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三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部编九年级上册14《故 乡》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4《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生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对人性所带来的影响及扭曲。
【学习重点】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学习难点】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bógū) 颧.骨(quán) 秕.谷(bǐ) 鹁鸪..折.本(shé) 潺潺.(chán) 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suī)..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恣睢:任意胡为。
一气:声气相投,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畅快。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中写过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 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
部编九年级上册14《故乡》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上册14《故乡》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14《故乡》导学案【学习⽬标】1.理解⼩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
2.分析闰⼟、杨⼆嫂和“我”的⼈物形象,体会⽂章对⽐的写法,并探讨⼈物发⽣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说中议论的作⽤,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对⼈性所带来的影响及扭曲。
【学习重点】理解⼩说中议论的作⽤,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学习难点】把握⽂章对⽐⼿法的运⽤及其作⽤。
第⼀课时【导学过程】⼀、导⼊“⽉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命中的⾎⾁、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对故乡的体验⼜何尝不是如此?透过⽣意盎然、趣味⽆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优美、⼈情淳厚的平桥乐⼟,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返回故⾥,卖掉⽼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主学习1.朗读课⽂,圈画⽂中⽣字词。
(bógū) 颧.⾻(quán) 秕.⾕(bǐ) 鹁鸪..折.本(shé) 潺潺.(chán) 伶仃(líng dīng)..恣睢(zìsuī)..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缺乏⽣机,不热闹。
恣睢:任意胡为。
⼀⽓:声⽓相投,指朋友间思想⼀致,性情投合。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吃惊的样⼦。
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畅快。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初三(1881年9⽉25⽇)⽣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亲周伯宜,母亲鲁瑞。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
⾄三⼗⼋岁,使⽤“鲁迅”为笔名。
鲁迅是著名⽂学家、思想家和⾰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他是中国现代⽂学的奠基⼈之⼀。
他⼀⽣中写过⼩说、散⽂和杂⽂,其中杂⽂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 800多万字的⽂学巨著。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编教语级册导学册1 《沁园春·雪》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
2.品读意象,领略词的意境美。
3.感受作者的伟大胸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
学习难点:品读意象,领略词的意境美。
【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沁园春()莽莽()分()外妖娆()数()风流人物折()腰成吉思汗()稍逊()风骚()还看今朝()2.了解作者。
毛泽东,字(),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课堂探究】1. 请给本词标注停顿与重音,并尝试有感情诵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编教语级册导学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作者望见了怎样的雪景?用一个词概括,并说出理由。
3.在词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请找出关键词品读。
4.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他一个怎样的人呢?【拓展延伸】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你学了这首词后,有什么感悟?编教语级册导学册【学习评价】自评☆☆☆师评☆☆☆参考答案:【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沁园春qìn 莽莽mǎn g mǎn g分fèn外妖娆ráo 数shǔ风流人物折zhé腰成吉思汗hán 稍逊xùn 风骚sāo 还看今朝zh āo2.字润之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课堂探究】1.停顿与重音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4《故乡》导学案1

14 《故乡》导学案 1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做到会读、会写、会用;2、阅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按照要求作好标记。
3、了解课文的出处和小说的写作背景。
学习重点:阅读课文,按照要求做标记;了解背景。
学习难点:按照要求阅读课文。
课前预习:1、文学知识鲁迅,原名(),是我国著名的()、()、(),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散文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故乡》就出自小说集《》。
我们还学过他的小说《》。
2、请查找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并简略地写在下面,这有助于你对这篇小说的学习。
3、把文中你认为重点地词语写在下面,注音并解释,并挑选其中的三个词语造句。
自学指导1、看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呢?2、贯穿全文的是一种什么感受呢?为什么?合作交流阅读《故乡》,我们可以从“变”入手,文章着力描写了故乡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人物的、有景物的、也有作者对故乡的情感的,请把这些变化归纳出来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把文中故乡的变化都找出来标志在书上,这些变化包括闰土的变化、杨二嫂的变化、故乡景物的变化、“我”的情感的变化)盘点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新的认识?写下来说一说。
自我验收1、注音解释阴晦():愕然():作揖():五行():髀():惘然():瑟缩():恣睢()():无端:隔膜;2、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A 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B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C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事像一般。
()D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推荐阅读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泰斗,影响了无数青年的思想。
他的作品被奉为经典,解读有很多,但误读也有很多。
请大家在有生之年多读多品鲁迅,必有大受益。
下面推荐几本书,帮助大家的阅读。
一是钱理群的《中学生鲁迅读本》《鲁迅作品十五讲》《与鲁迅相遇》;二是王景山的“鲁迅五书心读丛书”。
人教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14、《故乡》导学案(含答案)

14 故乡主备人蔡永玲学习目标:1.掌握字音、字形,熟记作家作品。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3.学习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文体知识:小说的三要素:、、;小说以塑造为中心,通过和来反应社会现实。
正面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情节分为、、、。
环境分为和。
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测1、给下列字注音。
蜷.()缩折.()本阴晦.()猹.()五行.()装弶.()獾.猪()竹匾.()胯.下()髀.()脚踝.()瓦楞.()吓.()瑟.索()潮汛.()秕.谷()寒噤.()鹁鸪..()()廿.年()惘.然(wǎng)恣睢..()潺.潺()祭祀()颧()骨将以上字词抄写一遍:2、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著名的、、。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本文选自《》。
散文集:《》散文诗集:《》小说集:《》《》《》;杂文集:《》《》等。
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文章有:二、自主学习1、本文是以“我”在故乡的为线索。
依据小说的线索,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一)故乡(二)故乡(三)故乡2、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5)回故乡:第二部分(6-77)在故乡:第一层(6-8):第二层(9-33):第三层(34-52):第四层(53-77):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文中着重刻画的人物形象、、;是主要人物,是衬托人物,是线索人物。
2、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写作手法景变记忆中(特点):现实中(特点):人变3、比较阅读12—30和55—72段,画出闰土20年前后的变化:二、合作探究4、听到闰土由“迅哥儿”改称“老爷”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厚障壁”在这里指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联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5、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表层原因:深层原因:6、杨二嫂的形象?杨二嫂: 20年前:辛苦麻木:是的意思,指的生活;辛苦恣睢:是的意思,指的生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高效导学案(含25篇课文导学案,五个综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高效导学案(含25 篇课文
导学案,五个综合
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
课题:1、沁园春雪课型:讲读主备: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3、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5、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一、预习导学:
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
略输()稍逊()成吉思汗()今朝()
分外妖娆()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
3、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zhuāng素裹()顿失tāo tāo()江山多jiāo()一代天jiāo()。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有答案)

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学习目标】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3、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积累∙欣赏《念奴娇·昆仑》毛泽东·词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翻译】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了人世间春天的景色。
玉龙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
夏天你身上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身鱼腹。
你千年的功劳罪过,究竟是何人曾经予以评说?今天我要对你说昆仑:不要这么高峻,也不要堆这么多的雪。
我想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截呢?一截送给欧洲,一截赠予美洲,一截留给中国。
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同样感受到凉爽与火热。
(写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到陕北,毛泽东登岷山西望之时。
)【赏析】《念奴娇•昆仑》主题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
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
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
前面谈了此诗的思想境界之美,这里转谈一下此诗的艺术之美。
14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 导学案

又说明他比同一阶层的人眼
3.分析第三部分(第 78~88 自然段)。
光要敏锐,站得要高些。
(1)这一部分开始写了“我”和宏儿的几句对话,作用是什
么?
(2)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三段议
论的论题是什么?有什么关系?请你概括出来。
板书设计:
四、小结及作业
教后反思:
审核人: 学习内容
授课班级:
此次回乡虽只停留数日,
失望、迷惘、无奈,但更多的是希望。
但那些触目惊心的现实,却让
3.“我”对未来的希望体现在哪里呢?这一愿望能够实现 “我”感慨颇多,思绪烦乱。
吗?
现在,让我们再来回顾这篇课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文,理清小说的思路。
学
(1)“我”心中有新的生活,虽然还不明确,但肯定不是辛
苦麻木、辛苦辗转、辛苦恣睢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这代表了
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
偶人了。”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
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性。
⑤思想变化:
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把未来寄托于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表现
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板书设计:
对闰土,作者寄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对杨二嫂,作者对她
身上的种种自私和恶习是持批判态度的,但对她的处境也是同情
的。
三、探究升华
《故乡》的主题思想:《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
刻的。它反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初三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麓国际实验学校2014-201-1学年初三语时导学案(全套)1、沁园春雪编号01【自学评估】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沁园春(qìn)妖娆(rá)风骚(sā)数风流人物(shǔ)分外(fèn )成吉思汗(hán)还看今朝(zhā )2、这首词中,词牌是沁园春,题目是雪。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惟余:只剩下)⑵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顿:立刻)⑶须晴日(须:等到)【理解提升】4、本综合分析向度一:从景物看,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雄浑壮丽(分外妖娆、江多娇)向度二:从人物看,词的下阕提到哪些帝王,并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些帝王在统治上的共同特点。
秦始皇(秦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特点:长于武治,短于治向度三:从作者看,词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和心境,风流人物是指谁?请用一句话概括。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的赞美热爱之情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豪情壮志与信心。
、本综合赏析A赏析本表达方式答:上阕写景,主要用了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下阕写人,主要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全词将描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自然地结合起。
B.赏析本特征句子⑴《沁园春•雪》中虚写的句子是(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⑵《沁园春•雪》中过渡句是( 江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⑶《沁园春•雪》中的主旨句是(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赏析本统领动词中上阕“望”字统领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下阕“惜”字在句中的意思是可惜、遗憾。
有对前人功綪的肯定;有对前人治上不足的可惜,有超越前人的信心。
它领起的内容是秦皇汉武,略输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拓展迁移】新月(何其芳)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
花香。
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6、第二、三小节是写实,还是想像中的事?想像中的事情。
7、“新月”在诗中起什么作用?引发想像的凭借。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们的情怀?游子的思乡之情。
9、这首诗中哪些字是押韵的字?船、、天、岸10、模仿《新月》或《沁园春》写一段诗词。
(选做)2、雨说(一)【自学评估】1、读汉字写拼音圃(pǔ)锢(gù)滞(zhì)嚷(rǎng)蓑(suō)笠(lì)膏(gā)耸(sǒng)绕(rà)喑哑(īn )(ǎ )襁褓(qiǎng )(bǎ )2、写出下列词的意思:⑴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⑵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⑶留滞:停滞,不流通。
⑷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⑸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⑹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⑺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⑻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理解提升】思考讨论:要求根据内容,在书中寻找答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由1号组长把关再在团队内交互,然后举手发言。
3、在诗中,雨是的使者,也是的使者,为什么雨是春天的使者?(一、五节)4、雨为什么是爱的使者?含义是什么?(雨是温柔亲切的,充满爱心的。
第2、3、4节含义:此时,革十年浩劫后的中国,百废待兴,经历过苦难的儿童正需要爱的滋润和鼓励。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动乱的苦难和贫穷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真诚的祝福)、诗中突出运用什么手法塑造“雨”的形象?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6、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以“雨”的诉说为线索,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的爱之歌。
)【拓展迁移】请用散的笔触描述出你想象出的诗中的画面,首先独立思考,再独立完成改写内容。
2、雨说(二)【自学评估】1、《雨说》这首诗写于“革”灾难结束后的(1979)年,”我采访四月的大地”句中的“大地”实指(中国)。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xuān( 喧)嚷油gā( 膏)3、解释加点词语: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忍受冬天)4、请根据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准确的词语: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___ 勇敢__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__斜___了翅膀啊。
、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 )A.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B.我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D.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理解提升】6、“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笑”的内涵是什么?7、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句中的“旗子” “春天”象征什么?这两句诗应该如何理解?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8、怎样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明确:“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对春雨的渴盼。
侧面写雨的轻盈、温柔。
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温柔可亲,像爱的使者春雨希望人们用真心去感知她、接受她春雨热爱大地万物,她希望人们能与它亲近9、“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快乐的安息”让你联想起龚自珍的哪两句诗? 从诗中,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却赋予了雨的象征意义。
那么,在诗中诗人赋予雨什么象征意义?传递传递自由、幸福雨的到【拓展迁移】一:动笔练习(43)在春天,除了柳条儿、小燕子外,还有很多事物都在笑啊,试着用这种句式补充几句诗吧。
见了我笑啊。
见了我笑啊。
见了我笑啊。
见了我笑啊。
3、星星变奏曲【自学评估】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________ 凝望________ 安慰________ 柔软________ 疲倦________ 覆盖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补写后两句。
细雨/东风里,掠过我的脸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你的外积累中,还有哪些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请写两句。
4.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_______________,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寄托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朗读这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提升】6、仔细品味这首朦胧诗,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请谈谈你的体验。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7、变奏曲,是音乐术语。
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那么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请谈谈你的分析。
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认真地体验这首诗,请从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作点赏析。
最欣赏的句子:我的赏析:9、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我的感受:10、“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形容声音?【拓展迁移】阅读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刘益善①夜色中,我们溜出村子躺在草地上面我们数星星她数是一万我数是九千不行。
再数一遍她却说是九千我却说是一万1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 12.第①节诗中具有儿童特点的一处细节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第②节诗中有一处描写既运用了新巧别致的比喻,又体现了丰富自然的想象,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14.这首诗中写“我们争着、吵着”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理,点明题旨的诗句是:1.同学们,你们看到天上的繁星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请把你的想象描述出。
我的想象:优生探究乐园16.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17.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把“遥望”、“繁星”、“闪烁”这三个词扩展成一段10字左右的字。
参考答案:1hàn ,níng,èi,róu,pí,fù 2.示例: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3.示例:七八个星天外/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示例:阳光普照的光明/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6.(1)该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
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7.这首诗的上下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所以。
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8.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