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届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2008江苏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归纳

2008江苏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归纳

2008江苏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归纳第一课考点解析1、(了解)商品是用于交换的。

和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理解)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和。

3、(了解)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为限度,即纸币发行量=流通中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

4、(了解)通货膨胀,物价全面持续的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物价全面持续下跌的经济现象。

5、(了解)信用卡是具有、、、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和查询为一体,能,,,,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6、(了解)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

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

7、金钱在我国现代经济生活中有何意义?我们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第二课考点解析1、(理解)价值价格,价值是价格的,价格是价值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

2、(理解)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比。

3、(理解)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的地位。

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

4、(理解)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等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来实现的。

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

5、(理解/应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不是指每次具体的交换都是等价的,而是就商品交换的总趋势而言的,只存在于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

经济生活一轮复习习题

经济生活一轮复习习题

经济生活一轮复习习题(3)1、决定居民消费从低级逐步向较高层次发展的根本因素是A、对外开发程度B、财政收入状况C、经济发展水平D、通货膨胀水平2、明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唐伯虎一首因贫困落魄而自我解嘲的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反映了A、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最基础的消费B、要把物质生活消费同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统一起来C、家庭消费水平是从低级开始逐步向较高层次发展的D、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影响据《市场报》报道,虾类市场价格节节下跌,尤其是在鱼价的一路飙升面前,虾价的实惠更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消费诱惑。

“少吃点鱼,多吃点虾”,时下卖虾人用这句话将游弋在鱼市高价边缘的食客们“套牢”。

据此回答3~4题。

3、卖虾人之所以能将游弋在鱼市高价边缘的食客们。

“套牢”,是因为A、卖虾人的能说会遭B、虾类市场价格下跌C、虾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D、居民的收入下降4、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A、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B、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影响消费者的选择C、商品价格的高低影响人们消费水平D、虾类的消费量大大增多5、从消费内容来看,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的消费属于A、精神文化生活消费B、劳务消费C、物质生活消费D、享受资料消费6、与彩色电视机相比,旅游商品属于A、物质商品B、耐用消费品C、服务商品D、专用商品7、2003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换代,对住宅、汽车、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这说明A、消费具有生产功能B、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增大C、消费结构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决定的D、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生产结构的进步8、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学生烟民已达数百万之多,而且还在增加,为此,专家建议教育部门掀起一场“拒绝第一支烟”活动。

学生中间烟民扩大主要是由A、求实心理引发的B、享受心理引发的C、从众心理引发的D、攀比心理引发的9、人们在电视广告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影视明星作为某种产品的代言人。

2008年高考思想政治复习提纲系列经济生活考点最新体系1

2008年高考思想政治复习提纲系列经济生活考点最新体系1

2009年政治---经济生活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补充:④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 A、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B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C、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A、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B、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

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C、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D、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2)、其它职能:①贮藏手段,②支付手段,③世界货币.4:纸币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08年高考第一轮复习

08年高考第一轮复习

经济常识第一课1、商品是什么?商品经济是什么?商品的基本属性有哪些?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答: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是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附:价值的实现条件:①凝结着人的劳动;②生产该产品的劳动得到社会承认,交换成功(即:潜在价值变成为现实价值)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能否实现依赖于其使用价值。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什么?答: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它由社t决定,而不是由个t决定。

(社t不是平均的劳动时间,而是绝大多数企业所需要的时间。

)劳动生产率,分为社P和个P。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P成反比;与个P无关。

商品生产者要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个P,缩短个t。

3、商品的价值总量是什么?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又是什么?答:商品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社P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低,而商品数量则越多,所以,价值总量不变;反之也一样。

个P越高,商品的数量越多,但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因为它是由社t决定的,与个t无关),所以,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4、(金属)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的职能是什么?包括哪些?两种基本职能是什么?(金属)货币:它是特殊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主要指黄金和白银。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

(以货币自己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的职能。

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它是商品,有价值,纸币没有价值,所以不具有此职能。

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一课复习题

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一课复习题

高二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一课复习题1.何为血燕?金丝燕吐血而成,价值千金,营养价值极高。

2011年8月17日,浙江省工商局发布了血燕抽检报告。

结果显示,血燕产品不合格率高达100%。

这样的血燕极易引发癌症,从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毒燕”。

这样的血燕A.是商品,因为它凝结了人类劳动 B.不是商品,因为没有用于交换C.是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D.不是商品,因为不具有应有的使用价值2.小明在国庆长假赴西藏旅游中,拍下了许多精彩的照片,回到城里复制成光碟出售给旅游杂志社。

复制的山川美景及风土人情照片成为商品说明A.它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 B.它是人类劳动的产物C.它凝结了人类劳动,并用于交换 D.它能给人以精神享受3.2010年4月23日,记者从青海省财政厅了解到,玉树地震后国家财政部下拨省财政厅的先后两批救灾款项总额达5亿元。

还有大量抗震救灾捐赠物品。

这里的捐赠物品A.是商品,因为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B.不是商品,因为不具有使用价值4.C.是商品,因为具有使用价值 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5.下列四组关系中,正确的一组是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6.在众多的电子产品中,苹果赢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苹果产品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俘虏了消费者的心理,很好的满足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

这主要说明A.商品生产者生产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要B.贸易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C.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就能占领市场,获得发展空间7.某国2012年生产M商品20亿件,价格总额600亿元,2013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当年该国通货膨胀率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11年M商品的价格总额为A.480亿元 B.600亿元 C.720亿元 D.900亿元已有上千年历史的绣球,过去一直是壮族少女赠送给情郎的定情信物。

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复习详解(新课程2008年版)

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复习详解(新课程2008年版)

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复习详解(新课程2008年版)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用于交换;二、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这里讲的货币是指有价值的金属货币)。

(2)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指能够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3)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才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是指用货币直接去买或者卖商品,要求交易时双方价值互换)。

(4)其它职能:货币除了基本职能外还充当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除现金买卖商品外的其它支付货币的情况,交易时是价值的单方面支付)、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4、纸币及其本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及危害?(1)纸币是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其本质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所以不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小于这个限度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货币量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人们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降低,引起社会经济秩序混乱,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经济生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知识归纳

《经济生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知识归纳

《经济生活》一轮复习知识概括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18、生产与花费(1)生产决定花费(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所决定)生产决定花费的对象——花费什么生产决定花费的方式——如何花费的问题生产决定花费的质量和水平——花费得如何生产为花费创建动力——跟着生产的发展,花费的对象、水平易方式总会或迟或早、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花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花费对生产起侧重要的反作用,合理花费的发展促使生产的发展、拉动经济增添。

花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被花费了,该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后达成)花费调理着生产。

花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花费是生产的动力。

一个新的花费热门的出现常常能带动一个家产的出现和成长花费为生产创建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踊跃性。

19、如何划分两个“动力”比较生产为花费创建动力花费是生产的最后目的和动力性质决定作用反作用表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花费是生产的目的现价钱降落,刺激花费生产改良商品性能等,刺花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激花费欲念着导向作用生产发展使得收入增添,花费为生产创建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提高花费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踊跃性作用花费水平提高,生活改良生产发展,经济增添结果20、社会重生产(1)社会重生产包含生产、分派、互换、花费这样互相联系的四个环节。

(2)社会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①生产决定花费。

生产决定花费;花费对生产有反作用,花费能拉动经济增添,促使生产的发展。

②生产决定分派。

生产是分派的前提和基础;分派影响生产。

分派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劳动者的花费水平,从而影响到劳动者生产的踊跃性。

③分派影响花费。

从公民收入的角度看,公民收入分派能否合理,会影响社会整体花费水平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个人收入的角度看,个人花费品分派能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收入,从而影响到居民的花费活动。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
注:非按劳分配还包括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 和全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收入。
考点三:三个“为什么”和三个区别
1、三个“为什么” (1)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第一,因为公有制为主体;第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 (2)为什么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是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二是多种所有制决定。三是市场经 济决定(决定按生产要素分配)。
1、外企——外资经济——普通职工——按生产要素(劳动)分配; 2、炒股股息(非劳动收入)——按生产要素(资本)分配(股东)
晓波是国企工程师,每月获工资外,还在私企当技术顾问。 1、国企——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 2、私企——外资经济——技术顾问——按生产要素(技术)分配
二、单项选择 1、小王是一名技术人员,就职于某国有企业,月工资4千元;晚 上兼职于一家私营企业,月收入2千元;曾转让自己利用业余时间 发明的一项专利技术,获得l万元。从分配方式来看,小王获得的4 千元、2千元和1万元分别属于收入。 A.技术要素 劳动要素 技术要素 C B.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 技术要素 C.按劳分配 劳动要素 技术要素 D.技术要素 劳动要素 资本要素 2、下列所得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有: ①出租房屋所得的房租 ②债券持有入获得的利息收入 ③购买 商业保险获得的赔付款 ④股票分红 ⑤以专利技术入股获得的 分红 ⑥外资企业里工入的工资 B
(3)为什么要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市场经济决定。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 必然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
考点三:三个“为什么”和三个区别
2、三个区别 (1)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
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劳分配。非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 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届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一、货币◆本课高考考点(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的基本属性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3、货币基本职能4、金属货币与纸币(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1、货币与财富2、结算与信用工具3、外汇与汇率◆基本知识填空1、用于交换的,就是商品。

商品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和。

2、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得多,货币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

3、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和。

除此之外,货币还具有、、等职能。

4、价值尺度是指货币所具有的的职能,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有。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的货币,只需要的货币。

5、以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

货币充当媒介的职能,叫做。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用的货币,不能用上的货币。

6、纸币是由发行的、使用的。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为限度。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如果纸币发行量,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7、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人们通常使用两种结算方式,一是,二是。

、、就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8、信用卡是银行对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支票主要分为和两种。

9、外汇是用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有称,是两种货币之间的。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

10、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知识梳理(一)货币的本质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备注补充:④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考点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其作用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A、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B、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C、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A、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B、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

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C、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D、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2)、其它职能:①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货币②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

是买卖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③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

考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1)、纸币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④发行:A、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

即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

B、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C、解决方法: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考点1:货币与财富:货币总是代表着一定的财富,代表着人们过去的劳动。

它本身没有是非善恶的区别。

考点2:结算与信用工具(1)结算: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通常使用的方式。

包括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信用货币:①含义: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被利为信用货币。

②职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3)信用工具:①信用卡:A、含义:银行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是……B、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A、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B、种类: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和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考点3:外汇与汇率:(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表示方法:在我国,通常以100单位外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谁的汇率是指谁在下面做100单位,比如美元汇率是738人民币/100美元(4)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政策等。

(6)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①本币升值,以为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②本币贬值,以为着同量的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7)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典例探究1、(06年9月宝安摸底)《人民日报》载文说,寻常的西红柿、豆角、小白菜一装进泡沫塑料盒子再蒙上一层薄薄的保鲜膜,身价顿时翻了几个筋斗。

寻常蔬菜“一装”、“一蒙”便身价倍增,起根本原因是()A、包装过的蔬菜使用价值增加了B、包装过的蔬菜营养价值增加了C、包装过的蔬菜价值增加了D、包装过的蔬菜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2、(07年广东文基第1题)货币在商品流通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列对于货币的正确认识是()A、货币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B、货币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货币C、有商品交换,就有货币D、货币只有流通手段的职能3、(07年广州一模)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开通运营,从此西藏告别了没有铁路的历史。

在青藏铁路开通前,运往西藏的物资主要依赖公路,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那时,在西藏1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仅相当于内地的54元。

这一经济现象说明()A、进藏的商品耗费了更多的人类劳动B、进藏的商品严重供不应求C、进藏的商品质量要远远高于内地D、西藏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4、(07年惠州一模)高一《经济生活》课本定价8.79元,在此,货币执行的是职能,是货币。

A、流通手段观念B、价值尺度观念C、流通手段职能现实D、价值尺度现实5、(07年惠州二模)曾有广告语称;“一卡在手,走遍天下”。

但到目前为止,消费仍然主要用现金进行交易。

这表明()A、信用卡还未被人们认可B、在目前,信用卡与现金各有所长C、商品交换永远离不开现金D、消费者的观念需要更新6、(07年肇庆统测)小明在学校小卖部购物后,营业员告诉他要用现金结算。

这时小明结算帐目需要使用()A、货币B、纸币C、信用卡D、支票◆第一课课堂练习见《师生互动广东文理基础政治》第2至4页)二、价格◆本课高考考点(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1、价值与价格2、价值决定价格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4、供给与需求5、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3、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基本知识填空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饿因素很多,如、时间、、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来实现的。

2、当时,商品短缺,价格就,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

这就是所谓的。

当时,商品过剩,价格就,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

3、虽然价格的变动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价格最终是由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价格是价值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价值越大,价格越;商品的价值越小,价格越。

4、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决定的,而是由决定的。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的地位;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的地位。

5、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

6、商品的交换以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受的影响,围绕价值,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7、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

8、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饿同意需要,这两种商品就。

在可以互相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9、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也随之。

10、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二是;三是。

◆考点知识梳理(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考点1:价值与价格(1)区别: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