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繁体
《三十六计》全文

《三十六计》全文《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三十六计文言原文与白话解释

三十六计文言原文与白话解释
《三十六计》是一部中国古代兵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战争策
略和智慧。
以下是《三十六计》的文言原文及白话解释:
1. 瞒天过海(文言原文),敌人未悟,我出奇制胜。
(白话解释),利用隐蔽和欺骗的手段,以出其不意,取得胜利。
2. 围魏救赵(文言原文),明正典刑,暗中救援。
(白话解释),表面上采取正面手段,实际上暗中采取救援行动。
3. 借刀杀人(文言原文),借势力以加害敌人。
(白话解释),利用他人的力量来打击敌人。
4. 以逸待劳(文言原文),坚守优势地形,等待敌人疲惫。
(白话解释),在有利地形上坚守,等待敌人疲惫后再出击。
5. 趁火打劫(文言原文),趁敌人困境时加以掠夺。
(白话解释),在敌人陷入困境时加以进攻或掠夺。
6. 打草惊蛇(文言原文),利用小动作引起敌人警惕。
(白话
解释),采取小规模行动,使敌人产生警惕。
7. 借尸还魂(文言原文),利用他人名义行事,使敌人产生疑虑。
(白话解释),借用他人的名义或身份行事,制造敌人的疑虑。
8. 调虎离山(文言原文),以诱敌之物引诱敌人离开有利地形。
(白话解释),利用诱敌之物引诱敌人离开有利地形。
9.欲擒故纵(文言原文),假意示弱,引敌人深入陷阱。
(白
话解释),假装软弱,引诱敌人深入陷阱。
10.抛砖引玉(文言原文),用一点利益引出更大的利益。
(白
话解释),用一点小利来引出更大的利益。
以上是《三十六计》的部分内容,这些计策都是在战争中运用
的智慧和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三十六计--注音版

三十六计【导读】《三十六计》原书,至今无准确年代和作者可考。
书中全计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每套计又各分列为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各计所含内容,多属古代兵家诡谲之谋,可以说它是采集兵家之“诡道”,专讲军事谋略的一本兵书。
《三十六计》中的多数解语,是选用《易经》的语辞为依据的。
而《易经》本是殷周时代一部占卜吉凶祸福的筮(shì,就是占卦算命)书。
它以矛盾对立的阴阳两性组成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类型,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以八卦相互重迭组合,即为六十四个别卦,并推出三百八十四爻(yáo,《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
《三十六计》用《易计》中的阴阳变理,推演成兵法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劳逸等对立关系的相互转化,使每一计都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色彩。
“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真正积累成册,大概已在明、清之际了。
从历史的角度看,古人讲“三十六计”,只是借助阴阳演说中太阴六六之数,来比喻阴谋诡计多端而已并非说军事计谋只有三十六个。
实际上,战争史上对军事计谋的运用,千奇百怪,举不胜数。
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十六计”只是对前人经验的部分总结。
目录第一套胜战计 (7)第一计瞒天过海 (7)第二计围魏救赵 (7)第三计借刀杀人 (7)第四计以逸待劳 (7)第五计趁火打劫 (8)第六计声东击西 (8)第二套敌战计 (8)第七计无中生有 (8)第八计暗渡陈仓 (8)第九计隔岸观火 (9)第十计笑里藏刀 (9)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9)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9)第三套攻战计 (9)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9)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10)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10)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10)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10)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11)第四套混战计 (11)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11)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11)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11)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11)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12)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12)第五套并战计 (12)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12)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12)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13)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13)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13)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13)第六套败战计 (13)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13)第三十三计空城计 (14)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14)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14)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14)第三十六计走位上 (15)三十六计zǒnɡ总s huō说dì第yí一tào套s hènɡ胜z hàn战jì计dì第yī一jì计mán瞒t iān天ɡuò过hǎi海dì第èr二jì计wéi围wèi魏j iù救z hào赵dì第sān三jì计j iè借dāo刀s hā杀rén人dì第sì四jì计yǐ以yì逸dài待láo劳dì第wǔ五jì计c hèn趁h uǒ火dǎ打j ié劫dì第l iù六jì计s hēnɡ声dōnɡ东jī击xī西dì第èr二tào套dí敌z hàn战jì计dì第qī七jì计wú无z hōnɡ中s hēnɡ生yǒu有dì第bā八jì计àn暗dù渡c hén陈cānɡ仓dì第j iǔ九jì计ɡé隔àn岸ɡuān观h uǒ火dì第s hí十jì计x iào笑lǐ里cánɡ藏dāo刀dì第s hí十yī一jì计lǐ李dài代táo桃j iānɡ僵dì第s hí十èr二jì计s hùn顺s hǒu手q iān牵yánɡ羊dì第sān三tào套ɡōnɡ攻z hàn战jì计dì第s hí十sān三jì计dǎ打cǎo草jīnɡ惊s hé蛇dì第s hí十sì四jì计j iè借s hī尸h uán还hún魂dì第s hí十wǔ五jì计d iào调hǔ虎lí离s hān山dì第s hí十l iù六jì计yù欲qín擒ɡù故zònɡ纵dì第s hí十qī七jì计pāo抛z huān砖yǐn引yù玉dì第s hí十bā八jì计qín擒zéi贼qín擒wánɡ王dì第sì四tào套hùn混z hàn战jì计dì第s hí十j iǔ九jì计fǔ釜dǐ底c hōu抽xīn薪dì第èr二s hí十jì计hún混s huǐ水mō摸yú鱼dì第èr二s hí十yī一jì计jīn金c hán蝉t uō脱q iào壳dì第èr二s hí十èr二jì计ɡuān关mén门z huō捉zéi贼dì第èr二s hí十sān三jì计y uǎn远j iāo交jìn近ɡōnɡ攻dì第èr二s hí十sì四jì计j iǎ假dào道dài代ɡuó虢dì第wǔ五tào套bìnɡ并z hàn战jì计dì第èr二s hí十wǔ五jì计tōu偷l iánɡ梁h uàn换z hù柱dì第èr二s hí十l iù六jì计z hǐ指sānɡ桑mà骂h uái槐dì第èr二s hí十qī七jì计j iǎ假c hī痴bù不d iān癫dì第èr二s hí十bā八jì计s hànɡ上wū屋c hōu抽tī梯dì第èr二s hí十j iǔ九jì计s hù树s hànɡ上kāi开h uā花dì第sān三s hí十jì计fǎn反kè客wéi为z hǔ主dì第l iù六tào套bài败z hàn战jì计dì第sān三s hí十yī一jì计měi美rén人jì计dì第sān三s hí十èr二jì计kōnɡ空c hénɡ城jì计dì第sān三s hí十sān三jì计fǎn反j iàn间jì计dì第sān三s hí十sì四jì计kǔ苦ròu肉jì计dì第sān三s hí十wǔ五jì计l ián连h uán环jì计dì第sān三s hí十l iù六jì计zǒu走wéi为s hànɡ上y uán 原bá跋sān 三s hí十l iù六jì计zǒnɡ总s h uō说l iù六l iù六sān三s hí十l iù六,s hù数z hōnɡ中yǒu有s hù术,s hù术z hōnɡ中yǒu有s hù数。
《三十六计(秘本兵法)》译文及按语

《三十六计(秘本兵法)》译文及按语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在我国从古至今传习久远,集中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兵家广为援用,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
书中不少计名、语汇竟能妇孺皆知,吟诵如流,可见此书生命力之雄勃,是我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珍宝。
自<<孙子兵法>>以降,兵书丛集,洋洋大观。
见于记载者多达三千余种,保存至今者也有千种以上,而<<三十六计(秘本兵法)>>雄距一流。
其用途之广博达于社会、军事、人生的各个层面,故古书中称:'用兵如孙子,策略<<三十六>>。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三套攻战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姑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第四套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第五套并战计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六套败战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十六计的译文和按语,慢慢道来,且听下回分解。
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文]当人们把所有的防备都做得比较周密齐全的时候,思想上就容易松懈,对外界放松警惕;当人们对一件事情天天都能看见的时候,就会忽略其中的可疑迹象。
机密往往隐藏在公开的事物当中,而不是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原汁原味《三十六计》全文「图文并茂」

原汁原味《三⼗六计》全⽂「图⽂并茂」《三⼗六计》【檀道济】南北朝·宋总说六六三⼗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空,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按语】解语重数不重理,盖理,术语⾃明;⽽数,则在⾔外,若徒知术之为术,⽽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情之内。
徜事出不经,则诡异⽴见,诧世惑俗,⽽机谋泄矣。
或⽈:三⼗六计中,每六计成⼀套,第⼀套为胜战计,第⼆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
三⼗六计【胜战计】第⼀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按语】阴谋作为,不能背于秘处⾏之。
夜半⾏窃,僻巷杀⼈,愚俗之⾏,⾮谋⼠之所为也。
第⼆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按语】治兵如治⽔,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
故当齐救赵时,孙⼦谓⽥忌⽈:「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为解⽿。
第三计‧借⼑杀⼈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以损推演。
【按语】敌象已露,⽽另⼀势⼒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以毁敌⼈。
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辨智、果敢之⼠,尽书姓名,择郐之良⽥赂之,为官爵之名⽽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埋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
郐君以为内难也,⽽尽杀其良⾂。
桓公袭郐,遂取之。
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得志,权⼼不愿也。
可遣⼈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释。
曹从之,⽻遂见擒。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按语】此即致敌之法也。
兵书云:「凡先处战地⽽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不致于⼈。
」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择地以待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变应⼤变,以不动应动,以⼩动应⼤动,以枢应环也。
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不战,⽽实备之,战⽽⼤破匈奴。
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
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山人行会馆(印章)
所有字体为经典方篆繁体。
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三十六计是古代中国的兵法著作,总结了战争中的各种策略和战术。
它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商业、个人发展等领域,并被誉为智慧的源泉。
下面将逐一介绍三十六计的全文及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智慧之道。
一、胜战计:深入了解敌情,制定恰当的战略,打破敌人的防线。
解释:在任何战争或竞争中,深入了解对手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真正了解敌人,制定出对策,才能在战斗中取胜。
二、敌战计:观察敌人的弱点,斩获战机,以获得胜利。
解释:在战争中,观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观察敌人的弱点,可以找到作战的最佳时机,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从而取得胜利。
三、攻战计:通过快速行动,攻击敌人的后方,使其无法支撑战线。
解释:这个计策告诉我们,攻击敌人的后方是一种有效的战术。
通过快速移动和迅速行动,可以打击敌人的战线,使其无法维持正常的作战状态。
四、混战计:利用敌人战线的混乱,找到突破口,取得胜利。
解释:战争中,战场常常充满混乱。
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利用这种混乱,找到敌人的弱点,就能够迅速攻破他们的防线,取得胜利。
五、节制计:避免陷入危险的战斗之中,保持自身的力量和优势。
解释:在战争中,不是每一次都需要争斗。
节制计告诉我们要避免陷入无法获胜的战斗,保持自身的力量和优势,以备战胜之用。
六、乘势计:利用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调整自身的战略策略,以获得胜利。
解释:在战争中,形势常常发生变化。
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并且在变化中取得胜利。
七、诱敌计:用各种手段引诱敌人上钩,制定合适的计划,将其击败。
解释:在战争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引诱敌人上钩。
通过制定合理的计划,我们可以迅速将其击败。
八、以逸待劳计:保持自身的优势,等待敌人疲惫不堪,再发起进攻,获得胜利。
解释:在战争中,我们常常要学会以逸待劳。
当敌人疲惫不堪时,我们再发起进攻,可以取得更大的胜利。
九、迂回计:通过迂回和绕过敌人的防线,攻击其后方,将其击败。
三十六计总说+跋残缺补正、修订别字、重新排版完整版-索客

本文原创自索客/三十六计全文请查看/p/28转载请标明链接否则追究责任。
三十六计《三十六计》起源、发展与成书:中国传统兵法书《三十六计》,行文古奥晦涩,一般认为成书年代在明清,也有考证说是南朝檀道济所著,皆误。
三十六计》的肇使、雏形在明末清初,真正编辑成书刊刻流传应为民国时期。
一种最新的看法认为目前的流行本《三十六计》,应为兵书《秘本兵法》中的第六卷(全书九卷)“六六行·三十六计”的一部分。
作者张联甲,成书时间约为1925年至1970年间。
“三十六计”一词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南史•王敬则传》有相同记载,后面还附上一句“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
三十六,约数。
《易经》的说法:六和八是阴的成数,而六更是阴数之极;三十六本为虚数,是阴数之极的平方,因此三十六计意为极多计谋,而非三十六条计。
檀公,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史书说檀道济三十六计走为上,其实是揶揄檀公的作战水平,因为檀道济虽是名将,其赖以成名的战例却是逃跑————檀道济唱筹量沙,全身而退。
所以,南朝有了三十六计这个说法,并不表示有了三十六计这本书。
“檀公三十六策”显然不是书名,而只是形容檀道济的“多智”;“走是上计”也并非其中一策,而是讥讽他最擅长的是逃跑。
《三十六计》最早付梓刊行也是今天能见到的唯一孤本是1941年由成都瑞琴楼发行、兴华印刷厂印制的一个翻印本,小32开,土纸,旁注小字“秘本兵法”,无作者和年代且后三页被撕毁。
它根据的是同年在陕西彬县(当时称邠州)发现的一个手抄本,抄本前部“都系养生之谈,而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
”1943年叔和先生“在成都的一个冷摊上”偶然得到了这个翻印本,并在1961年9月16日《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予以介绍,这才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1962年8月,叔和将翻印本赠给北京的解放军政治学院。
同年,在政治学院任职的无谷(姚炜)先生又根据此翻印本对《三十六计》进行了译注工作,并在内部出过油印本,到1979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三十六計作者賴葆爵。
善化高中。
二年九班。
篇名三十六計壹●前言在軍訓課上教官提到孫武的柏舉之戰,我非常讚嘆孫武的智慧,真是神乎其技,出神入化。
但三十六計之中也有很多關於古人的軍事計策,也另人嘆為觀止,從古代歷史和我們周遭生活間,用兵外交,事業上的權利爭奪等,幾乎不脫離三十六計的範圍。
雖然我剛開始原本認為三十六計是過去小人所編的閒書,但經過老師的解釋,原來三十六計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和為了為君主效力,使得我不僅想到也有些計是犧牲自己,完成大局,例如,要離刺慶忌。
總之,如果想要在必要時保命防身,至少先懂三十六計的一兩個吧!貳●正文一、三十六計的考源三十六計中,最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是「走為上策」。
但我們常用來寫文章或描述事件和人物時,你是否了解其中的涵義和來源?而能正確的運用它呢?「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在歷史資料上的最早出現的,是魏晉南北朝「南史」(註一)的「王敬則傳」(註二),以及北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註三):「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以易經根據其中陰陽變化,引用易經二十七處,以及運用六十四掛中的二十二掛。
而三十六計最早成書於明清之時。
「南史」中述說南朝宋將檀道濟(註四)避魏的故事。
《南史.檀道濟傳》中記載,宋朝開國武將檀道濟,曾率兵征伐前秦,戰功連連。
宋文帝即位後,檀道濟被封為「武陵郡公」,都督征討諸軍事,統帥大軍,征討北魏的戰事中,打了三十多仗,每戰必勝,曾進攻到歷城(今山東)一帶,後來因軍糧耗盡,只好不得不退兵。
在檀道濟準備撤軍之時,宋軍有投降魏軍的士兵,竟把缺糧的情況告訴魏軍,並建議趁機攻擊。
魏軍當夜派了間諜到宋軍營地探察,檀道濟早料到魏軍會來這一套,便故意令士兵將軍糧,用大包大包的沙子充做米,還刻意邊數邊唱,直到數千石,一袋袋的沙子,堆積如山,再把些許的米灑落在上面掩飾。
魏軍的密探,將他們見此一事報告上級,魏軍以為宋軍糧食有餘,而不敢追擊,還把洩漏給他們情報的戰俘處死,說他們是假降謊報的間諜。
檀道濟因此得以脫困,率軍平安撤回。
這個家戶通曉的「唱籌量沙」的計謀,完全發揮了他機智靈活的智慧。
南朝宋滅亡後,蕭道成稱帝,建立了南齊。
(註五)《南史.王敬則傳》有說到:王敬則是南齊的輔國將軍,不識字,為人奸猾奸詐。
齊明帝時,王敬則起兵造反。
而當時明帝病入膏肓,明帝的兒子蕭寶卷準備逃走,王敬則聽到這消息,諷刺地說:「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但是為何用六六三十六計之名目,那只是借用太陽六六之數(註六),表示詭計多端而已。
因為古人對「三十六」這數目特別愛用,對許多虛數名詞都給他套用「七十二」「三十六」「十八」等數字。
例如:三十六獸、三十六禽、三十六菀、三十六宮、三十六國、三十六郡、滿清十八大酷刑。
甚至孔子再三千個學生當中,也硬找出七十二位湊出來做「賢人」之數。
二、三十六計之實例涵義自古到今,我們生活通常與戰場或官場做比喻,在於三十六計裡面的典故,有大部分都是古人經驗的累積,此篇我們引用了好多古老的例子,我們要學習古人的經驗,應用他們的智慧。
01.田子春為主討兵權:此為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話說漢高祖劉邦做上皇帝之後,一直殺害握掌兵權的功臣,韓信、英布、彭越、陳稀。
一直對異姓諸侯深感憂心,在病危時,召集群臣在床邊宣示:「以後不是姓劉的不可以封王,沒有功績不得封侯,若違反者,天下圍攻。
」最後駕崩。
之後朝廷大權盡歸皇后呂雉,呂後掌權開始排除異己,殺害臣子及諸侯,把漢朝變成呂家天下,未被誅殺的也都奪回兵權。
有個齊王叫劉澤,看到他的各兄弟被呂后的禍害到這種地步,忍不住大哭起來,突然有旁人說:「大王,什麼是讓你這麼悲傷。
」劉澤回頭一看,原來是田子春,一個工於心計的心腹,對他說:「為何不傷心呢?我雖然是王,但是父王給我的二十萬兵甲,被呂后討回去了。
」田子春笑著說:「這有什麼困難?相信我,我有辦法去京城討回兵權。
」劉澤突然滿懷希望,望著他「真的嗎?」「那還用說喔?你給我一筆盤纏和黑白兩匹駿馬就行了。
」劉澤馬上答應,田子春還帶他的兒子一起上路,前住京城。
他打聽呂后最心腹的人是六功大使張石慶,便開始往他身上打主意.田子春知道張石慶每天上朝一定經過他門前,故意把白馬綁在門口,張石慶看到就問是誰的馬,棧主說:「這住客的。
」張石慶稱讚道:「的確是匹良馬。
」第二天早上,田子春又將黑馬牽出來.張石慶看到,又稱羨不已,然後田子春來到張時慶的住處,見到衙門前面有間大宅子們上寫著「出租此屋」就靈機一動,立及上前問僕人:「這房子需要多少錢出租。
」那門公看他一眼就問:「你是什麼人呀!這是老爺的房子,你租的起嗎?」田子春喊著說:「我是街上牽馬的那個,你回報你老爺就知道了。
」然後田子春被叫進去,張石慶一見到他很高興的問:「你那兩批馬能賣給我嗎,價錢絕對不會讓你吃虧。
」田子春很恭恭敬敬的說:「那兩批馬是一對良駿,我特地從山東那裡買來的,老爺喜歡的話就給好了,反正我只不過賣馬賺點錢來罷了。
」張石慶聽到欣喜忘懷便就問:「你貴姓。
」「敝姓田」「太好了!恰好與我同姓,既然你要發達,索性做我的舅子罷了。
」,田子春當然聽到眼睛為之一亮,立即上前拜張石慶為姐夫,然後田子春每天和張石慶高談濶論,使得張石慶歡喜。
有一日談話間,張石慶提起呂后的事,田子春見到時機,便說如果姐夫向太后,奏請封呂氏三人為王,她一定很歡喜,並且向他分析了國策利害之間,張石慶猛稱讚好計。
翌日張石慶果然奏請封三呂為王,太后很高興,然後問臣相「這樣行嗎?」陳平同意,然後就封呂超為東平王,呂祿為西平王,呂產為中平王,又封張石慶為末聽丞相,然後賞金三萬。
張石慶歡喜不已回來告訴田子春,田子春突然驚訝了一下:「真該死!我不應該酒後胡言,這樣子會毀了呂家天下的。
」張石慶也吃了一驚,田子春又說:「是這樣的,在外還有姓劉的王在外,無兵無權,如今見到三個姓呂的封為王,自然會引起他們不高興,造反起來,這樣不就完了嗎?」張石慶聽到了之後,連忙問:「怎樣才好。
」「現在我有辦法,就是給姓劉一點好處,然後如此這般、如此這般…。
」然後張石慶聽了眉飛眼笑心中暗爽了起來。
當晚,張石慶入宮見太后就說:「傳聞說關外三個王劉澤、劉號、劉長、知道呂后封三呂為王,心中不爽,想造反了。
」「然後有什麼辦法制止他呢?」呂后問張石慶說:「將三王給於賞賜,給於兵權效忠呂家,他們就不會造反了。
」「對呀!你說的對呀!」太后立即叫陳平入宮,然後討論這事,陳平心中有打算,想必是有人打進來替劉澤討兵權了,太后問劉氏三王中誰無兵無權,陳平答只有山東劉澤正閒著,無兵無權。
太后叫劉澤入朝,劉澤聽到太后叫他上京,然後馬上啟程,太后殿上見到劉澤說:「我今天把兵力軍權交給你,務必要慎重。
」.當太后拿著兵印,心中卻突然有了畏懼,然後又問陳平是否給他好嗎?陳平說:「太后英明不需懷疑,給就對啦!」太后把兵印交給了劉澤,太后又問要給多少兵馬?陳平說:「太后主意就好。
」「三萬。
」劉澤不說話,太后又說「五萬」劉則還不開口,「七萬」劉澤眼神依舊太后火大了「不給了,回去!」當太后揮手示意時,陳平馬上道說:「劉澤,還不叩頭謝恩,太后給你五五二十五萬兵馬。
」劉澤急忙下跪,這下子嚇著了太后,原來陳平有此一算,但君無戲言,只好對劉澤說:「看在高祖的面上,就許於你了吧!」次日清晨,劉澤馬上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在京外駐紮,然後田子春從張石慶的部下帶出黑百兩匹駿馬,託言打獵,便到郊外舆劉澤會合,然後前往山東回去了。
數日後,呂后派去山東的間諜,向呂后報告劉澤造反了,呂后氣憤地召陳平說:「都是你說給劉澤二十五萬大軍,如今他造反,你如何解釋!」陳平從容回答:「不是我的錯呀!是張石慶提議的。
」呂後傳張石慶,憤怒的說:「都是你的歪主意,把你的烏紗帽摘下,革職查辦,永不錄用。
」田子春看似是奸詐小人,對於之前所說的話,出爾反爾、詭計多端,計謀反覆無常,但是,卻忠心耿耿於劉澤,對於主子的遭難,獻出計策、大膽冒險與呂后和張石慶徘徊,等待時間拿到兵權一舉攻下漢朝。
此故事我們看到,田子春的有情有義、胸懷奇謀,因此,我們對於三十六計的感觀,不該只有小人之心來看待他,在於間諜裡面的死間,也是胸懷熱情、腹中飽囊,壯烈犧牲。
田子春只是用於更敏捷的思緒,奪回兵權。
最終目的希望能在劉澤之下有所抱負。
三、三十六計各項講解01.第一計-瞞天過海是使用偽裝的手段,利用機會,趁對方不注意的時候,出其不意的行動,讓人措手不及。
02.第二計-圍魏救趙利用敵人的精銳去攻打別的國家,當二軍相持不下時,趁隙攻佔敵方的本土,待敵回國的時候,在途中予以迎頭痛擊,並把他們消滅掉,這是孫臏的做法。
03.第三計-借刀殺人利用矛盾、反間、離間等謀略,巧妙的借用別國的力量,來擊敗敵人,並能保存自己的實力。
04.第四計-以逸待勞乃佔有利的形勢,一面防止敵人的功擊,一面養精蓄銳,等到敵人士氣低落的時候,再採取主動攻擊的策略。
05.第五計-趁火打劫趁著人家的家裡失火時,闖入屋內掠奪財物,也就,是說趁著敵人處於危險混亂的時候加以攻擊的策略。
06.第六計-聲東擊西利用巧妙的方法誘敵,使敵人產生錯覺,再乘機消滅敵人。
07.第七計-無中生有所謂無中生有是將沒有假裝成有,使出虛虛實實的手段,以混淆對方判斷的策略。
08.第八計-暗渡陳倉此計和聲東擊西有異曲同工之妙,亦即假裝要出兵攻擊,誘使敵方注意,集中兵力防備,我方卻從另一個方向予以突擊。
這即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策略。
09.第九計-隔岸觀火靜觀對岸火勢,按兵不動,不論遇到任何事,就靜靜的觀察變化。
10.第十計-笑裡藏刀表面上露出笑容,態度和善,使人疏於防備,而自己卻秘密策劃,準備充份後,一舉打敗對方,這是表面柔和,卻暗藏殺機的策略。
11.第十一計-李代桃僵就是捨棄李而獲得桃的策略。
也就是用最小的損失得到最大的勝利。
12.第十二計-順手牽羊原來的意思是說,在路上看到一隻羊,便順手把牠牽回去的意思,就是趁對方不注意的時候,把人家的東西拿走。
13.第十三計-打草驚蛇以木棍揮打四周的草叢,使躲在草中的蛇驚惶奔走,進而加以捉捕。
當敵情不明時,應切實掌握情況後,再展開行動,如此才不會陷入敵人的埋伏中。
14.第十四計-借屍還魂原意是指,已失去的效用東西,又以另外一種方式出現。
15.第十五計-調虎離山老虎是山中之王,因此若想打虎,必須要先把老虎從山中引誘出來,所謂虎落平陽被犬欺,因為老虎離開了山區後,威風盡失。
這句話用在戰略上,就是說當強敵一但離開其根據地,失去了優勢後,再予以攻擊。
16.第十六計-欲擒故縱以退為進,卻抑先與的策略。
在包圍攻擊時,故意放縱敵人,並不是任意的放縱敵人,而是先放鬆一下,不把敵人逼的太緊,然後出奇襲攻擊對方。
17.第十七計-拋磚引玉其意是指:利用沒有價值的東西來換取珍貴而有價值的策略。
有以小易大、以賤易貴的意思。
18.第十八計-擒賊擒王挽弓當自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