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文学常识《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老舍)主要内容: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祥子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

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信心。

到小说结尾,祥子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小说批判了那个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

阅读感受:①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黑暗的社会;②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③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④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祥子: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自暴自弃虎妞管理车厂工人,大胆追求祥子大胆泼辣而又有点变态刘四残忍霸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主要人物形象:保尔?柯察金:个性倔强,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意志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的信念,是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和教育下成长的共产主义战士主要内容: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教学课件】《最后一片叶子》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教学课件】《最后一片叶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第五单元 · 第十课
最后一片叶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课文导入
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 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 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
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今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探讨结尾的妙处
贝尔曼画常青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 样写的好处在哪? 好处:一是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 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是艺术留白,令人回味无穷。 二是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贝尔曼还是个不喜外露,默默 奉献、外粗内细、外冷内热,具有鲜明个性的人。
不屑一顾
凶神恶煞
鬼使神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1、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作者围绕最后一片叶子,主要写了几个人物?哪几 个是最主要的? 3、、本文的情节结构中,最具震撼力的是哪一环节?
为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研读文本
小说的结局是琼西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 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一片叶子? 1、 自由跳读写琼西的段落,想想:在琼西眼里这是怎样一片叶子? 2、乔安西最终脱离了危险期的根本原因是墙上画的藤叶吗? 3、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在课文中找出写贝尔曼的段落。读课文18——20、 34、37段,后分析。 4、文章在18段中写贝尔曼“很像个艺术家,但在艺术方面却一无所成。”与 文尾所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是否矛盾,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看法。

七年级语文 北师大实验版《诗二首》《夜莺之歌》《雨来没有死》《狼牙山五壮士》《螳螂捕蝉》

七年级语文 北师大实验版《诗二首》《夜莺之歌》《雨来没有死》《狼牙山五壮士》《螳螂捕蝉》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诗二首》《夜莺之歌》《雨来没有死》《狼牙山五壮士》《螳螂捕蝉》(一)单元总体说明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所以说,“战争”是本单元的主题。

这个题材的作品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阅读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五篇课文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战争的。

有的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有的歌颂战争中人民的聪明、勇敢和爱国。

所以说,本单元是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反映了战争主题。

从体裁看,本单元课文是多体裁的组合。

有诗歌,有小说,有故事。

从时空角度看,本单元课文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二)单元课文内容概述1. 《诗二首》第一首描述了一个15岁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所见,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和残酷的战祸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的苦难。

第二首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2. 《夜莺之歌》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文中写了聪明的“小夜莺”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3. 《雨来没有死》一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同敌人机智斗争的故事,歌颂了小英雄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4. 《狼牙山五壮士》所叙述的故事也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文章记叙了八路军某部六班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山顶,英勇跳崖的故事,歌颂了五壮士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5. 《螳螂捕蝉》通过记叙少孺子说服吴王不要攻打荆国的故事,表现了吴王的野心和专横及知错就改,也表现了少孺子的聪明、勇敢和巧妙的说服能力。

(三)单元学法建议一课是古诗,五课是文言文,篇幅短小易于背诵,建议同学们要熟读成诵,默写不错。

熟读成诵是语文最传统的也是最管用的学习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揭示了语文阅读的正确规律。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全部(北师大版)快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全部(北师大版)快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全部(北师大版)快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全部(北师大版)快一)、课内古诗背诵【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详细解析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详细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详细解析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段析]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我的乐园”总括下文,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百草园既不是建有亭台轩榭的南国名园,也不是独具山光水色的天然胜境,然而在鲁迅笔下却是那样斑斓多彩。

作者是在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中再现“百草园”的,一往情深地倾注了童心的热情和梦幻,童心像电光石火一样照亮了百草园!这是一幅浸润童心的诗画。

“似乎”“确凿”并不矛盾。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是对这种断定有些踌躇,这表示对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但有一点是准确无疑的,那就是百萆园里只有些野草。

用成人的眼光看,百草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对只有几岁的“我”来说,却是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

单是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①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段析]百草园的景物,用成人的眼光看,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有声、有色、有趣,确实是儿童的乐园。

童心,像孔雀抖开的瑰丽彩屏,它赋予了艺术描写多维性和丰富性。

新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106张)

新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106张)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 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植世界 上所有的花草,你可以放飞所有的希 望,你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也可以 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 要你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 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有关童年的 记忆。
于是鲁迅祖父就不得不离家躲到 了别处。但根据当时清政府的法律, 捉不到本人,就要把家里其余的男 人都捉去,甚至“满门抄斩”的。 于是鲁迅父亲也离家避难,其他男 人也都避开了。
留学日本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弃医从文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院东 毕京 业弘 照文

从 日 本 回 国 后
中 年 鲁 迅
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写于1926年9月18日的回忆 性散文,当时鲁迅被反动派列入通缉的北京文 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 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离开北京。鲁迅到厦 门大学正值暑假,学生还没开学,就写下这篇 散文。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 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 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 闷。寻一点“闲静”,寄托一些安慰而写的, 后来收入到《朝花夕拾》散文集中。
人声鼎沸(dǐnɡ) 盔甲(kuī)
窦(dòu)
臃(yōng)肿
叵罗(pǒ)
多音字:
拗 攒 宿 折系长
• 易写错的字:
• 云霄 斑蝥 蟋蟀 桑葚 • 脑髓 收敛 秕谷 私塾 • 窍 躁 臃肿 油蛉 鼎

题目分析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 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
一、“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 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 味。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

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王家新。

出版诗集:《纪念》、《游动悬崖》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

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美国莫顿·亨特:作家,心理学家。

代表作:《痛击》、《心理学的故事》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短文两篇》①《蝉》:小思本名:卢玮銮,生于香港,有散文集《承教小记》、《路上谈》、《彤云笺》等。

②《贝壳》:席慕蓉,台湾诗人、散文家。

代表作有:诗集《七里香》《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我的家乡在高原上》等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

原名冯钟璞,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

中篇小说:《三生石》。

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使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

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5、《童趣》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李寄 狼《李寄》原文及翻译 北师大版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李寄 狼《李寄》原文及翻译 北师大版

《李寄》原文及翻译原文及解释如下:李寄①东越闽中有庸岭②,高数十里。

其西北隰中有大蛇③,长七八丈,大十馀围④,土俗常惧⑤。

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⑥,多有死者。

祭以牛羊,故不得祸。

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⑦,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⑧。

都尉令长⑨,并共患之。

然气厉不息⑩。

共请求人家生婢子(11),兼有罪家女养之。

至八月朝祭(12),送蛇穴口。

蛇出,吞啮之(13)。

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14),未得其女。

将乐县李诞家(15),有六女,无男。

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

寄曰:'父母无相(16),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

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17),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

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

寄自潜行(18),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19)。

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20)。

怀剑(21),将犬(22)。

先将数石米糍(23),用蜜□灌之(24),以置穴口。

蛇便出,头大如囷(25),目如二尺镜。

闻糍香气,先啖食之。

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26)。

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

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27),悉举出,咤言曰(28):'汝曹怯弱(29),为蛇所食,甚可哀愍(30)。

'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31),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

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

其歌谣至今存焉(32)。

注释注释①本篇写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故事。

用反衬手法,写出了李寄非凡的勇敢和机智。

②东越:汉初小国。

在今浙江东南及福建一带。

闽中:郡名。

庸岭:山名。

在今福建邵武县。

③隰(xī息):低湿之地。

④围:计量圆周的长度单位,旧说尺寸长短不一。

⑤土俗:当地风俗。

此指当地百姓。

⑥东治:据《晋书·地理志》'建安郡'下注,'东治'当作'东冶'。

东越国都,在今福建福州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童区寄传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

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

因大号。

一虚皆惊。

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

州白大府。

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李寄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

土俗常惧。

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

祭以牛羊,故不得福。

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都尉、令、长并共患之。

然气厉不息。

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

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

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

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

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

父母不听。

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

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

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

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

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

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

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

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

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

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

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

其歌谣至今存焉。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
(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说虎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

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

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