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笔记

联系的多样性: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无中间环节)本质联系和非本质(性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根据和条件)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有无确定的趋势和方向)认识度的意义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坚持适度的原则,反对“过”和“不及”度的原理是法学、政治学上强调的“正义”价值的哲学基础。
度的原理为变引起质变提供了基础。
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比如在自然界中,吸引和排斥、化合和分解、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等。
在社会中,市场上的竞争、战场.上的厮杀、学术.上的争鸣、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 -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主要表现有: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范围的特殊性和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对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A、内因是运动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内因是运动的根据: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深刻基础;内因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B、外因不起决定作用,而且通过内因表现出来。
C、外因和内因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的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认识质的意义:1、可以判断事物发展了没有。
2、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历史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绝对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离开了时空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空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空同样是不存在的。
时空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与无限性。
2.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3.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客体的现实活动。
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定,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从而超越现实客体。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什么是哲学?(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二者总体上是一致的,但不是等同的。
(二)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理性分为反思性和思辨性(三)哲学特殊体现在其阶级性不明显,政治法律思想阶级性最明显。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表述为物质与精神,物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的关系)(一)形成和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由巴门尼德提出1.恩格斯第一次明确表述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其著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 思维广义上相当于精神、主观、意识等,狭义上存在即物质、客观。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1)是由其物质特点决定的,它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或现象最一般的概括,是任何现象都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首先做出回答的问题2)这一问题是我们研究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与基础,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出发点。
3)这一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4)这一问题贯穿于全部哲学史的中心问题,是各派哲学分歧和斗争的焦点(三)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本体论问题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源,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大基本问题派别的唯一标准。
2)认识论问题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世界是不是可以被认识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叫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名言: 感觉之外,一概不可知——休谟自在之物不可知——康德(四)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1.哲学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一切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精华版)郑正真1.哲学的含义、特点、功能:(1)含义:它是从总体上概括的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的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2)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3)哲学的功能: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学科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对人的功能:哲学的工具价值、精神武器;哲学的内在价值精神。
(4)哲学的社会功能: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哲学也是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本体论问题。
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是否可以认识,认识论问题。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为本原的,第一性的。
客观唯心认为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
主观唯心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和基础。
(2)唯物主义肯定物质。
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由物质自然界所派生的们第二性的。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重点一: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 哲学是一门研究宇宙和人类社会根本问题的学科。
-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问题和认识问题。
重点二: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类对宇宙和人类社会进行认识的两个重要途径。
- 哲学关注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自然科学则研究具体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重点三: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社会科学是相互关联的学科,互为补充。
- 哲学关注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本质属性,而社会科学则研究人类社会的具体现象和规律。
重点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强调认识的辩证性和实践的决定作用。
-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重点五: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或思维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或思维是第二性的。
重点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重点七: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
-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点八: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 共产主义的核心原则是实现物质财富共享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笔记概要,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1。
哲学的科学内涵(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理论性质)(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切哲学)(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意识属性)(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2。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
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是恩格斯提出的)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5。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终极笔记: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意识属性)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研究对象)哲学的特点是: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区别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定义不同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II:特点不同a: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相互关系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定义不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定义不同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特点不同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理性认识)b: 世界观是非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式是感性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选题
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属于:
朴素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直接理论来源
3、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
主观唯心主义
4、什么标志着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哲学范畴(A )
A 、运动
B 、静止
C 、时间
D 、空间
5、从哲学上看我国制定十二五计划的依据是:
现实的可能性
6、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7、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是(C )
A 、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B 、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活动
C 、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8、生产力(人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范畴是(B )
A 、人与社会的关系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C 、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
D 、人与劳动产品
9、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 )
A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超额利润)
11、年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2、绝对地租的源泉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英法也正确)
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金融资本的概念是: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的资本形式
14、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变化
15、下面属于可变资本的是(D)
A、机器
B、厂房
D、劳动力
二、多选题
1、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
二者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3、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三、名词解释
1、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联系
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力劳动
四、简答题
1、内因和外因的定义及二者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货币的职能包括哪些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五、论述题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一)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二)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人的认识是一个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的一个环节。
(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
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它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
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