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念祖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冠心病脏腑辨证辨治发挥

冠心病脏腑辨证辨治发挥高嘉良;王阶【摘要】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冠心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脾为后天之本,可灌溉四旁,与心、肺、肝、肾四脏相互作用,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重视对脾脏调理可取得一定临床效果.故以脾为立足点,分别从脾肺论治、肝脾论治、心脾论治、脾胃论治、脾肾论治5个方面归纳探析中医之脾在论治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8【总页数】3页(P1029-1031)【关键词】脾;冠心病;脏腑辩证;临床论治【作者】高嘉良;王阶【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痹”“心痛”等范畴,其发病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内伤劳倦等因素有关,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为其主要病理因素。
临床论治多以活血化瘀、化痰泄浊、益气养阴等为治法。
冠心病发生病位在心,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在临床辨治中脏腑辨证亦在防治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临床研究认为,从中医之脾着手,调整脾脏与其他四脏之间的关系来论治冠心病,可收到一定的临床效果。
冠心病以本虚标实为病机,本虚多见气血阴阳之虚,标实则多为寒凝、血瘀、痰浊、气滞等。
其中气虚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环节中起到关键作用,也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证候要素之一[1]。
《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生于气”。
气是生命的动力,具有防御、温煦、推动、气化等作用,是人体机能正常发挥的重要保障,在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转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若气虚不足,一是气化不及无力推动血液和津液的运行,则血流不畅而为瘀血,津液不化而成痰浊;二是防御功能的减低易受外感风寒之邪侵犯,直中于里、寒凝心脉;三是温煦功能的下降,内生阴寒,日久伤及阳气而发为阳虚,胸阳矢旷;若气滞不行,精、血、津液等不得传化布散,津液代谢失调,日久形成痰瘀等病理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脾论治经验总结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脾论治经验总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脾论治经验总结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的生命。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和手术来缓解症状和治疗病因,然而这些方法并不能根治疾病,因此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途径。
脾是中医中关注的一个重要脏器,被认为在调节水液代谢、造血功能以及免疫反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核心,与血液循环密切相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与脾胃的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脾胃功能好,食物得到充分消化吸收,有助于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心脏和其他脏器。
因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应该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并适当选择一些中医药中有益心脏的食材,如红枣、山楂等,以增强心脏的营养供给。
其次,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理念。
不同阶段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病情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阻滞在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较多的患者,可以选用舒散瘀血,通络活血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红花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不稳定斑块的形成。
而对于血脂异常、体寒、气虚等情况导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以选用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的药物,如人参、党参、食补类的药材等。
此外,中医养生理念也是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强调调节身心平衡,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和精神状态。
例如,保持良好的心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等都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
另外,中医还注重于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理。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三则

就诊 。结婚 2 年未育 , 其妻妇科检查无异常 , 曾服 中 药治疗 不效 。男 方精 液 常规 化 验 : 液 液化 时 间超 精 过 1 时 , 子活 动差 , 动 率 为 5 % 。症 见 : 寒 小 精 活 0 形
维普资讯
江西 中医药 20 0 8年 5月第 5期总 3 9卷第 3 5期 0
从 脾 胃论 治 冠 心病 三 则
★ 蒋晓林 ( 江西省 新余 市人 民 医院 新 余 3 82 ) 305
关 键 词 : 心 病 ; 胃; 冠 脾 辨证 论 治 中 图 分 类 号 : 4 R5 14 文 献标 识码 : B
分 钟液 化 , 项均 正常 。前列 腺液 常规化 验示 : 磷 余 卵
痰湿凝滞 , 故出现纳差便溏 , 日解数次 , 痰流皮里膜 外则形成痰核 , 阻塞精道产生不育。舌质淡红、 苔白 腻 , 弦滑 皆为 脾 虚 湿 盛之 象 。故 健 脾燥 湿 化 痰 收 脉
者形 体肥 胖 , 纳差 , 便溏 、 日解 2— 3次 , 面色萎 黄 , 全
山 1 。服药 3个 月 , 验精液 正 常 , 5g 化 次年 生育 一男
孩。
按: 腰为肾之腑 , 督脉贯脊络肾而督诸 阳, 肾阳 不足 , 于温煦 , 失 阴寒 内盛 , 症见形寒怕冷 、 腰膝酸
软、 头晕 耳 鸣等 症 。 肾阳 亏虚 , 能 温煦 气 化 精液 , 不 所 致精 不能液 化 而不能 生育 , 温补 肾阳而 获效 。 故
凝滞。治宜健脾燥湿化痰, 方选 四君子汤合平 胃散 加味 : 党参 2 , 0g 白术 1 , 0g 茯苓 2 , 夏 1 , 0g半 0g 陈
李七一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脉, 赖心气心阳以鼓动推行 , 心气资始于肾气 , 资助 于 宗气 , 气 在一 定程 度 上 依赖 脾 胃化 生 的 宗气 以 心
资助, 心血 赖脾 胃化生 的营气 以充 养 。 胃与心之 间 脾
1 , 泻l , 5 泽 g 0g 内桂6g 怀牛膝 l , , 0g 甘草 5 o 剂 。 7 水 g
第1卷 6
V 1 6 o. 1
第4 期
No 4 .
中莲药导般
G iig J u a fT a i o a C i ee Me iie a d P a m c ud n o r l o r dt n l hn s dcn n h r a y n i
2 1 4月 0 0年
芍 、 根活 血通 络 ; 葛 天麻 、 白蒺 藜 、 泻 平肝 止 眩 。 泽 本 案温 补肝 肾 , 气活血 , 益 连续 3 守方加 减治疗 , 证 诊 方 对应 , 故疗 效显 著 。
参 考 文 献
发 眩晕 。 颈 胀 , 膝 酸软 , 伴 腰 下肢 无 力 , 行走 不稳 , 记 忆力 下降 , 口淡不 干 , 尿 每 晚3 , 质 暗红 , 夜 次 舌 苔薄
煎服 。 两诊 仍 以此 方加 减 , 服 药2 剂 . 后 共 1 眩晕 明显 减轻 。 腰膝 瘦软 、 下肢 无 力明显 改善 。
[ 语] 本 病例年 过七 旬 , 肾久 亏 , 按 肝 髓海 空虚 , 气 虚 血瘀 , 初诊 治 以滋补 肝 肾 、 益气 温 阳 、 血通 络 活
为法 , 处方用制首乌 、 山茱萸 、 巴戟天 、 怀牛膝 、 淫羊 藿、 杜仲 、 肉桂 温补肝 肾 ; 芪 、 黄 白参益气 , 丹参 、 配 赤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

从脾胃论治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
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关系密切。
诸多医家从瘀、痰论治,认为本病发生的本质是脾胃运化失常,痰浊血瘀是疾病之标。
近年来,关于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渐增多。
1 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来源1.1调理脾胃治疗胸痹,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
”这是《内经》论述脾胃与心的关系,两者生理上相互依赖,病理上相互影响。
《灵枢?厥病篇》曰:“胃心痛,取之大都、太白。
”即通过针刺脾胃经脉的输穴,调节脾胃经气,达到治愈因脾胃失调而导致的胸痹心痛的目的。
1.2五行关系: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之脏。
生理情况下,脾喜燥恶湿,心阳能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胃必得心火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运化功能。
病理情况下,依据母子相及理论,心病可以传脾胃,脾胃病变也可以传心,这也是冠心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依据之一。
1.3气血生化关系:脾胃主受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脏血脉中气血之盈亏,实由脾之盛衰决定。
李东垣说“心主荣,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若胃气正常,饮食入胃,其荣气上行,以舒心肺”,可见只有当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其化生血液的功能方能旺盛。
1.4功能心主血脉和主神志功能正常依赖于气血、精微物质的濡养,而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与心阳温煦密不可分。
脾主升清,升清阳于上,以养心胸;胃主降浊,降浊阴于下,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浊气亦不得下降,易痹阻胸阳,发为胸痹。
脾主运化水液,若功能失常,水湿停聚,影响气血运行,继而成痰成瘀,阻滞心脉,发为胸痹。
心与脾胃的功能联系还表现在协同化生方面,并以心主血、脾统血两功能控制血液运行周身,内濡五脏六腑,外养肢体、官窍、皮毛。
浅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一)

浅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一)【关键词】脾胃论治冠心病冠心病属中医惊悸和怔忡范畴。
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近年冠心病发病率上升,原因是与人们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
心主血脉,赖心气心阳以鼓动推行,心气资始于肾气,资助于宗气。
心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脾胃化生的宗气以资助。
心血赖脾胃化生的营气以充养。
脾胃与心之间有经脉相通。
《内经》云:脾经“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胃之大络日虚里,贯膈络肺,注于心前”。
脾胃虚损,不仅宗气、营血化生不足,且可累及于心,导致心气心血不足;而且脾胃运化失常,产生的痰浊寒饮,可循经上逆,注人心中,从而痹阻心阳,阻滞心气,以致心气不畅、心脉瘀滞、发为心痛。
痰饮上逆、损伤心阳、导致心脉孪急闭阻、致使心痛大作。
可见冠心病从脾胃论治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现将冠心病从脾胃论治介绍如下。
1.利胆和胃,清热化痰畅脉法。
冠心病患者常因情绪不畅.致胆气怫郁,木郁土壅,脾胃运化失健。
痰湿中生、胆火郁逆、夹痰浊循经上扰心神,阻滞心脉。
临床表现精神郁闷。
失眠多梦、心悸胸闷,脘胁胀痛,口苦呕恶,纳差、脉弦滑、舌苔白腻而干或黄腻。
冠心病日久或年老体弱者。
常因脾胃运化失常,宗气营血化生不足累及于心,导致心气心血亦虚。
另外,可因痰热蕴结,心脉不畅,常夹心脉瘀滞之证。
临床治疗常用生脉散合十味温胆汤,药物: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石菖蒲、郁金、枳壳、竹茹、半夏、陈皮、茯苓、山楂、制何首乌。
2.温中化饮,降逆通脉法。
中阳素虚或过用寒凉的冠心病患者,常因脾阳虚损累及于心,出现心阳不足,而且因中阳虚损。
寒饮内生,循经上注心脉,痹阻心阳,表现为胸闷、心悸、头眩、呕恶、脉弦紧。
常用苓桂术甘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善后用香砂六君子汤、人参汤温中健脾化痰,以免痰浊逆气内生之源。
3.宽胸涤痰通阳法。
冠心病常见于体肥善食,痰湿素盛之人,此类患者多属阳气偏虚,脾运迟滞。
浅谈从肝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浅谈从肝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冯勇;张蕴慧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15(036)003
【摘要】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
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
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于“胸痹”、“心痛”范畴。
本病多因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脾胃气滞而导致心绞痛发作。
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相互夹杂,本虚多为心气亏虚,标实以气滞血瘀较为多见。
冠心病心绞痛病位虽然在心,但其发生发展过程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所以冠心病心绞痛在治疗上应从肝脾入手。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冯勇;张蕴慧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2
【相关文献】
1.浅谈从肝脾两虚论治失代偿期肝硬化
2.浅谈冠心病心绞痛从肝论治
3.浅谈肝脾肾同调论治化疗后呕吐
4.浅谈从肝脾肾论治高脂血症
5.浅谈从肝脾肾论治2型糖尿病的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

论张仲景从脾胃辨治中医心病的临证规律中医心病,涵盖了现代医学中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疾病。
张仲景作为中医大家,其在《伤寒杂病论》中蕴含着丰富的从脾胃辨治心病的临证经验,对后世中医诊治心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脾胃与心病的关系源远流长。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血脉,血液的生成与运行都与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上输于心,以滋养心神。
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则心失所养,易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病症状。
同时,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常,也会影响心之气血的运行,导致心脉瘀阻,引发胸痹、心痛等病症。
张仲景在辨治心病时,十分重视脾胃的作用。
以“炙甘草汤”为例,这是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经典方剂。
方中重用炙甘草、人参、大枣等健脾益气之品,以补脾胃之气,化生心血,使心脉得以充盈,悸动自止。
再看“小建中汤”,用于治疗心中悸而烦。
其中桂枝、芍药调和营卫,饴糖、生姜、大枣温中健脾,脾胃健运,则气血充足,心神得养,心悸烦躁可除。
张仲景还善于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心病的兼证。
如在治疗心下痞满的“半夏泻心汤”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干姜、半夏温中散寒,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中。
通过调和脾胃的寒热虚实,消除痞满,从而缓解心病患者因脾胃不和而出现的胸闷、气短等症状。
在临床诊断方面,张仲景注重观察患者脾胃的症状,以辅助诊断心病。
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大便溏薄等脾胃症状时,往往提示可能有心气不足或心脉瘀阻的情况。
同时,他还会通过脉象来判断脾胃与心病的关系。
例如,脉弱而缓,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心失所养;脉弦而紧,可能是脾胃气滞,影响心脉的通畅。
在用药规律上,张仲景常使用一些既入脾胃经又能作用于心的药物。
比如桂枝,既能温通心阳,又能温脾阳以助运化;茯苓,既能健脾渗湿,又能宁心安神。
这些药物的巧妙运用,体现了他从脾胃辨治心病的整体思路。
此外,张仲景强调治疗心病时要顾护脾胃。
他认为,在使用攻伐之剂治疗心病时,应中病即止,以免损伤脾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念祖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介绍
标签:名医经验;梁念祖;冠心病;从脾论治
梁念祖乃中医世家,临证50余年,善用多种辨证体系调脾,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梁师学习,获益匪浅。
现将梁师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整理如下。
1 辨治经验
1.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悸”等范畴,治疗一般多从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养阴益心等着手。
梁师认为,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整个病程变化与脾关系密切。
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至为密切。
脾主运化而使水谷精微化生变赤为血,不断补充血液代谢的需要,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
脾气健旺,脾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于脉外。
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则可导致血虚而心无所主,心阳不用,心体失荣,因虚而致瘀;若脾不统血,则血液妄行而成瘀。
同时,当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变赤生血的功能减弱,则生湿化痰的隋性作用增多,痰湿随精入血,无处不至,阻碍血液运行。
痰瘀代谢产物沉积于血脉中成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继而发为冠心病。
《名医方论》云:“夫心藏神,其用为思,脾藏智,其出为意……心以经营之久而伤,脾以意虑之郁而伤,则母病必传诸子,子又能令母虚。
”生理上,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为母子相生关系,脾的运化有赖心阳温煦,心主血脉则赖脾的滋生充养,脾胃之水谷精气上充于心肺以助血行。
此外,“足太阳之阴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说明心与脾在经脉循行上亦相衔接,其生理上的重要关系决定了心脾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
据此,梁师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益气健脾防治冠心病的治疗法则,所谓“益气健脾,而脾胃和调,中气输布,生生不息,何病之有”,以期改善和减慢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达到防治冠心病的发生。
1.2 证候特点
梁师指出,脾虚贯穿冠心病的发病及演变的整个过程。
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当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水谷精微不得输布,反化为痰。
如随年龄增长而不注意摄生,致脾肾虚衰,食入水谷不能化生精微物质,反导致痰饮内生,闭阻心脉,形成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以致出现胸部窒闷而痛、胸闷咳喘等。
冠心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患者多有胸闷气促、心悸、怔忡、水肿、头晕目眩、咳嗽、痰涎稀薄、纳呆便溏等脾气虚的表现。
脾气更是生命活动之源,“气行则血行”,血液的循行和瘀血的消散都要靠脾之气的激发和推动。
中老年人气血亏损,血气不足,血液便难
(包煎)10 g、代赭石30 g,继服10剂后痊愈。
按:本案乃肝气上逆,乘于胃则胃气不降,见胃脘胀闷、呃逆;中焦气机不畅,则聚湿生痰,加重气机不畅。
证属肝气上逆、湿阻中焦,治用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加减,以平肝降逆、化痰行湿,服10余剂而愈。
4 结语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大,郁证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医的郁证所涉及疾病很广,与现代医学中精神衰弱、癔病、焦虑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相关[4],这些病患都可依郁证辨证施治。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经方”,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在郁证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魅力,值得研究和发掘。
参考文献:
[1] 畅达.郁证辨治的思考[J].山西中医,2012,28(8):1-4.
[2] 丰广魁.“枢机”探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7):6-7.
[3] 刘渡舟.《伤寒论》水证阐微[J].中国医药学报,1991,6(4):58-63.
[4] 余惠平.韩明向诊治郁证的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