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生态建设综合效益分析

合集下载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效益评价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效益评价
t h e r e s e rc a h a r e a,t h e p e r c a p i t a i n t e r n a l v lu a e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s e vi r c e h a s b e e n i n c r e a s e d f r o m 2, 1 7 3 RMB t o 3, 2 7 2 RMB;t h e e x t e r n a l v a l u e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s e vi r c e i n c r e a s e s f r o m 1 . 3 7 3 9 mi l l i o n RMB t o 2. 8 0 9 6 mi l l i o n RMB wh i c h f a s t e r t h a n t h e i u t e ma l s e r v i c e v a l u e.i n c r e a s i n g 1 0 4. 5% .a n d t h e p e r c a p i t a e x t e r n l a v a l u e o f e c o l o g i c l a s y s t e m s e vi r c e i n c r e a s e s t o 2 2 3 . 9 4 RMB.Th e o u t s i d e s e r v i c e v a l u e o f t e l T a c e i s c h e h i g h e s t o f t h e t hr e e k i n d s o f s o i l a n d wa t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me a s u r e s a n d w o o d l a n d v a l u e i s h i g h e r t h n a t h a t o f g r a s s l nd a .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塬面保护防治措施及成功做法探析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塬面保护防治措施及成功做法探析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塬面保护防治措施及成功做法探析摘要:水土保持历来是国家改善自然条件的重点,2018年经国务院批示,水利部编制完成了《黄土高源沟壑区“固沟保源”综合治理规划(2018—2035年)》,项目的实施在甘肃省平凉市东部黄土高原沟壑区4县(区)取得了良好效果,水土保持效应明显,笔者从中总结了一些优质高效的防治措施和成功的经验,现精炼提出以与广大规水土保持工程划设计和施工建设者相互借鉴学习研讨。

关键词: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工程措施;成效;设计探索1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自然条件特征⑴气象: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夏短而冬长,冬春干旱多风,夏秋阴湿多雨。

区域多年平均气温7.3~10.1℃,多年平均年积温3500~4200℃,多年平均年日照2139~2380h,多年平均无霜期142~190d,多年平均风速1.2~1.9m/s,最大风速15~21.5m/s,受地形、地貌影响,六盘山~关山一带东西两侧气候差异性大,阴山、阳山、林地、裸地的小气候各有区别,西部比东部气温约低2~3℃,日照约长100~200h,风速约高0.5~1m/s。

⑵水文: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径流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降水多少直接影响地表地下径流量。

根据水文统计分析,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30~620mm,降雨在年际与年内的时空变化均较大,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其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以上,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而11月至来年3月降水很少,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左右,年际间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2.5~3.6倍。

区域内多年平均蒸发量642.6~875.2mm,蒸发与降水成反比,降水多的地方蒸发小,降水少的地方蒸发大,致使区域干旱指数达1.1~2.0。

⑶地形地貌: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在雨水长期侵蚀和河川流水作用下,发育有4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黄土塬,塬面平坦开阔,微向东南倾斜,塬周边冲沟发育,切割深度一般为150~200m。

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引言:黄土高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独特的地质、水文和生态环境特征。

然而,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导致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科研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恢复治理措施。

然而,在这些措施的背后,是否真正取得了综合效益?本研究旨在对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为今后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一个典型的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首先,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流域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资源等进行监测和分析。

其次,通过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考察水质、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最后,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定量计算生态治理措施对流域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服务效益评价本研究将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分为四大类,分别是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和气候调节功能。

通过对这四大功能的定量评估,计算出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

结果显示,生态恢复治理措施对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效益非常显著。

此外,生态恢复还能够降低气温、改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的气候调节功能。

三、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在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效益的基础上,本研究还考虑了生态恢复对流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流域农业、旅游业和生态产业的调查与统计,发现生态恢复治理措施对流域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此外,生态恢复还能够改善流域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结论:综合效益评价结果显示,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恢复治理的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此外,生态恢复还对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研究还发现,在治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理效果的不均衡、资金投入不足等。

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 森林与草地退化且生态功能衰退 . 4
部 分耕地在 1o2。 0~5或更 陡的坡上 , 。 2 左右的耕地每年流失 土壤 达 10 5 2
’/m- 5 t m , t 21 0/ 每年损 失 N P K约 4 0 多万 t大量肥 沃的表土 流走 , h h ,, 00 ,
养分 总储量 和有效养分含量接 近土壤母质 的水平 。土壤有机质含 量仅
深度 0 ~ .c 。土壤侵蚀模数为 5 0 (m a~0 0 (m ・) .c 2 2m 5 m 0/ ・) 1 0/ 0 th 0 th a ,
远大 于黄河 干流一 般约 50 /h a 的土壤侵蚀模数 。除塬 面之外 , 0 t m・) ( 大
人 口密度 由 14 9 9年的 3 . 人/I 上升 到 2 0 3 7 k 4 n 0 0年的 13 k 4 人/ m , 人均耕地由 0 2 m 减少 到 0 8 m 。由于人口增 加使土 地资源同需求 . : 5h . 2h 方向的矛盾越来越 突出。为增加耕地 面积而毁林毁草 开荒 , 在黄土丘陵 沟壑区 7 % 8%的坡耕地被开垦为农地 ,其 中 1%~ 0 0 ~0 5 2 %的坡 度在 2 。 5 以上 , 目 的耕作技术条件下 ,每增加 1 在 前 人需要增加 0 0 m .h 5 m .h 7 的坡 耕地。 由于人 口的大量增加 , 了大面积 的坡地和灌草地被垦殖。 导致

黄土高原地跨山西、 内蒙 古、 河南 、 甘肃 、 青海和宁夏 等 7 区, 2 省 共 8 个县 ( )总土地面积为 6 . 万 k 甘肃黄土高原只是其 中的一个组 旗 , 28 6 m。 成部分 , 地跨 7 个地 ( 、 )4 个县 ( 区 )面积约 l. 万 k 占全 州 市 ,8 市、 , 1 3 m, 省土 地总 面积 4 . 万 k 2 . 54 4 m 的 4 %,占我国黄 土高 原总土地 面 积的 9 1%。以南北 向的六盘山( 8 陇山 ) 关山为界 , — 甘肃省黄土高原 区分 为陇 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和陇西黄土丘 陵沟壑 区, 中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主 其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农户经济分析_李文军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农户经济分析_李文军

第28卷第1期2008年2月水土保持通报Bulletin of So il and Water Co nserv atio n V ol.28,No.1Feb.,2008收稿日期:2007-09-12 修回日期:2007-10-10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SCX1-YW -N-15-0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15B01-02;2006BAD05B07) 作者简介:李文军(1982)),男(汉族),山西省忻州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

E -m ail:liw enju nzi@ 。

通讯作者:王继军(1964)),男(汉族),陕西省渭南市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经济方面的研究。

E -mail:jjw ang@ms.is w 。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农户经济分析李文军1,王继军1,2,郝明德1,2(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摘 要: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25户农户监测资料表明,经过20a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户的经营行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初步建立起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根据25户农户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建议黄土高原沟壑区同类型地区发展中需注意如下问题: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包括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民文化素质培养;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等。

关键词: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农户经济;经营行为;发展趋势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8X(2008)01)0166)04中图分类号:X171.4,D422.7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s of Peasant Households inWangdonggou Watershed in the Loess Upland Gully AreaLI Wen -jun 1,WANG J-i jun 1,2,H AO M ing -de 1,2(1.I 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 er v ation,Chines e A cademy of Sciences and M inis try of W aterResour ces,Yangling ,S haanx i 712100,China;2.N or thw est A &F Univ er sity ,Y angling ,S haanx i 712100,China)Abstract:T he monitoring data for 25peasant households in Wangdo ng gou w atershed in the lo ess upland gully ar ea indicat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om e aspects.After im plementing 20y ear co mpr ehensive measures of so il and w ater conservatio n,landuse str ucture of the w atershed tends to be ratio nal.Ag ricultur al industr-i al structure has been optimized.T he behavio r of peasant household pr omotes the dev elo pm ent of regio nal e -conomy.Peasant per capita net inco me has been increased.A high efficient and stable agriculture eco -econo -m y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Fro m the analy se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the 25house -ho lds,it follo w s that fo 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s sim ilar to the loess upland g ully area,scientific input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natural resources should be used ratio nally;special agr icultural industries should be developed;farm er s .quality of science and culture should be im pro ved;and the g overnm ent w ork -ing functions should be further enhanced.Keywords:loess upland gully area;W angdonggou watershed;economics of peasant household;business behav -ior;development trend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使用权,从而确立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农户,同时也就产生了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户经济[1]。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以甘肃定西市高泉小流域为例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以甘肃定西市高泉小流域为例

作者简介 : 王哗立 (9 0一) 男 , 17 , 甘肃通渭人, 定两师范高等 专科学校副教授 , 上, 硕 主要从事地理教学 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平方 公 里 ・ 。太 阳辐 射 52 1卡/ 平 方 厘 米 ・ 年 9. (
年 )年 日照 时 数 249小 时 , 霜期 11 ; 发 量 , 0 无 4天 蒸
l 1毫米 。沟壑密度 3 1 米/ 0 5 .4千 平方公里 , 为黄 土壤 绵 土 , 机质含量 为 0 3 % 一13 % , 2 0厘 米 土 有 .7 .4 0— 0 壤容重平 均为 12克/ . 平方厘 米 。在 陇 中半 干早黄 土 丘 陵沟壑区具有典 型性 和代表性 。
通过科 学分析 , 建立黄 土丘 陵沟壑 区水 土保持综合效益评 价 系统 , 并确 定 系统 中各评价 因子的评 价标准 和评 价指
数 。本 文 根 据 高 泉 小 流 域 实 际情 况 , 别从 生 态 效 益 、 济 效 益 和 社 会 效 益 着 手 , 分 经 选择 了 l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评 价 6个 指 标 , 建 了高泉 小流 域 生 态与 经 济 互 动 发 展 评 价模 型 。 运 用 层 次 分析 法 并 结 合 数 理 统 计 方 法 , 别 对 生 态效 益 、 构 分

Vo .1 No. 1 O 1
J n 2 1 a. 00
黄 土 丘 陵 沟 壑 区 小 流 域 水 土 流 失 治 理 效 益 评 价
— —
以甘 肃 定西 市 高泉 小 流 域 为 例
王 晔 立
(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地理系 , 甘肃 定西
73 0 ) 4 00

要 : 流域 水 土 流 失 治理 综 合 效益 分 析 与 评 价 是 一 个 多 因 素 、 目标 、 小 多 多指 标 综 合 效 益 的 系统 评 价 问 题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对位配置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对位配置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对位配置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黄土高原是中国的重要生态研究区,其植被覆盖度低、土壤侵蚀强烈、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已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热点问题。

小流域是黄土高原上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施工单元,水土流失控制是小流域管理和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黄土高原上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林草植被建设、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工程建设等方面。

然而,不同措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和研究。

因此,有必要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对位配置研究,以期提高水土保持效率,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小流域内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并探究最优的对位配置方案。

具体地,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1.调研已有的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果,并分析措施之间的协同作用和不足之处;2.选择合适的小流域进行实地调查,采集流域土地利用、土壤侵蚀、水资源等数据,分析流域内各项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3.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不同对位配置方案的效果,并比较各个方案的优劣以及时间和经济成本;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位配置方案的改进和优化建议。

三、预期目标和成果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对位配置的效应及其优化方案,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指导建议。

具体的预期成果包括:1.小流域内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之间协同效应的分析和比较;2.最优的水土保持措施对位配置方案的确定和优化建议;3.关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对位配置的论文、研究报告等。

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屏障建设问题研究

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屏障建设问题研究
设 的长效机制 , 改变原有发 展理念 , 实现人 与 自然 和谐永 续
发展 , 更 具 有 长 远 的 战 略 意义 。
2 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叠区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曩
2 . 1人为 因素导 致森 林面积偏 少 , 草地 退化 严重 , 荒 漠 化现
象 突 出
生态脆弱地带 的土地 、 林地、 植被 、 水源 等环境资源 的开发利 用, 生态环境建设 总体 规划起 到建设性 的作用 。
3 2 2 0 : 1 7 年 第0 2 期 ( 踅 第5 1 1 职 )
资源环境
Z i y u a n Hu a n j i n g V
发, 生态 屏障 功能 日渐衰 退 , 影响 陇东黄 土高原丘 陵沟壑 区 乃至整个西北地 区人 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2 . 3生态建设 中的经济效 益、 社 会效益 与生态效 益间 的矛盾
2 . 2过 度 依 赖 煤 炭 、 石 油等传 统 能源 的产 业 , 导 致 环 境 污 染
不 断 加 剧
2 0 1 3 年 l 2月 , 国务院批准 了《 甘肃省加 快转型发展建设
国家生态安全 屏障综合试验 区总体方案》 ( 简称 《 方案 》 ) , 随
后, 甘肃省 出台了贯彻落 实该《 方 案》 的《 实施 意见 》 。《 方案 》 提出, 要“ 构筑黄河 上游 、 长 江上游 、 河西 内陆河 和黄 土高原 四大生态安全 屏障 ,力争到 2 0 2 0年全 省各类生态 系统得到
困难 。过 度放牧 、 鼠虫害等因素 , 导 致草地退化 , 区域小气候
变化 致使灾 害天气频 繁 , 水土流 失加剧 , 滑坡、 崩塌 、 河 流泥
沙淤积 , 自然灾 害时有发 生。影响 因素 为人类活动 与 自然 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生态建设综合效益分析
摘要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东龙头沟小流域是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第2批重点小流域,对该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蓄水保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流域经过5年的综合治理,各项效益显著,尤其是在经济计算期内经济效益突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和改善。

关键词小流域;生态建设;综合效益分析;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东龙头沟小流域是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第2批重点小流域,该流域经过5年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实际调查,具体分析了流域治理的效益,为评价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综合效益提供基础资料。

1研究地区概况
甘肃省正宁县位于东经107°56′20″~108°38′8″,北纬35°14′40″~35°36′18″,县域总面积1 319.5km2,耕地面积2.91万hm2,人均耕地1 360m2。

平均海拔1 460m,年平均气温10.4℃,降雨量626.7mm,蒸发量1 500mm,无霜期148d。

研究地东龙头沟小流域位于正宁县西南部,系泾河一级支流四郎河支沟,黄土高原沟壑区,侵蚀严重,是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第2批重点小流域。

域辖山河镇、永正乡2个乡镇,9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10 816人,4 436个劳动力。

流域总面积45.49km2。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小流域生态建设综合效益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附录B中单位面积年增产量与增产值的计算以及治理(或规划)末期有效面积上年增产量与年增产值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2.2数据来源
采用了实际调查和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数据[1-3]。

自然条件数据采用流域内气象数据。

社会经济数据为试点流域逐年按5%的典型农户随机抽样调查与年报核实方法取得;土地利用数据采用1∶10 000地形图外业调绘,采用三级控制用求积仪量算取得。

计算期内价格指数,如流域内各项投入、产出定额均采用同期当地市场价格[4-6]。

针对该流域的特点,选取了5年共完成的治理面积26.969 km2,其中梯田387.2hm2,乔木林1 668.99hm2,灌木林183.02 hm2,经济林433.4hm2,人工种草24.28hm2,修建淤地坝3座,水窖418眼,道路13.67km,这其中乔木林主要树种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灌木林主要树种为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subsp.sinensisRous i)、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 Pall.),经济林主要包括苹果林、梨林、杏林,人工种草主要草种为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

分年度治理投资情况见表1。

3生态建设效益分析
3.1蓄水保土效益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中基础效益(保水、保土)的测定方法,拦蓄标准采用该流域的规划资料,径流模数为24 200m3/km2·年,侵蚀模数为5 476t/km2·年。

东龙头沟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主要措施的拦泥和蓄洪标准分别为:梯田90%、85%;人工造林(包括乔木林主要树种刺槐、灌木林主要树种沙棘、沙打旺65%、60%;经济林70%、65%;人工种草65%、40%。

计算分析得出,2001年各类措施共拦泥7.01万t,蓄水18.39万m3,治理期末的2006年各类措施拦泥14.59万t,蓄水60.1万m3,拦泥蓄水效率分别为58.6%和54.6%,治理后新增拦泥、蓄水效率分别为30.5%和37.9%(见表2)。

3.2经济效益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中经济效益的测定方法,东龙头沟重点小流域在实施中讲求实效的观念,采用塬、坡、沟治理一体化的综合配置模式,增加了商品流通量,产品商品率由2001年的40.5%提高到2006年的61.1%,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06年人均产粮达到605kg,人均纯收入3 234.48元,治理前后流域总产值和各业产值变化情况见表3。

3.2.1单项措施经济效益。

梯田效益根据多年调查资料分析,并对照临近移风沟流域的有关数据,粮食单价1.40元/kg,秸秆0.14元/kg,运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p=pa-pb
式中:pb为该项措施实施前每年单位面积产量(kg/hm2);pa为该项措施实施后每年单位面积产量(kg/hm2);△p为该项措施实施后每年单位面积增产量(kg/hm2)。

经计算,2006年效益达到71.99万元,到2035年将达到2 159.70万元(见表4)。

造林效益包括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效益的总和。

经计算,治理期间乔木林2006年效益达到236.80万元,到2035年将达到7 104.00万元。

治理期间经济林到2006年效益达到288.21万元,到2035年将达到8 646.30万元(见表5、表6)。

通过换算,治理期间种草效益2006年达到2.57万元,2035年将达到77.1万元。

淤地坝效益2035年将达到57.03万元。

小水工程主要计算水窖的蓄水效益,2006年达到6.57万元,2035年预计将达到197.10万元。

3.2.2经济效果分析。

该流域治理由单项措施组合而成,把梯田、水窖、淤地坝的经济计算期确定为10年,经济林20年,乔木林15年,人工草地5年。

经济计算期内措施更换一次性分摊在生产维护费内。

动态贴现率取6%,基准年选治理期末的2006年,以2006~2035年30年作为经济计算期,分析方法采用动态和静态2种。

一是静态分析结果。

经计算,各项措施的投资回收期分别为:梯田5年,乔木林5年,经济林5年,果园3年,人工草地3年,水窖6年,淤地坝8年。

净效益18 608.93万元,投资回收期4年。

二是动态分析结果。

各项措施的投资回收期分别为:梯田7年,乔木林7年,经济林8年,人工草地4年,水窖7年,淤地坝17年。

净效益8 902.91万元,投资回收期7年。

3.3社会效益
一是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完善。

在治理期间,通过逐年调整农、林、牧用地比例,到2006年农、林、牧比例调整到4∶7∶1,与治理前的15∶1∶10相比,农业用地减少了35.7%,林业用地增加了94.1%。

二是流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经济迅猛增长,粮食自给有余。

据统计,到2006年,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 006.00元,比治理前2002年的816.00元增长了145.8%,群众人均消费水平由治理前的352.40元提高至723.60元。

3.4生态效益
一是提高了地表林草覆盖度。

龙头沟小流域经过5年综合治理,林地与草地面积逐年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表覆盖度。

林草覆盖率由2002年的3.1%
提高至2006年的53.9%。

加速了农田林网的形成,从而改善了该区域的小气候,促进了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二是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的保水能力。

由于梯田、林草措施的实施,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改善,从而使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三是改善了生态环境。

随着各项水保措施实施,流域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20.5%提高到2006年的79.8%;侵蚀模数由 5 476t/km2·年下降至2 269t/km2·年。

4参考文献
[1] 王礼先.水土保持学(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 张兴昌,卢宗凡.农作物水土保持效益的数值化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1993,7(2):51-56.
[3] 李宏伟.和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J].云南林业科技,1999(3):18-23.
[4] 巩琼,王瑄,李占斌.石头梁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161-163.
[5] 侯建才,李占斌,李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小流域淤地坝系效益分析——以王茂沟小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34-36.
[6] 王维明.草仔坝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1997,4(1):134-137,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