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预习设计+课堂精炼)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名师课堂导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四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名师精选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结构的概念。
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学生阅读P71。
以池塘群落为例,讲述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以两副不同群落的图片为例,对比不同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并由次得出丰富度的概念。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师生互动,讨论我国从南向北不同地域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三、种间关系包括内容: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1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阅读P73资料2,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2和3。
〖提示〗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
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捕食的结果:先增先减,后增后减,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从而达到稳定状态。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阅读P72~73资料1,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1。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4.3《群落的结构》名师教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绥中利伟高级中学生物组赵甜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三节,其内容包括群落的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
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且在前两节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对群落还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分析,能够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通过阅读文本,师生交流,能够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的流动性);(2)基本技能(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基本思想(通过对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结构的学习,树立学生热爱自然的理念,培养学生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素养);(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2、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五、教学思路通过观看雨后生机盎然的非洲大草原视频,提问视频中出现的生物有哪些,分析草原中的各种种群,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又在问题中明确本节所学内容。
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含答案解析)

第3节群落的结构知识点一群落及物种、种群、群落的比较1.群落,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分,即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的生物集合不能称之为群落,如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
,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
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提醒】判断是否是一个群落,要把握三个要素:“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和“全部种群”,包括了该区域内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2.物种、种群与群落的区别与联系,物种种群群落概念内涵在自然状态下能够交配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个体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概念外延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种群组成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由不同种群构成,其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等,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分别占有一定的生态位特征判断物种的标准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影响种群密度首要特征是物种的丰富度,具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会发生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联系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
一个物种可形成许多小种群,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3.个体、种群、群落间的形成关系及区别,个体―→具有⎩⎪⎨⎪⎧年龄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日期种内关系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种间关系群落―→具有⎩⎪⎨⎪⎧群落的构成群落的演替知识点二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2)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本节课承上启下,既对之前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应用,又为后面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对一些基础性的生物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生物。
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课通过与图片、事例、模型、短片的有机结合,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设计思想本节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配合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问题—探讨—整合的模式加以完成。
在引入本课时,通过剖析池塘中的各种生物,使学生明确池塘中某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各种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的了解,并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思考的氛围,通过插入小视频播放,更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的过程愉快而轻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理解不同群落的区别。
2、掌握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并能举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
情感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
2、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1、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3 群落的结构名师精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一二三
特别提醒①在高山生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生物类型不同,属 于水平结构,主要是受温度影响而形成的(如下图所示)。
②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 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 环境的适应。
③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 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一 种群和群落的组成 【例1】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 南极海冰区-2~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 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 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常绿落叶 针阔 混交林 混交林
201
136
Ⅴ 3 000~ 3 500 针叶林
125
Ⅵ
>3 500 高寒灌 丛草甸
100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解析: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 的结果。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 没有反映垂直结构特征。 答案:D 反思领悟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 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受地势的起伏、光照、温 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高中生物第四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优秀课件

寄生
生生
体表寄生
物物 数数
A
B
量量
体内寄生
生生
物物
B
A
数数 量量
A 寄主 B 寄生生物
B寄生虫 A宿主(寄主)
时间时间
B寄生虫 A宿主(寄主)
时间
时 间
互利共生——“同生共死〞 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互利共生——“同生共死〞
是寄生呢还是互利共生?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 蝙蝠蛾的幼虫被真菌侵入体内,菌丝 逐渐充满虫体,变为菌核使虫体的组织 残 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从幼虫的口 或头部长出有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
这种真菌和幼虫的关系是?
寄生
数量
数量
数量
捕食 0 A 时间
竞争
0
B
时间
共生 0 C 时间
寄生 互利共生 寄生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 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段 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 的选择造成的。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 分布差异。同种生物的不同不能构成垂直结构 或水平结构。〔也不因同种生物的一致而影响 垂直或水平结构的存在。〕
练习
1.下例说法正确的选项C 是〔 )
2、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3、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个体数量差异很大。 4、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在生态学上, 用丰富度来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 5、群落的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 共生 6、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和水平 方向上的镶嵌。
海洋中除鱼类外,还 有珊瑚、贝类、甲壳类等 许多动物及海藻等各式各 样的植物和微生物。
人教版本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习教案

“群落的构造”一节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辨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剖析群落的物种构成,差别不一样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一样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构造。
教课重难点群落的构造特色从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绘群落的构造特色教课策略和手段设问指引、剖析议论与讲解相联合的教课方法教课过程教课教师的组织指引学生活动步骤讲堂出示图片:草原上生活的动物读图思虑导入问:1.你能认出它们中的那些种类?共有小组议论多少种生物?沟通并回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是完整独立的?若是答问题生活在该草原中的肉食性动物大批减少,草原上其余种群的数目将会出现如何的变化?.生经过上述的实例可见: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物群区的生物大家庭,拥有必定的构成和构造,落的此中的各样生物互相限制,又互相依存,观点是一个一致的整体。
展现:美国亚利桑那州草原黑尾鹿数目变剖析实例化的曲线图。
并议论回问:1.黑尾鹿数目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数答问题,从量变化?(草场的急剧退化)实例和问2.如何恢复退化的草原?是只需人为种题中概括草就能够吗?(需要认识草原上有互相关群落的概系的各样生物。
)念。
3.你能概括出群落的不一样的圆表示不一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二.群展现图片:亚马逊热落水问:你能介绍一下这平上你研究这个群落,你研究些方面?的问议论:群落研究的内教课企图创建新情形,让学生感觉生活在一同的各样生物之间其实不是各自独立的,他们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限制的关系经过实例剖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而自行建立群落的观点,并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群落是在种群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系统,研究群落会有新问第1 页题的差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
此中主要研究的是群落的物种构成(引出下文)三.群展现图片: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学生剖析落的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及其物种资料图片进行物种问:1.这两个群落同样吗?你如何划分这思虑、议论构成两个群落?(两个群落的物各种类不一样)及小组内2.什么是丰富度?你能举出那些要素可能合作学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故此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和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已贮备了一定的生态学知识,知道了在种群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并初步掌握了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课通过与图片、事例、模型的有机结合,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据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I、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II、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预习设计+课堂精炼)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名师课堂导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第4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知识导航
1、不同的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无固定曲线,有些寄生生物能使寄主死亡,有些难以使寄主死亡对寄主有一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2、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2)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现象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条件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的不同、生物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3)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不适于用______或________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_________取样调查,如用_________或吸虫器等捕捉器进行取样、(2)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该法适用于__________,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二是___________估计法,该法按_________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3)实施计划部分①准备②取样:(4)观察和分类:“观察和分类”需要借助动物分类的专业知识。
(P76)(5)统计和分析:
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D、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2、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
A、生存竞争
B、占据空间
C、资源利用
D、生物进化
3、在某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在某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D、彼此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2、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A、有效地减少竞争
B、合理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作用产量
D、以上选项都正确
3、上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4、下列能表示蛇和鼠相互关系的曲线是
5、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a-b期问,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景将增加更快
B、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互助
D、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
6、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7、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二、填空题
8、下图①~④分别为
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
B、大小两种草履虫;
C、狐与兔;
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
请据图回答:(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
B、;
C、;
D、。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 有利的曲线是。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第3节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课堂训练1-3 DCA 课时作业1-5 ADDDB6-7DD
8、(1)③ ② ① ④(2)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小草履虫处于优势,使一种(大。
草履虫死亡(饿死)(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②和④(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