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系疾病可从脾论治(唐汉论语)

合集下载

肾病从脾治,脾病从肝治,肝病从肺治,肺病从心治、心病从肾治

肾病从脾治,脾病从肝治,肝病从肺治,肺病从心治、心病从肾治

肾病从脾治,脾病从肝治,肝病从肺治,肺病从心治、心病从
肾治
注:本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中医认为:心主肾、肺主心、脾主肝、肝主肺、肾主脾。

所以,心病要从肾治,肾病要从脾治,脾病要从肝治,肝病要从肺治,肺病要从心治!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归来归去又回到了原点,这就说明一点,心、肝、脾、肺、肾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无论哪一个器官出现问题,都会连累其他的器官。

这便是中医的五行之说的内在含义。

《素问·五脏生成篇》:心,其主肾也;肺,其主心也;脾,其主肝也;肝,其主肺也;肾,其主脾也。

五行,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不二法宝。

心病从肾治疗,肾病从脾治疗、脾病从肝治疗,肝病从肺治疗,肺病从心治疗。

具体来讲:
心病从肾治疗
心血不足、心阴不足,出现心火上炎,临证可见心烦意乱,心悸,心中空洞感,入睡困难,舌尖红少津,脉细数等表现,可以通过滋补肾阴来治疗,达到水能制火的目的。

心阳不足,也通过温补肾阳来治疗。

肾病从脾治疗
肾不好,多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有关。

脾病从肝治疗
脾与胃为表里,肝与胆为表里,互为阴阳,健胃可以实脾,运脾可以和胃,疏肝可以利胆,肝气瘀滞,脾胃不能运化,故疏肝常与健脾同用。

肝病从肺治疗
体现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中,可以通过宣降肺气的方法来达到利水之目的,因为肺主通调水道,水道一通,水邪有了出路,自然病见好转。

另外,肝主升,肺主降,欲升先降,欲降先升
肺病从心治疗
主要表现在肺朝百脉,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肺与心同居高位,总属于一身阳气之所在。

在一些病久的肺病中注意运用活血化瘀,温振心阳的方法来治疗,如西医之肺心病等。

针外七年制班学生作品-肺

针外七年制班学生作品-肺
西医——对抗疗法 ——开发药品
中医——辩证施治——扶正为主
二、中医成果
在治疗非典的过程中,中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共收治“非典”患者36例,无一例死亡,医护人员也无一人受到 感染。绝大多数患者痊愈出院,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陕西省上官村医疗站站长焦彦龙日前发现,五十年代出版的《针灸医案集要》一书较为详 细的记载了一例“非典型肺炎”症状和治疗过程。该书还详细记载了采用针灸办法治愈一 名江苏“非典型肺炎”患者的过程。

• • •

非肺肺

典的的

专病生

题理理







恶即不秉橐《 清呼虚肺《

湿能耐清龠临 浊之如,医 ,治卸肃,证 之则蜂两贯

• ﹑﹑﹑
最 畏 火 风 。 ”
病 。 其 性 恶 寒
恶 热
恶 燥
侵 , 凡 六 淫 之 气 , 一 有 所 著 ,
之 体 , 性 主 乎 降 ; 又 为 娇 脏 ,
处方2———主要功能: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药物组成:鱼腥草15克、野菊花6克、茵陈15克、佩兰10克、草果3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一剂。(略)
古方:
全国著名肺科专家、安徽医科大学教授许学受在合肥紧急约见记者,表示愿意 无偿提供一副具有奇效的古方———“千金苇茎汤”,以帮助这类患者早日恢 复健康。 该古方配方为:苇茎30克,薏苡仁15克,桃仁15克,冬瓜子10克,熬成汤剂,一 日一剂,5~7剂即可痊愈,花费只要几元钱。
二、服用预防非典的药物不可长 期服用。
“是药三分毒”,可能损伤正气。
1)调整好心态。对“非典”千万不能产生恐

脾胃论原文及译文

脾胃论原文及译文

脾胃论原文及译文《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代表作。

1.脾胃虚实传变论:1.原文:《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2.注释:1.“《五脏别论》”:《黄帝内经》中的一篇。

2.“天气之所生”:天之气所化生。

这里强调这些脏腑的功能与自然界的气的运动相关。

3.“传化之府”:负责传导和转化饮食物的器官。

3.译文:《五脏别论》说: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个脏器,是由天之气所化生的。

它们的功能像天一样,主泻而不主藏,接受五脏的浊气,所以叫做传化之府,其中的物质不能长久停留,需要不断地传输和排泄。

所说的五脏,是贮藏精气而不向外排泄的,所以可以充满但不能过度充实;六腑,是传导和转化饮食物而不贮藏的,所以可以充实但不能过度胀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物入口时,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食物下咽后,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五脏是满而不实。

2.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1.原文: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环无端,惟脾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

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

人身形以应九野,左足主立春,丑位是也;左手主立夏,辰位是也;右手主立秋,未位是也;右足主立冬,戌位是也。

戌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脾胃兼化,其病治之,各从其宜,不可定体;肝肺之病,在水火之间,顺逆传变不同,温凉不定,当求责耳。

2.注释:1.“五行相生”:五行之间具有相互滋生和促进的关系。

2.“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在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脾的功能较为旺盛。

3.“兼味”:除了本味之外所兼有的味道。

(完整word版)《脾胃论》

(完整word版)《脾胃论》

《脾胃论》(公元1249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三卷。

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

序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

《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

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

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者,五脏主之。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金匮要略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金匮要略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1.“治未病”的含义是()。

A:早期治疗B:谨防误治C:已病防传D:未病先防E:适时治疗答案:ACD2.“若()。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A:五脏腠理通畅,人即安和B: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C: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D:五脏安和,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答案:C3.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补脾。

()A:错B:对答案:A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A:错B:对答案:B5.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恶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痉病的主脉是()。

A:沉而细者B:沉迟脉C:紧而弦脉D:浮数脉E:浮紧脉答案:C2.柔痉的治疗选方为()。

A:调胃承气汤B:葛根汤C:止痉散D:防己黄芪汤E:栝蒌桂枝汤答案:E3.痉病,高热.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证属()。

A:表热致痉B:刚痉C:里热成痉D:欲作刚痉E:柔痉答案:C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A:痛痹B:血痹C:湿痹D:风痹E:历节答案:C5.太阳中暍,津气两伤,治用()。

A:白虎加桂枝汤B:白虎汤C:竹叶石膏汤D:白虎加苍术汤E:白虎加参汤答案:E6.麻杏苡甘汤证属()。

A:寒湿表虚B:风湿表虚C:风湿在表化热倾向D:风湿阳郁化热E:风湿阳虚答案:C7.风湿,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方用()。

A:甘草附子汤B:防己黄芪汤C:桂枝去芍药汤D:桂枝附子汤E:桂枝加附子汤答案:D8.下列病证禁用汗法者为()。

A:水气病B:湿病C:痉病D:暍病E:历节病答案:D9.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

A:风湿兼阳虚B:风湿表里阳虚C:寒湿郁表D:风湿在表E:风湿兼气虚答案:C10.防己黄芪汤治湿病,下列症状何项不具备()。

A:脉浮B:恶心C:身重D:恶风E:汗出重答案:B11.痉病的治法可用()。

A:补法B:吐法C:汗法D:温法E:下法答案:CE12.湿病治疗不能用的治法为()。

《灵枢·经脉》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经脉》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经脉》原文|译文|要点《灵枢·经脉》出自《黄帝内经》。

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是关于归纳总结十二经脉、络脉的循行及所主相关疾病的一篇文章,是经络理论的奠基之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灵枢·经脉》原文作者:佚名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鼻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古今医家论咳嗽

古今医家论咳嗽

古今医家论咳嗽文章来源:黄帝素问欬论黄帝问曰:肺之令人欬,何也?岐伯曰:五臟六腑皆令人欬,非独肺也。

【註肺主气而朝百脉,五臟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欬。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欬。

【註皮毛者,肺之合。

天之寒邪,始伤皮毛,则邪从其合而内伤肺矣。

寒饮入胃,则冷饮之邪,从肺脉而上至于肺,外内之邪合併,因而客之,则为肺欬矣。

】五臟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註乘春则肝先受邪,乘夏则心先受邪,乘秋则肺先受邪,各以所主之时受病。

如非其秋时,则五臟之邪,各传与之肺而为欬也。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臟各以治。

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欬,甚则为泄为痛。

【註五臟之气,与四时五行之气相合,故受病微,则上乘于肺而为欬,甚则上行极而下为泄痛矣。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註先受之者,谓次即传及于肺而为欬也。

欬乃肺之本病,故先言肺先受邪。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欬之状,欬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註肺司唿吸,故欬则喘息有音。

肺主气,甚则随气上逆而唾血也。

】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痺。

【註喉乃肺窍,心火淫金,故喉中介然如梗。

手少阴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挟咽,故咽喉肿痛。

】肝欬之状,欬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註肝脉布胁肋,上注肺,故欬则两胁下痛。

不可转者,不可以俛仰也。

盖肝邪上乘于肺则为欬,甚则下逆于经而不可以转,转则胠下满。

】脾欬之状,欬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欬剧。

【註脾臟居右,故欬则右胁下痛。

脾气上通于肺,肺之俞在肩背,故阴阴引于肩背。

盖微则上乘于肺而为欬,甚则病及于本经。

】肾欬之状,欬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欬涎。

【註肾脉贯膈入肺中,故欬则肺俞相引而痛。

肺肾皆积水也,故甚则欬涎。

】帝曰:六腑之病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臟之久欬,乃移于六腑。

肺系疾病可从脾论治(唐汉论语)

肺系疾病可从脾论治(唐汉论语)

肺系疾病可从脾论治(唐汉论语)《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2期报道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林沁臻关于肺系疾病从脾论治的体会。

肺脾相关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对肺系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对肺系疾病的治法很多,林沁臻着重就肺脾相关理论及肺系疾病从脾论治做了介绍。

从脾论治的理论根据:从五行相生的关系而论,脾属土,肺属金,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

从经络的观点而言,一是肺之经气源于母脏脾,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二是脾肺两经同属“太阴”,有“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之意。

二者在气血阴阳的盛衰消长变化过程中,具有同步变运趋势。

肺脾间气血的生化与输布,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过程中,能相互协调、感应和影响。

肺与脾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还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方面,肺主气司呼吸,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产生宗气。

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肺的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动力,有赖于脾的运化精微提供;同时脾运化水液也有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的协调。

如《素问·经脉别论》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肺与脾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

其一,若脾气受损,常可导致肺气不足。

其二,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喘咳痰多等症。

现代研究表明,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有较高的食管形态学病变的检出率(63.6%)和食管反流率(65.5%),同时伴有食管括约肌静止压降低的倾向。

从而提示对一些原因不明的顽固性哮喘,进行食管检查,可能为探明哮喘的发病病因,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供途径。

另有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明显的胃肠道功能异常。

同时,在对胃溃疡患者的研究中也发现,有胃病患者的肺活量、1分钟呼吸量,无论吸烟与否均较无胃病者有降低,说明胃病日久可导致肺功能受损,故在治疗上可以补益肺气,充实卫气,增加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系疾病可从脾论治(唐汉论语)
《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2期报道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林沁臻关于肺系疾病从脾论治的体会。

肺脾相关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对肺系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对肺系疾病的治法很多,林沁臻着重就肺脾相关理论及肺系疾病从脾论治做了介绍。

从脾论治的理论根据:从五行相生的关系而论,脾属土,肺属金,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

从经络的观点而言,一是肺之经气源于母脏脾,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二是脾肺两经同属“太阴”,有“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之意。

二者在气血阴阳的盛衰消长变化过程中,具有同步变运趋势。

肺脾间气血的生化与输布,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过程中,能相互协调、感应和影响。

肺与脾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还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方面,肺主气司呼吸,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产生宗气。

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肺的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动力,有赖于脾的运化精微提供;同时脾运化水液也有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的协调。

如《素问·经脉别论》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肺与脾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

其一,若脾气受损,常可导致肺气不足。

其二,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喘咳痰多等症。

现代研究表明,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有较高的食管形态学病变的检出率(63.6%)和食管反流率(65.5%),同时伴有食管括约肌静止压降低的倾向。

从而提示对一些原因不明的顽固性哮喘,进行食管检查,可能为探明哮喘的发病病因,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供途径。

另有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明显的胃肠道功能异常。

同时,在对胃溃疡患者的研究中也发现,有胃病患者的肺活量、1分钟呼吸量,无论吸烟与否均较无胃病者有降低,说明胃病日久可导致肺功能受损,故在治疗上可以补益肺气,充实卫气,增加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的
转化率和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临床举隅:一7岁患儿,咳嗽反复发作2月余,夜间为甚。

咳甚则呕吐痰涎,每因气候变化或饮食生冷,肥甘油腻之物而诱发或加剧。

全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

西医诊断:支气管炎。

经多次口服抗生素、止咳药,或雾化治疗,效果不佳。

临床症状:咳嗽阵作,咳声重浊,喉中痰鸣,咯痰不爽,偶咯出黄白相间黏痰,纳可,二便如常。

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滑有力。

证为痰浊蕴肺,肺失宣降,咳久伤脾。

药用:杏仁、苏子,茯苓、川贝母、炙枇杷叶、橘红各10g,姜半夏、枳壳、桔梗各6g,炙甘草4g。

5剂,咳减。

继以六君子汤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再服6剂,病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