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实用化学(2)

合集下载

农村实用化学作业答案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农村实用化学作业答案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 • • • • • 四、答:①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②严格环境管理; ③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④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 ⑤控制污染的产业政策; ⑥绿化造林; ⑦安装废气净化装置。
农村实用化学作业12答案
• • • • • 一、 1. A 2.D 3.A 4. B 5. D
农村实用化学作业13答案
• 二、施用化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化肥施用与水 环境富营养化、化肥施用与大气环境变化。 • 消除其危害的方法:加强对肥料的监督管理,从 肥料的质量上扼制污染,经济合理施肥,严防过 量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化肥与有机肥 配合施用,推行施肥新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优化肥料品种结构,研制新型无污染肥料,加强 水肥管理,实施控水灌溉,培育高产高效低累积 硝酸盐低蔬菜品种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农村实用化学作业8答案
三、答案:1、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2、制定复配食品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 3、不买或少买含添加剂食品。 4、选择加工度低的食品。 5、不要吃色彩过于鲜艳美味的食品。 6、少吃快餐食品、方便食品。 7、亲自动手做饭。
农村实用化学作业9答案
一、1、植物纤维、动物纤维、矿物纤维。 2、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复合(混纺)纤维 3、合成树脂、填料、增塑剂、稳定剂、着色 剂、润滑剂、抗氧剂。 4、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 5、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特种塑料。
农村实用化学作业答案
农村实用化学作业1答案
1、(1)单质肥料、(2)复混肥料。 2、(1)速效肥料、(2)缓释肥料、 (3)控释肥料。
3、(1)酸性化学肥料、(2)碱性化学肥料、(3)中性化学肥料。 4、 (1)直接化学肥料、(2)间接化学肥料、(3)激素化学肥料。 5、 (1)基肥、(2)追肥、(3)种肥。 6、(1)引起土壤酸度变化。 (2)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3)有害物质对土壤产生污染。

生活实用化学知识

生活实用化学知识

(二)洗“洗”的范围宽广,学问不少,这里只能介绍一部份实用知识和操作,你照着做了,洗去了衣物上的污迹、漂白了,衣物、洗净了毛皮衣、棉衣,硝制了小兽皮,除了金属锈污i……你一定很高兴、满意。

洗去化纤织物上的污迹纤维有天然的和化学的。

棉花、羊毛就是天然纤维,粘胶纤维、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

衣服、蚊帐、被单、台布等等,有的是棉织品,有的是化纤织品,要注意区分。

化纤织物沾上了污迹,能够选用下列方法把它洗掉:(1)醋、酱迹:在污迹部位上撒点白糖,用手搓擦,再用温水洗去;或者用掺有少量氨水的肥皂水洗去;或用酒精搓洗+或用硼砂加洗涤剂(纯碱结晶体)的水溶液搓洗。

(2)水果汁迹:新沾的水果汁迹,立即用温水洗刷,泪痕迹则需用氨水或白醋搓洗。

(3)果酱迹:把沾污部份湿水后,先用洗发香波洗刷,然后用肥皂酒精溶液洗去。

(4)色酒、啤酒迹:新迹能够用水洗去。

陈迹则需用’莽有氨水的硼砂水洗刷。

:,(5)墨迹:先用清水湿透,接着用饭粒反复揉搓污处,最后用洗涤剂的热溶液来洗刷。

(6)元珠笔迹:先将污处用冷水浸湿,再用租苯或四氯化碳溶液把污迹抹掉。

(7)红印泥迹:先用四氯化碳溶液抹去,再用肥皂酒槽帮液洗刷。

(8)复写纸蜡油迹:先用热的肥皂水洗刷,再用酒精或汽油洗去。

(9)铁锈迹;用浓度为百分之一的草酸.(有毒)溶液(温热)洗刷。

(10)油漆迹:用松节油、煤油、汽油或肥皂酒精溶液从织物的反面渗入,再用掺有氨水的肥皂溶液洗涤。

(11)鞋油迹:用汽油洗刷,再用掺有氨水的肥皂溶液洗涤。

(12)汗迹:用稀氨水洗去。

注意:汗迹和血迹都不宜用热水洗,由于蛋白质受热而凝聚在织物上,经氧化后生成黄色的斑点。

(13)血迹:用掺有氨水的洗涤剂溶液洗去。

(14)红药水迹:把污处先湿水,抹上甘油,再用掺有氨水的肥皂溶液洗刷。

(15)碘酒迹:用亚硫酸钠的稀溶液洗刷,或用酒精搓洗。

(16)膏药迹:用酒槽、酒精或松节油搓洗。

(1 7)动植物油迹:用汽油、香蕉水、四氯化碳溶液洗刷。

中外化学发展历史-古代化学史

中外化学发展历史-古代化学史

学习化学史的必要性
掌握化学的产生和发展的系统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良好素质。
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可以正确处理化学中实验与理论二者的 辩证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承、不可偏废的。
学习化学史,有利于提高化学者的独立工作能力,把学过的化学 知识连贯起来,通盘考虑、分析比较、寻求方法、找出规律。
学习化学史,有利于培养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化学史,有利于培养为化学事业献身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习化学史,有利于培养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 豪感、自信心。
“化学”一词的由来
“化学” (汉语)一词最早出现于1856年英国传教士韦 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1829—1890)编的《格 物探源》,是英语“Chemistry”一词的意译。
“chemistry”(英语)来源于拉丁语“alchemy”,后者 来源于阿拉伯语“al-kimiya”。“al-kimiya”的来源 有两种说法。
科学史:科学和技术从产生到发展的史实,是自然科学和应用 科学的历史。。
化学史:是科学史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 对大自然的化学知识的系统的历史的描述。
化学史不是纯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相互交叉的 一门特殊的历史科学。
化学史也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从化学发展的历史角度, 从纵的方向上,阐述从化学的萌芽开始,怎样发展为现代化学 的历史过程,即化学怎样产生、发展和繁荣起来的全过程的系 统阐述。
古代,化学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因而科学的化学也不存在, 化学只以知识的形态积累着。它是化学史的重要构成部分。
化学知识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一、原始实用化学,是一些具体工艺中的化学知识,如陶瓷、冶金等。 二、原始的化学物质观,人类对自然界万物的本原、构成及其变化的认识。 三、金丹术,它是古代化学发展的最高形式。 四、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在从金丹术到科学化学的转变中起了桥梁作用。 古代时期,化学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知识的积累零散得很,严格的化学 概念未能建立,更谈不上严格的化学理论了。考察古代化学萌发生长过程,

《化学史》第二章 古代物质观的演变分析

《化学史》第二章 古代物质观的演变分析

泰勒斯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对本原的概念做了进 一步的引申:万物本原是一种统一的、永恒的未限 定物质。从永恒的未限定物质中逐渐分离出冷和热、 干和湿,曼德的弟子阿那克西米尼抛弃了他 老师认为的一种暧昧不明的未限定的物质观念,认 为万物源于气。他认为气经常进行着疏散和凝聚两 种相互独立的运动,从而产生不同的实体,气受热 疏散就变成火,气受冷凝聚就变成风和云,再凝聚 变成水、土至于岩石。正是气的不断疏散和凝聚, 就产生了自然界的千变万化。
《易传· 系辞上传》载:“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代表消极、柔弱、退守、安静等的性质和事物
阳——代表积极、刚强、进取、活泼等的性质和事物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感产生了雷、火、风、 泽、水和山,这八种自然物即是自然界总的根源。阴 阳成了天地间万物和一切变化遵循的根本法则,阴阳 是一切事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天地间奥妙所在。 阴阳学说从正反两方面的矛盾来说明自然界的变 化发展,既包含着原始、朴素的唯物主义,而且又有 辩证法的思想。阴阳学说的提出,对提高人们认识自 然界的能力和发展当时的哲学思想,都有一定的积极 作用。
再稍后的赫拉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唯物论 和辩证论者。他基本依循米利都学派的路线。 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不断地产生 和消灭的永恒运动的过程。 事物都在发展变 化,就像流动的水,一切皆流,皆变。他的至 理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列 宁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上述哲学家的共同特点是主张一元论,然而 他们在说明世界上都存在着困难。出生于西西 里岛的医生兼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则融合各派 主张,提出了世界万物是由水、火、土和气四 种元素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观点。为解释运 动的起因,他假定万物都含有爱和憎两种成份。 物质在爱的影响下结合,在憎的影响下分离。 这是用一组固定的力来说明结合的首次尝试, 同时也是后来成为一种重要化学理论的亲和力 学说的先驱。

第一讲古代实用化学

第一讲古代实用化学

收藏于故宫的北宋定窑孩儿枕
二、能源的使用 柴草、木炭—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1、煤:又叫黑炭、乌金、石涅、燃石、石炭
战国著作《山海经》:女儿之山,其上多石涅。 《汉书· 地理志》: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 河上》:屈茨北二百里有山, 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 恒充三十六国之用。 元朝,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可燃黑石头,被欧洲人引 为奇谈。而欧洲人16世纪才开始利用煤。
化学史
History of Chemistry
主讲人 张志红 昌吉学院化学与应用化学系
如果把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那么 科学史就是这种知识发展的描述和说明。——科学史家 萨顿(George Sarton 美国 1884-1956) 化学史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化学知识的系 统的历史的描述。是对化学发生、发展、及繁荣全过程 的系统阐述。——化学史定义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美国文明而骄傲,但是它的历史记载至今还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何等渺小,简直就是一瞬间。它会持久吗?它 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我们想在疾病蔓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 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 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憎恨迷信,不管迷信的伪装是多么美丽。我们文明的寿命至少还没 有得到证明,其延续与否,还不一定。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归根结底,文明是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十全十美 的。当科学方法能够被利用,并且是很好地被利用的时候,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若不承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 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也许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 十分清楚,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 坏的大马力汽车。即使是科学家,在一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可能滥用他们的知识。科学应该以各方面不同的力量给自身予辅助,用宗教和道德的力量 来给予帮助。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的两个方面。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真理是一样的,美丽和博爱也是如此。 东方和西方,谁说二者永不碰头?我们怀着感激之情回忆起我们得益于东方的全部东西——道德热忱,黄金规则,我们引以为荣的科学的基础——这是巨大 的恩惠。没有什么理由说它在将来不该无限增加。我们不应该太自信,我们的科学是伟大的,但是我们的无知之处更多。总之,让我们发展我们的方法, 改进我们的智力训练,继续我们的科学工作,慢慢地、坚定地、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让我们训练我们的灵魂,忠于客观真理,并处处留心现实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对于不骄傲的、不采取盛气凌人的“西方态 度”而记得自己最高思想的东方来源的、无愧于自己的理想的科学家来说,尽管不一定会更有能力,但他将更富有个性,能更好地为真理服务,能更完满 地实现人类的使命,也将是一个更高尚的人。

云南三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化学试题

云南三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化学试题

2025届云南三校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二)化学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Zn—65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2CO 不支持燃烧,可用作镁着火时的灭火剂 B .2SO 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 C .2SiO 硬度大,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D .23Al O 熔点高,可用来制造耐火材料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现象 B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缭乱走空园”,“柳絮”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C .成语“刀耕火耨”蕴含的化学原理是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还可降低土壤碱性D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玉”的成分是硅酸盐,该句诗表明玉的硬度很大 3.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A N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22.24LSO 与21.12LO 充分反应,生成的3SO 分子数目为A 0.1NB .标准状况下,411.2LCH 与211.2LCl 反应生成3CH Cl 的数目为A 0.5NC .1mol 金刚石晶体中含有C C −键的数目为A 2ND .等物质的量的2CO 和2N 中含有π键的数目均为A 2N4.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 .甲装置: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到140℃制取乙烯B .乙装置:验证乙醇的结构简式是33CH OCH 还是32CH CH OHC .丙装置: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D .丁装置:制备干燥的氢气5.下列方程式与所给事实相符的是( ) A .加热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生成黑色固体:232Fe 3SFe S ∆+B .稀硫酸与氢氧化钡的反应:22442Ba OH SO H BaSO H O +−−++++=↓+ C .白醋可除去水壶中的水垢:2333222CH COOH CaCO Ca 2CH COO CO H O +−+=++↑+ D .苯酚浊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后变澄清:6.有机物Q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合成中间体,下列有关有机物Q 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式为15223C H OB .一定存在能使3FeCl 显色的同分异构体C .可发生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还原反应D .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7.X Y Z W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p q r s 、、、是上述四种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其中r 是一种中学常见的两性氧化物,s 是一种强酸,r 与s 的水溶液反应生成p 与q 。

化学的萌芽

化学的萌芽
2.2.1数论哲学派 以伽毗罗为代表,提出了与中国五行学说 相类似的朴素的元素论:世界的一切都是 从统一的原始物质发展而来,在发展过程 中,产生了五大,即地、水、火、风和空 五种物质元素,这五种物质元素错综复杂 地配合起来,就构成世界万事万物。
2.2.2胜论派:以伽那陀为代表,发展了 上述的五元素说,进而认为构成这五种元 素的单体,是有极其微小,大小相等,有 恒存在的“原子”所组成。这些原子是不 灭的,呈球形,比日光中最小的尘埃小六 倍。原字有颜色、味道和气味,这些原子 可以结合成单体,也可以结合成复体,还 可以形成更大的原子对的集合体,以至构 成万物。
我国古代炼丹的方法可分火法和水法两种。所谓 火法,主要、是带有冶金性质的无水加热法。东 汉炼丹家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说,他那时 有《火记》六百篇,讲的就是这种火法。但是这 部书早已失传,内容已经无从查考。据晋葛洪 《抱朴子内篇》以及比较晚的炼丹著作的记载, 火法大致包括缎(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 物质的加热)、炙(局部烘烤)、熔(熔化)、 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伏(加 热使药物变性)等方法。
1.2煤、石油和天然气
古代在中国,对煤炭 有:石炭、乌薪、黑 金、燃石等异称。 最早记载煤的名称和 产地的是战国时期的 著作《山海经》。
石油古代又称为石漆、水肥、石脂、猛 火油、 雄黄油、石脑油等名称。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记载石油的文献 是: 公元一世纪的《汉书.地理志》“高奴, 有淆水可燃”高奴即今天陕北延长县一 带,现在仍是石油的产地。
在公元前一世纪,陕 北鸿门出现了我国第 一批天然气井。最早 记载我国用火井煮盐 的是晋朝张华所著 《博物志》,更详细 地记载则是在《天工 开物》中。
1.3陶瓷与玻璃
1.3.1陶瓷 1.3.1.1陶器(参见第一章化学促进了人类社 会的发展) 1.3.1.2瓷器 瓷器的条件: 瓷器只能瓷土(即高岭土)作胎 胎的表面必施有玻璃质釉 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1200摄氏度左右,焙烧后 胎体要达到烧结,器皿质地坚硬,敲之要能发出 金石声,成品的吸水率很低。

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17世纪

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17世纪

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17世纪。

从那以后,科学家才明确化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各种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及其变化的规律,并遵循这一方向开展科学实验,探索研究,提出各种观点,在争鸣中形成理论。

不过事实上,化学知识和化学假说,古之就有,它大致包括两部分:一是实用化学知识和原始的化学工艺技术;二是某些认识、思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化学物质的观念或假说。

而这两部分是长期处于分离状态的,第一次解决这种分离的尝试便是炼丹术。

一、《抱朴子内篇》与炼丹术晋代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内篇》就是一本着重记载炼丹活动,追求长生不死的著作。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单是中国有炼丹术,外国也有。

在西方国家,他们以炼制金银等贵重金属为主,故称为炼金术。

它们都是建立在古代思想家所提出的关于物质组成和物质变化的基础之上的。

例如中国的阴阳五行说、古希腊的四元素说等。

葛洪的《抱》篇也是建立在把老庄之学演变为炼丹的理论基础上的。

他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内神仙外儒术。

只需对《抱》篇稍加阅读和理解,就不难发现,作者认为只要心诚并创造适当的条件,一切物质都可以改变。

人们是可以炼得仙丹和黄金的。

根据这一理论,葛洪在收集、研究众多的药物和物质、行医治病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丹药实验。

正是通过这些实验,他熟悉了许多无机物质的组成和一些比较简单的化学反应。

接下来便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的一些典型例子。

例一、“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通过查阅资料和理论推断,我们发现了其中的错误。

丹砂即红色的HgS,它在空气中与O2反应,生成了Hg单质和SO2气体,这就是所说的丹砂烧之成水银。

后一句则错了,事实上是Hg和O2加热反应生成HgO。

由于HgO 也是红色的,便有了“积便又还成丹砂”之说。

可见作者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很多就集中在外表上。

但按照当时的化学发展技术,能有如此成就已属难能可贵。

例二、葛洪曾宣扬,“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曾青指含CuSO4的胆矾。

曾青涂铁是CuSO4与Fe发生反应,故表面附了一层红色的铜,这也应验了葛洪关于“外变而内不变”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的发展演变历史过程大致如下
­ ¹ Õ Æ Ô Ê Ì ï
ë Ì · Õ
Ò ë « ¢ ë Ö « ¬ ïª Ç ¸ · É ¡ · · É £ Ö Ò Ê Fe2O3 Ñ É Ë Ö £ É Ö Î ´ ² Ó 950¡ £ » º Ô 8500 Õ « ð ¿ ¬Õ Æ ¿ È î Ù æ ¬´ ñ ¹ ê ¬ Ç ö × Á ¯ Á ñ ì Á £ Ê Ñ É Î ¸ ³ ² ±
发展历史并不平衡; 化学家的作用突出(个人品质、才智、机遇、想象力、 实验设计、洞察和推理、毅力等)。 这些对于我们研究化学史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已
出版的化学史书中表现的体裁也各不相同:有的着重编
年;有的着重分类;有的着重传记;有的着重专题等等。
本课程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加以讲授,兼顾其它。然而即便对
于化学发展的历史分期,目前学术界并不统一。例如:
1、我国化学史家丁绪贤将化学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期:上古时 代、中古时代、近世时代。
2、赵匡华分为四个时期:上古代工业化学时期;中古代炼丹术 与医药化学时期;近代化学发展时期;现代化学发展时期。


3、郭保章分为十个时期
4、张家治分为三个时期:古代化学时期;近代化学时期; 现代化学时期。
阴:代表月、地、夜、寒、水、柔弱、雌性…的共同特性 阳:代表日、天、昼、暑、火、刚强、雄性…的共同特性
此二者俗称“阴阳五行说”。
第二节 印度原始化学物质观

1、数论哲学派

2、胜论派
3、遮缚伽派

第三节 希腊原始化学物质观

1、爱奥尼亚人(Ionia,今土耳其西部)的自然
哲学

2、古代元素论和古代原子论
熔合 Pb/Sn/Fe (贱金属) 黑变 蒸汽熏染 (多硫化钙) 赋与灵气 黄化
“ 死物”
白化 (硫磺或硫黄水) (以Hg蒸汽使合金变白) “ 黄金”
净化(除锈)
其他:酿造、染色、油漆;
㈠酿酒:始于夏代,谷物浸泡——发酵——制 酒,西周时,已有酿酒的引子——酒麯。㈡染 色:始于商代,蓝靛染蓝,茜草染绛。㈢油漆: 始于战国,漆树汁涂于物体表面
㈠铜的冶炼
㈠铜的冶炼
1、红铜(自然铜),质软,可赋形。Tb=1083℃ 2、青铜(Cu/Pb,Cu/Sn,Cu/Sn/Pb合金)公元前3600年左 右。 我国先秦古籍《考工记》对合金的配方有记载,如著名 的‚六齐规律‛(‘齐通剂’)这是人类最早的合金工 艺总结。 3、黄铜(Cu/Zn合金) 4、白铜(Cu/Ni合金)
­ ¹ ´ É ö Ö Ô Ê Ç ² ± Ï ¦ Ì Ç Õ À ½ È ç ô ä ² £ ¬ Ç å ± · Ò Ô Í ­ ¡ ¢ Ì ñ Ó ö Ù ¾ º Î ª ³ ï Ï Ö Ê ± Æ
Æ ù Ê Ì È °
Î ñ É ï£ °î ø ¤£ ö ¯ í Ê Ë ² ² Æ ¨Ë ² À Ò © ± ¿ Í °
㈡钢铁的冶炼
早期的冶铁技术:“固体还原法”
焙烧650~100℃
铁矿石+木炭 淬火 钢铁(包括含炭量大于1.7%的生铁,小于
反复加热锻打 块状铁(恶金)
0.04%的熟铁和在0.04%与1.7%之间的钢)
㈢其它金属的冶炼(金、银、锡、铅、锌等)
五、纸和火药的发明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麻纸出现,公元二世纪蔡伦作改良, 七世纪传入日本、阿拉伯、欧洲。
³Õ °Ì
« î ´ ³¬ Ê × µ ° ¬ ´ ñ É Ô º ° £ Ö ³ ¹ Ó £ » º 6000~7000 Á £ Ê ¾ É Î ¸ ³ ² ± ê ¬ Ç ñ º Á ¯ Á ñ ì
Ô Ì Ó Õ
ì æ à î ½ ö ¬ ¸ µ ® ¬ ³å ² ¬ ö Ö Ù Ð ñ Ì ñ ±À ¶ Ô À ½ £ ° Í Ë £ Ò Ç Ï £ ± Ï Ó Ö ¶ É ²
工艺流程:
浸润——细碎——去污——蒸煮——洗涤 ——成浆——脱水
黑火药
制丹配药过程中得以发明,主要成分: 一硝(KNO3)、二磺(S)、三木炭(C) KNO3 + 3C + S = N2 + 3CO2 + K2S
医化学、炼丹的发明
㈠医化学 ㈡单金术
㈠医化学
在人类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医化学 知识,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本草学的发展。战国至秦汉之际, 本草学趋于系统化,其后的2000余年中,先后在我国出现 了一百余种本草学著作,形成中国药物学的一股巨流。
“虚妄目的”是古代丹术家们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而对于这种“虚妄 目的”的努力追求,极大地提高、加深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导 封建的?迷信的?虚妄的? 致重大的发现,对科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般可以分为炼丹与炼金两部分 : “金丹术‛(古称黄白术)
秦汉时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相当的发展,唐宋时期发展 至鼎盛,宋后衰落,经过明清的回光返照后退出历史舞台。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以为万物由四种元素组成(水、 火、气、土)
留基伯(Leucippus)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认为万 物由原子组成,不可分,形状大小不同,但原质一样。
3、亚里斯多德的四 元素说,见右图。 亚里斯多德的四元素 说,占统治地位2000 余年,之后除了帕拉 气 塞斯的炼金三元素说 (硫、贡、盐)外, 再无更多的学说出现
第二章 原始化学物质观
古代,自然科学知识虽未形成近代这样的知识 体系,但对各种自然现象有了一些总的看法。 显然,物质观既与物理有关,又与化学有关, 还与哲学有关,探讨古代物质观不能只从化学 史的角度看,要把其与当时哲学思想的状况相 联系。物质观与其它哲学问题一样,自古以来 就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 上学之间的斗争。
水 灭 水 挡 (润下) 火 土 克 筑




耕地 犁


火溶
(炎上)
态 液 得 化 溶


金 土淘 从泥
水 木 浸 质 润 变 后 生 形


燃烧

化金


(曲直)



砍伐树木
(从革)



燃烧灰烬
木质

㈡阴阳学说
首见于《毛诗》,《老子》记载“万物负阴 而抱阳”,汉朝奠定基础。世间万物既对立 又统一,阴阳对立的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就 是万物以及它们变化的根源。

现在没有确切的纪录知道古代的服药者吃甚么丹药以求长生, 但若根据晋人编纂的《列仙传》,他们所服食的包括丹砂、
云母、玉、代赭石、石、松子、桂等未经制炼的矿物和植物。
中国炼丹术概述
炼丹术是中国古代自己独立发展起来并流行了很久的一种方术。 它的手段和目的是试图以自然界的一些矿物(偶尔也用到一些植物) 为原料,通过人工的方法(即化学加工)制造出某种性质神异的药 剂(即神丹大药),人服了可以长生不死,甚至羽化成仙。 “不肖以简易之言论说天然界之真理,好为隐约之语以耸人听闻, 于是即真有发明亦为荒谬之说所蔽”
ï¢ å Õ É À ¡ Ç Ì ²
Ô Æ ¡ Ì ¢ °ª ð « ¬ ñ ñ Ù Æ ¯ Ò ¸ ¢ ¿ ¡ ³Î ¸ É £ ° É Ó Ì ±
一般认为,我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始于殷周,成熟于汉代, 唐代大发展,宋明清至顶峰。
四、金属的冶炼
㈠铜的冶炼 ㈡钢铁的冶炼 ㈢其它金属的冶炼(金、银、锡、铅、锌等)
第一节 中国原始化学物质观
㈠ 五行说
1、五行相克说 ㈡ 阴阳学说 2、五行相生说
㈠五行说
1、渊源:夏代产生雏形,首见于《尚书· 大传》,战国末年 《尚书· 洪范》予以发展,载曰:“…五行,一曰火,二曰 水,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2、五行相克说,见于《墨经》(左图)
3、五行相生说,见于西汉董仲书《春秋蘩露》(右图)
化学发展史脉络
化学史是化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化
学的发展是在曲折道路上前进的,它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
的制约,如社会因素、生产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 其他科学发展的状况以及哲学宗教思想等,这些因素有时 对化学发展起促进作用,有时则起阻碍作用。
化学发展史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基本方向总是不断变化;
一、对火的认识和利用——化学史的开端 人类学会用火标志着化学史的开端, 火的利用对人类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 人类最初使用火距今约200万年的历史, 据考古调查,安徽繁昌孙村人字洞有 人类用火的遗迹,非洲肯尼亚切苏瓦 尼亚人大约170万年前就已开始用火。
二、 原始能源化学—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利用

3、亚里斯多德的四元素说
4、帕拉塞斯的炼金三元素说
古希腊的物质观
产生于巴尔干半岛,地中海沿岸,一般不去精密探讨自然 界的某个细小部分和具体事物,而是将各种具体现象和事 物都置于宏大的宇宙予以笼统的解释。 1、爱奥尼亚人(Ionia,今土耳其西部)的自然哲学 泰 勒 斯 ( Thales) 认 为 水 是 万 物 之 源 ; 阿 拉 克 西 米 尼 ( Anaximenes) 认 为 万 物 之 源 是 气 ; 赫 拉 克 利 特 (Heraklitos)认为火为一切元素的初始元素…。 2、古代元素论和古代原子论
煤:魏、晋、唐、宋用于冶铁烧窑。 石油:秦汉始用,宋利用其作蜡烛、沥青等。 天然气:秦汉、魏晋用于煮盐等。
三、陶器的制造——化学方法的最早运用 人类长期的生产实践对粘土的粘性和可塑 性有了很深的认识,同时又由于长期用火 的经验中对火力的控制有一定的把握,这 为陶瓷的制造提供了必要条件。原始陶器 (人类利用火制得的第一种自然界不存在 的物质)的出现距今一万年左右。

我采用比较模糊的办法,即主要采用张家治的历史分期法 (见表)。由于课时所限,我只能讲述化学发展历史的基 本脉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