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知识及职业防护(精选)
艾滋病的职业暴露及防护

利器类型
中空针头(41例) 破玻璃(2例) 解剖刀(1例) 不清(1例)
我国出现了很多职业暴露的事例
• 截止目前职业暴露事例有增多趋势,尤其是基层 医院的医务人员和警务人员。
• 北京地坛医院就曾先后收治过3名护士及2名警 察,他们都是在工作中不慎因针刺伤和表皮无保 护接触而暴露于HIV感染者的血液;
皮肤刺伤与HIV感染
• 皮肤刺伤并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后,感染 的概率为1:400~1:300,如仅为无损伤皮肤 及粘膜暴露于HIV感染者的血液HIV感染率 ≤1:1000;
• 暴露后感染率尚与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 被暴露者的免疫力及是否正确处理有关。
国外职业暴露的监测结果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对1981~1997年 因职业暴露感染HIV的52名医务人员的情况 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暴露情况最常见的 是针刺伤或割伤;
报告
药物毒副 作用监测
职业暴露后应遵循的处理原则
• 由于艾滋病的特殊性,在HIV职业暴露发生 后,通常应遵循如下四条原则:
• 及时处理原则 • 报告原则 • 保密原则 • 知情同意原则
如何对职业暴露进行评估处理
• 暴露后应在对暴露情况和暴露源进行正确 评估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抗逆转录病 毒预防性治疗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 对暴露者给予咨询和指导。对HIV职业暴露 的评估包括以下3步:
职业暴露处理程序
• 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疾控部门 有一套严格的操作程序:
• 专家组要确定暴露级别; • 再确认HIV传染源的严重程度; • 最后才决定暴露者要不要服药。
暴露发生后处理程序
HIV 职 业 暴 露 发 生 局部紧急处理
危险性评估
不选用药
HIV职业暴露的安全防护及暴露后处理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危害等级Ⅲ(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 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 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 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15
3.实验室安全操作 实验室安全操作
(1)进入实验室穿隔离衣、戴手套。 )进入实验室穿隔离衣、戴手套。 (2)标本、试剂外溅要及时消毒。 )标本、试剂外溅要及时消毒。 (3)注意血液标本的转移。 )注意血液标本的转移。
(必须使用移液器来操作实验室的所有液体) 必须使用移液器来操作实验室的所有液体)
危害等级Ⅳ 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 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 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 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病原体。 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病原体。
HIV职业暴露的 HIV职业暴露的 安全防护及暴露后处理
知识要点
什么是职业暴露 生物因子危害程度分级 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 实验室安全防护 爱滋病职业暴露
2
一、什么是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检 验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感染者或者病人 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 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 含有病毒的血液、 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 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18
防艾知识摘抄内容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最后导致死亡。
以下是防艾知识的摘抄内容:
一、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性传播: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包括异性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
血液传播:输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或针头等行为都可能导致感染。
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在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中,都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
二、预防措施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性传播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避免与不熟悉的人发生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
避免血液传播: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
阻断母婴传播:对孕妇进行艾滋病检测和咨询,确保感染者得到及时治疗,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避免高风险行为。
三、关爱与支持
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与支持。
我们应消除歧视,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共同为防艾事业贡献力量。
总之,防艾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同时,关爱与支持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

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 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10分钟)
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
包扎伤口
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并报告主管部门及领导
预防用药
风险评估
定期随访
16
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风险评估
根据职业暴露的程度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暴露级别 及是否需要预防服药。鉴于医务人员暴露后的感染率很低, 而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大,所以应正确评估暴露级别,严 格掌握用药的指针。
10
2、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 为保证消毒效果,器具必须用热水和清洁剂洗干净
后再消毒。所有符合消毒规范的消毒程序都足可以杀灭 HIV、乙型肝炎病毒和丙性肝炎病毒。
11
3、认真洗手 医务人员手上沾着的体液,可以很容易地用肥皂和
水清除干净。
12
4、使用防护设施避免直接接触体液 根据可能接触血液或体液量的多少 ,决定采用适
17
感染的危险性
据国外研究资料,暴露后的危险依次为:皮肤 完整<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受到损害,暴露时间短、 接触的血少<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受到损害后的暴 露,暴露时间长、接触的血多或由实心的针刺伤< 有空心针刺伤、伤口深、伤口有可视性出血,或针 曾穿破病人的动脉或静脉。同时结合病人的状态, 判断来自病人的危险性有多大。如果病人无症状或 高的CD4,危险性相对较小;如果病人有症状、高的 病毒载量,或是低的CD4,危险相对较大。
18
确定暴露级别
根据暴露类型、损伤程度、暴露量、暴露时间、部位 等分为三级。
一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损伤的皮肤、粘膜,暴露量 小且时间较短。
艾滋病的护理及职业暴露防护

5、药物治疗的护理 (1)应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定期进行全血检测、肾功及 肝功检测。 (2)正确服药和随访:目前不能彻底治愈艾滋病,但终身 按时按量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控制HIV的复制,防止耐 药性的出现。每天服用1次药物,需要在每天同一时间; 每天服用2次药物间隔时间应为12小时。服用后2小时发 生呕吐,应补服呕吐前服下的相同药物。如果发生漏服, 在4小时内补服,但不要在下次服用双倍剂量来弥补。抗 病毒治疗方案包括至少三种药物,漏服或擅自换药、停药 等不规范的服药方式,会导致耐药性的出现及治疗失败。 应严格按0.5、1、2、3、6、9、12月及以后每3月1次 或遵医嘱到医疗机构随访和复查。 6、心理护理
职业暴露的预防
一、预防 1、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遵照标准 预防的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 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 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 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 手消毒。
发病机制
HIV→进入人体→CD4+T淋巴细胞→细胞 内大量复制→细胞溶解或破坏→CD4细胞 数量↓↓→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机会性感 染及恶性肿瘤→死亡。 HIV也可侵袭单核巨噬细胞,虽很少病变, 但是病毒贮存场所,并携带病毒进入神经 系统,造成神经系统损害。
CD4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是T淋巴细胞的 一种。可指挥身体对抗微生物,如病毒。HIV病毒进入人体后,病毒 可识别出CD4细胞表面的特异蛋白质分子,即可识别并侵入CD4细胞。 病毒侵入后,将自己的基因整合进入CD4细胞的RNA中,随这CD4 细胞的复制和繁殖,病毒也完成了复制和繁殖,当病毒从CD4细胞 中破壁而出时,细胞本身就被破坏。 CD4计数能直接反应人体免疫功能,是反映艾滋病感染患者免疫系统 损害状况最明确的指标。 正常人CD4细胞为500~1600/mm3,HIV感染者的CD4细胞出现进行 性或不规则性下降。 CD8细胞是另一种T淋巴细胞,是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可消灭受感染 的细胞,包括受感染的CD4细胞, HIV病毒感染的病人和CD4细胞 数CD8细胞数倒置,比值﹤1,正常人比值﹥1.
艾滋病护理防护

艾滋病护理防护一、艾滋病防护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有关知识的学习,掌握防护措施。
2、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在接触每位病人前后及脱手套后均应洗手。
如果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被血液、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后,需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
3、戴手套:在接触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接触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器具或物体表面,进行静脉穿刺和其他进入血管的操作时,都要带手套。
接触每一个病人后要更换手套,防止通过感染的手套将病毒传给其他病人。
摘掉手套后要认真清洗双手。
4、在进行有个能有血溅的操作时(口、鼻腔和眼睛)医务人员应该带口罩,护目镜或面罩。
5、艾滋病病人用过的空针、针头、输液器等应单独存放在密闭、不易刺破的容器内,一次性处理,外加黄色垃圾袋,封口表示明显。
6、如果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破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1、血渍处理地面、墙壁、家具上有血渍时,不能直接演那个抹布或拖把擦拭。
应先用0.2%的含氯制浸洒在血渍上15~30分钟,然后戴手套用抹布擦去。
上述工作完成后立即洗手。
2、血标本的处理化验标本应放在带盖的试管内,然后再放在密闭的容器内送化验室,以防止标本在运送过程中溅洒在外面。
手持化验标本时应戴手套3、医疗锐器的处理用后的医疗锐器包括:针头、缝针、刀片等,应放固定、坚硬的容器内。
4、所有废弃的医疗废物,包括各种废弃的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应放在有生物危害标记的双层黄色垃圾袋内,送往固定地点进行处理。
三、意外暴露后或针刺后的处理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
2、若是病人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工作人员眼睛、口腔、鼻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冲洗被刺伤的伤口,冲洗时间要达到15分钟,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及时寻求医疗服务和咨询。
艾滋病职业暴漏防护知识

艾滋病职业暴漏防护知识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西医学名职业暴露主要病因接触危险患者多发群体从事医务的人员传染性有传染性传染原因防护不足等紧急处理生理盐水冲洗粘膜等目录1艾滋暴露▪暴露的原因▪感染的危险性▪增加感染原因▪暴露处理原则▪受伤部位消毒▪对暴露者处理▪报告和记录▪查找事故原因2预防措施3相关法规4附件5指导原则1艾滋暴露编辑暴露的原因艾滋病的职业暴露是指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其他相关数据工作过程中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1) 没有制定内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2) 没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 缺乏自我防护知识与技能。
(4) 工作中发生意外,如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注射时不慎被针头刺破手指;医疗护理和实验室工作中皮肤或粘膜意外被针刺或其它锐器损伤;感染者分泌物或血液意外溅入工作人员的眼、鼻、口中等。
感染的危险性职业暴露后存在着感染HIV的危险性,但实际感染HIV的机率是很低的。
有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0.33%(20/6135),粘膜表面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09%(1/1143)。
2712名无破损皮肤暴露者无一例发生HIV感染。
增加感染原因接触血量大;受损伤口深;造成伤口的器械上有明显的血迹;器械曾刺入静脉或动脉内;病人正处于感染早期或晚期(如于事故后60天内死于艾滋病)。
暴露处理原则(1) 紧急局部处理[1] 用肥皂和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及预防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及预防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接触和遭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较大,传染科与手术室医务发生职业暴露问题的风险更高。
加大医务HIV职业暴露的防护力度,是防控发生HIV感染事件的一道重要关卡。
1AIDS职业暴露及其危害AIDS职业暴露,就是医务人员在开展有关AIDS的防治工作时,在不经意间接触了AIDS患者的体液、血液,感染了破溃皮肤等,或是被污染过的针头、锐器等,对局部皮肤造成刺伤,进而出现有可能被HIV感染的状况。
发生AIDS职业暴露事件时不仅会导致本体身体健康明显降低,也会给家庭、社会构成严重损害。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它不仅给医务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还会直接危害护理人员职业生涯和生命安全。
由于护理人员会直接与艾滋病患者接触,在某些情况下会直接感染艾滋病病毒,若不及时处理,必然会导致护理人员感染病毒成为“患者”。
2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1)缺乏专业的技能素养近年来,仍有一部分医务人员缺乏必要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措施。
在出现感染后,部分医务人员无法及时、有效的处理,或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经验,或对艾滋病患者的职业暴露缺乏必要的危险认知和理解等,这就不仅会影响对患者的护理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自身职业暴露的风险。
(2)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利器刺伤。
医务工作中的医疗锐器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损伤,也是血液性疾病横向流通的主要方式。
实践经验证明,艾滋病医疗锐器刺伤传播几率非常高,即使只有一次也会导致护理人员感染本类疾病。
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的工作操作有很大的关系。
不严格规范操作,警惕性不够,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都会导致医疗锐器伤发生。
(3)粘膜、皮肤被入侵感染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的手部皮肤往往存在一些小伤口,针对这些小伤口问题护理人员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护理人员在处理艾滋病患者体液或血液过程中,并未规范的佩戴手套,或者并未注意手套是否有破损,此时艾滋病病毒会从伤口进入护理人员体内,导致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