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未病

合集下载

李东垣《脾胃论》治未病思想探讨

李东垣《脾胃论》治未病思想探讨

学术探讨李东垣《脾胃论》治未病思想探讨林柳兵沈艳婷阙任烨苏凯奇陈懿榕李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上海200071)摘要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理论指导下,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对治未病进行了创新,在其代表作《脾 胃论》中丰富与发展了治未病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东垣治未病的理论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传、愈后 防复三方面。

顺应四时之气、饮食有节、慎避外邪、劳逸适中、情志调畅起到未病先防作用;若已病则通过升降浮沉之法防 止疾病传变,甘温补气之功阻止疾病进展;愈后应注意顾护胃气而防复发。

关键词脾胃论未病先防既病防传愈后防复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672-397X(2017)03-0014-03李东垣(1180—1251),又名李杲,字明之,晚年 自号东垣老人,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是中国医学史 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并对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结合临床实践,创立了脾胃学说并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

此外,李东垣在著作《脾 胃论》中还指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认为应当充 实元气,调理脾胃,亦折射出其治未病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首见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 治已病,此之谓也。

”[1]中医“治未病”有狭义和广义 之分。

狭义的“未病”指的是疾病的早期状态,身体 出现失衡状态,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进一步进展成 “病”。

广义的理解为无疾病、欲病、已病与病愈四个 状态p]。

李东垣治未病思想涵盖了生理、病理、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对后世具有深刻的影响。

1未病先防1.1顺四时之气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顺四 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以及不暴 喜怒而颐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 损伤脾……而有病皆起。

”[3]顺应寒、热、温、凉四时 气候,作息时间规律,避免受到过寒、过热的刺激,饮食有节制,且保持心平气和,这些在预防疾病以 及调养身心中都具备一定的作用。

“治未病”从脾胃论治

“治未病”从脾胃论治

中医“ 治未病 ” 想源 于春秋 战 国时期 的《 思 黄帝 内经》、难经 》 发 展 于 秦汉 时期 的《 寒论 》 《 《 , 伤 、 金 匮要略》 经过历 代 医家 充实 提 高而渐 成 体 系 , , 并将 其奉 为医工之最 高境 界。
1 “ 未病” 治 的概 念
和广 义之分 。
基金 项 目 : , 东省 中 医药 局 中医 药强 省科 研 课题 (0 94 ) 2 0 4 1
作者简介: 罗琦 . , L, 男 硕 副主任中医师 , 氏期从事 中医内科学l 临床及消化 内窥镜 的诊疗 工作。E m i 1 i 6 . , - al - @13 “m :q
通 讯 作 者 : 建 南 , , 究 员 , — alkc gh m.d .n 陈 男 研 E m i y@ zt eu c . : c
清・ 陆懋修 《 世补 斋不谢 方 ・ 引》 小 从训 诂 学 角度 训
说 了“ ” “ ” 疾 与 病 的关 系 , 为 “ 盖谓 人 于 已疾 之 认 经
期 、 明确 诊断的非 健康 状 态 。因此 , 义上 的 “ 未 狭 治 未病 ” 指治疗疾 病 的早 期 状态 。《 是 素问 ・ 四气调神

1 ・ 2
罗 琦 等 : 治 未病 ” 脾 胃论 治 “ 从
康 与疾病 之 问的状 态 。因此 , 义 上 的 “ 未 病 ” 广 治 是
指 各种养 生 预防方 法 , 以及 对 任 何 病 证 的正 确 的辨
初愈 , 虽然 症状 消失 , 但此 时邪气 未 尽 , 正气 未复 , 气
理脏腑 功 能 , 其 紊 乱 的状 态 得 以恢 复 。扶 助正 气 使 主要 从气 、 、 、 血 阴 阳四个 方 面人 手 , 气 血 调和 , 使 阴 阳平衡 ; 理 脏 腑 功 能 主 要 从 先 后 天 人 手 , 天 为 调 先 本, 本元充 盛则 阴 阳平 , 天为 养 , 胃强 健则 气 血 后 脾

中医未病防治在脾胃病治疗的前景探讨

中医未病防治在脾胃病治疗的前景探讨

中医未病防治在脾胃病治疗的前景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未病防治在脾胃病治疗的前景。

方法:研究对象为脾胃病患者,例数200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200例进行分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2月10日到2018年2月11日,分为观察组一组(100例脾胃病患者)、对照组一组(100例脾胃病患者),分别实施中医未病防治措施和常规措施,将两组的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总有效率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脾胃病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3.21±1.01)d、住院时间(8.45±2.01)d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脾胃病患者总有效率98.00%(其中显效患者90例、有效患者8例、无效患者2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通过在脾胃病治疗中应用中医未病防治后,取得显著效果,具有多种优势。

【关键词】:中医未病防治;脾胃病治疗;前景探讨【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9)01-0101-01治末病思想主要源于“黄帝内经”,为中医学对疾病预防原则概括,对疾病诊治十分重要,随着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脾胃病发病率不断增加,而实施一项有效的治疗方式十分重要[1]。

因此,我院对中医未病防治在脾胃病治疗的前景进行分析,见本文研究详细描述。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研究对象为脾胃病患者,例数200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200例进行分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2月10日到2018年2月11日,分为观察组一组(100例脾胃病患者)、对照组一组(100例脾胃病患者)。

观察组100例:年龄在20岁直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均为(40.21±1.15)岁,脾胃病患者性别:50例为女性、50例为男性。

对照组100例:年龄在21岁直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均为(41.15±1.26)岁,脾胃病患者性别:49例为女性、51例为男性。

2组脾胃病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等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采用P>0.05代表具有可比性。

中医治“未病”之我见

中医治“未病”之我见

见人体阴少 阳多 , 体现在人体中的浮类脉好 和沉类脉相得益彰。 人体 出现浮类脉 。 反应 在人体 阳多阴少 , 是先天不足。 出现沉类脉反 应人体 阴多 阳少是后天失养 , 都不好 。 假如人体 出现一种脉象 , 即不显示 阳太 盛 , 又不反应 阴太哀 , 却反应人 体阴 阳、 气血 比例既不绝对平 均 , 又
【 摘 要】 在 中国中医学术理论 中有治“ 未病” 之说 。 称“ 上 工治 未病 , 下工治 已病” 。 所谓 治未病者 , 即知肝 当 4  ̄  ̄ _ - I - 脾, 故先实其 细胞夹层
冷时也不低 于 l 0 度 以上 : 中国最北部冬天也 没低于零下 4 O度 , 夏天 最 热时也能达到 3 0 度 以上。总之 , 不管南方和北方 , 冬夏气温还没有太 大 差距 , 人体还是很适 应的。 这和人体 的阴阳有很相似之处。 以上列举储 多 事例 , 无非要说明 : 人体 五脏出现什么脉象 , 才能反应人体 “ 未病 ” 呢?可
就 是 气 滞。
能促使 A T P生化出两种“ 构 象” 。 类 似中医学术 中的阴 阳。 它们之间 , 既对 立, 又互生。对人体发挥着各种功能作用 。 其具体演变过程是 ; 在人体各 组织细胞膜上分布着两类受体 , 它们是酶物质 , 分 阴阳, 阳性受体叫鸟苷
酸环化酶 ; 阴性受体叫腺苷酸环化酶。 大脑指令须有递质传送 , 传送大脑 的递 质, 也分 为阴阳 : 阴性递质是 人体 的’ 肾 上腺物质 ; 阳性递质是人体 的乙酰胆碱物质。当阴性递质把大 脑 指令传 向阴性受体时 , 腺苷酸环 化酶 被激活 , 它便 促使 A T P 生化 出阴 性 能量 : 环磷酸腺苷一C A MP 当阳性递质把大 脑指令传 向阳性受体时 , 鸟苷 酸环酶被激 活 , 它便 促使 A T P 生化 出阳性能量环磷酸鸟苷一C G M P 大脑 中枢指令是相 同的 , 频率 是交替的 , 按规律 , A T P 生化 出的阴阳 能量应该是 相等 的, 即中医学所谓 的阴阳平衡 。 但事实却并非完 全如此 , A T P所生化 的阴阳能量是不平衡 的。原 因是 : 阴性能量 C A M P 具有 降低 指令的功能。 所 以, A T P 生化 出的阴性能量减少了。 而 阳性能量 C G M P却 具有增加指令的功能。因此 , A T P生化 出的阳性能量 多了。这样一 减一 加, 人体的阴和阳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在 阴阳不平衡状态下, 人类 已繁延、 进化、 生存 了数 以万年 。 对这种生 理功能 已经很适应 了, 生活 的很舒适 , 很 自在 , 无 病无灾 , 延年益寿 。 如果 人 为的非要把人体 的阴阳、 气血搞成平衡 , 无异是强加给人 体的灾难 。 人类生活在 自 然界 中, 是 自然环境养育了人类。 于是 , 人类从生理 到 生 活, 必须从服于大 自 然, 适应大 自然 , 只能顺从 , 决不能背逆。 大自 然是 阳偏 多 , 阴偏少 ; 人类应该是 阳偏多 , 阴偏少。阴和阳相差不是 太悬殊 。 中国位 于地球北半部温带 。 中国南方夏天最热超不过 4 O 度, 冬天最

李东垣《兰室秘藏》脾胃论治病,对我临床的指导意义

李东垣《兰室秘藏》脾胃论治病,对我临床的指导意义

李东垣《兰室秘藏》脾胃论治病,对我临床的指导意义近日整理自己多年来发表和研究临床的一些专题的文章,之所以喜欢写文章和不断总结病案,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可以清楚的记录自己临床思维、技术方面的成长。

今天这篇是2006年写的, 2007年发表,虽然现在临床上认知会有更深入的认知,但不做大改分享同仁,所有的中医人都是从年轻走过来。

《兰室秘藏》刊行于公元1276 年,共三卷,可以说是李东垣先生学术思想之集大成者。

我一直很喜欢研读《兰室秘藏》,这篇文章是当时的一些读书心得。

1 血证内障,治具特色东垣先生认为:调脾胃乃治血证之本,脾胃受损则诸疾蜂起。

脾胃与气血的化生、循行有密切的关系:“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也”,故治血证当重视调理脾胃。

所以多采用甘温益气健脾摄血法,用人参饮子、益胃升阳汤等,即东垣先生所谓“先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

本书治血证诸方中用黄芪、人参者达 11 首之多,应用养阴止血、益气止血、升阳止血、养血止血等多种止血方法,疗效显著。

内障眼病治以脾胃为先可以说是东垣先生的一大创新。

他先阐明脾胃与眼之生理关系,尔后论病理所在,极为精妙。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目,而一身之脉络又分属于五脏六腑,其均赖脾胃而得养。

故论曰:“五脏六腑之清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

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

故脾虚则五脏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

”脾胃居中土而统三焦,升清阳输心肺而养头目则目明能视;若脾虚不运,胃不受纳,气血化生无源则头目无以得养。

脾升胃降失权,内则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诸病生焉。

眼目又为气血之精,总先受累。

故李氏对眼目病之治疗尤为重视调理脾胃。

代表方如仲和养胃汤、圆明内障升麻汤,乃以补中升阳为主,其中药物葛根最能鼓舞胃气;干姜、茯苓、防风、五味子等皆升清温中,健脾养血。

如此方例,不胜枚举,观一叶而可知秋矣。

2 辨治疼痛,重视升发《兰室秘藏·腰痛门》一节,对腰腿疼痛的治疗亦颇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治未病——救胃气,保肾气

治未病——救胃气,保肾气

治未病——救胃气,保肾气昨天是冬至节,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特殊变化,所以没有跟大家一块儿,很对不起!关于这次治未病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多。

总的来讲,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对待生命与疾病的战略观点,因为世界上一切的疾病的产生,首先是人体本气致病。

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中医对待疾病的战略手段!《内经》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世界医学文献上最早出现,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光辉思想,现在和将来永远要指导人类的生命活动。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心脏器质性病变,癌症,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肾衰,运动神经元疾病,艾滋病!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

”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

我就对他们说,我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

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

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

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我在青年时代,通过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汇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以后读民国初期,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得以领悟,凡是病都是人体本气致病的原理。

探究李东垣从脾胃防治肺系疫病思想及现代应用

探究李东垣从脾胃防治肺系疫病思想及现代应用

探究李东垣从脾胃防治肺系疫病思想及现代应用
孔令源;宋晓宾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24(33)2
【摘要】探讨李东垣脾胃藏象的现代科学内涵、疫病辨辩治学术思想、防疫“治未病”思想、肺系疫病治则治法等,探究其肺系疫病证治经验。

李东垣创立的脾胃藏象学说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等关系密切,疫病辨治思想主要包括“疫病防治,首在辨证”“疫病诡变,不拘古方”“疫病防治,主治未病”,其防疫“治未病”思想亦基于脾胃藏象系统,善从脾胃论治肺系疫病,有关肺系疫病的主要治法包括“风升辟秽,透达调神”“斡旋中焦,健复气机”“清涤脏腑,予邪出路”等。

【总页数】4页(P309-312)
【作者】孔令源;宋晓宾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李东垣论肺之脾胃病学术思想探讨
2.论李东垣脾胃学术思想在无症状HIV感染期防治中的作用
3.燕赵医家李东垣《脾胃论》治疗发热无名方组方配伍及现代临
床应用探析4.“肺之脾胃虚”论及其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探析5.李东垣脾胃学说现代研究进展及新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代大医论治未病集锦

历代大医论治未病集锦

历代大医论治未病集锦中医“未病”状态的防治学意义“未病”一词在中医的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难经·第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可见“未病”是相对“已病”而言的。

在临床上对已病的判断必有症状、体征可稽,把收集的症状、体征归纳总结为证,通过对证的分析,作出已病之结论,最后根据结论才能遣方用药,这就是中医说的“辨证施治”和“有是证用是药”的基本过程。

“未病”的实质是无证(症)的全部状态,它的所有临床意义在于早发现和早预防,其状态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没有病——平人健康态。

(简称“没有病”)这种未病状态也就是一般人称的“正常人”,中医称为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那么平人的标准是什么?“形与神俱”和“天人相应”是平人健康态的核心。

“形与神俱”是指健美的形体与健全的神智(心理)的完美融合,“天人相应”,不仅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容,更是人对纷繁复杂社会环境的轻松适应。

这与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与虚弱现象,还包括心理上与社会上的完满适应”高度一致。

尽管中医对平人健康态的标准没有集中的描述,但通过《内经》对平人健康态标准散在记载的归纳,中医平人健康态应俱备以下十条标准:1.精力充沛:适嗜欲于世俗之间。

2.乐观豁达: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3.善于休息: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

4.体态匀称:形体不敝。

5.神思敏捷:精神不散。

6.适应环境: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7.抗病力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

8.脏腑协调:凡此十二官[脏]者,不得相失也。

9.骨齿完坚:筋骨隆盛,真牙生而长极。

10.气息调匀,脉动规则:一息脉四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生、长、壮、老、已是人的生命过程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使是平人健康态者,到了一定的生命周期,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虚衰现象,因而平人健康态者的调治主要应延缓机体的生理性衰退和老化,推迟机体的功能改变,从而达到“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脾胃论“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病”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出了一种较高的医学境界,后世历代著名医家继承和发挥了这一学术思想。

“治未病”思想具体内容可概括为四点,“未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瘥防复”,即:人体处于未病的健康状态时,应科学养生,防止疾病发生;人体处于受邪而未发病的亚健康状态时,应及时调治,祛邪防病;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应合理治疗,祛邪除病,防止传变;人体正胜邪却,祛邪外出,应及时调养,防病复发。

四者在中医防病治病的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调理脾胃是中医“治未病”的关键环节,在治未病理论探索与实践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换言之“治未病”应从脾胃开始。

脾胃在人体脏腑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在人体生理中的重要地位。

脾胃的正常运化是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体征。

《内经·灵兰秘典论篇》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安谷者昌,绝谷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由此可见,脾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各种生命机能均以气血为基础。

《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而气血主要由水谷化生,“得谷则昌,失谷者亡。

”气血的化生依赖于脾胃的运化水谷功能。

2.脾胃为五脏之本《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根本也。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皆赖气血濡养,气血化生则赖脾胃运化,故脾胃决定五脏气血的多少。

3.脾胃为中焦气机之枢纽《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气机运行的趋势、平衡与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脾胃枢纽使阴升阳降,从而五脏气机升降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脾胃的重要地位又决定了它在治未病中的重要意义,即调理脾胃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机体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化生是否充足,机体体质的好坏以及正气的强弱。

“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

”因而,调理脾胃也就成了中医“未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瘥防复”的重要方法。

具体表现在:
1. 顾护脾胃,未病先防
《内经》中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李东垣认为“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百病之所由生也。

”(《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既伤,则难以化生气血,气血不足,则内外俱虚,在内不能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在外则难以抗御病邪侵袭,故有“百病皆由脾衰而生也”。

所谓未病先防,就是指在机体未发病之前,提高人体正气,即顾护脾胃之气,从而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2. 健脾和胃,欲病早治
初感病邪,正气尚足,可以祛邪外出,故应通过机体微显的症状、体征表现,辨明机体实际状况,及时采取以健脾和胃补益正气为主,并以一定的治疗手段为辅的方法,消除未起之患的始动、促发因素,及时调摄、恢复机体的失谐状态,从而有效恢复并保持机体阴平阳秘、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

3. 扶脾益胃,已病防传
当疾病已经发生,原则上要尽早祛邪外出,但有时祛邪反会损伤正气,若遇正虚之人,单纯祛邪未必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因此,扶助脾胃正气,防邪入里内传,是很有必要的。

《灵枢·九针论》日:“阳明多血多气”,“刺阳明,出血气”。

故刺足阳明经穴能壮中焦正气,健胃祛邪,待正气来复,立可抗邪外出而愈,使邪不内传。

4. 调养脾胃,病瘥防复
在疾病已治后期,病情虽向愈好转,但仍有正气待复与余邪未尽并存的状况,此时若调理不慎,极易引起病情再发或复感新邪,以致前期的治疗功亏一篑。

《伤寒论》:“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当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说明病后的调养,应适当减少食物的摄取,休养脾胃,以待脾胃功能恢复,着重从脾胃的角度阐述疾病恢复过程中应注意调养,以防病情复发,其“治未病”之意不言而喻。

总之,“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的特色,调理脾胃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上发挥很大的作用,从而丰富和拓展了“上工治未病”的思想。

所以,我们应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及时发现,予以治疗,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这对现代医学的研究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