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古诗文测试(10)_《鱼我所欲也》重点知识检测
鱼我所欲也资料及100测试题 (权威、全面)

《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作者,名轲,字子舆,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我们还学过他的《》。
二.重点字词解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也?..()者何不用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也,人..()贤者有是心(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求得生存,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假如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躲避灾祸,什么坏事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那么做。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回顾及历年真题

鱼我所欲也学问点回顾及历年真题《鱼我所欲也》作为高考语文常考文言文,考生须要深刻记忆与了解,为了帮助考生顺当度过这个难题,今儿本栏目就为考生整理出了鱼我所欲也学问点以及鱼我所欲也历年真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起先轻松复习啦!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行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假如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假如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宠爱的,但我所宠爱的还有赛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假如人们所宠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行以运用呢?假如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接受呢?接受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愿接受;接受这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愿接受。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
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丢失罢了。
鱼我所欲也+诗歌理解性默写答案

第三单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答案《鱼我所欲也》理解性默写1.运用比喻说理的句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3.中孟子认为在处理“生”和“义”两者的关系时应当做到: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同的人生追求的句子: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孟子认为人们不苟且偷生,而是舍生取义的原因是:“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
6.体现“性本善”思想(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鱼我所欲也》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强调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正确对待功名利禄。
8.《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9.孟子认为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一文不值:“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并认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失其本心”。
诗歌理解性默写《渔家傲·秋思》1.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5.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句子:(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6.表现将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鱼我所欲也阅读测试练习题及答案-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阅读测试练习题及答案-知识点(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奉:俸禄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好处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2.下面对文段(1)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段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B.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C.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文段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做出合乎义的选择。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有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鱼我所欲也》检测

随堂检测:一、填空。
☆☆☆1.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3.生命是宝贵的,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永恒的,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指出的当“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应当“”。
这种以死明志的气节在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体现这种气节的诗句是“,。
”二、(2009安徽)阅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鱼我所欲也(节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故不为苟.得也()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所恶.有甚于死者()④留取丹心照汗青..()2.翻译下面句子。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处至少有一中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出来。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山河破碎风飘絮4.请摘录原文中的语句,填写下表。
《鱼我所欲也》与《小石潭记》重点知识检测重点知识检测(附答案)

《鱼我所欲也》与《小石潭记》重点知识检测重点知识检测(附答案)《鱼我所欲也》重点知识检测一、重点实词释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易写错的字填空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患者何不为也?3.一()食,一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呼尔而()之,行道之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也。
5.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6.为宫室之美,妻妾之(),所识穷乏者()我与?7.()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8.是亦不可以()乎?三、理解式名句默写1.《鱼我所欲也》一文体现作者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2.《鱼我所欲也》中通过举乞丐不吃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即“,”。
3.《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写出了乞丐身上的傲骨,以此为例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
《鱼我所欲也》测试题及答案

(8)乞人不屑也不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万钟于我何加焉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字词
1.字音
(1)死亦我所恶()(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一箪()食(4)一豆羹()
(5)蹴()尔而与之(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贤者能勿丧耳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测试题及答案
一、默写
1.古代的仁人志士在“生”与“义”不能得兼时,总会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2.《鱼我所欲也》中孟子强调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一、填空题1.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出自《孟子》的散文,主要讲述了孟子对______的论述。
2. 孟子在文中提到了“舍鱼而取熊掌”,用以比喻______。
3.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因为人有______。
4. 文中孟子提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里的“万钟”指的是______。
5. 孟子用“鱼”和“熊掌”来比喻______和______。
二、选择题1.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用“舍鱼而取熊掌”来说明()。
A. 人应该追求物质享受B. 人应该追求精神价值C. 人应该追求名利地位D. 人应该追求权力地位2.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因为()。
A. 人有欲望B. 人有道德C. 人有理智D. 人有情感3. 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提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里的“万钟”指的是()。
A. 财富B. 权力C. 名誉D. 地位4. 孟子在文中用“鱼”和“熊掌”来比喻()。
A. 物质享受和精神价值B. 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C.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D. 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三、简答题1.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了哪些关于人生选择的观点?2. 孟子是如何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的?3. 孟子认为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四、论述题结合《鱼我所欲也》的内容,谈谈你对孟子关于人生选择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践孟子的观点。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人生选择2. 人应该追求精神价值3. 道德4. 财富5. 物质享受,精神价值二、选择题1. B2. B3. A4. A三、简答题1.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了关于人生选择的观点,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精神价值而非物质享受,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并指出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原因在于人有道德。
2. 孟子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说明在面对物质享受和精神价值的选择时,人应该选择后者,因为精神价值更能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必背古诗文测试(10)|《鱼我所欲也》重点知识检测
一、重点实词释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易写错的字填空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患者何不为也?
3.一()食,一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呼尔而()之,行道之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也。
5.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为宫室之美,妻妾之(),所识穷乏者()我与?
7.()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8.是亦不可以()乎?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鱼我所欲也》一文体现作者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2.《鱼我所欲也》中通过举乞丐不吃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即“,”。
3.《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写出了乞丐身上的傲骨,以此为例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
4.《鱼我所欲也》中表明自己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所持的态度并指出其原因的句子是“?”。
5.《鱼我所欲也》中的“?”解释了不苟且偷生而要舍生取义的原因。
6.《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三句是“,,”。
7.(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Ⅱ)《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鱼我所欲也》重点知识检测
一、重点实词释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也)我所欲(喜爱)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故(所以,因此)不为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通“避”,躲避)也。
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那么)凡可以得生(保全生命)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但是)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这是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是(此,这样)心(思想)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食,一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得之则生,弗(不)得则死。
呼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用脚踢)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不辩(通
“辨”,分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有什么益处)焉!为宫室(住宅)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穷人)得(通“德”,感激)我与(通“欤”,语气助词)?乡(通“向”,原先,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停止)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