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关于元宵节的诗歌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开发红楼梦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
可以设计开发以红楼梦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文创礼品、纪念品等,让人们在日常生 活中感受到红楼梦文化的魅力。
挖掘现代价值,服务现实生活
01
弘扬家庭和睦、团圆的价值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强调了家庭和睦、团圆的重要性,当代社会也应该积
极弘扬这种价值观,促进家庭和谐。
02
传承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传统美德
红楼梦中元宵节意义
展现节日氛围
红楼梦中对元宵节的描写,生动地展 现了节日的欢乐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活 动,使读者感受到古代节日的独特魅 力。
推动情节发展
元宵节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时间 节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人 物性格的塑造和命运的转折提供了契 机。
寓意深刻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 日,更寓意着家族的兴衰和人物的命 运,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 考和感悟。
受到她的热情和活力。
节日氛围与情感传达
1 2 3
团圆氛围
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荣府中的庆祝 活动也充满了团圆氛围,众人欢聚一堂,共享天 伦之乐。
欢乐情感
荣府中的庆祝活动充满了欢乐情感,无论是主人 还是仆人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展现出对生 活的热爱和向往。
文化传承
通过荣府庆祝元宵节的场景描绘,展现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魅力和传承,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 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作者概述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生平事迹不详,但据传说和考证,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 庭,后随家道中落,饱尝人间冷暖,最终创作出这部不朽的文学巨著。
元宵节起源与传统习俗
元宵节起源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是汉明 帝为了弘扬佛法而设立的节日, 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全民欢庆的 传统节日。

有哪些关于元宵节的诗

有哪些关于元宵节的诗

有哪些关于元宵节的诗原文:《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衍生注释:“花千树”“星如雨”:形容灯火之盛,如千树繁花绽放,又如繁星纷纷坠落。

“宝马雕车”:指富贵人家华丽的马车。

“凤箫”:指排箫,一种乐器。

“鱼龙舞”:指鱼灯、龙灯等各种形状的彩灯舞动。

二、赏析:这首词上阕极力渲染元宵节的热闹繁华,火树银花,香车宝马,箫声悠扬,彩灯舞动,营造出如梦如幻的节日氛围。

下阕则由景及人,描写了一群盛装的女子,而作者在人群中苦苦寻觅意中人,最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她。

全词意境优美,构思巧妙,以热闹衬出孤独,以繁华衬出清冷,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三、作者介绍: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四、运用片段:元宵节的夜晚,我漫步在街头。

眼前的景象仿佛就是辛弃疾笔下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璀璨的灯火照亮了整个城市,人们的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回荡。

我在人群中穿梭,寻找着那个熟悉的身影,难道这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感觉?可千万别让我最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呀!原文:《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一、衍生注释:“花市”:指繁华的街市。

“昼”:白天。

“春衫袖”:指春天所穿的衣衫的衣袖。

二、赏析:此词通过今昔对比,描绘了去年元宵节与情人幽会的甜蜜和今年元宵节不见情人的痛苦。

上阕回忆去年的美好时光,花市灯火辉煌,明月爬上柳梢,两人相约黄昏后。

下阕回到现实,月与灯依旧,而情人却不见,不禁泪湿衣袖。

红楼梦-最全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最全红楼梦诗词鉴赏

最全"红楼梦"诗词鉴赏广告·合作·图库·下载·专题·注册·登录文学文化艺术城市咨讯欣赏图库下载原创古诗词现代诗歌对联红楼三国视点专栏历史民族民俗中医建筑饮食养生服饰时尚常识其他音乐书法篆刻绘画工艺纸艺编织收藏影视戏曲名家旅游美食小吃特产风情名山古镇生活急救美食DIY诗词欣赏藏品欣赏音乐艺术品赏其他文化·艺术·民俗·主题图库素材图库音乐戏曲文化资源其他行走江山网事情思散文随笔荷风古韵诗路花语百家杂言小说故事收藏·首页·繁體站内·留言·投稿专题·淘宝·书库□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学>>古代>>诗辞歌赋红楼诗词鉴赏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假设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词鉴赏】"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

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

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

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展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

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

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时机(有时机也未必有方法)去干一番事业。

红楼梦中关于元宵节的描写

红楼梦中关于元宵节的描写

红楼梦中关于元宵节的描写
《红楼梦》中关于元宵节的描写如下:
1、元春省亲。

元春在元宵节时归省,场景极尽奢华繁盛。

大观园内"火树琪花,灿烂非凡""灯光辉煌,好似白昼""热闹非常,令人应接不暇""太监等分花插满头,用紫汗巾裹着",并且"内外皆有戏耍","处处笙歌""花灯烟火""炮竹齐放"。

元春归省似乎是大观园最为荣耀繁华的盛事。

2、英莲失踪。

元宵节时,英莲跟着家人霍启(祸起)去看社火花灯,霍启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

谁知,英莲被人贩子拐走了。

待霍启出来以后,哪里还有英莲的影子。

3、甄士隐元宵节抱英莲看社火、花灯。

甄士隐在元宵节时抱着女儿英莲看社火、花灯,这是《红楼梦》中第一次描写元宵节。

4、贾母带众人闹元宵。

贾母在大观园里摆宴庆祝元宵节,让女孩子们在宴会上表演节目,并和大家一起赏花灯、猜灯谜,场面热闹非凡。

5、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在元宵节时放烟火。

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在元宵节时在院子里放烟火,看到美丽的烟火,大家都感到非常开心。

红楼梦-最全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最全红楼梦诗词鉴赏

最全《红楼梦》诗词鉴赏欧阳歌谷(2021.02.01)广告·合作·图库·下载·专题·注册·登录文学文化艺术城市咨讯欣赏图库下载原创古诗词现代诗歌春联红楼三国视点专栏历史民族民俗中医建筑饮食养生衣饰时尚知识其他音乐书法篆刻绘画工艺纸艺编织收藏影视戏曲名家旅游美食小吃特产风情名山古镇生活急救美食DIY诗词欣赏藏品欣赏音乐艺术品赏其他文化·艺术·民俗·主题图库素材图库音乐戏曲文化资源其他行走江山网事情思散文随笔荷风古韵诗路花语百家杂言小说故事收藏·首页·繁體站内·留言·投稿专题·淘宝·书库□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学>>古代>>诗辞歌赋红楼诗词鉴赏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词鉴赏】《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

石头的经历,即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即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克不及有所作为的悲忿和感慨。

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败北、出错,他曾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

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定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流露和拷打。

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贫贱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粹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

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

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元宵节的诗歌(精选15篇)

元宵节的诗歌(精选15篇)

元宵节的诗歌(精选15篇)元宵节的诗歌11、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

——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2、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李商隐《观灯乐行》3、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4、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5、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6、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7、紫府东风放夜时。

——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8、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9、花市无尘,朱门如绣。

娇云瑞雾笼星斗。

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毛滂《踏莎行元夕》10、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

——晁端礼《水龙吟咏月》11、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寅《元宵》12、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

——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13、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14、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唐顺之《元夕影永冰灯》15、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16、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好问《京都元夕》17、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

——万俟咏《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元宵节的诗歌2元宵到花灯俏天女散花春光妙元宵到社火闹龙腾狮跃乐逍遥元宵到汤圆笑甜甜蜜蜜梦燃烧元宵到月儿皎团团圆圆幸福抱元宵节诗歌六:元宵节泼墨书声元宵节,被灯照亮了。

那些在朦胧中点亮的灯迷,多么像深深忘情的海岸。

灯节,仿佛温暖响亮的日子,闪光中华韵学在初春里。

如果不是摇曳的彩色梦境,如果不是印着深长的心迹,我以为我置身于大师级的艺术气氛中,元宵节温馨的缠绵,将汤圆的梦想装满。

唐宋元宵文人雅事诗

唐宋元宵文人雅事诗

唐宋元宵文人雅事诗唐宋时期,元宵节是一年中备受文人雅士关注的节日。

无论是在都城洛阳、长安,还是在南京、开封等名城,都能看到文人雅士们在元宵节这一天以诗歌形式表达他们对这个节日的热爱和欢乐。

以下是一些描写唐宋元宵文人雅事的诗作,让我们一同品味这段历史的雅俗共荣。

一、春满江南落日西湖带曙红,元宵人夜笑霓虹。

飞花院院三千里,独辇如吾独自踪。

一条秀水浸山城,千家灯火点诗情。

舒卷笔扇抒春色,琴弦悠扬唤花容。

二、夜合花明金殿花迎宴客人,贤豪佳妾共庆春。

望月低头纳灯笼,拈花点翠别千金。

玉人花上弦,花自叹无因。

万家团圆舞莺音,一曲歌绕繁华岷。

三、飞花动红尘宵影飞花舞如年,随风飘舞寻欢颜。

红楼似梦唤郎侍,画舸浮光弄玉弦。

眷恋清光多暗哑,烟花飞尽寒江夜。

听雨弹琴醉吟诗,红尘跌宕永无休。

四、江城欢笑声舟行江上花随风,元宵佳节笑声红。

青衿曲上烟花里,画鞭飞挽觥筹功。

明月皎洁满江城,舞姬舞袖吟芳菲。

欢笑声中曲终了,唤回浓情寄春思。

五、盛世妖艳舞红楼宴罢乐盈怀,繁花重开舞台灰。

曲终诗未散红粉,笙箫欲继乐章回。

宝剑垂佩舞飞燕,罗袂低垂揽星眸。

唱尽花开泪已残,扇摇明月送远峥。

六、才子佳人游吐丝娟娟玉舞裳,策马回眸笑桃花。

游人笑语添曲调,笔端舞蹈盈华夜。

锦衣随风傲千秋,绣帘落尽供春宵。

宫灯烟霞漫山城,游赏漫步红尘烧。

七、灯花飘飘灯火煌煌下洛阳,夜幕低垂舞蝶狂。

长亭送别花间舞,琴瑟和鸣寄离忧。

名士头上花纷飞,江南春色赋离别。

钟声月夜思难宵,思君盈眸舞幽情。

八、艳舞繁花宴罢离魂暗断肠,烟花冷暖醉芳香。

艳舞繁花洒满庭,造化环绕情凝藏。

笑向春风花未扬,斜阳云雾绣楼台。

旦暮沉沉眉峰握,纸鸢飞腾乌夜长。

以上为对唐宋元宵文人雅事的诗作描写,这些诗作既流畅且细腻地展现了当时文人雅士们对元宵节的热烈关注,也展示了他们对节日欢乐、生活乐趣的追求。

这些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闲适和繁荣,也描绘了文人雅士们在元宵节这一天的文化生活。

元宵节是一个展现文人雅事的时刻,一幅幅描绘元宵节文人雅士们欢乐活动的图景,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剪纸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杨慧子)古人称夜为宵,农历正月十五之夜为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

元宵节虽未依傍具体的节气点,但作为年节的压轴大戏,又带有着一定的全民狂欢的性质。

因元宵节主要的节俗活动是夜间放灯,故又称之为“灯节”或“灯夕”。

正月十五在西汉已倍受重视,而真正作为民俗节日则是在汉魏之后。

元宵节的民俗活动可谓丰富多彩,有闹花灯、放烟火、猜灯谜、办社火、走百病等。

元宵张灯之俗源于宫廷,后传入民间。

正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民俗活动突出了一个“闹”字。

萧放认为:“‘闹’元宵之‘闹’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元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

”元宵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较多进入小说家写作视野的岁时节日。

《熊龙峰四种小说》、“三言二拍”、《金瓶梅》、《林兰香》、《歧路灯》、《红楼梦》、《灯月缘》等作品中均可见元宵节身影,其中《红楼梦》中独具匠心的三次元宵节描写令人耳目一新。

《红楼梦》中第一次元宵节盛况,作者并未详述,但正因观看“社会花灯”,英莲走失,甄士隐夫妇痛失爱女。

此次元宵节,无论对英莲抑或甄士隐夫妇,皆为命运的分水岭,因此也成为元宵节叙事中的第一个情节点。

薛蟠打死冯渊正是源于英莲,贾雨村也因此案获得了巴结讨好贾家和王家的机会。

在小说开篇即有如此不幸之事发生,使整部小说笼罩在悲凉气氛之下。

《红楼梦》描写的第二次元宵节因有元妃归省庆元宵这样的“泼天的喜事”而非比寻常。

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主要在夜间展开,元宵节晚上升起的圆月为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因此,人们大多利用元宵节这一新的时间节点来表达对于新年新生活的期望。

小说曾借冷子兴之口,对宁荣两府的现状进行说明,在冷子兴眼里,两府尽管赫赫扬扬百余载,而今却面临运终数尽,“……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已尽上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元宵诗词。

在被喻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曹雪芹也不惜笔墨,或轻彩,或浓墨,多处提及元宵节整理了“红楼梦中关于元宵节的诗歌”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为了庆贺新春的延续,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因此,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一、闹元宵之历史渊源“闹元宵”是古老的汉族节日民俗活动,起源于汉代。

相传,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绛侯周勃等人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汉文帝为示庆祝,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所以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根据明代刘侗与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的梳理记载,唐玄宗时灯节乃从十四日起至十六日,连续三天。

宋太祖时追加十七、十八两日,成“五夜灯”,南宋理宗时又添上十三日为“预放元宵”,张灯之期连达六夜。

明代更是延长为前所未有的“十夜灯”。

至清代,元宵庆典则基本上又回到以五日为度。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但至今仍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喜庆节日。

在这个阖家团聚、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其乐融融,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无不欢欣,热热闹闹庆元宵。

《隋书·音乐志》中有记载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由此可见,元宵节的最大特点就“闹”,“闹”就是指热热闹闹意思。

因为元宵节过后,气温逐渐变暖,万物复苏,农闲过去就要做好春耕的事宜,所以元宵节是人们彻底放松欢乐的一天,也是人们用欢乐的笑声和喜庆的锣鼓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一种方式。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竞相吟咏元宵之“闹”,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描写喜庆闹元宵的诗词佳作。

唐朝诗人郭利贞的《上元》““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描绘了元宵节那天月色皎洁、灯火连天、香车满街、笙歌入耳的热闹景象。

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写的是家家户户走出家门、歌舞乐声直冲云霄的喜庆景象。

清代诗人姚明之的《咏元宵节》:“花间蜂蝶真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更是把元宵月夜,华灯如昼的情景刻划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中描写的民俗节日数量之多、涉及之广、描摹之细,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其中涉及到元宵节的情节主要有三处,即英莲被拐、元妃省亲、元宵夜宴,曹雪芹利用这三种不同视角来凸显这一节日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采用了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外而内的叙事手法,将南北、满汉的民俗文化杂糅一体,以贾府、甄家为背景,既着重描写了豪门贵族是如何度过元宵节的,也没有忽略乡绅阶层或平民阶层是如何度过元宵节的,而两种对比又繁简相宜,互为映衬,充分再现了当时社会的民风民俗,对我们了解清朝的民风民俗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闹元宵之民间剪影《红楼梦》第一回中英莲被拐之时正是元宵佳节,本是喜庆团圆之日,曹雪芹却突出了这一悲剧性事件,是书里喜中见悲的代表性写法之一。

这种描写对小说情节的推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处对元宵节的描写虽然仅仅用“社火、花灯”两种民俗一笔带过,却为后文的详写留下了无限发挥空间。

而这两种民俗的描写,是当时社会中乡绅阶层和平民阶层如何度过元宵节最简短最直接的描写,也是曹雪芹带领读者第一次感受《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社火”即闹社火,又称耍灶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传统民俗。

这一活动主要体现在一个“闹”字上,每逢元宵节这一日,人们列队排成长龙,扮演各种角色穿街走巷的进行表演,经过历代延续已成为元宵节的特定民俗,主要有告庙(俗称出窝)、舞狮(狮子舞绣球)、舞龙(需十几人舞动)、彩船(或称耍旱船)、高跷(高约七十公分的木质长腿)、跑驴(骑驴回娘家)、大头娃娃(传统民俗道具)、扭秧歌等,成为人们庆贺一年收获的集会,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社火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深层次文化基因,体现民族特征,是表现汉族劳动人民优秀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的民间艺术瑰宝。

《水浒传》中的“黄昏月上,三街六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正是对这一元宵节习俗的生动描写。

“花灯”又名“彩灯”,民间俗称“闹花灯”,是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的传统文化产物。

花灯的种类繁多,有龙灯、宫灯、纱灯、花蓝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材质分为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工艺则有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制作而成,是融合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多种材料制作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

《史记·乐书》记载:“汉家祭祀太一(天帝),以昏时祀到明。

”据此可知,元宵节本是要灯火通宵,将五牲、供果、酒菜摆在桌子上,对月烧香祭拜,祈求天神赐福的日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演变,除了祭祀燃灯,望月夜游、赏灯观灯也渐渐成为元宵节的必备习俗之一。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即写元宵节,在这万家欢庆团圆的夜晚,甄家却经历了亲情离散的悲苦,诸钗中第一个出现的人物英莲,就是在看社火赏花灯时被拐子拐走的,曹雪芹把元宵佳节的热闹气氛和英莲被拐的凄楚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为“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

也正是这个小小故事的引入,使得读者感受到曹雪芹对人生无常的诸多感慨。

本来平淡幸福的甄氏一家,瞬息之间便接二连三、牵五挂四的遭受一连串打击,最终走向了“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三、闹元宵之贵族狂欢(一)暗写闹元宵之元妃省亲《红楼梦》中第二次描写元宵节是在第十七、十八回中元妃省亲之时,曹雪芹将元妃省亲这热闹非凡的时刻融入到家家团圆的节日里,对元宵节的描写被对皇家威仪的描写掩映其中,似雾里看花,镜中望月,有种过节非节兮的感觉。

但曹雪芹又能将两者有效的合二为一,断断续续却又千丝万缕,如“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

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

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早见灯光火树之中,诸般罗列非常”等,这诸多笔墨描写,把贾府“玻璃世界,珠宝乾坤”的情景写的如诗如画一般,元宵佳节的景致中显现的是皇家威仪的盛大,元妃省亲的恢弘中又时时不忘元宵佳节的气氛。

上述这些描写的意义何在?首先不能排除是贾府往年过元宵节的一种暗示,此番更为富丽堂皇只是为突出元妃省亲这一盛事。

再者,两种情形的对比描写,应该也有两层深意:其一,贾府现状正是繁华着锦之时;其二,骨肉分离之元春在此时与家人团圆,或许也是终生只此一次的团圆。

至此,书中第二次描写元宵节的情节告一段落,直至第二十二回,元春自出灯谜儿命大家猜,并且每人也作一个,这才是第二次描写元宵节的完美收尾,这一阶段,贾府内外处处装扮得花团锦簇,灯光灿烂,充满着一派喜庆吉祥,透露着贾府正处在荣华正好的极盛时期。

这次描写元宵节的情节中,曹雪芹虽然已写元妃省亲为主调,但也巧妙的融入了几种独特的元宵节民俗,如“拜佛”、“回娘家”、“猜灯谜”等。

本回提到元春出宫之前需走完三道程序:其一,用过晚膳;其二,宝灵宫拜佛;其三,太明宫领宴看灯。

其中,“宝灵宫拜佛”即元宵节的特有风俗之一。

宝灵宫,一般是指道家的寺观,因正月十五是道家的上元节,所以是日在道教寺观内进香祈福也就约定成俗了。

久而久之,这一习俗也融入民间,不过民间的善男信女进香祈福多是在三元宫(即天宫、地宫、水宫)。

另外,在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尤其河北一带,不少农村仍然保持着正月十五回娘家的习俗,《红楼梦》中元妃省亲这样重要的情节被安排在元宵节这一天,是作者受到这一习俗的影响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相撞,有待各位方家定论。

“猜灯谜”这一习俗被曹雪芹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每人所制的灯谜寓意更是和各自的结局有很大关联,这种写法也是曹雪芹刻画人物的独特写法之一。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因这一游艺活动多在春节期间举行,故又称“春灯谜”,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

“猜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灯品”条云:“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其中“藏头隐语”,即指谜语。

开始时是好事者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谐声”等格,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红楼梦》的春灯谜共有八首,分别出自元春、贾母等几个主要人物之手,曹雪芹赋予其奇特的预示功能,使得这些灯谜诗带有了一种神秘的“谶语”色彩,但也确是书中人物性格和文化涵养的写照,而“猜灯谜”本身也是元宵节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

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所以,历来文学作品中写到元宵节必然有灯有月,灯月相映才是表现元宵佳节的最佳写作手法,而曹雪芹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笔下的元宵节与众不同,“是元宵之夕。

不写灯月,而灯光月色满纸矣”,是为自难自法的不写之写,这种欲说还休,欲掩又藏的写作手法,令读者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对贾府如何度过元宵佳节产生了无限好奇。

批者论及此种写法是“一语带过”,但笔者以为并非如此,曹雪芹此处的欲擒故纵之法,既是为了突出以写省亲为主、写元宵为辅的独特对比写法,也是为后文细写“岁首祭宗祀,元宵开夜宴”留下无尽悬念和诸多伏笔。

(二)明写闹元宵之元宵夜宴《红楼梦》的五十三回、五十四回是描写元宵节的重头戏,曹雪芹在此时开启了全聚焦模式,把贾府众人在元宵之夜如何摆家宴、行酒令,如何看戏赏钱、听书弹曲、莲花落、放烟火,晚辈如何敬酒等描写的精细入微,元宵节之喜庆,之热闹,之喧哗,也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戚序回后总评:“叙元宵一宴,却不叙酒,何以青菜?何以馨客?何以盛令?何以行先?于香茗古玩上渲染,儿榻坐次上铺陈,隐隐为下回张本,有无限含蓄,超迈獭祭者百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