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学案 (2)

合集下载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2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2
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 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 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 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
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历来为学界所 重视,请看以下几章。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
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1.启发式教学法 子曰:“不愤[苦思冥想又仍领会不了
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 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 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 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 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 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府提 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 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 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 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 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 的基本需要。
(一)启发诱导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 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 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 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 货》)
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4.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 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 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 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 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 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 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 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 鬼神迷信。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 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 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有” 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释 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 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 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 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

诲人不倦 学案

诲人不倦 学案

诲人不倦学案一、基本要求: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二、文本疏通(解释划线字,尝试找出各语录中可能存在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句式)(翻译)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翻译)15·39子曰:“有教无类。

” (成语“有教无类”)(翻译)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翻译)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翻译)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成语“诲人不倦”)(翻译)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成语“诗礼之训”)(翻译划线的句子):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句式)(成语“举一反三”、“一隅三反”)(翻译)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成语“闻一知十”)(翻译)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十一诲人不倦-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十一诲人不倦-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十一诲人不倦-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来源、作者及其时代背景;2.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并领会其核心价值观;3.掌握《论语》中的精华句子,及其应用;4.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论语》的主要内容及其核心思想;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论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语》的概述1.介绍《论语》的源流和作者;2.讲解《论语》的三部分内容;3.引导学生认识《论语》的核心价值观。

教学方法:讲述和解释式教学,学生听讲并记录重点内容。

第二部分:选读《论语》精华句子1.配合教材选读《论语》中的精华句子,并讲解其内涵;2.引导学生领会句子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教师读原文,学生跟读及解释式教学,学生自主思考及小组合作讨论。

第三部分:学以致用1.小组讨论学习《论语》中的精华句子;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课堂小结,并分享心得体会;3.强化学习成果,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课堂小结,分享心得体会。

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笔记、小组讨论、课堂小结以及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2.着重考察学生文化素养及其对《论语》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参考教材: 1. 《论语》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2. 《古代文学选读》,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版。

参考资料: 1. 阎克文、王安忆《论语学说与人生智慧》,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版。

2. 刘京、张学中《论语研究与阅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3. 王建国《纵览中国文化》(第二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教学心得《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思想精深而博大,渗透到中华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语文课的形式,引领学生认识《论语》的核心思想、精华句子,并学以致用。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诲人不倦》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建议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课文总结1、把全文归类:教育作用(第1、2章)教育对象(第3章)教育内容(第4、7章)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章)教师素养(第6、10、13、14、15章)2、本章是论述学习的态度、方法及教学的态度和原则。

孔子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倡启发式、因人而异的教育教学方法等,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难点解析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讨论明确:这两种说法,在孔子整个《论语》论述体系中,是不矛盾的。

对于前一段,《论语集注》中认为:“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

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

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

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

”又引用“程子”之论:“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

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

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对于后一段,《论语集注》说:“此承上章而言。

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

”又引“程子”之论:“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十一课诲人不倦word学案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十一课诲人不倦word学案

古代的姓氏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姓氏,但在和“氏”的来历、作用其实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族群都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族群的称呼,这就是“姓”。

所以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就是表示“女所生”。

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便是同姓。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新的区分,尤其在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区分日趋明显。

这种区分不仅取决于血缘的亲疏,还缘于地位的高低与财产的多寡。

于是,在同姓的人当中,又有了不同的“氏”。

最初的“氏”,大体上就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

后来,地名、官职名、祖先名等都可以作氏。

南宋史学家郑樵略序》中说:“三代(指夏、商、周)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这里说明了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又表明了两者后来的演变和作用。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和氏便没有什么区别了。

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宋国是殷遗孔子本应姓“子”。

他的先祖本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祖,故后以孔为氏焉”。

由此可知,孔子之“孔”,只是他的氏,而非他的姓。

知道这一点,对于孔子之父孔纥(h 0,为什么又叫叔梁纥,就不难理解了。

今天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名字。

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

古人一般在出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之所以要在三个月后取名,是因为“人生三月,目煦亦能咳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

也就是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略知世事,懂得与人交流,给小孩取名是交流的需要。

古人的名是小时候被长辈呼叫的,成尤其是晚辈仍直呼其名,便显得不敬,故“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士冠礼》)。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古代的姓氏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姓氏,但在最初,“姓”和“氏”的来历、作用其实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族群都有一个区分于其他族群的称呼,这就是“姓”。

所以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就是表示“女所生”。

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便是同姓。

随着社会的进展,同姓的族群毁灭新的区分,尤其在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区分日趋明显。

这种区分不仅取决于血缘的亲疏,还缘于地位的凹凸与财产的多寡。

于是,在同姓的人当中,又有了不同的“氏”。

最初的“氏”,大体上就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

后来,地名、官职名、祖先名等都可以作氏。

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说:“三代(指夏、商、周)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出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行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这里说明白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又表明白两者后来的演化和作用。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和氏便没有什么区分了。

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宋国是殷遗民所建,所以孔子本应姓“子”。

他的先祖本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祖,故后以孔为氏焉”。

由此可知,孔子之“孔”,只是他的氏,而非他的姓。

知道这一点,对于孔子之父孔纥(hé),为什么又叫叔梁纥,就不难理解了。

今日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名字。

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

古人一般在诞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

《仪礼·丧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之所以要在三个月后取名,是由于“人生三月,目煦亦能咳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

也就是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略知世事,懂得与人沟通,给小孩取名是沟通的需要。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2 、那 么孔 子 为 什 么要 主 张 “ 人 ” 或 者 说 ,人 为 什 么 诲 ? 需 要 教 育 ? ( 书 :为 什 么 诲 人 ? 板 )
【 明确 】因为教 育可 以改 变人 的天性 ,把人 的天性往美
好 、高 尚的方 向发展 ,所 以需要教育 。
3 L 要 教 育 的主 要 是 一 般 人 。那 么孔 子都 教 育 过 哪 些 、孑 子 人 呢 ? 大 家 找 找 具 体 的 名 字 。 ( 书 :诲 过 哪 些 人 ? 板 )
( 生 自己 看 书 ,约 三 分 学
动起来 了)
钟 , 以下 是 笔 者 的教 学 精 彩 片
段)
生 :不 好 。 用 “ ” 字 ,可 言 见孔子 与学生能平等 交流。 生 :不 好 。用 “ ” 字 ,可 言 知孔子尊重 学生 。
生 :不 好 。 用 “ ”字 ,可 言
思?
的 回答 一 不 一 样 ? ( 生 大 声 回 学 答 : 不 一 样 ! 可 见 ,孔 子 真 正 ) 做 到 了 因材 施 教 。 不 仅 因 材施 教 ,而 且 因人 而答 。 小 结 : 在 教 导 学 生 的 过 程 中 ,孔 子 采 用 了 启 发 式 、因 材 施 教还有鼓 励式等教学方式 。 ( 件 展 示 :启 发 诱 导 、 因 课 材 施 教 、鼓 励 教 学 、谈 话教 学 ) 四 . 读 全 文 , 感 受 子 子 的 诵 L
瞄圜翻

诲 人 不 倦 ) 学 设 计 )教
贾 牲


2 1 年 l月8 0 0 2 日,笔者参加 了湖 州市本级优质课 比赛 ,执 教 《论语 ) ( 选读》 ( 语文版) 中的 《 诲人不倦》 ,获得 了一 等

语文:3.11《诲人不倦》课件(2)(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语文:3.11《诲人不倦》课件(2)(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教育者素养
那么弟子们传述什么呢?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 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
使……愚笨 赞美 远近的人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A
认为……小
欲居之以利,而高其直。C 使……高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B 升高
教育者素养 重身教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 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
重古代文化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 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力较强,像高柴、 曾参的智力却比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都成为高才生。 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 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的比孔子 小近五十岁。孔子并不歧视品行上有缺陷的人,照样收他们 为弟子,他们后为也都成为孔子门下的优秀学生。
教育的作用
习染
愚者,形容词作名 词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上等的
通“智”, 智者,形容 词作名词
下等的
这两章如何与“教育的作用”相联系起来?
人的天性是相近的,通过教育使人的品行智力千差万别,即教育可以改 变人。 对于天才或蠢才,教育是改变不了他们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学案近日来,一段名为“实拍父亲让4岁幼子美国暴雪零下13摄氏度裸跑”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在这段视频中,一个4岁的男孩裸着上半身,仅仅穿着一条黄色的内裤和运动鞋,在大雪肆虐的大街上奔跑。

小男孩一边跑,一边带着哭腔对着镜头喊:“爸爸,抱抱我。

”这段近5分钟的视频传上网后迅速走红,亲自拍摄这段视频的父亲被称为“鹰爸”,他的儿子则被网友们称为“裸跑弟”。

虽然被关注、惹争议,也被一些网友称为“变态”,但“鹰爸”坚持认为自己的“鹰式教育”是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具备更高的意志力。

他认为儿子从一个体弱多病的早产儿长成如今健康活泼的4岁娃,已经体现出他的教育方法是有效的。

“鹰爸”说,如今的孩子大多生活在温室里,是“草莓族”,不管是体质还是意志力都赶不上韩国、日本的孩子。

因此,他坚持给孩子进行“鹰式教育”: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当幼鹰开始往谷底坠下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同时也学会了飞翔。

何烈胜也强调说,他并不是要每一个家长都学他的做法,只是希望在充斥着“赏识化”的教育大氛围下,利用鹰式教育给更多家长以启迪。

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是所有父母关心的话题。

如何教育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学生?其实孔子早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是怎么“诲人不倦”来教育学生的。

[对应学生用书P56]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他为人所称道的,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据《史记》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丝绵衣己所生二子。

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课标要求]1.背诵7.8、11.22章。

2.掌握“习”、“趋”、愤”、“与”、“素”、“诸”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4.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

5.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发展要求]简要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欲出后母。

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

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

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

闵子骞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

”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

开始时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鲁奔齐)。

”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

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

“诲人不倦”,是孔子一生坚持的施教态度,也为后世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施教的准则。

他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生涯时说:“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

我只是永不自满地学习,不知疲倦地教诲子弟而已。

”虽然孔子有着与学生们平等研究的学习气氛,作为老师,孔子又是严格的,一丝不苟的。

尤其是关系着仁德、礼乐等大问题的时候,孔子绝不迁就。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有诸多的创新,也为后世以至当代的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孔子还提出了诸多的学习方法,至今还在被我们运用。

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鼓励学以致用和重复记忆;如“多问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提倡学习上的一种怀疑精神;如“欲速则不达”,倡导学习上的循序渐进等。

[对应学生用书P57]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2)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7.3)子曰:“有教无类。

”(15.3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5)[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上知:__________________下愚:__________________(2)有教无类..无类: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上等的智者,“知”通“智”下等的愚人(2)没有种类的区别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很远。

(2)孔子用四种内容来教育学生:历史文献,社会实践,待人尽心竭力,办事诚实可信。

[要义探究]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本句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点拨: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后天的环境熏陶对人们的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这是孔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概括起来讲就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点拨:书本知识、社会实践、道德修养5.孔子一生实行普及教育、平民教育,受教弟子来自各个地区、社会各阶层,人数多达三千,____________便是他办学施教的基本原则。

点拨:有教无类6.你如何看待“有教无类”的办学施教原则?点拨:孔子主张施教不论对象,不分种族和氏族,都可以到他门下接受教育。

所以,应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子夏。

(11.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突破词句]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2)只不过在这上面做起来不厌烦,教别人不懈怠,只可说是如此罢了。

[要义探究]8.选文分类型地叙述了孔子的部分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就,这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原则?点拨: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9.孔子既然认为“有教无类”,为什么还要将学生分成几类?点拨:有教无类的“类”指的是不分贵贱、贫富,都给予教学。

而因材施教,则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教学,侧重于教学过程。

两者并不矛盾。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

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突破词句]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尝独立,鲤趋.而过庭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学《诗》,无以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学礼,无以立.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小步快走(2)说话(3)立身(4)离开,保持距离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亦有异闻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你从老师那里听到与众不同的教诲吗?(2)问一件事得知三件事,得知《诗》,得知礼,还得知君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要义探究]12.从这三段文字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

点拨: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

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态度上重视平等,不偏不倚。

13.孔子对儿子的教育并无偏私,孔子这样做是否少了些父亲的温情?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孔子教子并不乏温情。

孔子远其子,正体现了孔子对儿子与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是大爱精神的体现;不偏爱,正是君子爱子的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偏爱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14.“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点拨:“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有异闻”)。

“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15.朱熹曾对孔子教子的做法有过较高的评价,作为后人,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点拨:一是要坚持学习,要明确学习的内容、作用和意义。

二是要像孔子那样,对人对事处以公心,不偏心、不徇私、不营私。

否则,不但学习学不好,而且做人也做不好。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