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的新行为主义)【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心理学》(第2版)教学课件 参考文献

《心理学》(第2版)教学课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中文部分1畅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2畅保罗·D·埃金.课堂教学策略[M].王维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3畅保罗·艾克曼.情绪的解析———心理学专业必读书[M].杨旭,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8.4畅边玉芳.学校心理教育实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5畅宾特曼斯.变态心理学新进展[M].区默瑞,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畅布丽姬特·贾艾斯.发展心理学[M].宋梅,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畅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8畅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畅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畅戴尔·米勒.社会心理学的邀请[M].汪丽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畅戴健林.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畅戴维·迈尔斯.心理学(第七版)[M].黄希庭,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3畅菲利普·津巴多.津巴多普通心理学[M].王佳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畅费尔德曼.心理学与我们[M].黄希庭,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084 参考文献15畅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6畅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7畅郭永玉,王伟.心理学导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畅黄希庭.心理学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畅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0畅简·奥格登.健康心理学(第三版)[M].严建雯,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1畅卡尔.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郑雪,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2畅卡萝尔·韦德,卡萝尔·塔佛瑞斯.心理学的邀请(第3版)[M].白学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畅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畅李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畅梁宁建.基础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畅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7畅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8畅卢家楣.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9畅陆卫明,李红.人际关系心理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0畅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1畅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畅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3畅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畅杨治良.实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5畅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36畅姚本先,林家兴.心理辅导专业伦理规范与督导[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8.37畅姚本先,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8畅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合[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39畅姚梅林.学习规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0畅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1畅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第3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2畅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3畅张春兴.心理学原理[M].台北:东华书局,2003.44畅张大均,郭成.教学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5畅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46畅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7畅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48畅郑日昌.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9畅朱滢.心理实验研究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0畅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51畅B.英海尔德.学习与认知发展[M].李其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2畅D·W·卡罗尔.语言心理学(第4版)[M].缪小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3畅DennisCoon,&JohnO.Mitteres.心理学导论(第11版)[M].郑刚,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4畅JeanneEllisOrmrod.教育心理学(第4版)[M].彭运石,彭舜,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5畅JerryM.Burger.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6畅NeilR.Carlson.生理心理学(第6版)[M].苏彦捷,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英文部分1畅AdrianFurnham.Thepsychologyofbehaviouratwork:theindividualin184参考文献 284 参考文献theorganization.2nded.NewYork:PsychologyPress,2005.2畅AnitaE.Woolfolk.EducationalPsychology.10thed.Boston:Allyn&Bacon,IncorporatedPress,2006.3畅AnitaWoolfolk,AnitaWoolfolkHoy,MalcolmHughes,VivienneWalkup.Psychologyineducation.NewYork:LongmanPress,2008.4畅AnthonyDO,ManfredH畅M,VanDulmen.Oxfordhandbookofmethodsinpositivepsychology.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5畅AnthonyEsgate,DavidGroome,KevinBaker.Anintroductiontoappliedcognitivepsychology.NewYork:PsychologyPress,2005.6畅AntoniaC畅Lyons,KerryChamberlain.Healthpsychology:acriticalintro-duc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7畅BrianHRoss.ThePsychologyofLearningandMotivation:AdvancesinResearchandTheory.NewYork:AcademicPress,2006.8畅BruceEvanBlaine.UnderstandingthePsychologyofDiversity.CA:SAGEPress,2007.9畅CarolBrown.SocialPsychology.CA:SAGEPress,2006.10畅CaroloWade,CarolTavris.InvitationtoPsychology.4thed.NewJersey:PrenticeHall,2007.11畅CaroleWade,CarolTavris.Psychology(8thedition).NewJersey:PrenticeHall,2005.12畅CherieGoodenowO摧Boyle.HistoryofPsychology:ACulturalPerspective.London:RoutledgePress,2006.13畅ChristopherPeterson.Aprimerinpositivepsychology.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14畅DavidB畅Pillemer,SheldonHaroldWhite.Developmentalpsychologyandsocialchange:research,history,andpolic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15畅DominicAbrams,MichaelA畅Hogg,Jos砪MendesMarques.Socialpsy-chologyofinclusionandexclusion.NewYork:PsychologyPress,2005.16畅GeorgeHoughton.Connectionistmodelsincognitivepsychology.NewYork:PsychologyPress,2005.17畅HowardS畅Friedman,RoxaneCohenSilver.Foundationsofhealthpsychol-ogy.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18畅KarenHuffman,Huffman.PsychologyinAction.8thed.NewYork:JohnWileyandSonsLtdPress,2006.19畅KarenHuffman.PsychologyinAction.8thed.NewYork:JohnWiley&SonsPress,2006.20畅VerkuytenM畅TheSocialPsychologyofEthnicIdentity.NewYork:Psy-chologyPress,2005.21畅MarkP畅Zanna.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NewYork:AcademicPress,2006.22畅MichaelW畅Passer,RonaldEdwardSmith,RandyJ畅Larsen.Psychology:TheScienceofMindandBehavior.3rded.NewYork:McGraw-HillEducationPress,2005.23畅StevenWayneLee.Encyclopediaofschoolpsychology.CA:SAGEPress,2005.24畅ValMorrison,PaulBennett.Anintroductiontohealthpsychology.NewJersey:PrenticeHall,2006.25畅WilliamDamon,RichardM畅Lerner,DeannaKuhn,NancyEisenberg,K畅AnnRenninger,RobertS畅Siegler,IrvingE畅Sigel.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6thed.NewYork:JohnWileyandSonsPress,2006.384参考文献 。

《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对于心理学与哲学关系的反思与展望

《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对于心理学与哲学关系的反思与展望

《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对于心理学与哲学关系的反思与展望作者:杨虎民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5期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2009年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SQRS122)。

摘要: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学的每一次转折性的发展均与哲学变革息息相关。

本文基于《西方心理学史》的教学,对心理学与哲学关系演变的发展进行归纳,并对两者未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心理学;哲学;反思在哲学心理学时期,没有独立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家由哲学家兼任。

哲学给心理学提供思想、研究范围、具体观点和方法论,这为心理学最终分离出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那么心理学独立之后,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笔者通过多年的《西方心理学史》教学,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一、科学心理学时期心理学与哲学关系(一)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背景传统的观点认为冯特为使心理学赢得独立,力图使心理学摆脱哲学。

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冯特在力图使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同时,并不主张心理学与哲学的彻底分离,他认为所有学科都源于哲学。

而且在哲学背景上,冯持早期为纯粹的一元论和素朴的唯物主义,后期为二元论和混乱的唯心主义。

[1](二)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背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以代表“美国精神”的实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把心理看作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工具或机能。

詹姆士的心理学思想里早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实用主义倾向,他说:“真理的观念乃是那些我们能够同化、证实、确证和检验的观念。

而观念最终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和我们经验的别的部分发生令人满意的联系。

”[2](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背景笛卡尔关于“动物是机器”和拉•美特利的“人也不过是一架机器”的思想为行为主义机械论铺平了道路。

实证主义对行为主义也有重要影响,孔德的激进行为主义影响了华生等人的激进行为主义。

黎黑指出:“整个行为主义精神是实证主义的,甚至可以说行为主义乃是实证主义的心理学。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第11章思维11.1复习笔记一、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思维(thinking)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过程。

思维是大脑在解决问题时的高级认知过程。

思维是很复杂的认知过程,包含着广泛的心理活动。

(二)思维的种类思维有多种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进行分类。

1.命题思维、心象思维和动作思维(1)命题思维是指由概念组成命题的思维形式;(2)心象思维是照顾用心象,特别是视觉心象来思维的形式;(3)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进行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2)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思维(normative thinking)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2)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产生新的并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三)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1.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是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整体性活动的结果(1)神经病理学的研究表明,左侧半球颞上回后部是司词句记忆的,这一部位的损伤会导致言语听觉记忆障碍,病人记不住用口语表达的问题,因而连很简单的口头算题都很难解决。

(2)左侧顶—枕区系统的损伤会引起同时性(空间的)综合的严重破坏。

这既表现在直接的、直观的行为中,也表现在运用符号方面。

病人虽然能记住算题并主动尝试解题的方法,但由于不能理解逻辑—语法结构,因而仍不能解答算题。

(3)额叶损伤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西方文学理论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曾繁仁

西方文学理论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曾繁仁

西方文学理论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曾繁仁4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在刚刚结束的军运会中,勇夺冠军的女孩孙铭阳只有16岁,正值豆蔻年华,却早已把国家责任扛在肩上。

(正确答案)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答案解析:“豆蔻年华”实际上特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选项中“孙铭阳只有16岁”,不属于“豆蔻年华”。

4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C.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职称为“左迁”,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叫“迁客”。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子”是尊称对方,“尊君”“令堂”是尊称自己的父亲,“家君”“家母”是谦称自己的母亲。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是谦称自己的母亲。

4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杏花雨”是指春雨,“杨柳风”是指春风。

B.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其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指《诗》《书》《礼》《易》《春秋》。

C.古人的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

如“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家父”则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犬子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正确答案)D.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安徒生是丹麦作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植树的牧羊人》的作者分别是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法国作家让·乔诺。

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本主义心理学)【圣才出品】

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本主义心理学)【圣才出品】

第17章人本主义心理学17.1 复习笔记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背景1.社会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异常迅速,物质生活空前富足,精神生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和道德滑坡,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暴力、吸毒等日益增多,人性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2)战争阴云仍未散尽,美国民众处于对战争的无尽恐惧和担忧中。

(3)美国出现了一种在青年中掀起的反主流文化运动。

这个运动表现为反对传统的价值观、重视自我展现、强调个人体验、坚持人的独特性和非理性等。

其实质是宣扬个人主义,把个人的欲望看作是核心价值。

(4)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并不能解决人类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的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对人的尊严及其内在价值的重视,以促使人性的完满实现。

因而,以探索人的内心生活为己任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应势而生。

2.哲学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浪漫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前提,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的。

(1)浪漫主义①浪漫主义哲学家更强调人性中的非理性的情感、直觉和本能等成分。

他们认为美好的生活就是根据一个人的内在本性诚实地生活。

人的本性是善的,而社会环境却可能是恶的。

②浪漫主义哲学之父卢梭坚信唯一能够有效指导人行为的是他的真实情感。

人性天生善良合群,如果给予他们自由,他们将变得快乐、完美、具有社会意识,他们将会做那些最有利于其自身及他人的事情。

卢梭的思想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存在主义①存在主义以自由、选择和责任为主题,极大地冲击了美国传统心理学坚持以绝对确定的因果规律来解释心理现象的极端决定论倾向;②存在主义对人和先验世界、人和自我的关系所做的全面分析,冲击了孤立研究人类的行为并将其与动物联系起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③存在主义对主体性(或主观性)、个人体验、情感等的研究冲击了美国心理学家所信奉的客观性。

(3)现象学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现象学看作是一种研究主体的直接经验和内省报告的方法。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心理学名著1、《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著(James P.Chaplin & Theophile S.Krawiec)1960年出版。

本书围绕心理过程的传统题目或分支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行研究和评价,并重视对心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2、《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1926年出版。

此书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史著作。

全书共27章。

第1-8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以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及人差方程式为主。

第9-13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以笛卡尔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法国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哲学为主。

第14-16章论述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第17章论述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

第18-19章分述“新”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

第20章论述英国心理学。

第21-26章分述冯特后的各国心理学流派。

第27章作一扼要的回顾。

【人差方程式(个人方程式)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马斯基林(N.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D.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总是比自己落后十分之八秒,他以为这是金布鲁克粗心所致,因而将其辞退。

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注意,他把自己的观察与其他著名天文学家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误差,而这种误差并非个人的细心或粗心所致,而是导源于个别差异。

贝塞尔把人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示,称之为“人差方程式”。

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人差方程又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应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Musterbegriffe):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3、《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著 1929年出版。

西方心理学史题库带答案

西方心理学史题库带答案

西方心理学史题库带答案一、填空题1、西方心理学史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坚持辩证分析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2、有的心理学史家在编纂心理学史时,强调心理学发展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外部因素和条件,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3、西方心理学有两个基本的思想渊源,一个是哲学内起源,一个是科学内起源。

4、经验论心理学思想和唯理论心理学思想是近代哲学心理学的两种理论形态。

5、近代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有两种表现形式,在英国表现为联想论心理学,在法国表现为感觉论心理学。

6、霍布斯是近代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奥古斯丁是近代官能心理学体系的建立者。

7、提出“四体液说”古希腊医学家是希波克拉底,法国生理学家弗卢龙提出了大脑统一机能说,发现言语运动中枢的是左半球。

8、冯特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直接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他认为感觉元素和感情元素两个最基本的心理元素。

9、为了对记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艾宾浩斯专门创造了无意义音节和节省法。

10、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意动分为表象的意动、判断的意动和情绪或爱憎的意动,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内部知觉方法和观察别人的言语、动作及其他表现。

11、屈尔佩的二重心理学主张意识的内容和功能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2、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内省法、实验法和比较法。

13、根据自我在心理生活中地位与表现,詹姆斯将自我分为纯粹的自我和经验的自我,其中经验的自我包括物质的自我、精神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

14、詹姆斯的双重记忆理论将记忆分为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这两种要素。

15、第一个使用“心理测量”这个术语的心理学家是高尔顿。

16、铁钦纳认为,心理学直接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实验心理学家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心理的成分。

17、铁钦纳认为,构成意识的基本元素有感觉、情感和意象。

18、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科学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内容心理学1.1复习笔记一、内容心理学概述(一)内容心理学产生的背景1.哲学为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确定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为心理学提供了思想、观点以及方法论。

2.19世纪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方法更直接地为心理学提供了材料、理论和实验技术。

(二)内容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内容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冯特、艾宾浩斯和缪勒。

二、冯特内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实际上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实验心理学。

二是社会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科学观1.冯特批判地继承了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使心理学成为独立发展的实验科学。

2.他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生理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理学是关于生命的一切,是那些由我们感官知觉到的身体过程;心理学是研究我们意识过程的相互关系。

生理学和心理学合起来就包括生命现象的全部,它们研究一般生命的事实,特别注重人类生命事实。

3.冯特特别重视实验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意识过程更要注重实验方法的应用,做到科学的内省。

4.冯特认为尽管心理学与生理学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心理学与生理学还是有区别的。

心理现象有其自身的特性,我们不能从生理生活中发现对心理现象的解释。

5.冯特还把他的实验心理学看成一种纯科学,他不主张进行应用研究。

这种研究思路使心理学从一独立便脱离了社会生活,从而大大削弱了它的生命力。

(二)心理学的对象论1.冯特认为,科学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经验科学。

2.冯特认为一切科学都研究经验,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而其他科学研究间接经验。

3.冯特把经验分为两个因素,即所给予我们的内容和我们对这种内容的理解。

前者被他称为经验的对象,后者被他称为经验的主体。

(1)两种方向①在自然科学的方向上,它把经验的各种对象,从它们被设想的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特性方面来加以考虑。

②在心理学的方向上,它把经验的整个内容从它与主体的关系,以及由主体直接所赋予它的特性方面来加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新的新行为主义
6.1 复习笔记
一、新的新行为主义概述
(一)新的新行为主义的历史背景
1.行为主义的危机
(1)古典行为主义由于对意识的极端怀疑态度和机械论的观点而招致了心理学界的猛烈抨击。

而新行为主义者在方法论上过于拘谨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在理论观点的实质上仍然对意识持否定态度。

(2)在新行为主义后期,以动物学习理论推论人类学习的局限性日益暴露,逻辑实证主义也面临着新一代哲学家的挑战。

为此,行为主义的发展必然面临着新的危机。

2.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接近原理和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行为理论。

早期的社会学习理论家从认知和行为联合起作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学习。

他们对认知因素及其过程的承认,保证了第三代行为主义者们所提出的学习理论体系的社会性质。

从而为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认知革命的影响
(1)认知革命以历史的方式论证了对内部过程进行科学研究的合理性,并在理论假定上隐含着它承认内部因素及其过程存在的真实性,从而有可能使行为主义者突破其传统信念的狭隘性,开始探讨内部因素或过程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2)认知革命为处于危机之中的新一代行为主义者提供了一种选择,即从新的心灵主义研究趋势中汲取营养,建构出能够包容意识因素并说明其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新的行为主义体系。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定和科学思想与行为主义完全相同,可以满足行为主义者的这种理论要求。

(二)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班杜拉,其他的代表人物有罗特、米契尔和斯塔茨。

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
(一)三元交互决定论
1.关于人性及其行为的因果决定模式,班杜拉提出了三元交互决定论。

他认为,在个体、环境、行为这三个因素之间,每两者都具有双向的交互决定关系,从而构成决定个体功能活动的三元交互决定系统。

2.在三元交互系统中涉及三对双向交互决定的过程:
(1)个体与行为之间是相互决定的
①个体的内部因素如期待、信念、自我知觉等会影响其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
②个体的行为结果也会调整、改变个体的自我认知、情绪、态度等内部因素。

(2)个体与环境之间也是交互决定的
①个体的能力、性格、气质、社会角色等因素会激活和引起不同的环境反应
②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影响甚至改变个体的能力、性格等主体因素。

(3)行为与环境条件是相互决定的因素
①行为作为个体改造环境的手段,必然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或决定;但对于个体而言,环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僵化实体,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潜在性,即某种环境因素是否与个
体发生关系并产生影响,取决于行为是否激活了环境。

②班杜拉强调行为对环境的反作用,即行为可以影响并改变环境。

3.三元交互决定论并不意味着构成交互决定系统的三个因素具有同等的交互影响力,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班杜拉特别重视个体的因素。

(二)观察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的概念
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结果而习得新的反应,或改变原有的某种行为方式的过程。

观察学习也是示范作用过程。

2.观察学习的特点
(1)观察学习不一定有外显的行为表现。

观察学习具有内隐性。

(2)观察学习不依赖直接强化。

(3)观察学习是认知过程。

(4)观察学习不是简单模仿。

它还包括对他人行为及其后果的认知加工。

3.两类特殊的观察学习
(1)抽象的观察学习
抽象的观察学习是指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有关示范行为的抽象规则或原理的过程。

班杜拉指出,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规则以生成行为至少涉及三个过程:从社会范型中抽取相关的特征;将信息整合成复合规则;运用规则生成行为的新样例。

(2)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创造性的观察学习是班杜拉对人类的创造行为进行的理论说明。

他认为,观察学习在多个方面都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
①观察学习可以为创造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②观察学习可以为创造性工作增添新颖的特征;
③观察学习能为创新的整合提供要素,并鼓励非传统的言行,从而直接促进新事物的产生。

4.观察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加工活动,观察学习受四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的制约。

(1)注意过程
注意过程决定了从丰富的示范影响中选择观察什么,以及从正在发生的范例中选择提取哪些信息。

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有四个:
①示范活动的显著性和复杂性等特征;
②观察者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知觉定势等;
③榜样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声望、权力等特征;
④个体的人际关系网络。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是指观察者将在观察活动中获得的有关示范行为的信息以表象或符号的方式储存于记忆中,以便指导日后行为的过程。

保持过程涉及三种不同的内部机制:
①示范信息的符号转换;
②示范信息的认知表征;
③演习与保持。

(3)产出过程
产出过程是把以符号形式编码的示范信息转化为外显行为的过程。

这一过程以内部形象为指导,将原有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是将内部表征与外部行为对照匹配的过程。

(4)动机过程
动机过程决定了哪种经由观察而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在班杜拉看来,行为的习得与表现是不同的,表现必须在足够的动机和诱因的激励下才会实现。

(三)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在不同时期对自我效能概念的阐述中使用了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信念、自我效能预期这些操作概念。

1.自我效能及相关概念
(1)自我效能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的含义前后有所变化。

总的来说,自我效能是个体对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念,而不是行为或能力本身。

(2)自我效能预期
自我效能预期是个体自己对能否成功地实施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的预期。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整合各种技能的自我生成能力,或对成功地实施达成某个既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知觉及知觉后的结果;当自我效能感深入到个体的价值系统中时,就成为个体的自我效能信念。

(4)集体效能
集体效能是指团体成员对团体能力的判断或对完成即将到来工作的集体能力的评价。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亲历的掌握性经验。

它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2)替代经验;
(3)言语说服;
(4)生理和情绪状态。

3.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机制
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四种中介机制发挥着对人类功能的调节作用。

(1)认知过程
自我效能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目标设立、认知建构、推理性思维等形式而发挥作用。

(2)动机过程
自我效能机制在人类动机调节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对因果归因、结果预期、认知性目标等不同的认知性动机都会产生作用。

(3)情感过程
自我效能主要通过控制思维、行动和情感而影响着情绪经验的性质和紧张性,对情感状态的自我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4)选择过程
个体的效能判断可以通过影响活动选择和环境选择来塑造发展道路。

在对人类功能的调节过程中,这些中介机制往往是协同发挥作用,而不是单独产生作用。

4.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
从人的毕生发展过程来看,个体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自我效能受到此前各发展阶段社会化的结果和当前各项生活任务中的活动结果两方面的影响,并表现出年龄特征。

5.自我效能理论的应用价值
自我效能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医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体育运动、职业指导、组织管理、学校教育等领域都有应用。

自我效能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也主要是其应用的推广,特别是利用自我效能原理对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的干预。

(四)行为矫正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