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规程

合集下载

检测室安全操作规程

检测室安全操作规程

检测室安全操作规程检测室安全操作规程一、一般要求1. 所有人员进入检测室前,必须经过安全培训,并具备相关安全操作知识和技能。

2. 检测室内应保持整洁,不得堆放杂物,尤其是易燃物品。

3. 禁止吸烟和使用明火。

4. 禁止随意触摸、调整、拆卸检测设备和仪器。

5. 所有设备和仪器必须经过检验和调试后方可使用,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6. 使用化学试剂时,应按照标签上的说明使用,并遵循相关安全操作规程。

7. 不得擅自更改或关闭检测设备和仪器上的安全装置。

二、电气安全1. 所有设备和仪器都必须接地,确保电气安全。

2. 电气设备和仪器应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

3. 禁止在检测室内乱拉电线,禁止电线交叉使用。

4. 禁止湿手接触电气设备和仪器。

5. 发现电气设备和仪器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修理。

三、化学品安全1. 使用化学试剂时,必须穿戴防护设备,如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

2. 禁止在检测室内食用、喝水和吸烟。

3. 检测室内应配备紧急洗眼器和紧急淋浴设备,以应对意外溅入眼睛或皮肤的情况。

4. 使用化学试剂的容器应正确标识,不得随意更换容器。

5. 使用化学试剂时应注意防止其接触到其他物质,特别是可燃物质。

6. 使用完化学试剂后,应及时清理残留物,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四、气体安全1. 检测室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2. 使用易燃、易爆气体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积聚导致爆炸事故。

3. 检测室内不得乱排气体罐,应按照规定的区域进行存放。

4. 对于有毒气体的检测,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备,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5. 发现有气体泄漏的情况,应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停止操作,并迅速撤离检测室。

五、紧急情况处理1. 发生火灾时,应立即按下火警按钮并报警,同时及时采取适当的灭火措施。

2. 发生人员伤害事故时,应立即停止操作,进行急救,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3. 发现有害气体泄漏时,应立即停止操作,迅速撤离检测室,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置。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完整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完整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编制: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批准: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目录第1章编制说明............................................. .:3第2章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5)第3章超声波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21)第1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4第2节承压设备钢板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29第3节承压设备用钢锻件超声检测及质量分级..................... .32第4章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5)第5章渗透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39)第6章工艺卡附表......................................... .44第1节射线检测工艺卡...................................... .24第2节超声检测工艺卡............................... 45 ..........第3节磁粉检测工艺卡................................. 46 ..........第4节渗透检测工艺卡............................... 47 ..........第一章编制说明1.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对金属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进行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的无损检测工作。

1.2引用标准和编制依据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年版)GB150-1998 〈钢制压力容器》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JB/T4730.1〜4730.6-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实施细则》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Q/JS.YLRQ--2008质量保证手册》1.3人员资格及职责1.3.1从事无损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质量监察机构颁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等级证书。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

04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实施
检测前的准备
确定检测对象和目的
明确检测对象及其质量要求,确定检测的目的和要求,如检测范围、 检测项目、验收标准等。
了解检测对象的材料、结构、制造工艺等信息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检测对象的材料种类、物理特性、制造工艺等信 息,以便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仪器。
确定检测方法
根据检测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无损检测方法,如超声检测、射线 检测、磁粉检测等。
定期培训
组织定期的培训活动,提高检测人员的技能水平 和专业素养。
技能认证
建立技能认证制度,确保检测人员具备相应的技 能和能力。
经验交流
鼓励检测人员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促进技 能水平的共同提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标准化操作
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确保检测人员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操作, 降低人为误差。
自动化与智能化
引入先进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实现检测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 化,减少人工干预。
提高检测准确度与可靠性
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根据被检测对象的特性、检测要求和限制条件,选择 最合适的无损检测方法。
优化参数设置
调整设备参数,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提高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将实际的检测数据、分析结果以及 判定结论整理成报告的形式。
B
C
D
报告批准与发放
经过审批后,将无损检测报告发放给相关 部门或人员,以便进行后续处理或应用。
审核报告
对撰写的报告进行审核,确保其内容完整 、准确、无误。
05
无损检测工艺规程优化与 改进
优化检测工艺流程
简化检测流程
通过合并、删除或重新排序检测步骤,减少不必要的操作,提高 检测效率。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nb t47013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nb t47013

1 适用范围1.1 适用于承压设备的制造、安装、在用检测中对接焊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

用于制作焊接头的金属材料包括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和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

1.2 承压设备其他金属材料、支承件和结构件的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

2 编制依据NB/T 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 47013.2-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3 一般要求3.1 射线检测人员3.1.1 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和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

3.1.2 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

从事评片的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

3.2 射线胶片3.2.1 胶片系统按照GB/T 19348.1分为六类,即C1、C2、C3、C4、C5和C6类。

Cl 为最高类别,C6为最低类别,胶片系统的特性指标见NB/T 47013.2附录B。

3.2.2 胶片处理方法、设备和化学药剂可按照GB/T 19384.2的规定,用胶片制造商提供的预先曝光胶片测试片进行测试和控制。

3.2.3 不使用超过胶片制造商规定的使用期限的胶片。

胶片按制造商推荐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予以保存,并避免受任何电离辐射的照射。

3.3 观片灯观片灯的主要性能符合GB/T 19802的有关规定,最大亮度能满足评片的要求。

3.4 黑度计3.4.1 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4.5,测量值的误差应不超过±0.05。

3.4.2 黑度计至少每6个月校验一次。

校准黑度计用的标准黑度片必须在有效期内,并通过计量部门的鉴定(2年)新购置的标准黑度片只要在有效期内也允许。

3.5 增感屏3.5.1 X射线照相能量在500KV以下时选用增感屏的材料应是铅屏。

3.5.2 前屏和后屏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城镇燃气管网泄漏检测技术规程CJJT215—2014

城镇燃气管网泄漏检测技术规程CJJT215—2014

城镇燃气管网泄漏检测技术规程CJJ/T 215—20141总则1.0.1为规范城镇燃气管网泄漏检测要求,及时发现和判断燃气泄漏,准确查找和定位泄漏点,提高管网安全运行水平,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城镇燃气管道及管道附属设施、厂站内工艺管道、管网工艺设备的泄漏检测。

本规程不适用于储气设备本体的泄漏检测。

1.0.3城镇燃气管网的泄漏检测应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并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

1.0.4城镇燃气管网的泄漏检测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 城镇燃气管网 city gas pipingsystem从城镇燃气供气点至用户引入管之间的管道、管道附属设施、厂站内工艺管道及管网工艺设备的总称。

2.0.2 泄漏检测 leak detection使用检测仪器确定被检对象是否有燃气泄漏并进行泄漏点定位的活动。

2.0.3 管道附属设施 pipelinesubsidiary facilities与管道相连并实现启闭、抽水等功能设备的总称,如阀门、凝水器等。

2.0.4 管网工艺设备 piping systemprocess equipments与管道相连具有对燃气进行过滤、计量、调压及控制等功能设备的总称,如过滤器、流量计、调压装置等。

2.0.5 灵敏度 sensitivity检测仪器所能检出的燃气最小浓度。

2.0.6 最大允许误差 maximumpermissible error对于给定的测量仪器,由标准所允许的,相对于已知参考量值的测量误差的极限值。

3检测3.1一般规定3.1.1泄漏检测人员应根据管网和厂站的规模及设备、设施的数量等因素配置,并应通过相关知识及检测技能的培训。

3.1.2泄漏检测人员及检测场所的安全保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 51的有关规定。

检测现场安全标志的设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燃气标志标准》CJJ/T 153的有关规定。

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

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

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 1—检验标本的采集一、标本的正确采集标本采集必须符合2个条件,即必须满足检测结果正确性的各项要求和检测结果必须能真实地反映检验对象当前病情,避免干扰因素的存在.二、标本的贮存标本采集后尽快送至实验室,若不能及时送检,已采集的标本要按检验规定的贮存条件,如室温、冰浴、温浴或防腐贮存,将标本直立置于稳定、干燥、避光、密闭的环境中,避免振摇,以免标本遗洒或溶血影响检测结果.三、标本的运送必须保证运送后标本所分析的结果与刚采集标本后分析的结果一致。

四、标本的签收临床工作人员从口才采集标本并将标本从临床运送到实验室及实验室人员接收临床标本,均应按标准化要求进行,做到认真核对,包括标本来源、标本属性、检查项目、标本采集和运送是否合乎要求等,标本送出人员和标本接收人员都要做认真的记录并签字存档.五、标本的处理1、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应及时正确地予以处理,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如果取血后未尽快转送或分离血清、血浆,血清与血块簪时间接触可发生变化。

3、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处理应注意事项:(1)、时间: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应尽快予以分类和离心.①、促凝标本应尽早处理,可在采血5-15分钟后离心;②抗凝标本可采血后立即离心;③非抗凝(无促凝)标本采血30—60分钟后离心;④抗凝全血标本(全血细胞分析、ESR等)不需要离心.(2)、温度:一般标本为室温(最好是22—25℃)放置;冷藏标本(对温度依赖性分析物)应保持在2—8℃直到温度控制离心。

(3)、采血管放置:应管口(盖管塞)向上,保持垂直立位放置。

(4)、采血管必须封口:管塞移去后会使血PH改变,影响检测结果,封口可以减少污染、蒸发、喷洒和溢出等。

六、分析前的可变因素1、生物因素:可引起所检测物质在体内的变化,此种变化与检测方法无关,分为可变的和固定的生物因素。

2、干扰因素:在收集和分析标本过程中,干扰因素常导致分析结果与被测物真实浓度不符.七、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遵照医嘱采集各种标本均应按医嘱执行。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规程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规程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规程1. 引言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可靠和长期运行,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

本技术规程旨在规范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2. 术语和定义•水利工程:指用于调节水文水资源、防洪、灌溉、发电等目的的各类工程。

•质量检测:指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构造、施工质量等进行检验和评定的过程。

3. 检测组织与人员3.1 检测组织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设备,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检测人员等。

3.2 检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相应培训和考核。

4. 检测计划与方案4.1 在水利工程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检测计划和方案,包括检测内容、检测方法、检测频次等。

4.2 检测计划和方案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阶段和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

5. 检测内容与方法5.1 检测内容包括材料、构造和施工质量等方面的检测。

5.2 检测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材料和构造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物理试验、化学分析、现场观察等。

6. 检测设备与仪器6.1 检测设备应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并经过定期维护和校准。

6.2 检测仪器应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和可靠性,并由专业人员操作和维护。

7. 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7.1 检测数据应及时记录和保存,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7.2 检测数据应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水利工程质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8. 报告编制与提交8.1 检测报告应按照规定格式编制,包括检测结果、分析意见、建议措施等内容。

8.2 检测报告应及时提交给相关单位和部门,并保留副本备查。

9. 质量评估与控制9.1 对于不合格的水利工程,应进行质量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9.2 对于合格的水利工程,应加强质量控制和监督,确保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10. 监督与管理10.1 检测组织应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考核。

03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_NB_T47013

03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_NB_T47013

1 适用范围1.1本部分规定了承压设备焊缝及其原材料、机加工部件磁粉检测方法及质量分级要求。

1.2本部分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板材、复合板材、管材、管件和锻件等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以及铁磁性材料对接接头、T型焊接接头和角接接头等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于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1.3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也可参照本部分进行磁粉检测。

2 编制依据NB/T 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 47013.4—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3 一般要求3.1 检测人员3.1.1从事磁粉检测的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相应无损检测人员资格。

3.1.2磁粉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2 磁粉检测程序磁粉检测程序如下:⑴预处理;⑵磁化;⑶施加磁粉或磁悬液;⑷磁痕的观察与记录;⑸缺陷评级;⑹退磁;⑺后处理。

3.3 磁粉检测设备3.3.1 设备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8290的规定。

3.3.2 提升力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包括整流电)磁轭或永久性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小于等于0.5mm)。

3.3.3 断电相位控制器采用剩磁法检测时,交流探伤机应配备断电相位控制器。

3.3.4黑光灯当采用荧光磁粉检测时,使用的黑光灯在工件表面的辐照强度应大于或等于1OOOμW/cm2,其波长应为315nm-400nm,峰值波长约为365nm。

黑光源应符合GB/T 5097的规定。

3.3.5黑光辐光照度计黑光辐光照度计用于测量黑光的辐照度,其测量的波长范围应至少在315nm-400nm内,峰值波长约为365n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场焊缝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规程 (试行稿)

天津唯实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2012年8月 I

目 录 前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一般规定…………………………………………………………………………………………………………5 5检测系统…………………………………………………………………………………………………………5 6试块………………………………………………………………………………………………………………6 7检验等级…………………………………………………………………………………………………………8 8检测准备…………………………………………………………………………………………………………8 9检测系统设置和校准……………………………………………………………………………………………11 10检测……………………………………………………………………………………………………………13 11检测数据的分析和解释………………………………………………………………………………………13 12对非平行扫查发现的相关显示的辅助检测…………………………………………………………………15 13缺欠评定………………………………………………………………………………………………………16 14检测报告………………………………………………………………………………………………………16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参考试块………………………………………………………………………………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 缺欠深度、高度及表面盲区高度的计算……………………………………………20 附录C(资料性附录) 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报告格式………………………………………………………21 II

前 言 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无损检测方法,具有环保、对人体无伤害、缺陷检出率高、缺陷尺寸定量精度高、检测结果能图像化存储及便于实现自动扫查等优点,目前该项检测技术已经在许多大型设备的焊缝检测中应用。 本规程起草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技术资料和相关标准,同时参考了JB/T4730.10-2005《特种设备无损检测 TOFD检测》,GB/T 23902-2009《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超声衍射声时技术检测和评价方法》,CEN/TS 14751-2004《焊接---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在焊接检验中的使用》,ASTM 2373-2004《采用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的标准实施规程》,NVN-ENV 583-6-2000《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第六部分:超声衍射声时技术检测和评价方法》,BS 7706-1993《用于缺陷探测、定位和定量的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的校准和设置指南》,NEN 1822-2005《衍射时差法超声检验技术验收规范》,ASME code case 2235-9《锅炉压力容器案例——超声波代替射线检验》等标准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并结合压力容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经验,在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安全可靠的原则下,明确了本公司压力容器现场焊缝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的方法及缺陷评定要求。 本规程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

1

压力容器现场焊缝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压力容器现场焊缝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的方法及缺陷评定的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母材厚度为20mm~300mm的工程结构用非合金钢、低合金钢及合金钢对接焊接接头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其它类型金属材料可参照执行,但应充分考虑材料的几何特性、声学特性及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 12604.1 无损检测 术语 超声检测(GB/T 12604.1-2005,ISO5577:2000,Non-destructive testing-Ultrasonic inspection-Vocabulary,IDT) GB/T 19799.1 超声探伤用1号标准试块技术条件 GB/T 20737 无损检测 通用术语和定义(GB/T 20737-2006,ISO/TS18173:2005,IDT) JB/T 10061 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通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GB/T12604.1和GB/T20737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TOFD Time of Flight Diffraction technique 是利用缺欠端点的衍射波信号发现缺欠和测定缺欠尺寸的一种超声检测方法,一般使用纵波斜探头,采用一发一收模式,见图1。 3.2

直通波 lateral wave 从发射探头沿工件以最短路径到达接收探头的超声波,见图1。 3.3

底面反射波 back wall echo 经底面反射到接收探头的超声波,见图1。 2

接收探头上端点衍射波下端点衍射波

直通波

底面反射波 发射探头

a) 平板工件 发射探头接收探头

直通波

上端点衍射波

下端点衍射波底面反射波

b) 凸面工件 发射探头接收探头

上端点衍射波下端点衍射波底面反射波

直通波

c)凹面工件 图1 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示意图 3.4

探头中心间距PCS probe center separation 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入射点之间的距离,见图2。 3.5

缺欠上端点 upper tip of imperfection 距扫查面最近的缺欠端点,见图2。 3

上端点 下端点

底面

扫查面 接收探头 发射探头

图2 缺欠的上、下端点、深度、高度和探头中心间距 3.6

缺欠下端点 lower tip of imperfection 距扫查面最远的缺欠端点,见图2。 3.7

缺欠深度 imperfection depth 缺欠上端点与扫查面间的距离,见图2中的d1。 3.8

缺欠高度 imperfection height 在一个缺欠长度范围内,缺欠最高上端点与最低下端点在工件厚度方向上的投影距离,其中扫查面开口缺欠高度指缺欠下端点到扫查面的距离,底面开口缺欠高度指缺欠上端点到底面的距离,见图2中的h。 3.9

非平行扫查 non-parallel scan 探头运动方向与声束方向成直角的扫查方式。也叫D扫描,见图3 a)。 3.10 平行扫查 parallel scan 探头运动方向与声束方向平行的扫查方式。也叫B扫描,见图3 b)。

XZ

2343412

2

65

YY

78

9

a) 非平行扫查和TOFD检测图像 4

XZ34

34

122

65

YY

78

9

b) 平行扫查和TOFD检测图像

XZ

2343412

2

65

YY

78

9

c) 偏置非平行扫查 1—参考线; 2—探头移动的方向; 3—发射探头; 4—接收探头; 5—通过整个厚度范围内的传送时间; 6—直通波; 7—缺欠的上端点; 8—缺欠的下端点; 9—底面反射波。

图3 非平行扫查、平行扫查和偏置非平行扫查TOFD检测图像 3.11

偏置非平行扫查 offset non-parallel scan

在焊缝TOFD检测时,探头组主声束的交点偏离焊缝中心线的非平行扫查,见图3 c)。 3.12 纵向平行扫查 portrait scan 焊缝TOFD检测时,探头组沿着焊缝方向移动的平行扫查,见图4。

XY

34

2 5

图4纵向平行扫查 3.13 横向非平行扫查 landscape prientation 焊缝TOFD检测时,探头组垂直于焊缝方向移动的非平行扫查,见图5。

XY

23

421

图5 横向非平行扫查 3.14

A扫描显示 A-scan display 超声波信号的射频波型显示图,一个轴代表波幅,另一个轴代表声波的传播时间。 3.15 TOFD图像 TOFD image TOFD数据的二维显示,是将扫查过程中采集的A扫描信号连续拼接而成,一个轴代表探头移动距离,另一个轴代表深度,一般用灰度表示A扫描信号的幅度。

3.16 坐标定义 coordinate definition

规定检测起始参考点O点以及X、Y和Z坐标的含义,见图6。

ZOY

X扫查面底面 图6 坐标定义

O—设定的检测起始参考点 X—沿焊缝长度方向的坐标 Y—沿焊缝宽度方向的坐标 Z—沿焊缝厚度方向的坐标

4 一般规定

4.1 按照本规程进行TOFD检测、分析图谱、出具和签发报告的人员,应取得电力行业或中国无损检测学会等超声检测2级及以上资格证书和TOFD检测2级及以上专项资格证书,并有从事TOFD检测的工程实际经验。 4.2 检测前应针对被检工件编制作业指导书。 4.3 应根据被检工件的厚度和结构形式制作对比试块。

5 检测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