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

2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3.理解文中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过程】一、听一段故事1. 激情导入。
1983年新春伊始的北京,人们相互传递着一个令人欢欣的消息:根据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获得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屏幕展示或板书:听一段故事──《城南旧事》简介(见教师教学用书)。
2. 进入课文。
(1)初步感知,把握内容。
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写主人公英子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你能理解题目中蕴涵的深刻含义吗?“花”在全文结构中起怎样的作用?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落;一方面指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辞世。
(题目一语双关)“花”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的始末作用。
屏幕展示或板书速读课文,概括提炼:①从英子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②从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2)深入情节,理清思路。
爸爸病床上的一席话中,有三句话照应后文提全文,想一想这三句话和文中的哪几件事相照应?研读课文,相互讨论,形成统一认识。
二、说一些感受1. 说一说爸爸。
(1)探究人物形象──重点研读文章第2~29. 33~34、39~53段,力求以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及人物的言行举止为依据,说说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活动,教师相机点拨。
屏幕展示或板书探究部分结果,(2)述说自身感受──仿照“爸爸,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文中的爸爸或自己的爸爸说一句恬。
2.说一说英子。
(1)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2)以“英子,你真是好样的打头”,说一句(段)话。
三、品一处妙笔林海音,这位20世纪60年代就蜚声台湾文坛的作家,她的作品风靡海内外,广为流传。
下面我们通过品读课文来感受其魅力。
请同学们以“我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处妙笔……”的句式说话,品析文章妙要。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1)(新版)新人教版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扫除字词障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分析插叙的作用。
•4.学习埋伏笔这种写法的特点。
•5.理解题目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分析插叙的作用。
难点
理解题目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2.《爸爸的花儿落了》
课题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
这篇记叙文选自小说《城南旧事》,通过插叙,细腻的笔触,表现了一个凄苦而坚强的主题:成长。教学时应该把握感情这个东西,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对学生起到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记叙文六要素不陌生,但对插叙比较陌生,教学时要让学生注意回忆和现实间的穿插,一些有象征性的句子也是本文一大特点。
《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小说透过主人公英子童年生活故事的描述,寄托了作者对童年,对北京的缅怀,是悼念她过早离开人世的父亲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衣襟()骊歌()
花圃()叮嘱()
掸子()懒惰()Biblioteka 玉簪花()恐惧()2、解释下列词语
骊歌:
花圃:
叮嘱:
一、引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扫除字词障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4.分析插叙的作用。
•5.理解题目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走进作者及背景: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她的创作丰富,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代表作有散文集《两地》;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烛心》;长篇小说《春风》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新人教版《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学情分析:《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
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
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3.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4.学习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3)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1)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2)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3)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3.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肿胀(zhong zhangg)叮嘱(zhu)骊歌(li)廊堆(yan)徘徊(pai huai)抽屉(ti)2.解释下面的生词:(1)肿胀: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郁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2)叮嘱:再三嘱咐。
(3)恐惧:惧怕,害怕。
(4)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比喻犹疑不决。
3.阅读全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2《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2《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33bc002f60ddccda38a083.png)
双线结构:毕业典礼,花
4、品读人物,体会深情
课前设疑、质疑。(学生整体感知文意之后,可能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或疑惑,争取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以题目为切入点,“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指夹竹桃垂落,一指爱花爸爸的辞世,一语双关,含而不露,哀而不伤。今天咱们就说说小英子的这位爱花的爸爸。
1、从全文看,爸爸爱小英子吗?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对小英子的爱?
(重点抓住爸爸的三句话,引导学生联系叙述的三 件事来分析,总结出父爱的成分。)
明确:爸爸爱小英子,从文中可以体会到爸爸对“我” 有殷切的希望、严格的要求、温暖的关怀、热忱的鼓励。这就是一种无声、无私而又博大的爱,它叫父爱。
爸爸的花儿落了,但是英子在爸爸的教导下懂得了身上的责任。真的成长起来了。是的,对于 成长,年龄不是记号,责任才是标志,长大就是一种勇气与承担。小英子在爸爸的爱的鼓励下,在花落人亡的那一刻,十二岁的她处乱不惊,从容面对,表现出与普通孩子不一样的镇定。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在中国青年最喜欢的二十部古今中外名著中,排名第五。它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而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学生听音乐、看课
学生跟随介绍了解作者情况
设疑、质疑、解疑、笔录。
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各自任务, 小组合作探讨
积极讨论并发言,同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取长补短及时总结
理解插叙的用法学生再度质疑、解疑。
品读文章,体会父爱。
可选择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独自品读理解。
赏析文字,品味父爱。
通过读,说,品,想,与小英子的情感达到共鸣,在小英子的故事里体会成长,在自己的言行里体会自己的成长。
【精品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爸爸的花儿落了》(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花儿石榴落了 暗示
赖床挨打
毕业典礼
弟妹不懂事
衬托
给陈叔叔寄钱
镇定地去医院 核心
插叙
长高长大
白描
(由眼前事引发回忆)
做大人
(哀而不伤 含蓄蕴藉)
学会做事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学会承担
为自己负责
为家庭负责
长大有时候就在一夜之间
责任使人快速成长
教学 反思
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 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 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
地方看出来的?
“我”回家时见到了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 怎样的情景?这情景
同解决问题。
预示着什么呢?
明确:
c.“我”是不是真正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 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 的?
题展开讨论。
a. 对爸爸逼
a.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 “我”去上学的回忆
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
b.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 度和情感?对“我”的
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成长有什么影响?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
b. 毕业典礼后
爸爸的花儿落了
课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
备课人 知识 与能 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1(新版)新人教版.docx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把握文中父亲的思想性格。
2、理解标题的双关意义,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3、学习记叔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重、难点分析](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理解“爸爸”的形象。
(2)理清文章叙述线索,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3)了解并学会运用插叙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分析教材,准备PPT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站,借助工具书,疏通工字、词语。
[说课]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文章写了主人公经历了许多人牛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
文章篇幅较长,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行文线索,理解、揣摩、感悟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英子跟学生的年龄相仿,所写内容也与学生生活接近,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师要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与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屮有所感悟,实现学生、教师、文木的平等对话过程,进而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抓住“情”这一主线,以情导情,就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悄波澜,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冃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H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课教学力图贯彻这些理念。
第一课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介绍作家作品;掌握字词。
2、 初读课文,理解标题的双重含义。
3、 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文章主要写了那些事。
[教学设计]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的记忆屮有母亲抚摩你发际的双手,可曾有父亲扛起你前行的臂膀?有母 亲万千叮咛时的眼眸,可曾有父亲默默无语屮的守望?有母亲时刻陪伴的慈爱,可曾有父亲 撑起全家的坚强?如果说母亲的血庞写满的是柔情,那么父亲的脸上刻下的就是沧桑!今天我们就走进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体会童年的小英子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时那一路 走来的爱与酸楚。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这是一节品读课。
首先通过听让学生走进故事,知晓背景、感知内容;然后让学生说起来,分析人物、感受成长;接着让学生品起来,探究技法、习得语感;最后让学生记下来,积累心得。
整节课学生都处在耳听、嘴说、脑思、手写的“活动”中,力求体现余映潮先生“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思想,力求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教学过程】预习任务:1.通读,正音解词;2.诵读,初解文意。
教学板块之一:听一段故事一.激情导入:1983年新春伊始的北京,人们相互传递着一个令人欢欣的消息:根据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获得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大屏幕展示:听一段故事——《城南旧事》简介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省略的内容见《教师教学用书》)二.进入课文1.初步感知,把握内容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写主人公英子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大屏幕展示:速读课文,概括提炼:①从英子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②从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①从英子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英子参加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的事物引发的回忆②从爸爸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学法指导:本环节有一定难度,如果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以完成,可以作如下提示——2.深入情节,理清思路爸爸病床上的一席话中,有三句话照应后文提挈全文,请看课后习题一,想一想这三句话和文中的哪几件事相照应?(学生很容易完成) 研读课文,相互讨论,形成统一认识。
大屏幕展示: ①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爸爸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②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爸爸在六年前因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③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爸爸去世。
小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2《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

2、板书课题作者: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幻灯片显示林海音照片及《城南旧事》海报
认真倾听学生所疑之问,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指导学生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和若干个小组,合作探讨眼前事和过去的事。
知识卡片补充插叙倾听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疑和做笔记。
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解读父亲。
二、走进作者
(见幻灯片)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检查预习。
预习反馈,自主设疑,初探文意,相互解疑。
(针对课题、课文内容质疑。说说课题。)
一语双关:a爸爸种的花儿凋谢了;b爱花的爸爸生命凋谢(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初读课回忆父亲教育自己的往事,毕业典礼结束后,父亲已经去世,此时英子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孩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在中国青年最喜欢的二十部古今中外名著中,排名第五。它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而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学生听音乐、看课
学生跟随介绍了解作者情况
设疑、质疑、解疑、笔录。
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各自任务,小组合作探讨
积极讨论并发言,同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取长补短及时总结
且读且思,理清文脉
1、文章写了哪些事情,其中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过去的事
2、作者是怎样叙述、安排这些事的?
作者运用插叙的写作手法,以毕业典礼为主线穿插叙述了对往事的回忆。
插叙指在记叙故事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和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插叙能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能使人物品质更加突出,形象、主旨更加鲜明。(幻灯片)
学法指导
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讨论点拨法;4、师生互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了解插叙手法、事物线索、伏笔。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从而更深刻地
认识生活,体味亲情,理解亲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对“我”的深情。
2.学习本文插叙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揣摩文中的伏笔,理解文章含蓄的表达。
一、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赞颂最多的是母爱。母爱是伟大的,父爱同样令人难以忘怀,同样值得
我们赞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一同去认识一位可亲可敬
的父亲吧!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台湾苗栗人,生于日本大阪,在北京长大。台湾
作家。代表作为小说集《城南旧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安排学生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积累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设计题目引导学生感知文意: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情节来分析)
(3)爸爸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相互交流、讨论,最后明确:
(1)文章写“我”经历了许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
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2)爸爸逼“我”去上学,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父爱。他让“我”到银行汇款,
鼓励“我”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能闯过去。他很重感情,听
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他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
花。
(3)让“我”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
(4)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后痛楚、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四、重点研读与赏析
1.认真品读“我”赖床不起,爸爸逼“我”去上学一部分,分析爸爸的情感态度。
2.从文中筛选“爸爸”的语言,品析它们表明了爸爸对女儿怎样的深情。
3.重点阅读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一部分,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表明“我”真正感
觉到自己长大了。
讨论明确:
1.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当“我”赖床不起
时,“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头拖起来”, 抄起鸡毛掸子,“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
上打到床下”。但出人意料,在“我”上学之后,爸爸竟到学校看“我”来了,给“我”送
来花夹袄,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可见,爸爸表面上对“我”十分严
厉,实际上却充满着深沉而真挚的父爱。
2.此题意在从人物的语言角度去品析人物的情感态度,进一步理解文中纯朴真挚的父
爱,学生可畅所欲言,教师可作如下准备: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表明爸
爸希望女儿勇敢、坚强,不被困难吓倒。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表明爸爸对女儿要求很严格,希望女儿从小就能养成好习惯。
(3)“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表明爸爸鼓励
女儿,希望女儿不断锻炼自己,早日承担起照料家庭的重任。
3.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对爸爸的言行的描写,表现了一种纯朴真挚的父爱,写出了这种
父爱对“我”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教学要点:
继续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结构,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与含蓄委婉的笔法,并作适当拓展延
伸,让学生练练手笔。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深入地感悟了文章的内容与主题。这节课,我们将着重探究
文章结构形式方面的特点。
二、研讨探究
学生就文章的结构形式提出质疑,或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师生共同研讨:
1.文章时而写眼前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二者是怎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2.文中爸爸爱花,有关花的语句几乎贯穿文章始末,请找出有关花的句子,串连起来比
较分析,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但处处有伏笔。试对此做分析。
讨论明确:
1.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了插叙手法,时而写
眼前的事,时而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
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
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
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飘落的花儿,听到老
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这样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
交错而不零乱。
2.有关花的句子摘录如下:
小说开头写道: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
小说中间写道:爸爸是多么喜欢花。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小说的末尾写道: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
爸爸爱花,见花如见人,因此,作者将花作为行文的线索,使作品一线贯穿,浑然一体。
同时,运用象征手法,以花喻人,表现爸爸严厉背后的慈爱。同时,又借花的败落,暗示父
亲已不在人世。
3.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如开头“我”回忆
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
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疑惑“妈妈今早的眼
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内心极度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
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
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
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三、教师小结
作者以花作为线索,展开叙述,又巧妙地采用插叙与伏笔的手法,使文章内容丰富,脉
络清晰,结构严谨。这些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学习借鉴。
四、品味语言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自主品味,相互交流。
明确语言特点:朴素平实、富有情感。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领悟了他对女儿伟大的爱。其实,
咱们的父亲同样伟大,咱们的父爱同样值得讴歌。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写一段充满激情的
文字,来表达对父爱的赞美吧!
学生完成写作后,相互交流,相互鉴赏。最后选择最佳作品,由教师朗读,并以此结束
本课。
教学反思:
根据本课的实际情况,本教案将教学内容分为内容与形式两大块,关于文章内容主题的
理解,采用了先“整体感悟”后“重点研读与赏析”的思维程序,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对文中
的父爱作深入的探究。关于文章结构形式方面的插叙、线索、伏笔等,则先由学生质疑,再
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小结,不仅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知识,而且还让学生们收
获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的兴趣与快乐。最后,本课以教师朗读学生赞美父爱的作品作结,
大大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将浓郁的亲情氛围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