
7.真空不能传声
8.鼓膜听觉神
经 9.
1700 10. 略 11. 略 12.4927m/s 13. 略14.B 15.340 固体比空气传播速度快1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