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合集下载

微生物概念

微生物概念

微生物概念微生物是指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一系列微小生物。

微生物既有益又有害,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下面分为四个步骤详细阐述微生物的概念。

1. 微生物的类型:微生物广泛分为三类:细菌、真菌和病毒。

其中,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命体,包括各种不同形态、生长速度和产生能力的细菌,有助于消化、生产抗生素和发酵等。

真菌是一种多细胞的生命体,包括蘑菇、霉菌和酵母菌等多种类型,有助于合成抗生素、酒精和味精等。

病毒在微生物中是最小的一类,它们需要寄生在宿主体内才能生存,有助于疾病的传播。

2. 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固定氮气、生产抗生素、进行发酵等等。

它们也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体之一,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种调节和能量流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微生物还能帮助人类生产可食用的酸奶、奶酪和口感美味的葡萄酒、啤酒等。

3. 微生物的危害:微生物有时也会对人类、其它动物和植物产生危害。

例如,许多疾病和感染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如流感、疟疾和结核病等。

还有一些细菌可能通过食品中毒引起食物中毒,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此外,微生物会感染植物并对农业造成损失,如枯萎病和霉菌病等。

4. 微生物的应用:尽管微生物也有危害,但它们的应用是多样的。

微生物在工业和医学上都有广泛应用。

例如,许多医学领域的重要药物是由微生物制造的,如抗生素。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也有应用,如酸奶、芝士和面包等。

微生物还可以应用于环保、污水处理和清洁能源生产等领域。

综上所述,微生物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和重要生态功能的群体。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人类和其它生物产生危害。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微生物的了解和应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什么是微生物?

什么是微生物?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也叫微生物界,是指不能用肉眼看到的生物体。

它们是一类微小但却极其重要的生物体,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存活,包括水体、土壤、空气、消化道内和其他动植物体内。

微生物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界有三个主要的类型:细菌、真菌和病毒。

细菌和真菌是有细胞结构的单细胞生命体,而病毒则不是。

以下是它们的分类:1. 细菌细菌是最简单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球菌、杆菌和弯曲菌。

细菌具有细胞壁和一些质粒,可以自我繁殖,并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 真菌真菌是异养生物,它们从有机物中提取养分,并使用营养素来合成新的分子。

真菌具有菌丝和孢子,包括酵母和霉菌等多个种类。

3. 病毒病毒不是真正的细胞,而是一种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混合物,只能寄生在有生命的物质上,通过感染宿主的细胞来繁殖。

二、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罗列出它们的不同作用:1. 帮助消化人类的肠道中寄生着成千上万的细菌,并且它们帮助人类消化食物。

这些细菌可以消化人类本身无法消化的食物,并且防止有害细菌在肠道滋生。

2. 氮的循环微生物在氮循环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可利用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形式,使植物能够吸收和利用这些营养物质。

3. 生物工程微生物可以用于制作各种化学品、药物和饲料等产品,这使得生物工程方面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领域。

4. 污染减轻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废气等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也可以通过利用微生物吸附、分解、转换产物等方式得到减轻。

三、微生物的研究对微生物的研究对于理解生命科学和地球生态系统都是非常重要的。

微生物可以用于研究药物、生物学、农业和环境科学等领域。

同时,微生物的研究也可以揭示微观世界中的那些奥秘,发现新物种、新基因、新工具。

结论无论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人们的生活和环境的角度,微生物都是一类重要的生命体。

微生物的不断研究及应用,将会在多个领域推动人类社会一步步迈向前进。

微生物概念及其特性

微生物概念及其特性

绪论
1.2.2 微生物学的形成 1.2.2.1 微生物形态学期 微生物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世界上 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 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 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 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 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 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 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 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绪论
1.1.4.1 代谢活力强 微生物体积虽小,但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如大肠杆菌的 比表面积可达30万。因而微生物能与环境之间迅速进行物质 交换,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而且有最大的代谢速率。从单 位重量来看,微生物的代谢强度比高等生物大几千倍到几万 倍。如在适宜环境下,大肠杆菌每小时可消耗的糖类相当于 其自身重量的2000倍。以同等体积计,一个细菌在1h内所消 耗的糖即可相当于人在500年时间内所消耗的粮食。 微生物的这个特性为它们的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 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有可能更好的 发挥“活的化工厂”的作用。
绪论
1.2 微生物的形成与发展
1.2.1 微生物形成前的历史 具今8000年前至公元1676年间,人类还未见到微生物的 个体,却自发地与微生物打交道。公元前3000前埃及人就食 用牛奶、黄油和奶酪;犹太人从死海中获得的盐来保存各种 食物;中国人用盐腌保藏鱼及食品。公元前3500年有葡萄酒 的酿造。约2000前年中国就有食醋的生产,约1500年开始酿 制酱和酱油。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的定义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现代定义: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其面目的生物。

它们既包括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等原核微生物,也包括酵母菌、酶菌、原生动物、微型藻类等真核微生物,还包括非细胞型的病毒和类病毐。

因此,“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是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特点(一)个体小、种类多、分布广生物的大小用微米来量度,如细菌的:儿微米至几微米;病毐小于0.2um,酵母菌为几微米至十几微米,原生动物为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

总之,它们都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

由于微生物极微小、极轻,易随灰尘飞扬,因此它们分布在江河湖海、高山、寒冷的雪地、空气、人和动植物体内外以及污水、淤泥、废物堆中目前已确定的微生物种类只有10万种左右,其中细菌、放线菌约约1500种。

近些年来,由于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微生物新种类的发现速度正以飞快的速度增长。

地球、微生物的中水回用分布可以说是无孔不人,无远不达。

微生物只怕“火”,地球上除了火山的中心区域外,从生物圈、岩石、土壤圈、水圈直至大气圈到处都有微生物的足迹。

(二)代谢强度大、代谢类塑多样由于微生物形体微小,表面积大,有利于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和加强新陈代谢。

利用这一特性’可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迅速地降解。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极其多样,其“食谱”之广是任何生物都不能相比的。

凡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物,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分解。

在废水处理中,很容易找到用于处理各种污染物质的微生物菌种。

(三)繁殖快在生物界中,微牛物具有最高的繁殖速度。

尤其是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的细菌,其速度更是惊人。

在适宜的环境中,微生物繁殖一代的时间很短.快的只有20min,慢的也不过几小时(专性厌氧菌繁殖速度慢些》。

微生物大全

微生物大全
病毒
(1) 定义: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2)结构:[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monospace; font-size: 13px; line-height: normal; white-space: pre-wrap; "]蛋白质衣壳以及核酸(核酸为DNA或RNA)[/font] (3)大小:一般直径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直径为200nm的牛痘病毒,最小的病毒直径为28nm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4)增殖:病毒的生命活动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为寄生性。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并利用会宿主细胞内的环境及原料快速复制增值。在非寄生状态时呈结晶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以 噬菌体为例: 吸附→DNA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示意图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能含有50 亿个细菌。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 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传统工业、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中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面对全球环境的一再恶化,提倡环保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而生物除污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潜力巨大,微生物参与治理则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含硫废气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结合生物芯片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染色体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修复机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涤剂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

微生物

微生物

微生物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0.1mm)。

自然发生说:认为微生物是由食品中的无生命物质转化而来的,无需空气中的“胚种”。

原生质体:指在认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革兰氏阳性细菌最易形成原生质体。

蕈菌:又称伞菌,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子囊菌类。

温和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反之则称为温和噬菌体。

营养:生物体从外部环境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生理功能。

生物氧化: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一系列酶在温和条件下按一定次序的催化,放能分阶段进行,释放的能量部分贮藏在能量载体中。

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存在多种酶与辅酶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可使还原当量中的氢传递到氧生成水。

纯培养: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次生代谢物: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物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学物。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分为杀菌和溶菌。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物、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从贫营养向富营养发展,主要是自然、缓慢的发展过程。

但是由于某些认为因素,尤其是人类将富含氮、磷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到湖泊、河流、海洋,使上述水的氮、磷营养过剩,促使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造成富营养化。

合成培养基: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成的,各成分的量都确切知道的培养基。

转导:以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概述(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的概念微生物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体形微小,具有一定形态结构,能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繁殖以及发生遗传变异的一大类微小生物。

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过去称蓝藻或蓝绿藻),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1、种类多、分布广:现在已经知道的微生物有十万种左右;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数量最多,据统计,一克土壤中含有几千万到几百亿的微生物。

2、个体小、胃口大:每毫克大肠杆菌细胞的表面积比每毫克人细胞的表面积大30万被左右;积极活动的大肠杆菌,每小时能消耗它体重2000倍的乳糖;3、繁殖速、转化快:细菌一般每20~30分钟既可分裂一次;生产味精的谷氨酸短杆菌,在52小时内细胞数目增加了32亿倍;乳酸菌每小时可产生为其体重1000~10000倍的乳酸;一种产朊假丝酵母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是大豆的100倍,比食用公牛强10000倍;4、适应强、变异易:一九四三年分离到的青霉素产生菌,在每毫升发酵液中只能分泌20单位左右的青霉素,通过60多年来的不断育种,加上其他条件的改进,目前每毫升已经超过10万单位。

(三)微生物的分类:1、按微生物的作用分:有用的(污水外理)、无害的(肠道菌丛)、有害的(引起腐烂)、危险的(致病菌)。

2、按革兰氏染色反应分:3、按温度分:嗜冷菌、嗜温菌(金葡球菌)、嗜热菌(芽孢杆菌)4、按PH分:嗜酸菌(乳酸杆菌)、嗜中性菌(芽孢杆菌)、嗜硷菌(弧菌)5、按食物来源分:自养型和异养型6、按对氧气的需求分类:需氧菌和厌氧菌7、按形态人结构分:主要分细菌、真菌、病毒。

人们研究得最多、也较深入的主要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古菌、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现择要介绍: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病毒及其产物各类微生物简介(一)细菌: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微生物与植物、动物

微生物与植物、动物

改善土壤质量
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 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根 系发育。
植物对微生物的依赖与共生
固氮作用
某些微生物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 氮肥,为植物提供营养。
植物养分循环
微生物参与植物残体的分解,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养 分,促进植物养分循环。
共生关系
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形成共生关系,共同生存和繁衍。
分类
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结构、遗传 等特点,可以将它们分为细菌、 病毒、真菌等多个门类。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形态
微生物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球 形、杆形、螺旋形等。
结构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结构上也有所不 同,有的微生物只有一个细胞,有的 则由多个细胞组成。
微生物的繁殖与传播
繁殖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分裂繁殖、孢子 繁殖等,繁殖速度极快,可以在适宜 的条件下迅速增长。
提供营养
02
03
参与排泄
一些微生物可以合成维生素、氨 基酸等营养物质,为动物提供必 要的营养。
一些微生物可以帮助动物分解有 毒物质,参与排泄过程,保持动 物身体健康。
动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
信号传递
动物和微生物之间可以通过信号传递进行交流, 调节彼此的生理功能。
免疫调节
动物和微生物之间可以互相调节免疫反应,维 持彼此的免疫平衡。
利用微生物产生生物燃料,如生物 乙醇、生物柴油等。
03
02
生物勘探
利用微生物探测矿产资源,提高资 源开采效率。
食品工业
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添加剂、调味 品、酸奶、酒类等产品。
04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微生物在植物病害防治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拮抗作 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减轻植物病害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0.1mm )、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对昆虫有毒害作用的碱溶性蛋白晶体。

共生关系: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时,互相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舍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互生:指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相互关系。

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指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这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较低的特殊呼吸。

有氧呼吸:指细胞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大分子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成小分子无机物,电子的最终受体为有氧分子的,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过程。

高压蒸汽灭菌:一种在103.4kPa 蒸汽压下,温度达到121.3°C ,维持15~20分钟湿热灭菌法。

高压灭菌法速度快、灭菌彻底。

巴斯德消毒(巴氏消毒法):一种用于不宜进行高温消毒的液态食品等的低温消毒法,是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料中的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具体分为低温维持法和高温瞬时法。

质粒:质粒是真核细胞细胞核外或原核生物拟核区外能够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包括真核生物的细胞器(主要指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和细菌细胞拟核区以外的。

原生质体(protoplast ):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的仅有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它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

异型乳酸发酵:葡萄糖经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二氧化碳等多种产物的发酵类型。

同型乳酸发酵:发酵的过程中经发酵后只产生乳酸,没有其它产物的发酵类型。

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 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

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是一类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大分子物质。

芽孢:某些产芽孢的细菌在生长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结构。

(产芽孢的细菌当处于环境中营养物质缺乏和代谢产物浓度过高时,就引起细胞生长停止,进而形成芽孢)二、选择1、革兰氏染色中最重要的步骤:酒精脱色2、特殊微生物:支原体(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与病毒的共同点:专性细胞内寄生3、细菌生长曲线分几个期: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4、必须通过节肢动物传染的病毒:立克次氏体5、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特点:厚度大,化学组成简单,一般含60%~95%肽聚糖和10%~30%磷壁酸6、抗原主要的结合部位:补体结合部位、抗体结合部位、巨噬细胞结合部位7、抗生素作用于细胞壁 青霉素抑制肽聚糖分子中肽桥的生物合成 8、引起沙眼:衣原体9、复合对称的病毒遗传物质在头部 10、高压杀死细菌最终杀死的是:芽孢 11、革兰氏阳性菌染红色原因:脱色时间过长12、病毒的衣壳有什么作用:是病毒粒的主要支架结构和抗原成分,有保护核酸的作用 13、病毒核酸能与宿主整合:温和性病毒 14、速效性碳源:葡萄糖15.特异性免疫的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三、填空1、微生物奠定时期:巴斯德2、细菌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3、培养基分类:(按成分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分)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培养基的类型:固体、液体4、霉菌无性繁殖生殖:分生孢子、孢囊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游动孢子、芽孢子、掷孢子5、霉菌有性繁殖: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卵孢子、担孢子6、一种病毒只存在DNA 或RNA7、只有RNA 没有其他:类病毒 只有蛋白质没有其他:朊病毒8、烈性病毒增殖步骤: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9、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法氏囊10、放线菌菌丝:气生菌丝、基内菌丝、孢子丝 11、DNA 病毒有单链(环状、线状)、双链(环状、线状)12、细菌学的奠基人:(德国)科赫 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13、周围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扁桃体、头肾巨噬细胞的功能:吞噬和杀菌作用、抗原呈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癌作用抗原的3个特性:异己性、大分子物质、特定的空间建构 四、简答题1、革兰氏染色原理(细胞壁不同,脱色不同)过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壁以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 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这时,再经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红色。

2、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合成蛋白质的机制上有何不同①核糖体沉降系数②真核细胞核糖体集中在核膜上,原核细胞的核糖体是分散分布的③真核细胞合成过程受抗生素影响,原核细胞不受影响 ④亚基不同3、细菌的生长分几个期?各期细胞特点?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时期:4个时期 调整期 对数期 稳定期 衰亡期。

分期依据:细菌生长速率的变化: 调整期:因代谢系统适应新环境的需要,细胞数目没有增加的一段时期 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为零 (2)许多杆菌可长成丝状,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3)细胞内的RNA ,尤其是rRNA 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4)合成代谢十分活跃,核糖体、酶类ATP 合成加速。

易产生各类诱导酶 (5)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影响调整期长短的原因:菌种 接种龄 接种量 培养基成分 种子损伤程度调整期产生的原因:缺乏对应于底物的酶或充足中间代谢产物对数期:一段细胞以几何数增长的时期特点:(1)生长速度常数最大(增代时间最短);(2)细胞进行平衡生长,即细胞体内各种组分最为均匀;(3)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谢长短的原因:菌种 营养成分 营养物浓度 培养温度指数期微生物(1)整个群体的生理特性较一致 (2)细胞各成分平衡增长 (3)生长速率恒定稳定期:最佳测定时期特点:(1)处于新繁殖期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R=0 (2)菌体产量达到了最高点 (3)菌体产量与营养物质消耗呈现出有规律的比例关系(4)芽孢形成、次级代谢产物产生产生稳定期的原因:(1)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耗尽;(2)营养物的比例失调;(3)酸、醇、毒素或H2O2等有毒代谢产物积累;(4)PH 、氧化还原电位等物化条件愈发不适合微生物生长。

衰亡期特点:(1)整个群体呈负生长状态 (2)营养物质比例失调 (3)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 (4)物理化学条件越来越不适宜产生衰亡期的原因:外环境对继续生长越来越不利,从而引起细胞内的分解代谢明显超过合成代谢,继而导致大量菌体死亡4、用图表表示自然界的N 的循环,说明微生物的作用N 循环:过程 固氮细菌固定空气中的氮气,然后提供给植物利用(比如说豆科的大豆等植物拥有的根瘤菌),然后植物被动物吃掉,动植物的尸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经过反硝化作用使得氮回到空气中。

也有的氮是在闪电时变成硝酸盐。

有机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铵盐和硝酸盐将之同化成植物体内的蛋白质等有机氮。

动物直接或间接为食物,将植物体内的有机氮同化成动物体内的有机氮。

氨化作用: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和残留物中和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氮(NH3)。

硝化作用:在有氧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铵盐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终氧化成硝酸盐。

反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产生的无机氮,都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并且进一步还原成分子态氮,分子态氮则返回到大气中。

微生物的作用:由图可看出,在氮素循环的8各环节中,有6个只能通过微生物才能进行,特别是为整个生物圈开辟氮素营养源的生物固氮作用,更属原核生物固氮“专利”,因此可以认为微生物是自然界氮素循环的核心5、用图表表示自然界的C 的循环,说明微生物的作用C 循环:1、大气中的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2、碳元素由生物群落中在食物链和生物圈通过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又回到无机环境中,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和相互的,其他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细菌在C 循环中的作用:作为分解者讲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无机物和小分子有机物供植物体利用。

由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呼吸作用,发酵作用或用于甲烷形成作用,就可使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尽快分解、矿化和释放,或者微生物自身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从而使生物圈处于一种良好的碳平衡环境中。

6、叙述B 细胞成熟过程,及B 细胞反应过程体液免疫过程: 感应阶段:干细胞在骨髓中的某些物质在作用下分化成B 细胞,巨噬细胞将摄取的抗原呈递给B 细胞,B 细胞进一步分化成浆母细胞,一部分浆母细胞转化为记忆细胞。

反应阶段:浆母细胞分化为浆细胞,释放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效应阶段:记忆细胞再次接触抗原,迅速转化为浆细胞并分化抗体,抗原抗体形成复合物,在补体下杀死抗原。

7、叙述T 细胞成熟过程,及T 细胞反应过程细胞免疫过程:感应阶段:干细胞在胸腺中某些物质的作用下分化成T 细胞巨噬细胞将摄取的抗原呈递给T 细胞,T 细胞进一步分化成淋巴母细胞,其中一部分转化为记忆细胞。

反应阶段:淋巴母细胞分化为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化为淋巴因子杀死抗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