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口苦勿泥于寒热
从脏腑虚寒证辨治口苦

2 . 4 心脾 两虚证 : 《 景岳 全书 ・ 杂病谟 ・ 口舌》 : “ 如 口苦
者, 未必悉 由心火 , 口淡者未必尽 因 胃热 。 盖凡 以思虑劳 倦, 色欲 过度者 , 多有 口苦 舌燥 , 饮 食无 味之证 , 此其 咎
不在心脾 , 则在肝 肾 , 心脾虚则肝胆邪 溢为苦 , 肝 肾虚则
安。 ” 胆气春 升 , 余脏从之 , 所 以十一脏 皆取决于胆 , 十一
腻等 。 可予温胆汤 、 吴 茱萸汤等治疗 。
2 . 3 脾 胃虚损证 : 脾 胃虚损 , 运 化失 司 , 土 壅木郁 , 累及 胆腑。 《 备急 千金 要方 ・ 胃腑 》 日: “ 右手 关 上脉 阳虚 者 ,
《 素问 ・ 灵 兰秘 典论 》 日: “ 胆者, 中正 之官 , 决 断 出焉 。 ” 中正本意 是得当 、 不偏不 倚的意思 。 说 明胆腑之性 , 不偏 不倚 , 性喜 宁谧平 和 , 不 宜过寒过热 。 过寒过热 皆可导致 其偏 移 中正之 性 , 出现 功 能异 常 , 胆 液外 泄 。 胆 脉行 于
颈, 咽为之 使 , 若 胆汁循 经上 泛 , 可导致 口苦 。 《 素问・ 奇
病论 》 日: “ 口苦者 ……病 名为胆 瘅 ……此人者 , 数 谋虑 不决 , 故 胆 虚气 上溢 , 而 口为之 苦 。 ” 《 素问・ 痿论》 载:
“ 肝气 热 , 则胆泄 口苦 。 ” 后世 多据 此 以肝热 、 胆 热辨治 口 苦。 《 灵枢・ 四时气》 : “ 善呕, 呕 有苦 , 长太息 , 心动 澹澹 , 恐 人将捕 之 , 邪在胆 , 逆在 胃 , 胆液泄 则 口苦 , 胃气 逆则 呕苦 , 故 日呕胆 。 ” 此多见于 心胆两虚 , 中焦 虚寒 , 胆液外 泄, 寒饮上逆 , 呕苦并见 。 可 见导致 口苦最 直接 的原 因是 胆液外泄 。 《 素问 ・ 六节 藏 象 论 》 : “ 凡 十一 藏 取 决 于 胆 也。 ” 李 杲补 充说 : “ 胆者, 少 阳春生 之气 , 春气生 则万 物
口苦之非热辨

口苦之非热辨口苦,是患者的一种主观症状,即自觉口中有苦味。
很多临床医师将口苦从热证论治,予苦寒药泻之。
但口苦并不是全属热证,妄用苦寒会引起变证,需引起重视。
1口苦不可尽归于热,所当察也口苦是一常见症状。
因苦为火之味,而心主火,故许多涉及心胆火热病证均有口苦的表现。
但是,口苦并不是全因火热所致,临床上可遇到因寒、因虚所引起的。
不同的病机决定了不同的治法,误治会引起变证、坏证,故在临床上遇到口苦患者,应详辨病机。
《景岳全书》中就用较多的篇幅强调了这一点。
《景岳全书·必集杂证谈》曰:“论证共六条:口舌之病,有疮者,有臭者,有干有渴者,有为苦为酸而诸味不同者,有重舌、木舌而舌间出血,及舌胎舌黑者。
在各方书多以口病为热证,然其中亦有似热非热,及劳伤无火等证,是不可尽归于热,所当察也……口苦口酸等证,在《原病式》则皆指为热,谓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或口淡者亦胃热也。
若据此说,则凡以口之五味悉属火证,绝无虚寒之病矣,岂不谬哉。
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口淡者未必尽因胃热。
盖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燥。
即如口淡一证,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亦岂皆胃火使然耶?故凡临此者,但察其别无火证火脉,则不宜以劳伤作内热,而妄用寒凉,此治有不容误也。
”2非热证口苦的具体辨证分型这里将非热邪所致的口苦概称为“非热证口苦”。
非热证口苦又有肝胆虚、脾胃阳气虚、心脾两虚等不同。
2.1肝胆虚苦为胆味,《灵枢·四时气篇》曰:“胆液泄则口苦。
”不仅肝胆有热者可见口苦,肝胆虚寒者同样可以表现出口苦。
历代文献中早有相关记载。
《素问·奇病论》曰:“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首次提到胆虚可致口苦。
中医辩证理论

虚实
3.阴虚证 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其滋润、濡养、宁静的 功能减退所出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两颧红赤,咽 干口燥,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 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证 由于体内阳气虚衰,其温煦、推动、蒸腾和气
常见症状:由于致病邪气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 同,实证的表现亦不一致,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发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胸闷,呼吸气粗, 痰涎壅盛,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利,里 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 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证、实证鉴别表
病程 体质 形态 疼痛 二便 舌象 脉象
虚证 久病 实证 新病
塞流清涕,兼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咳喘,痰液清稀,加风寒表 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剂】麻黄汤之类。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四)风热袭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咯黄稠痰而不爽,兼
恶风发热,口渴,咽干而痛,目赤头痛, 鼻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咳嗽,痰黄,加风热表证。 【治法】辛凉宣肺,止咳化痰。 【方剂】桑菊饮之类。
【临床表现】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 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 红苔黄而干,脉滑数等。
【辨证要点】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 脉滑数。
寒证、热证鉴别表
面色 四肢 寒热 口渴 大便 小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苍白 热证 红赤
不温 灼热
怕冷 不渴 稀溏 清长 舌淡 迟
或饮
苔白
不多
润
发热 口渴 秘结 短赤 舌红 数
喜冷
苔黄
饮
八纲辨证——精选推荐

⼋纲辨证⼋纲辨证⼋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纲辨证概念●⼋纲——表、⾥、寒、热、虚、实、阴、阳⼋个辨证的纲领。
第⼆节⼋纲辨证的基本内容表证与⾥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表证●基本概念:指外感六淫之邪⽓经⽪⽑、⼝⿐侵⼊机体,正⽓(卫⽓)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点临床表现●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痛、喷嚏,⿐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喘等症。
●⾆苔薄⽩,脉浮。
表证的共同特征●感受六淫、疫戾●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脉浮,⾆苔没有明显变化●内部脏腑症状不明显(⼆)⾥证●基本概念: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致有三种情况:1.由外邪不解,内传⼊⾥侵犯脏腑2.外邪直接侵犯脏腑3.情志内伤,饮⾷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逆乱⽽出现的种种病证临床表现●后⾯的⽓⾎津液、脏腑、经络等辨证部分均属⾥证的范畴。
⾥证●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
●基本特征是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证的病位虽属于⾥,但仍有浅深之别,病变在腑、在上、在⽓者——较为轻浅,病变在脏、在下、在⾎者——较为深重。
半表半⾥证在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病证外邪由表内传,尚未⼊于⾥,或⾥邪透表,尚未⾄于表,邪正相搏于表⾥之间——半表半⾥证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烦喜呕,默默不欲饮⾷,⼝苦咽⼲,⽬眩,脉弦。
机理:病在半表半⾥,正邪交争(三)表⾥证鉴别要点●辨别表证和⾥证,主要是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象、脉象等变化。
⼆、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病邪属性的属阴属阳●具体的说:热证——指⼀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寒证——指⼀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
(⼀)寒证●临床表现:各类寒证证候表现不尽⼀致,但常见的有:恶寒,畏寒,冷痛,喜暖,⼝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便清长,⼤便稀溏,⾯⾊⽩,⾆淡苔⽩⽽润滑,脉迟或紧等证候分析(⼆)热证●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不尽⼀致,但常见的有:发热,恶热喜冷,⼝渴喜冷饮,⾯红⽬⾚,烦燥不宁,痰、涕黄稠,⼩便短⾚,⼤便⼲结,⾆红苔黄⽽⼲燥,脉数等。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八纲辨证总纲领百病有因各不同脏腑辨证是核心气血津液辨分明外感热病层次辨判断疾病证侯型八纲辨证-表证表证邪犯肌表证鼻塞流涕头身痛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里证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寒证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热证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虚证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实证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阴证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阳证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阴虚证阴虚形瘦眩失眠口燥咽干五心烦颧红唇赤潮热汗脉搏细数舌绛干阳虚证阳虚神疲乏力气口淡不渴便溏利畏寒肢冷蜷卧睡面白舌淡脉迟虚亡阴“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亡阴阴液衰竭征汗多粘湿手足温或身无汗肢厥冷或兼抽搐反张弓湿邪病证湿侵头重肢体倦二便不爽口中淡胸闷纳少腹胀满关节疼痛重着酸舌苔白腻脉濡缓或为浮肿女带缠燥邪病证(1)凉燥凉燥恶寒热无汗头痛不渴口鼻干舌淡苔白脉浮弦鼻塞咳嗽少有痰(2)温燥温燥发热微恶寒鼻咽干燥口渴烦舌红苔黄脉浮数干咳稠粘带血痰火证壮热恶热烦口渴尿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实数吐衄便血昏发斑七情病的辨证-喜伤证喜则气渙伤心气神不守舍人自迷精神恍惚举止乱语无伦次脉虚细怒伤证盛怒伤肝气上逆头晕目眩面目赤甚则昏厥或呕血怒后情志多抑郁胸胁胀满脉弦硬急燥易怒善太息“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忧伤证忧愁过度伤肺脾情志沉郁乏力气纳少便溏脉虚缓少气咳嗽痰清稀思伤证思则气结伤心脾食少便溏乏力气失眠健忘心惊悸形体消瘦脉沉细悲伤证悲则气消心肺虚意志消沉常哭泣面色惨淡脉细弱少气懒言汗湿衣恐伤证恐则气下伤心肾怵惕不安常独居如人将捕惶恐惧二便失禁脉沉抑惊伤证惊则气乱心惊悸惊慌失措睛不移举止失常脉动乱口不能呼神志迷脏腑辨证-心阴虚证心阴虚证心悸烦少寐多梦潮热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尿黄便秘口咽干心血虚证心血虛证心悸忡失眠健忘眩晕朦舌质淡白脉细弱唇面淡白无华容“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心气虚证心气虚证心悸动体倦乏力自汗生神疲气短劳累重舌质淡嫩脉细松心阳虚证心阳虚证心悸空形寒肢冷自汗生胸闷气短劳累重舌淡脉微结代停心火上炎心火上炎心悸烦口舌生疮夜难眠舌红苔黄脉滑数唇红面赤口渴干心血瘀阻心血瘀阻心悸痛痛剧肢冷唇甲青舌质暗红有瘀点脉搏细涩结代停痰迷心窍痰迷心窍失清灵神情痴呆意朦胧脉滑舌淡苔白腻呕痰喉中有响鸣痰火扰心痰火扰心神错更哭笑无常不识翁舌苔黄腻脉滑数狂躁妄动面赤红小肠实热小肠实热心热烦面红唇赤口淡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小便短赤淋涩艰“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小肠气痛小肠气痛疝胀痛时急时缓结滞凝舌苔白滑脉弦迟得热痛缓寒剧痛肝气郁结肝气郁结脉弦硬失调胸胁乳胀痛抑郁寡欢常唉叹月事不调或聚癥肝火上炎肝火上炎目赤红急躁易怒头昏痛舌红苔黄脉弦数口苦便秘尿赤癃肝阴亏虚肝阴亏虚眼涩蒙五心烦热盗汗生舌红少津弦细数口苦尿黄胁肋痛肝血亏虚肝血亏虚眼昏蒙头晕面白无华容舌质淡白脉弦细胁痛经少或闭经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易躁怒头痛眩晕面目红舌红苔黄脉弦数尿黄便秘咽干痛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头晕痛肢麻手颤步不正言謇舌红脉弦数甚则昏仆或中风肝胆湿热“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肝胆湿热郁热蒸身目尿黄呕恶生舌苔黄腻脉弦数寒热口苦胁肋痛或为睾肿囊湿疹或见带下黄浊浓胆郁痰扰胆郁痰扰胸胁满口苦欲呕头晕痛舌苔黄腻脉滑数烦热难寐悸不宁脾胃虚证脾气虚弱倦怠生纳少便溏腹胀撑舌淡苔白脉缓弱脾不统血便衄崩脾阳虚证脾阳虚证寒冷生口淡不渴便溏清舌淡苔白脉沉迟纳少脘腹胀满痛脾阴虚证脾阴虚证五心烦纳呆乏力消瘦颜舌红苔少脉细数口唇焦燥便赤干寒湿困脾寒湿困脾头身重纳呆呕恶便溏青舌淡苔白脉濡缓脘痞腹胀时隐痛湿热蕴脾湿热蕴脾尿赤黄纳呆脘痞呕恶胀“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舌苔黄腻脉濡数便溏不爽上蒸黄胃阴不尺胃阴不足口舌干胃脘灼痛干呕逆舌红少苔脉细数渴饮纳少或善饥食滞胃脘食滞胃脘失降通嗳腐酸臭脘腹痛恶心呕吐厌拒食舌苔厚腻脉滑行寒邪犯胃寒邪犯胃急暴痛遇寒则甚得温轻畏寒肢冷口不渴苔白脉弦或紧绷胃火炽盛胃火炽盛灼热痛口渴善饥胃热蒸舌红苔黄脉弦数口臭唇烂龈肿痛肺气虚证肺气虚证低微声咳喘无力痰稀清舌淡苔白脉虚弱少气乏力汗易风肺阴虚证肺阴虚证烦热生潮热盗汗两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干咳痰少嘶哑声风寒束肺风寒束肺外寒证恶寒无汗头身重舌苔薄白脉浮紧咳喘气喘痰稀清“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风热犯肺风热犯肺外热证发热咳嗽渴咽痛舌红苔干脉浮数痰黄稠粘难咯清肺燥咳嗽肺燥口唇鼻咽燥发热咳嗽胸中痛舌红少津脉细数痰粘难咯或带红热邪僬肺热邪僬肺热停胸发热咳喘胸中痛舌红苔黄脉洪数咯痰黄稠带血腥痰浊阻肺痰浊阻肺失宣通咳嗽气喘痰多清舌苔白腻脉滑应或见胸闷悸痰鸣大肠寒湿大肠寒湿传导更肠鸣漉漉腹冷痛舌苔白滑脉迟缓泄泻清稀寒湿停大肠湿热大肠湿热时腹痛里急后重便血脓舌红苔黄脉滑数或见暴注发热征肠痈肠痈湿热蕴肠中右少腹痛蜷卧形舌红苔黄脉弦肝发热拒按反跳痛“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肾阴虚证肾阴虚证腰膝软头晕耳鸣五心烦舌红少津脉细数遗精盗汗口咽干肾阳虚证肾阳虚证腰膝软头晕耳鸣肢背寒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萎神疲喜卧眠肾气不固肾气不固腰膝软遗精早泄头晕鸣舌淡苔白脉沉细尿后余沥尿频清肾不纳气肾不纳气腰膝软神疲自汗头晕鸣面白舌淡脉沉细呼多吸少喘息生肾虚水泛肾虚水泛腰膝软头晕耳鸣肢背寒舌淡苔滑脉沉迟面身浮肿咳喘痰肾精不足肾精不足腰膝软头晕耳鸣步履艰先天不足发育慢早衰发堕齿枯残舌质淡嫩脉沉弱男子精少女孕难膀胱虚寒膀胱虚寒形寒冷尿后余沥尿频清“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舌淡苔白脉沉迟面色晄白遗尿同膀胱湿热膀胱湿热气化紊排尿急频灼热痛舌红苔黄脉滑数发热腰痛癃砂红气血津液辨证-气虚证气虚活动症剧添疲倦乏力头晕眩少气懒言或自汗舌淡脉虚无力宣气陷证气陷气虚失升举倦怠少气头目昏脏器下垂腹胀坠舌淡脉弱小便频气滞证气滞气机阻滞证运行不畅闷胀痛胀痛部位不固定时作时止时重轻气逆证气逆泛指气上逆升发太过气上冲胃逆呃逆嗳呕吐肺逆咳嗽喘息生肝逆呕吐厥晕痛肾不纳气亦包容血虛证血虚肢麻心悸梦面目萎黄头晕蒙经闭后期或量少唇舌淡白脉细弱“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血瘀证局部肿胀症积硬固定拒按针刺痛唇舌青紫瘀斑点脉搏细涩结代停血热证血热身热夜热盛诸般失血热迫攻烦燥口干不欲饮脉搏细数舌降红津液不足证津液不足体失养皮肤干燥毛不荣便秘尿少脉细数唇焦舌燥干渴生水液停滞(1)风痰证风痰痰盛动肝风僻舌强眩晕朦舌苔白腻脉弦滑突然昏仆喉痰鸣(2)热痰证热痰痰热互结证痰黄稠粘咽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发热咳嗽便秘红(3)寒痰证寒痰畏寒四肢冷咳嗽喘促痰稀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大便溏薄小便清(4)燥痰证燥痰干咳甚胸痛痰少难咯或带红舌红苔少脉细数鼻咽干燥烦渴生(5)湿痰证湿痰胸脘满闷撑咳嗽呕恶痰多涌舌淡白腻脉濡缓纳呆身重困倦增(6)痰饮证“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痰饮胁满咳喘生心悸气短肠水声舌苔白滑脉弦滑眩晕呕吐痰稀清(7)悬饮证悬饮水留胁痞撑呼吸咳唾引胁痛舌苔白滑脉沉弦干呕短气息促鸣(8)溢饮证溢饮水溢肢重痛咳喘痰白或浮肿舌淡苔白脉浮紧发热无汗恶寒风(9)支饮证支饮胸脘痞满生咳逆倚息难卧平舌苔白腻脉弦紧面浮形肿痰白清层次辨证总括外感热病层次辨伤寒温病统一览初超同样有外证不解同样向内传同样发热与化热损阴伤阴不待言病势浅深有阶段三层分辨外内间外证总括外证初起病表浅邪侵正抗在外幡病因不同证殊异当分风热湿燥寒“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1)外感风寒证外感风寒恶寒风发热无汗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咳嗽鼻塞流涕清(2)外感风热证外感风热发热先不恶风寒微恶寒头痛口渴咽喉痛咳嗽咯吐黄稠痰舌边尖红脉浮数舌苔薄白微黄干(3)外感寒湿证外感寒湿发热生头痛身痛困而痈舌苔白腻脉濡缓口淡不渴脘痞撑(4)外感暑湿证外感暑湿夏贪凉发热恶寒溲赤黄胸闷泛恶身重倦脉搏濡数苔腻黄(5)外感燥湿证外感燥邪肺燥证恶寒发热时头痛口唇鼻咽多燥干咳嗽少痰或胸痛舌红少津脉浮数痰粘难咯或带红间证总括间证外传邪深犯外入内拒正邪干“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不内不外称间证外内同病亦包含1)不内外证不内外证胸胁满往来寒热头晕眩(半表半里证)恶心干呕不欲食心烦口苦咽喉干舌苔薄白或黄腻脉搏弦硬或数弦2)内外同病外寒内饮恶寒生发热无汗头身痛(1)外寒内饮舌苔白滑脉浮紧咳嗽喘促痰稀清(2)外寒内热外寒内热恶寒风发热口渴头身痛舌苔薄黄脉浮数烦躁不安咳喘鸣(3)外内俱寒外内俱寒恶寒生发热无汗头身痛舌淡苔白脉沉迟口淡面白肢冷冰(4)外内俱热外内俱热发热生口舌生疮咽喉痛便秘尿赤烦渴饮舌红苔黄脉数洪内证总括内证病邪全入内病在五脏六腑间气血津液耗伤损阴竭阳脱病危难“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1)邪热壅肺邪热壅肺咳喘生身热汗出胸闷痈舌红苔黄脉滑数咳痰黄稠或带红(2)内热炽盛壮热烦渴内热盛热迫津液大汗生舌红苔黄脉洪数喜凉恶热面赤红(3)热结肠胃热结肠胃腹胀痛日热甚尿赤癃舌红苔黄脉沉实干渴昏谵秘不通(4)湿热困脾湿热困脾胸脘闷身热不扬午后甚口粘苔黄脉濡数呕恶嗜卧体倦困(5)发热口苦发热口苔午后重心烦口渴静肋痛舌苔黄腻脉滑数身目黄染脘痞撑(6)膀胱湿热膀胱湿热尿赤红淋漓不畅频急痛舌苔黄腻脉滑数身热口渴腹胀撑(7)湿热痢疾湿热痢疾湿热盛身热口渴腹中痛舌苔黄腻脉滑数里急后重便血脓“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8)壮热扰心壮热扰心身壮热汗出不寐口干渴心烦躁扰不安宁舌红苔黄脉象数(9)热灼阴血热灼阴血夜热甚心烦不寐渴不饮舌质绛干脉细数躁扰谵语现斑疹(10)热陷心包热陷心包神昏谵身热灼手躁不安肢厥脉搏细滑数言謇舌质红绛干(11)血热动风血热动风壮热盛神昏躁狂天吊睛舌绛苔黄脉弦数颈项强直反张弓(12)阴虚动风阴虚动风神昏蒙口干齿燥循摸空舌绛无苔脉细数嗜卧手足蠕动风(13)热与血结热与血结少腹坚便硬易解咽水难神志如狂小便利善忘脉沉舌有斑(14)热盛动血热盛动血壮热先心烦口渴躁不安舌绛苔黄脉细数渐见失血吐衄斑“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15)热厥证热厥高热肢反凉四肢厥冷胸腹烫口干舌燥脉实数渴欲饮水苔干黄(16)蛔厥证蛔厥手足厥逆证气上撞心心热痛烦热清渴渴欲饮饥不欲食吐蛔虫(17)阴竭证阴液耗竭病危重气息微弱神昏蒙烦躁口渴汗粘湿脉搏细数舌绛红(18)阳脱证阳微欲脱肢厥冷气短息微神昏蒙面色苍白舌淡润脉微欲绝汗清冷卷下证治要诀心与小肠病证治心血亏虚物、归斟阴补阳炙气养心心火上炎泻心、导瘀阻瓜薤合血府阳虚厥逆四逆汤阴盛格阳当四逆亡阳虚脱参附救水气凌心真武通痰火扰心牛黄清痰迷心窍导痰斟小肠实热导赤散小肠气痛橘核寻“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肝与胆病证治肝气郁结疏肝散肝阴亏损一贯煎肝血亏虚补肝养肝火上炎龙胆泻肝阳上亢麻钩饮肝阳化风镇肝添血虚生风四物用热极生风羚钩清肝胆湿热茵陈蒿胆郁痰扰温胆连寒滞肝脉暖肝煎肝脾不和痛泻方脾与胃病证治脾虚参苓、补中气脾不统血宜归脾脾虚下陷补中益理中、五苓脾阳虚湿热蕴脾茵陈蒿茵陈术附湿困脾脾虚水肿实脾饮脾胃虚寒黄建中胃阴虚麦、益胃滋食滞胃腑保和消气滞胃腑柴疏和血瘀胃脏失笑化胃火炽盛玉、清胃寒邪犯胃良附医肺与大肠病证治风热犯肺桑菊用风寒束肺杏苏、荆三子、二陈痰浊阻麻石、苇茎热邪僬(风热壅肺)“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肺阴不足百合固肺虚益气补肺能(燥热伤肺)肺燥津伤桑杏润大肠湿热芍、白翁虚寒胃苓、藿正散大黄牡丹肠痈痛大肠液亏麻子润虫积肠道化虫安肾与膀胱病证治附桂、右归补肾阳滋阴左归、六味黄肾气不固桑、金锁肾不纳气都气良肾虚水泛真武、济肾精不足左归商(阴阴两虚)阳衰精少五子衍脾肾阳虚用四神膀胱湿热八正导缩泉丸能温膀胱膀胱蓄血桃承气六淫症证治伤风疏风桂枝能风痹祛风防风灵风疹风热消风散风寒荆防败毒攻外寒麻、荆、膴猪中寒痹温散小活络暑湿白虎加人参或羚钩藤或清营中暑急救紫、安丸醒后方药暑温同“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表湿藿香正气散湿痹苡仁汤调停凉燥湿散杏苏散温燥凉润桑杏功清热泻火汤白虎黄连解毒功亦宏七情症证治喜伤心神养心汤盛怒龙胆泻肝尝肝郁疏肝、逍遥散忧伤肺脾六君商思伤心脾归脾补悲伤生脉、保元汤恐慎养心固肾治惊伤磁朱镇惊良气血津液病证治(气)气虚四君、补中气气陷补中益气使肺逆咳喘苏子降胃逆橘皮竹如医肝逆四磨、肾都气气滞柴胡疏肝散(血)血虚补血四物尝寒瘀当归四逆方热瘀大黄牡丹破活补桃红四物汤理气化痰逍遥加血热清营、犀地黄(津液)津液不足沙麦添胃阴亏虚益胃煎“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肺燥清燥救肺润津亏便秘麻仁丸痰饮病证治风痰天麻钩藤清开窍豁痰苏合痊(水饮停滞)寒痰杏苏、小青散热痰清气、桑菊化燥痰清燥、桑杏应湿痰二陈汤为先溢饮小青龙温散悬饮十枣、控延丹支饮小青温肺利痰饮小青、苓桂甘外感热病证治外感风寒麻黄、荆风热桑菊、银翘清(外证证治)寒湿藿香正气散暑湿新加香薷灵肺燥凉燥杏苏散温躁桑杏提坝增(间证证治)寒热往来小柴解热重寒轻蒿芩平外寒内饮小青散外寒内热大青龙外内俱寒麻附细外内俱热凉膈清(内证证治邪热壅肺麻、苇增内热炽盛白虎清湿热困脾三仁用热结肠胃增液承肝胆湿热茵蒿征膀胱湿热八正通“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湿热痢疾白翁、芍壮热扰心玉女增热灼阴血清营饮热陷心包安、清宫动风血热羚羊钩阴虚复脉、大定风热盛动血化斑汤热与血结抵当攻蛔厥安蛔乌梅丸热厥四逆散加增救阴敛液生脉清回阳固脱四逆功。
辨证_中医基础学

(三)寒证及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
(1)上热下寒 如:胸中烦热,口臭喜冷,牙龈肿痛。 兼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
12
(2)上寒下热 如:脘腹冷痛,呕吐清涎。 兼见小便短赤涩痛。
(3)表寒里热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 烦躁,口渴,尿黄。
13
(4)表热里寒 发热恶寒,咽痛咳嗽。 四肢不温,大便溏泄。
31
5、虚寒证 (1)临床表现
畏寒肢冷,面色恍白,少气懒言,腹痛喜按,小 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少苔,脉沉迟无力。
(2)辨证要点 有畏寒、面色恍白,腹痛喜按,尿清便溏及典型 舌脉。
32
6、实寒证 (1)临床表现
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腹痛拒按,肠鸣腹泻, 舌苔白润,脉迟有力。 (2)辨证要点 A、有恶寒、喜暖、腹痛拒按及典型舌脉。 B、及虚寒症的鉴别
王执中《伤寒正脉》:“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 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
3
4、定名于近代 如祝味菊《伤寒质难》:“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
实是也。”
(三)八纲辨证的理论意义 八纲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掌握八纲辨证即能把握疾病的基本病理机制,为治疗疾病 确立总的原则。有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理论意义。
(1)有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的一般痰火脉症。 (2)有痰火扰心、心神失常的典型脉症。
43
(八)痰迷心窍 1、形成原因 情志刺激,痰浊内阻。 2、临床表现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举止失常;或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目睛上视,手 足抽搐。 3、辨证要点
(1)精神抑郁,神志痴呆为癫症。 (2)突然昏倒,手足抽搐为痫症。
44
(九)痰火扰心 1、形成原因 情志刺激,痰火内郁,外感火热。 2、临床表现 心烦失眠,神昏谵语或语言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 可兼见发热气粗,面红目赤,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3、辨证要点
口苦中医辩证

口苦中医辩证口苦中医辩证胆汁味苦,胆气上逆故口苦。
口苦一词,首见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因胆汁味苦,故口苦之来源则在胆腑。
胆腑以降为顺,故凡邪气犯胆(肝),或胆虚胆气上逆则胆汁外泄上溢胃,胃气上逆,从胃-咽入口,则口苦。
严重者则出现呕吐苦味之胆汁,即呕胆、呕苦。
《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王冰注:“胆约肝叶而汁味至苦,故肝热则胆液渗泄。
胆病则口苦,今胆液渗泄,故口苦也。
……《八十一难经》曰:'胆在肝短叶间下。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肝气热,则胆在肝之短叶间者,其汁泄而口苦。
”张介宾《类经十七卷·疾病类七十一》:“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溢泄,故为口苦。
”张志聪《素问集注》:“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泄,而口苦矣。
”高士宗《素问直解》:“肝热,则胆亦热,故胆气上泄而口苦。
”黄元御《素问悬解》:“肝胆表里,肝气热则相火上炎,胆泄口苦。
”《素问·奇病论》:“有病口苦者,取阳陵泉。
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
”杨上善《太素·卷第三十·杂病》:“胆为肝腑,肝为内将,取决于胆,其人有谋虑不决,伤胆气上,胆溢从咽入口,口苦,名曰胆瘅。
”王冰注:“亦谓热也。
胆汁味苦,故口苦。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疾病类六十一》:“口苦者病在胆,故病名曰胆瘅。
”张志聪《素问集注》:“胆病者,口苦。
”高士宗《素问直解》:“口苦,胆热也,故病名曰胆瘅。
”黄元御《素问悬解》:“火曰炎上,炎上作苦,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胆火上逆,是以口苦。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
”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一·输穴》:“胆热溢水精,故口苦欧宿胆汁。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
小柴胡汤--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小柴胡汤--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小柴胡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柴胡24g 半夏9g 生姜9g 黄芩9g 大枣9g 人参9g 炙甘草6g上7味,以水2400mi,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日3次。
1.原方后之加减法之详解,请参本方之“临证加减法”。
2.“去滓”再煎者,宜领会张仲景之深意。
诚如徐灵胎曰,“去滓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剂。
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
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
”3.本方剂量:张仲景用柴胡迭半斤,今量为24g,故临证宜根据病情斟酌之,大剂量16---24g和解少阳,退寒热;中剂量lO--~15g疏肝解郁;小剂量5~-.8g升提中阳。
用量之比例,柴胡应大于党参、甘草之和,较能发挥作用。
若误把人参、甘草之剂量大于柴胡或者剂量等同,则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 ,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薄,脉弦。
副证: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或经水时来时断;寒热有时如疟状。
(临证加减)1.小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慑:是”的“一证”,是指小柴胡汤的主证之一,即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七证之中只见其一者,而这一证又在疾病中起主导作用,就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
我们认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弄清哪些是柴胡证,另一方面是“但见一证”的“一证”是指什么。
柴胡证是指小柴胡汤的主治证,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但见一证便是”的“一证”是指上述小柴胡汤七个主证之一者。
但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即但见的这一证,必须在疾病中起主导作用,这样才能运用小柴胡汤,如果这一证是疾病中的次要症状,不起主导作用,那就不一定用小柴胡汤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口苦勿泥于寒热
作者:见贤思齐 2007-9-30
口苦是一临床常见症状,笔者受《中医诊断学》中“口苦多见于肝胆火旺、湿热内蕴致胆气上逆的病证”的影响,在临床中遇见口苦的患者均从热证考虑,发现有一部分患者并没有热象,甚至有明显的寒象,不知如何辨识口苦。
近一步深入学习发现口苦寒热皆有,历代也有口苦是寒是热的争论。
学习后认识比以前进了一步,自觉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
兹就历代有关口苦的争议作一小结,以提醒学习到一定阶段的同学要慢慢走出必然王国,医学是门极其复杂的学科,不能有任何成见,必须辨证论治,实事求是。
金元四大家之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然土旺胜水,不能制火,则火化自甚,故五味热食,则味皆厚也。
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成。
或口淡者,胃热也。
”后世多宗此说,认为口苦属热。
如明代医家王肯堂,其在《证治准绳》中载“脾热则口甘,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胃热则口淡。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认为“舌苦是胆热”。
清代医家沈金鳌也认为口苦属热,在其《杂病源流犀烛》中载:“心热则口苦,或生疮(宜凉膈散、泻心汤)。
肝移热於胆亦口苦。
”建国后姚乃礼所主编的第二版《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也认为:“因苦为火之味,而心主火,故许多涉及心胆火热病症都有口苦的表现”,所列三个症候:邪入少阳、肝胆郁热、心火上炎均属于热。
口苦属热的认识流传大抵如此。
明代张景岳即对口苦属热提出异议,在其《景岳全书》中论述:“若据此说,则凡以口之五味悉居火证,绝无虚寒之病矣,岂不谬哉?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口淡者未心尽因胃热。
盖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燥。
”在治疗上认为:“若思虑谋为不遂,肝胆虚而口苦者,宜七福饮,理阴煎,或五君子煎之类主之。
兼火者,以黄芩,龙胆草之类随宜佐之。
”
再考证历代方书,口苦不从热治者并不少见。
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载有治疗治肝虚寒劳损,口苦,关节骨疼痛,筋挛缩烦闷的虎骨酒补方;治疗少气口苦身体无泽的补胃汤方。
唐代王焘所撰《外台秘要》亦收录了补胃汤方。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主症有口苦的方子尤其多,如理中圆、守中金圆、腽肭脐圆、金钗石斛圆、苁蓉大补圆等均非苦寒之方。
宋代《圣济总录?胆门》也载录了治疗“胆虚生寒,气溢胸隔,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的天雄丸。
主张口苦属热的沈金鳌亦宗《千金要方》收录了口苦寒则补胃,热则泻胆的治法。
现代医家在临床也发现口苦并非皆属热,不乏寒证、虚证,对于口苦属热也提出了争论。
如陆某[1]遇一口苦咽干患者治疗年余不效,已经使用过小柴胡汤加减和龙胆泻肝汤加减,后从《素问?奇病论》和《景岳全书》得悟,改用滋肝肾、益心脾之方获效。
刘某[2]治候女,口苦月余,即食甜食亦觉口内有甜味,胁腹胀满,肠鸣漉漉,不欲食,气短乏力,大便溏。
脉沉细滑,舌质淡白,边有齿痕,苔白润。
根据脉证分析,证属中焦阳虚,气不化水,水饮内停,土壅木郁,投以健脾渗湿,温阳化饮之苓桂术甘汤加味而获效。
周某[3]以真武汤原方治一口苦老妪,其形胖而多疾,终年以棉帛裹头,不尔,则头部抽冷风般不适疼痛。
身
颤,双上肢发麻,头晕数十日,口特苦,虽食辛、咸、甜之品,其苦依然如故,舌暗红边有齿印,苔薄黄,脉沉细。
柯氏[4]总结了如何辨识口苦的寒热属性。
时邪热病中口苦主热无可非议,且口苦不作主症,热清则苦味自除,但在内伤杂症中,口苦有主寒者,两者之别须从口苦本症及舌苔与全身症状来辨之。
口苦主热者,口苦且干,渴欲饮水,饮之为快;或口苦,舌上有麻辣感;或口苦,口中伴有臭秽。
其苔多见深黄或老黄或黄而干燥或黄腻,舌质偏红或红绛。
口苦主寒者,口苦而淡,口渴而不思饮,饮亦不多;或口苦而咸涩多涎;或口多清水。
其苔多见白滑或白腻或白腻罩灰黑色,舌质偏淡或淡白胖嫩,边多齿印。
从以上医家的论述可知口苦寒热皆有,不可拘泥于口苦属热的论断。
笔者更进一步认为辨识口苦不重在寒热。
口苦之症《内经》早已述及。
《素问?评热病论》载:“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
”《素问?痿论》载:“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
”《素问?奇病论》载:“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载:“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载:“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
从上述引文可知《内经》没有从苦属火来论述口苦,而是从胆立论,古人认识到了胆汁味苦,胆气上逆则口苦。
故我们认识口苦可以不必拘泥于苦属火,而要从胆来认识。
“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各脏腑都与胆的疏泄都有密切关系,寒热虚实均可以导致胆气上逆,从而出现口苦,故认识口苦不在于寒热,而在于导致胆气上逆的原因,针对胆气上逆的原因而辨证施治,胆气下行则口苦自除。
此处的胆气不可拘泥于胆汁,从气的运动去认识则天地宽广,如从胆汁上逆去认识则眼目狭窄。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口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胆汁反流;2,肝病胆汁酸向唾液中移行;3;苦味阈值降低;4;精神性口苦;5,不明原因,生活不规律,睡眠休息不足,以及打呼噜、张口睡觉、口腔发炎等人群也易出现口苦。
现代医学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认识口苦不能拘泥于胆汁上逆。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于口苦的原因认识是丰富,口苦属热的论断并不正确,认识口苦不应局限于寒热。
口苦的病理重点在胆气上逆,认识口苦当着眼于气机,遵循辨证论治的原汁,否则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
参考文献:
1,陆文生.口苦治验谈.江苏中医药,19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