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2006级直博班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本硕连读)教学计划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本硕连读)教学计划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本硕连读)教学计划一、学制:六年(本硕连读)二、专业发展主要方向1. 医药生物技术2. 农业生物技术3. 微生物生物技术4. 海洋生物技术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掌握生物技术专业知识又善于企业经营,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制备与分析及生化制药、微生物检测和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训练,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国内外研究与新产品开发进展;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及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毕业生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可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医药卫生、生物工程、食品化工、环境保护和相关的企业及政府部门独立从事新产品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

四、毕业总学分本硕连读毕业总学分为180学分本科阶段(1-3年)总学分为142学分, 其中:必修课104学分,选修课38学分。

第一学期在不同专业所学的相关学分可以转入。

硕士阶段(4-6年)总学分为38学分。

五、毕业认定与学位授予实行阶段淘汰制,三年级课程结束后,根据德、智、体三方面的综合评估,不适应六年制继续培养者转入四年制生物技术专业学习。

根据六年制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180学分,成绩合格者,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理学学士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硕士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六、教学时间安排(附表一)七、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进程表(附表二)附表一:教学时间安排表附表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本硕连读)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本硕连读)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硕士学位阶段(4-6年级)注:研究生导师可指定限选1-2门课程。

武汉大学2006年生科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2006年生科培养方案

生命科学学院College of Life Sciences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悠久,在武汉大学建校之初就设有培养生物学人才的格致学部,1922年成立生物学系,1978年成立病毒学系,1992年,原生物学系、病毒学系、生物工程中心合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努力,特别是一批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生物学家在此辛勤耕耘,使学院成为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学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全国首批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993年获准建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获准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学2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病毒的感染与控制、植物与动物的发育生物学2个项目为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建有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梁子湖国家野外科学实验站、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微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教职工181人(教师9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6名(特聘教授4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湖北省创新团队2个,教授43人(含博士生导师41人),副教授30人,高级工程师9人。

学院学科齐全,设置合理。

现设生物学基地班、生物技术基地班2个本科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200名左右。

从2005年开始招收国际班,专业课实行全英文授课。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 070402专业名称:生物技术(基地班)(National facility for training personnel in life sciences and biotechnology)二、专业培养目标本基地班培养具有诚信品质,富有爱心,遵纪守法,掌握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及专业技能,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

生命科学学院 发育生物学 专业 博士 生课程设置

生命科学学院 发育生物学 专业 博士 生课程设置

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
研究方向: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动物生殖生理与胚胎工程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
研究方向: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植物逆境信号转导与基因工程,基因表达调控,生物技术
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微生物发酵技术
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
研究方向: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环境生态学
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
研究方向:光合作用及分子调控、
植物抗逆性及分子机制、植物次生代谢及分子调控
研究方向: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植物细胞工程及生殖工程、植物生殖生理学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
研究方向: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植物逆境信号转导与基因工程,基因表达调控
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
研究方向: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环境生态学
课程代码
研究方向:应用真菌学、环境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微生物发酵
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
课程代码
研究方向:植物发育的细胞学基础、植物抗性细胞生物学
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
课程代码
研究方向:光合作用及分子调控、植物营养生理植物抗
逆性及分子
基础、植物
次生代谢及
分子调控
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细胞生物学、细胞信号转导。

生命科学学院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博士生教学安排

生命科学学院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博士生教学安排

生命科学学院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博士生教学安排生命科学学院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博士生教学安排课程名称前沿讲座课堂教师辅导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起止时间备注:所有专业必须选择,课程必须在线选择,专业外语导师课程必须在线选课考试将在期中筛选(硕士和博士学位继续学习除外)模拟项目无脊椎动物自然免疫应用进展发育生物学研究进展期间进行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专题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微生物学专题蛋白质组学南楼614南楼614南楼614南楼614南楼614南楼614南楼614南楼417北楼617北楼525导师指导王金星、冯立军、侯炳凯等项凤宁、苗俊英、陈柏尔、微生物博士生导师马翠青、,5--67--85--65--63--41--27--83--41--16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课程必须在线选择1-16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课程名称生态进步英文写作(3类)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技术生物催化与手性综合教室南楼505南楼417北楼617北楼617南楼417教师王仁清及其他外籍教师曲银波、高超、谭宝才、丁昭君、周传恩、夏广仁、王民勤、白增亮、孔坚、李跃、张志国、张宇忠、陈秀兰等,9-10,星期三,5-6,星期四,5-6,星期五,1-23-4,星期六开始和结束时间1-16周备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植物功能基因研究主题植物功能基因北楼5257-83-43--47--83-47-85--6植物细胞遗传操作分子免疫学微生物代谢调控代谢工程进化生物学数量生物学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专题北525栋北525栋北525栋北525栋南421栋北5251-16周1-16周1-16周1-16周生命科学学院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硕士生教学安排课程名称专业外语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英语写作(一班)、英语写作(二班),英语写作(三级)生物催化与手性合成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技术教室南楼417南楼614南楼417北楼617南楼417北楼617南楼417北楼617南楼417北楼525南楼417北楼617北楼617北楼525南楼417南楼614南楼417教师导师孟振农等曲爱琴、刘向国等外教、曲银波等优秀外教、谭宝才等张宇人、陈方国等李坤鹏、王民勤冯立军、陈忠科等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星期六开始和结束时间1-23-49-101-27-85-63-47-85-67-87-85-61-23-41-21-16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1-16周注:在期中筛选、考试202211608-2022116762022684-20221174720221748-202211781,糖中心博士生植物基因工程植物分子生物学技术植物细胞生物学技术植物细胞遗传学细胞分化动物生理学课程名称微生物技术原理微生物多样性糖生物学学生国家技术有机光谱植物遗传操作原理和技术R语言和生物统计学工业生态学植物分类学生多样性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生态系统分析和管理发酵工程实验技术生物工程数学教室北楼617北楼617北楼617南楼505北617号楼北525号楼北525号楼南505号楼南505号楼南417号楼南421号楼北617号楼北617号楼教师曲银波、林建强、刘伟峰、,肖敏、齐庆生等、郭卫华等、黄峰等、徐春晖等、全泰勇等、王玉涛等、孟振农等、王人庆等、陈宝山等、张志国等、杨春雨等。

神经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神经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神经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1006)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神经生物学专业方面具有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研究状况,具有独立分析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专业教学和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要求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掌握一门外语,初步掌握第二外语。

能够熟练的运用第一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二、研究方向1.中枢神经的淋巴与免疫: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淋巴引流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

2. 神经再生、神经移植及神经系统疾病: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子杂交、电生理及神经细胞培养后移植等方法探讨。

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机理。

3.神经-靶组织调控:着重利用体外联合培养的方法,在体外建立具有神经支配的靶组织细胞,研究神经元对各种靶组织的调节机制。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神经病变: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蛋白以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对神经系统影响。

三、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四、筛选、分流于第三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

考核前组成考试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五名专家组成,委员会负责对博士生入学一年来思想、课程学习、科研能力、论文研究的设计及准备、健康状况等全面衡量和综合评估。

考核不及格者,不得进行补考,不得进入博士论文研究与写作阶段。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有关课程名称见附表。

总学分不得少于19学分1、学位公共课三门8.0学分2、学位专业课一门 3.0学分3、前沿讲座(含讨论班) 5.0学分(1)前沿讲座的基本形式:前沿讲座旨在使博士生对本学科基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问题有基本的了解,提高博士生参于学术活动和学术对话的能力。

前沿讲座由教师和博士生讲授交叉进行,以讨论和对话为主要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多样。

前沿讲座一般由本研究所范围内进行。

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6年4月18日审定)专业:生态学专业代码:071012一、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2、具备生态学专业扎实和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研究方向专门知识,熟练掌握宏观和微观生物学技术方法,熟悉所从事研究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动向;掌握1-2门外国语言,能用第一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具备独立申请、主持科研项目和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行为生态学与分子生态学2、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3、恢复生态学4、生态经济学三、学习年限一般3—4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至6年。

博士生因故需延长学习年限,由博士生本人提出申请,导师签署具体意见,经分管院长同意后,报研究生部批准。

四、培养方式1、博士生以科研训练为主,鼓励博士生投入主要时间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

2、实行导师负责制, 导师负责研究生的日常培养和管理。

同时,按研究方向,学位授权点成立由3名或3名以上教师组成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协助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

3、博士生培养包括课程学习、实践锻炼、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4个环节。

课程学习、实践锻炼和中期考核按学分记,学位论文以答辩委员会通过记。

五、课程设置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具体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

其中,公共必修课需修2门(5学分),专业必修课需修3门(5学分),专业选修课需修1门(2学分)。

对跨学科的博士生,根据本专业知识结构需要和学生状况,由导师指定两门硕士阶段课程作为补修课(跟同专业的硕士生上课)。

需补修的博士生必须参加考试,并记入个人培养计划,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

植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生命科学学院)

植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生命科学学院)

植物学(071001)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植物学是生命科学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197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植物发育与分子遗传学、植物分类与资源环境以及水生植物生态学等研究领域均取得较大的研究进展,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实验室研究条件,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000多万元。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名,高级职称人员大多都具有博士学位。

近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重大专项和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等一批科研课题,取得一些代表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著名植物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产生良好的学术影响。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植物学以及传统植物学科门类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热爱科学,学术作风严谨,具有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

2. 掌握扎实宽厚的植物学及其相关专业基础、系统的专业理论,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检索和整理相关研究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料,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3.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选修另一门外国语。

二、研究方向1. 植物分子遗传学:主要研究探讨植物基因表达调控及功能,分析蛋白质-蛋白质、DNA-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植物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信号调控网络,揭示植物发育代谢及逆境应答等方面的分子机制。

研究植物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分离鉴定植物重要功能基因和蛋白质,应用遗传操作技术对农作物进行分子改良。

2. 环境植物学:主要研究植物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侧重于研究有毒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机理与应用技术,以及污染水体低等和高等水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水生植被功能、恢复过程及技术。

研究目标是为我国污染湖泊的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2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2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2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人文素质,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能从事生物学科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产品开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要求掌握生物科学和技术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国际视野和比较深、广、新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有关的国内外科技进展和产业发展需求,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较好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

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生物科学学术研究及行业应用等领域发展中起到中坚作用。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认识和了解中国近代发展史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状况,有较系统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培养奉献精神,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学习好围绕生物科学设置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系统地、坚实地掌握生物科学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拓宽相关领域的课程内容,构建完整、科学的知识结构。

在各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了解培养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

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较好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

本专业为“国家生物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习成绩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可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教学计划中,专业核心课程以必修课形式体现,除了数学、物理及化学等理科素质培育课程外,还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理学、植物生理学九门课程,与前6门课程配合的实验课程同时设为必修课程。

专业基础、科研训练必修课程还包括:生物学野外实习和毕业实习。

本次教学计划列出了14门限选课程,其中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技术学等10门理论课程体现了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方面相对基础而又丰富的不同领域,学生应该根据不同的兴趣选择规定的学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科学学院2006级直博班教学计划一、学院概况生命科学学院现由4个系和一个实验教学中心组成,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生物物理与神经生物学系、系统生物学系、医药生物技术系和生物实验教学中心。

院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其谁教授。

学院现有教职工100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林其谁院士、施蕴渝院士。

教授近30人,博士生导师20多人。

其中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1人。

在校研究生(博士、硕士生)和本科生分别约500人。

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是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和两个安徽省重点学科: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

是教育部“生物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近五年来共获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多项,在国际知名SCI刊物,如Nature Biotechnology, PNAS, J. Biol. Chem., Current Biol. Mol. Biol. Cell, Oncogene等发表论文多篇。

目前承担着国家863、973,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和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年均科研经费逾1000多万元。

二、院系专业设置学院本科专业有生物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神经生物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和医药生物技术两个专业。

开设生物科学直博班。

学院具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和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材料八个博士点以及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从学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科生入学后,前期学院组织基础课教学为主,后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毕业论文课题。

三、院长签字188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生物科学专业直博班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数理基础和宽厚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良好的基本技能,了解生物科学发展前沿和总体趋势,经受了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及科技管理的综合能力。

直博班毕业后攻读研究生学位。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直博班学制四年。

学校授予理学学士。

课程设置的分类及学分比例如下表: 类 别 学 分 比 例通 修 课 74 43.02%学科群基础课 22.5 13.08%专 业 课 51.5 29.94%集中实践环节 24 13.96%合 计 172 100%三、修读课程要求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下:1、通修课:(74学分)参照学校关于通修课的课程要求。

2、学科群基础课:(22.5学分)CH02*(化学类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4学分)、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2学分)、有机化学(B)(4学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上)(2学分)、物理化学(6学分)、物理化学实验(1.5学分);MA0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3、专业课:(51.5学分)专业必修课:BI03*(生物类课程):(32.5学分)生命科学导论(3学分)、生物多样性Ⅰ及实验(1.5学分)、生物多样性Ⅱ及实验(1.5189学分)、微生物学(2学分)、微生物实验(0.5学分)、遗传学(2学分)、遗传学实验(0.5学分)、生物化学(I)(2学分)、生物化学(II)(2学分)、基础生物化学实验(2学分)、细胞生物学(2学分)、细胞生物学实验(1学分)、基础神经科学(2学分)、分子生物学(2学分)、生理学(2学分)、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实验I(1.5学分)、生物学野外实习I (1学分)、基础医学(2学分)、生命科学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2学分)。

专业选修课:(要求选修20学分)BI03*(生物类课程):(46.5学分)组织学方法与技术(1学分)、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1.5学分)、放射性核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5学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2学分)、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实验II(1.5学分)、神经系统解剖学(2学分)、认知神经科学(2学分)、生物电子学(2学分)、生物电子学实验(1学分)、结构生物学I(生物大分子晶体学)(2学分)、结构生物学II(生物波谱学)(2学分)、结构生物学III(生物光谱学)(2学分)、结构生物学实验(2学分)、生物信息学(2学分)、免疫生物学(2学分)、药理学(2学分)、生物制药工程(2学分)、微生物发酵工程(2学分)、生态学(2学分)、植物生理学(2学分)、结构生物学进展(Seminar)(2学分)、免疫学与生物医学进展(Seminar)(2学分)、免疫生物学实验与单克隆抗体技术(2学分)、系统生物学(3学分)、化学生物学(1学分);MA0*(数学类课程):(8学分)数理方法(4学分)、数理方程(2学分)、复变函数(2学分)CH0*(化学类课程):(20学分)结构化学(4学分)、量子化学(4学分)、环境化学(3学分)、物理有机化学(3学分)、有机合成化学(3学分)、化工原理(3学分)PH0*(物理类课程):(7学分)量子力学(4学分)、统计力学(3学分);跨学科选修课程:暂不作硬性要求。

本专业主干课程:生命科学导论、生物多样性Ⅰ及实验、生物多样性Ⅱ及实验、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I)、生物化学(II)、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基础神经科学。

190四、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生物科学专业直博班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191五、指导性学习计划表生物科学专业直博班四年制指导性学习计划一 年 级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PS01001 无 形势与政策讲座 1 PS0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60 3 PS01002 104006 中国近代史纲要40 2 FL010********综合英语二级 80 4 PS01004 10400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60 3 PE012**103B01基础体育选项 40 1 FL01001 018501 综合英语一级 80 4 PH010********力学与热学 80 4 PE011** 103A01 基础体育 40 1 PH01701022141大学物理-基础实验 54 1 CS01001 210505 计算机文化基础 10/20 1 MA010********多变量微积分 120 6 CS01002 210502 C语言程序设计 40/30 2.5MA010********线性代数80 4 MA01001 001512 单变量微积分 120 6 BI03022008070生物多样性及实验Ⅰ20/20 1.5 CH22009 019082 无机与分析化学 80 4 BI03023008071生物多样性及实验Ⅱ20/20 1.5 BI03020 008124 生命科学导论60 3 CH22709019157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 80 2 BI03021008069基础医学402BI0370*******生物学野外实习 40 1文化素质类课程小 计 ( 11 )门课 31.5 小 计 (11)门课 29+192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无 军事理论 1 PH010********光学与原子物理 80 4 PS01005 104009 重要思想概论 80/80 6 CS010********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60/30 3.5 FL01003 018503 综合英语三级 80 4 PE013**103D01体育选项(2) 40 1 PH01002 022154 电磁学 80 4 MA02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0 3 Ph01702 022142 大学物理-综合实验 54 1 CH22705019151有机化学基础实验(上) 80 2 PE013** 103C01 体育选项(1) 40 1 CH12703003044物理化学实验 60 1.5 CH12006 003004 物理化学 120 6 BI130********生物化学(I) 40 2 CH22010 019047 有机化学(B) 80 4 BI03003008130神经系统解剖学 31/9 2 BI13002 008702 遗传学 40 2 BI03004008062植物生理学 40 2BI03012008066微生物发酵工程 40 2 BI02704 008163 遗传学实验 30 0.5BI03026008167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 20/20 1.5文化素质类课程BI03002 008004 生态学 40 2 BI130********微生物学 40 2 BI03702 008169 组织学方法与技术 40 1 BI027********微生物学实验 30 0.5 文化素质类课程 BI027********基础生物化学实验 80 2BI020********生物化学(II) 40 2小 计 ( 10+2* )门课 26.5+ 小 计 ( 11+4* )门课 23.5+193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BI13004 008704 细胞生物学 40 2 BI027********细胞生物学实验 40 1 大学生研究计划(假期) 4 BI130********分子生物学 40 2BI130********生命科学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 40 2BI03019008J05系统生物学 60 3 BI03027 008168 膜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20/20 1.5BI03017008J03化学生物学 20 1 BI03015 008149 植物化学 40 2 BI03006008026免疫生物学 40 2 BI02708 008109 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实验(I)60 1.5BI0370*******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实验(II) 60 1.5 BI13007 008707 生理学 40 2 BI037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80 2 BI64201 008607 结构生物学I(晶体学) 40 2 BI03005008118药理学 40 2 BI74201 008601 生物信息学 40 2 BI0370*******结构生物学实验I(光谱学实验) 30 1 文化素质类课程BI0370*******结构生物学实验II(波谱学实验) 30 1 BI13005 008705 基础神经科学 40 2 BI03011008146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 40 2 BI03009 008151 现代生物学技术研讨 40 2 BI0370*******免疫生物学实验与单克隆抗体技术 40 2BI03014 008161 放射性核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20/20 1.5BI54201008602认知神经科学 40 2BI64202 008608 结构生物学II(波谱学) 40 2 BI64203008609结构生物学III(光谱学) 40 2小 计 (4+8* )门课24.5 小 计 ( 3+12* )门课 26.5194秋 春新课号 老课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新课号 老课号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20小 计 (1)门课 4 小 计 ( 1 )门课注:1.“*”为选修课门数;在3年级可以选修感兴趣的研究生课程,作为选修课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