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动物有关的管理定律(二)
猴子管理法则

背上的猴子——由威廉姆翁肯 (William Oncken)所发明的一个有趣的理论。
他所谓的“猴子”,是指“下一个动作”,意指管理者和下属在处理问题时所持有的态度。
其与Donald L. Wass在1999年共同创作并发行了介绍该理论的书籍《Management Time: Who's Got the Monkey》。
很多管理者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天走进办公大门后,总有员工跑到自己面前说:“我昨天的工作遇到了一些问题,请问该怎么解决”这个时候,很多管理者会发现,当你听完下属员工的工作汇报后发现这件事情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你原本计划好今天要做的工作也因此耽误了不少时间。
责任是一只猴子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本来该下属员工自行完成的工作,因为逃避责任的缘故,交由上司处理。
每个下属都有自己的猴子,如果都交由上司管理,显然,管理者自己的时间将变得很不够用。
威廉姆翁肯提出的猴子管理法则,目的在于帮助经理人确定由适当人选在适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当然,这个法则只能运用在有生存价值的猴子身上,不该存活的猴子,就狠心把他杀了吧![编辑]猴子管理法则的目的在于帮助经理人确定由适当人选在适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身为经理人要能够让员工去抚养自己的“猴子”,你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规划、协调、创新等重要工作。
“猴子”=问题你是问题处理高手吗假如你的下属崇拜你,你或许会相当高兴。
但那以后,他几乎每件事都向你请示,你会觉得如何呢你是否会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了,并因此开始检查自己的管理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呢有一天,你的一位下属在办公室的走廊与你不期而遇,下属停下脚步问:“老板,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向你请示该怎么办。
”此时,下属的身上有一只需要照顾的“猴子”,接下来他如此这般将问题汇报了一番。
尽管你有要事在身,但还是不太好意思让急切地想把事情办好的下属失望。
你非常认真地听着……慢慢地,“猴子”的一只脚已悄悄搭在你的肩膀上。
管理学中的胡萝卜定律

管理学中的胡萝卜定律1。
兔王遇到的难题南山坡住着一群兔子。
在蓝眼睛兔王的精心管理下,兔子们过得丰衣足食,其乐也融融。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外出寻找食物的兔子带回来的食物越来越少。
为什么呢?兔王发现,原来是一部分兔子在偷懒。
2。
奖励的必要性兔王发现,那些偷懒的兔子不仅自己怠工,对其他的兔子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那些不偷懒的兔子也认为,既然干多干少一个样,那还干个什么劲呢?也一个一个跟着偷起懒来。
于是,兔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宣布谁表现好谁就可以得到他特别奖励的胡萝卜。
3。
随意奖励,激起不满一只小灰兔得到了兔王奖励的第一根胡萝卜,这件事在整个兔群中激起了轩然大波。
兔王没想到反响如此强烈,而且居然是效果适得其反的反响。
有几只老兔子前来找他谈话,数落小灰兔的种种不是,质问兔王凭什么奖励小灰兔?兔王说:“我认为小灰兔的工作表现不错。
如果你们也能积极表现,自然也会得到奖励。
”4。
兔子们学会了变脸于是,兔子们发现了获取奖励的秘诀。
几乎所有的兔子都认为,只要善于在兔王面前表现自己,就能得到奖励的胡萝卜。
那些老实的兔子因为不善于表现,总是吃闷亏。
于是,日久天长,在兔群中竟然盛行起一种变脸式(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工作作风。
许多兔子都在想方设法地讨兔王的欢心,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兔子们勤劳朴实的优良传统遭到了严重打击。
5。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为了改革兔子们弄虚作假的弊端,兔王在老兔子们的帮助下,制定了一套有据可依的奖励办法。
这个办法规定,兔子们采集回来的食物必须经过验收,然后可以按照完成的数量得到奖励。
一时之间,兔子们的工作效率为之一变,食物的库存量大有提高。
6。
注意奖励制度的改革兔王没有得意多久,兔子们的工作效率在盛极一时之后,很快就陷入了每况愈下的困境。
兔王感到奇怪,仔细一调查,原来在兔群附近的食物源早已被过度开采,却没有谁愿意主动去寻找新的食物源。
有一只长耳朵的大白兔指责他惟数量论,助长了一种短期行为的功利主义思想,不利于培养那些真正有益于兔群长期发展的行为动机。
职场动物园1——和动物相关的管理理论

11.2乌鸦和兔子的启示
• 职场启示:你要想坐在那里什 么也不干,就必须坐得非常非 常高。
• 生活启示:你是富二代么?那 你是官二代?你爸是李刚?都 不是?那还不赶紧去干活!!
12.1猪的代数等一
• • • • 人=吃饭+睡觉+上班+玩 猪=吃饭+睡觉 代入:人=猪+上班+玩 即:人-玩=猪+上班
• 结论:不懂玩的人=会上班的猪
12.2猪的代数等式二
• • • • 男人=吃饭+ 睡觉+赚钱 猪=吃饭+ 睡觉 代入:男人=猪+赚钱 即:猪=男人-赚钱
• 所以……男人不赚钱等于猪
12.3猪的代数等式三
• 女人=吃饭+ 睡觉+花钱 • 猪 =吃饭+ 睡觉 • 代入:女人=猪+花钱 • 即:女人-花钱=猪 • 结论:女人不花钱的都是猪
3.2袋鼠的启示
• 职场启示:事有“本 末”、“轻重”、 “缓急”,舍本而逐 末,当然就不得要领 了。 • 生活启示:做事先做 人。
4.1不会说话的鹦鹉
•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 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 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 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结果突 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 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 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 店主说:不。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 这只鹦鹉老板。
• 家庭启示:“距离产生美”。距 离太远或太近都会让感情出现危 机。
10.1猴子的困惑
• 猴子“猛可”拾到了一块手表,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 • 做了猴王的“猛可” 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每只表的 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 • “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 下了猴王的宝座,“猛可”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 • 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猛可”的困惑。
和动物有关的管理定律之蝴蝶效应

和动物有关的管理定律之蝴蝶效应经营管理02-21 1937蝴蝶效应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最常见的表述就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的一次试验结果。
1961年冬季的一天,洛伦兹在电脑上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计算。
简单来说,就是洛伦兹在同一个计算程序中分别两次输入了只有微小差异的两个数据0.506和0.506127,可以输出的仿真结果却大不相同。
进一步的计算表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
洛伦兹从这个惊人的结果发现,准确预测天气只是人类的幻想,进而揭示出混沌现象具有不可预言性和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这两个基本特点。
洛伦兹最初使用的是“海鸥效应”来形容这种现象,他把这一发现写成研究论文即混沌理论于1963年出版,并于1972年用蝴蝶代替了海鸥,正式提出“蝴蝶效应”这一著名的名词。
尽管也有其他人有过类似的说法,比如爱伦•坡就曾声称人们挥着手可能会影响大气条件,但洛伦兹却是第一次对此进行系统思考并形成新的理论的人。
作为混沌理论的一个概念,蝴蝶效应或者说混沌理论在很多学科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数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经济学、工程学、金融学、物理学和哲学等等学科。
蝴蝶效应所揭示的道理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把它当做是管理学定律甚至都有些大材小用的意味。
不过我们从蝴蝶效应中所得到的启示仍是非常的深刻。
启示一注重细节的把握很多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细节的疏忽或改变就会造成结果的完全不同,就如同一只蝴蝶的挥舞竟能够引起美国的一场龙卷风,可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当要注重细节的把握。
蘑菇管理定律(MushroomManagement)

蘑菇管理定律(Mushroom Management)什么是蘑菇管理定律“蘑菇管理定律”指的是组织或个人对待新进者的一种管理心态。
因初学者常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只做一些打杂跑腿的工作,有时还会被浇上一头大粪,受到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组织或个人任其自生自灭;初学者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这种情况与蘑菇的生长情景极为相似。
一般在管理机构比较正式的大企业和公司里,这种情况比较多。
管理者要提早认识到这种现象并加以预防利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蘑菇管理定律的由来据称,蘑菇管理定律一词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一批年轻的电脑程序员的创意。
由于当时许多人不理解他们的工作,持怀疑和轻视的态度,所以年轻的电脑程序员就经常自嘲“像蘑菇一样的生活”。
电脑程序员之所以如此自嘲,这与蘑菇的生存空间有一定的关系。
蘑菇的生长特性是需要养料和水分,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一般需在阴暗角落里培育,过分的曝光会导致过早夭折。
古时,蘑菇的养料一般为人、兽的排泄物,虽不洁但为必需品。
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地点、养料两方面的条件给予了蘑菇的生存空间,但须为自生自灭,新进学者亦是如此。
管理中的蘑菇定律一个组织,一般对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
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
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汲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吃苦受难并非是坏事,特别是刚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能够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物有更深的了解,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蘑菇”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犹如破茧成蝶,如果承受不起这些磨难就永远不会成为展翅的蝴蝶,所以平和的走过生命的这一“蘑菇”阶段能够汲取经验,尽快成熟起来。
管理学中的动物定律

【蝴蝶效应】
• 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 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 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 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 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 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 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 蝶效应”
•
•
【鳄鱼法则】
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 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机会就是牺牲 一只脚。从鳄鱼法则得到的直接启示就是当你知道自己犯错时,立即了结出场!不可再找 借口、期待、祷告或采取其他任何动作,赶紧离场,不可试图调整头寸、避险或其他无谓 的措施,赶紧认赔出场! 应该说鳄鱼法则应用在金融投资方面是最为合适的,那就是要懂得割肉。一旦投资者 发现了自己的股票或者其他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那就必须要懂得止损,不得有任何延 误,不得存在任何侥幸。这条法则非常受到美国投资界的欢迎,所有世界上成功的证券投 资人在进入市场之前,都在反复训练对这一原则的理解程度。
三.个体与整体
每个人在企业中都会遇到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体目标和集体战略发生冲 突矛盾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进行一个取舍。如果一味坚持个体利益而导致集体 利益发生重大损失,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因为集体利益才是对个体利益最大的 保障,偶尔一两次的个体利益获取却埋下了长期个体利益的损失,这是非常得不 偿失的。
猴子管理法则

猴子管理法则背上的猴子——由比尔翁肯 (Bill Oncken)所发明的一个有趣的理论——背上的猴子。
他所谓的“猴子”,是指“下一个动作”,意指管理者和下属在处理问题时所持有的态度。
很多管理者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天走进办公大门后,总有员工跑到自己面前说:“我昨天的工作遇到了一些问题,请问该怎么解决?”这个时候,很多管理者会发现,当你听完下属员工的工作汇报后发现这件事情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你原本计划好今天要做的工作也因此耽误了不少时间。
责任是一只猴子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本来该下属员工自行完成的工作,因为逃避责任的缘故,交由上司处理。
每个下属都有自己的猴子,如果都交由上司管理,显然,管理者自己的时间将变得十分不够用。
比尔翁肯提出的猴子管理法则,目的在于帮助经理人确定已由适当人选在适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当然,这个法则只能运用在有生存价值的猴子身上,不该存活的猴子,就狠心把他杀了吧!编辑本段猴子管理法则内容比尔翁肯 (Bill Oncken)曾发明一个有趣的理论—「背上的猴子」。
他所谓的「猴子」,是指「下一个动作」。
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形:在走道上碰到一位部属,他说:「我能不能和您谈一谈?我碰到了一个问题。
」于是你便站在走道上专心听他细述问题的来龙去脉,一站便是半个小时,既耽搁了原先你要做的事,也发现所获得的信息只够让你决定要介入此事,但并不足以做出任何决策。
于是你说:「我现在没时间和你讨论,让我考虑一下,回头再找你谈。
」在这样的案例中,猴子原本在部属的背上,谈话时彼此考虑,猴子的两脚就分别搭在两人背上,当你表示要考虑一下再谈时,猴子便移转到你背上。
你接下了部属的角色,而部属则变成了监督者,他会三不五时跑来问你:「那件事办得怎样了?」如果你的解决方式他不满意,他会强迫你去做这件原本他该做的事。
当你一旦接收部属所该看养的猴子,他们就会以为是你自己要这些猴子的,因此,你收的愈多,他们给的就愈多。
猴子管理法则

3. 实际应用
3.3 管理好下属背上的猴子
猴子管理法则的启示:
•每一个人都应该照看自己的“猴子”; •不要麻烦别人照看自己的“猴子”; •组织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应该照看哪些“猴子”以及如何照看好它们; •不要试图把自己的“猴子”托付给别人照顾。这里的别人可能是上司、下属、 别的部门的同事,也可能是公司、社会乃至上天、命运等; •不要出现没有人照看的“猴子”,也不要出现有两个以上“主人”的“猴子”; •作为上司不仅应明确让下属知道他应该照看好哪些“猴子”,更需要训练下属 如何照看好他们的“猴子”。
管理人员内部培训
- 猴子管理法则 -
目录
1. 概念和简介 2. 目的 3. 实际应用
目录
1. 概念和简介 2. 目的 3. 实际应用
1. 概念和简介
•背上的猴子 •由 由 威 廉 姆 翁 肯 (William Oncken)所发明的一个有趣的理论。 他所谓的“猴子”,是指“下一个 动作”,意指管理者和下属在处理 问题时所持有的态度。
1. 概念和简介
责任是一只“猴子”
本来该下属员工自行完成的工作,因为逃避 责任的缘故,交由上司处理。每个下属都有自己的 猴子,如果都交由上司管理,显然,管理者自己的 时间将变得十分不够用。
1. 概念和简介
责任是一只“猴子” 责任/问题
承担责任/寻找解决办法 问题造成的损失
猴子 喂养猴子 饿死猴子
析
下属不思考、不做决定的两个原因:其一是有“托付思想”,依
3
赖上司或别人,这样的下属不堪大用;其二是上司习惯代替下属 做决定或享受别人听命于自己的成就感,这样的上司带领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