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卜算子 咏梅》教案 北师大版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卜算子·咏梅》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同志于1961年创作的一首诗歌,以咏梅为主题,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对革命者的激励。
1.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2.3 创作背景:介绍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革命事业,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阅读理解:通过朗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1.3 写作练习:仿写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手段,展示梅花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梅花的文化和诗词。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1.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等,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1.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1.5 写作练习:仿写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新课:5分钟3.2.2 阅读理解:10分钟3.2.3 诗歌解析:15分钟3.2.4 讨论交流:10分钟3.2.5 写作练习: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优秀)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优秀)教案设计:《卜算子咏梅》一、教学目标:1.了解《卜算子咏梅》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卜算子咏梅》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导入活动(10分钟)教师给学生放一张梅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梅花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3.课文导读(10分钟)4.朗读诗歌(1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卜算子咏梅》,重点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5.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小组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7.诗歌创作(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梅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梅花相关的诗歌。
8.诗歌分享(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诗歌读给全班听,并给予评价和鼓励。
9.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多欣赏和创作诗歌。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卜算子咏梅》的意境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通过讨论和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不过,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创作时间较短,可能影响了他们的作品质量。
以后可以考虑增加创作时间或在下一节课中继续创作和分享。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梅花的傲骨和坚强,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韧精神。
(2)理解作者对梅花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崇高品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 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材料。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咏梅》,引发学生对梅花的好奇心。
2. 诗歌朗读和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跟随模仿。
3. 诗歌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2)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结构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
(2)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5. 诗歌韵律特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2)学生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疑问或拓展思考,教师给予解答和引导。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卜算子·咏梅》的读后感。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卜算子·咏梅》教案(精选14篇)

《卜算子·咏梅》教案(精选14篇)《卜算子·咏梅》篇1卜算子咏梅教案教学目的1.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卜算子、咏梅、悬崖、山花烂漫”。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词的大意,体会毛泽东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4.从梅花的高贵品格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弄懂词意,体会梅花凌寒独放、不畏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与报春而不居功的谦虚态度。
教学准备1.《红梅赞》乐曲及多媒体。
2.资料收集。
教学时间2课时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毛泽东的《咏梅》词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二、由疑而入、理解研读(比较陆游词和毛泽东词,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1.自由朗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1)大家知道吗,这首词是毛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后写下的。
就是课文附的这一首。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词,(2)谁来读读陆游的这首词?(3)同桌说说词的意思。
2.看看和读毛主席这首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1)提供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参考。
有不懂之处,教师稍作指点。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
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
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
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教师介绍:毛泽东主席在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反其意而用之”。
一改陆游词中沉闷压抑的形象,以激昂欢快的笔调赋予了梅花乐观主义精神。
郭沫若在读二人的词后,也欣然和词,写道“裴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
同样的梅花,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使其各具风姿,同样令人品读不已,欣赏不已。
(3)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4)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梅花的傲骨和坚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难点:(1)诗中寓意和意象的理解。
(2)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卜算子·咏梅》的教学内容,了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卜算子·咏梅》,了解诗歌的大意。
(2)查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课堂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梅花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卜算子·咏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和寓意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2)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解读诗中的寓意和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创作一首小诗。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分享和点评。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中的寓意和意象,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坚定信念。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卜算子·咏梅》。
2. 深入研究陆游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梅花的傲骨和坚韧,培养爱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
(2)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
(2)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3)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咏梅诗吗?它们通常描绘梅花怎样的形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卜算子·咏梅》,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梅花是如何展现傲骨和坚韧的?(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5. 欣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其他咏梅诗,体会不同诗人对梅花的描绘。
(2)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运用咏梅主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表现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于《卜算子·咏梅》的理解和诗词创作的质量。
3. 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心态和应对策略。
五、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卜算子·咏梅》原文及注释。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卜算子·咏梅》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描述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能够解读并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卜算子·咏梅》的诗意和意境。
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2 教学难点1. 诗词中较为生僻的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 《卜算子·咏梅》的全文打印稿。
2. 与诗词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音乐。
3.2 课前准备1. 教师提前阅读并研究《卜算子·咏梅》的背景和内容。
2. 准备与诗词相关的讨论问题和作业题目。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利用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卜算子·咏梅》的兴趣。
2. 简要介绍诗词的背景和作者。
4.2 朗读与理解1. 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4.3 分析与讨论1.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2.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4 修辞手法解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2. 学生通过分析,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4.5 总结与作业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1. 学生对《卜算子·咏梅》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是否有所增强。
5.2 改进措施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北师大版七下《卜算子·咏梅》教案4篇

教学目的:1、整体感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2、学习衬托的手法3、背诵这两首词重点难点:重点教学目的1、3难点教学目的1课时:一课时教法:诵读、点播、赏析教学过程:一导语请同学回忆上学期的两首词,略微点评,温故为知新做准备。
二、听范读感知这两首词三、自读疏通词语卜算子:词牌名咏梅:题目咏:用诗词叙述犹:还,仍然俏:俊俏,美好的样子烂漫:色彩鲜艳而美丽。
这里是形容盛开的样子寂寞(jimo):孤单冷清苦:竭力,尽力任凭:一任零落:凋谢四、诵读、点播、赏析1、请学生试读,略评2、点播分析(1)、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讨论明确: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百丈冰:寒;(2)、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有没有花盛开了?梅怎样这样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讨论点播赏析:一般花都因为畏惧严寒而凋零枯萎了。
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
俏:表现出来了。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
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3)、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会怎样呢?像《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吗?哪些词表现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讨论、点播、赏析:俏-——正面;不争——反面;只——别无所求。
表现梅花的谦逊无私。
烂漫山花——笑:藐视困难的笑:苦尽甘来的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功成身退谦逊的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
(4)、词里用是什么手法?讨论点播:衬托风雪、悬崖、百丈冰(俏)——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
山花烂漫(笑)——衬托乐观向上,高风亮节。
(5)该词的境界美在哪里?讨论、点播、赏析: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小节:这首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表现梅花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和谦逊无私的精神,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咏梅》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的:
1、整体感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这两首词
重点难点:重点教学目的1、3
难点教学目的1
课时:一课时
教法:诵读、点播、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请同学回忆上学期的两首词,略微点评,温故为知新做准备。
二、听范读感知这两首词
三、自读疏通词语
卜算子:词牌名咏梅:题目咏:用诗词叙述
犹:还,仍然俏:俊俏,美好的样子烂漫:色彩鲜艳而美丽。
这里是形容盛开的样子
寂寞(jimo):孤单冷清苦:竭力,尽力
任凭:一任零落:凋谢
四、诵读、点播、赏析
1、请学生试读,略评
2、点播分析(1)、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讨论明确:寒冷艰险的环境里;飞雪:寒冷的冬天;悬崖:险恶;百丈冰:寒;(2)、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有没有花盛开了?梅怎样这样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点播赏析:一般花都因为畏惧严寒而凋零枯萎了。
独有梅花不畏恶劣的天气,险恶的环境,迎着风雪,傲然盛开。
俏:表现出来了。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
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
(3)、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会怎样呢?像《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吗?哪些词表现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点播、赏析:俏-——正面;不争——反面;只——别无所求。
表现梅花的谦逊无私。
烂漫山花——笑:藐视困难的笑:苦尽甘来的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功成身退谦逊的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
(4)、词里用是什么手法?
讨论点播:衬托
风雪、悬崖、百丈冰(俏)——衬托梅花的傲寒俊俏,不畏困难的形象。
山花烂漫(笑)——衬托乐观向上,高风亮节。
(5)该词的境界美在哪里?
讨论、点播、赏析: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小节:这首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描绘,表现梅花坚忍不拔,对胜利充满信心和谦逊无私的精神,给人以胸怀广阔,志向高远,乐观向上的境界美。
(6)理解诵读
(7)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疏通全词大意: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
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鄹雨。
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
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你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同学们比较看看这个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词的境界如何?
讨论、点播、赏析:寂寞凄凉,饱受摧残形象。
低沉孤傲。
消沉无奈。
两首词相同点在哪里?
讨论、点播:1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两首词不同点在哪里?
讨论,点播:1、形象不同。
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
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
3、感情基调不同。
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
陆游的词低沉孤高的。
(8)、理解背诵该词。
板书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陆游
形象傲雪俊俏,积极乐观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思想感情乐观向上,充满自信低沉孤高,悲观消沉
境界气势恢弘,博大高远狭隘局促,灰暗抑郁(9)、作业:探究学习(10)、欣赏《红梅赞》歌曲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历史的丰碑文化的宝库》教案河
大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凝聚于长城的民族精神。
过程与方法——搜集整理与长城有关的传说、对联、诗词、绘画、摄影、书法、音乐等形式的作品。
讨论、挖掘长城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我长城、强我中华的情感。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与长城有关的传说、对联、诗词、绘画、摄影、书法、音乐等形式的作品。
教学难点:感受凝聚于长城的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搜集资料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链接短片,简单介绍长城,初步感知长城的宏伟壮观的特点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所蕴含的精神。
导入新课拓展链接——《历史的丰碑文化的宝库》
二、新授
首先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走近长城,解读长城,了解长城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容。
(一)走近长城,解读长城。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搜集的知识按照类别归纳、整理,互相交流、讨论;组长负责组织。
多媒体展示——我想告诉你
1、传说
2、诗词
3、对联
4、绘画 5.摄影6、书
法7、音乐8、其它
各组把搜集到的知识按分类展示出来,你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呢?
(二)发掘长城精神
在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发言很积极;各组展示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可以肯定的是,在搜集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长城的知识。
这一环节暂告一段落,我们继续学习下一环节——发掘长城精神。
在历史上,长城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外来侵略,现在,它的防御价值已不复存在,作为历史见证,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我们还要发掘长城所象征的民族精神,并使它发扬光大。
多媒体展示——我感我悟:(长城象征着那些精神呢?)
学生从各方面谈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
勤奋智慧刚毅坚韧
长城精神向心凝聚爱国主义
开拓进取开放交流
…………
(三)保护长城
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利用万里长城这道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汇聚线,巧妙的控制、调节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耕文明和畜牧经济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有效的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开发和国家统一,在她身上,熔铸成勤奋智慧、刚毅坚韧、开拓进取、开放交流、充满向心凝聚力、维护统一、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
这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因它而自豪。
但是,长城的现状如何呢?她的明天又会如何呢?看下面几幅图片,先用词语形容,然后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
多媒体展示图片——长城断想
学生发表感触,独立发言。
——保护长城:这是今天学习的第三个环节。
三、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让我们把这段话永记心间)
四、结束语:多媒体展示——永记心间。
长城不仅仅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不仅仅是一座伟大的建筑,它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文化的宝库,它是屹立在东方的民族的魂。
五、作业
多媒体展示——从我做起
1、整理搜集的资料。
2、写一份保护长城的协议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