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4第二章 第三节 化学平衡(4-2)配答案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2章第3节 化学平衡(第2课时) 作业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2章第3节 化学平衡(第2课时) 作业

第3节化学平衡第2课时化学平衡移动勒夏特列原理基础训练1.下列措施有利于反应:N2(g)+3H2(g)2NH3(g)ΔH=-92 kJ·mol-1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大压强④减小压强⑤增大NH3浓度⑥减小NH3浓度A.②④⑥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③⑥解析:该反应为一个体积减少的放热反应;①升高温度,平衡左移;②降低温度,平衡右移;③增大压强,平衡右移;④减小压强,平衡左移;⑤增大NH3浓度,平衡左移;⑥减小NH3浓度,平衡右移;故②③⑥符合题意,D正确。

答案:D2.下列变化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氯水宜保存在低温、避光条件下B.H2、I2、HI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变深C.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应,往往加入过量的空气D.打开汽水瓶,看到有大量的气泡逸出解析:A.存在Cl2+H2O HCl+HClO,生成的次氯酸见光分解,促进平衡正向进行,故氯水宜保存在低温、避光条件下,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不选;B.H2、I2、HI三者的平衡,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但浓度增大,则颜色加深,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选;C.存在平衡2SO2(g)+O2(g)2SO3(g),加入过量的空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不选;D.因溶液中存在二氧化碳的溶解平衡,打开汽水瓶后,压强减小,二氧化碳逸出,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不选。

答案:B3.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 A(g)c C(g)+d D(g),反应达到平衡后,将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当再次达到平衡时,D的浓度为原平衡的1.8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a<c+dC.D的体积分数增大D.A的转化率变大解析: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即压强增大到原来的2倍,若平衡不移动,D的浓度应为原来的2倍,但事实上D的浓度为原来的1.8倍,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有a<c+d,从而使A的转化率减小,D的体积分数减小。

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步骤ⅱ NaOH溶液
NaOH溶液
实验现象
_溶__液__颜__色__变__浅__
_溶__液__颜__色__变__浅__
实验结论
对可逆反应Fe3++3SCN- Fe(SCN)3,分别增大c(Fe3+)和 c(SCN-)后,化学平衡均向 正反应 方向移动;滴加NaOH溶 液,由于发生:__3_O_H_-__+__F_e_3+__=_=_=_F_e_(_O_H__)3_↓__,减小了Fe3+
(2)②表示改变压强的方式是__减__小____压强,化学平衡___正__向___移动,m +n___<_____p+q。
解析 图像②改变压强后,v′正、v′逆都减小,故改变压强的方式是减 小压强;v′正大于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向气体体积 增大的方向移动,故正反应方向是气体体积增加的方向,即m+n<p+q。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如图是关于可逆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平衡移动图像,平衡移动的 原因可能是 A.升高温度 B.降低压强 C.增大反应物浓度,同时使用正催化剂
特别提示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中的“浓度”是指与反应有关的气体 或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的浓度。 (2)对于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体系,注意离子浓度的改变方式,不参加反应 的离子不影响平衡。像FeCl3+3KSCN Fe(SCN)3+3KCl,增加KCl固 体的量,平衡不移动,因为KCl不参与离子反应。 (3)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只改变固体或纯液体反应物的用量, 浓度商不变,Q=K,化学平衡不移动。
丙:10 mL 0.1 mol·L-1的FeCl3溶液和10 mL 0.1 mol·L-1的KSCN溶液
A.甲试管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二节 化学平衡(3)同步练习含详解答案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二节 化学平衡(3)同步练习含详解答案

化学反应平衡图像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1. 汽车尾气中NO 产生的反应为:N 2(g )+O 2(g )⇌2NO (g )。

一定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N 2(g )和O 2(g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如图曲线a 表示该反应在温度T 下N 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b 表示该反应在某一起始反应条件改变时N 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温度T 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21210)(4c c c - B. 温度T 下,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小 C. 曲线b 对应的条件改变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D. 若曲线b 对应的条件改变是温度,可判断该反应的ΔH <02.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X 并发生反应:2X (g )⇌Y (g ),温度T 1、T 2下X 的物质的量浓度c (X )随时间t 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应进行到M 点放出的热量大于进行到W 点放出的热量B. T 2下,在0~t 1时间内,v (Y )=1t ba -mol·L -1·min -1 C. M 点的正反应速率v 正大于N 点的逆反应速率v 逆 D. M 点时再加入一定量X ,平衡后X 的转化率减小3. 已知:CO 2(g )+3H 2(g )⇌CH 3OH (g )+H 2O (g ) ΔH =-49. 0 kJ·mol -1。

一定条件下,向体积为1 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 2和3 mol H 2,测得CO 2和CH 3OH (g )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3 min时,用CO2的浓度表示的正反应速率等于用CH3OH的浓度表示的逆反应速率B. 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 225 mol·L-1·min-1C. 13 min时,向容器中充入2 mol氦气,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加D. 13 min时,向容器中充入2 mol氦气,CO2的转化率增加4. 有如下可逆反应:A(g)+B(s)⇌C(s)+D(g)ΔH>0。

高中化学 第二章第三节 2 化学平衡的移动跟踪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化学 第二章第三节 2 化学平衡的移动跟踪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化学平衡的移动1、在密闭容中发生下列反应a A(g) c C(g)+d D(g),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当再次达到平衡时D的浓度为原平衡的1.8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的转化率变大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D的体积分数变大D.a<c+d2、下图表示一定条件下N2+3H22NH3的反应速率和时间的关系,其中t1是达到平衡需要的时间,t2~t3是改变一个条件后出现的情况,则该条件可能是()A.加压B.升温C.加入催化剂D.增大反应物浓度3、现有m A(s)+n B(g)q C(g) ΔH<0的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达平衡时,B的体积分数φ(B)和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则有关该反应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m+n<qB.n>qC.x点的混合物中v正<v逆D.x点比y点的正反应速率小4、可逆反应aA(g)+bB(s)cC(g)+dD(g),其他条件不变,C的物质的量分数和温度(T)或压强(P)关系如图,其中正确的是()A.使用催化剂,C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加B.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 .化学方程式的系数a <c +dD .根据图像无法确定改变温度后平衡移动方向5、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以制备特种陶瓷的原料MgO :()()4MgSO s CO g +()()()22MgO s CO g SO g ΔH ++>0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若仅改变图中横坐标x 的值,重新达到平衡后,纵坐标y 随x 变化趋势合理的是( )选项 xyA . 4MgSO 的质量(忽略体积) CO 的转化率B . CO 的物质的量2CO 与CO 的物质的量之比C . 2SO 的浓度 平衡常数KD .温度 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6、下列事实中,不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来解释的是( ) ①可用浓氨水和NaOH 固体快速制氨气 ②700K 左右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③开启啤酒瓶后,瓶中马上泛起大量泡沫 ④温度升高水的K W 增大 ⑤对于反应2HI(g) H 2(g)+I 2(g)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可使体系颜色变深 A. ①②③B. ②④⑤C. ②⑤D. ④⑤7、对于可逆反应:2AB 3(g) A 2(g)+3B 2(g) ΔH > 0,下列图象中正确的是( )A. B. C. D.8、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 A(g)b B(g)+c C(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最终测得A 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变为原来的50%,则( )A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 .a >b +cC .物质B 的质量分数增大D .以上判断都错误9、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如下:I.向5mL 0.05mol/L 3FeCl 溶液中加入5mL 0.05mol/L KI 溶液(反应a),平衡后分为两等份 II.向一份中加入饱和KSCN 溶液,变红(反应b);加入4CCl ,振荡、静置,下层显极浅的紫色 III.向另一份中加入4CCl ,振荡、静置,下层显紫红色 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A.反应a 为:3+-2+22Fe +2I 2Fe +I ƒ B.II 中,反应a 进行的程度大于反应b C.比较氧化性:II 中,3+2I >Fe D.比较水溶液中2+(Fe ):c II<III10、温度为T 时,向2.0L 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 PCl 5,反应PCl 5(g)PCl 3(g)+ Cl 2(g)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人教版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人教版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率的变化,纯固体或纯液体用量的变化不会 引起反应速率改变,化学平衡不移动
三、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N2 十 3H2 实验 数据:
压强(MPa)
2NH3
5 9.2 10 30 60 100 16.4 35.5 53.6 69.4
NH3 %
1 2.0
NH3%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即平衡 向正反应的方向移动。 解释: 加压 →体积缩小 →浓度增大
→正反应速率增大
→ 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逆反应速率增大
说明: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增大 倍数不一样,平衡向着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③速率-时间关系图:
N2 (g)十 3H2(g)
V(molL-1S-1)
V ’正
增大压强
2NH3(g)
V”正 = V”逆 V正
V正= V逆
V ’逆 V逆
新课程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二课时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田家炳中学 左仁慈
知识回顾: 一、知识回顾
1、化学平衡状态
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征?
速 率
V(正) V(逆)
V(正)=V(逆)
时间
定、动、等 、变
2、化学平衡的移动
0
t1
t2
t(s)
①前提条件: 反应体系中有气体参加且反应前后总体积发 生改变。 aA(g)+bB(g) cC(g)+dD(g) a+b≠c+d ②结论: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 的化学反应,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 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 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 增大的方向移动。 体积缩小:即气体化学计量数减少 说明: 体积增大:即气体化学计量数增多

第三节化学平衡(4)

第三节化学平衡(4)
的可能性。 K值越大,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一般: K >105,认为正反应进行得较完全 K <10-5 认为 正反应很难进行(逆反应较完全) 10-5 ≤K ≤ 105 认为是可逆反应
例如:N2(g)+O2(g)
2NO(g)
K=1×10-30 (298K)
298K时,N2和O2基本上没有进行反应,反之平衡时NO几乎全部 分解为N2和O2。
0.5 _____

m
g(g≥4m)
2g-8m ______
(g-3m)a ______
条件 恒温恒容 (△n(g)≠0) 恒温恒容 (△n(g)=0) 恒温恒压
mA(g) + nB(g)
等效条件
pC(g) + qD(g) 全等平衡
结果
投料换算成相同物质表 两次平衡时各组分百分量、 示时量相同 n、c均相同 投料换算成相同物质表 两次平衡时各组分百分量 示时等比例 相同,n、c同比例变化 投料换算成相同物质表 两次平衡时各组分百分量、 示时等比例 c相同,n同比例变化
等比平衡
1、将3molA和1molB放入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 3A(g)+B(g) 2C(g)+D(g),达到平衡后C的含量为 w %, 若维持温度和体积不变,按下列4种配比投料,平衡后C的含量 仍为 w %的是 ( D ) (6 2 0 0) A. 6mol A + 2mol B (3 1 2 0) B. 3mol A + 1mol B + 2mol C (3 2 0 0) C. 1mol B + 2mol C + 1mol D (3 1 0 0) D. 2mol C + 1mol D 恒温恒压呢? AD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一、可逆反应1.定义:在条件下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用符号表示。

2.特征:(1)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条件是。

(2)相同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

(3)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反应物和生成物。

(4)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逆反应为。

例1:判断下列反应,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①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②氮气和氢气的化合③水的电解④可燃物的燃烧⑤氨气溶于水⑥氯气溶于水⑦二氧化硫和水的反应⑧三氧化硫和水的反应⑨铁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⑩二次电池的充电和放电例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A.Z为0.3 mol·L-1B.X2为0.2 mol·L-1C.Y2为0.4 mol·L-1D.c(X2)+c(Y2)+c(Z)=0.55 mol·L-1二、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在200 ℃时,将1 mol H2(g)和2 mol I2(g)充入到体积为V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I2(g)+H2(g) 2HI(g)(1)反应刚开始时,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_最大,而__________最小(为零)。

(2)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____________,而v逆____________。

(3)某一时刻,当反应进行到_______________时,此可逆反应就达到了平衡。

2.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和相等,反应物与生成物时的状态。

例3: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内充入N2和H2合成氨,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最后降为零。

选修4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选修4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mA(g) + nB(g) = pC(g) + qD(g) + Q
本 质
1、 v A耗 = v A生
v B耗 = v B生
v C耗 = v C生
v D耗 = v D生
2、 v A耗 ﹕ v B生 = m﹕n … … 1、A、B、C、D的浓度不再改变。
现 象
2、A、B、C、D的分子数不再改变。 3、A、B、C、D的百分含量不再改变。 4、A、B、C、D的转化率或生成率不再改变。
5. 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
A(g)+3B(g)
2C(g)+2D(s)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
A
)
①C的生成 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 molA,同时生成3a molB ③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④A、B、C的分压强不再变化
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⑦ A、B、C、D的分子数之比为1:3:2:2 A.② ⑦ C.①③④⑦ B.②⑤⑦ D.②⑤⑥⑦
√ √
在可逆反应过程中活化 能有正反应和逆反应两种, △H =正反应活化能-正反 应活化能。 CD
二、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的建立
2SO2 + O2 起始:2mol 1mol 2SO3
(1)反应刚开始时, v正 、v逆 为何值? 对下一时刻的速率带来什么影响?
(2)这一瞬间导致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如何改变?
第三节
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向蒸馏水中加入氯化钠晶体。现象? 晶体溶解。 将高温时的硫酸铜饱和溶液降温。现象? 析出晶体。 在饱和的食盐水中,加入一些食盐晶体。 一段时间后,现象? 晶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但食盐晶体的质量 并没有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4课时化学平衡图像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平衡图像的一般分析方法。

2.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举一反三,会全面分析平衡图像题。

二、重点:全面分析平衡图像题。

三、难点:全面分析平衡图像题。

预习案
一、教材助读
(一).知识要点:
1、从图像坐标看化学平衡图像题:
(1)、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图像;
(2)、以压强或温度为自变量的图像。

2、从知识载体角度看化学平衡图像题:
(1)、判断化学平衡特征;
(2)、应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平衡移动过程;
(3)、根据图像判断可逆反应的有关特征;
(4)、综合运用速率与平衡知识进行有关计算。

(二).解题步骤(怎样意味着全面分析平衡图像题):
(1)、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勒夏特列原理挂钩。

(2)、紧扣可逆反应的特征,看清正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

(3)、看清速率的变化及变化量的大小,在条件与变化之间搭桥。

(4)、弄清起点、拐点、终点、交点的意义,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

(5)、先拐先平。

例如,在转化率一时间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高。

(6)、定一议二。

当图象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湖南安化二中导学案学科化学模块选修4 6-2-3-4 编者李小虎二、预习自测
(一)、浓度- 时间图:
1、可用于:(1)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2A B+C_______
(2)求反应物的转化率:
A的转化率=___0.2÷0.4=50℅________
(二)、速度-时间图:
可用于:(1)已知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判断反应是
吸热或放热,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

(2)已知反应判断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

2、(1)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是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
将向_正反应方向移动。

(2)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是减小生成物浓度__,
平衡将向正反应_ 方向移动。

3、已知对某一平衡改变温度时有如下图变化,
则温度的变化是升高(升高或降低),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4、对于mA(g)+nB(g) pC(g)+qD(g),改变压强时有如下图变化,
则压强变化是增大(增大或减小),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m+n _<__(>、<、=)p+q。

三、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探究案
探究一:(三)、某物质的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时间-温度(或压强)图:
1、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
正反应_吸_热m+n_<__p+q
湖南安化二中导学案学科化学模块选修4 6-2-3-4 编者李小虎
正反应__放_热m+n_=_p+q
2、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
m+n__<_p+q
正反应_吸_热
3、对于反应mA (g) + nB (g) pC (g) 有如图所示的关
系,则:
(1)P1 __>__ P2;T1 __<___ T2;
(2)m+n ___>__ p ;
(3)该反应正反应为__吸热__ 反应
探究二:(四)、某物质的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温度(或压强)图:
1、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
正反应__放__热m+n_>_p+q 正反应_放_热m+n_<_p+q
正反应_吸_热m+n_>_p+q 正反应_吸_热m+n_=_p+q
探究三:(五)、其它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
正反应_吸_热正反应_吸_热
湖南安化二中导学案 学科 化学 模块 选修4 6-2-3-4 编者 李小虎
正反应_放_热 m+n_<_p+q
训练案
1.、反应mA (g) + nB (g)
pC (g) + qD (g)
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则反应中:
(1)m + n_>_p + q (填>、=、<)
(2)正反应为__放热___ 反应(填吸热、放热) (已知:P 1<P 2<P 3)
2、对于2A
(g)+B (g)
C
(g)+3D (g)
(正反应吸热) 有如下图所示的变化,图中Y 轴可能表示:( A )
A 、
B 物质的转化率 B 、正反应的速率
C 、平衡体系中的A%
D 、平衡体系中的C%
3、(07全国Ⅰ13)右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
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的是( C ) A.反应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 平衡态Ⅱ
C.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 平衡态Ⅱ
D.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Ⅰ和平衡态Ⅱ时浓度不相等
4、(09全国Ⅰ)下图表示反应()X g 4()()Y g Z g +0H ∆<,在某温度时X 的浓度随时
间变化的曲线:( B )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第6min 后,反应就终止了 B.X 的平衡转化率为85%
C.若升高温度,X 的平衡转化率将大于85%
D.若降低温度,v 正和v 逆将以同样倍数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