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楚辞渔父优秀
屈原的经典诗词《渔父》

【导语】《渔⽗》出⾃《楚辞》,东汉⽂学家王逸认为《渔⽗》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遇到了⼀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那关于这⾸诗词的详细知识就和⼀起来了解下,欢迎阅读! 《渔夫》 战国•屈原 渔⽗见⽽问之⽈:“⼦⾮三闾⼤夫与?何故⾄于斯?”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赏析】 渔⽗是⼀位避世隐⾝、钓鱼江滨的隐⼠,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举,⽽诗⼈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清⽩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致的。
全⽂采⽤对⽐的⼿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结尾,中间两个⾃然段则是两⼈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其中“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两句,是《渔⽗》中的名句,交代了屈原⾃⼰被流放的原因:天下都是浑浊不堪的,只有我清澈透明,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世⼈都是迷醉的,唯独我清醒,坚持⾃⼰的政治主张。
那么多⼈都在同流合污或随波逐流,那么多⼈都能做到视⽽不见听⽽不闻,为什么屈原就做不到?因为他的理想是⾄⾼⾄洁的,不允许沾有⼀丝的污浊思想;况且,他是⼀个纯粹之⼈,更不懂俗世庸⼈的“装糊涂”。
然⽽,正是由于⾃⼰的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的性格,他才遭⼈妒忌诽谤,以⾄离⾃⼰的理想越来越远。
⽽屈原恰恰⼜是⼀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取义的⼈,“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因此,屈原没有听从渔夫的忠告,⽢愿“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
这两句显⽰出屈原的忠君爱国的崇⾼品质。
扩展阅读:屈原的⽂学成就 屈原是个诗⼈,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学于世的作家。
他创⽴了“楚辞”这种⽂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被词⼈,⾮⼀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居》《渔⽗》各1篇。
《楚辞》渔父(原文翻译)

《楚辞》渔⽗(原⽂翻译)渔⽗【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吟泽畔。
颜⾊憔悴,形容枯槁。
渔⽗见⽽问之,⽈:“⼦⾮三闾⼤夫欤?何故⾄于斯?”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圣⼈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
世⼈皆浊,何不淈其泥⽽扬其波?众⼈皆醉,何不餔其糟⽽啜其醨?何故深思⾼举,⾃令放为?”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
安能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蒙世俗之尘埃乎?”渔⽗莞尔⽽笑,⿎枻⽽去。
歌⽈:“沧浪之⽔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
”遂去,不复与⾔。
【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泽边上⼀边⾏⾛⼀边吟唱。
脸⾊憔悴,⾝体枯瘦。
渔⽗看见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都混浊,唯独我清⽩。
众⼈都喝醉了,唯独我清醒,所以被放逐了。
”渔⽗说:“圣⼈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改变⾃⼰。
世上的⼈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波同流合污呢?众⼈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为⾼尚,让⾃⼰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定要掸去帽⼦上的尘⼟刚刚洗过澡的⼈,⼀定要抖落掉⾐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洁⽩的⾝⼦,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湘⽔,葬⾝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微微⼀笑,⽤桨敲击着船舷⽽离去,唱道:“沧浪之⽔清⼜清,屈原投江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混⼜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竟⾃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楚辞渔父原文及翻译注释

楚辞渔父原文及翻译注释作品原文渔父屈原既1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3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4。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5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7?”屈原曰:“吾闻之,新沐8者必弹冠,新浴9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10,受物之汶汶11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12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13而笑,鼓枻14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15,可以濯16吾缨17;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18,不复与言19。
[8]注释译文词语注释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
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5.淈(gǔ):搅浑。
《说文》:“淈,浊也。
从水,屈声。
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6.哺:吃。
糟:酒糟。
歠(chuò):饮。
《说文》:“歠,饮也。
”醨(lí):薄酒《说文》:”醨,薄酒也。
”成语:哺糟歠醨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8.沐:洗头。
《说文》:“沐,濯发也。
”9.浴:洗身,洗澡。
《说文》:“浴,洒(xǐ)身也。
”洒,古同“洗”。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9]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
.鼓:拍打。
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楚辞《渔父》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后 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 屈原的生平概括为: “一个家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两次流放”: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 原遭受第一次流放,被放逐于汉北.怀王三十年,秦人 诱骗怀王在武关盟会,屈原极力劝阻,但怀王的小儿 子子兰等却极力怂恿,结果怀王被秦人扣留不得回国。 怀王失陷秦国后,顷襄王即位,子兰执政,成为令尹。 由于屈原曾怒斥子兰,子兰对他怀恨在心,结果屈原 被再次流放于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 后。公元前278年,秦兵攻破楚都城郢,屈原怨愤绝望, 自投汨罗江而死,据传时为五月五日。 “三种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四种忧愤”:“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方正 之不容也,邪曲之害公也”
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只是表现在国家 制度不够成熟,所以楚人需要引进有关的学说和典籍。 与此相应,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 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不一定落后,甚至有许多 地方远远超过中原文化。 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 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 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 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 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 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 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
(二)串析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 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 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 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 的对答。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 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 屈原的问答。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 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 “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 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 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大学语文 《渔父》

湖北姊归
二、《渔父》内容概括: 渔父》内容概括:
《渔父》诗中采用问答之体,两个人物各 渔父》诗中采用问答之体, 述其志,展现了两个鲜明的形象, 述其志,展现了两个鲜明的形象,两种鲜 明的人生态度:屈原坚守信念,宁为玉碎; 明的人生态度:屈原坚守信念,宁为玉碎; 渔父洒落超脱,全身远害。 渔父洒落超脱,全身远害。一为儒家的积 极入世、执著进取;一为道家的消极出世、 极入世、执著进取;一为道家的消极出世、 超脱旷达,形成鲜明的对比。 超脱旷达,形成鲜明的对比。
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 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 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 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 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 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 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 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 敦厚等处世原则, 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 深沉而刚烈之气, 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 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 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人独钓一江秋。
【明】杨慎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都付笑谈中。
屈原的意义: 屈原的意义:
《楚辞》渔父

渔父
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遂去不复与言。
楚辞·渔父 原文及译文

渔父先秦: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其糟(zāo)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淈:搅浑。
餔:吃。
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mén)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hào)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沐:洗头。
浴:洗身,洗澡。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污浊。
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渔父莞(wǎn)尔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吾缨(yīng);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⑴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⑵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⑷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⑸淈(gǔ):搅浑。
⑹餔:吃。
糟:酒糟。
歠(chuò):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作品
屈原的作品大部分写于两次 放逐的生活中,凡二十三篇: 《离骚》、《天问》、《招魂》、 《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
16
作品
他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 忧患意识和真挚的爱国情怀, 创造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 浓郁地方色彩的浪漫主义伟大 诗人。
17
1953 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 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 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18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
25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26
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 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 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 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 逐。”
27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 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 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 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 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 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 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 呢?”
28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 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 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 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 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 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 呢?”
31
? 第三部分,重点写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 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 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 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 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 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 原分道扬镳。
32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29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 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30
? 第一部分,屈原出场,交待了故事发生的 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
?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 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
沧浪之水是比喻天下的整体局势。“水清”是 比喻太平盛世,“水浊”是比喻动乱之时。“濯吾 缨” 比喻做官封爵,参与政事。“濯吾足” 指保 全自身,不问世事。 “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 则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隐喻 一种既高尚狷介、不与时俗同流合污又能和光同尘、 与世相容的一种旷达心境。
1
? 关于楚辞 ? 屈原的生平和创作 ? 《楚辞·渔父》赏析
2
关于“楚辞”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 吏列传》,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 一名称。其本义泛指楚地的歌辞, 后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 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3
关于《楚辞》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 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 书名即题作《楚辞》,是《诗经》以 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 诗歌总集。
? 结构宏大,篇幅较长
8
? 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 中记录的《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9
? 《论语》中的《楚狂接舆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
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 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4
楚辞的特点
? 采用楚国方言,记载的是楚国的地 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地 方特色。
? 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 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 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 彩。
5
6
7
楚辞的特点
? 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 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 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 婉而多情致。
10
? 刘向《说苑》所载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1
12
生平
屈原(约前340-前278) ,名 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丹 阳(今湖北秭归县)人。出 身贵族。
13
生平
“一个家世”
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 称
“五”字
“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
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 序
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 阳辰”,所以端五也叫 “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 重午。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
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
19
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
《楚辞·渔父》赏析
20
(一)《渔父》之谜
? 作者: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最
早认定为屈原作的,但此说漏洞颇多。近 人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 说:“《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 想的楚人的作品。”(《屈原赋今译》)
?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 醒,是以见放。”
23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 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 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24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 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21
? 写作背景: 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在怀王的后期,屈原
被流放到汉水流域的时候,在汉水下游的 某个地方写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到了顷襄 王的时候,也就是说到了屈原的晚年,在 汨罗江附近。“行吟泽畔”写的是洞庭湖 湖畔,在这个地方写的。
22
文本
?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 至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