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第三单元成品
七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教案学案人教版

3. 作文训练,以“我眼中的自然”为主题,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感受自然之美,提升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共鸣。
10. 例题10:请简要概括课文《草原》中的主要观点。
答案:课文《草原》中的主要观点是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还较为表面,下次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其次,在古诗词鉴赏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下次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提供写作指导和样例,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深度的写作表达。同时,组织作文互评和讨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在讲解课文《草原》和古诗词《观猎》时,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文本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查找相关资料、欣赏优秀作品等,拓宽视野,提升审美情感。
4. 实体教具:在课堂上使用实体教具,如地图、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评价工具:利用评价工具,如评分表、互评表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初中语文新教材初一(必修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教材初一(必修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红杏出墙》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理解他们的性格与思想-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式-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关于小说的简单读后感教学内容1. 小说《红杏出墙》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2. 小说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式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介绍《红杏出墙》的作者和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并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发展。
步骤二:阅读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红杏出墙》。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3. 整理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
步骤三:词语研究1. 引导学生找出小说中的重要词语,并解释其含义。
2. 组织学生进行词语拓展活动,丰富词汇量。
步骤四:角色扮演1. 学生根据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2. 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话和表演,加深对小说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步骤五:写作训练1. 引导学生写出关于小说的简单读后感,要求包括对主要人物性格和情节的评价。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互评,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评价- 学生参与度: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提高研究效果。
-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对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价,判断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情况。
- 学生写作水平: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延伸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例如进行小说创作、相关文化知识的拓展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资料- 《红杏出墙》教学指导- 《红杏出墙》全文以上为初中语文新教材初一(必修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春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3.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2.树立为理想奋斗的信念。
◆重点1.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2.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第一课时导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文学常识三、整体把握文章四、课堂练习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水涨()起来了应和()混()着青草味儿散()在草丛里2、为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呼朋引()伴 A.指引 B.牵引 C.引申 D.招引(2)一年之计()在于春A.计算B.主意,计谋C.打算D.策略(3)跟轻风流水应和()着A.声音相呼应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 C.和谐 D.和悦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时间:总课时数: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二、深入研讨课文三、归纳写作特点本课总结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描写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语言质朴简洁,描写准确生动。
课堂练习1、“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的含义()A.春天伊始,万紫千红,充满活力B.春是一年之始,干劲最足,工作最出色C.春天是计划安排一年工作的关键D.春天风和日丽,天气暖和,是充满浪漫和希望的季节2、阅读“雨是最寻常的……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2016)《第三单元》教案

-写作技巧:通过仿写,学会如何构建生动的自然景观画面,提升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
-难点一: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例如,《春》中“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话中,学生需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鸟儿的欢快来表现春天的生机。
1.创设更多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2.加强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
4.课后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自然之美,表达心中所想。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季节的景色特点和描绘方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个季节的景色。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描绘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难点二: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识别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雨的四季》中“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中的“最寻常”是如何通过对比来突出雨的平凡与重要。
-难点三:词汇的准确运用。学生往往在成语和生僻词汇的使用上存在困难,如《济南的冬天》中的成语“温润如玉”,需要学生理解其含义并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但在观点交流和问题解决方面还有待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讨论效果,我将在下一节课中尝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与朝花少年共成长,同文化主将拾情怀——体会《朝花夕拾》中鲁迅的复杂情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快速阅读、搜集、筛选信息,了解《朝花夕拾》里所写的内容和领会作者的情感,掌握通过具体事件和关键语句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抓住精彩片段,对精彩片断做深入的分析。
通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领悟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情怀,培养孩子们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朝花夕拾》中体会作者不同的情感;难点:对精彩片断做深入的分析,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法学法:课前阅读预习,采用多种形式阅读,整理出作者的不同情感,课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抓住精彩片断做深入的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忆一忆回忆往事1.往事知多少,繁星空对月,一转身来不及怀念,冬天就这样来了!俯首从花开到花落拾得起的,不仅只有凋零的繁花,过往怎不怀念?请同学们闭上眼,走进记忆深处,去拥抱你最怀念的人,重温你最怀念的事。
2.引出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进入课题。
二、学一学例文引路1.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回忆性散文一般都是用回忆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进行阐述,那么我们就从课前自学的《阿长与<山海经>》入手,借助典型事件和关键语句从鲁迅的回忆中体会的不同情感。
2.示例导学卡:《阿长与<山海经>》尝试着用“我从感受到鲁迅对阿长的情感”的句式作答。
三、练一练合作探究(一)明确任务1、小组内采用边读边圈点勾画的方法,先快速浏览指定的课文,再讨论完成导学卡;2、讨论结束,自读其他小组的课文。
(提示: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典型事件;感受不同情感)(二)小组展示成果四、秀一秀展示自我1.师示范:《丽江行》曾华丽古色古香丽江城,雕梁画栋附楼亭。
小桥流水送莲灯,玉兰花开惊路人。
灯红酒绿欢歌舞,善人施粥暖人心。
四方街迎八方客,街头巷尾齐谐乐。
2.尝试运用典型事件、关键语句记录自己记忆深处的往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1.春朱自清【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写法。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4.揣摩、品味本文鲜明、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5.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2.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引导学生学习用美的语言来表现景物的美。
【教学设想】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为帮助学生掌握写景技巧,可选择重点语段进行精讲分析,加深理解。
2.一听:听录音朗读(或范读),体会情境。
四读:初读——理清思路。
再读——体会感情。
三熟读——找出特点。
四精读——练习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诗人杜甫《绝句》“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金色年华1.整体感知本单元字词、作者及课文内容。
2.了解文中的读书学习经历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熟读文言文,扫清语言障碍,领会文意。
1.通过研读文中人物的描写方法,学习通过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和找中心句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1.感受文中作者的情感,体验学生与教师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
2.学习文中流露出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个人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本单元共四篇文章,三篇现代文都与学习生活有关系,一篇文言文则高屋建瓴,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为人修养融为一体,是中国几千年思想的精髓。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在真实淳朴的语言叙述中,为我们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了自己的读书学习经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阅读本文,我们可以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童真和童趣,体会他对生活的感受,从而受到启迪。
《再塑生命的人》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学习经历,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详写了两次窃读的经历,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 论语 十二章》是文言语录,孔子及其弟子为我们阐释了对今天的学生仍有指导作用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有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整个单元将现代文与文言文融合,将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作品一起编辑,既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又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1.了解文中读书学习的经历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不同描写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4.感受文中作者的情感,体验学生与教师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课文容量大,难度高,但是用于教学的课时有限,这就要求处理好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关系,对教学难点的梳理更要斟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1、结合文中的描写“我”学有收获后动作行为或心 理活动的语句,去体会海伦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 乐。
的理解。 3.课堂小结
2、理解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 3、归纳本文的中心。
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深
沉博大的爱心及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
现了作者海伦自强不息的精神,全文真诚地
2. 学习者分析 部分学生之前已经读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对于海伦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对于《再
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细读。而本文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海伦自强不息的精神, 重点在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 高超的教育艺术。学习本文需要去体会海伦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10.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略显片面,需要进一
步引导学生在认识困难的解决上不仅要有他人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努力。同时,课内到课外,积累 更多的励志事迹。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一、环节一:预习反馈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
学生活动 1
1.新课导入
简介海伦·凯勒。
是什么原因让海伦·凯勒成为有如此
杰出成就的伟人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
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
明的莎莉文老师。
2.预习反馈
1.正字正音
搓捻 cuō niǎn 怦怦 pēng pēng
3. 学习目标确定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探讨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3、探讨课文题目的含义; 4、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学习海伦自强不息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春朱自清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 能读会写“应和、宛转、酝酿、嘹亮、黄晕、烘托、静默”等词语;2 理解、积累“朗润、卖弄、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等词语的意思;3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感觉散文的美教学难点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字词,教师练习朗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面对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苏醒的美丽景色,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天的世界,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
二、讲授新课教师强调需要识记的内容并让学生记笔记。
整体感知1 教师背诵《春》,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默读,听后谈感受。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要注意词语的读音,二要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融入自己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词语注音:朗润(lǎng) 酝酿(yùn niàng) 宛转(wǎn) 嘹亮(liáo) 黄晕(yùn) 烘托(hōng)蓑衣(suō)斗笠(lì) 筋骨(jīn) 抖擞(sǒu) 应和(yìng hâ)词语解释: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同“婉转”。
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舒活:舒展,活动。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3 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师生点评。
略析全文全班配合朗读全文,并思考:课文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对朱自清有了一定的了解,还认识了一些新词语,朗读课文时也能融入自己的感情,而且也理清了课文的结构,从而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四、板书设计春朱自清迎盼望着春绘草、花、风、雨、人颂娃娃、姑娘、青年五、教学后记第十二课济南的冬天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写景手法和技巧,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1.体味作品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2.练习写作——写景抒情的散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研读法教学准备关于老舍的其他作品内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问同学们喜欢哪个季节,不喜欢哪个季节,了解之后请一两位同学概括描述他们眼里的冬天。
中国地域辽阔,同是冬天,在不同的地方却有不同的景象,由此自然导入新课,带领大家一起来看济南的冬天。
二、讲授新课1.回顾背景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
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
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
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
1924年,老舍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
为了结束这种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2.通过让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初步熟悉课文,并正音、释义。
①字词正音济(jǐ)南镶(xiāng)澄(chãng)清着(zhuó)落发髻(jì)奇迹(jì)伦敦(dūn)暖和(huó)看(kān)护水藻(zǎo)贮(zhù)蓄②生词释义温晴:温和晴朗。
水墨画: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画的画。
? 贮蓄:存放、储藏。
?③同义词辨析宽敞:宽阔,宽大。
本课例句:“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
”宽阔:宽广空旷。
3.赏析第一段教师范读。
让学生在听的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组织小组讨论后提问。
最后教师点拨、明确:(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
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
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
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正是济南“温晴”的天气特点,使这块“宝地”的山景和水色不同于别处,是充满绿色的、生机勃勃的。
可老舍会怎样围绕“宝地”这一主线,从山景和水色两方面描绘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讲解。
请同学们回去后,根据文章第二部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一画济南的山景。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生词。
2.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五、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老舍温晴、水墨画、贮蓄宽敞——宽阔宝地——温晴六、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二、讲授新课1.朗读第2自然段,写什么?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鸟瞰全城,写阳光下济南的全景。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
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以上两段写小雪后的山色,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图。
第三段是近看,第四段是远望。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清澈透明。
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写济南的水色。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10.本文与朱自清的《春》都是写景散文中的精品,试比较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①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②抓住特征写景,情景交融。
③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不同点:①《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济南的冬天》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
②《春》侧重于近处的细致观察,《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特点有所变化。
③语言运用的不同:《济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春》是整句和散句结合。
三、课堂小结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
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
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
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四、布置作业1、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五、板书设计(略)六、教学后记第十三课夏感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