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14至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2015黄山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黄山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黄山市2015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说明: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艺术想象与变态心理杨守森变态。
理是与常态心理相对的一个概念。
一般说来,所谓常态心理是指人们按照现实事理逻辑进行思维的心理状态;所谓变态心理,原是精神病理学意义上的一个术语,本来是指由于心理失调而导致的幻觉、妄想、人格分裂、思维离奇、情绪亢奋等“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特征。
我们这里主要用以借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情感作用而导致的主体的一种异常。
理状态。
作家、艺术家在艺术想象活动中,当然离不开常态心理的制约,但同时却也常常伴随着一种与“精神病患者”相类似的变态心理过程。
因此,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的关系,便成为艺术想象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内在机制来看,心理变态也就是一种物我两忘、如醉如狂、混淆现实与幻景的界限,全神贯注、心往神驰的一种想象状态。
正是借助这样一种想象,在艺术家的视野中,才会出现花乌知春、草木赋愁、高山起舞、大海歌唱、万物皆有灵性,绝然不罔于客观本原世界的另一个奇妙世界;在艺术家的笔下,才会出现子虚乌有,却又令人陶醉的风光、栩栩如生的动物、呼之欲出的人物等等。
作为非病理型的心理变态,其实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指出的:“任何人的心理都不免带有若干所谓‘变态’的成分。
比如做梦是常事,可受催眠暗示也是常事。
而这些心理作用却属于变态心理范围之内。
”另如感知错幻、情绪异常,人格精神分裂,也莫不是人人具有的心理体验。
许多看起来悖于生活常理的现象,在艺术家的笔下,之所以会成为真实动人的艺术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其实也就是由于作者的变态心理和读者的变态心理产生共鸣的结果。
李白诗云:“狂风吹我心,西挂威阳树”。
这种独特想象的艺术造型,显然是诗人变态心理作用的结果。
安徽省黄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黄山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说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
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
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
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
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
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
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
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
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
《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安徽省黄山市2014-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黄山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第1卷(阅读题,共6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孔子最近有些大热。
从孔庙里接受众人膜拜的大成至圣先师,到周润发的飘飘玉立乃至偶尔露峥嵘;从据说“抢线”上映的电影《孔子》,到尚未播出的电视剧《孔子》、《孔子春秋》,以及计划春节开讲孔子的百家讲坛……相关各方都宣称,自己是在“还原”孔子的一生,是在眼睛向内寻找一个民族失落了的文化精魂。
甚至,2000多年前的孔子还被赋予了组织社会、重建价值、文化复归的重负。
然而,眼下的“孔子热”,却是颇有些古怪。
不是孔子本身“热”,而是演孔子的人“热”;不是孔子的理想情怀“热”,而是孔子的名头轶事“热”;不是孔子代表的传统文化“热”,而是孔子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更“热”……换言之,这个当口儿的“孔子热”,就是一阵儿虚热,骨子里依然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娴熟套路。
至于一般民众,他们可能十分乐意修习隔膜的“礼”与“仁”,不过因为习惯于充当沉默的大多数,也不排除“被热”的可能。
他们看《孔子》,可能更在意扮孔子的周润发而不是屡屡不遏于时的孔子。
中国的尊孔,按照儒林人士自己的谎法,大约酝酿于20世纪80年代的末期,而大盛于今。
二十多年来,从学者的书斋注疏到公开的讲坛说法,从殿堂的祭拜如仪到影视的具象写真,走下了神坛的孔子,其走向民间的路径倒也大体上脉络清晰。
早些时候,可能看到了道德的滑坡,遂想到“‘克己复礼”;看到了社会的冲突,就希望“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感觉到理想的邈远,则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作为排解……那个时候,人们更愿意以孔子及其附带的传统资源作为当下社会的某种补益。
而到后来,则不免沦落为生意经,成为可以精确计算的利益争夺。
宣布要“还原”孔子的影视剧,其实并无道德重建以及文化建设的雄心,到头来,很多“还原”往往成为“戏说”。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戏说”剧都会辩称:圣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2014黄山市质检二】安徽省黄山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4黄山市质检二】安徽省黄山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整理录入:青峰弦月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古人有句老话叫“年前节后,防火防盗”。
然而,近来不少地方火灾频发,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一场大火尤其令人触目惊心。
其实,古人很早已有防火意识:老话说的“防火防盗”即是将防火放在了首位。
在防火方面,古人还形成了独特的防火文化。
中国最早的防火理论“防患于未然”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
在“防患于未然”思想的基础上,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从小处做起”的观点:“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
”所谓“熛”,即迸飞的火星,整句的大意是。
堤坝再长,蝼蛄蚂蚁打的洞能让其溃决;房子再大,从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星能将其烧毁。
言下之意,防火不能疏忽大意,哪怕是一点点漏洞都要及时修补。
虽然韩非子是借防火的道理喻做人做事的态度,却透露出了先秦人对防火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到了汉代,古人的防火思想已非常成熟,强调把灾难消灭在萌芽状态,《申鉴·杂言》记载的“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在建筑上安置“厌胜”之物镇火,就是古代所谓的“防火厌胜术”。
也是古代在民俗信仰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如今在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上仍能看到。
最典型的是北京紫禁城,每一座宫殿上都有防火灾的厌胜之物。
如太和殿上的屋脊两端各有一个对称的龙形物——古代建筑学上称“正吻”或“大吻”,其设置即是出于镇火减灾的设计和考虑。
设置厌胜之物是古代大型建筑上必不可少的设计,为古代建筑界广泛采用。
其实,所谓厌胜之术毕竟是一种伪术。
安置了正吻的紫禁城,并没能禁绝火灾。
有学者统计,到1949年前,紫禁城共发生大小火灾73次,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太和殿先后被烧过4次。
在建筑物上设置厌胜之物,本质上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防火文化”,古代十分盛行的“五行防火术”,便是这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于“门不带钧,阁必有水”,这在皇家建筑防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黄山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黄山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0分)1. (2分) (2019高一上·莆田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①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②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③时间真如白驹过隙,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一百多天了。
④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⑤如今的社会光怪陆离,各种事情大家都见多了,不足为奇。
⑥他最近出版了—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A . ①②⑥B . ②③⑤C . ①④⑤D . ③④⑥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教授口若悬河的演讲只有半个小时,其讲稿却是以几十年的学养做根基,在做了大量的社会调研,研究了多个经典案例后数易其稿的。
B . 4G在我们的工作中和生活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必须重视通讯技术,解决阻碍通讯技术发展的问题。
C . 遍布徽州乡村的老房子,除了粉墙黛瓦外,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也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勾勒出皖南民居独特的韵律感。
D . 大型电视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汉字观。
3. (2分) (2019高二上·鹤岗开学考) 为蛇年春联上联“龙舞雪花,四野寒风随雪尽”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 . 蛇步锦程,三教九流共腾飞B . 蛇舞青云,八方喜气盈门来。
C . 蛇弄歌台,千里江山架彩虹D . 蛇衔春色,九天暖意逐春回。
4. (2分) (2019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 某高校文学社记者在采访某位作家之子时说:“令尊的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颇有名气。
安徽省黄山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安徽省黄山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几个B .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除:殿阶C .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D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骋:放开2. (2分)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公始常欲奇此女②与贵人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③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④(项羽)降章邯⑤会项伯欲活张良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⑦沛公然其计⑧欲约分王关中⑨沛公从百余骑A . ①②⑥\⑦\③⑧\④⑤⑨B . ①②⑥⑦\③⑧\④⑤⑨C . ①②\⑥\⑦\③⑧\④⑤⑨D . ①②⑥⑦\③⑧\④\⑤⑨3. (2分)下列句中“以”能解释成“来,表目的”的一句是()A . 必须明理以先之(《朱子语类》)B . 勇猛以行之(《朱子语类》)C . 何以利吾身(《孟子见梁惠王》)D .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胠篋》)4. (2分) (2015高一上·永昌期中) 从句式角度考虑,为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A . 夫晋,何厌之有B . 大王来何操C . 群臣侍殿上者D .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5. (2分)(2017·浙江模拟)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学问渊博,仍然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B .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C . 养生丧死无憾.﹣﹣(百姓)保养身体,安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足的.D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低位.6. (2分)(2017·浙江模拟) 下列对《前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安徽省黄山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

黄山市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清史稿·儒林传》凡四卷,前三卷入传学者共284人,第四卷依《明史》旧规,为袭封衍圣公之孔子后裔11人。
前三卷为全传主体,以学术好尚而区分类聚,大致第一卷为理学,第二、三卷为经学、小学。
入传学者上起清初孙奇逢、黄宗羲,下迄晚清王先谦、孙诒让,一代学人,已见大体。
各传行文皆有所本,或史馆旧文,或碑志传状,亦称大致可信。
因此,数十年,几辈学人之治清代学术史,凡论及学者学行,《清史稿·儒林传》不失为一有价值之参考文献。
②然而,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加以书成众手,完稿有期,故而其间的疏失、漏略、讹误又在所多有,从而严重影响了该传的信史价值。
姑举数例,以见大概。
③卷一《陆世仪传》,称传主“少从刘宗周讲学”。
据考,陆氏虽于所著《论学酬答》中表示,刘宗周为“今海内之可仰以为宗师者”,却并无追随其讲学的实际经历。
惟其如此,乾隆年间全祖望为陆世仪立传,才说陆氏因未得师从刘氏而“终身以为恨”。
又传末记陆世仪从祀文庙,时间亦不确。
传称:“同治十一年,从祀文庙。
”其实,江苏巡抚之疏请陆氏从祀,事在同治十三年四月,五月十六日饬下礼部议复,从祀获准,已是光绪元年二月十五日。
④又如同卷《颜元传》,称“明末,父戍辽东,殁于关外”。
“戍”字不实。
据考,颜元父至辽东,系明崇祯十一年为入关清军所挟,非为明廷戍边。
一字之讹,足疑撰传者之立足点所在。
⑤再如同卷《唐鉴传》,记传主“咸丰二年,还乡”亦不确。
此传出曾国藩为传主所撰《墓志铭》,曾文记唐氏由江苏还乡,作咸丰三年。
而传主嗣子尔藻撰《行述》,于唐氏还乡事记之甚详。
云三年正月,“由苏至浙,意欲回楚”,因南昌道阻,遂“侨居武陵,暂为息足”。
四年正月启程,又应友人邀,逗留江西白鹿洞书院,“冬月始抵长沙”。
可见,唐鉴晚年返乡,当依《行述》作咸丰四年十一月。
安徽省黄山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

黄山市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清史稿·儒林传》凡四卷,前三卷入传学者共284人,第四卷依《明史》旧规,为袭封衍圣公之孔子后裔11人。
前三卷为全传主体,以学术好尚而区分类聚,大致第一卷为理学,第二、三卷为经学、小学。
入传学者上起清初孙奇逢、黄宗羲,下迄晚清王先谦、孙诒让,一代学人,已见大体。
各传行文皆有所本,或史馆旧文,或碑志传状,亦称大致可信。
因此,数十年来,几辈学人之治清代学术史,凡论及学者学行,《清史稿·儒林传》不失为一有价值之参考文献。
②然而,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加以书成众手,完稿有期,故而其间的疏失、漏略、讹误又在所多有,从而严重影响了该传的信史价值。
姑举数例,以见大概。
③卷一《陆世仪传》,称传主“少从刘宗周讲学”。
据考,陆氏虽于所著《论学酬答》中表示,刘宗周为“今海内之可仰以为宗师者”,却并无追随其讲学的实际经历。
惟其如此,乾隆年间全祖望为陆世仪立传,才说陆氏因未得师从刘氏而“终身以为恨”。
又传末记陆世仪从祀文庙,时间亦不确。
传称:“同治十一年,从祀文庙。
”其实,江苏巡抚之疏请陆氏从祀,事在同治十三年四月,五月十六日饬下礼部议复,从祀获准,已是光绪元年二月十五日。
④又如同卷《颜元传》,称“明末,父戍辽东,殁于关外”。
“戍”字不实。
据考,颜元父至辽东,系明崇祯十一年为入关清军所挟,非为明廷戍边。
一字之讹,足疑撰传者之立足点所在。
⑤再如同卷《唐鉴传》,记传主“咸丰二年,还乡”亦不确。
此传源出曾国藩为传主所撰《墓志铭》,曾文记唐氏由江苏还乡,作咸丰三年。
而传主嗣子尔藻撰《行述》,于唐氏还乡事记之甚详。
云三年正月,“由苏至浙,意欲回楚”,因南昌道阻,遂“侨居武陵,暂为息足”。
四年正月启程,又应友人邀,逗留江西白鹿洞书院,“冬月始抵长沙”。
可见,唐鉴晚年返乡,当依《行述》作咸丰四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