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概论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采煤概论

采煤概论

《采煤概论》是2015年3月30日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绍留。

本书介绍了煤矿开采应掌握的煤矿地质、矿图等基础知识;系统地介绍了煤矿井田开拓、巷道掘进与支护、采煤方法、矿井主要生产系统、矿井通风和矿井5大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等基本知识,并对露天煤矿开采的基本知识作了简单介绍。

全书共分9个单元,内容包括煤矿地质、矿图、井田开拓、巷道掘进与支护、采煤方法、矿井主要生产系统、矿井通风、矿井灾害及其防治和露天开采等。

本书适合煤炭职业技术院校和成人教育院校矿山机电、矿井运输与提升、矿山地质、矿山测量、数字矿山技术专业及其他煤炭开采类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供广大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第一单元煤矿地质1课题一地壳及地质作用1课题二煤的形成、分类及综合利用10课题三煤层的埋藏特征19课题四煤田地质勘探及煤炭资源储量22课题五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因素27第二单元矿图33课题一煤矿地质图33课题二采掘工程平面图46课题三煤矿常用其他矿图52第三单元井田开拓57课题一井田开拓基本知识57课题二井田开拓方式73课题三矿井采掘关系一92第四单元巷道掘进与支护96课题一钻眼爆破96课题二巷道支护113课题三装岩与调车131课题四掘进通风与综合防尘134 课题五巷道施工组织与管理l38 课题六综合掘进机掘进142第五单元采煤方法l46课题一采煤方法概述146课题二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154 课题三缓斜、倾斜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l84课题四近水平及倾角较小缓斜煤层倾斜长壁采煤法195课题五急斜煤层采煤法199课题六厚煤层采煤法209第六单元矿井主要生产系统217 课题一矿井地面工业广场及地面生产系统217课题二矿井运输与提升系统220课题三矿井排水系统227课题四矿井动力供应系统232第七单元矿井通风245课题一矿井空气和矿井通风的任务245 课题二矿井通风阻力和通风动力252 课题三矿井通风方式和通风方法256 课题四矿井通风管理263第八单元矿井灾害及其防治269课题一矿井瓦斯及其防治269课题二矿尘及其防治279课题三矿井火灾及其防治286课题四矿井防水和排水292课题五冒顶事故及其预防296课题六矿山救护设备设施与救护301 参考文献310。

《采煤概论》课件

《采煤概论》课件

采煤生产成本控制是降低煤炭生产成 本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采煤工艺、 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式,降低采煤成 本,提高经济效益。
采煤生产管理
采煤生产管理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 理、安全管理等方面,通过科学的管 理手段,提高采煤生产的效率和安全 性。
采煤生产中的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概述
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采煤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和分析,以 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管理方式。
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降低开采成本。
03
绿色开采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使得绿色开采成为采煤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
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减少采煤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
开发利用。
采煤技术的前沿研究
无人开采技术
无人开采技术是当前采煤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引入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采煤工作面的无人化作业,提高 采煤效率和安全性。
采煤技术的重要性
总结词
采煤技术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采煤技术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煤技 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煤炭运输、煤炭加工和火力发电等。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采煤技术 也在不断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信息化管理系统
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矿井安全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等,通过这些系统 的协同工作,实现对采煤生产的全面监控和管理。
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采煤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对生产的影响, 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信息化管理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准确和及时的数据支 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采煤工艺流程

001第一章1采煤概论

001第一章1采煤概论
第一章 煤矿地质知识
一、地质作用
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物质组成、 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 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1、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作用在地壳表层,主要由 外力地质作用:作用在地壳表层, 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引起。 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引起。 包括:风化和剥蚀、搬运和沉积、 包括:风化和剥蚀、搬运和沉积、固结成岩
十一 煤田地质勘探及矿井储量
1、煤田地质勘探的任务
了解矿井资源储量、井田地质条件、 了解矿井资源储量、井田地质条件、煤层赋存 矿井资源储量 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 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煤种煤 等矿井的资源条件。 质等矿井的资源条件。
2、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阶段划分
煤田地质勘探工作划分为煤田普查、 煤田地质勘探工作划分为煤田普查、矿区详查 煤田普查 和井田精查三个阶段依次进行 三个阶段依次进行。 和井田精查三个阶段依次进行。
3、煤层结构 、 简单结构煤层:煤层中没有呈层状出现的比 简单结构煤层: 较稳定的夹石层,但仍可能夹一些矿物质 较稳定的夹石层, 透镜体或结核。 透镜体或结核。 复杂结构煤层:煤层中常含有较稳定的夹石 复杂结构煤层: 层。
4、 煤层顶底板岩石: 煤系中位于煤层上 、 煤层顶底板岩石 : 下一定距离内的岩层。 下一定距离内的岩层。 底板: 底板:先于煤生成的岩石 顶板: 顶板:较煤后生成的岩层
(a)正常产状(b)倒转产状 )正常产状( )
九、地质构造对煤层的影响
地质构造:在地壳运动中,煤和岩层改变了原 始埋藏状态,所产生的变形或变位形迹。可分 为单斜构造、褶曲构造和断裂构造。 1.单斜构造:在一定范围内,煤或岩层大致向 一个方向倾斜的构造形态。 缓斜煤层:0—25度,8度以下称为近水平煤层 倾斜煤层:25—45度 急斜煤层:45--90度

采煤概论讲义

采煤概论讲义

采煤概论讲义第三章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第一节煤田划分为井田煤田的范围相当广阔。

大的煤田面积可达数千平方公里,储量可达数百亿吨。

对于这样大的煤田,如果用一个矿井来开采,无论从技术上,经济上和安全上都是不合理的。

因此,在开发一个煤田时,应将煤田划分成若干较小的部分。

由若干个矿井进行开采。

划归一个矿井开采的那部分煤田称为井田。

有时煤田不很大,也可不划分井田。

由于行政或经济上的原因,往往将邻近几个井田划归为一个行政机构管理,而将这邻近的井田和起来称为矿区。

在煤田划分为井田时,以矿区总体规划为依据,要保证各井田有合理的尺寸和境界,使煤田各部分都能得到合理的开发。

一、划分的原则1.井田范围、储量、煤层赋存及开采条件要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对一个生产能力较大的矿井,尤其是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大型矿井,应要求井田有足够的储量和合理的服务年限。

生产能力较小的矿井,储量可少些。

矿井生产能力还要与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装备条件相适应,并要为矿井发展留有余地。

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根据当前技术水平划定井田范围,可能满足不了矿井长远发展的要求。

因此,井田范围应适当划得大些,或在井田范围外留一备用区,暂不建井,以适应矿井将来发展的需要。

对于煤层总厚度较大,开采条件好,为加快矿井建设和节约初期投资而建设的中小型矿井,更应如此。

2.保证井田有合理的尺寸一般情况下,为便于合理安排井下生产,井田走向长度应大于倾斜长度。

如井田走向长度过短,则难以保证矿井各个开采水平有足够的储量和合理的服务年限,造成矿井生产接替紧张;或者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开采水平有足够的服务年限使阶段(水平)高度加大,将给矿井生产带来困难。

井田走向长度过长,又会给矿井通风、井下运输带来困难。

因此,在矿井生产能力一定的情况下,井田走向长度过长或过短,都将降低矿井的经济效益。

我国煤矿生产实践表明,井田走向长度应达到:小型矿井不小于1 .5 km;中型矿井不小于4.0 km;大型矿井不小于7.0 km;特大型矿井可达10.0~15.0 km。

2024版《采煤概论》经典课件

2024版《采煤概论》经典课件

《采煤概论》经典课件•采煤概述•采煤地质基础•采煤方法与工艺•矿井开拓与巷道布置•矿井通风与安全•煤矿机电与运输•煤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采煤概述01采煤的定义与意义采煤定义采煤是指通过一系列工艺和技术手段,从地下煤层中开采出煤炭资源的过程。

采煤意义煤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之一,采煤对于满足全球能源需求、推动工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采煤的历史与发展古代采煤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利用煤炭作为燃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煤技术逐渐发展,出现了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等方式。

现代采煤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现代采煤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采煤效率和安全性。

采煤的分类与特点分类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采煤可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大类。

其中,地下开采又可细分为房柱式开采、长壁式开采等多种方法。

特点不同采煤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例如,露天开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资源回收率高等优点,但受地形和气候条件限制较大;地下开采则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但投资大、技术复杂、安全风险高。

采煤地质基础02阐述煤田的形成过程,包括沉积环境、成煤物质来源、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等。

煤田的形成煤田构造特征煤田勘探方法详细介绍煤田的构造形态、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现象,以及它们对煤层赋存的影响。

介绍煤田勘探的常用方法,如地质填图、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等,以及勘探成果的表达方式。

030201煤田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条件煤层的厚度和稳定性阐述煤层的厚度变化、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如构造运动、沉积环境等。

煤层的结构和构造详细介绍煤层的结构特征,如层理、节理、结核等,以及它们对采煤工艺的影响。

煤层的顶底板条件分析煤层的顶底板岩石性质、厚度、稳定性等条件,以及它们对采煤安全和效率的影响。

阐述矿井充水的来源和影响因素,如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

矿井充水因素介绍矿井涌水量的预测方法和步骤,包括水文地质勘探、建立水文地质模型、涌水量计算等。

采煤概论

采煤概论

五、煤层的分类
1、按倾角分类,分为: ①缓倾斜煤层 倾角﹤25° ②倾斜煤层 倾角在25°~45° ③急倾斜煤层 倾角﹥45° 2、煤层按厚度类,分为: ①薄煤层 ﹤1.3m ②中厚煤层 1.3m~3.5m ③厚煤层 ﹥3.5m
Hale Waihona Puke 六、煤的工业指标①水分(M)
②灰分(A) ③挥发分(V) ④胶质层厚度(Y) ⑤发热量(Q) ⑥含矸率
七、我国煤炭分类
1、无烟煤
2 、烟煤:贫煤、贫瘦煤、瘦煤、焦煤、
1/3 焦煤、肥煤、气肥煤、气煤、1/2中黏
煤、弱黏煤、不黏煤、长焰煤 3、褐煤
八、断层要素
• 断层要素:断层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叫做断层 要素。 • 断层要素有断层面、断盘 、断层线和断距。
九、断层分类(一)
1、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分类: ①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②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③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水平向相对移动。
正断层
逆断层
平移断层
九、断层分类(二)
2、根据断层面走向与岩层面走向的相对关系断层分类 ①走向断层 ——断层面走向与岩层走向一致或大致一致的断 层。 ②倾向断层 —— 断层面走向与岩层走向垂直或近于垂直的 断层。 ③斜交断层 ——断层面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的断层。
走向断层
倾向断层
斜交断层
十、煤炭储量
三、成煤的必要条件
① 繁茂的植物生成条件;
② 温湿的古气候条件;
③ 沼泽、湖泊的古地理条件;
④ 缓慢沉降的地壳运动条件。
四、我国三大主要成煤时期
① 石炭二叠纪聚煤期,是晚古生代,距今大 约2.3~2.8亿年。 ② 侏罗白垩纪聚煤期,是中生代,距今大约 6500万年~1.8亿年。 ③ 第三纪聚煤期,是新生代,距今大约 300 万年~2000万年。

采煤概论

采煤概论

1、煤层的形成受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及古构造等条件的控制。

2、煤的化学组成主要是有机质和无机质,有机质是煤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碳、氢、氧、氮和有机硫,还有少量磷等;无机质包括无机矿物质和水分。

3、常用的煤质指标包括水分W、灰分A、挥发分V、发热量Q、胶质层厚度Y和含矸率。

4、单斜构造:在一定的范围内,煤或岩层大致向一个方向倾斜的构造形态。

5、单斜构造的产状三要素:①走向—走向线的延伸方向;②倾向—煤层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向下的倾斜线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③倾角—煤层或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两面角。

6、根据开采技术的特点,煤层按倾角可分为:缓斜煤层 8°-25°;倾斜煤层25°-45°;急斜煤层 45°-90°.通常又把倾角在8°以下的煤层称为近水平煤层。

按开采技术的特点,分薄煤层(煤层厚度0.5~1.3m)中厚煤层(1.3~3.5m)厚煤层(3.5m以上)。

7、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阶段划分:煤田普查、矿区详查和井田精查3个阶段。

8、矿井储量的类型:①矿井地质资源量—详查地质报告提供的查明煤炭资源的全部;②矿井工业储量—地质资源量中控制的资源量,经分类得出的经济基础储量、边际经济储量连同地质储量中推断资源量的大部;③矿井设计储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地面建(构)筑物煤柱等永久煤柱损失量的资源/储量;④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和主要井巷煤柱的煤量后乘以采区采出率。

9、坐标系统:为了准确反映地质图件的地理位臵,地质图所必须具有坐标系统。

10、地理坐标系:地面上一点的位臵,在地球表面上通常用经度、纬度表示,某点的经纬度称为地理坐标系。

11、高程:又称为第三坐标,即地面任一点至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分为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

绝对高程又称海拔或标高,是地面上任一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 水平及倾斜巷道掘进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 水平及倾斜巷道掘进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水平及倾斜巷道掘进第一章:水平巷道掘进1.1 教学目标了解水平巷道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水平巷道的设计和施工方法熟悉水平巷道的支护技术和安全措施1.2 教学内容水平巷道的定义和特点水平巷道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水平巷道的支护技术和安全措施1.3 教学活动讲解水平巷道的定义和特点演示水平巷道的设计和施工方法讨论水平巷道的支护技术和安全措施第二章:倾斜巷道掘进2.1 教学目标了解倾斜巷道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倾斜巷道的设计和施工方法熟悉倾斜巷道的支护技术和安全措施2.2 教学内容倾斜巷道的定义和特点倾斜巷道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倾斜巷道的支护技术和安全措施2.3 教学活动讲解倾斜巷道的定义和特点演示倾斜巷道的设计和施工方法讨论倾斜巷道的支护技术和安全措施第三章:巷道掘进的机械设备3.1 教学目标了解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的种类和功能掌握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熟悉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3.2 教学内容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的种类和功能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3.3 教学活动讲解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的种类和功能演示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讨论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第四章:巷道支护技术4.1 教学目标了解巷道支护的原理和目的掌握巷道支护材料和支护结构的选择熟悉巷道支护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4.2 教学内容巷道支护的原理和目的巷道支护材料和支护结构的选择巷道支护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4.3 教学活动讲解巷道支护的原理和目的演示巷道支护材料和支护结构的选择讨论巷道支护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第五章:巷道施工安全措施5.1 教学目标了解巷道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掌握巷道施工中的安全措施和方法熟悉巷道施工中的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5.2 教学内容巷道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巷道施工中的安全措施和方法巷道施工中的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5.3 教学活动讲解巷道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演示巷道施工中的安全措施和方法讨论巷道施工中的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第六章:水平巷道施工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分析实际水平巷道施工案例理解案例中的施工难点和解决方案掌握案例中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6.2 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水平巷道施工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施工难点和解决方案6.3 教学活动介绍选择的水平巷道施工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施工难点和解决方案讨论案例中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第七章:倾斜巷道施工案例分析7.1 教学目标分析实际倾斜巷道施工案例理解案例中的施工难点和解决方案掌握案例中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7.2 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倾斜巷道施工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施工难点和解决方案7.3 教学活动介绍选择的倾斜巷道施工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施工难点和解决方案讨论案例中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第八章: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8.1 教学目标了解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维护与保养的重要性掌握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方法熟悉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维护与保养的注意事项8.2 教学内容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维护与保养的重要性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方法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维护与保养的注意事项8.3 教学活动讲解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维护与保养的重要性演示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方法讨论巷道掘进机械设备维护与保养的注意事项第九章:巷道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9.1 教学目标了解巷道施工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方法掌握巷道施工质量检测的技术和工具熟悉巷道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的流程和标准9.2 教学内容巷道施工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方法巷道施工质量检测的技术和工具巷道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的流程和标准9.3 教学活动讲解巷道施工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方法演示巷道施工质量检测的技术和工具讨论巷道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的流程和标准10.1 教学目标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10.2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回顾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考核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方法10.3 教学活动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考核讨论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水平巷道和倾斜巷道的定义和特点补充和说明:环节中,学生需要理解水平巷道和倾斜巷道的定义,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校是原煤炭工业部部属高校,在划归地方后,学校提出目标定位是:坚持“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质量兴校,特色强校”战略,“经过不懈努力,把学校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地矿学科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能源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特色鲜明,优势明显,若干理学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取得突破,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成为省内一流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重要的煤炭科学技术研发基地和安全生产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勤奋实干、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近年来,随着学校内涵建设和学校声望的提高,学校生源情况越来越好,2006年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120%以上。

《采煤概论》是体现我校矿业特色和优势的主要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采矿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在煤矿生产建设中的位置,建立了采矿与其它非采矿专业的桥梁,尽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如何与采矿有机的结合,如何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采矿工程中,以建立起具有采矿特色的相关专业体系。

通过在相关专业开设《采煤概论》课程,使学生建立了矿井地质、矿山测量、矿山机械、矿山电工、矿业经济、矿山管理、矿山环境保护、矿山通信、计算机在煤矿中的应用等具有明确矿业特色的知识体系。

可见,通过开设《采煤概论》课程,有力的支持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支持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采煤概论》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及其先修课程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计划。

(1)36学时教学安排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使非采矿专业的学生了解矿山基本知识,了解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掌握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熟悉矿井生产系统。

主要内容包括井田开拓、准备方式、采煤方法及矿井通风与安全。

课程难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采煤概论》课程具有地下井巷空间关系、矿井生产系统复杂且动态变化、涵盖的知识面广等特点。

课程的难点在于如何使非采矿专业的学生理解并建立地下井巷复杂多变的时间、空间关系,理解矿井各主要生产系统的构成。

解决办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与探索,形成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一整套科学的教学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保证了教学质量。

(1)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研究式、协作式学习等现代教育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改进教学内容,还专门制作并应用立体动画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建立空间关系和形成系统概念。

通过网络课件帮助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并通过网络互动答疑平台,解决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研究制作了大型现代化矿井模拟生产系统和各种采矿立体模型100多台(件),配备专门实验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通过学生模拟采矿模型组装过程,启发学生主动研究采矿理论与本专业的联系,培养学生结合本专业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与素养。

通过模型动态演示、对照模型绘图、描述生产系统等,帮助学生强化对井巷空间关系及其对矿井生产系统的认识。

(3)配合课堂教学,拍摄了《采煤概论》系列电视录像片,供学生课外观看,并安排现场参观,增加对矿井及其生产系统的感性认识。

(4)注重采用工程实例教学,通过由面到点,由点及面的反复分析和研究,体现学生自身价值和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让矿山机械的学生首先了解采煤机及成套设备在采煤工作面的实际工作状况和生产效率情况,分析影响开机率的原因,尝试在某个环节上改进和优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寻找答案,好的思路可以作为教研项目,与老师一起共同研究。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采煤概论》课程始终坚持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讲授课程前: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观现代化矿井模拟生产系统,定时播放《采煤概论》录像片,欢迎学生观看,目的是让非采矿专业学生对煤矿生产过程建立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讲授课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4~8个学时的实验课,主要为模型课(模型实验室全天开放),目的是通过三维采矿模型直观地了解矿井全貌、矿井各主要系统和空间关系,并通过模型作业,建立与各采矿工程图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识采矿图、画采矿图的基本技能。

有针对性地组织观看生产矿井电视录像片,目的是通过生产矿井录像片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矿井各生产系统的动态过程、设备运转过程、工艺过程及其与相关专业的紧密联系。

授课过程中适时安排矿井参观,目的是让学生实地感受现代化矿山(井)全貌,把所学的知识、概念与现实矿井联系起来,并搭建起采矿与相关专业之间的桥梁。

教学方式多样化,根据课程需要,部分内容直接在实验室讲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教学效果: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对采矿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矿井主要生产系统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多数学生找到了所学专业与采矿的结合点,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逐步形成了矿业特色。

学生由原来对煤矿的偏面了解而恐惧,到最终掌握煤矿知识后对煤炭事业产生热爱,愿意服务煤矿、建设煤矿的信念得到了培养。

据统计,开设《采煤概论》课程的非采矿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选题与煤矿有关的达到30%以上,非采矿专业学生到煤炭行业就业率明显提高,适应能力大大增强。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研究式、协作式等现代教育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改进教学内容,还专门制作了立体动画课件和大型现代化矿井模拟生产系统和各种采矿立体模型100多台(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通过学生模拟采矿模型组装过程,启发学生主动研究和探讨采矿理论与本专业的联系,培养学生结合本专业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与素养。

如有意识让矿山机械的同学首先了解采煤机在采煤工作面的实际工作状况和生产效率情况,分析影响开机率的原因,尝试改进和优化采煤机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寻找答案,好的思路可以作为教研项目,与老师一起共同研究。

2)《采煤概论》课程内容具有空间概念多,涉及的知识点多,矿井生产系统复杂且动态变化等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矿井模型、动画、图片、录像等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结合实例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下错综复杂的各种井巷的空间关系及在矿图中的表达方式。

具体的做法是: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且有机结合”为宗旨,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部分内容直接放在实验室上,边讲解边观看教学模型,形象生动。

另外,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采取以某一矿井实际条件为例总结归纳,引出课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包括各种渠道查阅资料)课后的习题外,主要要求学生做两个大的识图、绘图作业,即矿井开拓系统和矿井准备系统,借助采矿模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采煤概论》课程的基本知识,锻炼基本技能。

作业难易适中,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很浓。

利用课堂讨论和学生随机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组织专题讨论。

如探讨矿井生产能力、矿井储量、矿井服务年限的关系,鼓励个别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发挥本专业的优势和专长,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前,在采煤概论教学组老师的指导下,由多专业学生组成科研小组,积极开发矿山虚拟现实漫游系统,进展顺利。

3)在考试方面采取的措施:
(1) 进一步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

考核内容覆盖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所有内容,包括教科书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内容以及教师要求学生查阅的有关材料,彻底改变考笔记的做法。

(2) 建立了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集体阅卷”等质量保证制度。

压缩记忆类试题的比例,增加了综合知识和部分超出大纲内容的考核;10%的试题内容超出大纲范围,以检测学生对采矿前沿知识的了解情况;将课程中自学部分的内容纳入到试题中,检测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4)实施效果显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与煤矿有关而非采矿专业的学生对煤炭建设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为今后本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

使广大同学由最初对煤炭工业的不了解而出现的盲目恐惧,到最后的了解、尊重,有效的建立了各专业与采矿的桥梁,实现了质的变化与飞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