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理工-lecture 8 射流扩散火焰
北理工爆轰物理学简答题总结

爆轰考点总结1.爆炸:爆炸的定义:可简单的定义为由能量极为迅速释放而产生的现象。
爆炸的特点:○1爆炸具有极大的能量释放速度、形成极高的能量密度,并迅速对外界介质做功形成冲击波的特点。
○2爆炸过程中,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和极小的空间内发生急剧变化。
爆炸的分类:○1物理爆炸○2化学爆炸○3核爆炸2.炸药的定义及分类:定义:在适当外部激发能量作用下,可发生爆炸变化(速度极快且放出大量热和大量气体的化学反应),并对周围介质做功的化合物或混合物。
按应用分类:○1起爆药○2猛炸药○3发射药○4烟火剂按组成分类:○1单质炸药○2混合炸药3.爆轰、爆轰波、爆轰波阵面:爆轰是一伴有大量能量释放、带有一个以超声速运动的冲击波前沿的化学反应区沿炸药装药传播的流体动力学过程。
这种带有高速化学反应区的强冲击波称为爆轰波。
爆轰的前沿冲击波和放热反应区通称为爆轰波阵面。
1.炸药爆炸的基本特征:炸药爆炸是一种以高速进行的,能自动传播的化学反应过程,在此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生成大量的气体产物,形成冲击波1)反应的放热性2)过程的高速度3)过程必须形成气体产物2.炸药的化学反应过程:根据反应速度快慢可分为热分解、燃烧和爆轰三种基本形式。
热分解是一种缓慢的化学变化,其特点是在整个物质内部展开,反应速度与环境温度有关。
燃烧、爆轰与热分解不同,它们不是在整个物质内发生的,而是在某一局部开始,并以化学反应波的形式按一定的速度一层一层地自行传播。
化学反应波的波阵面很窄,化学反应就是在这个很窄的波阵面内进行并完成的。
1.燃烧与爆轰的区别:(1)传播机理不同:燃烧是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及燃烧气体产物的扩散作用传入未反应区的;爆轰则是借助冲击波对炸药的强烈冲击压缩作用进行的。
(2)波的速度不同:燃烧传播速度很小;爆轰的传播速度很大,一般数千米每秒。
(3)受外界的影响不同:燃烧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很大;爆轰几乎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4)产物质点运动方向不同:燃烧产物质点运动方向与燃烧波传播方向相反;爆轰产物质点运动方向与爆轰波传播方向相同。
热动燃烧学第06章 扩散火焰

• 层流射流扩散火焰任意横断面的火焰结构(即 断面速度\浓度\温度分布)
– 射流轴线上燃料浓度最大,沿径向逐渐下降,至火 焰前沿面处燃料浓度为0 – 环境处氧化剂浓度最大沿着轴向逐渐下降,至火焰 前沿处氧化剂浓度为0 – 火焰前沿是反应中心,温度最高,为燃料的理论燃 烧温度
u
YF
T
YOX
d0
8
• 实际射流扩散火焰:
3 2 2 u0 d 0 2
(17)
(18)
umb 2 x 12
• 层流的运动粘性系数 可以忽略不计
• 根据普朗特混合长度理论,湍流运动粘度为: T =l2u/r • 这里u/r = - um /b,假定混合长度l与射流宽度2b成正 比,则: T = c um b (19) • 对于圆柱形射流有c=0.0128 1 8 u u d • (17)(18)之间消去b得: x • 将上式积分,利用初始条件,x =0, um =u0, 整理后得到 1 轴向最大速度为: u m 3 x
燃料侧不存在氧气,在氧气侧不存在燃料
d0
– 火焰前沿表面对燃料和氧化剂都是不可渗透的,在
5
u
T YF
YOX
u
YF
T
YOX
d0
d0
自由射流
自由射流扩散火焰
6
• 层流扩散火焰前沿位臵必定在化学当量比处:
• 理想情况下,火焰面上不可能有过剩空气,也不可能
有过剩燃料,否则火焰前沿位臵将不可能稳定
– 假定在火焰前沿有过剩燃料:
15
f
1.0
(TT )/(T mT ) u/um YF/YFm
e
0.5 0
第八章 扩散燃烧

8.2
高温壁面处
油滴的着火和燃烧
液滴和壁面碰撞,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壁温较低时,湿壁碰撞,液滴可以粘附在壁面上 壁温较高时,比湿润碰撞,超过了雷登弗罗斯特温度,出现闪瞬蒸发, 液滴脱离壁面 此外,若液滴接触壁面时有一定的速度,则根据韦伯数的不同来定义, 它代表惯性力和表面张力之比。 l du2
火焰面内R<r<rc,wO=0,bOT和T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T (1 R r ) c ( T T ) Q [( B 1 ) 1] 可有bOT推出 g 8-25b W 火焰面外rc<r<r∞,根据bFT的定义和火焰外没有燃料的特性, 即wF=0,推出 cg (Tc TW ) [Q H (wFW wFB )][(B 1)(1R r ) 1] HwFW 8-27 火焰面上,r=rc, cg (T TW) fwO (H Q wFR ) 8-28 cg (Tc TW ) 1 fwO wFR 成立的假设:
轴对称的空气雾化喷嘴上进行的 喷雾燃烧表明,整个火焰可大致 分为三个区域
最外侧的稳定火焰,可观察到火焰 群在闪光、熄灭 最内侧的A区有液滴存在 中间的B区几乎不存在液滴,只是 由A区供给的可燃气(主要是CO) 来燃烧 详细参数研究表明,并不是滴群中 每个油滴都被火焰包围,二是在接 近单纯蒸发的状态下汽化,燃料蒸 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扩散燃烧,形 成喷雾火焰
设圆柱形自由射流的坐标如图所示,忽略体积力,假设物性 是常量且为定常流动的情况下,圆柱坐标系下的质量守恒方 程为: ru rv 0 x r
动量守恒方程: ru
u v u rv ( ) (r ) x r r r
组分守恒方程:ru wF rv wF ( DF D ) (r wF )
7-扩散火焰解析

(d)α1 =0,管 中供应的为 纯油气。所 需氧气全部 从外界获得, 故为纯扩散 燃烧,火焰 最长
层流扩散火焰
质量扩散以分子扩散形式实现
扩散火焰
湍流扩散火焰
质量扩散以气团扩散形式实现
扩散燃烧过程取决于混合过程。流动速度、流动状 态和混合方式等起决定性作用,而化学动力学参数 影响不大 强化扩散燃烧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混合过程,改善掺 混条件
2018/10/14 27
“火焰面近似”(Flame-sheet approximation)
2018/10/14
28
在“快速化学反应”的极限条件下,化学反应时间τchem远小于 流动特征时间 Τchem<< τtransport(或τdiffusion)
火焰结构由反应物和能量 的分子扩散决定(即扩散 过程是最慢的、控制反应 速度的过程),火焰可以 从分开燃料和氧化剂的表 面取一个薄层来模拟。
产物的质量分数为:
YPr 1 YF YOx
2018/10/14 31
能量守恒(火焰面的前、后)
c p dT (rvx c p dT ) (rvr c p dT ) (rD )0 x r r r
反应放热是边界条件,其中边界为火焰表面。
17
层流非预混火焰(特征三):浮力的影响
在垂直火焰的上部,由于气体较热,浮力的作用就不能不考 虑了。浮力的存在在加快气体流动的同时,也使火焰变窄 。
由质量守恒定律我们知道,当速度变大时,流体的流线将变 得彼此靠近。也就导致了燃料的浓度梯度dYF / dr的增加,也 增强了扩散作用。
2018/10/14
在整个火焰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区域通常来说是很 窄的,就像图9.4中看到的一样,在到达火焰顶部 以前,高温的反应区是一个环形的区域。 这个区域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显示出来,即在 本生灯的火焰前面垂直于轴线放置一个金属滤网, 在火焰区对应的地方滤网就会受热而发光,就可以 看到这种环形的结构。
湍流燃烧模型

而分子导温
系数与分子
运动粘性成
正比,所以
ut / ul ( at / a )1/ 2
(lu / )1/ 2
( du / )1/ 2
Re1/ 2
小尺度强湍流:
ut ul Re
1/ 2
小尺度湍流情况下,湍流火焰传播速度不仅
与可燃混气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即与ul成正比),
而取样分析得到的却是它们的平均值。
• 瞬时值不共存,而平均值共存。
• 因为可能在空间的同一个点,燃料和氧化剂出现
在不同的瞬间,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湍流脉动。
• 因此,不可能在不考虑脉动的情况下去分析湍流
扩散火焰。
• 基于这种思想,斯波尔丁在1971年提出了计算
湍流扩散火焰的k-ω-g模型,后来演变成k-ε-g模
− ,
=
. − ,
5-1-3守恒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 通常把满足于无源守恒方程的量称为守恒量,显
然f是一个守恒量。
• 化学元素的质量分数ma、不参与化学反应的物
质(例如不考虑氮的氧化反应体系中的氮气)的质
෨
量分数是守恒量,在一定条件下滞止焓ℎ也是个
守恒量。
• 在一定的条件下,守恒量之间存在着特别简单的
一、湍流火焰的特点
湍流特性参数:
湍流尺度 l :
在湍流中不规则运动的流体微团的平均尺寸,
或湍流微团在消失前所经过的平均距离
若 l < (层流焰面厚度)为小
尺度湍流,反之为大尺度湍流
湍流强度 :
流体微团的平均脉动速度与主流速度之比。
u u
若 u’ > ul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低马赫数射流火焰多维直接数值模拟

低马赫数射流火焰多维直接数值模拟
蒋勇;邱榕;宋崇林;姜蓬
【期刊名称】《燃烧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08(014)001
【摘要】应用高精度类谱紧致Pad(e)格式,配合特征边界(NSCBC)技术,采用方程分裂的投射算法,并通过可变系数Poisson方程多重网格求解,使得散度约束条件获得满足,克服了模拟中虚假热膨胀问题,发展了针对低马赫数射流火焰的直接模拟程序.对2种典型的射流火焰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计算,表明在零初始速度条件下,射流火焰具有Kelvin-Helmholtz涡旋结构,但与可变密度射流相比,后涡旋区域大尺度运动衰减较快.在平行流动初始条件下,射流火焰具有一致的射流不稳定控制频率,同时射流火焰本身具有绝对不稳定性特征.
【总页数】7页(P16-22)
【作者】蒋勇;邱榕;宋崇林;姜蓬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26;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2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16
【相关文献】
1.不同低环境压力下扩散射流火焰高度的实验研究 [J], 门庆民
2.马赫数为6的高超声速钝锥湍流边界层空间演化的直接数值模拟 [J], 董明
3.低马赫数射流噪声的数值计算研究 [J], 潘甫生;邓兆祥;赵海军;杨杰
4.三岔火焰及分层火焰的直接数值模拟分析 [J], 曾海翔; 王平; 余倩; 李伟超; 陈明敏
5.横射流预混燃烧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 [J], 程梦真;王海鸥;罗坤;樊建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六章气体射流与扩散燃烧

ms s 0.32 m0 d0
纯燃料质量 S面上的流体的 — 流量m (m ) 质量流量mS F 0 = S面上净卷吸的 质量流量mA
湍流射流的扩散火焰长度
等温,常密度和湍流条件下,卷吸质量:
mA m ms m0 s 0.32 1 m0 m0 m0 d0
不等温条件下卷吸质量:
T T r f f x, r Tm T R
• 平面射流的无因次关系
C C y f f x, y Cm C b
T T y f f x, y Tm T b
圆形射流的守恒方程组及通解(1)
气体燃料
1 2
lT C 1 L0 d0
A 0 lT C 1 V d0 F
湍流射流的扩散火焰长度经验公式
• 谢米金和冈瑟经验公式
A 0 lT 11 1 V d0 F
lT 6 1 L0 d0
0 P
射流自模化段 射流过渡段
两个区间的过渡段,无因次参数与x/d0无关
射流主体段: 过渡段+自模段 射流扩散混合边界层: 初始段的射流核心~射流外边界区域
圆形自由射流速度和流量的变化
• M-射流的极点
• X小,截面小,u分布陡峭 • X↑,u平均值↓
x=0.6m x=0.8m x=1.0m x=1.2m x=1.6m
C0 Ck Ck 1 1 1 C0 C0 1 1
•无量纲内部换热率φ2
2
C p (T T0 ) qC0
CpE qRC0
0
RT E
无量纲温度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精品资料
若可燃混合气在一管内流动,其速度是均匀分布的,形成一平整的 火焰锋面。如Sn=u,则气流速度与火焰传播速度相平衡,火焰 面便驻定不动。这是流动可燃混合气稳定燃烧的必要条件。
精品资料
本生火焰(huǒyàn)示意图 1—内锥面;2—外锥面
如气体出口速度分布均匀,则可假定内锥为一几何正锥体,并 认为内锥焰面上各点的Sn均相等。这样,便可测得层流火焰传 播速度的平均值,且具有足够的准确性。
当混合气出流稳定时,按连续(liánxù)方程有
式中
F0——燃0烧F0器m 出 口0截n F面f 积;0Sn Ff
(2)激光测速法 激光测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学多普勒效应。 当一束激光照射到流体中跟随一起运动的微粒上时,激光被运 动着的微粒所散射,散射光的频率和入射光的频率相比较,就 会产生一个与微粒运动速度成正比的频率偏移。
精品资料
通过火焰内锥的流线分布(fēnbù)情况
层流(cénɡ liú)火焰传播速度沿燃 烧器截面的分布
第四章
火焰传播(chuánbō) 理论
精品资料
一、层流火焰传播(chuánbō)机理
在工程应用中,可燃混合物着火的方法是先引入外部热源, 使局部先行着火,然后点燃部分向未燃部分输送热量及生 成活性中心,使其相继着火燃烧。
在可燃混合物中放入点火源点火时,产生局部燃烧反应而 形成点源火焰。由于反应释放的热量和生成的自由基等活 性中心向四周扩散传输,使紧挨着的一层未燃气体着火、 燃烧,形成一层新的火焰。反应依次(yīcì)往外扩张,形 成瞬时的球形火焰面。此火焰面的移动速度称为层流火焰 传播速度Sn(或称层流火焰传播速度Sl,或正常火焰传播速 度),简称火焰传播速度。未燃气体与已燃气体之间的分界 面即为火焰锋面,或称火焰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轴向动量守恒
1 1 1 vx r vx vx r vx vr r r x r r r r r
YF • 燃料组分守恒 1 r vrYF 1 r vxYF 1 r D F =0 m r r r x r r
液体燃料燃烧 B 气体燃料燃烧 A
例如
C
炉外精炼
转炉吹氧
E
D
高炉喷吹
5
• 气体燃料射流扩散燃烧的分类: • 射向空间情况 – 自由射流火焰 \ 受限射流火焰
• 喷嘴气流结构
– 直喷射流火焰 \ 旋转射流火焰 • 喷嘴之间的几何关系
导向 叶片 机械 装置
– 平行射流火焰 \ 相交射流火焰
– 环形射流火焰 \ 同轴射流火焰 • 按照喷嘴几何形状
扩散火焰:关闭空气吸入口的本生灯火焰,燃料流随着 喷流带离喷口至远处,再向外扩散与外界氧化物燃烧反 应,扩散火焰通常形成于对流流动微弱区域,因此,火 焰长度长且易受外在干扰而摇曳摆动
3
• 射流扩散火焰 • 射流扩散火焰: – 从管口喷出的气体燃料的火炬火焰燃烧
– 天然气管道泄露引起的灾害性火焰燃烧
16
边界条件
r b, vx 0 x
势流锥内 射流锥外
vx r
x 0, vx vx ,0
0 r d0 2
T T 0 YOx YOx, YF r 0, v x v x ,m
T T r 0 YOx YOx, r YF r 0 x 轴线上 YOx, vx r T T r 0 YOx YOx, r YF r
•
r v Y Y Y D YF vr F F rvr YF x vx F r r r r x x r r r 氧化剂组分守恒 YF YF D YF v v YOx 1 YF r x r r x r r r
• 定常流的;不可压缩流体;不计质量力;忽略压力变化;无化学反应的圆 柱喷口自由射流; • 径向速度比轴向速度小得多;仅考虑径向的动量、热量和组分扩散; • 组分的分子输运:Fick’s law; 热量扩散与组分扩散率相当,Le=1;
• 守恒方程
质量守恒
动量守恒
组分守恒 能量守恒
rvr rvx 0 r x v v v rvx x rvr x r x x r r r rvr
什么位置? Φ=1, why?
u
T
YF
YOX
u
T YF
YOX
d0
d0
8
• 实际射流扩散火焰:
火焰前沿有一定的厚度,燃料和氧化剂的反应速度不是无限快; 在火焰前沿内,燃料和氧化剂浓度分布曲线呈交叉状; 反应在有限空间内发生,有散热,燃烧达到的最高温度低于理论燃烧温度; 火焰前沿靠近燃料一侧,燃料浓度比氧化剂浓度大很多,在高温缺氧条件下 将产生热分解,生成固体碳,在火焰前沿内固体碳呈明亮的淡黄色火焰,有 较高的辐射强度 T
vr ,b
动量守恒方程:
rvx
(8)
vr ,b 2
2 b2 rvx dr b x 0
(9)
rvr vx rvr vx vx r r r
微分法则
vx v v rvr x T r x x r r r rvr rvx v rvr vx v rvr vx v rvx x vx rvx x vx r x x r r x r x r r
YF 富燃料 区域
Yox
9
扩散火焰随气流速度的变化(沃尔实验)
火焰顶部开始出现 颤动\皱折\破裂
层流火焰
过渡区
湍流火焰
开始破裂的位置不 变, 火焰高度趋于 定值, 噪音增加
火 焰 高 度
火焰的高度包络线 分裂 长度
过分增加射流速度,火焰 会脱离喷口, 直至吹熄
吹升曲线
射流速度
• 层流火焰高度与出口容积流量成正比; • 湍流火焰高度只与出口直径成正比
13
f
1.0
(TT )/(T mT ) u/um YF/YFm
r 1.5 vx 1 vx ,m b
2
e
2b
0.5 0
d
基 本 段
a
r/ b
b
c x
初 始 段 u0 d0 势 锥
d
c e
b 流 a r
f u0
r
14
自由射流的守恒方程
• 假设:
• 初始段:
– 初始段内轴向速度\温度和组分质量份数保持初始值 – 初始段长度常常是喷口直径的4~6倍 • 基本段: – 基本段的轴向速度、温度、组分质量份数沿轴向逐渐衰减 – 射流基本段,速度分布具有相似性 – 如果用任意轴向速度与距离喷口距离为x处的轴向最大速度之 比 u/um 和 r/x 作图,其曲线重合,且近似正态分布 – 浓度与温度分布也与速度分布类似
kl
vk vl 2 v kl xl xk 3
7
• 火焰面的位置?形状? • 火焰面的结构:任意横截面上速度、温度、燃料/氧化剂/产物的浓度 分布; • 喷口形状、尺寸和射流流速,以及外部环境对火焰面位置、形状和结 构的影响; 层流扩散火焰面在
rvx x
2 rvx
rvr r
or
连பைடு நூலகம்性方程
x
rvx vr r
vx r r r
20
(10)
•
从r = 0到r =b积分式(10)得:
b 2 vx rv dr rv v x x r r b 0 x r b
射流锥边界 的边界条件 (11) 轴向射流动量不随x变化, 且等于x =0处的射流动量值
11
• 低速射流的根部,对流流动 弱,流体滞留时间长,燃料 和氧气有足够时间完成化学 反应,因此射流火焰可以稳 焰于喷口处
• 高速射流的根部,对流流动
强,流体滞留时间段,燃料 和氧气没有足够时间完成化 学反应,被强流场带到下游 ,射流火焰飘离喷口处,稳 焰与喷口上方
12
• 射流分为两个区域:初始段和基本段
– 开口油池表面燃烧 – 发动机中的射流燃烧
内管高速喷出的燃料具有强大的整体对流特性,将燃料 带离喷口成为燃料喷流,喷流中的燃料分子向外扩散, 而外层的氧气分子则向内扩散,接着两者碰撞并进行化 学反应,最后形成喷流扩散火焰。
4
射流
流体由喷咀流出到一个足够大的空间后,不再受固体边界限 制而继续扩散的一种流动。
• 质量守恒
流场内密度为常数 1 r vr vx 0 r r x
1 rvr vx 0 r r x
g v v v 1 vx vx x vx x x rvr vr vx r x x r r r r r r v v 1 vx vx x vr x μ:绝对粘性(absolute viscosity) N∙s/m2; r x r r r r 2 υ: 运动粘性(kinematic viscosity) m /s
– 平面射流火焰 \ 圆柱射流火焰
• 按照流动状态分类 – 层流射流火焰 \ 湍流射流火焰
6
自由射流的结构特征
• 若不考虑燃烧化学反应,高速气态喷流和外层空气交界处的热 质输运现象,将促成喷流和空气间的质量、动量和能量混合。 • 动量混合作用源自喷
流和外围空气间的流 速差,流速差结合流 体的粘滞性将产生局 部剪切力,剪切力进 而促使喷流和外围空 气进行动量混合。喷 流轴向动量因而减弱 ,同时喷流也横向扩 张。
射流扩散火焰
1
• 扩散火焰的特点:
– 燃烧之前燃料和氧化剂是分开的
– 一边混合、一边燃烧,燃烧过程主要燃料与氧化剂之间的混合过程; • 工程中的应用: – 工业炉窑\锅炉\燃气轮机\柴油机\本生灯 •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蜡烛火焰\煤炉 • 研究扩散燃烧的目的 – 扩大稳定运行的范围 – 提高燃烧效率
=
• •
由于各守恒方程和边界条件(归一化后)都相同 所以它们的解形式也都相同,可写成如下形式
vx T T YOx YOx, YF F x, r v0 T0 T YOx, YF,0
• 由于动量/能量/组分方程相似性,解动量方程即可
19
• 层流自由射流的解
面积热强度:单位截面积单位时间内所释放的热量; 容积热强度:单位体积内单位时间内所释放的热量;
– 提高燃烧设备的热强度
提高温度
加强气流混合
燃料燃烧后实际放出的热量占其 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的比值
– 合理控制燃烧产物的成分
烟气污染,CO2 ,CO, NOx, SOx
2
射流扩散火焰
本生灯示意图 本生灯双层火焰的 外层扩散火焰,因 为内层富燃料预混 火焰所剩余的燃料 少,扩散能力弱, 外界氧化物因而得 以扩散进入喷流内 部,存活于对流流 动稍强处,所以火 焰长度较短且稳定 。 本生灯扩散火焰 本生灯双层火焰
Yi Y Y rvx i D r i r x r r T T0 T T0 T T0 rvx rvr r x r r r
15
ν, D, α,分别是层流的运动粘性系数、扩散系数和热扩散系数;
x 基 本 段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