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进化.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主要仪器设备
通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X射 线衍色、核磁共振波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 激光显微镜等。 专用:阻抗测定、放射测量、微量量热计、 生物发光测量仪、药敏自动测量仪、自动微生物 检测仪。
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 DNA探针,PCR、DNA芯片、ELISA、免疫 荧光、放射免疫及全自动免疫诊断。 计算机的应用 分类鉴定中的应用:分类单位确定、选择 分类特征;特征资料收集;资料编码、标准化; 相似性数值聚类分析。 在线控制:pH、温度、时间、压力、搅拌 转速、溶氧、补料等。 图像处理、分析、三维模拟,资料存储。
菌株或品系(strain):同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 纯培养。模式菌株:按照命名法规的要求,当命名一 个新种时,需要指定一个菌株为这个种的命名模式。 群(group,series):某些微生物特性介于两 种微生物之间,不易区分,两个种及它们之间的微生 物统称为群。
2、分类单元的命名
每一种微生物都有一个自己的专门名称。名称 分两类,一类是地区性的俗名(common name, vernacular name);另一类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名 称,即学名(scientific name)。 中国科学院命名(俗名) As1299―――――“1”表示细菌。 As2604―――――“2”表示酵母菌。 As3758―――――-“3”表示霉菌。 As4650――――――“4”表示放线菌。 As5604――――――“5”表示真菌。
噬菌体分型 根据噬菌体的宿主范围可将细菌分为不同的噬 菌型和利用噬菌体裂解作用的特异性进行细菌鉴 定。
3 氨基酸顺序和蛋白质分析
蛋白质是基因的产物,蛋白质氨基酸顺 序直接反应mRNA顺序而与编码基因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通过对某些同源蛋白质氨基酸比 较来分析不同生物系统发育的关系,序列相 似性越高,其亲缘关系愈近。

《微生物的进化》PPT课件

《微生物的进化》PPT课件

23
阿米巴
原生生物 原生生物的多样性
疟原虫
– 变形虫类阿米巴(amoeba)通过伪足运 动和摄食
– 有孔虫(forams)也可伸出伪足。是相 关年代的重要化石。
– 顶复虫类(apicomplexans)是寄生的, 包括疟原虫,由蚊传播
– 纤毛虫类(ciliates)用纤毛运动和摄 食,包括草履虫
– 内共生(endosymbiosis)的产生:
线粒体可能来自 需氧细菌 寄生在异养细菌或被某个被 某些较大的古老的宿主细胞 吞噬
光合细菌
叶绿体来自光合细菌寄生在 异养细菌的内共生作用
▫ 线粒体可能在进化上比叶绿体先出 现。
22
原生生物 原生生物的多样性
♣ 原生生物的多样性 最简单的真核生物,
菌), an elongate bacillus form.
13
原核生物
♣ 原核生物的结构、功能 和繁殖 • 原核生物按形态分类 球菌(cocci)、杆菌 (baccilli)、螺旋菌 (spirochetes) • 大多原核生物可快速 繁殖
球菌(cocci) 杆菌 (baccilli)
螺旋菌 (spirochetes)
二叠纪
爬行类辐射;类似哺乳动物的爬行类以及大多数现代昆虫目的出现
290

石炭纪
生 代
泥盆纪
大规模的维管植物森林;第一批种子植物;两栖类占优势 363
硬骨鱼类多种多样;第一批两栖类和昆虫 409
志留纪
无颌鱼类多样化;维管植物和节肢动物上陆 439
奥陶纪
510 植物起源;海生藻类丰富
寒武纪
570 大多数现代动物门的出现 (寒武纪大爆发)
第15章 微生物的进化

第11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第11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生物特征的相似程度 将其分群归类。
地球上的物种估计大约有150万,其中微生物超过10万种, 而且其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生物分类的二种基本原则:
(参见P313)
a)根据表型(phenetic)特征的相似程度分群归类,这种 表型分类重在应用,不涉及生物进化或不以反映生 物亲缘关系为目标; b)按照生物系统发育相关性水平来分群归类,其目标 是探寻各种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建立反映生物系 统发育的分类系统。
a)在两群生物中,如果同一种分子的序列差异很大时,
------------进化距离远,进化过程中很早就分支了。 b)如果两群生物同一来源的大分子的序列基本相同, ------------处在同一进化水平上。
2. 作为进化标尺的生物大分子的选择原则
1)在所需研究的种群范围内,它必须是普遍存在的。
2)在所有物种中该分子的功能是相同的。
上个世纪60-70年代:
(参见P314)
分析和比较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征,特别是
蛋白质、RNA和DNA这些反映生物基因组特征
的分子序列,作为判断各类微生物乃至所有 生物进化关系的主要指征。
分子计时器(molecular chronometers) 进化钟(evolutionary clock)
1. 生物大分子作为进化标尺依据 蛋白质、RNA和DNA序列进化变化的显著 特点是进化速率相对恒定,也就是说,分子 序列进化的改变量(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换数 或替换百分率)与分子进化的时间成正比。
b 进化距离,即任意两个生物RNAs 间非同源序列的比例
(参见P317) 2. 特征序列或序列印记(signature sequence)
通过对r RNA全序列资料的分析比较(特别是采 用计算机)发现的在不同种群水平上的特异的 特征性寡核苷酸序列,或在某些特定的序列位 点上出现的单碱基印记。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

03
生物信息学方法将有助于发现 新的进化规律和模式,为进化 生物学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见 解。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微生物的进化关系分析
进化关系分析主要关注不同微生物种 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和相似性,通过比 较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方法来研 究。
VS
进化关系分析有助于揭示微生物种群 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对于理 解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具 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的进化速率和方向
进化速率是指பைடு நூலகம்种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序列、形态特征等发生变化的速度,而进化方向则是指物种在进 化过程中所呈现的趋势或路径。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
目录
• 微生物的进化历程 • 系统发育学的基本概念 • 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分析 • 微生物进化系统发育的应用 • 微生物进化系统发育的未来展望
01
微生物的进化历程
微生物的起源
生命之源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之一,大约在35亿年前就已经存在。目前普遍认为,微生物是通过自我复制的分 子逐渐演化而来,这一过程发生在地球的原始大气和海洋环境中。
微生物鉴定
通过比较未知微生物与已知微生物的基因序列,可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种群,为疾病 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依据。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生态位分析
微生物群落分析
通过研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揭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通过分析微生物群落的基因序列,了解微生 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变化,为环境保 护和生物修复提供指导。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 术,通过比较不同微生物的基因序列、 蛋白质序列等分子标记来推断它们的进 化关系。
常用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包括基因序列 比对、系统发生树构建等,这些方法能够揭 示微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径。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

系统发育树的解读
物种分类
01
系统发育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
进行正确的物种分类。
生物进化历程
02
系统发育树揭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有助于我们理解生物进化
的规律和机制。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03
通过系统发育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
化过程,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01
环境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可能影响微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如工业废水排
放可能影响水生微生物群落结构。
02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自然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和进
化。
03
农业活动与转基因生物
农业活动中使用农药和转基因生物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改
变其进化轨迹。
THANKS
病原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异,导致其致病力增强或传播 方式改变,从而引发新的疾病或使原有疾病更难治疗。
耐药性进化
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发展出对抗生素等药物的耐药性,使得一 些常见的感染病变得难以治疗。
共生微生物进化
共生微生物与人体和谐共存,其进化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状况,如肠 道微生物群落的改变可能影响人体消化、免疫等方面。
微生物的进化机制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微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 基因和性状,使微生物能够适应新的环境。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也是微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基因重组,微生物 可以获得新的遗传物质,从而产生新的性状和适应性。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微生物进化的关键机制之一。在自然环境中,只有适应 环境的微生物才能生存和繁殖,从而推动微生物的进化。

微生物的进化和遗传

微生物的进化和遗传

微生物的进化和遗传微生物是指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体,这些生物体通常是单细胞组成的。

微生物不仅包括常见的细菌,还包括真菌、病毒、藻类等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对于微生物进化和遗传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微生物进化的机制微生物的进化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来实现。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自然变异。

当细菌繁殖时,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基因突变,这些突变有些是有利的,而有些是不利的甚至是致命的。

基因突变是使细菌进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另一种进化方式是基因重组。

细菌通常有多种基因型和表型,而这些类型和表型往往会混合在一起,这使得细菌具有较高的生存竞争力。

基因重组是通过基因的重新组合实现的,这种组合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型。

自然选择则是决定了微生物最终能生存下来的机制。

在细菌的生物群落中,不同种类的菌群竞争生存,其中适应环境的菌群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不适应环境的菌群会逐渐被淘汰。

这些机制的作用相互交织,共同驱动着微生物的进化。

微生物遗传的机制细菌通过DNA的复制和转录来传递基因。

在繁殖时,细菌会将其DNA复制下来并传递给后代微生物。

当细菌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突变时,可能会影响基因型和表型。

此外,细菌还具有质粒这种复制分子。

质粒是一种小型DNA 分子,可以独立复制并在不同细胞之间传递。

这意味着有些基因可能会在整个细菌群落中传递,这也有助于微生物的进化。

微生物的遗传机制也是多样的。

染色体的重组和可移动基因元件的存在使得基因型和表型可以被不断改变,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细菌中还有许多修复机制,这些机制可以修复DNA结构上的错误,保证细菌能够在繁殖时避免遗传病变。

未来的微生物研究微生物在生命科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植物和动物也有很大的影响。

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生命科学的进步,也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产与生活条件。

未来的微生物研究可能会探讨更多复杂的基因元件和基因组的功能,更深入的了解伴侣交换、水平基因转移、宿主-菌互作等过程,探索细菌能量代谢、转录调控和代谢通路等问题,以及细菌环境适应性、菌群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功能等生态过程。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2)在16SrRNA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域,又 有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因而它适用于进化距 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
3)16SrRNA分子量大小适中,便于序列分析;
4)rRNA在细胞中含量大(约占细胞中RNA的90%),也易 于提取;
5)16SrRNA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真核生物 中其同源分子是18SrRNA)。因此它可以作为测量各类生 物进化的工具。
原核生物
Eukarya(真核生物)
(1990,Carl Woese)
2)建立16 S r RNA系统发育树的意义
a)使生物进化的研究范围真正覆盖所有生物类群;
传统的生物进化研究,主要基于复杂的形态学和化石记载,因此多 限于研究后生生物(metazoa),而后者仅占整个生物进化历程的1/5 b)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正确衡量生物间系统发育关系的方法;
(参见P321)
1)培养物(culture):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 物。如微生物的斜面培养物、摇瓶培养物等。
2)菌株(strain):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 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 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 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
第一节 进化的测量指征 (参见P314)
一、进化指征的选择
1. 生物大分子作为进化标尺依据
蛋白质、RNA和DNA序列进化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进 化速率相对恒定,也就是说,分子序列进化的改变 量 (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换数或替换百分率)与分子进 化的时间成正比。
a )在两群生物中,如果同一种分子的序列差异很大时, 进化距离远,进化过程中很早就分支了。
三、rRNA和系统发育树

微生物进化和生态演化的过程

微生物进化和生态演化的过程

微生物进化和生态演化的过程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的进化和生态演化过程是生命演化史中最早和最重要的一部分。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多种类别,它们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和生态演化过程,逐渐成为当今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物种群之一。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进化和生态演化过程,探讨其中的机制和影响,并对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一、微生物的进化过程微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到今天成为占地球生物总量90%以上的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多种生物种类。

每个微生物种类都经历了长时间的进化和生态演化过程,从而发展出适应自身生存环境的优良特征和特点,成为生物界中最为重要和多样性的一类。

微生物的进化过程主要通过基因变异和自然选择两种机制来发生。

基因变异是指在细胞分裂或基因重组时随机发生的基因突变,这些变异可能导致生物个体的一些性状发生改变,有利或不利于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繁殖。

而自然选择则是通过环境压力(如竞争、猎食、气候变化等)筛选更具优势性状的基因变异,从而促进适应性特征的发展和生存能力的增强,使微生物种群逐步从简单的原始生物演变成为高度多样性和适应性的生物群体。

目前,关于微生物的进化过程仍有很多未解之谜,例如微生物是否存在着抗生素抵抗性的进化、微生物生态演化是否能被预测等等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微生物的生态演化过程微生物的生态演化是指微生物在长期的生存和繁殖过程中对所处环境的适应性特点和策略的改变和调整。

微生物的生态演化过程中,环境压力(如菌株之间的生态竞争、人类对环境的污染等)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它促使微生物的适应性特征不断进化。

同时,微生物的生态演化还受到基因流动、转移和突变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加速了微生物的进化和生态演化过程。

生态演化过程是微生物的进化历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同的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和选择不同,在不断的环境变化下,微生物的生态演化也不断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6SrRNA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真核生物中其同 源分子是18SrRNA)。因此它可以作为测量各类生物进化的工具。
利用16SrRNA建立分子进化树的美国科学家
Carl Woese
三、rRNA和系统发育树
1. rRNA的顺序和进化 培养微生物 rRNA序列测定 微生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提取并纯化rRNA
3)为了鉴定大分子序列的同源位置或同源区,要求所 选择的分子序列必须能严格线性排列,以便进行进 一步的分析比较。 4)分子上序列的改变(突变)频率应与进化的测量尺 度相适应。
大量的资料表明:功能重要的大分子、或者大分子中功能重要 的区域,比功能不重要的分子或分子区域进化变化速度低。
二、RNA作为进化的指征
分枝的末端和分枝的连结点称为结(node), 代表生物类群,分枝末端的结代表仍生存的种类。系 统树可能有时间比例,或者用两个结之间的分枝长度 变化来表示分子序列的差异数值。
16 S r RNA系统发育树
1)生命的第三种形式——古生菌
动物界和植物界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20世纪60年代)
古细菌(archaebacteria) 真细菌(Eubacteria) 真核生物(Eukaryotes)
从进化论诞生以来,已经成生物学家普遍接受的分类原则 生物系统学(systematics)
第一节 进化的测量指征
一、进化指征的选择
70年代以前,生物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判断的主要根据:
表型特征:
形态结构、 生理生化、 行为习性,等等
少量的化石资料
原核生物的特点:
形体微小、
结构简单、
缺少有性繁殖过程,
化石资料凤毛麟角
16S rRNA被普遍公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的“分子尺”
1)rRNA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 2)在16SrRNA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域,又有中度 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因而它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 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 3)16SrRNA分子量大小适中,便于序列分析;
4)rRNA在细胞中含量大(约占细胞中RNA的90%),也易于提取;
界(Kingdom)
(1977,Carl Woese)
域(domain)
Bacteria(细菌) 原核生物 Archaea(古生菌) Eukarya(真核生物)
(1990,Carl Woese)
3)三(界)域生物的主要特征 三界理论虽然是根据16SrRNA序列的比较提出的,
但其他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
六、七十年代:
分析和比较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征,特别是
蛋白质、RNA和DNA这些反映生物基因组特征
的分子序列,作为判断各类微生物乃至所有
分子计时器(molecular chronometers)
进化钟(evolutionary clock)
1. 生物大分子作为进化标尺依据
蛋白质、RNA和DNA序列进化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进化 速率相对恒定,也就是说,分子序列进化的改变量 (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换数或替换百分率)与 分子进化的时间成正比。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 育和分类鉴定
最原始的生命Biblioteka 漫长的进化历程千姿百态的生物种类
今天仍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种类, 彼此之间都有或远或近的历史渊源。
进化(evolution):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 其遗传系统随时间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在大多 数情况下,导致生物表型改变和对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分析比较
2. 特征序列或序列印记(signature sequence)
通过对r RNA全序列资料的分析比较(特别是采用 计算机)发现的在不同种群水平上的特异特征性寡 核苷酸序列,或在某些特定的序列位点上出现的单 碱基印记。
特征序列有助于迅速确定某种微生物的 分类归属,或建立新的分类单位。
3. 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 通过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差异的数值构建的系统树称为 分子系统树,其特点是用一种树状分枝的图型来概括各 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a)在两群生物中,如果同一种分子的序列差异很大时,
------------进化距离远,进化过程中很早就分支了。 b)如果两群生物同一来源的大分子的序列基本相同, ------------处在同一进化水平上。
2. 作为进化标尺的生物大分子的选择原则
1)在所需研究的种群范围内,它必须是普遍存在的。
2)在所有物种中该分子的功能是相同的。
(根据现有数据建立系统的过程)
命名(nomenclature):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 的名称;
(分类系统建立过程中的步骤之一)
鉴定(identification或determination):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 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或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
根据形态学特征推断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缺点:
a)由于微生物可利用的形态特征少,很难把所有 生物放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
b)形态特征在不同类群中进化速度差异很大,仅 根据形态推断进化关系往往不准确;
虽然根据少量表型特征来推测各类微生物的亲缘 关系而提出的许多分类系统,都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不断地被否定了。
了三界生物的划分。
第二节 细菌分类
分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要认识、 研究和利用各种微生物资源也必须对它们进行分类。
分类学涉及三个相互依存又有区别的组成部分:
分类、
命名、
鉴定
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 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 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 微生物进行鉴定;
系统发育(phylogeny):各类生物进化的历史。
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生物特性的相似程度 将其分群归类。
地球上的物种估计大约有150万,其中微生物超过10万种, 而且其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生物分类的二种基本原则:
a)根据表型(phenetic)特征的相似程度分群归类,这种 表型分类重在应用,不涉及生物进化或不以反映生 物亲缘关系为目标; b)按照生物系统发育相关性水平来分群归类,其目标 是探寻各种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建立反映生物系 统发育的分类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