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的心理契约与组织公民行为及离职倾向关系实证研究

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的心理契约与组织公民行为及离职倾向关系实证研究
高科技企业研发员工的心理契约与组织公民行为及离职倾向关系实证研究

管理知识-组织行为学与企业管理 精品

组织行为学与企业管理 胡圣浩 【课程目的】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关于团队、群体、领导、激励等方面的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管理的学问。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善于带领一支优秀的团队征战市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一定是一个善于激励团队奋勇争先的导师。在团队制胜的时代,我们企业家必须学习并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本课程运用国际先进组织行为学理论结合中国企业特点案例,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研究和探讨人的行为规律,帮助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深刻组织管理理念,从而正确制定及修正企业组织战略及管理方法,是一门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管理核心基础课程。【教学方式】 互动研讨 直观演示 案例教学 模拟实战演练 【课程收益】 企业个人 学会构建优秀团队使管理变得更加轻松,从繁忙中解

理解人性,掌握团队激励方法学会制造与处理组织冲突 提升领导艺术 掌握时间管理技巧 打造良好的团队文化脱出来 提升个人沟通技能 突破自我管理能力 增强管理的洞察力与远见拓展人际关系 【课程内容】 第一章企业组织行为分析 1. 企业组织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2. 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 3. 问题所涉及的行为学概念 ?个体行为 ?群体行为 ?价值观与态度 第二章企业人性与管理行为分析 1. 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与管理误区 2. 西方人性理论与误区 ?“经济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 ?“自我实现的人”假设 ?“文化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 3. 人性与工作满意度

?什么是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第三章组织内沟通与行为分析 1. 沟通的功能 2. 沟通的过程 3. 沟通的方式 4. 常见的沟通障碍 5. 文化与沟通 第四章组织冲突的行为分析 1. 冲突的起因 2. 冲突的过程 3. 如何区分冲突 4. 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 第五章领导与权力 1. 什么是领导 2. 领导的行为与权变理论 3. 领袖力的体现 ?预见力的表现与提升 ?管理与信任 ?权力的运用与基础 4. 领导艺术 第六章团队激励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组织行为学: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近年来出版了很多与组织行为学有关并以此命名的书籍。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组织行为学书籍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 从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来看,组织行为学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在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来源方面是一致的。 具体表现在: (1)研究的目的相同。即通过对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揭示其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个体、群体或组织的行为,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 (2)研究的对象一致。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都把行为与心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当组织行为学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当管理心理学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 不涉及人的行为。 (3)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内容构架基本相同,如都包括个体问题、群体问题、激励问题、领导问题、组织文化与变革问 题等。

心理契约资料

最早使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组织行为学家Argyris,他在1960年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刻画下属与主管之间的一种关系5。这种关系表现为,如果主管采取一种积极的领导方式,雇员就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的非正式文化规范,如让雇员有自主权,确保雇员有足够的工资,有稳定的工作等,雇员就会有少的抱怨,维持高的生产,Argyris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来描述这种关系。 rgyris(1960)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刻画下属与主管之间的关系,认为如果主管采取一种积极的领导方式,雇员就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的非正式文化规范(如让雇员有自主权,确保雇员有足够的工资,有稳定的工作等),雇员就会有少的抱怨,而维持高的生产。虽然Argyris首次将这一产生于社会心理学的交换理论的概念引入到组织行为研究领域,但没有对这一术语加以明确定义并对其研究范围进行界定。 1962年,Levinson把。心理契约”这一概念看作是一种没有成文的契约.按照Levinson 的观点.“心理契约”即雇主与雇员关系中组织与雇员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没有说出来的各自对对方所怀有的各种期望6。其中一些期望(如-r-资)在意识上清晰些,而另一些期望在意识上则比较模糊,如长期晋升方面的期望等。Lcvinson本人也因深化和发展了这一概念而有。心理契约”鼻祖之称。 Levinson等(1962)在一个公共事业单位的个案研究中,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与雇员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它被用来强调产生于双方关系之前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期望。其中有些期望明确,比如工资;而有些期望则比较模糊,仅仅是间接的揭示,比如长期的晋升前景。这个概念强调员工与组织双方之间的两个概念——内隐和期望,并一直获得了多数心理契约研究者的认可和支持。至今,对心理契约的概念认识仍然继续强调内隐的期望。Lcvinson本人也因深化和发展了这一概念而有“心理契约"鼻祖之称。 Schein7也注意到。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并把它定义为每一组织与其成员之间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一组不成文的期望。并指出,心理契约有个体的心理契约和组织的心理契约两个层次。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他确实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他的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

组织行为学学习总结

《组织性为学》学习总结 为期一个学期的《组织行为学》课程结束了,在感受到一种失落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喜悦与充实。通过这门课程,让我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的管理与通的能力都有了显著地提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诙谐幽默的上课方式,他的知识渊博他的有才都使我深深的喜欢上了《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这也是我在大学中为数不多的带着期待的心情去上课的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在此期间我们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再到群体沟通、谈判与冲突到激励,组织结构,文化以及变革等进行了学习,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它是以组织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织体系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表现。针对组织行为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组织行为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结合老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情景游戏,我从更深的角度体会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自身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从个体、群体、组织系统和组织动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它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个性心理与知觉、群体规模与行为、团队组织和管理、群体沟通与冲突、领导与决策、权利与政治、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等等。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了解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组织管理和不断创新能力。在组织行为学中系统研究了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满意度。 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和群体互相依存关系。任何一个群体和组织都是由很多的个体所组成的,所以个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个群体或组织的团

组织行为管理重点

①组织的构成要素: 1、目标2、资源3、管理4、环境 ②组织诊断模型(四个标准): 1明确组织目标;2合理配置组织资源;3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4协调和控制好组织和环境的关系。 ③组织行为的种类: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也可分为微观(个体)、中观(群体)和宏观(组织)三个层次。 ④组织公民行为: 是指组织成员主动、自发、自愿为组织的成功而付出额外的努力的行为。如不计报酬加班等。 ⑤组织行为学学科起源:独立标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霍桑研究。 ⑥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 ⑦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 (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6)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工作效率 (7)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⑧有效组织的特征 1、战略导向 顾客第一;反应迅速(对机会和问题);重点明确(只做自己最擅长的)。 2、高层管理 领导有方:能指明方向和鼓舞员工 行动至上:管理者身体力行 强调核心价值观:高层经理决策时一贯遵循组织核心理念,并让员工共同奉行。 ⑨利益相关者法:根据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满意度衡量。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组织绩效任一内外部组织、 群体或个人。如顾客、股东、员工、社区、银行等等。 ⑩能力的类型:一般能力(通常指智力)、特殊能力、创造力 ○11最早的智力测量-------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儿童智力量表 后来改称斯坦福—比纳量表,他首次使用智商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乘以100的结果。 ○12创造力:是个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展开思维与想象,产生独特、新颖的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13创造力测验-------最著名的是南加州大学测验。 ○14人格的定义: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15人格概念的理解:(可简称为:心理性、结构性、稳定性、个体性或独特性。) ⑴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聪慧、乐观等;⑵人格是有结构的;整体大于部分。⑶稳定性。行为中偶然表 现出的心理特征不构成人格。⑷人格强调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类似于个性的概念。强调个体性。 ○16荣格的精神分析: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三者依次是由浅入深的关系。 ○17集体潜意识: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使人类据以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18动机:是推动、引导、个体行为的内部生理、心理因素的总和。P68 ○19、经典(早期的)动机理论 ㈠需要理论

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一)、传统管理时期(X理论时期,20世纪——30年代)经济人假设 1、管理技术学派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1911—《科学管理理论》,经济人假设也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 内容: (1)任务管理,第一流工人,刺激性工作报酬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 (3)对工人实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标准化操作方法,工具环境,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职能管理,工长制,使计划执行职能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对泰罗的评价: (1)打破了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引进了科学管理方法。 (2)使生产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3)创立了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4)泰罗把人看做活的机器,忽视了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泰罗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一方面靠金钱的收买和刺激,一方面靠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2、一般管理学派 法约尔法国科学管理之父组织管理理论 《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1925首次将全力划分为职务权利与个人权利(非职务权利)贡献:(1)行政管理五职能说即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管理人员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1.分工2.权利与责任3.纪律4.统一命令5. 统一领导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集权9.等级链10.秩序 11.平等12.人员保持稳定13.主动性14.集体精神 法约尔的贡献是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跳板原理:为了解决统一指挥原则可能引起的联络方面的延误,法约尔提出了允许横跨权利限,进行交往。 内容:平行的两个相邻部门发生了二者通过协议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先由这两个部门直接去协商解决,只有在二者不能达成协议时,才各自向双方的上级报告。由双方的上级在协商,这样就既保证命令的统一性,还能迅速及时的处理一般性的管理事务,而让最高的管理层减轻压力,由较多的时间去思考重大决策。 3、官僚模型学派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行政组织体系》即《官僚制》 贡献:官僚科层组织是一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组织体系 官僚集权组织理论: (1)实行分工,明确权利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利和责任作为正式职责而使之合法化。 (2)通过正式考试获得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中的成员

浅析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浅析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武芳 (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12级公共事业管理班、745000)摘要: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两门学科也随之发展起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人们对这两门学科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的讲解,有的人认为管理心理学就是组织行为学,而有的人认为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本文将从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从他们的字面意义、研究重心、与理论基础方面论述两者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 一、问题的来源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改变,工业产业的发展,都是我们不得不重视人的力量,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经济结构的转变,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而,推动社会经济转型的也正是人的力量,现代社会我们树立着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人的作用对于社会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中西方有很多学科都是一人作为其研究主体,其中有很多学科颇有成就,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就是这众多学科中的两门学科,而这两门学科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议论。 现如今,许多高科院校的管理学院都会开设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两门学科,引人深思的是许多学术论文以及各种资料称组织行为学就是管理心理学,这使读者管道很混乱而另一种说法却相反。下面将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两种说法进行介绍:一些学者认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同等的,两者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是可以通用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蒙(H.A.Simon)教授在我国讲学时曾说:“在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可能别人认为不同,我没有看到有真正的差别。”①我国的心理学词典中提到“管理心理学又称组织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一门应用心理学科。”②“组织行为学也称管理心理学”③这是我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的见解,这些见解说明了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是有区别,比如中国人名大学组织行为学专家孙彤说:“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两个学科还是略有区别的,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④,也有一些西方国家,他们把管理心理学在工商管理区域中称为组织行为学,也就说组织行为学只属于管理心理学中的工商领域,是管理心理学其中一部分构成,从数学角度来讲,两者是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俞文钊曾说过:“在西方,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一致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从心理方面进行研究,组织行为学,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必然要以人的心理为基础。它们是一致的,但名字不同、侧重点不同、背景有差异。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达到同一个目的,可以殊途同归。应该是互相结合,不应该有门户之见。”⑤本文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认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等方面存在着相似与相异之处,深入的了解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对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经济生活组织群体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解决社会问题,追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对推动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探讨。 二、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的联系: 对于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我们可以用“感”与“赶”的结合进行阐述。管理心理学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任务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任务书 题目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主要任务与目标 现代企业管理倡导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也随之应运而生,成为一种重要的员工激励方式。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是连接组织和员工的情感桥梁,从组织和员工这一整体视角出发,意在激发员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员工对组织忠诚的特质来激励员工,从而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以此来实现组织和个人“双向承诺”的新格局。根据组织环境与员工的潜质,在员工心理契约的视角下寻求与其匹配的激励策略,能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效思路。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从心理契约角度出发,运用所学员工激励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结合具体企业实际,分析该企业心理契约的构建情况及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的运用状况,分析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该企业基于心里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发挥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题的目标是:结合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契约和员工激励的相关知识,对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该企业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措施,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良性发展的循环格局。同时使自身能对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主要内容

心理契约研究现状

心理契约研究:现状及展望 张建民,王霞(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一、心理契约概念的建立及其发展 自人类社会开始劳动分工起,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对于劳动关系便产生了心理上的约定,这种心理上的约定便是现代心理契约的雏形。在组织不断进化的过程中,管理者发现仅仅用形式上的契约已不能完全表明雇佣双方的关系:一方面,有些关系是难于用文字或口头准确表达出来的;另一方面,形式契约固有的稳定性在面对变化时显得不够灵活。因此现代管理学者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以进一步描述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 由于研究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研究时关注的主体和层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者对心理契约的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关于心理契约概念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概念引入阶段、概念分化阶段、概念拓展阶段。 (一)概念引入阶段(19 世纪60 年代初—80 年代末)。 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1960)最早使用“工作心理契约”这一术语,但他对这一术语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定义。最早给出明确定义的是施恩(E.H..Shein)(1965,1978,1980),他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根据他的定义可将心理契约理解为:心理契约主要包括组织责任(如公平的工资、晋升机会、培训、福利等)以及员工的责任(如忠诚、遵守制度、尽心工资等)。它的这种划分使心理契约的研究更为具体和明确。 之后“心理契约”这一术语便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而对此术语的解释也开始具体和丰富起来。见表1。 以上观点都代表了心理契约定义的早期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这几位研究者的共同点在于将心理契约看作是雇员与雇主对相互责任与义务的共同感知,是雇员和组织双方对交换关系的主观理解,他们把心理契约界定在组织与个人两个层面上,这种观点曾长期左右了该领域的研究。 (二)概念分化阶段(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中期)。 根据心理契约的早期定义,心理契约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两个主体之间。但是,两个主体经常会产生理解的不一致,这样必然造成心理契约内容的非唯一性,给心理契约的后续研究带来很多的困难,所以到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就出现了概念理解的进一步分化,产生了Rousseau学派和“古典学派”之间的学派之争。 Rousseau 学派以Rousseau 等人为代表,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心理契约存在主体是雇员一方,这后来被人们称为狭义的心理契约。古典学派以Herriot 等人为代表,强调遵循心理契约提出时的原意,即理论的存在主体是组织和雇员双方,并认为这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这后来被人们称为广义的心理契约。“到目前为止,两种视角的研究同时进行,但是基于狭义心理契约基础上的研究远远多于广义基础上的研究,而且很多属于应用性和实证性的研究”。 (三)概念拓展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至今)。 尽管学派之争仍在继续,但在现代研究阶段,不同于这两派观点的研究也开始大量涌现,特别是国内近期出现了对心理契约概念的新研究。他们通过对心理契约存在背景和条件的开拓性研究,对心理契约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并对心理契约的本质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界定,为心理契约自身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础。见表2。 二、心理契约的结构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在对心理契约概念的本质进行争论的同时,也对其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二维和三维结构两种观点。

心理契约式激励对员工晋升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单位工商072班 学号 07010137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 心理契约式激励对员工晋升 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姓名严雅静 专业工商管理 指导老师曹会勇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二0一一年五月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合法应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 文本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 1. 交回学校授予的学士学位; 2. 学校可在相关媒体上对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 3. 本文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学位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坏,进行公开道歉; 4. 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 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和企业双方对相互期望加以重视,加强相互责任意识并了解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从而有效带动其他激励措施,实现员工价值和组织价值,以至达到双赢的地步。心理契约的研究是最近几年的热点,但心理契约激励模型的构建却涉及较少,尤其是对员工晋升的影响,更是缺乏。决定了心理契约式激励在员工晋升方面的研究是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契约入手,通过构建心理契约式激励模型,使企业与员工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以人为本的组织氛围;对员工从心态、职业生涯进行管理,抓住员工的真正需要,考虑到员工的整体发展;通过建立合理的培训体制,从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减少跳槽现象的发生。最后从这几个方面为企业用心理契约式激励来帮助员工晋升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字】心理契约激励员工晋升职业规划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分析自测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分析自测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 10 题,每题 2.5 分) 1 . 霍桑试验首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转到()的因素上来。 ? A.工作 ? B.物 ? C.人 ? D.机器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 ()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和主体状况的感觉和解释过程,是一切人类行为的起点。 ? A.知觉 ? B.味觉 ? C.直觉 ? D.听觉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 如果某些刺激对我们有很大的精神压力,我们将它们从大脑中排除出去,或者延迟对它们的识别,这 叫做()。 ? A.选择性遗忘 ? B.间歇性遗忘 ? C.顺行性遗忘 ? D.逆行性遗忘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4 . 知觉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不包括()。 ? A.人事任用面谈 ? B.绩效评估 ? C.晕轮效应 ? D.员工努力与员工忠诚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 内容型激励理论强调()。 ? A.过程的公平 ? B.需要的满足 ? C.行为的塑造 ? D.结果的准确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三层次是()。 ? A.安全需要 ? B.生理需要 ? C.社会需要 ? D.尊重需要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李欣的领导总喜欢员工到哪去都跟她说一声,有什么事情及时汇报,喜欢掌握员工的动向,由此可以 简单看出李欣的领导是()型的领导。 ? A.成就需要 ? B.权力需要 ? C.归属需要 ? D.安全需要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8 .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不包括()。 ? A.群体规模 ? B.群体成员的家庭背景 ? C.群体的奖励方式 ? D.群体的领导方式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9 . 人际之间冲突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 A.利害的差异 ? B.认知差异 ? C.地位差异

心理契约的激励作用

2008年10月号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A公司是某国际大型印刷企业集团在深圳的一个分支机构公司实力雄厚,前景诱人。但公司2001年3月份招聘到的15名新员工,在2001年8月份就有10名已经离开。为什么这样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A公司却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呢?通过访问几位从A公司离开的新员工,发现了此问题的真正原因。 据从A公司出走的X先生说,在招聘会上A公司的招聘人员就向求职者口头承诺:所有新招聘的员工在经过三个月专门培训后将要被安排到一个新部门中—— —欧亚海外客户服务部工作,所以他们被通知进行面试的时候都很激动。被录用的新员工刚刚投入到工作岗位的时候特别兴奋,都在想自己将怎样在A公司发展。可是两个星期过去了,公司许诺的相关培训却没有进行,只是把他和其他几个新员工随机性地安排到几个老员工的办公桌旁边,让他们自己先熟悉环境。但这些新员工所做的工作也就是帮助整理一些过期的文件或擦洗一下办公桌。转眼间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等到第3个月底的时候,X先生和其他新员工一样都在猜测明天就应该有正式的工作或指导老师了。可是第四个月眼看也将过去,公司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新员工的情绪,更谈不上做出相应反映。实在忍无可忍了,X先生就去主动找公司主管询问有关情况。然而公司主管给的答案却令X先生等人非常失望:你们不用干活还照样拿基本工资应该是很不错了!你们还有什么牢骚可言?被公司主管给奚落了一顿,X先生很不服气,就径直找到招聘他们进来的公司副总经理。副总经理的解释是:“当时我们招聘你们进来的时候是为了成立一个新部门。但现在深圳这边的情况要受公司总部的管理,由于目前有关培训你们的专用软件和配套硬件还没有马上到位,所以只有让你们先耐心等待一下!说不定下个月的某个时候你们就可以正常上班了!”听完公司副总经理的解释后,这些员工都很气愤,用X先生的话说“我们感觉到我们好像是被这家公司给欺骗了!而公司有关负责人的解释却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几个月不让我们做事还可以拿到基本工资就可以留住我们,我们也太不值钱了!”充分衡量之下,X先生等10名新员工没有给公司打任何招呼,仅仅给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副总经理写了一封信就走人了。案例中A公司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和X先生所述说的好像被公司欺骗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在于员工与组织之间建立的心理契约基础受到了动摇或破坏。一项调查表明,新员工在一年内离职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没有得到遵守或实现,而在公司工作两年的员工中,仍有55%的人表示公司违背了他们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 一、案例评述 心理契约的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心理契约对于组织内部人员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心理契约是调整和控制组织行为、提升组织效率、使员工满意度达到最高的有效途径。在这个案例中,存在于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人才市场上,A公司的招聘人员就向所有递交应聘资料者都口头承诺:所有新招聘的员工在经过三个月专门培训后将要被安排在一个新部门中—— —欧亚海外客户服务部。应该说这是很多年轻人都特别向往的一个工作部门。对应的是,所有新员工都具备良好的对外交际能力和熟练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要在进入公司后积极配合接受某些特殊培训。 其次由于A公司所处行业的特殊性和自身实力的显赫性,每个员工在争抢进入A公司时都可能对A公司极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产生了向往之情。这一点虽然A公司没有特别强调但应聘者可以从A公司的招聘举动中获得相关的暗示性信息。对应的是每位新招聘员工都必须尽力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再次,公司在招聘时曾承诺将提供特殊的专业培训,因此每位新员工都在幻想这一培训令人激动的挑战性和竞争性。为此他们都会在获得录用通知后强化有关的学习并产生相关的美好预期。相应的是,每位新进入者也都会对自己未来的组织产生一种强烈归属感。 那么新招聘的员工与A公司之间的心理契约是如何遭到破坏的? 心理契约的激励作用 齐卫江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要:心理契约就是指员工个体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其核心成分是 雇佣双方隐形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心理契约对于组织内部人员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心理契约是调整和控制组 织行为、提升组织效率、使员工满意度达到最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理契约;激励;公平;沟通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8)10-101-02 热点 101 --

组织行为学心得体会

组织行为学心得体会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现代技术和理念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发展并进行了结构调整。当前世界市场主体的联系越来越强,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霸主、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源的整合都呈现较强的势头,在复杂的市场发展组织层面,组织行为学能够较好的探索企业组织发展的基本框架,对其规律进行探索,通过分析组织模式和组织理念,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同时,组织行为学将与企业文化密切联系起来,有效、迅速的找到并解决企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对企业管理的深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学习过《组织行为学》后,感觉这些学科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学习《组织行为学》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对人的管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只有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以下是我的几点具体体会。 体会一:人际关系在组织管理中至关重要。 “人生不能无群”,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要与他人结成一定的关系,从呱呱坠地那天起,人就逐渐地被固定于各种关系中,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与同伴、朋友、老师的关系,与同事、领导的关系等等,人就是在这样一张由关系结成的大网中生活的。世界上只要有人就会有人际关系的存在。人际关系是任何组织和群体存在的基本特征。美国卡耐基工业大学的学者曾对一万个人的个案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智慧、专门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的因素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于群体凝聚力、工作效率,对于组织的决策、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体身心健康、事业的成败等诸方面均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人际关系在公共组织中的重要作用表现为: 1、人际关系影响公共组织的氛围和凝聚力。在具有良好和谐人际关系的公共组织中,组织成员感情融洽,能够开诚布公地进行沟通,心理上十分贴近,组织的凝聚力很高。而在人际关系不和谐或紧张的公共组织中,人们之间相互猜疑、戒备、敌视、争权夺利、拉帮结伙,这样的公共组织氛围常常使人感到情感压抑、不舒畅,公共组织也很难形成凝聚力,组织成员的士气低落。 2、人际关系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满意感和身心健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在合作、友好、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工作,会增强组织成员的工作满意感,使他们心情舒畅,身心健康。相反,在缺乏良好人际关系的公共组织中,组织成员会感到压抑,表现得敏感和自我防卫,导致心理失衡,诱发各种身心疾病,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都会降低。 3、人际关系影响公共组织工作效率和目标的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信息的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心情愉悦、相互融洽,会促进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在信息沟通中起到阻力作用,组织成员之间难以合作,无法使组织这部机器顺利运转,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体会二:有效的沟通是改变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从管理心理学到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之间,尽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还是略有区别的。以下,从几个方面对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说明。 一、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 1.学科性质上的差异 组织行为学,则常被人看作是“狭义的行为科学”,属于行为科学的范畴,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应用领域。它是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独立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管理心理学则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或应用学科。虽然对管理心理学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但仍存在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理学是研究组织(或企业)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是为管理活动服务的一门应用心理学科。 2.研究对象上的差异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环境中人们的行为规律的科学。由于企业组织是大量存在而又有经济意义的一种社会组织,所以组织行为学尤其注重研究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更注重采用系统动态联系的分析方法,多层次地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的行为规律,以及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并通过对这些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探讨如何开展对人的有关管理活动。 实际上,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在研究对象方面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主要的区别体现在其侧重方面——行为和心理的不同上。而行为与心理是两个紧密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心理活动是内在的主管映像,而行为是外在的反应过程。另外,管理心理学强调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侧重于理论研究;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更广一些,同时它虽然也有理论研究,但更主要的是应用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各有关学科知识,直接地探讨组织活动中的行为现象,并提出有效的具体应用方法。 3.理论基础上的差异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因而,行为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都应当是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管理心理学虽然也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基础或理论来源主要是心理学中的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劳动与工程心理学。 4.形成背景上的差异 管理心理学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的准备。1912年,美籍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H. Miisterberg)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之后,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先后诞生,分别研究人与事、人与机器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的心理学问题。三十年代初,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G.E. Mago)主持的“霍桑实验”以及提出的“人群关系理论”,使学术界对工作中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相互关系、组织机构本身的社会性等因素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有了足够的重视,开始对企业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综合的探索,并形成了研究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工业社会心理学,而工业社会心理学实际上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前身。随后,群体动力理论、需要理论、社会测量理论等心理学理论先后出现并应用于企业管理,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日趋复杂,多样。仅仅通过孤立的个体活动无法满足人么的需要。于是出现了群体活动。为了协调各个群体的间的活动,就出现了对组织的管理。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推动力。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们大家知道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历史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加快,使资本家为了经济利益,迫使工人提高生产力,创造更高的效益,然而不顾工作者的利益,使工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有很大的不满。所以,随着事件的发展,组织行为学应运而生。 社会学、心理学的发展

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为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早期的组织思想:早期的组织思想是以早期的管理思想为基础的。在早期的管理思想中,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经济人观点等观点。罗伯特欧文巴贝奇,汤恩等人相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分别表达了自己对管理思想的看法,并阐述了对早起组织行为的看法,为以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正是大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关注的是生产的效率。泰罗对工作进行动作和时间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设计,在钢铁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搬运铁块、铲铁锹等, 将人的动作进行分解和设计,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等。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重视对物的研究,而忽视人的因素。 古典组织理论的创立: 法约尔是古典组织理论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人,他在泰勒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完善了管理理论。他根据自己长期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14条管理原则。 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 实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实

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推动力。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们大家知道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管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科学管理学派阶段 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美国的泰罗,(F·W·Taylor),法国的法约尔(H·Fayol)、德国的韦伯(M·Weber)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泰罗是科学管理的倡导者,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从根源上讲泰罗是组织行为学先驱者中最重要的一位。 这一时期正是大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关注的是生产的效率。泰罗对工作进行动作和时间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设计,在钢铁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搬运铁块、铲铁锹等,将人的动作进行分解和设计,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等。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重视对物的研究,而忽视人的因素。 2.行为学派阶段 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指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实验1924年开始,直到1932年。梅奥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作“照明实验”。当时的实验假设是: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但不管是提高照明度,还是降低照明度,一个组的照明已经降到月光的程度,工人的产量仍然提高,专家无法解释是什么原因促使产量的增加。 1927年梅奥开始主持霍桑实验。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实验,如福利实验、随访实验、观察实验。 3.管理科学学派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