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火焰与预混火焰
合集下载
7-扩散火焰

第三节 层流扩散火焰
射流火焰的物理描述 Burke-Schumann简化理论描述
2016/5/1
11
1. 射流火焰的物理描述
层流射流的燃烧与等温射流类似:燃料一边沿着轴向 流动一边快速向外扩散,同时氧化剂(如空气)迅速 向内扩散。
Burke and Schumann(1928)给出了非预混火焰最早理论分析。
2016/5/1 33
守恒标量的概念
这里我们只讨论其中的两个: 一个是下面定义的混合物分数;
一个是前面提到的混合物绝对焓。
2016/5/1
34
混合分数:f, Z
F 1 m m 源于燃料的质量 f Z F m Ox m 1 m 2 混合物总质量 m
1kg燃料 vkg氧化剂 1 v kg产物
这个方程适用于整个空间,即火焰面内部和外部 都适用,并且在火焰薄片处保持连续。
30
2016/5/1
物质守恒 火焰片假设给出了火焰面内、外的产物 i )均为零这一条件,所有的化学反应 质量产率( m 现象都体现在边界条件里面,因此(7.20)可以写作:
Yi 1 1 1 (r vxYi ) (r vrYi ) (r D )0 r x r r r r r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燃料和氧化剂在火焰处都消耗了, 但是产物的组成成分只和Φ的取值有关,因此当量比仍然有 意义。产物在火焰表面形成后,就向着内外侧快速扩散。 对于富氧燃烧,周围存在着过量的氧化剂,火焰长度Lf可以 这样定义:
2016/5/1
16
层流非预混火焰(特征二):火焰长度定义
(r 0, x L f ) 1
第六章层流预混火焰传播

5 m2
/
s
将上述的DT和 RR 的值代入层流火焰速度公式得:
SL
=
[2( DT w f ,ur
u
____
) RR]1/2
=
[2*
5.89 * 101
5
* 107.3 ]1/ 2 * 1.16
=
0.425m
/
s
=
42.5cm
/
s
15.625+ 1
提 纲:
基本概念 一维层流预混火焰传播模型 影响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数据) 火焰厚度 火焰稳定
动力燃烧: m r r
(预混~) 混合过程进行很快,燃烧的快慢主要取决于 Premixed~ 化学反应速度(或化学动力因素),而与混
合扩散过程关系不大。 动力-扩散燃烧: 燃烧的快慢既与化学动力因素有关,
也与混合过程有关。
二、火焰传播速度(即移动速度,只有预混气才有此概念)
将以上方程从 x xi
(式中T Ti;dT / dx dT / dx
)
xi
到 x (式中T Ti ; dT / dx 0) 积分,得
Tb
1/ 2
(dT / dx)
xi
2H R
Ti
RRdT
(6-6)
方程(6-6)的物理解释如下:在反应区流出的,经热传导 进入预热区的能量扩散通量等于化学反应释放的热量。
P
u
u
2 u
(Tb
/
Tu
)
1
碳氢燃料与空气混合物在大气条件下的层流火焰速度典型值
第4章扩散火焰

ru
(T T ) x
燃
烧
理 论
第4章 扩散燃烧
基
础
引言
第 扩散燃烧与动力燃烧
章章44
气体燃料燃烧所需的全部时间通常包括两部分: 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所需时间和燃烧反应所需时间。
扩
ph ch
散 燃
ph ch
扩散燃烧或扩散火焰
烧 ph ch 动力燃烧或动力火焰
ph ch 扩散-动力燃烧
气体燃料扩散火焰特性
u f (r / b)
um
散
同样,当喷射流体与周围介质性质不同或温度不
燃
同时,自模段的温度场和浓度场也具有相似性,即:
烧
C C Cm C
f1(r / b)
T T Tm T
f2 (r / b)
圆形湍流自由射流扩散燃烧
第 一、圆形湍流自由射流
章章44
自模段的特性:
实际上,b与x成正比:
扩
u f (r / x)
散
当比混合的位置上:
燃 烧
焰面外侧:空气+燃烧产物
焰面内侧:燃料+燃烧产物
焰面:燃料与空气的理论浓度为零
气体燃料扩散火焰特性
第 扩散火焰结构 章章44 实际层流扩散火焰
扩 散 燃 烧
气体燃料扩散火焰特性
第 扩散火焰结构 章章44 湍流扩散火焰
扩 散 燃 烧
气体燃料扩散火焰特性
第 扩散火焰结构 章章44 湍流扩散火焰
第 三、圆形湍流自由射流扩散燃烧
章章44 湍流扩散火焰高度(工程计算):
扩
xh
d0 2a
0.70(1 V 0 ) 0.29
散
燃
湍流扩散火焰高度与管径成正比,与初始速
火焰传播和火焰稳定性

选定燃料的火焰速度计算公式
往复式内燃机和燃气轮机在典型温度和压力下的经验 公式:
参考温度下:uL,ref BM B2 ( M )2
T 350 K 时:uL uL,ref T / Tref P / Pref (1 2.1Ydil )
式中: 参考状态指: Tref 298 K、Pref 1atm
dT 2 Tm WQdT
dx C Ti
dT dx
p
uL
0Cp Ti
T0
则求得传播速度为: uL
2 Tm WQdT Ti
02CP2 Ti T0 2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uL表达式(3)
因为预热区反应速度很小
Ti WdT 0
例题:针对下述几种工况,对汽油-空气混合物在 0.8
下的层流火焰速度进行比较: (1)参考状态:Tref 298 K、Pref 1atm (2)典型的电火化点火的条件,即:T 685K, P 18.38atm (3)条件与(2)相当,但有15%的废气回流量。
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T0
Tm WdT Tm WdT
Ti
T0
因为反应区温度变化不大: Ti T0 Tm T0
Tm WQdT Q Tm WdT QW
Ti Ti T0
T0 Tm T0
火焰传播速度为:
uL
2QW
02CP2 Tm T0
dT dx
d
dx
dT dx
WQ
d 2T dx2
WQ
0
边界条件:
第05章 预混火焰

燃烧系统常常有两种反应物组成燃料和氧化剂在化学反应能够进行之前两种反应物必须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混合然而混合机制是影响燃烧的基本要素由于混合的需要也就是说至少一种反应物应该是气态或液态因此他们的分子能够分散到另一种反应物之中由于分子水平混合的重要性燃烧系统的差别主要以在燃烧开始时反应物是混合好的或分开的非预混火焰或扩散火焰在发生化学反应之前燃料和氧化剂是分开的依靠分子扩散和整体对流运动使反应物分子在某一个区域相遇接着进行燃烧反应非预混火焰也叫做扩散火焰是因为反应物在分子水平的混合主要是依靠分子扩散过程进行的预混火焰仍然需要将可燃预混合气扩散到反应区将燃烧产物和热能从反应区输运出去因为反应区是在不断消耗反应物和不断产生燃烧产物和释放出燃烧产生的能量根据流动状态预混火焰又分为层流预混火焰和湍流预混火焰实际的燃烧都发生在湍流中但是层流预混火焰的研究结果对于阐明燃烧中的基本现象特别是反应动力学规律是很重要的mallard马兰特lechatelier利恰及利耶daniel丹尼尔mxecoh米海尔松最早从事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研究最先得出了燃烧速率正比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平方根及导温系数平方根的结果cemehob谢苗诺夫zeldovich泽尔多维奇pakamehe弗朗克卡门涅茨xtpvonkarman冯卡门toong阐明层流燃烧的本质弄清层流火焰传播的机理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及其实验方法对于燃烧问题应善于观察现象突出某些主要因素合理地建立物理模型并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可以有两种火焰传播形式即正常燃烧和爆震火焰面背后气体密度减小导致压力下降产生膨胀波火焰面以亚音速在混合气中移动
ρp,
• 连续方程:
图 层流火焰传播过程
–
ρpup = ρ∞u∞=m = 常数
(1)
– 下标“∞”表示燃烧波上游无穷远处可燃混合气参数
ρp,
• 连续方程:
图 层流火焰传播过程
–
ρpup = ρ∞u∞=m = 常数
(1)
– 下标“∞”表示燃烧波上游无穷远处可燃混合气参数
第4章 扩散火焰

环形流与同轴射流
根据射流喷嘴: 平面射流与圆形射流 根据射流流动: 层流射流与湍流射流
圆形湍流自由射流扩散燃烧
第 4 4 章 章 扩 散 燃 烧
一、圆形湍流自由射流
圆形湍流自由射流扩散燃烧
第 4 4 章 章 扩 散 燃 烧
一、圆形湍流自由射流
初始段
O-C-O为射流核心,核 心区内速度、浓度等与出 口处相同,长度约4~5d0
r
r
r
r
在火焰面上:
r rf
( f F ) f ( f ox ) f 0
圆形湍流自由射流扩散燃烧
第 4 4 章 章 扩 散 燃 烧
三、圆形湍流自由射流扩散燃烧
湍流扩散火焰理论分析:
为了消去组分方程、能量方程中的化学反应项 (源项),对方程组进行变换: 设化学反应按下列当量关系进行:
扩散火焰结构
湍流扩散火焰
气体燃料扩散火焰特性
第 4 4 章 章 扩 散 燃 烧
扩散火焰结构
湍流扩散火焰
与层流火焰相比,湍流扩散火焰具有如下优点:
1、湍流射流扩散火焰面是皱折、波动、破裂的,不能 精确测量其火焰高度,且湍流射流扩散火焰高度与射 流无关,仅与射流直径有关。 2、湍流射流扩散火焰前沿厚度较宽,并处于激烈脉动 中。其温度、速度、浓度的时间平均值分布也与层流 分布图类似。
三、圆形湍流自由射流扩散燃烧
湍流扩散火焰理论分析:
(ru ) (rv ) 0 x r u u u ru rv T (r ) x r r r
f s f s s r f s ru rv DT (r ) x r r r
(T T ) (T T ) (T T ) s Qs r ru rv T [r ] x r r r C P
燃烧理论基础-层流预混火焰

2021/4/25
40
组分守恒
传质(扩散和宏观流动)进入控制体的A的质量等于反应产生的A的质量)
• 组分守恒
dmi mi
dx • 或者,根据费克定律
7.9
d
mYi
D
dx
dYi dx
mi
7.8
2021/4/25
41
简化的总包反应
那么:
• 1kg 燃料+vkg 氧化剂(v+1)kg 产物
mF
(1)
(2) (3)
(4)
(1)浓度梯度引起的分子扩散; (2)由温度梯度引起的热扩散; (3)有压力梯度引起的压力扩散; (4)除重力外其他体力引起的强迫扩散;
作业: 8.6
一般情形下的火焰速度?
如果考虑:传热、传质、化学动力学、热力学
火焰速度计算将很复杂
简化分析(基于Spalding的理 论)
7.10
对稳定流动 mi mi i=1,2,......,N
1 d
r2 dr
r2mi mi
i 1, 2,......, N
球坐标
二维轴对称坐标
1 r
r
r
vrYA
1 r
x
r
vxYA
1 r
r
r
AB
YA r
mA
(3) 多组分扩散(不讲)
在对燃烧系统的建模和学习理解中,尤其是对层 流预混和非预混火焰结构的研究中,不能用二元混 合物来做简化。在这种情况下,组分的输运公式必 须同时考虑众多且性质差别很大的组分。例如,我 们可以推断,大燃料分子的扩散速度要小于氢原子 的扩散速度。
一般 vu vb ?
点燃
火焰锋面
什么是扩散燃烧、预混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

⑴扩散燃烧是指可燃气体喷口(管口或容器泄露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混合,边燃烧
的现象。
如天然气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
⑵预混燃烧是指可燃气体与氧在燃烧前混合,并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混合气体,被火源点燃所引起的
燃烧,也叫动力燃烧。
如气体爆炸。
⑶蒸发燃烧是指熔点较底的可燃固体,受热后熔融,然后像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燃烧。
如硫、
沥青、石蜡、高分子材料、萘和樟脑等。
⑷分解燃烧是指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在受热分解出其组成成分及加热温度相应的热分解产物,
在氧化燃烧。
如天然高分子材料中的木材、纸张、棉、麻、毛以及合成高分子纤维等。
⑸表面燃烧是指有些固体可燃物的蒸气压非常小或难于发生热分解,不能发生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
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火焰燃烧,它属于非均相燃烧。
如木炭、焦碳、铁、钨等。
⑹阴燃是指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可燃物含水份较多等条件下发生的只冒烟、
无火焰的燃烧现象。
有焰燃烧和阴燃要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成捆堆放的棉、麻、纸张及大量的堆放的煤、杂草、湿木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 使用气焊气割时,乙炔和氧气的混合。 本生灯。
本生灯
5、燃烧速度: 取决于可燃气体的浓度、初始温度、管 道直径。
过量空气系数,α =0.93;可以大大促进 化学反应速度。
6、预混火焰: 预混燃烧时所形成的火焰。
二、扩散火焰、预混火焰形状:
1、预混燃烧在燃烧前,燃料与氧气已经在 燃烧器内充分混合。它是相对于扩散燃 烧的另一种典型燃烧方式。
空气的混合气偏离化学当量比,使火焰传播速度 降低; (5)保持一定的可燃气压力,维持一定的出口流速。
火焰分类 扩散火焰特点 层流扩散火焰结构 湍流扩散火焰
第一节 火焰分类
一 扩散燃烧与预混燃烧概念 预混火焰 在发生化学反应之前,反应物已经均匀地混合,预 混射流(燃料与空气混合物)直接形成的火焰 扩散火焰 在发生化学反应之前,燃料和氧化剂是分开的,依 靠分子扩散和整体的对流运动(湍流扩散)使反应 物分子在某一个区域混合,接着进行燃烧反应
第三节 扩散火焰与预混火焰
1、什么叫做扩散火焰和预混火焰? 2、扩散火焰、预混火焰形状? 3、扩散火焰和预混火焰有什么特点?
一、扩散火焰和预混火焰的定义:
1、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从喷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 中的氧气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 称为扩散燃烧。
例如: 管道、容器泄露口发生的燃烧,天然气井
燃料燃烧所需的时间τ= τm+ τr
燃料与空气混合时间τm流动特征时间
燃烧反应时间τr
化学反应时间
Da= τm /τr
扩散燃烧: τm >>τr, τ≈ τm
化学反应进行得很快,燃烧快慢主要取决于混合速度,与化 学反应速度关系不大
预混燃烧: τm <<τr, τ≈ τr
混合过程进行得很快,燃烧快慢主要取决于化学反应速度(化 学动力因素),与混合过程关系不大
(1)减小喷口直径,增加喷嘴数量。利用喷孔壁面的 冷却作用使火焰传播速度降低;
(2)采用导热性差的材料制造喷嘴,减少喷嘴对燃气 的传热;
(3)对大型喷嘴进行水冷或空冷; (4)减少一次空气量,增设二次空气,使燃料与一次
空气的混合气偏离化学当量比,使火焰传播速度 降低;
第四节 火焰稳定的原理和方法
对于燃烧装置来说,不仅要保证燃料能顺 利着火,而且还要求在着火后形成稳定火 焰,不出现离焰、吹熄、脱火、回火等问 题,从而具有稳定的燃烧过程。如果着火 后的燃烧火焰时断时续,那么该燃烧装置 就不具备实用价值。
一火焰稳定的基本条件
二 火焰稳定机理
对于预混可燃气体燃烧来说,气流喷出并 引燃后,在喷口处附近形成锥形火焰,其 锥角符合火焰稳定的余弦定律。如果气流 流速过高,火焰将会从根部开始吹脱;反 之,如果气流流速过低,火焰则会引向喷 口内。由此说明预混火焰在一定的流速范 围内存在一个稳定的点火源,否则火焰无 法维持稳定。
扩散燃烧缓慢,燃烧空间热强度低。 扩散火焰的稳定燃烧范围宽,操作控制 容易,没有回火的危险。
预混火焰:形成短火焰,火焰温度高。预 混燃烧器尤其需要防止回火。
回火:火焰缩入到燃烧器喷口内,在喷 口内燃烧的现象。
防止回火的方法:主要是降低喷口处的火焰传播 速度和提高可燃气在喷口处的速度。具体措施有:
(2)利用钝体稳定火焰:高速气流在流经钝体后 速度分布发生变化,在钝体后产生回流,卷吸 的高温烟气提高了点火所需能量;燃烧器中稳 定火焰的装置称为稳焰器;
3.4 火焰的稳定燃烧-阻止回火
为防止火焰窜入设备、容器与管道内, 或阻止火焰在设备和管道内扩展,可 用(安全水封)和(阻火器),以切断爆 炸传播途径。
二 火焰稳定机理
三高速气流中火焰的稳定
四 火焰稳定的主要方法
除了上节讨论的钝体稳焰器之外,火焰稳 定的主要方法还有:利用引燃火焰稳定、 利用旋转射流稳定、利用反吹射流稳定、 利用不对称射流稳定等。
四 பைடு நூலகம்焰稳定的主要方法
3.4
火焰的稳定燃烧
可燃混合器供应速度的 速度梯度(在火焰 的稳定有很大的影 响)。如梯度太小 则火焰回火(或称 逆火),如太大则 发生脱火。实际的 测试表明,临界速 度梯度与燃料氧化 剂的比值密切相关。
根据预混氧化剂的含量是否能够使燃料完 全燃烧,分为部分预混和完全预混燃烧 两类。
一 燃烧方式与火焰结构
2、部分预混和完全预混燃烧用数值表示:
一次空气系数:燃气混合的空气量与该燃
气燃烧的理论空气量之比,用a1 表示。 (1)0<a1 <1, 部分预混 (2)a1 ≥1,完全预混燃烧
三、扩散火焰和预混火焰的特点:
3.4 火焰的稳定燃烧-阻止脱火
比较典型的火焰 稳定器有:用引 燃火焰稳定,用 阻挡块(或称钝 体)稳定及用逆 向射流稳定火焰 稳定。
防止脱火的方法
防止脱火的方法:利用特殊射流流场特性,或使 用稳焰器使高温烟气回流,利用高温烟气的热 量来提供点火能量。具体措施有:
(1)利用旋转射流稳定火焰:当旋流强度大于0.6 以后,流场中出现回流区,卷吸高温烟气回流 形成稳定的点火源;
防止回火的方法
防止回火的方法:主要是降低喷口处的火焰传播 速度和提高可燃气在喷口处的速度。具体措施有:
(1)减小喷口直径,增加喷嘴数量。利用喷孔壁面的 冷却作用使火焰传播速度降低;
(2)采用导热性差的材料制造喷嘴,减少喷嘴对燃气 的传热;
(3)对大型喷嘴进行水冷或空冷; (4)减少一次空气量,增设二次空气,使燃料与一次
动力-扩散燃烧
燃烧的快慢既与化学动力因素有关,也与混合过程有关
本生灯
一次空气消耗系数α1:从底部吸入的空气为一次空气量 二次空气消耗系数α2:从出口引射所得的空气为二次空气量 总空气消耗系数: α= α1 + α2
(1) α1 =0,燃烧所需的空气全部由外界环 境通过引射提供,属于扩散燃烧; (2) α1 ≥1,从本生灯的底部供入的空气充 足,燃烧过程完全由化学反应的快慢控制, 属于动力燃烧; (3) 0<α1 <1, 燃烧既有一次空气混合物的预 混燃烧,也有剩余燃料的扩散燃烧,属于动 力-扩散燃烧。
口发生变得井喷。
煤气泄露
井喷
2、燃烧速度: 取决于可燃气体扩散速度。 气体扩散的快,扩散燃烧速度就快,气 体扩散多少,扩散燃烧反应就燃烧多少。
3、扩散火焰:
扩散燃烧时所形成的火焰。
4、预混燃烧:
可燃气体和氧气(或空气)预先混合成 均匀的混合气,混合气在燃烧器内进行 着火、燃烧的过程称为预混燃烧。也称 动力燃烧,燃烧过程受可燃气体的浓度、 初始温度、管道直径等化学动力学因素 的影响。
本生灯
5、燃烧速度: 取决于可燃气体的浓度、初始温度、管 道直径。
过量空气系数,α =0.93;可以大大促进 化学反应速度。
6、预混火焰: 预混燃烧时所形成的火焰。
二、扩散火焰、预混火焰形状:
1、预混燃烧在燃烧前,燃料与氧气已经在 燃烧器内充分混合。它是相对于扩散燃 烧的另一种典型燃烧方式。
空气的混合气偏离化学当量比,使火焰传播速度 降低; (5)保持一定的可燃气压力,维持一定的出口流速。
火焰分类 扩散火焰特点 层流扩散火焰结构 湍流扩散火焰
第一节 火焰分类
一 扩散燃烧与预混燃烧概念 预混火焰 在发生化学反应之前,反应物已经均匀地混合,预 混射流(燃料与空气混合物)直接形成的火焰 扩散火焰 在发生化学反应之前,燃料和氧化剂是分开的,依 靠分子扩散和整体的对流运动(湍流扩散)使反应 物分子在某一个区域混合,接着进行燃烧反应
第三节 扩散火焰与预混火焰
1、什么叫做扩散火焰和预混火焰? 2、扩散火焰、预混火焰形状? 3、扩散火焰和预混火焰有什么特点?
一、扩散火焰和预混火焰的定义:
1、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从喷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 中的氧气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 称为扩散燃烧。
例如: 管道、容器泄露口发生的燃烧,天然气井
燃料燃烧所需的时间τ= τm+ τr
燃料与空气混合时间τm流动特征时间
燃烧反应时间τr
化学反应时间
Da= τm /τr
扩散燃烧: τm >>τr, τ≈ τm
化学反应进行得很快,燃烧快慢主要取决于混合速度,与化 学反应速度关系不大
预混燃烧: τm <<τr, τ≈ τr
混合过程进行得很快,燃烧快慢主要取决于化学反应速度(化 学动力因素),与混合过程关系不大
(1)减小喷口直径,增加喷嘴数量。利用喷孔壁面的 冷却作用使火焰传播速度降低;
(2)采用导热性差的材料制造喷嘴,减少喷嘴对燃气 的传热;
(3)对大型喷嘴进行水冷或空冷; (4)减少一次空气量,增设二次空气,使燃料与一次
空气的混合气偏离化学当量比,使火焰传播速度 降低;
第四节 火焰稳定的原理和方法
对于燃烧装置来说,不仅要保证燃料能顺 利着火,而且还要求在着火后形成稳定火 焰,不出现离焰、吹熄、脱火、回火等问 题,从而具有稳定的燃烧过程。如果着火 后的燃烧火焰时断时续,那么该燃烧装置 就不具备实用价值。
一火焰稳定的基本条件
二 火焰稳定机理
对于预混可燃气体燃烧来说,气流喷出并 引燃后,在喷口处附近形成锥形火焰,其 锥角符合火焰稳定的余弦定律。如果气流 流速过高,火焰将会从根部开始吹脱;反 之,如果气流流速过低,火焰则会引向喷 口内。由此说明预混火焰在一定的流速范 围内存在一个稳定的点火源,否则火焰无 法维持稳定。
扩散燃烧缓慢,燃烧空间热强度低。 扩散火焰的稳定燃烧范围宽,操作控制 容易,没有回火的危险。
预混火焰:形成短火焰,火焰温度高。预 混燃烧器尤其需要防止回火。
回火:火焰缩入到燃烧器喷口内,在喷 口内燃烧的现象。
防止回火的方法:主要是降低喷口处的火焰传播 速度和提高可燃气在喷口处的速度。具体措施有:
(2)利用钝体稳定火焰:高速气流在流经钝体后 速度分布发生变化,在钝体后产生回流,卷吸 的高温烟气提高了点火所需能量;燃烧器中稳 定火焰的装置称为稳焰器;
3.4 火焰的稳定燃烧-阻止回火
为防止火焰窜入设备、容器与管道内, 或阻止火焰在设备和管道内扩展,可 用(安全水封)和(阻火器),以切断爆 炸传播途径。
二 火焰稳定机理
三高速气流中火焰的稳定
四 火焰稳定的主要方法
除了上节讨论的钝体稳焰器之外,火焰稳 定的主要方法还有:利用引燃火焰稳定、 利用旋转射流稳定、利用反吹射流稳定、 利用不对称射流稳定等。
四 பைடு நூலகம்焰稳定的主要方法
3.4
火焰的稳定燃烧
可燃混合器供应速度的 速度梯度(在火焰 的稳定有很大的影 响)。如梯度太小 则火焰回火(或称 逆火),如太大则 发生脱火。实际的 测试表明,临界速 度梯度与燃料氧化 剂的比值密切相关。
根据预混氧化剂的含量是否能够使燃料完 全燃烧,分为部分预混和完全预混燃烧 两类。
一 燃烧方式与火焰结构
2、部分预混和完全预混燃烧用数值表示:
一次空气系数:燃气混合的空气量与该燃
气燃烧的理论空气量之比,用a1 表示。 (1)0<a1 <1, 部分预混 (2)a1 ≥1,完全预混燃烧
三、扩散火焰和预混火焰的特点:
3.4 火焰的稳定燃烧-阻止脱火
比较典型的火焰 稳定器有:用引 燃火焰稳定,用 阻挡块(或称钝 体)稳定及用逆 向射流稳定火焰 稳定。
防止脱火的方法
防止脱火的方法:利用特殊射流流场特性,或使 用稳焰器使高温烟气回流,利用高温烟气的热 量来提供点火能量。具体措施有:
(1)利用旋转射流稳定火焰:当旋流强度大于0.6 以后,流场中出现回流区,卷吸高温烟气回流 形成稳定的点火源;
防止回火的方法
防止回火的方法:主要是降低喷口处的火焰传播 速度和提高可燃气在喷口处的速度。具体措施有:
(1)减小喷口直径,增加喷嘴数量。利用喷孔壁面的 冷却作用使火焰传播速度降低;
(2)采用导热性差的材料制造喷嘴,减少喷嘴对燃气 的传热;
(3)对大型喷嘴进行水冷或空冷; (4)减少一次空气量,增设二次空气,使燃料与一次
动力-扩散燃烧
燃烧的快慢既与化学动力因素有关,也与混合过程有关
本生灯
一次空气消耗系数α1:从底部吸入的空气为一次空气量 二次空气消耗系数α2:从出口引射所得的空气为二次空气量 总空气消耗系数: α= α1 + α2
(1) α1 =0,燃烧所需的空气全部由外界环 境通过引射提供,属于扩散燃烧; (2) α1 ≥1,从本生灯的底部供入的空气充 足,燃烧过程完全由化学反应的快慢控制, 属于动力燃烧; (3) 0<α1 <1, 燃烧既有一次空气混合物的预 混燃烧,也有剩余燃料的扩散燃烧,属于动 力-扩散燃烧。
口发生变得井喷。
煤气泄露
井喷
2、燃烧速度: 取决于可燃气体扩散速度。 气体扩散的快,扩散燃烧速度就快,气 体扩散多少,扩散燃烧反应就燃烧多少。
3、扩散火焰:
扩散燃烧时所形成的火焰。
4、预混燃烧:
可燃气体和氧气(或空气)预先混合成 均匀的混合气,混合气在燃烧器内进行 着火、燃烧的过程称为预混燃烧。也称 动力燃烧,燃烧过程受可燃气体的浓度、 初始温度、管道直径等化学动力学因素 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