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婚礼仪式
明朝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明朝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明朝时期,婚嫁礼仪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仪式,注重尊重传统和家族价值观。
以下是明朝婚嫁礼仪的一些重要知识。
一、订婚仪式在明代,订婚是婚姻的第一步,它是新郎家族与新娘家族正式约定婚姻的过程。
订婚通常需要由两家长辈和族长见证,并公开向社会宣布。
订婚仪式的主要步骤包括:1. 提亲:新郎家长亲自前往新娘家,正式提出结婚请求。
2. 问名:双方家长互相询问对方子女的姓名和出生年月。
3. 饯行宴:新郎家向新娘家送上丰盛的宴席,表达对新娘的喜爱和对新娘家庭的尊重。
二、婚礼仪式明朝的婚礼通常在新郎家举行,包括以下环节:1. 接亲:新娘从娘家出发,由男性亲友护送至新郎家。
2. 迎亲:新郎家在门口摆放绣花闺阁,用以隔离新娘,新娘需模仿困扰陶潜的八仙出现,新郎需要猜中新娘。
3. 过门:新娘依次入内,新郎扶过门,象征新娘从此成为新郎的妻子。
4. 敬茶:新娘向新郎双亲和长辈敬茶,以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5. 拜堂:新娘和新郎拜堂上香,表示双方对神灵的崇拜和对婚姻的祈祷。
6. 宴席:宴席上,新郎新娘向亲友敬酒,并接受亲友的祝福。
三、婚纱和婚俗1. 婚纱:明代的婚纱以红色为主,象征喜庆和好运。
2. 笄礼:新娘及未婚姐妹会在婚礼前剪发,象征着妇女成年,展现出新娘的成熟和婚姻的重要性。
3. 丰衣足食:新娘临婚前一个月,娘家亲友会赠送丰厚的嫁妆,确保新娘在新家的物质生活无忧。
四、婚后礼仪婚后礼仪是保持新娘对夫家的尊敬和体现夫妻感情的重要方式。
其中包括:1. 尊夫:新娘对丈夫行履带、纳汗巾等礼仪动作,表达对丈夫的尊重和依从。
2. 孝敬公婆:新娘需向公婆敬奉茶水、照顾生活起居,以表达对公婆的孝顺和关爱。
3. 参拜祖先:新娘需向夫家祖先行三拜,以示对夫家先祖的尊敬。
总结:明朝的婚嫁礼仪以尊重传统和家族价值观为基础,注重孝道、尊重和感恩之情。
这些礼仪不仅是婚姻的庄严仪式,也是社会和家族价值观念的体现。
明朝婚嫁礼仪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和尊重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婚礼流程范文

明代婚礼流程范文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婚礼在明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明代婚礼流程相对复杂,以下是明代婚礼的典型流程,以展示这个时期的婚礼风貌。
一、婚前准备阶段1.提亲阶段:男方一般由媒人提亲,携带礼品向女方家庭提出结婚请求。
2.指婚期:女方家庭接受男方的提亲请求后,两家商定婚期。
3.纳聘:男方家庭准备婚嫁礼金及聘礼,如金银、布匹、食品等,送交女家。
二、婚礼前的准备阶段1.筹备婚房:男方家庭准备一间全新的房子作为新婚居住地。
2.见面礼:女方家庭进贡礼品,如大礼,以示礼貌。
三、婚礼当天的流程1.迎亲:男方家族穿着盛装,骑着馬匹或乘坐装饰鸾车,前往接新娘。
携带迎亲礼品如金银花炮、钱币等。
2.迎亲队伍:在街道上,男方亲戚和朋友组成一支队伍,穿着盛装,高举花炮和礼品,伴随着锣鼓以及唢呐的喧闹声,热闹地迎接新娘。
3.新娘入座:进入男方家后,新娘在场内坐下,由媒人指导系红色丝绸头巾,表示新娘已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
4.拜堂:新娘和新郎向天地、祖宗以及双方父母敬拜,并行深深的躬身礼。
接着,双方向对方行鞠躬礼,以示敬重。
5.宴席:晚宴中,男方为宾客提供丰盛的饭菜,并邀请酒客舞女以及吟诗作画,增添喜庆气氛。
6.卧房花烛夜:晚宴结束后,新人被引到卧房,新郎解开新娘的头巾,完成婚礼。
四、婚后习俗1.夫妻称谓:新郎家人对新娘的称呼为“小姑娘”,新娘家人对新婚的女儿的丈夫称为“儿壻子”。
夫妻称呼的使用受到尊卑的界限限制。
2.家庭规矩:根据家族的习俗和父辈的要求,新娘需要遵循一系列规矩,如不宜随意出门、言语要谨慎等。
3.夫妻生活:明代夫妻间的性生活话题并不被广泛讨论,一般通过传统文献无法了解详细情况。
以上是明代婚礼的典型流程,其中保持了许多传统习俗,如迎亲、上香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尊重父辈、重视家族纲常的价值观念。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流程和习俗在明代的各地也有一些差异,因为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域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
明代大婚流程

明代大婚流程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婚礼流程也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代大婚的流程。
一、婚前准备1.纳采:男方家通过媒人向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同意后,男方家会选定吉日,备礼前往女方家求婚。
2.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占卜吉凶和合婚。
3.纳吉:男方家将占卜得到的吉兆通知女方家,并送礼表示祝贺。
4.纳征:男方家向女方家送聘礼,女方家接受聘礼后,婚约正式成立。
5.请期:男方家选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女方家同意后,婚期便确定下来。
二、婚礼当天1.迎亲:婚期当天,男方家会派出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迎亲队伍通常由新郎、媒人、亲友等人组成,他们会带着丰厚的聘礼和喜糖前往女方家。
2.拜堂:新娘被迎接到男方家后,会进行拜堂仪式。
新郎新娘在堂前跪下,向天地、父母和祖先行三拜九叩之礼,表示对天地、父母和祖先的尊敬和感激。
3.喜宴:拜堂仪式结束后,新人会举行喜宴,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喜宴上,新人会向宾客敬酒,感谢大家的祝福。
4.送亲:喜宴结束后,男方家会安排送亲队伍将新娘送回女方家。
送亲队伍通常由新娘的亲友组成,他们会陪伴新娘回到女方家。
三、婚后习俗1.回门:婚后第三天,新娘会回到男方家,俗称“回门”。
在这一天,新郎新娘会向男方家的亲友敬茶,表示尊重和感谢。
2.七日宴:婚后第七天,男方家会举行七日宴,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新人婚后的幸福生活。
总的来说,明代的婚礼流程繁琐而庄重,充满了对天地、父母和祖先的尊敬和感激。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规范,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代嫁娶礼仪范文

明代嫁娶礼仪范文明代的嫁娶礼仪可以追溯到宋代,但也有一些独特的变化。
嫁娶礼仪是一种非常正式的仪式,充分体现了社会地位和家族的尊严。
嫁娶仪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聘礼、迎亲和过门。
首先是聘礼。
聘礼是男方向女方表示求婚的仪式,也是男方向女方的家人表达对女方家庭的尊敬和认可。
男方需要派代表前往女方家中提亲。
在派代表之前,男方需与家人商议确定聘礼金额。
聘礼一般包括金银财物、绸缎、布匹以及礼品等。
一旦女方家庭接受聘礼,即意味着双方订婚。
接下来是迎亲。
迎亲是男方派代表到女方家接新娘的仪式。
在迎亲之前,女方要派人选定迎亲媒人,由媒人指挥接迎流程。
迎亲通常在正午时分进行,当男方代表到达女方家时,女方家人会敲鼓迎接。
男方代表入座后,女方会派人拿着茶盘上茶。
接着男方代表会将聘礼批文交给女方家中的一位长辈,以示对女方家族的尊重。
在交换批文之后,男方代表会带领新娘返回男方家庭。
最后是过门。
过门是新娘入赘男方家庭的重要仪式,也是婚礼的高潮。
过门一般在新娘到达男方家后的第二天举行。
这一天,男方家要举行盛大的婚礼,接亲的人会打扮一些摆式、彩楼等,在迎亲道路两旁摆放鞭炮、花费。
新娘到达男方家后,要在门口写福字,然后由男方家人接入花轿,经过一番热闹的欢迎仪式,新娘正式入赘男方家庭。
明代的嫁娶礼仪讲究繁琐,充满了仪式感。
这不仅体现了明代社会中亲族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性,也为后来的婚姻礼仪奠定了基础。
同时,嫁娶礼仪也反映了明代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只是被动接受。
总之,明代的嫁娶礼仪是一种非常正式庄重的仪式,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地位和家族的尊严,也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
这一传统礼仪在明代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并对后来的婚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朝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明朝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明朝时期,婚嫁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下是一些明朝婚嫁礼仪的知识:1. 婚姻的选择:在明朝,父母和媒人通常会为孩子们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
他们会考虑家庭背景、财富地位和双方的性格等因素。
一旦双方达成共识,就会安排婚礼。
2. 婚礼前的准备:在婚礼前,新郎和新娘都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他们会备办婚礼所需的各种物品,包括衣物、婚房摆设和礼金等。
3. 婚礼的日期:在明朝,举办婚礼的日期非常重要。
人们会选择吉利的日期,以确保婚姻的幸福和顺利。
常见的吉利日期包括农历正月、七夕节和中元节等。
4. 接亲仪式:接亲仪式是婚礼的重要环节。
在明朝,新郎会带着礼物和迎亲的队伍前往新娘家,接新娘回自己家中。
这个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以示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喜庆。
5. 婚礼仪式:明朝的婚礼仪式非常庄重隆重。
在婚礼中,会有一系列的步骤,包括过门、拜堂、交杯酒、交换婚戒等仪式。
这些仪式寓意着双方的爱情和相互承诺。
6. 婚宴:婚宴是婚礼的重要部分。
在明朝,婚宴通常举行在新郎家中,亲友们会一同庆祝这对新人的婚姻。
婚宴上会有丰盛的菜肴、美酒和娱乐节目,以取悦宾客。
7. 迎亲礼金:在明朝,迎亲过程中,新郎需要将礼金交给新娘的家人,以示对新娘家庭的诚意和尊重。
这个礼金通常是一笔可观的金额,用于帮助新娘家庭度过婚后的生活。
8. 新房入座:新郎和新娘进入新房后,会进行新房入座的仪式。
在仪式中,会有亲友们为他们准备好座椅,并送上小礼品和祝福的话语。
这个仪式象征着新娘正式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
总结起来,明朝时期的婚嫁礼仪非常重视传统和家族尊严。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双方家庭的尊重和认可,也寄托着人们对婚姻幸福和美满的祝愿。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婚嫁礼仪在这个时期尤为重要,不仅涉及到家族的尊严和传承,也是人们展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一种方式。
下面将继续介绍明朝的婚嫁礼仪。
9. 婚床布置:在婚礼前,新娘的家人会精心布置新床。
明朝婚礼流程

明朝婚礼流程
《明代婚礼流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社会风貌和文化习俗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明代,婚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仪式,有着独特的流程和仪式,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明代婚礼的流程。
首先,明代的婚礼流程通常包括聘礼、迎亲、交杯酒等环节。
在明代,聘礼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婚礼前,男方需准备一定数量的聘礼,然后由男方家长携带聘礼前往女方家中提亲。
在提亲过程中,男方的家长要恭敬有礼,表达提亲的诚意。
接着是迎亲环节,迎亲是指男方家人前往女方家中接新娘。
在明代,迎亲通常在清晨进行,由男方的家人和亲友组成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中接新娘。
在迎亲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趣味性的仪式,比如搭起迎亲门,让新郎扮演一些游戏等。
最后是交杯酒的环节,交杯酒是明代婚礼中的重要环节,意味着男女双方的联姻。
在交杯酒的仪式上,男女双方先分别向天地酒神和先祖敬酒,然后再向对方敬酒,象征着双方情投意合,诚实不欺。
总的来说,明代的婚礼流程十分庄重而又热烈,每一个环节都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当时社会的风尚和价值观。
这些婚礼的流程和仪式,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婚姻的重视和对于家庭的重视,正所谓“婚姻须重,不可轻视”,这也是对于婚姻关系的一种敬重和祝福。
明朝的民俗风情与生活习惯

明朝的民俗风情与生活习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有着独特的特点,民俗风情与生活习惯也十分丰富多样。
本文将从婚礼习俗、节日庆祝、饮食文化和居住习惯等方面介绍明朝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
婚礼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时期的婚礼习俗独具特色。
首先是订婚仪式,明朝的订婚通常是通过红娘等人牵线搭桥。
订婚时,男方要准备一份彩礼送给女方,而女方则会准备一些嫁妆作为回礼。
婚礼当天,男方会派人送红帖给亲戚朋友,以示邀请。
而在当天举行的婚礼上,宾客们会穿上盛装,其中新郎要戴上红色的婚冠,新娘则要戴上嫁帽。
婚礼上,亲友们会敬献祝福和礼物,喜庆的气氛溢满整个场所。
在节日庆祝方面,明朝人民非常热衷于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当属农历春节。
春节是明朝最隆重的节日,人们会提前为庆祝春节做各种准备。
除夕夜,家人们会一同坐在一起,共享团圆饭。
在这一晚上,人们还会放鞭炮、贴春联、贴对联,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除了春节,明朝人还会庆祝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明朝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多样。
在正餐中,米饭是主食,人们会配以各种蔬菜、肉类和鱼类。
明朝时期,人们非常讲究食物的制作工艺和荤素的搭配。
此外,明朝人还非常喜欢酒类。
在宴席上,酒被视为待客的重要款待之物,并且不同的场合会用到不同的酒杯。
此外,明朝人还有煮茶的习惯,茶叶也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居住习惯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体现。
在明朝时期,人们的居住习俗非常有特点。
根据记载,明朝时期的官员、士人一般住在四合院中,这种四合院的风格独特,具有明代的建筑特色。
四合院中有前院和内院,前院通常是接待客人、办公等场所,而内院则是居住区域。
此外,明朝人对于宅基的选择也非常讲究,风水学对于宅基的选址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希望能够选择一个有利于繁衍后代、事业兴旺的好地方。
明代婚礼特点

明代婚礼特点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婚礼特点也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明代的婚礼注重礼仪,讲究规矩和庄重,体现了封建礼教的特点。
下面将从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婚后习俗等方面详细介绍明代婚礼的特点。
一、婚前准备在明代,婚姻大多是由父母或媒人来安排的。
首先,双方家长会进行相亲,通过家世、财产以及人品等方面的考察来确定是否合适。
如果双方家庭达成一致意见,就会进行婚姻契约的订立。
这个过程通常由父母代劳,少有新人参与。
二、婚礼仪式明代的婚礼仪式分为三个阶段:迎亲、亲迎、洞房。
首先是迎亲。
新郎一般在前一天晚上,由亲友陪同,前往新娘家中迎亲。
迎亲队伍庞大,除了新郎亲友外,还有鼓手、乐师等人。
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新郎要磕头,然后进入新娘家中。
接着是亲迎仪式。
亲迎仪式通常在新娘家中进行,由新郎家的人前往新娘家。
在亲迎仪式上,新郎要向新娘家长行礼,然后交换婚戒。
婚戒的交换象征着双方的婚约成立。
此外,亲迎仪式上还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新婚夫妇。
最后是洞房。
洞房是新婚夫妇的新家,也是他们的新生活的象征。
新郎将新娘抱入洞房,然后由亲友将新人围绕床团圆,喜庆气氛洋溢。
接着,亲友离开洞房,留下新人独处。
在明代,新郎和新娘在洞房中举行“敲榻”仪式,即用新郎的脚踢新娘的床榻,寓意婚姻幸福美满。
三、婚后习俗明代的婚后习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宴请亲友、新婚夜和三朝之礼。
首先,新婚夫妇会宴请亲友,以示庆祝。
宴会上,亲友会祝福新人,同时也会赠送礼物。
其次,新婚夜是新人第一次共度夜晚的时间。
在明代,新婚夜是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新郎会为新娘献上红烛,寓意爱情的燃烧。
最后,三朝之礼是指新娘回娘家探望父母的习俗。
在明代,新娘通常会在结婚后的三天、七天和一个月后分别回娘家探望父母,这也是新郎和新娘彼此磨合的过程。
明代婚礼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注重礼仪,婚礼过程庄重严肃;二是封建礼教观念的体现,婚姻多由父母或媒人安排;三是婚礼仪式分为迎亲、亲迎和洞房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仪式和规定;四是婚后习俗丰富多样,包括宴请亲友、新婚夜和三朝之礼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明朝婚礼仪式篇一:中式婚礼仪式流程中式婚礼仪式流程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身穿"凤冠霞帔、状元服"的中式婚礼又卷土重来了,"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民俗"成了现代人的新"时尚",想过过大红轿子的瘾吗?想体验掀开红盖头那一刻的震撼吗?那就选择中式婚礼吧??【中式婚礼仪式流程】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0、摸橘:新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1、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
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2、新娘进门前应从炭火盆上跨过去,表示洗去进门前的晦气和不祥13、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
15、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中式婚礼新人着装】新郎穿状元袍,新娘披戴凤冠霞帔。
状元袍是由红色的九品官服变化而来,帽子为乌纱帽,插宫花。
凤冠是饰有银质或其他质地的凤凰模型,霞帔则是红色的披肩,一般来说,新娘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
中式的服装可以去礼服店订做或租借,在影楼拍摄婚纱照时也可以预定中装,有些影楼会在拍摄套系中免费借用婚礼当天的服装。
【中式婚礼角色安排】下聘礼方:由男方家长担当。
向女方提亲并赠送礼物﹐即旧时所称纳采和纳征.赠送的礼品通常包括各种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吉祥的食品﹐物品。
如茶叶等。
媒人:由一位与双方家庭关系都比较密切的人担当﹐负责邀请双方长辈见面,促进双方的沟通。
童子:由男方家的未婚男子扮演,负责婚礼过程中的端茶迎轿。
全合人儿:由女方家的几位年轻貌美的未婚女子扮演,在新娘下轿时扶新娘下轿。
婚礼司仪:宣布典礼正式开始,介绍双方重要亲友﹐并致祝福词。
主婚人:由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友人担当,为婚礼致词。
摄像师:专业的摄像人员,记录下婚礼的全过程,拍摄新人与来宾的照片,为新人留下珍贵美好的回忆。
【中式婚礼选址】传统的中式婚礼仪式,一般早晨女方家里要"出嫁酒",而中午男方家里操办喜筵。
中午的时候傧相帮助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
不过如今越来越多的新人即使采用中式仪式也会在饭店摆喜筵。
传统中式婚礼上头上头乃成人礼,传统要焚香秉烛、备三牲酒礼向天地祖先禀告。
上头用汤丸寓意甜蜜圆满。
传统上头会有红绿线和海棠粉。
新娘梳头前,全福人会替新娘涂上海棠粉为其「开面」。
现代中式婚礼上头时用的镜与道教礼斗的镜意思相同。
坊间流行的上头套装。
有部份家庭上头用品已没有用针线。
仪式虽简化,龙凤烛和汤丸依然相承。
中国传统婚礼是华夏文化的精粹。
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
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周制婚礼目录1历史2婚姻六礼3三书六礼周制昏服3.1三书3.2六礼4换庚谱5过文定6过大礼6.1男家礼品6.2女家礼品7安床8嫁妆9哭嫁10上头11盖头12迎亲13拜堂14出门15过门16三朝回门17中国婚礼的两种典型风貌17.1‘蓝本型’的周礼婚制——庄重典雅17.2‘发展型’的后世婚礼——喜庆热闹18参考资料历史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唐制昏服婚姻六礼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定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
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三书六礼主条目:三书六礼三书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聘书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过文定)时男家交给女家。
礼书礼书是“纳征”(过大礼)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顾名思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六礼纳采又称“采择”,相当于后世所称之“提亲”、“说媒”。
表示男方曾审慎考虑之后所做的决定。
《文公家礼》说:“纳其采择之礼,及今世所谓言定也。
”而古代较为朴实简单,具《仪礼?士昏礼》记载,士大夫阶层所执的见面礼,即称“贽”或“挚”,仅“用雁”。
其原应执雉而已,但雉不易活捉,多为死雉,婚时不宜,且婚礼为人生大事,故特许新人得越其身分等级穿戴与使用衣着行头。
唐杜佑通典里就记载了三十种纳采的礼品:礼品象征元纁、羊元,象天,纁法地,羊和祥也,群而不党雁雁则随阳清酒清酒降福白酒白酒欢之由粳米粳米养食稷米稷米粢盛蒲蒲众多,性柔苇苇柔之久卷柏卷柏屈卷附生嘉禾嘉禾须禄缕缝衣长命缕缝衣,延寿胶能合异类漆漆内外光好五色丝五色丝章采屈伸不穷合欢玲合欢玲音声和谐九子墨九子墨长生子孙金钱金钱和明不止禄得、香草禄得香草为吉祥篇二:传统婚礼流程及典故哭哭唱唱、吹吹打打中,“喜日子”终于来到了。
首先开场的重头戏是婚前礼俗中最重要亦是仪式程序最为繁琐的“亲迎”。
亲迎,也叫“迎亲”或“接新娘”,是古代婚姻“六礼”中的最后一项,其基本定义就是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
结婚为什么要安排新郎亲迎,按古人的解释,主要有两项理由其一是表示对婚姻大事的极其重视。
《礼记?哀公问》记载,鲁哀公问孔子:“冕冠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答:“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程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其二是表示新郎对新娘的爱慕与喜欢。
《礼记?特性》“男子亲迎??亲之也。
”《白虎通?嫁娶篇》”必迎授绥者何,以阳下阴也,欲得其欢心,示亲之心也。
”秋时,鲁宣公的女儿伯姬嫁为宋恭公妻,恭公没有亲自来鲁国迎娶新娘,伯姬迫于父母之命,随迎亲车驾去宋国,但因丈夫未能亲迎的缘故,坚决不肯与之同房。
此事获得舆论的普遍同情,汉代刘向还记载于《列女传》中。
由此可见,即便是贵为国君,也得依礼行事。
新郎用来迎娶新娘的交通工具,在南宋以前多用马车。
《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载:“至迎娶日.儿家以车子或花檐子(即人抬步舆)发迎客引至女家门。
”可知直到北宋末年仍流行亲迎用车的习俗。
当时人抬轿子已经出现,但限于帝王勋贵和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乘坐,叫“銮驾”或“官轿”.严禁平民百姓使用,否则就是违制僭越。
但是自南宋起,民间娶妇不仅可以乘坐装饰精美、色彩艳丽的花轿,甚至允许配备开道铜锣、旗牌金灯、伞盖立扇以及刀枪斧钺等一整套只有高级官员出巡时才得使用的仪仗。
这个转变,据说是从南宋高宗时才开始的。
“半副鸾驾”民间相传.北宋末年,金兵越过黄河,兵陷汴京,生俘徽、钦二帝。
钦宗的九弟康王赵构在商丘宣布即位,成为南宋开国皇帝,史称宋高宗。
高宗登基不久便南渡长江,往宁波流窜.途中偏遇金兵兜头拦截,俟其在扈从将士拼命掩护下冲出包围后,才发现人已落单,当真变成“孤家寡人”了。
正惊惶间,不科又被一队金兵游哨发现,拍马追来。
幸亏他的马快,跑了一阵便与追兵拉开了距离,谁知再往前却被一片湖水挡住了去路。
眼看走投无路,一个正蹲在湖边浣纱的村姑招手把他叫过去,指着湖水说:“这里水浅,相公快快下去,只管仰起鼻孔透气,我自有办法搭救。
”高宗顺其指点行事,那姑娘旋将手上的白纱迎风一抖,撒向湖面,飘飘洒洒,正好把他全部遮住了。
一会儿.金兵追到湖边.四望不见高宗人影,便喝问那个浣纱的村姑,村姑胡乱指了一个方向,将金兵引开,这才收起白纱,把浸成落汤鸡的高宗搀上岸来。
再由其兄长找了一条船,把高宗送到对岸。
两年后,东逃西窜的宋高宗总算仰赖韩世忠、岳飞等人打了几场大胜仗.把金军逐过江北,这才在临安(今杭州)站稳了脚跟。
随后便传旨宁波府,要寻访那个有“救驾”大功的乡村姑娘.结果是无人出头认功请赏。
宋高宗既惭愧又感佩,便下了一道圣旨,今后凡是宁波女子出嫁.特许乘坐四人抬扛的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