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曙三区杜家台油层扇三角洲储层构型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4吋小井眼大通径复合防砂技术在曙三区块的应用

4吋小井眼大通径复合防砂技术在曙三区块的应用
为 出砂井 增 多 ,单井 出砂量 增 大 ,因 出砂 导致 油 井不 能 正常 生 产 的 井次 日益增 多 。统 计 曙三 区2 8 3 口单井 历 年 累 积 出砂 量 情 况 , 累 积 出砂 量 大 于4 方 的6 8 V 1 井 ,2 . 0 ~4 . 0 方的6 0 1 3 井 ,0 . 5 ~ 2 . 0 方
2 4 时 小 井眼大 通 径 复合 防砂 技 术
( 1 )该技 术 所 配套 研 制 的 小 井 眼悬 挂 器 采用 座 封 、丢手 动 力装置 与 悬挂 装置 分 开 的独 立设 计 ,使 悬挂 器 丢手 后 内通 径 为 中 5 6 mm,大大 突 破 了传 统 卡 瓦式 封 隔 器 最 大通 径 中3 6 m m的 设计 极 限 ,实 现 了后 续 冲砂 作业 。 ( 2) 小 井 眼 防砂 技 术提 出先 充 填 后机 械 防 砂 的方 式 解 决小 井 眼 井 出砂难 题 ,能有 效解 决 人工 井 壁 固化强 度 低 、有 效期 短 的
球打压坐封丢手,将完井管柱 留在出砂油层段,通过人工砾石和 防砂筛管二道防砂屏障实现对小井眼井油层部位机械防砂。
3 现 场 应用 情 况及 效果 从2 0 0 9 年4 月 ̄ J 1 2 0 1 3 年4 月, 4 t  ̄ j - 小 井 眼 大通 径 复 合 防 砂 技 术 在 曙 光 油 田 曙 三 区 块 共 实 施 了2 0 余 井 次 ,成 功 率 1 0 0 %,截 止 2 0 1 3 年4 月1 0 日 ,累计 增 油 7 0 0 0 余 吨 ,有 效 解 决 了 小井 眼人 工 井 壁 防 砂 固化 强 度 低 、有 效 期 短 的难 题 。该 措 施 实 施 以来 , 因 出砂 导 致 的修 井作 业 明显 减少 , 修 井 周期 明 显延 长 。

胜利油田永8断块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特征

胜利油田永8断块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特征

胜利油田永8断块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特征摘要:目前,中国辫状河三角洲油气储层的开发很多已经进入高含水期,但对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构型的研究并不多,影响了该类储层剩余油的挖潜。

以胜利油田永8断块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厚层砂体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地震和开发资料,通过隔夹层划分,将主力层段划分为5级界面限制的三角洲前缘复合沉积体和4级界面限制的单一三角洲前缘沉积体。

单一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道周缘溢岸砂体、河口坝主体、河口坝周缘、分流间湾等构型单元。

通过综合利用曲线形态差异、砂体侧向厚度变化、砂体间泥质沉积、隔夹层数目差异等进行砂体边界与叠置关系的划分,确定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单一沉积体的平面和剖面构型样式,揭示了单一沉积体各构型单元逐层进积的基本过程,明确了该区辫状河三角洲具有河窄坝宽、河薄坝厚、河顺坝横的特点。

研究区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宽度为分流河道宽度的2.23~8.95倍,河口坝厚度为分流河道厚度的1.25~2.50倍。

关键词: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构型;进积体;分流河道;河口坝;胜利油田;东营凹陷中图分类号:P618.13;TE122.2+1 文献标志码:A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Braided River DeltaFront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Yong8 Fault Block,Shengli OilfieldWANG Guan-min1,LI Ming-peng1,2(1. School of Geo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 266580,Shandong,China;2. Langfang Branch of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Development,Langfang 065007,Hebei,China)Abstract:Lots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for braided river delta reservoirs has entered high water cut stage in China,but the study on reservoir architecture of braided river delta is few,so that it affects the potential of digging residual oil for this kind of reservoir. Taking the thick sandbody in the second memberof Shahejie Formation of Yong8 fault block,Shengli oilfield as a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cores,well logging,seismic and development data,the main interval was divided into compound sedimentary body of delta front with the limitation of the fifth surface and single sedimentary body of delta front with the limitation of the fourth surface by interbed. The single sedimentary body of delta front includes architectureelements such as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overbank sandbody of channel periphery,main mouth bar,periphery of mouth bar and interdistributary bay,etc. The boundary of sandbody and superimposed relationship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well logging curve,lateral change of sandbody thickness,argillaceous sediment between sandbodies,and the number difference of interbeds;the architecture style of single sedimentary body of braided river delta front both in plane and profile was confirmed;the basic process of layer-by-layer progradation for each architecture unit of single sedimentary body was explained;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aided river delta in this block were discussed,including the channel being narrow,thin and straight,and the mouth bar being wide,thick and lateral. The width of mouth bar for braided river delta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of the block is 2.23-8.95 times of that of distributary channel,and the thickness is 1.25-2.50 times of that of the distributary channel. Key words:braided river delta;reservoir;architecture;prograding body;distributary channel;mouth bar;Shengli oilfield;Dongying sag0 引言目前,中国东部勘探程度较高的老油田大都进入开发中后期,存在含水饱和度上升、水淹严重、剩余油分散、产量下降、采收率低等问题[1-13]。

近20年辽河三角洲地貌演化_朱龙海

近20年辽河三角洲地貌演化_朱龙海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4卷第3期2009年3月Vol.64,No.3Mar.,2009近20年辽河三角洲地貌演化朱龙海1,2,吴建政1,2,胡日军1,2,徐永臣3,王楠3(1.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青岛266100;3.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勘察设计开发院,青岛266100)摘要:运用钻探和浅地层探测等最新调查成果,对近20年的辽河三角洲潮流沉积进行了研究。

根据不同时期水深地形和卫星影像资料对比分析了现代辽河三角洲潮流地貌变化。

现代辽河三角洲的沉积主体位于双台子河口。

研究区10m 深度内的地层主要包括:潮滩相、潮道相和浅海相沉积,其下为古三角洲相。

潮滩相沉积物以砂和粉砂为主,分选中等,跳跃和悬浮组分各占50%左右;浅海相和潮道相沉积物主要为软弱的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以悬浮组分为主。

全新世以来至1896年,研究区为古辽河、古大凌河和绕阳河之间的小海湾。

1896年,双台子河被人工开挖为分洪河道以来,口门外形成盖州滩等潮滩,并快速发育。

1958年,双台子河建闸后,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小。

目前,双台子河口整体处于淤积状态,潮滩面积不断增加,整体向南、西、北3个方向扩展。

潮滩最大淤进速率为87~683m/a ,平均淤积速率为0.189m/a 。

潮滩东侧局部发生侵蚀,平均侵蚀速率为0.122m/a 。

潮道面积缩小,具有向西、向北迁移的趋势,最大迁移速率为48~200m/a 。

双台子河口地貌发育受径流、海洋动力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由双台子河河流输沙演变为潮流和沿岸流输沙。

关键词:辽河;三角洲;地貌1引言辽河是辽宁省第一大河,位于渤海辽东湾的东北部。

辽河下游分两股入海,一是经台安县六间房以下称双台子河从盘山入海,一是六间房至三岔河称外辽河,同浑河、太子河汇合称大辽河,从营口入海[1]。

齐曙地区杜家台油层油气藏类型及勘探方向

齐曙地区杜家台油层油气藏类型及勘探方向
层厚度( 米) 齐 2 —21 —8 0 西ѳ东 齐 2 —21 —9 0 齐 2 —20 —11 33 齐 2 —19 —12 54. 8
齐 2—7—10 块杜家台油层也明显朝潜山方向超覆,形成地层 超覆油藏 ( 见齐 2—10—8 井 齐 2—7—3010 井油藏剖面) 。 另外,杜家台潜山两侧,杜家台油层也反映了超覆油藏的特 点。从曙 2—3—11 曙 52 井油藏剖面可以看出,潜山较高部位的 杜 40 井其油层厚度为 2 米,两侧的曙 51 和曙 2—16—17 井的油层 厚度分别为 39. 8 米和 26 米,均向潜山方向超覆。这种地层超覆油 藏主要受古地形控制所致,同时也反映了杜家台油层为充填式的 超覆沉积的特征 ( 见杜家台潜山两侧杜家台油层厚度变化表) 。
环境保护 / ENVIRONM ENTAL PROTECTION
齐曙地区杜家台油层油气藏类型及勘探方向
赵元元 ( 石家庄经济学院 ,河北
1 1
孙广盛
2 2 石家庄 050031 )
石家庄 050031 ) ; ( 河北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河北
摘要: 随着勘探开发形势的发展 , 齐曙地区不断出现好的形 势。老区的含油面积不断扩大 , 新层系的储量不断增长 , 同 时,外围勘探也取得了明显效果 。本专题研究的范围, 北起曙 光大凌河砂层尖灭线,南到齐家地区莲花砂层尖灭线。 本区段 主要有沙四上杜家台、沙三段莲花及大凌河油藏,本课题重点 放在杜家台油层油藏的分布规律 、油藏类型及其控制因素上用 以指导新区勘探,这也是我们这次专题研究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 杜家台油层; 油藏 一、杜家台油层的沉积特征 杜家台油层属于沙四上部地层 ,在高升油层沉积之后, 水 体不断扩大,普遍接受了一套湖相暗色泥岩沉积 ,即所谓的低 平泥岩段,在此基础之上发育了杜家台三角洲沉积 。 曙一区和二区是三角洲主要发育区 , 其河道主要从杜 48 井方向入湖,首先在该井区沉积了较厚砂体 ,其厚度在 100 米 左右,然后大体可分为两支向湖推进, 其中一个分支由杜 48 井向杜 35 和杜 124 井方向展开, 另一支可能通过杜 16 向曙 5 和双 12 井方向展开,两支分流河道在杜家台潜山两侧较低部 位分别沉积了较厚的砂体 ,其中北侧的双 12 井和南侧的杜 124 井的砂层厚度分别为 97 米和 76 米,往潜山方向超覆,至双 16 和杜古 46 井区为砂层尖灭区 。 往北,由于曙光古潜山的阻挡和远离物源区 ,砂层变薄和 尖灭,其尖灭线大致在曙古 14 —曙古 17 井一带。 总之, 杜家 台时期,由于受古地形影响 ,充填式的超覆沉积是该期的主要 沉积特征。 二、油气藏类型及形成条件 1 、油气分布现状。 目前齐曙地区有五套开发层系, 即基 岩潜山油藏、沙四上杜家台油层、 沙三段的莲花和大凌河油 层、沙二段的兴隆台油层 。 杜家台油层分布面积比较广泛 , 它是齐曙地区的主力油 层。莲花油层主要分布在齐家地区, 其中齐 2 —7 —10 块及齐 3—17—5 块已为详探和试采地区。大凌河油层主要分布在曙光一 区和二区及双 16 井区。兴隆台油层主要分布在曙一区。基岩潜山 油藏分别分布在齐家、胜利塘、曙光和杜家台潜山地区。 2 、油气藏类型及形成条件 。 综上所述, 由于齐曙地区各 目的层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不同 ,各油藏所形成的圈闭类型 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有三大圈闭类型 ,即地层岩性圈闭、 构 造圈闭和混合圈闭。 根据各圈闭具体形成条件及主要控制因 素,将各大类细分为 8 个亚类, 下面通过几个重点区块的解 剖,就杜家台圈闭类型及形成条件分析如下 : ( 1 ) 地层超覆油藏。 地层超覆油藏在齐曙地区主要反映 在杜家台油层,属于地层岩性圈闭 。 在杜家台油层沉积时期, 由于受古地形的影响,地层朝着古隆起方向层层超覆沉积, 从 而形成了地层超覆油藏 。齐家潜山的东坡及杜家台潜山的两侧 均为明显的超覆油藏,其中齐 3 —17 —5 与 2 —7 —10 块即为明 显的例子。在齐 2 —21 —9 齐 2 —16 —14 井油藏剖面上即可看 出,2 —19 —12 井油层厚度为 54. 8 米, 往潜山 上 倾 方 向的齐 2 —20 —11 井其厚度即为 33 米, 至齐 2 —21 —9 井油层厚度为 零米,可以看出,杜家台油层由东向西 ,向着潜山方向层层超 覆 ( 见杜家台油层厚度变化表 ) 。

曙四区杜家台油层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曙四区杜家台油层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3 中油辽河油 田公 司, . 辽宁
摘要 : 以高精度层 序地层 学为指 导 , 多井测井解释 的基础 上 , 在 应用 三维地质 建模软件 P tl ee r
对曙四区杜 家 台油层 进行 了三维构造建模、 三维沉积相 建模 、 储层 物理属 性建模 , 建立 了符合
该 区地 质规律 和油田实际情况的三维地质模型。为油藏今后进行开发动 态调整和分析提供 了
布分散且复杂。因此对 目标储层进行精细描述成
为关键 问题 。
2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步骤
2 1 三维 地质模 型 建立 的基础 工作 .
和结果输 出都非 常简单 。本次工作主要应用 P — E T E 软件对 曙四区杜家 台油层 进行三维 构造建 RL 模、 三维沉积相建模 、 储层物理属性建模。为精确 、
技 术储 备 . 为油 田储 层 精 细描 述 提 供 了依 据 。 也
关键词 : 地质模型 ; 井间预测 ; 储层评价 ; 变差函数 ; 家台油层 ; 杜 曙四 区 中图分 类号 :E 2 . T l22 文献标识 学创 建 于 2 0世纪 6 代 初 , 0年 由法 国
单元来精细刻画各项地质参数的空间变化。
23 确定 模型 网格 大小 的地 质原 则 . 数模 型 ( 、 j K等参 数 ) 5 。 ()数据 准备 。收集 的 主要 数据 有 测井 、 井 1 钻 分层 数据 、 造 图及其 它一 些统 计数 据 。导人 的单 构
井数据有声波时差 ( C 、 A ) 自然电位 (P 、 s )深侧向电 阻率 ( ) 、 f )浅侧向电阻率( S 等测井 、 u R) 测井解释物 性数据及小层分层数据 。 () 2 构造建模。构造建模即地层框架建模 , 建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光油田曙二区S~3_3油层储层建模研究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光油田曙二区S~3_3油层储层建模研究
建 立 构 造模 型 , 以构 造模 型 提 供 的 地 层 格 架 , 采 用 随机 建 模 中 序 贯 指 示 模 拟 的 方 法 建 立 沉 积 微 相 模 型 。 在 此 基础 上 ,按 相 控 建模 的 思路 ,选 择 地 质 统 计 学 克 里 金 方 法 中 的球 形 变 差 函数 模 型 对 研 究 区储 层 参 数 进行 模 拟 ,建 立 了储 层参 数 模 型 ,为 油 藏 数值 模 拟 提 供 了精 确 的 三 维数 据 体 。
模 型 ,在构 造模 型框 架 内进一步 精细刻 画其储层 内部 岩性及 孔 、渗 、饱属 性 的分 布及其 发育特 征 ,精 细
表 征其 内部 属性三 维空 间上的非 均质性 显得尤 为重要 。
1 工 区 概 况
辽 河盆地 西部 凹陷曙光油 田曙二 区开发 目的层 为下第 三 系沙三段 油层 ,由大凌 河油层 和莲花 油层构 成 ,构造 面积约 6 k ,含 油 面积为 5 6 i。 0 m。 . k 。曙二 区沙 三段 油层 受 岩性 和 构造 的双 重 控制 ,纵 向上 大 n 凌河 共发育 3套油 层组 ,莲花油 层分为 2个油 组且 均有 独 立 的油 、气 、水 系 统 。平 面上 油层 变化 较 大 ,
石结构 的主要 特点是 粒度粗 ,分选差 ,颗 粒磨 圆度差 。
2 油层储 层 建 模
2 1 构 造模型 . 构造模 型反 映储 层 的空间格架 。因此 ,在 建立储 层属性 的空 间分布 之前 ,应 进行构 造建模 。构 造
建模 综合利 用井分层 数据 、断层数 据 ,并 结合 完钻井 的分层数 据等 建立单 砂层 的构造模 型 ] 。从 各单砂
物源来 自于 西 北 部 ,并 且 所 发 育 的 四期

辽河油区低渗透油藏特征及潜力分析_周万山

辽河油区低渗透油藏特征及潜力分析_周万山

第15卷第5期2008年10月特种油气藏Special O il and G as R ese rvo irs V ol 15N o 5O ct 2008收稿日期:2008-04-15;改回日期:2008-06-02作者简介:周万山(1975-),男,工程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目前为大庆石油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油气田开发工作。

文章编号:1006-6535(2008)05-0007-06辽河油区低渗透油藏特征及潜力分析周万山(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摘要:辽河油区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油品性质相对较好。

但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储层物性差,油藏天然能量不充足,油井自然产能低。

复杂的地质条件给开发带来了巨大的难度,目前油藏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注采压力驱替系统,具体表现为水井憋压、欠注、停注,而油井则低压、低产,油藏整体开发效果较差。

在系统分析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开发特征以及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对辽河油区低渗透油藏开发状况的认识,提出了今后油藏开发的潜力方向,以期达到挖掘油藏潜力、提高辽河油区低渗透油藏整体开发效果。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开发特征;开发中存在问题;开发潜力分析;辽河油区中图分类号:TE13 文献标识码:A前 言对于低渗透油田或油藏的界限,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有不同认识,划分标准并不统一,美国将渗透率不大于100 10-3m 2的油田称为低渗透油田,前苏联采用的标准是50 10-3~100 10-3 m 2,而中国一般将渗透率在10 10-3~50 10-3m 2的油田称为低渗透油田[1]。

本文从辽河油田实际出发,结合油藏地质、流体物性及油井产能等诸多因素,将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上限定为100 10-3m 2,以期反映油藏实际的渗流能力、可采性和开发难度。

辽河油区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广泛分布于不同埋藏深度和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圈闭类型和不同原油物性的油藏。

控水防砂技术在曙三区的研究与应用

控水防砂技术在曙三区的研究与应用

控水防砂技术在曙三区的研究与应用作者:曾立桂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36期[摘要]曙三区由于储层胶结疏松,地层成岩作用差,地层出砂比较严重。

随着油田进入中后期,高含水出砂井日益曾多,常规防砂效果逐年变差,严重制约了区块正常开发。

为解决出砂及高含水井双重矛盾,研究并应用了控水防砂技术,利用控水砂和清洁携砂液结合实施高压充填防砂施工.实现控水、透油等多重措施目标。

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增油效果明显,有效地起到了增油控水的作用.[关键词]高含水出砂井;控水防砂;曙三区;研究与应用中图分类号:TH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6-0245-011 三区地质概况曙三区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杜32断层上升盘,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杜家台油层,油层埋深-950~-1700m,含油面积19.0km2,地质储量2244×104t,标定可采储量758×104t。

杜家台油层主要以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和前缘薄层砂沉积为主。

地层主要为砂泥岩,胶结疏松,成岩作用差,储层孔隙度较高、渗透性较好,压力系数低,易高含水、出砂。

曙三区目前油,油水井利用率仅为60.8%。

其中关停主要因素为出砂和高含水,占到关井总比例的80%左右。

2 曙三区主要矛盾分析2.1 出砂抑制油井产能因受曙三区储层结构及胶结程度影响,油井不同程度上都有出砂现象,严重影响油井产量,大幅缩短检泵周期,作业频繁,减少油井正常生产周期;部分油井因出砂严重导致油层坍塌、套管变形而躺井。

2.2 高含水影响(1)高含水危害:①降低油相渗透率,导致水堵;破坏储层的结构,加重出砂;导致全水,影响防砂有效率;形成成油包水乳化液,乳堵等,致使油井产油下降。

②加剧腐蚀,增加设备损耗;产液上升,增加动力消耗;脱水量大,增加集输成本等,导致油井生产成本增加。

(2)现有常规方法治理高含水局限性:曙三区已进入中后期,油井出水日益严重,机械堵水受限于井况,有效期短,需重复多次作业,存在砂卡等;而化学堵水存在选择性差、成功率低、施工费用高、有效期短,不耐高温;在高含水出砂油气井上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设计通讯 
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 
油气勘探 

Petroleum Exploration 
第44卷第3期 

2018年3月 

辽河油田曙三区杜家台油层扇三角洲储层构型特征分析 
杜文拓 
(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 

摘要:曙三区杜家台油层自1975年开发以来,已经历40多年的开发,目前油水关系十分复杂,如何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杜家台油层组的储层主要为.套中一细碎屑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位于扇三角洲前缘的油层尽管 

直作为主力油层开发,综合含水逐渐升高,但剩余油潜力仍然很大。这些剩余油受控于油层内部渗流差异和渗流屏障,是下 


步继续部署的重要目标。然而,常规的油藏描述难于表征厚油层内部的非均质性,因而难以预测储层内部非均质性控制的剩 
余油的分布。储层构型正是针对储层内部非均质性进行深化研究的领域,对于碎屑岩储层剩余油分布预测及挖潜具有至关重要 
的意义。 
关键词:扇三角洲;储层构型;动态验证;曙三区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6490(2018)03-0207-01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0f Du.iiatai Reservoir in Shu 3 Area,Liaohe Oilfield 
Du Wen—tuo 
Abstract:The Dujiatai reservoir in Shushan District has been under development for more than 40 years since it was developed 
in 1975.At pres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 and water is very complicated.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The reservoir of the Dujiatai Formation in this area is mainly composed of medium—fine crust 
fan delta front sedimentary sand body.Although the oil layer located at the front of the fan delta has been developed as the main oil 
reservoir and the integrated water cut gradually increases,the residual oil potential remains high.Controlled by diferences in seepage 
and seeDage barriers within the reservoir,these remaining oils are important targets for continued deployment in the next step.However, 
the conventional reservoir description is di伍cult to characterize the heterogeneity ofthe interior ofthick reservoirs,making it di伍cult to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oil controlled by heterogeneity within the reservoir.Reservoir configuration is precisely the field of in— 
depth study ofreservoir heterogeneity,which is of cruci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diction and exploration of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in 
clastic reservoirs. 
Keywords:fandelta;reservoirconfiguration;dynamicverification;ShuIII 

1地质概况 
曙三区构造上位于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杜32大断层 
的上升盘,为一在斜坡背景上发育的北东方向展布、向南东 倾斜、被断层复杂化的单斜构造。曙三区地层自下而上依次 发育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沙三段、沙一段、东营组、新近 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及第四系平原组。沙四段杜家台油层储 层主要为一套中一细碎屑的扇三角洲沉积砂体,储层非均质 性较强。该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6.3%,平均渗透率为1136× 10。u lIl2,属中高孔、中高渗储层碳酸盐含量和泥质含量较高, 分选中等。 2沉积微相特征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根据其沉积特点和空间展布规律,可 细分为水下辫状河道、河口坝、前缘薄层砂、分流间湾砂、 分流间湾泥五种微相。 水下辫状河道:主要岩性相对较粗,含砾砂岩相、砂岩 相组合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多呈钟型、箱型、指型。平面上 储存砂体叠加连片分布。河口坝微相:主要岩性也相对较粗, 以砂砾岩相、含砂砾岩相、中一细砂岩组合为主。自然电位 曲线多呈钟型、混圆型、漏斗型。前缘薄层砂微相:主要岩 性较细,以粉砂岩相、泥质粉砂岩相组合为主。自然电位曲 线多呈齿形或小弧状,特征与分流间湾砂类似。分流河道间 湾微相: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分流间湾砂和分流间湾泥,分流 河道间薄层砂沉积环境是漫溢堤岸环境,主要岩性较细,以灰、 灰绿、深绿灰色粉砂岩相、泥质粉砂岩相组合为主,常见钙 质和砂质团块,自然电位曲线多呈齿形或微起伏状。湖泥微相: 岩性主要为厚层泥岩,局部夹粉砂质泥岩条带,自然电位曲 线响应平直状。 3储层构型分析 构型界面分级是构型分析的关键环节,综合Miall(1996) 关于河流相的构型界面分级体系和经典层序地层学,厘定扇 三角洲储层的构型分级系统,并对各级构型单元的特征进行 收稿日期:2018-4)1—12 作者简介:杜文拓(1984一),男,湖南长沙人,工程师,主要从事 石油天然气开发地质工作 了系统总结。通过将自成因沉积体与异成因地层进行衔接, 沉积盆地内的不同层次界面可分l2级。1 ̄6级界面是层序构型 界面。6级构型是最小级次层序构型单元,在垂向上与最大自 
成因旋回(如单沙坝、单河道)相当。7~9级界面是异成因旋 
回内沉积环境形成的成因单元界面,本质上是相构型,反映 
出沉积环境形成的沉积体的层次结构性。10~12级为层理组系 
的界面,反映了沉积环境内沉积底形的层次结构性。 
复合砂体分布研究:根据岩心刻度测井,对研究区所有 
非取心井进行单井相进行解释,在单井相划分的基础上,采 
用指示克里金方法进行沉积相插值。复合砂体内部构型表征: 
复合砂体分布特征研究描述了储层的整体非均质性。构型分 
析的核心是井间预测,但是地下构型的空间分布不能用线性 
或非线性方程来表达,因而难于通过井间插值来预测构型单 
元的分布。构型分布的规律主要表现为模式,为此,在期次 
划分的基础上,采用模式拟合、动态约束的构型分析思路, 
表征单一分流河道、单一河口坝的分布。 
4结论 
基于扇三角洲沉积微相的岩电特征分析,对曙三区杜家台 
油层的储层构型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①研究区目的层段为 
靠扇水进型缓坡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系统建立了杜家台油层各 
小层复合微相分布模式,平面上复合微相砂体的分布样式。② 
对杜家台油层重点小层进行了构型解剖,总结了沉积微相砂体 
边界识别标志,包括单一河口砂坝边界识别标志、单一水下分 
流河道边界识别标志、单一河口砂坝边界识别标志及河口坝一 
分流河道的组合关系。③通过水淹特征分析,总结了研究区的 
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复合砂体内部渗流屏障控制的剩余油富 
集、层间渗透率差异导致的剩余油富集、复合砂体内部平面渗 
流差异形成的剩余油富集区。 
参考文献 
[1]1徐丽强,李胜利,于兴河,等.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分析一 
以彩南油田彩9井区三工河组为例f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6, 
23(5):50—56. 
[2】周银邦,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1, 
26(7):695.702. 

·2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