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滑坡稳定性分析
富宁县某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富宁县某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摘要:根据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变形特征和结构特征分析,该滑坡为中层大型土质~软岩滑坡。
滑坡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岩土体、构造、节理裂隙、地下水综合因素影响所至。
采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和滑坡推力进行计算,为滑坡治理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地质依据。
从评价结果可见,该滑坡浅部滑体处于基本稳定~不稳定状态,滑动阶段;深部滑体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
评价方法、结果和后来施工的实际情况较一致,科学的预测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对滑坡实例的特征分析和稳定性评价,为土质~软岩滑坡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滑坡、滑坡特征、稳定性评价、治理措施1滑坡特征1.1形态特征该滑坡位于云南省富宁县境内,地形北东高南西低,原始地形坡度5~15°。
滑坡平面形态呈“梨”形,后部宽290m,前部宽180m,主轴平均长380m。
勘探揭露滑体浅部Ⅰ滑面埋深1.50~11.40m,平均厚度6.43m,体积29.12万m3;深部Ⅱ滑面埋深5.80~20.2m,平均厚度13.90m,滑坡体积124.13万m3,为中层大型土质~软岩滑坡。
1.2变形特征①滑坡后缘已产生明显错落和拉张裂缝,错坎分两级。
最后缘错坎呈弧形,延伸长约400m,坎高3.0~8.0m,滑坎坡度30~55°,滑坎上可见滑动光滑镜面和擦痕。
在滑坡后部发育有多条拉张裂缝,多呈弧形展布,延伸长约20~100m,裂缝宽5~20cm。
②滑坡中后部侧边界错坎高3~10m,滑坎坡度34~65°,滑坎上可见滑动光滑镜面和擦痕,滑坡前部侧边界多见剪切裂缝。
③滑坡前缘鼓胀裂缝发育,地形破碎,滑坍产生了大量拉张裂缝。
④整体滑坡中部错坎、裂缝密集,并分布有平台和洼地。
平台宽10~30m 不等,中部宽,两端窄,形成月牙状。
错坎高1~3m不等,连续性较差。
裂缝可见宽10~50cm,可见深度0.5~1.5m。
1.3结构特征滑体: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和上第三系泥岩、炭质泥岩及褐煤层构成。
水位骤降条件下某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重庆 市规 划 区 内 , 坡 是 发 育 最 _ 泛 的地 质 灾 害 滑 l = L 之 一 , 发 育 14 2处 , 共 5 占全 区 地 质 灾 害 总 数 的 7 . 0 , 坡 体 积 占 地 质 灾 害 总 体 积 的 53 % 滑 9 . 9 . 内发 生 的滑坡 以中 、 型为 主 , 23 % 区 小 占总 滑 坡 数量 的 7 . 5 1]三 峡 工程 的建 成具 有 巨大 7 3 % -. 2
第3 2卷 第 2期 21 0 1年 4月
大 连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V0 . 2 No 2 13 . AD . 0 1 r 2 1
J RNAL OF D I JAOT OU AL AN I ONG UNI RS T VE I Y
文章编号 :6 3 9 9 (0 1 0 — 0 6 0 17 . 5 0 2 1 )2 04 . 4
江水骤降的情况下 , 其稳定性就很难得 以保证. 因 此, 研究边 坡 在 江 水 水 位 陡 降 的条 件 下 的 变 形 特
隙性 上升 为 主 , 区域 上 看 , 程 10—10m 的 从 高 5 6
收 稿 日期 :0 01—7 2 1 — 2 2
基金项 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 资助项 目( D Z 12 0 8 C JR 00 1 ) 作者简介 : 覃勤 (9 1 , , 17 一) 男 高级工程师 , 工程硕士 , 主要从事公路工程 的研究
性, 合理地评价其稳定性有重要的意 义.
1 某 滑 坡 的 基 本 情 况
1 1 概 况 .
该滑 坡位 于涪 陵 主城 区乌 江 东岸 , 长 江 乌 距 江 汇合处 约 1 7k 滑 坡 区 范 围 内是 涪 陵城 区重 . m. 要 的经济 文化 地 区之一及 重 点开 发 区.
滑坡稳定性定量分析法(最新)

打造最便宜滑坡稳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目前,滑坡稳定性分析和工程治理主要是依据工程地质类比、自然历史分析、工程地质力学分析、极限平衡力学计算、弹塑性有限元计算等进行的,且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靠性。
滑坡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系统,且大型滑坡规模大、机制复杂、破坏性强,不仅失稳影响范围广,而且防治难度高、治理措施复杂。
采用工程地质类比、历史反演和地质力学分析,需弄清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壳演化历史等问题。
通过对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影响因素、变形破坏及形成机制等特征的综合性分析,滑坡堆积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 在连续降雨、暴雨影响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在连续降雨、暴雨及地震等影响下处于欠稳定状态。
一、传统的稳定系数法。
稳定系数预测法是最早的滑坡空间预测方法,它是基于极限平衡法理论提出来的,是将有滑动趋势范围内的边坡土体沿某一滑动面切成若干竖条或斜条,在分析条块受力的基础上建立整个滑动土体的力或力矩平衡方程,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
这些方法均假设土体沿着一个潜在的滑动面发生刚性滑动或转动。
简化的极限平衡法有瑞典法,Bishop法、Spencer法,Janbu法, Sarma法等。
通过计算滑坡体的安全系数Fs,来预测边坡的稳定性。
Fs=F抗滑力/F下滑力当Fs<1.0,不稳定状态;当Fs=1.0,临界状态;当Fs>1.0,稳定状态。
二、数值分析方法。
①有限单元法有限元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值分析方法。
优点是部分地考虑了边坡岩体的非均质和不连续性,可以给出岩体的应力、应变大小与分布;避免了极限平衡分析法中将滑体视为刚体而过于简化的缺点;能近似地从应力应变去分析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分析最先、最容易发生屈服破坏的部位和需要首先进行加固的部位等。
但是对于大的变形和位移不连续问题的求解还不理想。
②离散单元法离散单元法是处理结构控制型岩体工程问题较成熟方法。
该程序不但允许有限位移和离散体的转动及脱离,而且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自动判别块体之间可能出现新的接触关系,因此它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复杂结构体变形破坏的模拟,可以将所研究的区域划分为一个个多边块体单元,单元之间通过接触关系,建立位移和力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迭代使得每一个块体都达到平衡状态。
武江区西河镇黄沙坪滑坡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武江区西河镇黄沙坪滑坡特征及稳定性分析摘要:武江区域内的地质地层属于沉积岩地层为主,受断裂地质构造的影响,场地内岩层裂隙极其发育,所以地质环境如受到破坏,很容易造成滑坡等地质灾害。
本文以武江区西河镇黄沙坪滑坡为例,通过对本区域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特征及其滑坡稳定性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本案例分别给出相关的建议,希望为保护当地地质问题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减少经济损失。
关键词:黄沙坪滑坡特征稳定性前言:武江区西河镇黄沙坪滑坡位于韶关市武江区沿江路金凤翔棕榈湾住宅小区西侧。
因金凤翔棕榈湾住宅小区生产建设,在已建该小区西侧经人工开挖形成边坡。
边坡长约200m,边坡高约40m,坡向90°,边坡目前除边坡底部做了挡土墙外,未进行其它支护型式支护。
由于近期遇连续性强降雨天气,该边坡中部出现滑塌现象,滑坡体长度约80.00m,高约1.00m,宽约90.00m,滑塌体积约7000m3。
目前坡面基本裸露,边坡坡面植被发育一般,基本为草以及乔木、灌木。
边坡坡顶无任何拟建物荷载,坡底为金凤翔棕榈湾住宅小区,坡底标高为77.00~82.00m。
目前边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如遇连续性强降雨天气,将会进一步影响边坡变形,引起塌方、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及小区的建设设施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1地质环境条件1.1气象水文勘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气环流随季节变化较大。
冬季寒冷干燥,雨量稀少,夏季炎热多雨,并常见雷雨大风等。
多年平均气温为20.3℃,多年平均降雨量1406.58mm,降雨季节变化明显,主要集中在3~8月(丰水期),东边为常年流水河流—北江河,地表水体主要为低洼积水和雨季排水渠雨水。
滑坡区内主要为坡坎短暂性积水,总汇水面积约0.03km2。
在大雨情况下,土质吸水饱和,使荷载加大,会加剧滑坡。
1.2地形地貌勘查区所处地貌单元属剥蚀残丘,现地形总体为西北高东南低。
原始地形坡度10~25°,后经人工削坡建设,破坏了原始地形,现状边坡坡度20~25°,坡顶最高点标高约130m,最低标高位于坡脚建筑区约78m,高差约52m,汇水面积约0.03km2,边坡总体坡向90°,坡面植被主要为杂草,少量灌木。
某公路路基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综合治理

威胁 [ 引。
主, 含少 量粉 粒 , 铁 锰 质 氧 化 物 , 强 度低 , 摇震 含 干 无 反 应 。广 泛 分 布 于 斜 坡 粉 土 层 以 下 , 度 2 5 厚 . ~ 5 9m。可塑 状粉 质黏 土 主要 分 布 在该 层 顶 部 , 度 . 厚
坡发生坍塌滑坡现象 , 导致近百米长公路过半路面被 毁 , 重 威胁 过往 车辆 和行 人 的安全 。 严
1 滑 坡 变 形 破 坏 特 征
滑坡 所在 斜 坡 坡 向为 NE 向 , 度 2 。 4 。滑 坡 0~ 0, 坡 发 育 于坡度 相对 较缓 斜坡 中下 部 , 在平 面上 呈扁 圆
多为 荒地 , 因修建 公路 在公 路 内侧 有人 工切 坡所 致 陡
()滑坡 堆积体 ( 2) 1 Q 。粉 土 : 灰褐 色 , 以粉粒 为 主, 结构 松散 , 少 量 粘粒 , 强 度较 低 , 含 干 摇震 反 应 中 等 。该 层分 布于 整体 滑坡 体表 层 , 厚度 1 3 63m, . ~ . 由于滑 坡体 内出露多 处泉 点 , 泉水 直接 向斜 坡表层 排
坎, 坎高2 公路外侧下方坡度较陡约 3。 0 ~5 m, 0~4。
左右 , 坡平 面 图如 图 1 示 。 滑 所
收 稿 日期 :o 20 一O 修 改 日期 :o 20 —6 2 1—2l ; 2 , , 1 8 一)男 河南信 阳人 , 硕士 , 安徽 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 院工程 师 《 工程与建设》 2 1 年笫 2 卷第 2期 2 5 o2 6 3
某 公 路 路 基 滑坡 的稳 定 性 分 析 及 综 合 治 理
潘 锋
某工程地区岩土工程勘探中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的措 施和建议加 强滑坡勘探 工作 中的质量和效率, 从而有效的降低勘探的成本 , 实现勘探 目的 , 仅供参考。
关键词 : 岩 土 工程 ; 滑坡 ; 稳 定 性 中 图分 类号 : P 6 4 2 . 2 2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1 6 7 5 ( 2 0 1 3 ) 2 1 — 0 1 6 3 — 0 2 波 的传 播 速 度 等 于 剪切 波速 ,如 果 是 在 岩 石 中传 播 这 两 者 的速
分 布 在 山谷 和 平 地 上 部 位 置 ) 、 坡 积 土 和残 积 土 ( 分 布 在 山 坡 和 用, 获 取 并 计 算 分 析 相 应 的岩 石 参 数 , 从 而 提 出相 应 的解 决边 坡 ( 山脚处) 、 中 ( 微) 风化 岩、 强风化岩 , 勘探现场 没有大型 的断裂 , 和 滑 坡 问题 的建 议 和 措 施 。 . 0 5 . 3 m, 属 于 孔 隙和 裂 隙潜 水类 型 。 ( 2 ) 设计勘探点 : 因为本工程 的基底母岩是燕 山期花 岗岩 , 山 坡脚 的地 下水 深 度 为 1 ( 2 ) 勘探 场地的东边的山坡 和坡脚从 北向南不超过 6 0 0 m处 顶和 山坡分布减 少, 山脚分布较 厚的残积土 , 并且具有滑坡和 崩 塌 的 隐 患 。根据 上述 地 质 条 件 在 山坡 和 山顶 设 计 相应 的物 探 点 , 但 是 因为 物 探 不 能 获 得 相 应 的参 数 ,所 以 要 结 合 井 探 和 钻 探 的
有 9个小型的滑坡和崩塌地 质, 发育 形态和 位置都相类似 , 形成
了一 个滑 坡 和 崩 塌 群 。 滑 坡 体 的厚 度 一般 情 况 下 是 不超 过 6 m 的
滑坡 体的长度为 3 5 ~ 1 0 0 m, 宽度 为 2 0 4 5 m, 主 要残 积 方式进行勘探 , 井探主要是 负责监测滑动面和取样 , 山脚 处主要 浅层滑坡 , 破积土 、 滑动面 , 属于 小型 的滑 坡 体 。滑 坡 体 是 以钻 探 为 主 , 配 合 井 探 和 物 探 方 法 进 行 勘探 。将 物 探 和 钻 探 进 土 中 发 生 的残 积 土 、
山西某滑坡稳定性分析

4 ) 水 的作用 。 区内降水 时空分布不均 , 主要分布于每年的 7月 一 9月 , 丰富 的降水入渗 和补 给地下水使滑带 泥岩长期处 于饱水状态 , 降低 了 泥岩的抗剪 强度 , 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力学条件。
3 1 0 . 8 m一 3 1 9 . 5 m, 后缘高程 3 6 5 m~ 3 7 9 m, 相对 高差 6 8 m; 滑坡
探槽揭露和滑坡前缘临空面分 析 , 滑坡的滑面 ( 滑带) 位 于上部松 散层与下部泥岩的土岩接 触面 , 通过类 比 , 本 滑坡 的滑面 ( 滑带 )
5 0 c m~ 8 0 c m。滑床 以砂质页岩 为主 。滑 面起 伏不平 , 滑 面埋深 3 滑坡 稳定性 计算
3 . 1 滑坡稳 定性计 算模 型
工作区地震基本 烈度 为 7度 , 地震 力 对滑 坡 ( 斜坡) 影 响较
2 ) 滑体中部 : 组成滑坡体物质垂 直方向上 由上 至下大致可分
山 西 某 滑 坡 稳 定 性 分 析
张振 山 毛 新 虎
1 . 山西省第二地质7 - 程勘察 院, 山西 侯 马 0 4 3 0 0 7 2 .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 山西 太原 0 3 0 0 0 6 )
摘
要: 根据 山西某滑坡 的边界条件 、 形态特征 、 结构特征和变形趋势 , 指出该滑坡处 于蠕滑变形拉 裂阶段 , 变形破坏 形式 为滑坡
2 滑坡 形成机 制
区内新构造运动 强烈 , 加之 石炭 系中统 岩性 软弱 , 风化 较为
开始变形 以来 , 一直以蠕滑变形 为主。1 9 8 4年 9月 ~l 0月连续 降 强烈 , 在与第 四系地层交界部位形成 O . 4 m一 0 . 8 m风化残 积层 , 雨4 0 d , 柏崖底村庄东西两侧 的滑坡失稳 滑动 , 最大 滑距 4 m, 毁 在降水 和地震 等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下易形成地质灾害 。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一、绪论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滑坡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对滑坡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滑坡稳定性分析是滑坡防治的基础,通过对滑坡稳定性的研究,可以为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损失。
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力学原理的方法、基于土体力学的方法、基于地质力学的方法等。
传递系数法是一种基于土体力学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国内外学者在传递系数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由于滑坡场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有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传递系数法模型,对某滑坡场地进行稳定性分析及评价,为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内容包括。
评价该滑坡场地的稳定性;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现场调查法、传递系数法等。
技术路线如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某滑坡场地进行现场调查,收集相关数据;采用传递系数法对该滑坡场地进行稳定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评价该滑坡场地的稳定性;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
1. 研究背景和意义滑坡作为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滑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从传统的地质力学方法逐渐发展到现代的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滑坡防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某地区滑坡场地的实地调查和数值模拟,建立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模型,以期为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滑坡场地的地质条件、历史灾害记录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滑坡场地的基本特征和潜在危险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水库瓦窑堡滑坡稳定性分析
杨荣科,辜明清
(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四川郫县611731)
摘要:瓦窑堡滑坡是位于清平水库坝址上游左岸的一个大型古滑坡,水库蓄水后的滑坡稳定性评价是水库区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之一。
根据大量的勘察试验资料,分析了滑坡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利用反演计算进行了滑坡稳定分析评价。
关键词:滑坡;抗剪强度;稳定性;清平水库
1引言
瓦窑堡滑坡是位于清平水库枇杷岩坝址上游1.4 km左岸的大型滑坡,水库蓄水后该滑坡的稳定性是近坝库岸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分析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针对滑坡形成机制,采用反演进行稳定性评价,是对古滑坡稳定性评价较适用的方法。
2滑坡基本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
瓦窑堡滑坡地面高程884~1 155 m。
据地表地质测绘,滑坡体长约450 m,宽290~450 m,厚30~65 m,体积约364×104 m3。
滑坡体在平面上呈“板斧”形,两侧以冲沟为界,下游侧缘冲沟切割至滑坡床基岩,沟深3~10 m,沿滑面无地下水点出露,见图1。
滑坡后缘地形坡度30°~45°,并见张开5~15 cm 的拉裂缝;中部地形平缓,坡度12°~30°,呈阶梯形;前缘剪切口明显,与2al)接触。
滑坡体总体地形坡向N60°~70°W。
河床砂卵石(Q
4
)中厚层灰岩,下部滑坡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
2c
常夹碳质页岩;龙潭组(P
)上部为碳质页岩夹煤层,下部为厚3.4~6.5 m的
2l
)为中厚层灰岩夹泥质灰岩;地表分布第四系坡粘土岩;二叠系上统茅口组(P
1m
积层(Q 4 dl )。
滑坡地段在构造上位于照壁山倒转向斜核部附近,有近
)从滑坡后缘一带通过。
瓦窑堡断裂走向北东,倾南北向断裂之瓦窑堡断裂(F
5
向北西,倾角54°左右,延伸约24 km,上、下盘均为灰岩,滑坡一带下盘为龙潭组之碳质页岩。
断层破碎带一般厚10~40 cm,由断层角砾、挤压破碎透镜体等组成。
勘探资料表明,组成滑坡体的物质主要有:上部为第四系坡积层之块碎石夹粘土,厚2~10 m,在瓦ZK2内侧地段,块碎石夹粘土层之下有一粘土层,厚0~18 m,横向展布约180 m,纵向展布约130 m;坡积层之下为由灰岩组成的假基岩,厚15~42 m。
假基岩在滑坡体后缘段产状为N24°E/NW∠25°;中段为N21°~55°E/NW∠46°~54°;前缘为N9°~10°E/SE∠9°~10°,并见有明显的反倾特征。
滑坡床为茅口组灰岩,产状为N21°~53°E/NW∠46°~54°,钻孔岩心中,在近滑床附近局部可见擦痕和镜面。
滑动带土厚1.7~2.2 m,在组成滑动带的物质中,上部为粘土夹碎石,粘土为棕黄色,呈可塑状,粘粒含量为40%~50%;下部以块碎石夹粘土为主,块碎石呈棱角状 次棱角状,个别碎石已见磨圆,有明显擦痕。
根据滑坡体的组成物质、结构及钻孔资料,滑坡体物质透水性好,滑坡体内地下水贫乏,地下水位高程稳定在825~831 m,位于滑坡床以下的基岩中。
3滑坡的成因及形成机制分析
瓦窑堡滑坡处于照壁山倒转向斜核部附近,岩体中裂隙发育,主要裂隙产状为:(1)N56°E/SE∠14°; (2)N24°W/NE∠55°;(3)N32°~
46°E/SE∠72°~78°。
坡前有绵远河流过,由于河流侧向淘蚀冲刷,从而有利于边坡临空面的形成。
滑坡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滑坡体后的岸坡为瓦窑堡断层切割,断层走向平行于岸坡,倾向坡外,倾角为44°~55°。
岩层在裂隙切割下,特别是N56°E/SE∠14°这一组缓倾角裂隙与其它裂隙和岩层面之间易形成不利组合,并在受到断层影响以及边坡岩体在长期自重应力作用下,沿瓦窑堡断层破碎带附近产生了一系列拉裂面,从而产生了蠕变卸荷作用,同时也为地表水沿拉裂面下渗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下水沿岩石层面或穿过裂隙向绵远河排泄,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使裂隙间的咬合力进一步降低,从而降低了边坡岩体的抗剪强度,加速了边坡岩体的变形。
而在1934
年8月连续7 d特大暴雨的情况下,地表水沿断层破碎带及拉张裂隙快速渗入,且来不及排泄于河床,在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的共同推动下,边坡岩体向临空面滑移,从而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滑坡,并曾一度堵断绵远河。
综上所述,该滑坡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由于诸方面的综合作用,在由蠕变 拉裂 岩体压碎变形 破裂面扩张贯通 滑移的机制下形成的。
4稳定性验算及评价
4.1计算边界条件及参数的确定
(1)按滑动面基本呈折线型的特点,选用“分段推力传递法”进行稳定性验算。
根据瓦窑堡滑坡的地貌特征及滑体的结构特征,选择具代表主滑方向的破面(瓦Ⅰ)为计算破面,计算块段划分详见图1,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
i 为第i块段剩余下滑力;W
i
为第i块段滑体重量;Q
i
为条块间孔隙水压力;
K H 为地震系数;C
i
为第i块段滑面凝聚力;L
i
为第i块段滑面长度;P
i-1
为第I-1
块段剩余下滑力;α
i 为第i块段滑面坡角;U
i
为滑面上孔隙水压力;ψ
i
为传力
系数,ψ
i =cos(α
i-1
-α
i
)- sin (α
i-1
-α
i
) tg φ
i
;tgφ
i
为第i块段滑面内
摩擦系数;K
c
为滑坡推力安全系数,极限平衡时K c=1.0 ;
(2)因滑坡两侧缘冲沟已切割至滑床基岩,故可不考虑侧向摩擦阻力;
(3)考虑到滑坡体天然地下的水位在滑动面以下的基岩内,因此,在天然状态下滑块重量计算时用各岩层的天然容重。
在水库蓄水位为909.5 m,滑坡体部分被水淹没时,水位线以上仍用天然容重,蓄水位以下用浮容重。
在水库放水至死水位887 m,正常蓄水位以上用天然容重,死水位至正常蓄水位之间部分用饱和容重,死水位以下用浮容重;
(4)由于该滑坡为已经形成多年的古滑坡,因此采用反算法求得滑面抗剪强度φ=20°,C =0.045 MPa。
再根据滑动面物质组成特征,结合工程类比并考虑水库蓄水后在水的浸润作用下滑坡土体被软化,其强度降低的可能,故按反算值折减0.8倍后,确定用于本滑坡稳定计算的内摩擦角为16°,凝聚力C=0.035 MPa。
根据试验成果,确定滑坡体中的块碎石夹粘土天然容重为1.83 t/m3,饱和容重为2.03 t/m3,粘土天然容重为1.75 t/m3,饱和容重为2.03 t/m3。
假基岩则在灰岩试验指标类比后,其天然容重使用2.25 t/m3,饱和容重用2.03 t/m3。
4.2验算结果
使用计算机对该滑坡在多种不同因素组合情况下的稳定性进行计算,计算成果见表1。
通过上述计算表明,滑坡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 定状态,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从1934年形成滑坡到现在未见滑坡有任何活动迹象。
在水库蓄水后并考虑地震因素,滑坡仍可处于稳定状态,仅在水库放空时并考虑在地震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滑坡将处于临界稳定状态,有可能整体失稳。
5建议处理措施
通过验算得知,在大多数情况下滑坡仍可处于稳定状态。
鉴于瓦窑堡滑坡所处位置与水库大坝的关系及对水库正常运行的重要性,以及计算时确定边界条件和选择参数的局限性,故在选择坝址时,为确保水库正常运行不受影响,建议对滑坡体前缘部位采取适宜的抗滑工程处理措施,不能随意人为破坏滑坡体的基本形态。
本区地处绵远河暴雨多发带,年降雨量大,滑坡体后缘应适当布置排水设施。
四川水力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