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

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2.2 病机

2.2.1 脾气虚弱

张胜利[7]认为: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对饮食进行消化。只有脾健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使脏腑、组织、络、皮毛筋肉等器官得到充分的滋润营养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 肝脏 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 心脏 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 脾脏 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 肺脏 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自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 肾脏 一、储藏精气——精气有三种功能,其一为成长发育;其二是吸收食物中的养分,成为血气的来源;其三即支配生殖作用。肾有储藏精气的功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 二、支配体内水分——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浮肿、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三、支配骨、耳、发——肾虚使人容易衰老,进而导致各种关节骨病,变弯、重听、头发脱落等现象的产生。 --------------------------------------------------------------------------------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 胆——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胃——能将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养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都是胃病的症状。 小肠——在摄取食物的养分时,便将它们分为水、气、血三种,然后输入各需要的器官。

糖尿病与肝脏的关系

糖尿病与肝脏的关系 目前的高脂血症、探讨胰岛素抵抗、体重指数与2型糖尿病脂肪肝(DFL)的关系。方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患者进行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BG)、血脂(TG、TC、HDL、LDL)、血浆胰岛素(FINS)测定,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体重指数(BMI),同时检查是否合并其他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并与2型糖尿病非脂肪肝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组与未并发脂肪肝组相比TG、TC、LDL、FINS、FBG、BMI均升高,HDL、ISI降低(P<0.05或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存在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及超重,而且大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2型糖尿病尽可能防止高胰岛素血症,控制血糖,维持正常血脂,减少胰岛素抵抗(IR),对预防和减少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对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脂化验室检测及肝脏超声,对56例脂肪肝患者进行糖耐量试验,两项结果对照比较。结论:4%~46%的脂肪肝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近乎50%糖尿病患者有脂肪肝;约30%~70%的糖尿病患者可有无症状性的肝肿大和轻度的肝酶异常。T2DM易合并脂肪肝,约75%的患者两病共存。 脂肪肝虽然在早期基本没有什麽症状,但肝细胞中长期堆积的大量脂肪会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坏死,造成脂肪性肝炎。储存了大量脂肪的肝细胞其解毒代谢糖脂的能力均下降,由于其糖脂代谢能力下降可加重糖尿病及血脂紊乱的程度。脂肪肝可以是糖尿病的后果,根据近年来的文献,肥胖、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脂肪肝患者81%存在超重或肥胖,44%有2型糖尿病。与肥胖、胰岛素反抗有着密切关系,是近年来代谢性疾病的热点领域之一。、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关系研究进展做一回。 瘦素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1瘦素与胰岛素反抗 胰岛素反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之一。IR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下降,即一定量胰岛素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水平,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等的共同发病基础。瘦素缺乏和高瘦素血症均可导致IR。高瘦素血症与IR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推测。IR导致高瘦素血症。IR患者长期的高胰岛素血症刺激了Ob基因的过度表达,进而使血中瘦素升高,产生高瘦素血症。高瘦素血症导致IR。这为多数学者所认可,进一步的解释是胰岛素对脂代谢的作用是促进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肪分解,而瘦素对脂肪的分解作用本身就造成了胰岛素反抗;瘦素对体内糖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等有特异性,导致具有高瘦素血症的肥胖个体胰岛素反抗;瘦素还可抑制胰岛素在脂肪细胞中的多种代谢作用,包括葡萄糖转运、脂肪分解、糖原合成等,间接地加重胰岛素反抗。互为因果。生理情况下,胰岛素刺激瘦素分泌,瘦素则可抑制胰岛素分泌,在胰岛素与瘦素之间存在着一个双向的反馈环。一旦这种平衡遭到破坏,胰岛素对瘦素的敏感性降低,则可导致IR,IR可进一步引起高瘦素血症。也有学者认为瘦素不是引起IR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当从脾治

糖尿病当从脾治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虚;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常以“三消”论治,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从脾论治是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 1 消渴与糖尿病的关系 消渴首见于《黄帝内经》,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凡各种原因引起的消谷、口渴皆称为消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消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有的消渴还有小便甜。《古今验录》认为“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消渴病”。《证治准绳》也指出,“消渴病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水中涌沸,其病为重”。因此仅有消谷、口渴、喜饮、小便不甜者为广义消渴,消谷、口渴、小便甜者为狭义消渴。狭义消渴的临床症状与糖尿病的临床症状相似,因此狭义消渴就是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2 糖尿病的病机是脾虚 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自身免疫对胰岛B细胞的破坏导致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或者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绝对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一种全身性慢性

代谢性疾病。胰脏的功能是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作用是把水谷精微中的重要成分葡萄糖释放能量,以供生命需要,并把多余的糖通过糖异生途径合成肝糖原、肌糖原等或转化成脂肪。蛋白质供生命需要。胰功能的强弱关系到胰岛素分泌的质与量,直接影响到血糖的升高和降低。 胰在脏腑学说中提及很少。《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故能为之行其津液”。其中“膜”就是胰,是脾与胃联系的纽带。《难经·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散膏”就是胰,是脾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认为胰与脾紧密相连,是脾的附脏。脾盛则胰盛,脾衰则胰衰。脾的功能减退,则影响到脾的运化而发生疾病。如果脾虚则引起胰分泌不足从而导致糖的代谢障碍,出现以血糖升高为标志的糖尿病。 引起脾虚而发生糖尿病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1)恣食肥甘:膏粱厚味易滋湿生热,日久伤津,脾阴受损。脾阴是脾气(阳)活动的物质基础,脾阴不足,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敷布,血糖不能为组织利用或到肝脏贮藏,使糖从小便漏出成为糖尿病。《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如《丹溪心法·消渴》谓:“酷嗜炙,……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长期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于胃中酿成内热,消谷耗津,津液不足,脏腑以络皆失濡养,发为消渴。恣食肥甘既伤

糖尿病宜从五脏论治

糖尿病宜从五脏论治 【关键词】糖尿病;五脏论治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之消渴证,为临床常见之疑难杂病,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关于病位问题,现今临床多以肺胃肾论治,但有许多患者按此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需要重新认识和思考。笔者依据《灵枢·五变》篇“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并结合临床,认为五脏病变皆可致消渴病,非独责于肺胃肾。本文就心肝脾与消渴证的发病关系作一探讨。 1 从心论治 《灵枢·本藏》曰“心脆则善病消,热中”,提出心气先天不足,气血虚弱,调摄失宜,终至精亏液竭而发消渴。《素问·气厥论》云“心移寒于肠,肺消”,认为上消的形成原因责于心,而非肺的原因。《医宗已任篇·消渴》称“消之一病,原于心火炽炎……”;明·周慎斋《慎斋遗书》曰“心思过度,……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肾无救”。发为消渴的认识,刘河间《三消论》云“……心火属阳而本热,虚则为寒。消渴之人肾水阴虚,心火阳实,则上下俱热而致病”;张子和《儒门事亲》谓“三消当从大断”,又曰“夫身之心火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甚于中,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这些论述均说明心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致心脾精血暗耗,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而致消渴。在治疗上,刘河间确立了消渴病的治则:“补肾水之虚而泻心阴热之实,除胃肠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这一治则,遂为后世医家之圭臬,而备为喻嘉言等医家称诵。临床中发现,凡消渴者,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火偏亢,心阴不足或心肾不交之证。刘河间主张用辛苦寒凉药,如治消渴的麦门冬饮、人参石膏汤、人参白术汤、消痞丸等方,均选用黄连、黄芩、大黄、石膏、知母、山栀等苦辛之品,釜底抽薪,俾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至今,清热降火仍为治疗消渴病常用之法。 2 从肝论治 《灵枢·本藏》有“肝脆善病消易伤”的论述;黄坤载《四圣心源·消渴》曰“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风木之性长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在《素问·灵微蕴消渴解》又曰“消渴之病,则独责于肝木而不责于肺金”。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论述到“消渴生于厥阴,风木之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木相煽,故生消渴诸症”。这些论点成为消渴独责于肝的理论依据。肝的主要功能为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中焦运化。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极重要的一点是情志失调。《临床指南医案·三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说明五志过度,郁热伤津,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五脏之中,唯肝畅情志。肝气郁结,情志失调,可致消渴。现代研究表明,不愉快的精神,可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通过神经下丘脑肾上腺髓质轴分泌儿茶酚胺,作用于动脉细胞,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并促进肠道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诱发糖代谢紊乱。另外,“肝为五脏之大贼”,上侮肺金,下竭肾阴,中伐脾胃,不一而足。肝火上升,肺金受灼,津伤失布,是以为渴;肝火下灼,肾脏之虚,封藏失职,多尿乃成;肝木横行,乘脾犯胃,肝胃郁热,消谷善饥,由是而作。因此,肝脏在糖尿病的病变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故临床上应结合疏肝、平肝、养肝、活血化瘀等辨证施治,

糖尿病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脏疾病 新定义 从“糖尿病肾病”到“糖尿病肾脏疾病” 2007年2月,美国国立肾脏病基金(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发表的《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及专家建议》(下称“指南”)指出,既往临床常用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这一专业术语应被“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所替代。DKD是指临床考虑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如经肾穿刺病理检查证实则称为糖尿病肾小球病变(diabetic glomerulopathy)。 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5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同时就可能存在DKD。医师应通过严格细致的临床筛查找出最可能罹患DKD的患者,主要依靠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及由血清肌酐获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值,3个月内至少2次ACR异常就应考虑诊断。ACR>300mg/g 诊断为大量白蛋白尿(macroalbuminuria),ACR在30~300mg/g之间为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二者都与肾脏病变进展密切相关。 治疗战略 综合干预,控制肾脏疾病进展危险因素 根据“指南”的框架,宏观上DKD的治疗原则如下。 1.严格控制血糖:达到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2.积极控制血压:CKD1~4期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是低于130/80mmHg,一般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可联合利尿剂治疗; 3.适当调脂:CKD1~4期糖尿病患者LDL-C应低于100mg/dl; 4.降低尿白蛋白:无论血压正常与否,均推荐使用ACEI和ARB; 5.充足的营养摄入:适宜的营养摄入能延缓CKD的进程,对于CKD1~4期的糖尿病患者推荐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 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2.2 病机 2.2.1 脾气虚弱 张胜利[7]认为: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对饮食进行消化。只有脾健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使脏腑、组织、络、皮毛筋肉等器官得到充分的滋润营养

于志强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经验

于志强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经验 摘要】我的导师于志强教授根据从医三十余年的研究,认为糖尿病与肝的关 系密切,病机为肝失疏泄,肝郁化火,影响肺、胃、肾而产生三消,治疗上提出“从肝论治”,根据症型分为四型,分别治疗,取得很好疗效,为大家开拓思路。【关键词】于志强从肝论治糖尿病 于志强教授,男,63岁,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系全国第四批名老 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三十多年来,精读经典,勤于临床,善取各家 之长,勇于创新,尤其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及中医内科 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之范畴,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分为上、中、 下三消。传统的观点认为其发病机理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上 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从肺、胃、肾三消论治。导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 践发现,许多2型糖尿病的患者或糖尿病的早期患者的临床表现无典型的三多症状,追溯其病史,多数患者有情志内伤的病史。因此,导师遵经立旨,在结合临 床的基础上,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提出糖尿病“从肝论治”新思路,用之于临床,分为四法辩证治疗,收到满意的疗效。 一理论依据 在《内经》中就谈到过消渴发病与肝有关。《灵枢?本脏篇》云:“肝脆则善 病消瘅易伤。”情志不遂,气机郁结,血脉不畅,郁而化热,而为消渴,《灵枢? 五变篇》曰:“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髀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而后刘河间在《三消论》中云:“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至今消渴。”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然,乃消渴大病。”也认为 明确指明与情志因素有关。清?黄坤载在《素灵微蕴?消渴解》中云:“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云:“消渴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肝木与少阴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蜇藏。” 通过上述两位医家的论述,认为糖尿病与肝关系密切。 二病因病机 纵观历代医家论述,足以证明,消渴之病,病位在肝,但与肺、脾(胃)、 肾三脏密切相关,其病机关键:七情内伤,肝失疏泄,条达之情,郁久化火,肝 火或刑肺金,或乘脾(胃)土,温热内生,或下灼肾水(子病及母),津伤液涸,则三消乃作,变证从生。 三分型证治 (一)肝郁化火,灼伤阴液 主证:烦渴多饮或多食,口苦易怒,面赤眩晕,溲黄便秘,或胸闷胁痛,或 嗳气返酸,舌苔薄黄少津,脉象多弦滑或滑数。 治则:酸泻肝木,清热生津。 方药:消渴煎I号。 柴胡10g 木瓜15g 白芍15g 乌梅15g 天花粉30g 黄连10g 梔子10g 生甘草6g 麦冬12g 黄芩10g 方解:本方是在《类证治裁》的“乌梅木瓜汤”合《丹溪心法》“川黄连丸”的 基础上化裁而得,方中以乌梅、木瓜、白芍三药酸泻肝木为君,乌梅、木瓜又有 酸甘化阴之功。以柴胡、黄芩、梔子,疏肝清热为臣,佐黄连清心泻火,“实则泻

从湿邪内生论治糖尿病的理论初探

从湿邪内生论治糖尿病的理论初探 发表时间:2014-03-20T11:33:20.437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作者:王勇[导读]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 王勇 蓝田县鹿塬中心卫生院国医堂陕西蓝田710519 【摘要】从临床实际出发,根据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提出湿邪内生是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不同方面给出理论依据,同时结合自身经验探讨具体的分型证治思路及方药。 【关键词】消渴;糖尿病;湿邪内生;辨证论治;理论分析;医案 【中图分类号】R587 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57-01 1基本概念阐述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经血循环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特异受体结合并引发细胞内物质代谢效应,这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导致糖尿病。[1]习惯上,常将糖尿病对应于中医的消渴病进行辨证施治。而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内科学》中对消渴的分型包括了:肺脏燥热,津液失常;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肾阴亏虚,肾失固摄;阴虚及阳,肾阳衰微等几个方面。[2]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论述也多以阴虚阳亢立论。而根据笔者长期临床观察来看,消渴的一般分型,尚不足以涵盖糖尿病的全部临床所见。本文所要讨论的即是湿邪内生与糖尿病发病之间的联系。湿邪内生,是相对于外感六淫的外感湿邪而言,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运化水湿和水谷)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停滞的病理状态。津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水、湿、痰、饮四者本属一类,难以截然划分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故又常互相通称。[3]本文所提及的湿邪内生即是此意义上的泛指的概念。 2理论分析 笔者认为,湿邪内生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2 1有些学者认为《内经》解剖所见并被命名为脾脏的器官可能是西医学的胰。[4]即使这一论断不甚准确,但中医学对于脾脏功能的界定:脾主运化(把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升清(指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5]这两大功能显然包涵了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在内,即调节物质代谢和调节能量平衡。[6]脾脏受损,是湿邪内生的根源,这与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或作用缺陷似存在相关性。 2 2《素问·奇病论》中对于脾瘅的论述指出脾脏受损是消渴的主要成因:“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本段论述即指出平素多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脏,运化不健,化湿生热,湿热熏蒸而导致消渴的病理演变过程,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法则,“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即芳香化湿的治疗原则。[7]2 3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学研究指出痰湿体质类型易患糖尿病,更具前瞻性地从体质与发病倾向的角度给出了糖尿病的预防建议,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参考痰湿体质的特点来辨证论治。 2 4国医大师周仲英教授提出糖尿病的“三热论”,即阴虚燥热,湿热化燥,久则络热血瘀,三热交织。针对湿热的证型常选用藿香、佩兰、豆蔻仁、黄连、薏仁、黄芩、炒苍术、黄柏、栀子、竹茹、蒲公英、凤尾草、蚕沙、车前子、冬瓜皮、玉米须等,有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2 5从临床实际来看,糖尿病患者并不一定都会反映出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而相当一部分患者所表现的体形肥胖,纳呆,口干不欲饮水,胸闷脘痞,倦怠乏力,首重如裹,口中粘腻,大便溏薄,脉象濡滑,舌苔厚腻等征象均提示有湿邪内生因素的存在。总而言之,湿邪内生导致糖尿病发生的机制可以简要概括如下:先天禀赋不足,或由于外邪侵袭,脾脏受损;或者恣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化湿生痰,困遏脾土;或由于情志失调,肝木失于条达,木不疏土,运化不健,湿邪内生。津液不归正化,聚湿生痰则无以敷布濡养周身,表现出津液不足的一系列征象。同时由于脾脏受损,湿邪内生,气机不畅,又进一步可以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导致气血津液的代谢障碍以及阴阳平衡失调,最终发展成为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效应降低的高血糖状态。3治法方药 3 1以体形肥胖,首重如裹,纳差,口不渴或虽渴但不喜多饮,胸闷脘痞,倦怠乏力,舌质淡胖,苔白浊腻,脉细濡滑为主要表现者,属于脾气虚弱,湿浊中阻。常用方剂如:七味白术散,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常用药物如:藿香、佩兰、葛根、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厚朴、薏仁、木通、滑石等。 3 2以面部油光,口苦粘腻,心烦,泛恶欲呕,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舌质胖大或舌红,舌苔黄厚腻,脉象滑数为主要表现者,属于湿热蕴结,严重者湿热上蒸,蒙蔽清窍,可出现神志异常表现。常用方剂:黄连温胆汤,涤痰汤。常用药物如:黄连、清半夏、橘红、茯苓、枳实、竹茹、胆南星、郁金、石菖蒲等,伴有神志异常者可以配合清开灵,醒脑静针剂静脉点滴,或安宫牛黄丸磨汁服。若湿热耗伤津液,也可以局方甘露饮加减,药物如:生地、天冬、麦冬、石斛、茵陈、黄芩、枇杷叶、炒枳壳等。 3 3以头晕乏力,恶心欲呕,纳呆腹胀,尿少,一身颜面下肢浮肿,脉象沉细无力,舌质淡胖或红,舌苔厚腻,此属脾肾阳气虚衰,气不化水,水湿浊邪泛滥。常反映已是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的危重阶段,可以附子泻心汤思路寒热并施,力挽危局。常用药物如:藿香、佩兰、黄芩、黄连、半夏、橘红、竹茹、制附片、肉桂、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大黄等。 3 4湿性粘滞,阻碍气机,气为血帅,气滞则血瘀,所以湿邪内生的结果常伴随瘀血阻滞的兼证,这与糖尿病大小血管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在理论上是契合的,治疗法则:活血化瘀。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具体治疗上可以根据瘀血发生的部位不同分别选择适当的药物。比如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选用茺蔚子、槐米、丹皮、三七等,针对周围神经病变可以选用黄芪、丹参、鸡血藤、桑枝、丝瓜络等,针对脑血管病可以配合补阳还五汤或天麻钩藤饮,或加入地龙、水蛭、蒲黄等品。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70

糖尿病开题报告

济宁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开题报告 开题日期: 2012年6月 2日 课题编号: lc2012046 课题名称:《从脾阴虚论治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课题负责人:刘传旭所在单位:曲 阜中医药学校邮政编码:273100 《从脾阴虚论治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开题报告 曲阜中医药学校课题组 附专家签名篇二:影响糖尿病病人口腔保健行为因素的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1月第32卷,老年糖尿病患者口腔健康研究进展[中图分类 号]r587. [2] 于健,祖颖.牙周病与糖尿病、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ej].山东医药,200949(5): 114 115. [3] yuen h k,wolf b j,bandy0padhyay d,et a1.oralhealth knowledge and among adults with diabe—te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9,86(3):239—246 [4]诸运青;梁军;许婷;李露露;健康教育在牙周疾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当代医 学;2012年16期黄伟; [5]黄毅;;运用precede模式探讨牙周病患者口腔保健行为的影响因素 [j];现代预防医 学;2012年08期 [6]李峥;朱凌;沙月琴;牙周健康对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影响 分析; [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4期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7]李茜,张文捷,陈建钢健康教育对改善牙周病治疗效果的评估[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1年05期 [8] 边立新;刘东玲;王玉玲;牙周洁治病人口腔卫生状况及保健意思调查分析; [j];护 理研究;2010年27期 [9]钟秀芬;陈燕;卢其芳;杨喜琴;梁群;系统口腔护理干预对牙周病患者口腔保健知 识认知率的影响[j];中国进修杂志2010年02期 [10]边国新;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和健康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 年05期 四、进程计划(各研究环节的时间安排、实施进度、完成程度): 2010.08—2010.09 查找国内外文献、立题 2010.10—2010.11 完成综述 2010.11—2010.12 完成课题设计 2011.01—2011.02 设计问卷,进行预调查,修改问卷 2011.02—2011.04 正式调查,收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 2011.04—2011.05 撰写论文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日篇三:朱秀玲开题糖尿病 研究生开题报告书 华北煤炭医学院 学科、专业

糖尿病与肾的关系

一、糖尿病与肾的关系 约40%~5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将进展为肾病!今年世界糖尿病联盟(IDF)将糖尿病日的主题定为“糖尿病可能让您的肾脏付出代价,立即行动吧!”,在糖尿病患者中具有高血压倾向、糖尿病肾病家族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易于患糖尿病肾病,其患病率亦随病程的延长而增高,至病程15~20年时达到高峰。 及早树立“保肾”意识 据介绍,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Ⅰ型糖尿病自发病至出现典型临床糖尿病肾病一般历时10年左右,再经历10年左右进入肾功能衰竭。也有的患者肾功能恶化很快。 另据了解,一旦糖尿病肾病已经确立,提高糖尿病的控制对改善肾功能的价值不大,但对于仅有微白蛋白尿者,肾病仍处于早期,通过严格控制糖尿病,减少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治疗高血压和高血脂等方法,肾脏损害可部分得到逆转,有一定的益处。故糖尿病病友必须要及早有“保护肾脏”的意识,否则糖尿病肾病进展到了持续蛋白尿期就为时已晚。 糖尿病者保肾七原则: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到伤害,患者应该“惜肾如金”: 1.严格控制血糖:在血糖浓度正常的要求上,小于40岁的年轻患者,饭前血糖浓度小于6、饭后2小时小于10;大于60岁的患者饭前小于6.1,饭后2小时血糖浓度小于10.1。此外,糖化血红素也应小于7%; 2.有效控制血压:若能做到收缩压数值小于130,舒张压小于85最好,否则也应该控制在一般正常范围〈14090〉以内。 3.合并控制血脂:惟有血糖、血压与血脂全面性控制,才能有效降低或延缓血管硬化的发生。 4.慎防泌尿道感染:在血糖过高的情况下,会明显影响白血球对细菌的免疫能力,而使得人体抵抗力变差,一旦造成感染发炎,若病患不及时治疗,除了易引发败血症外,更易使得肾功能的损害雪上加霜,特别是女性患者,由于生理构造关系,泌尿道感染的机会远大于男性。 5.定期抽血验尿追踪:经由血中的肌酸酐及尿中蛋白质来评估肾病变的进展,及时地予以合适的药物治疗或在饮食上限盐、限蛋白质的摄取,才能有效地延长肾脏寿命。 6.正确地使用类固醇:某些特定肾脏疾病如肾病症候群,肾脏科医师会使用类固醇来治疗,如果其他因素滥用类固醇,会影响血压、血糖的控制。 7.慎用西药,特别是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大部分人对西药的看法是见效快,事实上,只要是药物都会对身体或多或少有影响,尤其使用不当时,,造成性命危机。 肾病专家提出:警惕糖尿病 近日,一位朋友的母亲因患糖尿病引发并发症而导致双脚坏死被截肢。得知这一消息,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惊:糖尿病如此可怕! 昔日的富贵病现在已经成了常见病。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获悉,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接近6000万人,居世界第三。而且现在的糖尿病有扩大化和年轻化的倾向。 得了糖尿病以后真正可怕的是它能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失明等慢性并发症。 而与糖尿病的高发率和年轻化相对应的是,在我国没有诊断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约占80%,也就是说只有五分之一的人知道自己已经患有糖尿病。

肝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肝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与能量代谢器官,对血糖的调节代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种肝脏疾病,一旦造成肝细胞广泛损伤,均可能导致机体的糖代谢紊乱,出现葡萄糖耐量异常或血糖增高现象.由于该类型糖尿病与原发胰岛病变所致的糖尿病不同,有学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HD),意指继发于肝脏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绝大多数的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升高,但常伴高胰岛素血症,而C肽正常,提示胰岛素分泌正常,可能与胰岛 素抵抗有关.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长期的胰岛B细胞代偿功能增加导致其最 终的功能衰竭,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一、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 (1)高胰岛素血症:机体在正常情况下50%一80%的胰岛素经过肝脏清除,肝硬化时肝细胞数目减少,胰岛素灭活也自然减少;同时侧枝循环时部分胰岛素可绕过肝脏进入体循环,使肝脏摄取胰岛素减少,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水平可引起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数目的减少以及与胰岛素的亲和力的降低,大部分胰岛素通过肝脏降解,而C肽则主要在肾内降解.通过对血清中C肽和胰岛素的同时检测,有助于判断胰岛素分泌情况和肝脏胰岛素摄取水平.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C肽分泌曲线正常,高峰出现在服糖后的120 min,2型糖尿病患者C肽分泌曲线低平,高峰后移至服糖后l80min,故通过OGTT实验可初步鉴别肝源性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 (2)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肝硬化时,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细胞信号传导异常,胰岛素受体减少;加之由于血浆胰高糖素、生长激素及游离脂肪酸等拮抗胰岛素的物质其灭活减少而血浆水平升高,从而产生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肝硬化患者糖耐量异常及肝源性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胰岛素抵抗的发展,胰岛B细胞不能相应增加足够的胰岛素分泌,最终导致其功能衰竭.肝病患者摄取和灭活胰岛素作用减弱,慢性高胰岛素血症易产生胰岛素抵抗.(3)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的多种酶活性降低:慢性肝病患者糖负荷处理能力低下,肝糖原异生能力减弱,葡萄糖激酶、糖原合成酶活性降低,影响葡萄糖磷酸化与糖原合成. (4)升糖激素增多:肝脏是一些升糖激素的灭活场所,这些激素包括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等,慢性肝病肝功能降低时,这些激素灭活减少,促进了血糖的升高. (5)营养因素:长期高糖饮食或静脉输注大量葡萄糖可能过度刺激胰岛B细胞使之衰竭,缺钾、缺锌可使胰岛B细胞变性而至糖耐量减弱;慢性肝病患者很多存在蛋白——热量营养不良,导致胰岛B细胞变形与功能下降.由于慢性肝病患者多具有消化吸收不良,致使体内缺锌、缺钾,影响糖耐量.

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段颖指导:刘铜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关键词】从肝论治;糖尿病;综述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内经》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其“三多”症状的主次,把本证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对本病的病机认识大多认为与肺、脾、肾有关,治疗亦多责此三脏。近年来许多人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消分治的框架,提出了许多新论。从肝论治糖尿病作为其中之一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作一小结。 1理论研究 1.1病因病机 王智明[1]等认为从肝论治消渴源出于《内经》。七情不畅,或过食伤肝,致肝气郁结,气化不利,肺不布津,脾失“散精”,肾失封藏,而致消渴。肝郁脾虚,脾不“散精”,津不上输于肺则肺燥口渴多饮,津不输于胃则胃燥消谷善饥,脾不升清,津液直注小肠渗入膀胱而多尿。肝郁化火可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水则三消俱现。肝郁化火伤阴,肝肾阴虚,阴液缺乏,燥热内生亦可见三消俱现。消渴日久,阴损及阳,此时“三多”症不显,而见阳虚水停之象。若肝失藏血之职,不能将瘀血化去而碍气载津上承即发为“血渴”。周世英[2]认为,肝主疏泄而调情志,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若肝失流泄,肝郁气滞,木郁化火,上则木火刑金,使肺失清肃,肺脏功能失司则不能布散水津以润脏腑而消渴生。中则木郁克土,使土失健运。脾脏功能失司而精微不能上输于肺以发挥濡润营养之功,反而直趋下焦外泄而消瘦。下则旁及于肾,使肾失闭藏、肝失流泄则木郁生热,内扰相火,相火妄动使肾失闭藏,故精不内守而外溢。总之,肝受邪侵,则影响肺之清肃、脾之健运、肾之闭藏,致使精微的生化、输布、封藏失司而消渴生焉。张兆和[3]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素体阴虚均是导致消渴病的重要因素,而以上三种因素都易伤肝,均可导致肝失调畅,气机紊乱,进而化火伤阴,致使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不能随气机进行正常代谢,从而发为消渴,并进一步演变出诸多的并发症。刘自力[4]提出“肝郁致消”,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情志抑郁或大怒伤肝,郁而化火,则可使肺、胃、肾等脏腑功能乖乱,从而导致消渴病。若肝气郁结,易从火化,火性炎上,上灼于肺,肺阴被耗,津液干涸,因而津液不能敷布,饮而渴不止,形成上消。若忧思忿怒,或抑郁不舒而引起肝气郁结,“木不能达”即可导致胃失和降,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郁久化火,肆虐中宫,胃阴被灼,食人即化,消谷善饥,从而形成中消。肝郁易从火化,肝火旺盛必损其肾阴,肾阴被耗,下焦虚衰,肾气摄纳不固,约束无权,故尿量多而

从脾虚痰湿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研究思路_师林

胰岛素抵抗(IR )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机制之一,也是2型糖尿病的显著特征[1]。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患者日益增多,而降糖西药的使用,则使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越来越不典型,甚至无证可辨,传统中医糖尿病阴虚燥热理论已不能完全符合临床实际。目前糖尿病治法研究多集中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从脾虚痰湿角度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从脾虚痰湿角度探索2型糖尿病IR 的研究思路。 1脾虚痰湿论治2型糖尿病IR 的理论基础 中医无“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名。根据糖尿病IR 的临床表现,可将2型糖尿病IR 归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对消渴的论述颇多。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消渴”分为“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瘅成为消中”,“消中”即后人所称中消,其与“脾瘅”属同一类。“脾瘅”出自《素问·奇病论》“有病口干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脾瘅”被后人称作“脾消”[2]。关于消渴产生的原因,《景岳全书》说: “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 变,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说明饮食不节可致消渴。从消渴产生的病机来看,虽然消渴与五脏虚损皆有关系,但脾虚在消渴的发病中占有重要位置。《灵枢· 五变篇》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脏篇》曰:“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赵献可《医贯· 消渴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另外,肥胖之人更易罹患消渴。肥人多痰湿,脾胃虚衰,痰湿内生,故痰湿也是消渴产生的重要因素。如《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者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从古代医家对消渴的论述可知,消渴可涉及肺、胃、肾,但与中焦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正如张锡钝所言:“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也”。 尽管阴虚燥热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从糖尿病中医证候统计的结果来看,糖尿病患者中以脾肺气虚型为最多,其次为阴阳两虚型、阴虚热盛型、胃燥阴伤型[3]。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更以脾虚痰湿型居多。如唐咸玉等[4]对 2005~2013年肥胖2型糖尿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脾虚痰湿型占30%,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各占5.7%和4.3%。另外,南方潮湿环境也对糖 尿病中医证型产生影响,致使脾虚痰湿证型患者明显增加。如李伟华认为[5],广州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虚湿盛症状,同时伴有阴虚内 从脾虚痰湿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研究思路 师林1, 柯斌2, 罗晓莉 3 (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广州 510282;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 510080; 3.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脾虚痰湿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从脾虚痰湿论治具有一定的中医理论渊源和现代医学研究依据,符合中医传统“消渴”理论和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发病机理的认识。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应从脾虚痰湿证实质入手,选择能够揭示脾虚致消的现代指标,运用现代系统生物学技术进行整体研究,采用以方测证进行动态研究。从脾虚痰湿角度入手,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研究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对丰富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推动中医证候客观化,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脾虚痰湿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213(2015)02-0336-03 D OI :10.13359/j.cnki.gzxbtcm.2015.02.033 收稿日期:2014-10-13 作者简介:师林(1983-),女,医学硕士,主治医师,讲师;E-mail :shilin293@qq.com 通讯作者:柯斌(1983-),男,主治医师;E-mail :jackhorn@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302877) ·理论与思路探讨·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年3月第32卷第2期March 2015,Vol.32,No.2 336

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金新松邵爱弟王琴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六味地黄丸(富硒浓缩);蛋白尿糖尿病(diabetes,D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DN是DM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DN在中医学中属“消渴”、“水肿”、“虚劳”等病范畴。消渴病的病机主要是禀赋不足,阴津亏耗。六味地黄丸(富硒浓缩)为治疗肾阴虚证的传统经方,在临床上治疗DN有显著疗效。本研究以六味地黄丸(富硒浓缩)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DN大鼠模型进行干预,探讨六味地黄丸(富硒浓缩)对DN 的治疗作用,其对传统名方的挖掘,中医临床经验的升华,中药治疗难治性肾脏疾病的探索,都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SPF级健康雄性大鼠(180g~ 200g)50只1.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1.2.1 受试药品的配制将六味地黄丸(富硒浓缩)20080317研成粉末,分别按8kg·d、2 g/kg·d标准配制成等体积混悬液。1.1.2.2 主要试剂STZ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剂量50只SPF级雄性大鼠(体重180~220 g)适应性喂养1周后,禁食不禁水24 h,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G)、模型组(MG)、六味地黄丸(富硒浓缩)高剂量组(HG)、

六味地黄丸(富硒浓缩)低剂量组(LG)、缬沙坦治疗组(AG),每组l0只。STZ用枸橼酸钠缓冲液(0.1 mol/L,pH4.5)以1%浓度配制,MG、HG、LG和AG组按65 mg/kg腹腔一次性注射STZ ,NG组注射等量枸橼酸钠缓冲液。六味地黄丸(富硒浓缩)混悬液给药剂量均为2 ml/200 g。 1.2.2 标本采集及处理 1)尿液:用代谢笼收集大鼠造模成功后第l、4、6周末24 h 尿液,测24hupq,第6周末测尿p:一MG、尿ALB。 2)血液:用血糖仪测造模成功后第1、4、6周末血糖。末次治疗给药24 h后取血检测Bun、ALB、TG、CHOL。 3)肾组织:末次治疗给药24 h后取左肾,光镜检测组织病理变化,电镜下检测超微结构变化。 1.2.3 病理观察取左肾,常规石蜡包埋,切取3 m石蜡切片,行HE染色,光镜检测组织病理变化。取肾组织经2.5%戊二醛前固定,锇酸后固定,纯丙酮脱水,纯包埋液浸润,铀、铅染色,电镜下检测超微结构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I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其比较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法。 2 结果 主要症状和体征变化实验期间,正常组大鼠表现机灵,活泼,反应快,毛发光滑,皮毛致密整齐,有光泽,进食、二便均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