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2)导学案

合集下载

9.4 用数学(导学案)2023-2024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9.4 用数学(导学案)2023-2024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9.4 用数学(导学案)2023-2024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基础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 重点:- 理解和掌握基础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 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

三、学习内容1. 数学概念:- 自然数- 加法与减法- 乘法与除法2. 数学运算:- 算术运算- 混合运算3. 解决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用性。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习方法1.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 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合作学习:-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 学生互相检查作业,共同提高。

3. 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发现数学规律。

- 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五、学习评价1. 过程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 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 结果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课后练习和考试。

- 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发现数学规律。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七、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基础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同步导学案 9.4 静电的防止与利用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同步导学案 9.4 静电的防止与利用含解析

第4节静电的防止与利用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静电平衡状态的形成过程,知道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内部电场强度处处为0。

2.了解尖端放电、静电屏蔽现象,了解静电的防止的原理。

3.知道静电吸附原理,了解静电吸附在静电除尘等技术中的应用。

4.关注生活、生产中的静电现象,体会物理学与生产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理解静电平衡的概念及特征。

学习难点:应用静电平衡知识认识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尖端放电现象、静电屏蔽现象。

【知识回顾】1、物体收到恒力作用时,其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

若初速度为零,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恒力方向相同。

2、电场是矢量,其叠加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电场强度的定义式为=,库仑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B2。

4、在电场中,正电荷被负极吸引,负电荷被正极吸引。

【自主预习】1、把导体放在静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导体中出现与原静电场方向相反的电场。

当其与原电场大小相等时,导体内部各点的电场强度E=0,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不再发生定向移动。

这时,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

2、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没有净剩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并且在导体外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单位面积的电荷量)越大,周围的电场强度越大。

3、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尖端周围的强电场足以使空气中残留的带电粒子发生剧烈运动,并与空气分子碰撞从而使空气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分离。

这个现象叫作空气的电离。

4、所带电荷与导体尖端的电荷符号相反的粒子,由于被吸引而奔向尖端,与尖端上的电荷中和,这相当于导体从尖端失去电荷。

这种现象叫作尖端放电。

常见的尖端放电现象发生在避雷针、高压设备上。

5、在静电场中放入一个空腔导体,无论导体外部电场是什么样的,导体内部都不会有电场,外电场对壳内的仪器不会产生影响,金属壳的这种作用叫作静电屏蔽。

常见的起到静电屏蔽作用的有金属网罩、同轴电缆。

6、常见的静电吸附的应用有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复印。

八年级数学下册 9.4 解直角三角形(2)导学案 青岛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9.4 解直角三角形(2)导学案 青岛版

课题:9.4 解直角三角形(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 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 通过构建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点:构建直角三角形难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一. 完成下列各题。

小组内讨论1.R tABC中,∠C=90°, CD⊥AB于D, AD=3, ∠B=60°,求AB,BC 【1】批注【1】:让学生了解已知元素和需求元素所在三角形,数形结合能力 CB D A2 △ABC中,AB=AC, AB:BC=5:8, 求sinB, cosB. 【2】批注【2】:怎样构建直角三角形?应把已知元素和所求元素构建在同一直角三角形中。

AB C二.板书例3. △ABC中,∠A=60°, ∠B=45°,AC=20厘米,求AB 的长。

CA B1.小组交流构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辅助线的做法)【3】批注【3】:小组内交流统一意见后,考虑解法,引导学生能解哪个直角三角形?需要解直角三角形?2.最后统一解题格式。

三.巩固练习【4】批注【4】:提醒学生数形结合,利于解决问题1.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面积为33,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

2.在△ABC中,已知∠B=30°,SinC=4/5,AC=10,求AB的长。

四.达标测试21.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上一点A,OA=5,求点A 的坐标。

Yy=xAO X2.等腰三角形,顶角120°,腰长10cm,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五.作业:P76 B 组 1.2.六.教学反思:。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第一章:庖丁解牛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及意义。

掌握庖丁解牛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1.2 教学内容介绍庖丁解牛的来源和故事背景。

解释庖丁解牛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讲解庖丁解牛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学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

教师演示庖丁解牛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学生观看并尝试模仿。

1.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回答问题和相关词汇的填空。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二章:庖丁解牛的工具与设备2.1 学习目标了解庖丁解牛所需的各种工具和设备。

学会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和设备。

2.2 教学内容介绍庖丁解牛所需的各种工具和设备,如刀、斧、钩等。

讲解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和设备。

2.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庖丁解牛所需的各种工具和设备。

学生观察并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和设备。

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学生跟随练习。

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回答问题和工具设备的图示识别。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三章:庖丁解牛的步骤一:屠宰3.1 学习目标学会庖丁解牛的第一个步骤:屠宰。

理解屠宰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3.2 教学内容讲解庖丁解牛的第一个步骤:屠宰。

解释屠宰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庖丁解牛的屠宰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听讲并跟随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回答问题和屠宰步骤的图示识别。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四章:庖丁解牛的步骤二:去毛4.1 学习目标学会庖丁解牛的第二个步骤:去毛。

理解去毛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4.2 教学内容讲解庖丁解牛的第二个步骤:去毛。

解释去毛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庖丁解牛的去毛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听讲并跟随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4.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回答问题和去毛步骤的图示识别。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和反馈。

9.4对顶角导学案

9.4对顶角导学案

9.4《对顶角》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对顶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的性质.经历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对顶角相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
二、重点、难点
1、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2、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

三、教具准备
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本P13-14页内容,思考并讨论:
1.如下图,直线AB、CD 相交于点O,图中共形成了几个角?分别表示出来?
2.下图中有哪些对顶角?
3.什么是对顶角?
4.你能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的例子吗?
5.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如何论证?
(二)巩固练习:
1.下列各图中,∠l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射线OA是活动的)
(三)拓展提升:
把例题中∠1=40°这个条件换成如下条件,求∠l、∠2、∠3、∠4的度数.
(1):把∠l=40°变为∠2-∠1=40°(2):把∠1=40°变为∠2是∠l的3倍(3):把∠1=40°变为∠1 :∠2=2:9 (4):把∠1=40°变为∠1=平角
(四)达标检测: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5页习题9.4A组第1、2、3题.。

高中政治必修三 第9章第4节 全民守法(导学案)

高中政治必修三 第9章第4节 全民守法(导学案)

9.4 全民守法导学案【预习案】(接续上一框题)四、全民守法(一)内涵和标准1.全民守法()。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全民守法()。

在享有()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

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3.全民守法()。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

可以通过()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

(二)为什么坚持全民守法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形成()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怎么样坚持全民守法1.推进全民守法,要(),坚持把()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推进全民守法,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

五、四者关系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必须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在推进法治中国建没的进程中,这四个方面()【讲授案】总议题: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议题一:科学立法巩固法治根基议题二:严格执法建设法治政府议题三:公正司法守卫公平正义议题四:全民守法倡导社会新风(接续上一框题)议题四:全民守法倡导社会新风合作探究:何为全民守法?结合预习,分组探究:Ⅰ全民守法的内涵和标准有哪些?Ⅱ为何要推动全民守法?(提示:这是本科第一个重点内容,请同学们提前进行知识点识记。

)名言警句: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

——亚里士多德材料:何某爱好弹钢琴,退休后在家支起两架钢琴,除自己弹奏以外,还招了几个学生,在晚上进行教学活动。

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4 第二课时导学案

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4 第二课时导学案
3.feel like doing sth.“想要做某事”
He slept badly and didn’t feel like eating.
feel like“想要“。相当于want to do, would like to do sth.后接动名词作宾语
(1)She feels like _______ (dance) at the party.
(2)Would you like ______(go) out for a walk with me?
示学:
1.展示3a中的答案。
2.两人一组展示3b对话。
3.用书信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长变。
检学:
一.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He's afraid(swim)in the river.
2.Lucy was(terrify)by what I said just now.
rry现在仍然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
Larry is stillspeaking infront of a group
1、he shoes are quite ________(comfortable).please show me another one.
2、he did everything possible to make her mother.
2、Many times I thought about giving up,but I fought on.许多次我都想放弃,但我奋力坚持了下来。
本句中的fight为“努力去做,尽力尝试”之意,on表示继续、持续。fight on表示“奋力坚持下去”。
如: We must fight on until the end of the battle.

§9.4《电磁感应案例分析》导学案1

§9.4《电磁感应案例分析》导学案1

§9.4《电磁感应案例分析》导学案班级:姓名:编写人:陈熠【学习目标】1、知道反电动势。

2、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3、会解决电磁感应和电路的综合问题。

【自主学习】结合课本23案例分析案例1回答:1、电动机空载转动时跟带负载转动时的电流大小一样吗?2、转动中的电动机因卡住不转动时,回路中的电流将如何变化?3、产生本案例所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本23案例分析案例2回答:1、谁是电源?2、那部分是外电路,那部分是内电路?3、金属杆下落过程中受那些力的作用?4、稳定时受力有什么特点,能的转化有什么特点?【课堂检测】1、一矩形线框置于匀强磁场中,线框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先保持线框的面积不变,将磁感应强度在1 s 时间内均匀地增大到原来的两倍,接着保持增大后的磁感应强度不变,在1 s 时间内,再将线框的面积均匀地减小到原来的一半,先后两个过程中,线框中感应电动势的比值为( )(A)12(B)1 (C)2 (D)42、如图所示,质量m1=0.1kg,电阻R1=0.3Ω,长度l=0.4m的导体棒ab横放在U型金属框架上。

框架质量m2=0.2kg,放在绝缘水平面上,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相距0.4m 的MM’、NN’相互平行,电阻不计且足够长。

电阻R2=0.1Ω的MN垂直于MM’。

整个装置处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0.5T。

垂直于ab施加F=2N的水平恒力,ab从静止开始无摩擦地运动,始终与MM’、NN’保持良好接触,当ab运动到某处时,框架开始运动。

设框架与水平面间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m/s2.(1)求框架开始运动时ab速度v的大小;(2)从ab开始运动到框架开始运动的过程中,MN上产生的热量Q=0.1J,求该过程ab位移x的大小。

3、在竖直面内有两平行金属导轨AB、CD,间距为L,金属棒ab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

棒与导,轨垂直,并接触良好.它们的电阻均可不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F
予不同量化分数。 2 、答错者不予批 评,给出相应鼓 励。 活动要求: 1 、认真完成探究 例 1 和例 2 的问题 可以组内解决。 2 、自主思考、组 内交流合作态度
∵ ∠1=∠2 ∴∠ =∠ ( ) ∴BC∥DE( ) 图中还有平行线吗?你能仿照上面的过程进行相应的说明吗?
小结: 本节课学到了 我的疑惑是
D
达标要求: 1、在规定时间 5 分钟内完成巩固 测试。 2、组内核对答 案,解决有困惑 的题目。 3、 教师进行适当 补充、归纳。
1、如图(1)∵∠ABC =∠5(已知) ∴ ∥ ( ) (2)∵∠BAD +∠ =180(已知) ∴AB∥CD( ) (3)∵∠ =∠ (已知) ∴AD∥BC( ) 2、一弯形轨道 ABCD 的拐角ABC=120º, 那么当另一拐角 BCD= º时,ABCD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 两直线平行 (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同旁内角互余,两直 线平行 2、如图:不能判断 AB∥CD 的是( ) A D A、∠ABC+∠BCD=180 º B、∠BAC+∠CDA=180 º C、∠ABD=∠BDC B C D、∠ADB=∠DBC
认真、积极发言。 规则与评价: 1 、积极思考,回 答正确者分别给 予不同量化分数。 2 、答错者不予批 评,给出相应。 3.形成规范的知识 体系, 特别是判定 方法的总结一定 要规范。
第三步:巩固拓展 具体活动安排
提能力 要求及评价
◆课堂达标 固知识 一、填空题:
A B D A 1 2
3 4 5 C C B
3 、进一步体会 数学的应用价 值, 培养自主探 索知识和合作 交流能力。
二、探究引领 共同进步 例 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 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b c 如图,已知 b⊥a c⊥a 求证:b∥c
要求及评价 活动要求: 1、自主思考。 2、 可以进行抢答, 抢答要有秩序, 前 面同学打错了, 后 边同学可以质疑。 规则与评价: 1 、积极思考,回
a
例 2:如图,BC、DE 分别平分 ABD 和BDF,且1=2, 请找出平行线, 并说明理由。 A 解: BC∥DE 1 理由如下: C ∵BC、DE 分别平分 ABD 和BDF( ) ∴∠1=∠ , 2 D ∠2=∠ ( )
B
答正确者按 6 号、 5 号、4 号、3 号、 2 号、1 号分别给
9.4 平行线的判定(二)导学案
学校:__________ 编制人:___________ 探新知 审核:____________ 要求及评价
预习前要求: 1 、进一步应用 平行线的判定 条件解决实际 问题; 能灵活地 选用平行的判 定方法进行说 理 2 、经历观察、 操 推理 能力和表达能 力
第一步:课前预习
【预习问题】 (一) :自主质疑 请同学们围绕着以下问题,回顾所学内容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1、 A 2、 3、 4、 5、 B C 你能进行适当的分类吗? (二) :互助释疑 1、如图:添加一个条件,使 AB∥CD,理由是什么?
D
2、如图,有一座山,想从山中开凿一条隧道直 通甲、乙两地;在甲地侧得乙为北偏东 41º方向, 如果甲、乙两地同时开工,那么 甲 从乙地出发应按北偏西 度施工。 地 3、一学员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方向与原来 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 (A)第一次向右拐 50º,第二次向左拐 130º(B)第一次向左拐 30º, 第二次向右拐 30º (C)第一次向右拐 50º,第二次向右拐 130º(D)第一次向左拐 50º, 第二次向左拐 130º 第二步:课内探究 具体探究活动 一、 构建情境 导入课题 如图,有一块木板,如何判断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把你的尝 试在图中画出来,并给予相应的说明。 深挖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