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
燃烧与爆炸学

《燃烧与爆炸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概念题
1、燃烧的必要条件
2、燃烧热
3、闪点
4、自燃点
5、沸点
6、氧指数
7、特大火灾
8、爆炸极限
9、熔点
二、简答题
1、燃烧的“氧学说”?
2、气体燃烧的形式及其特点?
3、化学性爆炸的热爆炸机理是什么?
4、防火、防爆的基本理论?
5、物理性爆炸的爆炸机理是什么?
6、阻火器的工作原理?
三、论述题
1. 燃烧链式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试用链式理论解释为什么可燃性混合气体在其爆炸上限以上和爆炸下限以下不会发生爆炸。
2. 试分析论述如何做好防、灭火安全防护装置的使用及管理工作。
3. 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生产实践,阐述做好防火防爆工作的技术关键。
参考知识点
一、概念题
1. 参考教材P21-22
2. 参考教材P27
3. 参考教材P8
4. 参考教材P12
5. 参考教材P75
6. 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氮氧混合气流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氧浓度。
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
7. 参考教材P24
8. 参考教材P36
9. 参考教材P77
二、简答题
1. 参考教材p5
2. 参考教材p55
3. 参考教材P32
4. 参考教材P20-30,P49-53
5. 参考教材P32
6. 参考教材P104
三、论述题
1.参考教材P7,P36
2. 参考教材P89-124
3. 参考教材p89。
防火防爆学复习大纲

防⽕防爆学复习⼤纲第⼀章⽕灾爆炸基本理论第⼀节概述⼀、国内外重⼤⽕灾和爆炸事故1. 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宾馆⽂艺演出时发⽣⽕灾,325⼈死亡,288名⼩学⽣。
2. 2000年河南洛阳东都商厦⽕灾,309⼈中毒窒息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75元。
3 .2005辽宁省⾩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孙家湾煤矿海州⽴井发⽣特⼤⽡斯爆炸,214⼈死亡,4.2003年宁夏⾃治区宁煤集团百级沟煤矿南⼆2421(⼀)综放⼯作⾯采空区发⽣⽡斯爆炸,经济损失1.5亿。
⼆、⽕灾和爆炸事故的本质⽕灾与爆炸事故的本质是燃烧与爆炸现象的失控。
但是,燃烧与爆炸在⽣产中也得到⼴泛应⽤。
这是对⽣活有利⽅⾯,采⽤有效措施进⾏控制,否则就会造成灾难。
三、⽕灾和爆炸事故的特点1.事故后果严重性2.事发突然性3.原因多样性4.灾害状况复杂性5.灾害连锁性6.事故⼈为性四、⽕灾爆炸的主要危害1.⽕灾危害(1)⾼温(2)烟雾(3)有毒有害⽓体(4)引起爆炸或其他事故2.爆炸危害(1)⽕焰锋⾯⽕焰锋⾯是⽡斯爆炸时沿巷道运动的化学反应带和⾼温⽓体总称。
在⽡斯浓度在9.5%条件下测定爆炸时的瞬时温度,在⾃由空间内可达1850℃,在封闭空间内最⾼可达2650℃。
井下巷道呈半封闭状态,其爆炸温度将在1850℃与2650℃之间。
⼈被烧死或⼤⾯积烧伤。
(2)冲击波由于爆炸时⽓体温度骤然升⾼,必然引起⽓体压⼒的突然增⼤。
激波锋⾯压⼒可⼤2MPa(20个⼤⽓压)。
造成⼈员伤亡、设备和通风设施损坏、巷道垮塌。
激波均匀分散粉尘,产⽣再次爆炸。
反向冲击波,⼆次爆炸超压对⼈员的损伤程度超压对构筑物的破坏程度(3)碎⽚冲击(4)震荡作⽤(5)造成⼆次事故(6)有毒有害⽓体五、⽕灾爆炸的主要原因1.⼈为因素2.设备的原因3.物料的原因4.环境的原因5. 管理的原因第⼆节燃烧学说和理论⼀、燃烧定义:“产⽣热或同时产⽣光和热的快速氧化反应;也包括只伴随少量热没有光的慢速氧化反应”⼆、简述燃烧学说的发展史第三节⽕灾基本知识⼀、燃烧的类型(⼀)闪燃和闪点1.闪燃定义:可燃液体挥发的蒸⽓与空⽓混合达到⼀定浓度遇明⽕发⽣⼀闪即逝的燃烧,或者将可燃固体加热到⼀定温度后,遇明⽕会发⽣⼀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闪燃。
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七单元 燃烧、灭火、爆炸复习 课件

4. 救援 中午11时左右,爆炸点附近居民、小学疏散。下午13时,现场两处明火点 全部扑灭。有的消防官兵被燃起的浓烟熏得几乎窒息;消防警力采取喷淋稀 释可燃气体的办法降低事故现场周边可燃气体的浓度,避免抢险过程中次生 灾害的发生。据统计事故造成55人遇难、7人失踪、136人受伤住院。
答:由于丁烷的沸点较低,遇到热的 火锅汤,液态丁烷立即气化(1分), 打火机内气压瞬间增大,因超出其外 壳的承受能力而爆裂(1分)。扩散出 的丁烷气体混入空气中,温度达到着 火点,发生急剧燃烧(1分),在短时 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 速膨胀而发生爆炸(1分)。
安全无小事, 平安每一天!
燃烧、灭火、爆炸 专题练习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 ①Fra bibliotek燃物 ②与空气接触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①氧气浓度 ②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温度
知识点2.灭火的方法
①清除可燃物 ②隔绝空气 ③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知识点3.爆炸的条件
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地燃烧, 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 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2.(4分)“一次性打火机掉火锅里 发生爆燃事故”的原因探究。
火锅煮开后,如不慎将一次性打火机掉入 火锅中,约50秒时后,会听见“嘭”的一 声,一团火苗窜了出来,随即爆炸,溅起 的火锅汤足有两米高。(资料:一次性打 火机的燃料主要是压缩液态丁烷,压强为 1.01×105Pa时,沸点是-0.5℃)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一、燃烧基本概念1.燃烧的定义2.燃烧的基本条件3.燃烧反应的种类4.燃烧过程的特征二、燃烧过程分析1.燃烧传热方式a.对流传热b.传导传热c.辐射传热2.燃烧的自由基反应a.自由基的产生b.自由基的反应c.自由基链反应3.燃烧的动力学反应a.燃烧速率定律b.燃烧速率与温度的关系c.燃烧速率与压力的关系三、可燃物质的分类1.燃烧的基本物质2.燃烧物质的分类a.液体燃料b.固体燃料c.气体燃料d.金属燃料e.高能材料四、火灾扑救与消防安全1.火灾的危害a.火势蔓延b.烟雾毒气c.温度和热辐射2.灭火方法与灭火剂a.灭火方法的分类b.常见的灭火剂c.灭火剂的选择和使用原则3.消防安全知识a.火灾预防和控制b.逃生技能和自救措施c.火灾报警设备和灭火设备的使用五、爆炸的基本概念1.爆炸定义与特征2.爆炸的分类a.物理性质爆炸b.化学性质爆炸c.核爆炸3.爆炸的基本过程a.爆炸的起爆过程b.爆炸波的形成与传播c.爆炸后期过程六、燃烧与爆炸安全防范1.燃烧与爆炸事故的危害a.人身安全b.财产损失c.环境污染2.燃烧与爆炸事故预防a.安全与风险评估b.设备与维护管理c.作业安全管理3.燃烧与爆炸事故应急处置a.事故现场处理b.事故后期调查与分析c.预防性应急措施七、新能源与环境友好型能源1.新能源发展背景与意义2.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3.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a.太阳能b.风能c.水能d.生物质能e.核能4.绿色能源发展的挑战与前景八、燃烧与爆炸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研究1.化工厂火灾事故案例分析2.燃气爆炸事故案例分析3.航空航天领域的火灾与爆炸安全防范措施4.石油燃烧与爆炸的安全管理措施以上是一个较为详细的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根据自身需求和学习重点可适当进行更改和删减。
复习时可以根据提纲逐一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深入学习,同时多进行例题演练和一些案例研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燃烧与爆炸考点

燃烧与爆炸学复习资料第一章链式反应理论三个阶段:(1)链引发,即游离基生成,使链式反应开始;(2)链传递,游离基作用于其他参与反应的化合物,产生新的游离基;(3)链终止,即游离基消耗完时使链式反应终止。
燃烧的概念:燃烧是可燃物质的氧化化学反应,在反应过程中伴随有热效应和光效应以及气体产物。
按燃烧现象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1、着火:用火柴点燃柴草2、自燃:煤自燃、黄磷在空气中很容易发生自燃3、闪燃:当火焰或炽热物体接近一定温度下的易燃和可燃液体时,其液面上的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4、爆燃:对于火炸药或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燃烧,由于其燃速很快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质、氧或氧化剂(助燃物质)、点火源。
各类火灾,有各种预防、限制、灭火和疏散等措施:(一)灭火措施(1)对气体火灾一面立即关闭管道的阀门,一面向附近的可燃物喷射冷却水,使其冷却并使气体逸散开,防止火灾扩大初期火焰小时,可用干粉灭火器(2)油品火灾灭火可采用喷撒干粉、喷射二氧化碳或泡沫灭火剂,用沙土填压等。
(3)固体可燃物火灾:最好采用喷射大量水的方法进行灭火(4)电器(气)火灾:在通电情况下,要采用干粉、二氧化碳或氯溴甲烷等灭火剂进行灭火;断电情况用水或泡沫灭火剂进行灭火(5)金属火灾:要采用干燥的砂子和蛭石等进行灭火;在金属火焰上喷水,则有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6)空气中含氧量过甚时导致的火灾:隔绝空气,切断氧气源(7)森林火灾:专业性强,另述;同建筑物火灾(二)预防措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把有起火危险性的物质以及具有点火能量的着火源,有效地、恰当地进行管理。
把重点首先放在发,火的预防上居安思危、应急预案消防、教育培训消防器材(含水源)、灭火措施等爆炸的概念:爆炸是物质的非常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也是大量能量在短时间内迅速释放或急剧转化成机械功的现象。
爆炸的分类:按爆炸性质爆炸现象通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化学爆炸的三要素:(一)反应的快速性(区别于燃烧反应的最重要的标志)(二)反应的放热性(三)生成气体产物化学爆炸三要素: 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粉尘爆炸的二次爆炸:如果工作场所有堆积层状粉尘,那么“一次爆炸”引起的气体运动和设备振动会使装置上的粉尘层成为空降物,这些粉尘就是灾难性的“二次爆炸”的燃料。
燃烧与爆炸学041123

燃烧与爆炸学041123一、名词解释1、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着火源)。
2、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
3、可燃液体蒸发出的可燃整齐足以与空气形成一种混合物,并在与火源接触时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改液体的闪点。
4、引起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5、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即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等时的温度。
6、单位时间内从液体蒸发出来的分子数等于回到液体的分子数的蒸气叫做饱和蒸气。
7、物质在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变化,形成其他物质,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8、氧指数是在规定条件下,试样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气浓度以氧气所占体积的百分数表示。
氧指数高表示材料不易烧,氧指数低表示材料易燃烧。
9、重大火灾: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10、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粉尘)与空气(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到火源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爆炸浓度极限)。
二、简要回答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普利斯特利发现氧的基础上提出了燃烧的氧学说,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的化合反应,同时放出光和热。
燃烧的“氧学说”宣告燃烧素学说的破灭。
2、气体的燃烧分为扩散燃烧与动力燃烧两种形式,气体燃烧不需要经过蒸发、熔化等过程,所以比固体和液体都容易燃烧。
(1)扩散燃烧: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是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是稳定式燃烧。
(2)动力燃烧:可燃气体与空气在燃烧之前按一定的比例形成预混气,遇火源发生的爆炸式燃烧。
3、(1)严格控制火源;(2)监视酝酿期特征;(3)采用耐火材料;(4)阻止火焰的蔓延;(5)限制火灾可能发展的规模;(6)阻止训练消防队伍;(7)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
4、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燃烧与爆炸物理复习总结

1.燃烧的定义?物质间发生剧烈氧化还原的化学反应,并伴随放热和发光,产生大量高温气体的过程,称为燃烧2. 燃烧的基本特征?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1)燃烧体系中,必须有燃烧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氧化元素和可燃元素。
(2)燃烧时,反应区所放出的热量,一部分通过热传导、燃烧产物的热扩散和热辐射的方式传给未燃烧部分物质,以维持继续燃烧,大部分热量则加热燃烧产物使之达到发光温度以上而发光,并随燃烧产物的辐射散失于周围环境中。
(3)燃烧传播一般以每秒数毫米至每秒数百毫米的速度一层一层地连续传播下去,但始终小于该介质条件下的音速。
(4)燃烧产物移动的方向与燃烧波传播的方向相反。
(5)凝聚物的燃烧要经过熔化、蒸发、升华、热分解、混合和扩散等中间阶段,才能通过燃烧化学反应转变为燃烧的最终产物。
(6)与其他化学反应相似,燃烧反应速度受到反应物浓度和温度的影响,燃速对外界条件(如压力、初温、扩散速度等)的变化敏感。
(1) 可燃物(2) 要与氧气接触.(3) 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3.爆炸的分类和具有的特征?之间的区别:(1)物理爆炸,物理爆炸是由于物理的原因引起的,此类爆炸过程释放的是物理势能。
爆炸过程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2)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是由于化学变化引起的,在此种爆炸过程中,系统的化学势能转变为热能而释放出来。
(3)核爆炸,核爆炸是由于原子核的裂变(如U235的裂变)或核聚变(如氘、氚、锂核的聚变)所引起的。
4.炸药的化学变化过程根据反应的速度和反应传播的特性9可分为热分解、燃烧、和爆轰三种基本形式。
5.燃烧和爆轰的不同之处:(1)传播机理不同:燃烧时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及燃烧气体产物的扩散作用传入未反应区的;爆轰则是借助冲击波对炸药的强烈冲击压缩作用进行的。
(2)波的速度不同:燃烧传播速度很小(毫米-速米-数百米);爆轰的传播速度数千米(TNT,6900m/s)。
(3)受外界的影响不同:燃烧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很大;爆轰几乎不受外界的影响。
燃烧与爆炸的基础知识

燃烧与爆炸的基础知识一、燃烧的基础知识1、什么是燃烧?燃烧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同时伴有发光、发热激烈的氧化反应。
其特征是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
铜与稀硝酸反应,虽然属于氧化反应.有新物质生成,但没有产生光和热,不能称它为燃烧;灯泡中灯丝通电后虽发光、发热,但不是氧化反应,也不能称它为燃烧。
如金属钠、赤热的铁在氯气中反应等,才能称为燃烧。
2、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可燃物质什么叫可燃物质?所有物质分为可燃物质、难燃物质和不可燃物质二类。
可燃物质是指在火源作用下能被点燃,并且当点火源移开后能继续燃烧直至燃尽的物质;难燃物质为在火源作用下能被点燃,当点火源移开后不能维持继续燃烧的物质;不可燃物质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被点燃的物质。
可燃物质是防火防爆的主要研究对象。
凡能与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的物质,都可称为可燃物质。
可燃物质种类繁多,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类。
化工生产中使用的原料、生产中的中间体和产品很多都是可燃物质。
处于蒸气或其他微小分散状态的可燃物质和氧之间极易引发燃烧。
多数固体研磨成粉状或加热蒸发极易起火。
液体则显现出很大的不同。
有些液体在远低于室温时就有较高的蒸气压,就能释放出危险量的易燃蒸气。
另外一些液体在略高于室温时才有较高的蒸气压,还有一些液体在相当高的温度才有较高的蒸气压。
很显然,液体释放出蒸气与空气形成易燃混合物的温度是其潜在危险的量度,这可以用闪点来表示,闪点愈低,愈危险。
排除潜在火险对于防火安全是重要的。
为此必须用密封的有排气管的罐盛装易燃液体,把易燃物料置于耐火建筑中。
应用或贮存中度或高度易燃液体时进行通风。
用爆炸或易燃蒸气指示器连续检测蒸气浓度。
(2)助燃物质什么叫助燃物质?凡是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能与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均称为助燃物。
化学危险物品分类中的氧化剂类物质均为助燃物。
除此之外,助燃物还包括一些未列入化学危险物品的氧化剂如正常状态下的空气等,为了明确助燃物的种类,应首先了解列入危险物品的氧化剂的种类,在此基础上,再了解未列入危险物品氧化剂类的助燃物有哪些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
第二章燃烧基本原理
1、燃烧的定义、充分条件及极限值。
2、灭火的四种方法。
3、火灾的危险性。
4、闪燃、着火、自燃的定义。
5、自燃的分类,会举例说明。
6、活化能理论、过氧化物理论、链式反应理论。
链式反应理论的历程、分类,会举例说明。
7、气体燃烧的分类。
8、气体燃烧速度(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
浓度、管径、点火位置。
9、原油火灾中的沸溢现象:宽沸程、热波、乳化水。
10、固体燃烧的分类: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阴燃。
11、阴燃的定义
第三章爆炸基本原理
1、温度对爆炸极限的影响。
2、爆炸危险性的来源。
3、压力对爆炸极限的影响。
4、其他因素对爆炸极限的影响。
5、爆炸极限的计算。
1)根据C0估算爆炸极限;2)多组分可燃混合气的爆炸极限;3)含惰性气体的多组分可燃混合气的爆炸极限。
例题1 已知某混合气中含甲烷5%,含乙烷8%,含空气87%,问该混合气有否爆炸危险性?
例题 2 已知某混合气的组成及各气体的爆炸极限见下表,求该混合气的爆炸极限。
炸危险性。
6
方式);压力波形状、峰值及持续时间、破坏方式。
7、粉尘爆炸的机理。
与气体可燃物相比的爆炸极限、点火能。
粉尘层和粉尘云。
三次方定律。
二次爆炸的原因。
水对粉尘危险性的影响。
8、BLEVE的形成过程。
9、喷雾的危险性。
10、爆炸最大压力和温度的计算。
第四章可燃物质的危险特性
1、闪点测量的影响因素。
2、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数值对比关系。
3、闪点、燃点、自燃点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4、氧指数的定义。
5、最大安全间隙
6、预混气体的火焰传播理论: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
7、层流火焰传播理论中对灭火剂的要求:低的导热系数和高热容。
8、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的适用体系。
9、着火感应期的概念。
10、火焰传播的热理论和扩散理论。
第五章 点火源与引爆能
1、动火分析:时间、可燃气体浓度。
2、点火源的种类。
3、事故电热的原因。
4、爆炸性物质的分类:I 类:矿井甲烷;Ⅱ类:工厂爆炸性气体、蒸气、薄雾;Ⅲ类:爆炸性粉尘、易燃纤维。
5、气体爆炸危险环境分区:0区、1区、2区。
0区使用的防爆电气种类?
6、隔爆型电气的原理。
7、静电积累与电阻率的关系。
静电危险物质:汽油、煤油、苯、乙醚、含水量高的原油;没有静电危险的物质:醇、酮、酯类。
8、静电消散半衰期的概念。
第七章 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1、TNT 当量法物理爆炸后果计算。
TNT 当量/4.52
E MJ q = 1/30.1q α=
对应1000kg TNT 炸药产生超压距离表,内插法求出所需超压对应的距离R 0。
对应的储罐同样伤害的半径为0R R α=
第八章 火灾与爆炸防治技术
1、耐火极限的定义。
2、构件的耐火极限顺序。
3、工业建筑中防火墙的耐火极限。
4、可用在防火墙上的防火门等级?
5、水幕+?=防火墙。
6、防火间距和耐火等级的关系。
7、火灾探测器的分类。
8、安全液封。
9、阻火装置分类?
1、BLEVE的形成过程。
临近储罐发生泄露并产生火灾,火焰烘烤液体储罐。
由于液体传热速度快,储罐下部温度上升较慢;而上部气相空间气体传热速度慢,因而储罐上部温度上升较快。
最终由于热胀冷缩不均衡,使储罐结构失效。
容器失效后液体几乎瞬间闪蒸为蒸汽,产生压力波。
2、氧指数
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试样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即进行有焰燃烧,火焰能保持燃烧50mm长或燃烧时间3min)所需的最低氧气体积分数。
3、表面燃烧
不能通过挥发、分解或气化产生可燃气体的固体物质的燃烧,燃烧过程在固体表面进行,产生红热的表面,不产生火焰。
4、轰燃
在火灾初起阶段后期,当通风条件良好,可燃物数量适当,火灾范围会迅速扩大,并引起室内相当数量的可燃物的热解和气化,一旦可燃气体达到燃烧极限下限,室内温度达到可燃气体燃点时,经过较短时间(几分钟)就会出现一种全室性气相火焰现象,并迅速点燃室内绝大多数可燃物表面,燃烧十分猛烈,温度升高很快。
这种现象称为轰燃,它标志着火灾由初起阶段后期进入全盛阶段。
5、请从至少三个方面比较爆燃和爆轰的区别。
激波阵面传播速度:爆燃波,亚声速;爆轰波,声速或超音速。
压力波情况:爆燃波宽而平滑,最大超压约1.5atm;爆轰波,尖锐,持续时间短,最大超压达15atm。
未燃气体被点燃方式:爆燃,热量传递或自由基传递;爆轰,绝热压缩。
破坏方式:爆燃,容器应力破坏,碎片较少,边缘有拉伸变薄现象;爆轰,脆性破坏,碎片更多,边缘无变薄。
6、解释原油在燃烧过程中发生沸溢现象的原因。
由于原油的沸程较宽,组分之间的比重相差较大,因此在燃烧时能形成热波。
当热波遇到原油中的乳化水后使乳化水汽化形成水蒸汽,体积膨胀。
水蒸汽由于密度小,向上升,而原油粘度较大,水蒸汽不容易穿过油层进入环境,在原油内部形成油包水,导致原油体积不断膨胀,最终导致沸溢的发生。
7、在进行闪点测量时,试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实验的测量结果?
答:⑴点火源的大小与离液面的距离点火焰过大,由于点火能量大,测得试样的闪点值偏低。
可燃液体蒸气在液面上有一个浓度梯度(开杯式更为显著),火源距离液面越近,测得试样的闪点值就越偏低,因此测试时点火火焰大小及离液面距离应恒定。
⑵加热速率加热过快,液相温度梯皮较大,导致液面上试样蒸气分布不均,测得的闪点值偏高。
⑶试样的均匀程度在测试过程中,要进行搅拌,否则试样浓度不均(温度也不均),影响测定数值。
⑷试样的纯度能溶于水的试样,随水分含量的增高,闪点升高。
⑸测试容器用闭杯式时,试样蒸气不散失,故测得的闪点值要比开杯式测得的数值低。
因此在用开杯式闪点测定仪时,环境的气流变化要小,尽可能用屏风遮挡,即便使用闭杯式测试时,也应避免盖子不必要的开启。
⑹大气压力的影响在 1 大气压以下,测得的闪点值偏低;在大于1 大气压时,测得的闪点值偏离。
8、动火分析
防火防爆生产企业在使用明火的作业之前要对设备内部或作业现场的可燃气体浓度进行分析,以避免燃烧、爆炸事故的发生。
动火分析不应早于动火作业之前半小时。
对爆炸下限小于4%的可燃气体,其浓度低于0.2%方可进行动火作业;对爆炸下限大于4%的可燃气体,其浓度低于0.5%可进行动火作业。
9、轰然
在火灾初起阶段后期,当通风条件良好,可燃物数量适当,火灾范围会迅速扩大,并引起室内相当数量的可燃物的热解和气化,一旦可燃气体达到燃烧极限下限,室内温度达到可燃气体燃点时,经过较短时间(几分钟)就会出现一种全室性气相火焰现象,并迅速点燃室内绝大多数可燃物表面,燃烧十分猛烈,温度升高很快。
这种现象称为轰燃,它标志着火灾由初起阶段后期进入全盛阶段。
10、请简述火灾危险性的来源。
火灾的热辐射可造成烧伤;火场中由于氧气含量降低而造成的窒息作用;燃烧产生的有毒烟气造成的毒害作用;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二次伤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