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糖尿病
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方验

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方验摘要: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从古至今,本病的中医研究有从肾论治、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以及从瘀论治等。
徐远教授认为“当今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脾常虚,肝常旺”,脾虚导致的运化及气机升降失调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简要介绍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的临床经验,如脾气虚宜补、气陷宜升;脾虚兼夹湿浊以健脾为本、同时兼顾化湿、如芳香除湿、淡渗利湿、苦寒燥湿;对肝旺脾虚者调肝健脾案例也将简介,以飨同道。
关键词:消渴,临证经验,脾虚,肝旺,辨证论治,徐远徐远,女,教授、主任医师、双百工程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数十年,精研医理,勤于实践,尊古而不泥古,多年来对糖尿病的病机及治疗有独到见解,主张中西医优势互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同时重视糖尿病患者的体质调理。
徐教授认为,既要重视健脾又要重视祛湿浊、肝脾同调。
笔者有幸跟随徐教授临证学习,亲聆教诲,获益匪浅,下面介绍徐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1.论治消渴以脾为要糖尿病是饮食密切相关代谢性疾病。
古人认为脾脏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
《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指出脾主要的生理功能为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可见只有饮食运化输布正常人体才能健康。
反之《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内热致消的病理机制。
对于消渴一证,赵献可在《医贯·消渴论》中指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
”进一步说明了脾胃与消渴的关系,笔者在临床中见到许多糖尿病患者,三多症状并不明显,常因疲倦乏力、纳差、精气神不足、腹胀、腹泻等脾虚表现而就诊。
糖尿病从脾论治成功经验处方

糖尿病从脾论治成功经验处方脾失健运,精气不升是糖尿病的病机关键。
血糖乃饮食所化精微,由于脾失健运,血中之糖不能输布于脏腑,营养四肢,使血糖蓄积而增高,蓄积过多的血糖随小便漏泄而排出体外,致使尿有甜味,尿糖阳性。
消渴一病其主因应责之于脾虚失运,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堆积体内,变生诸病。
治疗当以健脾升清降浊为主,使食入之水谷精微能得到正常的利用,壅积在体内的湿浊能及时清除。
作者拟方升清降浊运脾汤。
2型糖尿病都有一脾胃受损、运化失司、痰湿阻滞的病理过程,此时无明显的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阴虚内热的症状,而是以乏力、倦怠、气短、懒言、身体肥胖等脾气虚弱、痰湿阻滞症状为主。
患者的空腹血糖可能正常,而是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胰岛素水平不低,有些还增高,以胰岛素抵抗为主。
辨证当属脾气虚弱、痰湿阻滞。
治疗应益气健脾化痰,旨在恢复脏腑功能,祛除痰湿。
施今墨先生在治疗消渴病时亦谈到:“除滋阴清热外,健脾补气实为关键的一环。
”《景岳全书》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两脏病也。
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使脾气本强,即有肝邪,未必能人,今即易伤,则脾气非强可知矣。
”处方一: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组成】黄芪30g,玄参30g,生地黄30g,葛根15g,苍术15g,丹参30g,地骨皮30g,山药10g。
【随症加减】如烦渴、便干、脉数者加石膏、黄连、麦冬;尿量多、手足心热者加山茱萸、茯苓、泽泻;血糖持续不降加天花粉30g,地骨皮加至10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早、晚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补气生津,滋阴润燥。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8例,显效43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6%。
王某,男,36岁,干部。
患者自觉困乏无力,多汗1年余,加重3天。
1年前无明显诱因而自觉周身困乏无力、多汗、活动后较甚,易烦躁。
无厌油腻,服了一些降糖西药后效果不佳。
脾胃分治理论治疗糖尿病

脾胃分治理论治疗糖尿病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涉及肺、胃、肾等脏腑。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虽早有论述,但或从胃火燥热加以论述,或笼统地概以脾胃功能失调。
对脾与胃在糖尿病的各自作用,以及糖尿病各个时期脾胃作用尚未作明确阐述。
本文试从脾胃分论来初步探讨脾胃在糖尿病各期的各自作用。
1、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溯源脾胃与糖尿病(消渴病)的关系的论述散见于各代医论之中,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了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精气,内热致消的机制。
赵献可《医贯消渴论》曰:“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
”近代张锡纯也指出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精。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很大部分有疲乏、多食口干、大便不畅等症状,提示了脾虚、胃热在糖尿病形成的重要作用。
现代研究也认识到了脾胃与糖尿病的关系,如熊曼琪等较早提出了脾虚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并从体质、饮食、情志及误治等损伤脾气而致消渴进行了分析。
潘善余认为,脾气虚弱是糖尿病的病机关键。
刘承琴认为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产物。
2、脾不散精、胃火雍盛,糖尿病始成综上所述,脾胃与糖尿病的关系已被认识,但多以脾胃虚弱作为主因,脾失健运而致水谷精微不得输布,五脏不得滋养,津不上乘则肺生燥热,消渴由生。
这种认识突出了脾虚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作用,但于认识上仍不能完全摆脱传统阴虚燥热论的束缚。
特别是模糊了脾胃两脏器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各自作用,把脾胃两脏器的不同功能笼统地视为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不同。
生理状况下,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
正如《内经经脉别论第二十一》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从脾论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看

从脾论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看
中医认为脾气虚弱,运化功能障碍,散精功能失职,使津液不能上输,机体乏津,化燥生热,故需饮水自救,因此糖尿病患者经常可见口干、口渴、多饮等症状。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有这样的描述:“脾气不足,则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饮。
”脾虚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充养四肢百骸,所以乏力、消瘦;另外脾虚日久,精微不布,心肺肝肾长期失养,最终可以出现五脏皆虚的病理转归。
所以在临床上,益气健脾是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治法之一。
我有这样一位患者,男, 47岁,空腹血糖20mmol/L,医院要求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患者拒绝接受。
于是来寻求中医治疗,找我看诊时,患者乏力,口干口渴,喝水量大。
大小便比较正常。
舌质软,舌苔白厚,脉虚数粘滞。
诊断为脾胃虚弱证,治法以补气健脾为主。
方用人参、黄芪、白术补脾益气;神曲消食和胃;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青皮、陈皮理气;再配伍当归补血活血;黄柏清热燥湿;升麻、葛根升阳止泻;炙甘草调和诸药。
服药一段时间之后,患者空腹血糖5.6mmol/L。
乏力减轻,口干口渴减轻。
舌红,苔变薄一些。
效不更方,继续服用一段时间,患者血糖稳定,各种症状基本消除。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时刻注意减轻脾胃的负担,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因此糖尿病患者要会吃,选择对脾胃有益处的食物。
另外如果没有严重的心脑并发症,建议糖尿病人每天都要坚持运动,但是要量力而行,更要持之以恒。
中医如何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来治疗糖尿病

中医如何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来治疗糖尿病中医如何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来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来治疗糖尿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医如何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来治疗糖尿病,并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对脾胃功能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气血生成的基础。
脾胃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
而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脾胃功能紊乱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因此,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控制疾病的进展。
二、调养饮食习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首要措施之一就是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患者要注意慢食少餐,避免大量进食。
此外,中医强调饮食应该清淡,以减少肠胃负担。
适当摄入一些有益于调节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山药、黄豆、薏苡仁等。
这些食物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恢复脾胃功能的平衡。
三、采用草药疗法中草药疗法在中医治疗糖尿病中被广泛应用。
许多中草药具有调节脾胃功能、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的有苦瓜、黄芪、山药等。
例如,苦瓜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益胃的功效,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调理脾胃功能,降低血糖水平。
黄芪则具有益气健脾、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四、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认为,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
研究表明,经过针灸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且脾胃功能得到改善。
为了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以结合推拿和艾灸等辅助疗法,以加强调节疗效。
五、运动调理除了饮食和草药治疗以外,运动也是调节脾胃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促进体内能量的代谢。
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提高脾胃功能。
看中医如何从脾调治糖尿病,降糖消饥的效果?

看中医如何从脾调治糖尿病,降糖消饥的效果?《素问·太阴阳明篇》云:“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脾主运化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脾阴、脾阳的协调作用来完成,从而起到运化、升清、统摄之功,具有维持机体活动和化生津液气血的重要功能。
脾又为“诸阴之首”,得水谷之精微而化生阴液,以灌溉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是人体后天阴液产生之源泉。
脾阴充足,有足够的营养来濡养脏腑,则能滋润肺金,充养心血,涵养肝木,滋补肾水,其他诸脏则皆能受益,从而保持精血不竭,元气不绝。
消渴病发病的实质乃阴虚燥热,而阴虚燥热的产生,多与脾阴不足有关。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其病不单仅在肾,而且也在脾。
近代名医张锡纯曾指出:“消渴(糖尿病)其症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膊病而累及脾也。
”故此,在治疗过程中,不但要滋肾,而且要实脾,特别是在中后期,脾肾之阳虚衰,在脾土虚衰的情况下,健脾可强于养肾,此乃“以后天养先天”,故多能取得明显效果。
脾阴与脾阳的不足,在消渴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这一特点,脾阴本自不足,且无时不耗,如饮食不节,过食辛辣之膏粱厚昧,助热生火,耗伤津液,使燥热偏盛,火热内生,更加损伤脾阴。
《素问·奇病论》所云:“此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这就是由于脾阴虚,胃阳亢,使中土失运,升降气机失调,所造成的中消病的病理变化。
外感之邪,人里化热,不仅使胃腑热盛,而且可使脾阴被灼。
《医学求是》指出:“阳盛者,必人阳明之腑,胃腑燥热,阳亢已极,脾阴渐亡。
”七情内伤,忧思过度,阴血暗耗,皆可导致脾阴耗散。
反之,五脏的阴液亏损亦可导致脾阴不足,如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脾阴,则脾阴亦虚,心血不足,肝血亏虚均可使营血不足,脾气失荣,脾失所运,致脾阴同虚,肺阴不足,金虚及土,脾阴亦常耗伤。
这种由于脾阴不足致使五脏阴精不足,五脏真阴不足,又会反过来导致脾阴进一步虚衰的恶性循环,只能使机体真阴更加虚衰,虚火内生,酿成阴虚内热,使津液枯涸,则消渴之证成矣。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2型糖尿病从脾虚论治机理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2型糖尿病从脾虚论治机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大多数。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中医认为脾虚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病机,而肠道微生态与脾的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将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的脾虚论治机理。
肠道微生态指肠道内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和相对数量的组成,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肠道内有益菌群占优势时,身体健康状况较好;而当肠道内有害菌群增多时,将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改变,具体表现为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减少,害菌群增多,菌群多样性降低等。
这种改变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肠道黏膜炎症反应加剧,从而促进机体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2型糖尿病的病机中常见脾虚证,即脾脏功能失常,造成津液不足、气血不足、运化失常等症状。
脾虚的治疗应该首先从增强脾脏功能入手,改善运化消化功能,增加气血津液等物质的供给,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病情。
与脾脏功能有关的肠道微生态主要包括两方面,即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和有益菌群的供给。
对于肠道菌群的稳定性,研究发现一些菌群的稳定性与脾脏功能相关。
例如,肠道内乳酸菌群的数量与脾阳的健康密切相关,其通过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泌乳酸等物质,维持肠道酸碱平衡,增强了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当脾阳功能失调时,肠道内乳酸菌群数量减少,可能导致肠道内环境酸碱度失衡,从而影响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进而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
另外,有益菌群的供给也与脾脏健康密切相关。
例如,肠道内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等菌群能够产生人体所需的一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和K等,同时也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和活性,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当脾虚病情严重时,肠道内这些有益菌群数量将会下降,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生。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
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
《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
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
《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
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
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
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
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
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2.1 病因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
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
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
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
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脾论治糖尿病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
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
《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
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
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
《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
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
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
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
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
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
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
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
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
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2.2 病机
2.2.1 脾气虚弱
张胜利[7]认为: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对饮食进行消化。
只有脾健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使脏腑、组织、络、皮毛筋肉等器官得到充分的滋润营养
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若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则精生无源,脏腑组织失于滋润,功能紊乱,而出现口渴多饮;胃失润养,而见消谷善饥,水谷精微下流而为甘味小便。
张立新[8]认为,脾气虚失于散津可见口干多饮,肢倦乏力,脾气下陷则膏汁外流,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胃阴亏化燥生热,见善饥多食,病机为脾气虚致脾胃升降失调继则五脏俱虚。
范征吟[9]认为消渴病在初中期以脾虚为主,脾主运化,脾病可直接导致津液、精微物质代谢功能紊乱,消渴病系脾气(阳)不足,不能行“其蒸津液,化精微”和“布化气味”之功能。
万德谦[10]认为2型糖尿病以脾气虚为多见,脾气虚,失运致湿热或湿寒。
2.2.2 脾阴虚
程宪文等人[11]认为糖尿病患者中有一部分食量不多而减少的患者,表现为脾阴不足的一系列症状,人们往往只注意肺、胃、肾三阴,而忽略脾阴,脾阴与脾阳相辅相成。
脾阴是脾气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脾气共同完成运化水谷精微、升清、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脾阴充沛,则脾气健旺。
他还认为,脾阴与肺、胃、肾之阴戚戚相关,脾阴虚则脾气无阴以附,水谷精微亦无以升,必见于肺、胃、肾之阴不足。
林月华[12]认为脾阴虚是糖尿病的病机根本,脾阴是产生脾气的内在基础,脾气是脾阳蒸化脾阴而产生的。
3 论治
治脾之法,既要强调益气健脾,又要突出养阴健脾,气阴俱补,阴阳互调,令血糖布达,尿糖不生。
3.1 益气健脾
应选用性味平和,甘淡滋养之剂,令温而不燥,补而不腻,谨防过燥伤阴。
张锡纯[13]主张重用黄芪、淮山药、猪胰、鸡内金等益气健脾之品。
他认为黄芪能“助脾气上升,还其散精达肺之归”;山药能“补脾固肾,以止小便频数,……又能滋补膵脏”;“猪胰则以脏补脏”,猪胰与鸡内金“同为化食之物”,“用鸡内金者,因此证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
”施今墨[14]先生治疗糖尿病也十分重视升发脾胃之阳气,他认为:“倘仅用苦寒、甘寒以折之,则中焦之结不开(指‘三阳结为之消’的经旨),故治糖尿病时欲求火降须开结,欲求津滋肝肾,水火升降,阴阳协调,病可向愈。
”他所设计的黄芪配山药治糖尿病,苍术配玄参降血糖的对药,皆治脾之妙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山药、苍术、玄参、鸡内金等药都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3.2 养阴健脾
治疗糖尿病的补脾阴佳品当推白芍、乌梅、葛根、玉竹、黄精、甘草等。
白芍微苦亦能补阴,略酸亦能收涩。
乌梅生津敛阴止渴,葛根生津除烦止渴,且能鼓舞胃气上行,一散一敛,使之津液恕不而不耗散,邪热得清而阳气升发。
玉竹、黄精质润,补养脾阴,且补而不腻,对糖尿病阴伤兼脾虚者尤佳。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这些药物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综上所述,从脾论治糖尿病有着坚实的生理、病理基础及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茹琴,孙弼纲.脾虚证内分泌功能变化的研究现状[J].中医药研究,1998(4):51.[2]毛炯.300例脾阴虚证患者的胰腺外分泌功能测定[J].浙江中医杂志, 1990(2):77.[3]崔应珉,张笑菲,徐江雁.糖尿病治脾说略[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5):50.[4]巩如伦,王集贤.论糖尿病与脾[J].中医药信息,1991,(5):5.
[5]王德志,李爱玲.浅谈消渴病从脾论治[J].中国乡村医药,2001,8(1):25.
[6]石曾淑,张进臣.谈糖尿病与脾的关系[J].山东中医杂志,1993,12(4):10.
[7]张胜利,郭福定.消渴病机与治法关键之我见[J].陕西中医,1993,14(5):210.
[8]张立新,程豪.健脾为主治疗2型糖尿病30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6,11(2):40.
[9]范征吟,叶信莉,陆小菁.从脾论治糖尿病124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6):19.
[10]万德谦.糖尿病从脾胃论治浅见[J].实用中医内科学杂志,1995,9(3):29.
[11]程宪文,朱雅莉.消渴病从脾阴论治[J].中医药学报,1992(3):8.
[12]林月华,罗亲伟.从脾阴虚辨治2型糖尿病[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0):941.
[13]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
[14]祝谵予,翟济生.施今墨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