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燃烧与爆炸理论第六章--火灾爆炸的预防及控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南京工业大学燃烧与爆炸理论第六章--火灾爆炸的预防及控制PPT课件

最新南京工业大学燃烧与爆炸理论第六章--火灾爆炸的预防及控制PPT课件

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标志及选型
• 电气设备I类隔爆型,标志为dI; • Ⅱ类隔爆型B级T3组其标志为dⅡBT3; • Ⅱ类本质安全型Ia级B级T5组,其标志为
iaⅡBT5。 • 主体为增安型,其他部件为隔爆型B级T4
组,则其标志为edⅡBT4。
第二节 静电及其控制
• 工业中,常见的静电产生的情况有: • 通过管道抽吸不导电的液体、 • 混合不能互溶的液体、 • 用空气输送固体和泄漏的蒸气与没有接
• 矿井甲烷为Ⅰ级;
• 工厂爆炸性气体分成三级,即ⅡA、ⅡB、 ⅡC;
• 这些物质按其引燃温度的不同又分为T1、 T2、T3、T4、T5、T6六组
爆炸性粉尘分级
• 爆炸性粉尘(包括易燃纤维)按其物理 性质分为ⅢA、ⅢB两级;
• 按自燃温度分为T1-1、T1-2、T1-3三组。
气体爆炸危险环境的分区
• 防爆生产厂房,应禁止穿带铁钉的鞋,地 面应铺不发火材料地坪
• 吊装盛有可燃气和液体的金属容器用吊车, 应经常重点检查,以防吊绳断裂、吊钩松 滑造成坠落冲击发火
• 在处理燃点较低或起爆能量较小的物质如 二硫化碳、乙醚、乙醛、汽油、环氧乙烷、 乙炔等时,特别要注意不要发生摩擦和冲 击
三、绝热压缩
• 绝热压缩的点燃现象,在柴油机中广为 应用。
防止火花生成的措施
• 输送气体或液体的管道,应定期进行耐 压试验,防止破裂或接口松脱喷射起火
• 凡是撞击或摩擦的两部分都应采用不同 的金属制成(如铜与钢),通风机冀应采用 铜铝合金等不发生火花的材料制做
• 搬运金属容器,严禁在地上抛掷或拖拉, 在容器可能碰撞部位复盖不发生火花的 材料
防止火花生成的措施
• 工厂中的明火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加热用火 和维修用火,这就是所谓的生产用火;

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讲义(PPT 36张)

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讲义(PPT 36张)

第九节
火灾爆炸危险与防火防爆措施
•控制和消除火源 •1 明火 (1)加热用火 (2)维修用火 •2 摩擦与撞击 •3、高温热表面 •4 电器火花 •5雷电与静电
第十节 有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的加工处理
•1.根据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采取措施。 2.系统密闭或负压操作 •3.通风置换 •4.惰性介质保护 在化工生产中常用的惰性气体有氮气、 二氧化碳、水蒸汽及烟道气等。
第十一节
燃烧爆炸敏感性工艺参数的控制
•3.物料成分和过反应的控制 反应物料中 危险杂质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副反应或过反 应,引发燃烧或爆炸事故。防止跑、冒、 滴、漏。 •4自动控制系统和安全保险装置 温度、 压力、液位、流量等自动控制,以及联锁 报警等自动安全保险设施 •紧急情况停车处理 紧急情况有停电、停 水、停蒸汽、停压缩空气。
第十二节
火灾和爆炸的局限化措施
•对于同一车间的各个工段,应视其生产性 质和危险程度适当隔离; •为了便于易燃有害气体的扩散,减少因设 备泄漏造成的易燃气体积聚的危险性,这 类装置或设备应尽可能露天或半露天设置。
第十二节
火灾和爆炸的局限化措施
•2.防爆泄压措施 •可燃蒸气、气体或粉尘与空气形成的爆炸性混 合 物 , 其 爆 炸 最 高 压 力 可 达 0.4~1.1MPa , 而 0.3m厚的砖墙只能耐受 0.002MPa的压力。建造 能够耐受这样高压力的厂房和库房是不现实的。 通常在具有爆炸危险的厂房设置轻质板的屋顶、 外墙或泄压窗,发生爆炸时这些薄弱部位首先遭 受爆破,卸掉爆炸压力,从而使承重结构免遭倒 塌破坏。 •(乙炔生产厂房要求泄压面积为0.22)
第七节
爆炸性物质的贮存和销毁
• 爆炸性物质必须贮存在专用仓库内。贮 存条件应该是既能保证爆炸物安全.又能 保证爆炸物功能完好。贮存温度、贮存湿 度、贮存期、出厂期等,对爆炸物的性能 都有重要的影响。爆炸性物质贮存时,必 须考虑上述爆炸物本身存在的状况。同时, 爆炸性物质是巨大的危险源,贮存时必须 考虑其对周边安全的影响。所以对于贮存 仓库的位置、要有严格的要求。

《燃烧爆炸化学基础》PPT课件

《燃烧爆炸化学基础》PPT课件
特点
➢工程性强 ➢涉及面广 ➢内容丰富
§1-4 课程特点、要求及参考 书
要求
➢ 熟悉常用燃料的基本性质 ➢ 掌握燃烧过程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 掌握各种燃料的燃烧方法与特点
反应动力学是影响燃烧速率的重要因素,并发现燃烧反应具有链锁反应 的特点,从而奠定了燃烧理论的基础。
§1-3 燃烧学的发展史
二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纪三十~五十年代: 研究发现限制和控制燃烧过程不仅有化学动力学因素,还有传热、传质
及流动的影响,是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十世纪初五十年代后: 冯卡门(Von Karman)、钱学森建立了化学流体力学,首先提出用连续介
十八世纪中叶: 罗蒙诺索夫(1756)、拉瓦锡(1777)首先正确阐明燃烧的本质:可
燃物质氧化的学说。
§1-3 燃烧学的发展史
十九世纪: 热化学及热力学的发展,燃烧过程被作为热力平衡系来研究,得出
了燃烧过程中一些重要的静态特性参数:燃烧热、绝热燃烧温度、燃烧 产物平衡成份的规律性等。
二十世纪初: 刘易斯(B.Lewis)、谢苗诺夫研究了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提出化学
介绍燃烧化学动力学基础,以及着火理 论、火焰传播及火焰稳定机理等。
§1-1 本书的主要内容
燃料的燃烧过程、燃烧方法及燃烧装置
介绍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及固体燃料的 燃烧过程与燃烧规律,介绍工程上实际采用 的燃烧方法及一些典型的燃烧装置。
燃烧过程引起的污染与防治
介绍燃烧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及控制和减 少这些污染物对大气污染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燃烧与环境保护
燃烧产物
危害
粉尘 CO、CmHn
漂浮于大气中,对植物生长、 人的呼吸系统有危害
有毒、致癌
Nox、SO2 酸雨、光烟雾

《燃烧火灾与爆炸》PPT课件

《燃烧火灾与爆炸》PPT课件

(三)按燃烧时是否有火焰分类
1.有焰燃烧 ➢ 火焰是发光的气相燃烧反应区。
火焰的形成及颜色 火焰——正在燃烧的可 燃气体(蒸气)所占据 的发光、放热的空间范 围(俗称火苗)。 一般说来,火焰是由三 个不同部份组成的,即 焰心、内焰和外焰
➢显光 ➢不显光 ➢烟
含氧量小于50% 含氧量大于50%
含碳量 60%
36
芳苯
C6H6
78
0.873 80.36 9.95
-14
烃 类
甲苯
C6H5CH3
92
0.866 110.8 2.97
5.6
二甲 C6H4
106
苯 (CH3)2
0.879
146.0
2.17
25.5
汽油的闪点与馏分的关系
馏分(℃) 50~60 60~70 70~80 80~110 110~120
闪点(℃) -58 -45 -36 -24 -11
1.控制可燃物,破坏燃烧的基础。 2.隔绝空气,控制助燃物。 3.控制和消除着火源,破坏燃烧的激发能。 4.阻止火势蔓延,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防止 火灾蔓延扩大。
(二)灭火的基本方法
灭火,就是为了破 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 件,以迅速扑灭火灾 ,最大限度地减少火 灾损失。
1.隔离法 2.窒息法 3.冷却法 4.抑制法

影响固体可燃物自燃点的因素主要有: (1)受热熔融。熔融后可视为液体、气体的情况。 (2)挥发物的数量。挥发出的可燃气体越多,自燃点越低。 (3)固体的颗粒度。固体颗粒越细,比表面积就越大,自燃点越低。 (4)受热时间。可燃固体长时间受热,其自燃点会有所降低。
• 4.氧指数
• 氧指数,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刚好能使物质维持燃烧的混合气体中的最低氧含量, 用体积百分数表示。

防火防爆ppt课件

防火防爆ppt课件

举例
易燃 Ⅰ
液体 Ⅱ
t≤28 汽油、乙醇、苯、丙酮
28<t≤45
丁醇
可燃 Ⅲ
液体 Ⅳ
45<t≤120 t>120
戊醇、柴油、生油 植物油、矿物油
13
三、爆炸现象及分类
1、爆炸:物质在瞬间急剧释放大量能量并 转化为机机械功。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 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声、光、热、 机械功等形成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
叫做爆炸浓度极限。
24
五、受压容器爆炸原因及预防
• 1、爆炸原因 • 2、预防措施
25
六、预防水蒸汽爆炸的基本技术 措施
26
三、防火防爆的主要技术措施
(一)、防火技术基本理论 燃烧必须是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三个基本条件同时 具备,有足够的量,并且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的,因此 采取措施,防止燃烧三个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或者避 免它们的相互作用,则是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 例如:在汽油库内由于空气和可燃物(汽油)存在, 所以,规定必须严禁烟火,这是防止燃烧条件之一, 火源存在的一种措施。
18
四、可燃气体、可燃粉尘爆炸
• 1、可燃气体爆炸过程 实验:将可燃气体与空气均匀混合-爆炸性混
合物当用一个有足够点火能量火源点燃这个 混合气体时,就形成爆炸。 2、爆炸浓度极限(爆炸极限)
19
具有爆炸性的粉尘
• 金属(如镁粉、铝粉) • 煤炭 • 粮食(如小麦、淀粉) • 饲料(如 粉、鱼粉) • 农副产品(如棉花、烟草) • 林产品(如纸粉、木粉) • 合成材料(如塑料、染料)
防火防爆
1
2
第一节燃烧与爆炸的知识
• 一、什么叫燃烧?
1、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 2、燃烧是燃烧物失去电子的反应

火灾爆炸ppt课件

火灾爆炸ppt课件
表3-4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所占不同体积比例组成的混合物燃爆情况


CO在混合气中所占体积/% 燃爆情况
<12.5
不燃不爆
12.5
轻度燃爆
12.5~30
燃爆逐步加强
30 燃爆最强烈
30~74
燃爆逐渐减弱
>74
不燃不爆
表3-5 一些气体或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物质名称 天然气 城市煤气 下限 4.5 5.3 上限 13.5 32 丙醇 丁醇
1、预防性措施:杜绝燃爆条件
2、限制性措施:阻火卸压、防火墙 3、消防措施:消防设施齐全 4、疏散性措施:安全出口、通道


• 二、点火源控制


1.明火:
加热明火的控制; 检修用火的控制; 流动火花或飞火的控制。


2.高热物料及高温表面:
加强妥善保护。

3.摩擦与撞击: 4.电气火花及静电: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4、拔掉保险销
推车式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
常见火灾的扑救

一、 生产装置初起火灾的扑救 二、 易燃、可燃液体初起火灾的扑救 三、 电气火灾的扑救 四、 人身着火的扑救
正确做法!!!
有对有错?!?!
4. 化学抑制灭火法
二、灭火剂

1. 水(及水蒸气) 2. 泡沫灭火剂 3. 二氧化碳及惰性气体灭火剂 4. 卤代烷灭火器


5. 干粉灭火剂
6. 其他
三、灭火器材和消防给水设施


1. 灭火器(见后页)
泡沫灭火器; 酸碱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 1211灭火器

燃烧爆炸基础知识课件

燃烧爆炸基础知识课件
它具有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三个特征。最常 见、最普通的燃烧现象是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燃烧爆炸基础知识 课件
燃烧的条件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述三个 条件:可燃性物质、助燃性物质、 点火源。每一个条件要有一定的 量,相互作用,燃烧方可产生。
(1)可燃物 (2)助燃物 (3)点火源
燃烧爆炸基础知识 课件
(4) 复杂可燃固体燃烧
这类物质有木材、煤、纸、棉麻纤维、橡胶、合成树脂等。 它们在燃烧时,首先受热分解,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 和液态产物的蒸气再发生氧化燃烧。例如,木材开始受热时先蒸 发出水分和二氧化碳,然后慢慢分解出一氧化碳、氢和碳氢化合 物等可燃的气态产物,继而剧烈地氧化,直至有火焰的燃烧。因 此,这种燃烧也是分解燃烧。
愈低。如:CH4,当压力从0.5atm增大到10atm,其自燃温度下降100℃。 2.浓度的影响 在热损失相同的情况下,贫乏的和富裕的燃料—空气混合物的自燃温
度较高,化学计算浓度时自燃温度最低。如:H2S在爆炸下限浓度时,自 燃温度为373℃;在爆炸上限浓度时,自燃温度为304℃;而在化学计算 浓度时,自燃温度仅为246℃。
❖ 根据燃烧方式的不同,燃烧分为扩散燃烧、预
混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
❖ 根据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分为闪燃、着
火和自燃三种形式。
燃烧爆炸基础知识 课件
闪燃与闪点
液体的表面都有一定数量的蒸气存在,蒸气的浓度取决于 该液体所处的温度,温度越高则蒸气浓度越大。
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性液体(包括少量可熔化的固体,如萘、 樟脑、硫磺、石蜡、沥青等)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 度时,遇点火源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做闪燃。闪点 是指可燃性液体产生闪燃现象的最低温度。

火灾爆炸风险控制知识51页PPT

火灾爆炸风险控制知识51页PPT

生产类别 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特征

1.闪点≥28℃且<60℃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一氧化碳 氨压缩机室
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高锰酸钾厂房
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硫磺回收厂
5.助燃气体;氧气站 空分厂
6.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60℃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C类火灾---气体火灾 . D类火灾---金属火灾 . E类火灾---带电火灾. 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 灾.
1.3 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 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 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
一、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燃爆特性
1.1 爆炸:是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大量气体 和能量 的现象 。由于物质状态的急剧变化,爆炸发生时
会使压力猛烈增高并产生巨大的声响.
• 爆炸现象具有: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爆炸点附近压力 急剧升高,产生冲击波、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周围 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质
遭受破坏等特征。
•严格控制着火源;
• 燃爆开始就及时泄压; • 切断爆炸传播途径;
•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 人员、设备和建筑的损坏 (安全距离);
•检测报警。
•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
4.3防火防爆措施
1、采用耐火设计和防爆设计 2、控制着火源和引爆源
3、采用防火分隔(安全距离)或防爆卸压
4、防止可燃物和爆炸危险性物质积聚
3.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常温下使用或加工不燃烧物质的生产。制砖 、石棉、卷扬机室
• 按《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 将火灾危险性物质分为3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外对附近的地面、阴沟也要用水冲洗。
.
8
动火分析
• 在动火前必须进行动火分析,一般不要早 于动火前半小时。
• 如动火中断半小时以上,应重做分析。 • 化工企业的动火标准是,爆炸下限<4%的,
动火地点可燃物浓度<0.2%为合格; • 爆炸下限>4%的,则现场可燃物含量<
0.5%为合格。 • 国外动火分析合格标准有的取爆炸下限的
.
18
气体爆炸危险环境的分区
• 0级区域(简称0区):在正常情况下,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地、短时间频繁 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 1级区域(简称1区):在正常情况下,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出现的场所。
• 2级区域(简称2区):在正常情况下,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不能出现,仅在不正 常情况下偶而短时间出现的场所。
.
6
一、明火及高温表面
• 禁火区动火,必须填写书面申请单,经审 查批准。
• 手续不齐,没有批准的动火证,操作工可 拒绝作业。
• 领导不采取必要措施、不办理动火申请手 续,强迫工人冒险作业,是违法行为,必 须对由此面造成的后果负全部责任。
.
7
一、明火及高温表面
• 对化学危险品的生产设备,管道维修动 火前必须进行清洗、扫线、置换。
地的导体接触。
.
23
第二节 静电及其控制
• 工厂中,对于可能存在可燃性蒸气的操作, 电荷积累超过0.1mJ就被认为是危险的。
• 该电量的静电很容易产生,在地毯上行走 所产生的静电积累平均为20mJ,电压超过 了几千伏。
• 搬运金属容器,严禁在地上抛掷或拖拉, 在容器可能碰撞部位复盖不发生火花的 材料
.
12
防止火花生成的措施
• 防爆生产厂房,应禁止穿带铁钉的鞋,地 面应铺不发火材料地坪
• 吊装盛有可燃气和液体的金属容器用吊车, 应经常重点检查,以防吊绳断裂、吊钩松 滑造成坠落冲击发火
• 在处理燃点较低或起爆能量较小的物质如 二硫化碳、乙醚、乙醛、汽油、环氧乙烷、 乙炔等时,特别要注意不要发生摩擦和冲 击
.
21
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标志及选型
• 电气设备I类隔爆型,标志为dI; • Ⅱ类隔爆型B级T3组其标志为dⅡBT3; • Ⅱ类本质安全型Ia级B级T5组,其标志为
iaⅡBT5。 • 主体为增安型,其他部件为隔爆型B级T4
组,则其标志为edⅡBT4。
.
22
第二节 静电及其控制
• 工业中,常见的静电产生的情况有: • 通过管道抽吸不导电的液体、 • 混合不能互溶的液体、 • 用空气输送固体和泄漏的蒸气与没有接
第六章 火灾爆炸的预防及控制
.
1
第一节 着火源的控制
• 为预防火灾或爆炸灾害,对着火能源的 控制是一个重要问题。
• 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能源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即明火、高温表面、摩擦和碰 撞、绝热压缩、自行发热、电气火花、 静电火花、雷击和光热射线等。
.
2
一、明火及高温表面
• 工厂中的明火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加热用火 和维修用火,这就是所谓的生产用火;
1/10。
.
9
二、摩擦与撞击
• 摩擦与冲击往往成为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 原因。
• 如在纺织厂,由于棉花中的钉子、石头等 在打棉机里摩擦,而使棉花着火;
• 机器上轴承等摩擦发热起火;金属零件、 铁钉等落入粉碎机、反应器、提升机等设 备内,由于铁器和机件的撞击起火;
.
10
防止火花生成的措施
• 机器上的轴承等转动部件,应保证有良好 的润滑及时加油,并经常清除附着的可燃 污垢,机件摩擦部分
.
5
设立固定动火区应符合的条件
• 固定动火区距易燃易爆设备、贮罐、仓库、堆场 等应符合国家防火规范的防火间距要求;
• 区内可燃气体含量在可燃气允许含量以下; • 在生产装置正常放空时可燃气不致扩散到动火区; • 室内动火区,应与防爆生产现场隔开,不准有门
窗串通,允许开的门窗要向外开,道路要畅; • 周围10米以内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 • 区内备有足够的灭火器具。
• 另外还有则是非生产用人,如取暖用火、 焚烧、吸烟等与生产无关的明火。
.
3
一、明火及高温表面
• 对于易燃液体的加热应尽量避免采用明火。 • 一般温度加热时可采用蒸气或过热水; • 较高温度时也可采用其他载热体加热,但
热载体的加热温度必须低于其安全使用温 度。.ຫໍສະໝຸດ 4一、明火及高温表面
• 对化工企业来说动火的含义应该明确, 凡是动用明火或可能产生火花的作业都 属于动火范围,应办理动火审批手续。
.
16
爆炸性气体分级
• 矿井甲烷为Ⅰ级;
• 工厂爆炸性气体分成三级,即ⅡA、ⅡB、 ⅡC;
• 这些物质按其引燃温度的不同又分为T1、 T2、T3、T4、T5、T6六组
.
17
爆炸性粉尘分级
• 爆炸性粉尘(包括易燃纤维)按其物理 性质分为ⅢA、ⅢB两级;
• 按自燃温度分为T1-1、T1-2、T1-3三组。
• 锤子、扳手等工具应用铍青铜或镀铜的钢 制作
• 为防止金属零件等落入设备或粉碎机里, 在设备进料前应装磁力离析器,不宜使用 磁力离析器的如特危险的硫、碳化钙等的 破碎,应采用惰气保护
.
11
防止火花生成的措施
• 输送气体或液体的管道,应定期进行耐 压试验,防止破裂或接口松脱喷射起火
• 凡是撞击或摩擦的两部分都应采用不同 的金属制成(如铜与钢),通风机冀应采 用铜铝合金等不发生火花的材料制做
.
19
粉尘爆炸危险环境的分区
• 10级区域: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粉尘 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连续 地、短时间内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 的场所。
• 11级区域: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粉尘 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不能出现, 仅在不正常的情况下偶而短时间出现的 场所。
.
20
防爆电气设备的分类
• 隔爆型(d) • 增安型(c) • 本质安全型(i) • 正压型(P) • 充油型(o) • 充砂型(q) • 防爆特殊型(s) • 无火花型(n)
.
13
三、绝热压缩
• 绝热压缩的点燃现象,在柴油机中广为 应用。
• 在爆炸性物质的处理中,如果其中含有 微小气泡时,有可能受到绝热压缩,导 致意想不到的爆炸事故。
.
14
四、防止电气火花
电气火花种类 • 高电压的火花放电 • 弧光放电 • 接点上的微弱火花
.
15
爆炸性物质的分类
• I类:矿井甲烷; • Ⅱ类:工厂爆炸性气体、蒸气、薄雾; • Ⅲ类:爆炸性粉尘、易燃纤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