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笔记
2020年考研政治马哲必考重点精华笔记(完整版)

2020年考研政治马哲必考重点精华笔记(完整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意识属性)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研究对象)哲学的特点是: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区别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定义不同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II:特点不同a: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相互关系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定义不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定义不同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典型题考研真题详解(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机系统)

第9章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机系统9.1 复习笔记一、社会交往与社会有机系统1.社会是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1)社会是人类存在的必然形式。
人类作为文化的存在物必然是社会的存在物,即必然以社会的形式而存在。
社会就是由从事文化创造的共同活动和连续活动的人类个体所组成的。
(2)人类文化活动的共同性和连续性表明人类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可摆脱的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
而人类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物则是由人自觉地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自为的关系。
(3)人类社会关系赖以建立的创造性活动是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论,把个体与社会理解为一种辩证的统一体。
①个体通过生产活动及其基础上的交往活动而创造了社会;②社会作为诸多个体的共同创造物又制约和规定着个体的创造活动,或者说,社会同时又创造着个体。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是研究社会有机体运行机制的基本的方法论。
2.社会交往的特征和分层(1)特征社会交往的本质特征可以归结为自觉性,中介性和客观性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①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是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的。
因此,人就可以调整变换自己的目的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式。
②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是凭借中介进行的。
人与自然交往的生产活动是使用工具的中介性活动,与此相联系并以此为基础,人际之间的交往也必然是中介性的活动。
交往的中介性同自觉性是密切相关的。
③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它是在客观的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其规模、程度和基本的方式等等都是受生产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历史条件制约的。
因此,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作为一种客观的规律规定着、制约着个体的交往活动,使这种活动成为一种客观的活动。
其客观性与之自觉性和中介性也是密切相关的。
(2)分类社会交往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生的,是直接或间接同物质生产活动相联系的,依其同物质生产联系的密切程度而展现为不同的层面。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1复习笔记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作为世界观理论形态的哲学及其特征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①具体科学都是以自然或社会领域中的某一方面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是具体的,限于特定的领域,而哲学以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由于哲学是世界观,所以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的提问方式和问题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
②具体科学也具有理论性,但具体科学不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自我与对象的关系,只研究对象自身的规律。
而哲学是以人与世界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对世界的总体性把握。
③具体科学表现为关于某一领域的某种具体知识,哲学则是对包括社会和人在内的世界的宏观把握,表现为一种哲学智慧。
(2)哲学智慧不同于实证知识哲学智慧与实证知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虽然要以具体科学的知识为依据,但它又不是这些具体科学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各种知识中蕴涵的普遍规律和意义的揭示。
这就是从科学知识到哲学智慧的升华。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又极为密切哲学不能脱离科学。
哲学需要通过对科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离开科学的所谓哲学智慧只能是“假(假话)、大(大话)、空(空话)”。
2.世界观与人生观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既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理解,又包括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总体理解,还包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世界观理论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对人的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实际地塑造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精华笔记

肖前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重点笔记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一、什么是哲学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经过了理论的加工和概括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二、哲学的特点1、哲学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
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实质上就是一般与个别或特殊、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的区别2、哲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的总结、概括。
这种总结、概括就是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必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三、哲学的功能总体而言,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乃至再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其者统摄一切的灵魂的作用。
考研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

考研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一、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与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发展规律•辩证法的运用方法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四、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人的本质与存在•人的认识与人的实践•人的发展规律与人的自由五、社会的本质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的本质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变革•社会发展规律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六、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历史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作用与社会历史主义七、实践论•实践的本质与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的发展及其规律•实践与认识、实践与价值八、革命与暴力•革命的概念与基本特征•革命与暴力的辩证关系•革命与和平的辩证关系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革命性转变十、阶级与阶级斗争•阶级的形成与发展•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特点与发展方向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全球化挑战以上为考研马原理知识点的笔记大纲,对于考生来说,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
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多做题,多总结,争取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加油!。
马哲考研知识点

马哲考研知识点●导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构成●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创立●经典著作●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鲜明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人民性(本质属性)●实践性●发展性●第一章辩证唯物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不同的哲学流派●第一性●唯物主义●实物(古典,朴素)●粒子(机械)旧唯物主义,半截子,不彻底唯物主义●一切客观变化(辩证,马克思)●唯心主义●本我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独立于人之外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同一性●有:可知论(唯物论,唯心)●没有:不可知论(二元论,不彻底的唯心)●第二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物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和时空●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意识和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二章唯物辩证法●第一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法的两大总特征●联系●发展●对立统一的规律唯物辩证法第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量变质变规律唯物辩证法第二规律●质,量,度●关节点,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第三规律●否定●唯物辩证法五队基本范畴●第一对:内容和形式●第二对:现象和本质●第三对:原因和结果●第四对:必然和偶然●第五队:可能和现实●第二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物质)●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对辩证法●表现形式:外部必然性●主观辩证法(意识)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表现形式:观念的,逻辑的形式●第三章认识论●第一节实践与认识●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特征●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认识和实践具有同构性●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实践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虚拟实践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本质●反映论和先验论●认识的反应特性和创造特性反应性特征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理性因素指导,解释,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激活,驱动,控制作用●认识的两大规律●反复性●无限性●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真理及其特性●客观性和一元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唯一)●逻辑证明(重要补充)●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概念●基本特性●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价值评价的特点及其标准●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题需要的认识●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然和自由●第四章●唯物史观●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根据不同的主体●个体意识●群体意识●根据不同的层次●社会心理低层次,不成体系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与阶级是否有关●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非社会意识形态语言学,数学,心理学●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含义: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金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要素●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道德,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等●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关系●辩证关系●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交往●与生产力的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基础)●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出现和向世界扩张的结果●世界历史的行程又促进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类的普遍交往●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更替特点●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根本,第一动力)●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作用●阶级斗争(第二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第三动力)●改革的性质(第四动力)●科学技术(第五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关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决定历史事件而不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历史人物●杰出人物●不管发挥什么作用,都会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群众、政党、阶级、领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必背要点

2017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必背要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
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
(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意识属性)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研究对象)哲学的特点是: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㈠:区别I:定义不同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II:特点不同a: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 相互关系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I.定义不同⑴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⑵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⑴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I:定义不同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II: 特点不同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理性认识)b: 世界观是非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式是感性认识。
III:联系相互依赖【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I: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a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谁是本原,谁是派生)1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II: 意义即分类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
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c: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而唯心主义即有可知论又有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4】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通过人类长期实践证明的;世界的可知性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通过实践,思维反映存在又反作用于存在,实践是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和辩证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驳斥唯心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论的锐利武器。
【5】哲学的党性和党性斗争(单选题)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哲学体系,两种世界观,以及两大基本派别。
b.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则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c.超党性的哲学是不存在的,哲学的党性是其阶级性在理论上的反应。
【5-B】一元论与二元论a1.一元论是认为世界万物只来自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
它可以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a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
b1. 二元论即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二者独立,性质不同。
其典型代表是17世纪法国的笛卡尔。
b2.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否认了世界的统一性,割裂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终倒向了唯心主义。
【5-C】哲学史上两个对立的关系在哲学史上,既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也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交织在一起。
辩证法可以和唯物主义相结合,也可以和唯心主义相结合;形而上学可以和唯心主义相结合,也可以和唯物主义相结合。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不是平行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6】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I: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性质。
a.在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b.在认识论上,主张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唯物主义是一元论哲学,决定论哲学,以及可知论哲学。
II唯物主义的三大历史形态及其特点a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金、木、水、火、土、气)a2. 把“原初”物质做为世界本原,认为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a3. 优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缺点:直观性和猜测性(非科学性)。
b1.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6-18世纪)。
b2. 优点:科学性,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
缺点:(1)机械性。
(2)形而上学性。
不懂辩证法,孤立静止的看问题,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不彻底性。
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b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称旧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把对象当作实践来理解,不了解实践是现存世界的“基础”。
c. 第三个历史形态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7】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其特点a1. 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个人的感觉或意识。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a2.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世界,人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
2【8】唯心主义的三大主要根源a1. 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
a2. 阶级根源:符合反动阶级、集团的需要,受到支持和拥护而长期存在。
a3. 认识根源: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主观不符合可观是主观性,严重为主观主义(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2.认识过程本身存在着陷入唯心主义的可能性。
人的认识过程是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果分夸大感性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如过分夸大理性(概念)则犯客观唯心主义。
3.主观性,直线性,片面性,思想僵化(列宁)a4. 前提条件: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
【8-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发展的三阶段I. 辩证法古代自发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II. 形而上学古代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的形而上学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它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a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科学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它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革命变革,结束了以往旧哲学看做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统治。
a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以及认识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
而旧哲学唯物论与辩证法是分离的。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单选题)它既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内容的革命变革,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都是唯物辩证的。
◎伟大意义(多选题)①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第一次彻底地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贯彻领域的扩大)②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人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的必然性,并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科学。
(空想变科学)③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彻底化)④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会历史理论第一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
(使社会历史理论科学化)⑤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也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a3.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多选题)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基础,并由此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
②实践是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的基础,并由此揭示了世界的一般规律。
3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真理的标准。
a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是无产阶级认识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这是从它的基本特点上和阶级本质上实现的伟大变革。
①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
(选择题)◎②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选择题)基本特点:①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哲学。
它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它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
②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革命的改造世界,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
③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9--B】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
(辨析题)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彻底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他主张解放全人类,他还主张革命的改造世界。
②他还认为一切具体事务都是暂时存在的,从而坚持了革命的辩证法。
③他是批判一切旧思想的锐利武器。
【9--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建立在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之上的。
(选择题)【9--D】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阶级条件⑴19世纪以来,生产力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无产阶级日益成熟,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经验,同时也迫切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新成就,深刻地提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发展的辩证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