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机理与斜坡稳定性的研究成果与展望
滑坡稳定性分析研究

滑摘要:我国的滑坡灾害频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工程活动对原地形地貌进行着巨大的改造,势必诱发大量新滑坡的产生。
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滑坡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且大型滑坡规模大、破坏性强。
每年滑坡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在数十人至数百人之间, 导致的经济损失更是达到数亿元。
本文通过对滑坡的分析, 阐述了滑坡的灾害风险,影响因素,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最终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建议。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动态系统Stability analysis and study of landslideAbstract:Our country’landslide is very disasters,as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 the engineering activities have a huge transformation to original topography , and bound to induce the produ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new landslides.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caused great harm. Landslide is a complex dynamic system, and big landslides have large-scale and destructive strength. Dozens to hundreds of people in between’ casualties which is due to landslides annually, resulting in economic loss is to reach several million dollars.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sis the landslide, described the landslide’disaster risks, factors, stabilit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nd ultimately come up with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Key words:landslide;stability;dynamic system1 概述滑坡稳定性分析是滑坡隐患治理过程中的基础工作,是后续工作的前提。
3滑坡破坏机理研究及稳定性计算理论

3滑坡破坏机理研究及稳定性计算3.1 边坡滑坡破坏机理3.1.1 水平坡的变形破坏机理水平坡是指岩层倾向大致与边坡走向一致,而岩层倾角小于软弱岩层面残余摩擦角的一类层状岩质边坡。
这类边坡的主要变形机理为滑移——压致拉裂,在这一变形机制下,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为转动型滑坡(弧面破坏),具体过程描述如下:边坡形成后由于卸荷回弹或者蠕变,坡体沿平缓结构面向坡前临空方向产生缓慢的滑移。
滑移面的锁固点或错列点附近,因拉应力集中生成与滑移面近于垂直的拉张裂隙,向上(个别情况向下)扩展且其方向渐转成与最大主应力方向趋于一致(大体平行坡面)并伴有局部滑移。
这种拉裂面的形成机制与压应力作用下格里菲斯裂纹的形成扩展规律近似,所以它应属于压致拉裂。
滑移和拉裂变形是由斜坡内软弱结构面处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
据实例分析和模拟研究,这类变形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图3-1)。
图3-1 滑移-压致拉裂变形演变图(1)卸荷回弹阶段人工边坡在边坡开挖形成后,由于边坡以外岩土体的卸除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边坡岩土体将向临空面方向发生膨胀变形。
对近水平层状岩质边坡而言,这种变形表现为沿岩层面向临空面方向缓慢滑移,如图3-1(a)所示。
(2)压致拉裂面自下而上扩展阶段坡底附近岩层在上面岩土体的高压力作用下,随着滑移变形的发展,逐渐产生近似垂至于岩层面的裂隙,如图3-1(b )所示。
这种裂隙逐渐贯彻岩层,使原有岩体结构逐渐破坏而松动。
受其影响,其上岩层也将逐渐开裂使裂隙向上扩展如图3-1(c )所示。
但这一阶段岩体仍处于稳定破裂阶段。
图3-1所示为一典型实例。
花岗岩体中十分发育的席状裂隙产状近于水平,另有两组陡倾裂隙,共中一组走向与坡面近于平行。
平铜内岩体蠕变松动迹象明显,平行坡面陡倾裂隙普遍被拉开,并出现多条滑移面与陡倾裂断面交替的阶状裂隙。
在平嗣约60m 深处见有一条阶状裂面,陡面张开达2.scln ,由其中涌出大量黄泥浆水。
与此同时邻近钻孔水位普遍降落,表明与滑移相伴的压致拉裂面己与地表贯通。
滑坡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滑坡机理与稳定性研究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滑坡是指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地质体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沿着固有面向下滑动的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由于滑坡的危害性巨大,所以滑坡机理和稳定性研究一直是地质学、土木工程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1.2 研究现状目前,关于滑坡机理和稳定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其中,滑坡机理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地形、岩土材料、水文地质条件、地震等因素;滑坡稳定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滑坡的力学特性、变形特征以及稳定分析等方面。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现有的滑坡机理和稳定性研究进行系统总结,进一步深入探讨滑坡形成的机理,分析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为防止和减轻滑坡灾害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滑坡机理2.1 地形因素山体地质结构、坡度、坡向、高度差等都会影响到滑坡的形成,一般来说,地形起伏越剧烈,滑坡的易发性就越高。
2.2 岩土材料因素岩土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是滑坡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岩土体的含水率、密度、强度、渗透性等都是影响滑坡的因素。
2.3 水文地质条件因素水文地质条件对于滑坡形成和演化都有着重要影响,包括雨量、降雨强度、地下水位等。
2.4 地震因素地震是影响滑坡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既可以是直接导致滑坡的原因,也可以是滑坡发生的诱因之一。
第三章滑坡稳定性研究3.1 滑坡的力学特性滑坡的力学特性包括滑坡的形态、变形特征以及滑坡体的内部物质运动规律等。
3.2 滑坡的变形特征滑坡的变形特征包括滑裂带、滑裂面、滑移面的特征、滑坡体的挠曲变形等。
3.3 滑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经验法、解析法、数值模拟法等。
第四章滑坡预防与治理4.1 滑坡预防措施滑坡预防措施包括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强地勘、加固安全隐患、有效地排水等。
4.2 滑坡治理措施滑坡治理措施包括局部加固、整体移动处理、填充处理、禁止开采等。
第五章结论滑坡机理和稳定性研究是防治滑坡灾害的重要基础,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预测滑坡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滑坡稳定性及滑坡防治工程的稳定性分析

滑坡稳定性及滑坡防治工程的稳定性分析滑坡是一类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在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地貌条件的制约,滑坡的发生是比较频繁的,为了能够减少滑坡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的巨大损失,研究滑坡的稳定性,探究滑坡防治工程的稳定性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分析滑坡灾害形成的理论基础,对滑坡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探究滑坡的种类,并通过实例,分析滑坡的稳定性,并探究增强滑坡防治工程稳定性的有效措施,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治滑坡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不良影响。
标签:滑坡稳定性滑坡防治工程稳定性分析在西南边区,滑坡灾害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其造成的不良后果仅次于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带来的灾害是异常严重的。
现在,随着人们的生产活动越来越频繁,山区的滑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滑坡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影响。
1滑坡灾害形成的机理和灾害特征1.1滑坡灾害的形成机理分析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灾害是在地质条件的作用下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灾害的一类地质灾害,会破坏人类生态的平衡。
滑坡的形成是由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形成的,天然因素主要有滑坡体本身的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主要表现为:1.1.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1.1.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贵州石板桥滑坡的成因机制与稳定性分析

贵州 石 板 桥 滑坡 的成 因机 制 与稳 定 性 分 析
李晓军
(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 甘肃兰州 7 00 ) 30 0
摘 要 介绍滑坡 区域地形地貌 、地质条件、气象 因素及人为活动影响的基础上,对滑坡的 成 因机制与稳定性进行 了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提 出了治理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 破碎岩石滑坡 成因机制 稳定性分析
田 1 石 板 桥 滑坡 工 程 地 质 平面 田
滑坡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岭山区,为峰丛谷
壁、侧缘裂缝基本贯通,侧缘坍塌发育 ,见图 l 。
2 滑坡的地质条件 2 1 地形地貌 .
李晓军 ,男 ,工程师
地地貌 ,沟谷与山峰相连 ,山坡陡峻 ,属侵蚀一构
造齿状低中山,滑坡地段高程 70— 1 2 88m,左右
‘
在高速公路施 工过 程中,20 0 3年 9月底 ,因
连续降雨,该段线路边坡护面墙 出现开裂 ,边坡截
水沟出现裂缝 ,l 月 1 2 9日晚该段边坡坍塌 ,最远 的裂缝距公路中心线约 9 0m,20 年 2 2 04 月 3日晚
连续下 大雨 。裂缝 加大加深,并且外 围主裂缝 贯
通 ,可探深度约 3m。目 前滑坡变形更加明显 ,后
稳下滑,此为该滑坡滑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随着斜 坡的进一步开挖 ,必将加剧滑坡发生较大的滑动 。
3 滑坡 的成 因 机制 分析
质浸染及石英细脉 ,岩块坚硬。滑坡区内岩层产状
变化较大,小里程方向产状为 N 5 。N 4 ,中部 E0 / 2 。 产 状 为 N 7 。N 9 , 大 里 程 方 向 产 状 为 E 0/ 4 。
l
毫
滑坡稳定性的机理分析

滑坡稳定性的机理分析一、前言:滑坡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并对各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加拿大、美国、智利和巴西是美洲地区滑坡分布较多的国家:美国每年由滑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数亿美元;加拿大境内的十二条铁路线上,每年针对滑坡的防治经费就已超过500万美元;早期的巴拿马运河两岸的滑坡也是世界闻名。
1893年在印度的Garhwal曾发生过人类历史上一次罕见的滑坡。
当时,滑下的土体形成一个长约3km,宽约l.5km,高约295m的天然坝,且在一年后,放出大约100万m3的水,冲毁下游城市和村庄。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滑坡占有一定的比重。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山崩堵江”、“地移掩村”的记载。
在历次大地震和洪水暴雨的灾害记述中,也都可以发现滑坡灾害的事例。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大规模工程的不断扩建,各种滑坡事故愈来愈多,给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我国有新老滑坡约30万处,其中灾害性滑坡约1.5万处,受到滑坡灾害威胁和可能受到滑坡威胁的地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4%,每年因各种滑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以上。
特别是今年的甘肃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
在我国,滑坡类型相对齐全,按滑动面与岩体结构面之间的关系可划分为:(1)顺层滑坡、(2)切层滑坡;按滑坡体厚度可划分为:(1)浅层滑坡(厚度仅数米)、(2)中层滑坡(厚度为数米到20米左右)、(3)深层滑坡(厚度在20米以上);按坡体组成成分可划分为:(1)岩质滑坡、(2)土质滑坡;按滑坡成因又可划分为:(1)自然滑坡、(2)露采滑坡、(3)路堑滑坡、(4)库岸滑坡。
尤其是随着我国近几年来水利水电建设的迅速发展,水库库岸滑坡频繁发生并酿成多次严重灾害。
要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滑坡稳定性破坏机理和滑坡稳定性评价因素。
合理确定这些评价因素的主次,是滑坡稳定性机理分析的关键。
岩溶区岩土滑坡形成机理与治理分析

岩溶区岩土滑坡形成机理与治理分析摘要:岩溶地区具有复杂的岩体和地理的条件,这对岩溶的地区的工程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以岩溶的地区公路典型的滑坡为例,研究了岩溶的地区的岩土的滑坡的形成机理,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有效评价。
针对类似岩溶地区的岩土滑坡,研究了它的机理并且提出了综合的治理方案。
关键词:岩溶地区;岩土的滑坡;机理及治理0引言石灰岩地区复杂岩质土坡频繁发生滑坡,影响着岩的溶地区的高速的公路的建设以及运营。
与其他岩土滑坡相比,岩溶地区的滑坡更为复杂;首先反映在地形地貌,因为岩溶地区大多数为峰林顶,上部石灰岩岩体边坡陡峭,边坡脚部附着有大量的残余边坡。
石质粘土、红粘土、砾石土、岩溶地区边坡经常遇到砾石、半岩石、土石头混在一起的杂质体系。
道路从斜坡底部切下斜坡,导致残余斜坡累积。
应力释放引起滑移;此外,对边坡的岩体实施爆破的施工,这样会导致下部的松散土滑移或者上部岩石松动甚至垮塌;最重要的是岩溶和岩土之间结合的裂缝相互的促进,中浅层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洞穴、裂隙带、土洞等地质现象为石灰岩和土壤,为滑坡提供了所需的天然的裂隙弱带及岩土的界面,同时也能为降雨提供天然的通道,岩石咋为它提供了天然的裂缝和岩土的界面。
1岩溶区的基本介绍一般情况下,在岩溶区的发育的地区,他们的岩体破碎了,边坡上存在大量的残余边坡和残余砾石,容易产生滑坡现象。
以典型的岩溶区峰地为我们的研究的针对物品。
是岩溶地区丛地地貌中最典型的溶区地貌。
峰丛特征明显,基部相对高度明显高于峰林高度。
它是岩溶地区地表水垂直渗入地下形成的,峰丛进一步发育形成峰林。
当峰群进一步向深度侵蚀时,一直通到水平的流区,在地下暗河的暴露,进而形成了表层河。
可以大大加强它的侵蚀作用,峰丛从基底进行分割,最终达到相互的分离,进而形成峰林的景观。
地层性质分析。
根据岩体的性质将岩土滑坡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
滑坡地貌以粘土为主,砾石主要成分为石灰岩,下部为砾石土和风化破碎石灰岩。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1. 引言滑坡作为一种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滑坡灾害的影响,对滑坡进行分析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对滑坡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案例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提供对滑坡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参考。
2. 滑坡的定义和分类滑坡是指地表或地下岩土体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发生连续性的、不可逆的、相对于地下稳定体的滑动现象。
根据滑坡的形态、滑动方式和滑动材料的特征,可以将滑坡分为多种类型,如崩塌滑坡、滑动滑坡、蠕滑滑坡等。
3. 滑坡分析的基本原理滑坡分析是通过研究滑坡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运动规律,以及岩土体的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来判断滑坡的稳定性和危险程度。
滑坡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动力学原理滑坡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外力的作用,如重力、水力、地震力等。
通过对这些外力的分析,可以评估滑坡的稳定性和可能的破坏程度。
3.2 静力学原理滑坡的稳定性与岩土体的内部力平衡密切相关。
静力学原理可以通过分析岩土体的剪切强度、有效应力和摩擦角等参数,来评估滑坡的稳定性和潜在风险。
3.3 地质条件和变形特征滑坡的形成和演化与地质条件和岩土体的变形特征密切相关。
通过对滑坡区域的地质环境、地下水位、土层厚度、岩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滑坡的发生机理和危险性。
4. 滑坡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滑坡分析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包括地质学、地理学、力学、数学等。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条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滑坡分析,如:4.1 地质调查和野外观测通过实地调查和野外观测,获取滑坡区域的地质地貌、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和变形迹象等信息,为滑坡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4.2 试验和实验室测试通过室内试验和实验室测试,获取岩土体的力学参数、变形特性和水文特性等数据,为滑坡分析提供定量依据。
4.3 数值模拟和计算分析利用数值模拟软件或计算方法,对滑坡的稳定性和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计算分析,预测滑坡的演化趋势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坡机理与斜坡稳定性的研究成果与展望李瑞宽1,2,3,梁庆国1,2,李㊀璐3,赵多银3,张㊀丹1,2,3(1.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甘肃兰州730070;2.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3.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关键词]滑坡;破坏机理;斜坡稳定性; 数字滑坡 技术[摘㊀要]介绍了滑坡机理和斜坡稳定性研究在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论述了地震动触发滑坡㊁高速远程滑坡及大型滑坡的运动机理,着重阐述了振动台试验与 3S 技术在斜坡稳定性研究方面的应用并总结了两者的优点,最后结合 数字滑坡 的概念,介绍了 数字滑坡 技术在斜坡稳定性研究与滑坡调查中的工作模式,提出了斜坡稳定性研究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㊂[中图分类号]P642.2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0941(2019)03-0040-03㊀㊀滑坡是指岩土体受到外界因素(降雨㊁地震㊁人为活动等)影响,沿一定的软弱面(带)做整体运动的现象㊂滑坡机理研究揭示了滑坡发生㊁运动㊁停止的整个过程[1],为深入了解滑坡并开展滑坡灾害防治打下了基础㊂斜坡稳定性研究是滑坡灾害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随着土力学的发展,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更加深入㊂多年来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专家学者更加偏重于斜坡稳定性的定量研究,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定性与定量综合研究的分析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㊂1㊀滑坡机理研究1.1㊀研究概况鉴于滑坡灾害的巨大危害性,国内外学者对滑坡的形成机理开展了大量研究㊂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㊂TERZAGHI首先将土力学的理论运用到滑坡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中,他认为孔隙水压力变化会影响滑带土的性质,从而对滑坡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2]㊂随后,SKEMPTON[3]研究了黄土变形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对黄土有效强度的影响㊂近年来国内有关滑坡机理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㊂戴福初等[4]分析了滑坡的发生机理,在降雨入渗条件下,按照土体应力应变特性的不同,把潜在滑动面的类型分为剪胀型和剪缩型,认为突然失稳型滑坡没有明显变形和破坏征兆,渐进破坏型滑坡在滑坡产生前抗剪强度逐渐降低,复活蠕滑型[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297,41562013);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资助项目(1606RJYA239)滑坡则存在软弱滑动面㊂胡广韬[5]对滑坡机理做了深入阐述,认为滑坡是滑动面上滑体推滑力与抗滑力矛盾发展的结果,当推滑力大于抗滑力时滑动产生,滑坡的产生与其本身特质及所处的应力场或力系密切相关,他将滑坡的启动方式分为剧动和缓动两种,将运动速度分为高速㊁中速和低速三级,同时还对滑坡按照不同的运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类㊂1.2㊀几种特殊的滑坡机理(1)地震动触发滑坡机理研究㊂地震动滑坡具有分布广泛㊁一次性快速滑动的特点,是震区内常见的次生灾害㊂毛彦龙等[6]对地震动滑坡的触发作用做了详细介绍,认为地震波的持续作用使变形积累并最终导致破坏(累进破坏效应),使岩土体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启发效应),并在滑块运动过程中提供加速度(启程加速效应),还提出了启程剧发速度计算公式,当启程剧发速度达到一定数值时,短程低速滑坡可转化为远程高速滑坡㊂周维垣[7]认为地震荷载对土质斜坡的影响多体现在与其他因素(如水)的共同作用上㊂黄润秋等[8]调查了大量海原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总结了地震影响耦合机制,包括地震波与构造力的耦合㊁与地形地貌特征的耦合㊁与场地土性质的耦合㊁与盆地效应的耦合及与突发水异常的耦合,在此基础上结合黄土微结构参数,考虑地震液化,综合分析了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㊂徐舜华等[9]对岷漳地震灾区永光村和堡子村滑坡进行调查并采样开展相关室内试验,对地震与降雨两者对滑坡的共同诱发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㊂㊃04㊃中国水土保持SWCC㊀2019年第3期(2)高速远程滑坡机理研究㊂关于高速远程滑坡,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末开始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姜云等[10]认为滑体与山包的碰撞㊁山包与平面之间的深沟㊁V形沟谷等条件综合作用产生气垫,为滑体的运动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胡厚田等[11]分析了碎屑流与泥石流在形成条件㊁动力机制和运动过程等方面的特点,结合固液㊁固气两相流的理论推导了碎屑流的运动方程;还有学者从理论上陆续提出了气垫层说㊁孔隙气压力说㊁无黏性颗粒流说㊁颗粒流说㊁摩擦系数说㊁自我润滑说㊁强度降说㊁诸多效应说等假说㊂特别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张明副教授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利用X光衍射㊁扫描电镜和DNA测试等多种高科技手段进行综合测试,创新性地综合研究了滑带土有机物组分与无机矿物成分,认为酸雨的溶解作用及微生物的繁殖与分解作用会对矿物成分的改变及对土体强度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滑坡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㊂(3)中国大型滑坡机理研究㊂我国大型滑坡极为发育,以规模大㊁机理复杂㊁危害大等特点著称㊂黄润秋对中国大型滑坡的发生机理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认为中国大型滑坡的发生机理主要包括受坡脚近水平结构面控制的滑移-拉裂-剪断 三段式 机理,整体松弛中下部完整㊁坚硬的 挡墙溃屈 机理,地下水的静水推力和孔隙水压力联合作用的近水平地层的 平推式 滑坡机理,常见于西南高山峡谷地区的大规模反倾向层状岩体倾倒变形机理,以及顺倾向层状岩体边坡的滑移(弯曲)-剪断机理;揭示了边坡坡角和岩层倾角对倾倒变形的影响,临界坡角与倾角都是60ʎ;按照潜在滑动面倾角大小,区分了简单顺倾坡与隐伏型顺倾坡,前者坡角大于倾角,滑动面往往出露,后者则相反,滑动面隐藏而难以被识别,常常孕育大型滑坡㊂2㊀斜坡稳定性研究2.1㊀研究概况在斜坡稳定性研究的发展历程中,新的假定与理论不断被提出,主要有通用条分法㊁瑞典法㊁毕肖普简化法㊁滑楔法等,特别是极限平衡理论得以长足发展㊂陈祖煜[12]曾对斜坡稳定性研究的常用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㊂但在我国的实际工程应用中,传递系数法(剩余推力法)应用比较广泛㊂黄显贵等[13]认为地震力的影响是斜坡稳定性评价中必须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剩余推力法条块力学模型中加入了地震因素,研究地震荷载对稳定系数的影响,为评价地震作用下的斜坡稳定性提供了依据㊂同时,随着有限元法㊁离散元法㊁差分方法㊁边界元法等在静动力学方面的应用日趋成熟,出现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㊂DUNCAN和GOODMAN应用有限元方法,为斜坡稳定性研究开启了数值模拟计算的大门㊂王乐华等[14]利用已有的工程地质资料,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巴东地区的斜坡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标准㊂近年来,强度折减法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㊂张士兵等[15]结合弹塑性大变形有限元理论,运用强度折减法分析降雨对黄土斜坡的影响,认为降雨会引起坡体质量增加㊁土体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导致失稳发生;费康等[16]对强度折减法的原理进行了概括,并将其引入ABAQUS软件进行计算㊂2.2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1)振动台试验㊂针对数值分析方法在物理基础方面的局限性,振动台模型试验由于地震波作用过程的可再现性㊁观察边(斜)坡破坏特征的直观性与便利性㊁检测内部土体应力与加速度响应的直接性,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㊂常用的振动台试验仪器设备及试验过程见图1㊂关于振动台设备的应用,WART⁃MANA采用小型振动台试验,重点关注边坡模型产生的位移,用NEWMARK滑块法进行相应计算,并对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LINetal.[17]利用振动台试验研究了砂土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认为地震作用下,砂土边坡的破坏面只存在于边坡的表面;赵文琛[18]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与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黄土层内地震滑坡和黄土接触面型地震滑坡,得出了黄土斜坡的一般失稳破坏特征,阐述了强震作用下黄土斜坡的动力响应及失稳演化过程,并对斜坡地震失稳机制进行了验证㊂图1㊀振动台试验仪器及试验过程(2) 3S 技术㊂随着人工神经网络应用系统㊁地理信息系统(GIS)㊁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等的广泛应用,斜坡稳定性研究逐步走上了系统化㊁智能化的发展道路,特别是以 3S 技术为依托的地震滑坡研究正在快速发展,其中RS技术多用于数据的收集㊃14㊃李瑞宽等:滑坡机理与斜坡稳定性的研究成果与展望与处理,GIS技术为制图提供了便利,GPS技术则主要用于大型滑坡监测㊂相较于传统评价方法,采用 3S 技术的优势在于:数据采集全面而高效,可利用高分卫星遥感技术等对滑坡进行三维识别,包括滑坡边界㊁规模㊁方向㊁影响范围及大小等基本信息,为区域滑坡分布图绘制及滑坡微地貌类型与活动性判别提供了数据基础,同时也为现场救援和灾情分析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数据解译速度快㊁精度高㊁自动化,利用计算机后台对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高程度信息化为研究滑坡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提供了便利,为斜坡失稳的评价与危险性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持㊂3㊀展㊀望数字滑坡 的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㊂ 数字滑坡 技术是采用RS㊁GIS等技术与手段,将滑坡地学特征及变化情况(变形㊁位移等)等遥感信息数字化,从而对滑坡情况进行深入调查㊂其工作模式为:利用高科技手段如无人机航摄㊁GPS测量㊁飞机搭载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等获取三维空间数据,基于滑坡实例库㊁模型库㊁预报判据库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对滑坡体的空间分布㊁位置形态㊁物质和结构特征等进行数字化描述,建立信息平台,并最终应用到滑坡机理与斜坡稳定性的相关研究中㊂近年来, 数字滑坡 技术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汶川㊁芦山㊁舟曲等地震滑坡灾害应急调查和恢复重建中得到了应用,在挽回损失及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实施国家防灾减灾战略提供了保障,推动了我国滑坡灾害调查技术的进步㊂随着数据获取能力的提高和评价方法的改进,斜坡稳定性传统的评价方法不断完善,并且与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结合更加紧密㊂(1)GIS不再只适用于单一的危险性评价,基于大量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存储,其应用逐渐向定量化评价过渡,尤其是GIS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中应用效果良好㊂(2)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监测手段日益多样化,GPS干涉测量技术㊁三维摄影技术等监测手段的运用将大大提高斜坡时空稳定性监测的效率,为精准评价斜坡稳定性提供保障㊂(3)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㊁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的提升和计算机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结合滑坡基础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滑坡信息系统将更加综合化,信息收集处理将更加迅捷㊁准确㊂[参考文献][1]王恭先.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文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5.[2]王明轩.喜家湾滑坡形成机理及稳定性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12-13.[3]SKEMPTONAW.Residualstrengthofclaysinlandslides,foldedstrataandthelaboratory[J].Geotechnique,1985,35(1):3-18.[4]戴福初,陈守义,李焯芬.从土的应力应变特性探讨滑坡发生机理[J].岩土工程学报,2000,22(1):127-130.[5]胡广韬.滑坡动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9-10.[6]毛彦龙,胡广韬,赵法锁,等.地震动触发滑坡体滑动的机理[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8,20(4):45-48,52.[7]周维垣.高等岩石力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216-222.[8]黄润秋,许强.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7-56.[9]徐舜华,吴志坚,孙军杰,等.岷县漳县6.6级地震典型滑坡特征及其诱发机制[J].地震工程学报,2013,35(3):471-476.[10]姜云,尹金平.华蓥山溪口滑坡 碎屑流[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2,3(2):51-58.[11]胡厚田,刘勇江,邢爱国,等.高速远程滑坡流体动力学理论的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20.[12]陈祖煜.土质边坡稳定分析:原理㊁方法和程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67-72.[13]黄显贵,陈植华,郭英丽.基于地震力的滑坡稳定性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2(1):82-84.[14]王乐华,王家成,邓华锋.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巴东斜坡稳定性研究[J].人民长江,2011,42(5):18-21.[15]张士兵,王练柱,张建.边坡稳定性大变形弹塑性有限元强度折减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增刊1):4463-4467.[16]费康,彭劼.ABAQUS岩土工程实例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268-285.[17]LINML,WANGKL.Seismicslopebehaviorinalarge⁃scaleshakingtablemodeltest[J].EngineeringGeology,2006,86(2-3):118-133.[18]赵文琛.强震作用下黄土斜坡动力响应特征与稳定性分析[D].兰州: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6:68-94.[作者简介]李瑞宽(1992 ),男,山西临汾市人,硕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和地下工程方面的研究㊂[收稿日期]2018-03-01(责任编辑㊀李杨杨)㊃24㊃中国水土保持SWCC㊀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