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 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修订内容

修订内容1 进一步明确基桩检测方法选择原则及抽检数量的规定;3.1.1 基桩检测可分为施工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检测和施工后为验收提供依据的工程桩检测。
基桩检测应根据检测目的、检测方法的适应性、桩基的设计条件、成桩工艺等,按表3.1.1合理选择检测方法。
当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测方法的相互补充、验证,能有效提高基桩检测结果判定的可靠性时,应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
3.3.1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检测应依据设计确定的基桩受力状态,采用相应的静载试验方法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检测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且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当预计工程桩总数小于50根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2根。
3.3.3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方法选择,应符合本规范第3.1.1条的规定;当一种方法不能全面评价基桩完整性时,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基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2除符合本条上款规定外,每个柱下承台检测桩数不应少于1根;3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或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大直径灌注桩,应在本条第1~2款规定的检测桩数范围内,按不少于总桩数10%的比例采用声波透射法或钻芯法检测;4 当符合本规范第3.2.6条第1~2款规定的桩数较多,或为了全面了解整个工程基桩的桩身完整性情况时,宜增加检测数量。
对干作业挖孔桩和单节预制桩,数量可减半。
——取消3.3.4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进行承载力验收检测: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2施工前未按本规范第3.3.1条进行单桩静载试验的工程;3施工前进行了单桩静载试验,但施工过程中变更了工艺参数或施工质量出现了异常;4地基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5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6 施工过程中产生挤土上浮或偏位的群桩。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学习教学文案

二、10项主要修订
2.4补充、修改了钻芯法桩身完整性判定方法
类别
单孔
两孔
特征
三孔
混凝土芯样连续、完整、胶结较好,芯样侧表面较光滑、骨料分布基本均匀,芯样 呈柱状、断口基本吻合。有下列情况之一:
1 芯样侧表面有较多气孔、严 1 芯样侧表面有较多气孔、严
Ⅱ类 表沟蜂沟芯不部样检要为Ⅲ槽面窝 槽 样 均 位 试 测求12类局 芯或有麻 连 骨 匀 的 件 值,部 样较蜂面 续 料 混 抗 满, 否多窝芯 侧严 或 分 凝 压 足则但气麻样 表重 局 布 土 强 设应对孔面部 极 芯 度 计判应侧 面、;、重 土 同 重 土 孔 但 压 应 段 同 外判一 同 观蜂 芯 蜂 芯 该 强 一长23为深 一 判窝 样 窝 样 深 度 深度芯 任Ⅲ度 深 定麻 骨 麻 骨 度 检 度不样一类部度完面料面料部测部大侧孔;位部整分分位值位、、于表局的位性布布的满的连连1面部0芯的类不不混足局续续c有混m样芯别均均凝设部沟沟,较凝中样为匀匀土计混槽槽且多土未中Ⅰ芯要凝或或,,在气芯同同类样求土局局但且另孔样时时或试芯部部在在,一破、出出Ⅱ件样混混两另否现现碎类严抗的凝凝孔孔一则;,,重土同重土孔时样求段同外,一观蜂芯蜂芯或出试一长23否深判窝样窝样三现件深度芯任则度定麻骨麻骨孔抗度,不样一应部完面料面料同压部但大侧 孔判位 整分 分 一 强 位、 、 该于表 局为的 性布 布 深 度 的连 连 深1面 部0Ⅲ芯 类不 不 度 检 局续 续 度c有 混m类样 别均 均 部 测 部沟 沟 部,较 凝;中 为匀 匀 位 值 混槽 槽 位且多 土未Ⅰ的 满 凝或 或 的, ,在气 芯同类芯 足 土局 局 混但 且另孔 样时或样 设 芯部 部 凝在 在两破、出Ⅱ中 计 样混 混 土三 任现碎类严同 要 的凝 凝 芯孔孔 两;,
jgj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一、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建筑施工中的基桩施工及基桩检测。
二、术语定义1. 基桩:指建筑施工过程中钻机钻获的土基体,且随施工阶段的变化不断受到破坏的土质。
2. 基桩检测:指按照建筑施工调查报告要求,通过在钻孔中插入不同规格探针,测量孔道内基桩壁面余量以及孔道深度等参数,以验证施工质量状况的行为。
3. 预钻预测:指在施工过程中,根据钻取的土层情况,对将要钻取的土层类型和体积,进行合理预测,以优化施工进度的行为。
三、施工准备1. 搭建保护措施:施工方根据实际情况要求,搭建规范的防护墙,并完成各种安全措施,以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施工现场的完成。
2. 质量检查:施工方应当检查各种施工材料和设备,以确保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并达到规范要求。
四、施工步骤1. 预钻预测:钻孔负责人根据场地现状及先前施工进度表,对接下来钻进的土层,进行科学预测,合理判定预钻深度,在合理范围内优化施工进程,以确保施工完成。
2. 计算余量:施工方应当首先确定钻孔的深度及各孔道余量,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基桩安装,让基桩表面平整并能达到规范能提供的安全作用。
3. 离心加固:基桩表面安装完毕后,需对基桩表面进行离心加固,以减少基桩内部土层及其两侧土层的渗水弱化作用。
4. 检测:施工完毕后,基桩孔道应当按照设计要求,逐一进行内部检测,以确定检测参数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五、安全措施1. 工作人员应当熟悉施工现场,熟悉钻孔设备的操作,准确掌握提供的设计要求,以确保工作安全。
2. 施工现场应当设置安全距离,以确保施工人员和次级责任人的安全,并避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损失。
3. 对基桩检测过程中提取的土样及检测仪器等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污染环境及就地施工安全。
4. 施工中所有设备和土壤样本都必须严格管理,以保证后期质量检测的准确度。
六、检查和评价1. 基桩检测过程中,应当根据施工文件内提供的参数,加强基桩检测参数的把控,以确保建筑物正确使用能达到设计要求并不致有安全隐患。
新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新版.pdf

JGJ106-201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应知条文必会条文(1)2.1.2 桩身完整性:反映桩身截面尺寸相对变化、桩身材料密实性和连续性的综合定性指标。
(2)2.1.6 低应变法:采用低能量瞬态或稳、态方式在桩顶激振,实测桩顶部的速度时程曲线,或在实测桩顶部的速度时程曲线同时,实测桩顶部的力时程曲线。
通过波动理论的时域分析或频域分析,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
(3)2.1.8 声波透射法:在预埋声测管之间发射并接收声波,通过实测声波在混凝土介质中传播的声时、频率和波幅衰减等声学参数的相对变化,对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的方法。
(4)3.1.2 当设计有要求或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施工前应进行试验桩检测并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1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2 无相关试桩资料可参考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桩基;3 地基条件复杂、基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4 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采用新工艺成桩的桩基。
(5)3.1.3 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
(6)3.2.3 检测方案的内容宜包括:工程概况、地基条件、桩基设计要求、施工工艺、检测方法和数量、受检桩选取原则、检测进度以及所需的机械或人工配合。
(7)3.2.5 基桩检测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4.3.4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2)9.2.3 高应变检测专用锤击设备应具有稳固的导向装置。
重锤应形状对称,高径(宽)比不得小于1。
(3)9.2.5 采用高应变法进行承载力检测时,锤的重量与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的比值不得小于0.02。
(4)9.4.5 高应变实测的力和速度信号第一峰起始段不成比例时,不得对实测力或速度信号进行调整。
1 当采用低应变法或声波透射法检测时,受检桩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70% ,且不应低于15MPa;2 当采用钻芯法检测时,受检桩的混凝土龄期应达到28d,或受检桩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要求;3 承载力检测前的休止时间,除应符合本条第 2 款的规定外,当无成熟的地区经验时,尚不应少于表3.2.5 规定的时间。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学习学习课件.ppt

二、10项主要修订
2.1取消了工程桩承载力验收检测应通过统计得到承载力特征值的要求
2003版规范要求“工程桩承载力检测结果的评价,应给出每根 受检桩的承载力检测值,并据此给出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 桩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
2014版规范改为“工程桩承载力验收检测应给出受检桩的承载 力检测值,并评价单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对水平位移不敏感的建筑物取10mm。 ③取设计要求的水平允许位移对应的荷载,且满足桩身抗裂要求。
精品
二、10项主要修订
2.4补充、修改了钻芯法桩身完整性判定方法
①同深度部位的不同钻孔的芯样质量的关联性; ②芯样强度检测值对桩身完整性判定的影响。
精品
二、10项主要修订
2.4补充、修改了钻芯法桩身完整性判定方法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2014
2015年3月
精品
• 一、前言
目 录 • 二、10项主要修订
• 三、其他修订
精品
一、前言
1.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为行业标准,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原《建筑 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同时废止。
精品
二、10项主要修订
2.3修改了水平静载试验要求以及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判定方法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①当桩身不允许开裂或灌注桩配筋率小于0.65%时,可取水平临
界荷载的0.75倍; ②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钢桩和配筋率不小于0.65%的灌注桩,
可取设计桩顶标高处水平位移所对应荷载的0.75倍; 水平位移可按下列规定取值:1)对水平位移敏感的建筑物取6mm;
取消了“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不再要求工程桩验收时 通过统计方法得到承载力特征值。
JGJ 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2021/7/7
第三章 基本规定
9 完整性检测数量同JGJ 106 -2003,但细节 有变化: 1)对大直径端承桩其中必须有10%的桩采 用钻芯或声透法检测;——未变 2)对干作业挖孔桩和单节预制桩,数量可 减半。———取消
2021/7/7
2021/7/7
三、《规范》主要内容
适用于施工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检测和 施工后的验收检测,重点放在竣工验收检 测。
桩基工程属于隐蔽工程,发现质量隐患 难,事后处理事故更难。所以对大型桩基 工程,应强调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及早发 现质量隐患并及时处理,即信息化施工。
2021/7/7
四、《规范》主要特点
2021/7/7
第一章 总则
1.0.3 原则: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搭配、检测结果综合分
析判定。具体解释如下:
1) 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搭配主要体现了各种检测 方法在解决桩的质量问题时的技术能力定位和 优势互补。 2) 检测结果综合判定体现了岩土工程的学科特 点——经验性。
2021/7/7
第一章 总则
3) 充分了解各种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审慎判定 其结果的可靠性,遇有含糊或不明白之处应进 行多方寻证,以免陷入类似“气功、特异功能” 等以讹传讹的怪圈。例如一些耳熟能详的“想 当然”的论点:
9 取消了高应变法对动测承载力检测值进行 统计的要求;
10 增加了高应变法桩身完整性系数计算应考 虑长桩提前卸载影响的要求;
11 增加了声波透射法现场自动检测及其仪器 的相关要求;
2021/7/7
修订内容
12 改进了声波透射法的声速异常判断临 界值的确定方法;
13 增加了采用变异系数对检测剖面声速 异常判断概率统计值进行限定的要求; 14 改进了声波透射法的桩身完整性判 定方法。
jgj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doc106-2014 Building Pile Testing Technical n106-2014 Building Pile Testing Technical n may be unfamiliar to many n nals。
What does it mainly regulate and what are its basic contents。
The following is a n of basic n on 106-2014 Building Pile Testing Technical n for n nals: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ile testing work。
standardize the pile testing method。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design and n acceptance。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afety。
advanced technology。
accurate data。
and correct n。
this n is formulated.The main technical contents of this n are: 1.General ns。
2.Terms and symbols。
3.Basic ns。
4.Single pile vertical compressive static load test。
5.Single pile vertical tensile static load test。
6.Single pile horizontal static load test。
7.Core drilling method。
8.Low strain method。
9.High strain method。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完整版

目次1总则 (1)2术语和符号 (2)2.1术语 (2)2.2符号 (2)3基本规定 (6)3.1一般规定 (6)3.2检测工作程序 (7)3.3检测方法选择和检测数量 (8)3.4验证与扩大检测 (10)3.5检测结果评价和检测报告 (11)4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12)4.1一般规定 (12)4.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22)4.3现场检测 (13)4.4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15)5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17)5.1一般规定 (17)5.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17)5.3现场检测 (18)5.4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18)6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20)6.1一般规定 (20)6.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20)6.3现场检测 (21)6.4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21)7钻芯法 (24)7.1一般规定 (24)7.2设备 (24)7.3现场检测 (24)7.4芯样试件截取与加工 (25)7.5芯样试件抗压强度试验 (25)7.6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26)8低应变法 (29)8.1一般规定 (29)8.2仪器设备 (29)8.3现场检测 (29)8.4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30)9高应变法 (33)9.1一般规定 (33)9.2仪器设备 (33)9.3现场检测 (33)9.4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35)10声波透射法 (40)10.1一般规定 (40)10.2仪器设备 (40)10.3声测管埋设 (40)10.4现场检测 (41)10.5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42)附录A 桩身内力测试 (48)附录B 混凝土桩桩头处理 (51)附录C 静载试验记录表 (52)附录D 钻芯法检测记录表 (53)附录E 芯样试件加工和测量 (54)附录F 高应变法传感器安装 (55)附录G试打桩与打桩监控 (57)本规范用词说明 (59)引用标准名录 (60)附:条文说明 (61)1总则1.0.1为了在基桩检测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正确评价,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制定本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订内容
5 修改了水平静载试验要求以及水平承 载力特征值的判定方法;
6 针对钻芯法桩底持力层岩土性状评价, 修改了截取岩芯数量的要求;
7 改进了钻芯法桩身完整性判定方法;
修订内容
8 对截面多变且变化幅度较大的灌注桩,增加 了低应变法检测时应进行辅助验证检测的 要求;对于浅部缺陷,增加了使用带力传 感器锤击设备进行测试判定的要求;
5 本规范抽样数量基本采用低限原则,便于各地在执 行时可结合当地特点适当增加。
第三章 基本规定
6 发挥高应变法在预制桩打桩过程监控中的优势。
注意:高应变法通常被认为是半直接法,这只是针 对检测桩承载力而言的,因为需要假定桩-土模 型及其参数,承载力计算分析结果受人的主观因 素影响。但对等截面预制桩采用锤击沉桩工艺时, 打桩拉应力(对深厚软土中的砼桩)、压应力 (对桩端进入硬层的桩)以及桩身完整性的测量, 属于直接法范畴。
3 按“总则”的基本原则提出多种方法配合以及施工
前、后和过程中的检测。验收检测时,建议低应变 普查在前,承载力检测在后。
第三章 基本规定
4 验证时,最好采用直接法或至少比原检测方法的准 确度或可信度更高一级的方法。——原则一 有验证或扩大检测要求,应得到有关各方确认。 主要是考虑责权问题,还有就是当检测结果出现不满 足设计要求的情况时,还可通过设计复核、补强等措 施,在不影响上部结构正常使用与安全的情况下,让 步验收。 ——原则二
第三章 基本规定
7 抽样方式未建立在概论统计学基础上,仍沿用了 传统的百分比抽样方式,施工方风险α (错判概 率)和使用方风险β (漏判概率)无法评价。
8 施工前后的静载试验:对受场地或设备条件限制 无法进行静载试验的大直径端承桩可采用钻芯法 核验或深层载荷板试验,有地方标准、经验时也 可采用动探、标贯等方法核验。
9 取消了高应变法对动测承载力检测值进行 统计的要求;
10 增加了高应变法桩身完整性系数计算应考 虑长桩提前卸载影响的要求;
11 增加了声波透射法现场自动检测及其仪器 的相关要求;
修订内容
12 改进了声波透射法的声速异常判断临 界值的确定方法;
13 增加了采用变异系数对检测剖面声速 异常判断概率统计值进行限定的要求; 14 改进了声波透射法的桩身完整性判 定方法。
14 改进了声波透射法的桩身完整性判定 方法。
三、《规范》主要内容
1 《规范》共有十章、八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 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 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钻 芯法、低应变法、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桩身内力 测试等。
包含了国内广泛应用的七种基桩检测方法。我国作 为世界上基桩检测技术应用最为普及的国家,《规范》 反映了国内外、特别是我国近年来基桩检测实践经验 和科研成果,新增了钻芯法、桩身内力测试等内容。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 21:2000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第二章 术语、符号
桩身完整性:反映桩身截面尺寸相对变化、桩 身材料密实性和连续性(涵盖了桩长不够)的 综合定性指标。
注:(1) “相对变化”和“综合定性”的措辞, 突出体现了对低应变反射波 法检测 桩 身完整性的技术能力定位。
第三章 基本规定
12 2003版规范要求:“承载力检测结果评价应
给出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是
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2014003年给出的解释是:由于按百分 比抽样缺乏科学性,所以“给出……满足设计要 求的结论”只是在《规范》制定的“游戏规则” 下的一种“报告结论形式”,并不意味着责任, 当然,若检测工作中因未严格执行标准得出错误 结论、并造成经济损失的除外。
等十一个单位共同修订完成。
二、编制过程和主要修订内容
编制过程
1 规范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于2010年5月在宁波 召开。会上讨论了拟定的编制大纲,确定了编写分工和需 要补充试验及研究的内容,并对以下编制基本原则和需重 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2 规范编制组第二次工作会议于2010年10月在武夷山召 开,对规范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讨论。
注意:本规范虽未列出、但其他标准已给出的相关 检测方法也可采用。
第三章 基本规定
9 完整性检测数量同JGJ 106 -2003,但细节 有变化: 1)对大直径端承桩其中必须有10%的桩采 用钻芯或声透法检测;——未变 2)对干作业挖孔桩和单节预制桩,数量可 减半。———取消
第三章 基本规定
10 对“同一条件下桩基分项工程”的理解:
3 规范编制组第三次工作会议于2011年6月在黄山召开, 对规范征求送审稿进行了讨论。
4 规范送审稿审查会于2011年10月在北京召开。
修订内容
1 进一步明确基桩检测方法选择原则及抽 检数量的规定;
2 对验证检测的方式进行了扩充; 3 针对工程桩承载力验收检测,取消了通 过统计得到承载力特征值的要求; 4 除抗裂控制条件外,明确了抗拔桩验收 检测时施加荷载的最低要求;修改了抗拔 桩上拔量观测点的设置要求;
四、《规范》主要特点
2 为避免超适用范围滥用的情况发生,《规范》根据各 检测方法的技术能力进行了定位,对出现误判高发区 以及机理不明确或使用尚不成熟的情况进行了限制, 并根据实例总结、结合理论与实验研究,对过去在概 念上容易引发误导的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执行规 范时可能出现误判以及对过去沿袭下来的按百分比抽 样的习惯(但因经济上的原因暂时无法改变的)所存 在的风险性进行了详细说明。
五、《规范》主要技术内容
第一章 总则
1.0.1 目的:桩基工程的基桩检测工作质量与检测结
果的可靠性关系到主体结构的正常使用与安全。规范 目的是统一基桩检测方法、规范检测市场,推动基桩 检测技术健康发展,为桩基工程设计和施工验收环节 提供便于采纳的检测结论。
理解:突出安全适用,《规范》中技术先进性 和成熟性的体现及差异。
论基础
☻ 高应变法检测桩承载力时,桩必须产生贯入 度;悖论
……等等。
第一章 总则
1.0.4 与其他相关标准之间的关系: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基桩动测仪》JG 3055/T-1999
第一章 总则
1.0.2 适用范围: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
【解释】在《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中有四个工程桩验收主控项目,其中 两个主控项目——桩位偏差和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包 含在GB50202中,另两个主控项目——承载力和桩身 完整性指向了JGJ106。考虑到桩基工程验收的惯例以 及验收时桩的合格判定不仅有四项主控项目,还有很 多一般项目(材料、接桩、钢筋笼、桩顶标高、泥浆 性能、充盈系数),所以基桩检测报告一般不给出合 格判定,只给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简介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陈凡
一、任务来源
根据住建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 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 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 司、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 究所、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宁波三江检测有限公司、 青海省建筑建材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 自平衡法与传统的单桩竖向(抗压、抗拔) 静 载试验的差别在于加载方式,但两者得到的单 桩竖向承载力差异应该不大;机理
第一章 总则
☻ 反射波法没有测到预应力管桩接头的反射, 通常表明管桩接头端板焊接良好;知识延伸
☻ 高应变法检测桩承载力时,桩顶实测的最大 锤击力应超过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波动理
四、《规范》主要特点
5 《规范》编制时基本贯彻了抽检数量低限原 则,即在能查清桩基质量隐患、确保安全 的基础上,抽检数量的规定在不同具体情 况下区别对待,基本没有硬性规定必须进 行扩大检测或验证检测的数量,以体现经 济合理性,给各地制订地方标准或规定留 有余地,也不违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 收统一标准》的原则。
第一章 总则
1.0.3 原则: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搭配、检测结果综合分
析判定。具体解释如下:
1) 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搭配主要体现了各种检测 方法在解决桩的质量问题时的技术能力定位和 优势互补。 2) 检测结果综合判定体现了岩土工程的学科特 点——经验性。
第一章 总则
3) 充分了解各种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审慎判定 其结果的可靠性,遇有含糊或不明白之处应进 行多方寻证,以免陷入类似“气功、特异功能” 等以讹传讹的怪圈。例如一些耳熟能详的“想 当然”的论点:
一百栋别墅作为一个验收单元,而每栋别 墅10根桩。
【解释】桩基工程一般为分项工程。同一条 件指地基条件、桩长相近,桩端持力层、 桩型、桩径、成桩工艺相同,且可能包括 若干个桩基分项(子分项)工程
第三章 基本规定
11 统一了桩身完整性分类 注意:完全有可能是完整性的Ⅰ类桩,而
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三、《规范》主要内容
适用于施工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检测和 施工后的验收检测,重点放在竣工验收检 测。
桩基工程属于隐蔽工程,发现质量隐患 难,事后处理事故更难。所以对大型桩基 工程,应强调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及早发 现质量隐患并及时处理,即信息化施工。
四、《规范》主要特点
1 为促进成熟的基桩检测技术推广应用,规范 建筑工程基桩检测市场,做到安全适用、正确 评价。《规范》突出了合理选择基桩检测方法 及相应抽检桩数、正确分析判定检测结果的规 定,即应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地质条件、施工质量可靠性、使用要求等因素 确定。实现了各种检测方法合理搭配、互补和 检测结果应综合分析判定的基本原则,体现了 各专业的知识相互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