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病的辨证论治
脾脏的发病规律及辩证治疗

脾脏的发病规律及辩证治疗脾主长夏土之气,土有阴阳之分,脾属足太阴经为阴土,脾与胃互为表里,胃属足阳明经为阳土。
天干戊己都属土,但戊为阳土,己为阴土,所以己土属脾,戊土属胃。
脾土以运化水谷为主,如果湿气过盛,势必反伤脾土,当用象数配方380来温燥之。
脾、胃为戊己土,秋为庚辛金,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
金为土之子,所以脾土到了秋金气旺时,便借着金气能克木,木受克而不能制土,脾胃病就可逐渐转好。
相反,病脾土遇着甲乙春木旺时,便会加重。
到了夏令丙丁火气旺时,火生土为土之母,脾便能得母之气支持而渐好转。
适逢长夏土本气旺时,脾病会更有起色。
饱食伤脾,胃欲清饮,凡脾胃有病,必须禁忌饱食、水湿濡衣等。
推广于一天中的五行生克关系也如此。
例如:每日未时,土气正旺,脾病者就会感到舒畅。
日出的时候,正当寅卯木气旺,木克土,脾病在这时就会加剧。
下午正当申酉,金气旺盛,金为土之子,脾土得着子气比较舒服。
脾土居中,和缓为宜,故用象数配方80补脾,湿气太重时,可用象数配方380来补脾燥湿,使脾土得到甘缓。
脾为坤卦,五行属土,为阴土,主湿喜燥。
《易经》上这样赞扬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土能化生万物,藏养万物,这是对自然说的。
从人体角度来说,吃进去的东西要靠脾来运化,再把营养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如果脾是正常的,保持了润的状态,它的阴阳是平衡的,身体就不会有病。
但是一旦它的特性、它润的状态打破了,那就要有病。
坤土不能载物了,就没有食欲,不想或不能吃饭。
生化万物出了问题,就是消化不良,吃下去也是“酒肉穿肠过”,各部分肌体都得不到营养了。
脾是主肌肉的,消化不良人就会消瘦或者肥胖、乏力、不想动,甚至连话也不想讲。
疲劳是一个总的综合指标,不是哪一个脏腑的问题,说明身体整体运行水平都下降了。
为什么把疲劳放在这一节里呢?因为脾土要化生万物啊,它化生不出来,不能把营养输送到全身,那这肝、肺、肾等功能都要降低,人就会疲劳。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脾胃病辨证脾的生理病理:运化——纳少、便溏(脾之所有证);腹胀(除脾不统血);浮肿(脾气、阳虚)升清——内脏下垂(脾虚气陷证)统血——出血(脾不统血证)喜燥恶湿——便溏、身重、女子带下一、脾气虚证【概念】脾气虚证是指由于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亦称脾失健运证。
【病因病机】1.多因饮食不节;2.劳倦过度;3.忧思日久,损伤脾土,4.禀赋不足,素体虚弱,5.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便溏,或浮肿面色淡白或萎黄,或消瘦、或肥胖;+气虚证:舌淡苔白,脉缓或弱本证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证为主要辨证依据。
治法:健脾(益胃)补气;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脾气下陷证【概念】脾气下陷证是指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中气下陷证。
【病因病机】1.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2.或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损伤脾气所造成。
【临床表现】脾气虚证+升清无力(头晕目眩,久泄久痢,便意频数;脘腹坠胀,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本证以脾气虚证与内脏下垂并见为审证要点。
治法:健脾益气升提;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脾胃论》三、脾阳虚证【概念】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称脾虚寒证。
【病因病机】1.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2.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3.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临床表现】脘腹隐痛,喜暖喜按,纳少腹胀,便溏,或浮肿,小便不利或带下清稀量多,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阳虚本证以气虚证与虚寒之象并见为辨证要点。
治法:温阳健脾处方:理中丸加减《伤寒论》四、脾不统血证【概念】脾不统血证是指由于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又称气不摄血证。
【病因病机】1.多由久病气虚;2.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气虚统血失权所致。
脾病辨证论治

脾病辨证论治一、脾胃虚弱主要症候:脾胃虚弱表现出的主要是消化不良,如食后脘腹胀闷、大便稀薄、肌肉消瘦、四无力、脉濡细等,称为“脾失健运”。
如虚不能运化水混,还会出现面浮足脚。
脾气主升,脾虚下陷则出现脱肛、胃下垂、眼崄下垂、子宫脱垂而腹部有坠胀感,也称为“中气下陷”。
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肾炎、溃疡病等许多疾病过程中都可见到弱的症候。
子宫脱垂、肛门直肠脱垂一般均属脚虚下陷。
治疗原则:健脾胃、补中气。
常用党参、白朮、黄芪、棉根、红枣、山药、茯苓、甘草等药。
可用参苓朮草汤加减。
如中气下陷,还须加用柴胡、升麻等升提药。
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脾阳不振主要症候:脾阳不振是既有脾胃虚弱的表现,而又出现寒象,所以也称为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则出现脘腹胀满、隐痛、喜热喜按,肠鸣,大便稀薄,或挟有不消化食物,饮食减少,精神疲乏,手足不温,如影响水湿的运化,则出现面浮足肿,按之凹陷,小便减少,甚则全身浮肿。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濡软无力或沉细。
慢性肠炎、慢性肾炎等每易见到脾阳不振的症候。
治疗原则,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
常用白朮、党参、干姜、附子等药。
可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加减。
泄泻而兼有阳虚者还常用补骨脂、吴茱萸、肉果等、水肿还常用椒?、生姜皮、陈葫芦,茯苓、猪苓等。
三、脾不统血主要症候:脾有统摄(控制)血液使之不流溢于血管之外的作用,如脾的这一作用减弱则发生出血,称为“不統血”,除见到出血外,还能见到脾虚和气血不足的症候。
常表现为便血、月经过多或崩漏、皮下出血、尿血等,并见面色白、饮食减少、乏无力、头晕眼花、脉象満弱、质淡白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再生障碍性血、病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常可见到脾不统血症候。
治疗原则,健脾摄血。
常用党参、黄、白朮、灶心土、当归、仙草等药。
可用归脾汤、黄士汤加减。
四、脾湿(或湿热)困于脚胃主要症候:湿那最易侵犯脚胃而出现湿困脾胃的症候,舌苔腻是个重要的特征,同时胃口很差,病人自觉口中有粘腻不适的感觉,或口淡无味,或口中发甜、胸闷、腹胀、恶心呕吐、大便滤海也是常见状。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北京中医医院刘汶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的病理表现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脾胃与它脏关系脾脏疾病辨证论治要点虚证(1)脾阳虚衰病机概要:饮食生冷肥甘脾阳不振过用寒凉药物运化无权久病失养主要脉证:面黄少华,中脘觉冷,泛吐清水,纳少腹胀,食入尤甚,喜热饮,便溏,或见肌肉瘦削,四肢不温,少气懒言。
舌淡,苔白,脉濡弱。
治疗法则:温运中阳。
方药举例:理中丸之类。
(2)中气不足病机概要:素体气虚劳倦过度升清无权病久耗伤脾气主要脉证:纳食减少,懒言气短,四肢乏力,肠鸣腹胀,大便溏薄,甚则少腹下坠,脱肛,舌淡,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治疗法则:补中益气。
方药举例:补中益气汤之类。
实证(1)寒湿困脾病机概要:涉水淋雨坐卧湿地中阳被困,脾失运化过食生冷内湿素盛主要脉证:脘闷纳呆,口粘,头身困重,大便不实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濡细。
治疗法则:运脾化湿。
方药举例:胃苓汤之类。
(2)湿热内蕴病机概要:外感时邪或素嗜酒酪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交阻,甚则熏蒸肝胆。
主要脉证:胁胀脘闷,不思饮食,或有发热,口苦口渴,身体困重,溲赤便溏,甚则面目俱黄,皮肤发痒。
苔黄而腻,脉濡数。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
方药举例:茵陈蒿汤、五苓散之类。
兼证(1)脾胃不和:胃脘痞满,隐痛绵绵,食入难化,嗳气作呃,甚则呕吐,便溏,苔薄白,脉细。
治以益气运中,调和脾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之类。
(2)脾肾阳虚:少气懒言,腰膝酸冷,便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以健脾温肾。
方用附子理中汤、四神丸之类。
(3)脾失犯肺:咳吐痰涎,胸闷气短,胃纳不佳,苔白微腻,脉滑。
治以燥湿化痰。
方用二陈汤、平胃散之类。
(4)心脾两虚:面色萎黄,食少倦怠,气短神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妇女月经不调,脉细软,苔白舌淡。
治宜补益心脾。
方用归脾汤之类。
证治要点1.脾病的虚证和实证是相对的。
大多数脾胃病属本虚标实。
2.”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脾病多寒多虚,胃病多热多实。
治法应遵循”脾宜升宜降,胃宜降宜和“的原则。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一、痞满辨证要点实痞为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
寒证: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
热证: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1、实痞(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加减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加减:A、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或用枳实导滞丸。
B、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或用枳实消痞丸。
C、还可选用大安丸、平胃散、枳术丸等。
(2)痰湿中阻证---平陈汤(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1)症状: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2)常用药:制半夏、茯苓、陈皮、苍术、厚朴、藿香、甘草。
3)加减:A、若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可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
B、痰湿郁久化热而见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
C、若胃气虚弱,痰浊中阻,气逆不降,而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可用旋覆代赭汤。
D、还可辨证选用二陈汤、甘遂半夏汤、三仁汤等。
(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1)症状: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3)加减:A、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
B、如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苦辛通降。
(4)邪热内陷---大黄黄连泻心汤1)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2)常用药:大黄、黄连、枳实、厚朴、木香。
(5)肝胃不和证---越鞠丸合枳术丸四逆散加减。
1)症状: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脾胃病的辨证论治

脾胃病的辨证论治
传统中医认为,脾胃病是常见病症,但病情拖久容易产生变化。
因此,脾胃病患者应及早接受治疗,否则病情恐加重或恶化。
传统中医辨证治脾病常分七型,辨证治胃病常分六型。
治疗上,不但证型繁杂,而且处方用药都不同,中医可视病情酌加有益脾胃中药材。
证治脾病方面,脾气虚型患者治宜健脾益气,适合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脾阳虚型患者治宜温阳健脾,温中散寒,适合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小建中汤;中气下陷型患者,治宜健脾补中,升阳益气,适合用补中益气汤、黄耆建中汤。
此外,脾不统血型患者,治宜益气摄血,适合用归脾汤、归脾汤合胶艾汤,以及补中益气汤加阿胶、艾叶等中药材;寒湿困脾型患者,治宜温化寒湿,和胃健脾,适合用胃苓汤、茵陈四逆汤;湿热伤脾型患者,治宜清热利湿,适合用茵陈五苓散;脾虚水肿型患者,治宜温阳健脾,益气行水,适合用实脾饮。
证治胃病方面,胃气虚型患者,治宜益气健脾,适合用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黄耆建中汤;胃阴不足型患者,治宜滋阴养胃,适合用沙参麦门冬汤、益胃汤;胃寒型患者,治宜温胃散寒,适合用良附丸、桂枝生姜枳实汤;胃热型患者,治宜清泻胃火,适合用清胃散、麦门冬汤加白芍。
(曹淑芬)。
脾和胃病辨证

体现:(即食积证)
脘腹胀满疼痛,吞酸嗳腐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痛减, 纳呆厌食 (食积胃脘,气机停滞,胃失和降) 或肠鸣腹痛泄泻,泻下物酸腐臭秽
(积食下移于肠道,肠内腐气充斥)
舌苔厚腻,脉滑。
十一、胃脘气滞证
概念:邪气犯胃,致胃腑气机阻滞所体现 旳证候。
体现: 脘腹胀痛、窜痛,嗳气、肠鸣矢气则痛减, 痛而欲吐或欲泻,泻后不爽,或便秘
体现:即气陷证 (1)气虚证: (2)清阳不升或内脏下垂:
三、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
概念:脾(胃)阳亏虚,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体 现旳证候。
体现: (1)脾胃病症状:
纳呆腹胀,泛吐清水,便溏(完谷不化)
(脾胃阳虚,运化失职)
脘腹冷痛绵绵,喜温喜按,
(阳虚生寒,寒凝气机)
或见肢肿,尿少或见带下清稀色白量多
思索讨论题:
(1)患者患肝炎3年之见症为何证?1970年6月因 劳累而昏倒后出现高热5天,是什么原因?
(2)分析热退后旳临床病症,并判断其证型。
病案6
姜某,男,28岁,1990年7月12日初诊。 主诉:闷热,烦渴,全身发黄1周。 病史:患者于10天前割禾时,为暴雨淋湿全身,当
日自觉头身困重不适。因忙于农作,并未在乎。1周 前又添发烧,烦闷,汗出少而粘,脘腹痞胀,纳食不 馨,泛恶,厌食,继而全身发黄,小便如茶色,大便 稀糊不爽,遂来求医。检验:发烧38.2℃,面黄垢, 白睛及皮肤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诊疗为急 性黄疸型肝炎。 (1)患者10天前属何证?与现证病机上有何联络? (2)找出并分析临床主症,并判断其证型。
天来,精神倦怠,乏力,汗出,纳差,腹胀,大便 泄泻,形体日见消瘦。曾服多种西药(药名不详), 病症无明显缓解,要求中医治疗。 检验:面色萎黄,形瘦乏力,精神较差,皮肤潮冷。 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思索讨论题: (1)试分析证候,判断证型。 (2)请归纳本证旳病机特点。
中医脾系病证的特点和辨证原则

中医脾系病证的特点和辨证原则
一、脾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喜燥恶湿。
二、脾系病证的特点
1.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2.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通于长夏之气,与胃互为表里。
3.外邪侵袭、饮食劳倦、情志内伤或久病累及,皆可导致脾胃生理功能失常。
4.脾胃病证,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三、辨证原则
脾病辨证有虚、实、寒、热的不同。
虚证,主要有脾气虚、脾阳虚;实证有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等。
脾与湿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虚可以生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而为本虚标实之证。
四、治则治法
虚证可用温中祛寒、补中益气法;实证宜用清化湿热或温化寒湿法;若虚实夹杂,又当祛邪与补脾运脾兼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转运水液、运化物质、
提供能量和维持血液的重要作用。
但是,脾脏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病变。
本文将介绍中医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辨证
脾虚证: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弱影响了这些功能,出现口淡、乏力、饮食不香、大便稀薄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在调补脾气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大枣、山药、黄芪等。
潮热汗出证:脾肾阳气不足,手脚冰凉,出现潮热和出汗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当调补脾肾阳气,使用温补的药物,如干姜、桂枝、黄精等。
湿热痰饮证:由于长时间不当的饮食、环境、情绪的刺激导致体内湿气、痰饮、火毒的聚积,引起胸闷、胸痛、咳痰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用清热解毒、化湿祛痰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车前草等。
二、论治
中医治疗脾病主要从调养脾气、益气和滋阴等方面入手。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脾病的中医药方:
健脾汤:治疗元气不足,脾虚拒食、便泄的病症,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四君子汤:用于脾气不足,脾虚肢体倦怠、食欲不佳,由人参、白术、大枣、陈皮组成。
三峡消积散:治疗脾胃气滞,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由荷叶、茯苓、车前草、草果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